期刊文献+
共找到1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双气囊内镜在103例不明原因消化道出血诊断中的价值 被引量:2
1
作者 陈李华 曹海军 +11 位作者 陈文果 章宏 单国栋 李霖 张冰凌 姜玲玲 陈洪潭 丁凯丽 方英 程瑛 吴忱姣 厉有名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99-104,共6页
目的:评价双气囊内镜(double balloon endoscopy,DBE)对不明原因消化道出血(obscure gastrointestinal bleeding,OGIB)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1月至2010年9月因OGIB而行DBE检查的患者资料。结果:103例患者共行116次DBE检查,8... 目的:评价双气囊内镜(double balloon endoscopy,DBE)对不明原因消化道出血(obscure gastrointestinal bleeding,OGIB)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1月至2010年9月因OGIB而行DBE检查的患者资料。结果:103例患者共行116次DBE检查,86次经口进镜,30次经肛进镜。DBE总共检出阳性病灶66例(64.1%)。28例(27.2%)患者接受手术探查或治疗,最终有94例明确诊断。本组患者最常见病变为小肠肿瘤32例(31.1%),其次为血管畸形23例(22.3%),其他有单纯性溃疡10例(9.7%)、克罗恩病7例(6.8%)、憩室5例(4.9%)、过敏性紫癜腹型5例(4.9%)等。病灶位于常规胃镜能检出部位4例,近段小肠(十二指肠三、四段及空肠)58例(56.3%),远段小肠(回肠)31例(30.1%),空回肠同时病变1例。近段小肠病变检出率高于远端小肠,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所有患者均未出现出血、穿孔、胰腺炎等严重并发症。结论:小肠肿瘤和血管畸形为OGIB最常见疾病,近段小肠病变较远段小肠多见。DBE对OGIB诊断价值较高且安全可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窥镜检查/方法 小肠 肠肿瘤/诊断 胃肠出血/诊断 血管畸形/诊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西医结合治疗胃癌前病变疗效的系统评价 被引量:89
2
作者 姜宁 黄宣 +1 位作者 范一宏 吕宾 《中华中医药学刊》 CAS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149-154,共6页
目的:根据现有临床研究评价中西医结合治疗胃癌前病变疗效。方法:检索Cochrane图书馆、EMBASE、Pub Med、中国知网、维普、万方等数据库中的英文和中文有关中西医结合治疗胃癌前病变的随机对照试验(RCT)文献,并提取纳入研究的特征信息,... 目的:根据现有临床研究评价中西医结合治疗胃癌前病变疗效。方法:检索Cochrane图书馆、EMBASE、Pub Med、中国知网、维普、万方等数据库中的英文和中文有关中西医结合治疗胃癌前病变的随机对照试验(RCT)文献,并提取纳入研究的特征信息,数据分析采用Revman 5.0软件,计数资料采用OR值,检验异质性,并根据异质性结果选择相应的效应模型。最后绘制漏斗图评定有无发表偏倚。结果:共23项RCT符合纳入研究标准,1284例患者接受中西医结合治疗,1253例患者接受其他治疗。与对照组相比,中西医结合治疗对胃癌前病变患者的总体症状改善、总病理改善、肠化、萎缩、不典型增生的OR值分别为4.92(95%CI 3.72,6.52,P<0.00001),3.37(95%CI 2.43,4.67,P<0.000 01),2.31(95%CI 1.49,3.59,P<0.000 2),2.24(95%CI 1.32,3.80,P=0.003),3.51(95%CI 1.76,7.00,P=0.000 4)。各观察指标的漏斗图均基本呈现下宽上窄左右对称的图形,提示无发表偏倚。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胃癌前病变的总体症状改善及病理学改善均有显著疗效,但存在对照组不合理等局限性,今后有必要进行更多高质量、观察指标一致的RCT进一步验证中西医结合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癌前病变 慢性萎缩性胃炎 肠上皮化生 荟萃分析 异型增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药辨证治疗胃癌前病变的随机对照研究 被引量:15
3
作者 姜宁 黄争 +5 位作者 范一宏 吕宾 孟立娜 张烁 包海标 黄宣 《中华中医药学刊》 CAS 2012年第5期999-1002,共4页
目的:评价中药辨证治疗胃癌前病变的有效性与安全性。方法:采用随机、阳性药平行对照临床研究方法。将胃癌前病变患者按2∶1的比例随机分为中药治疗组和西药对照组,分别给予中药辨证治疗、叶酸口服治疗。治疗时间6月。于治疗随访期间记... 目的:评价中药辨证治疗胃癌前病变的有效性与安全性。方法:采用随机、阳性药平行对照临床研究方法。将胃癌前病变患者按2∶1的比例随机分为中药治疗组和西药对照组,分别给予中药辨证治疗、叶酸口服治疗。治疗时间6月。于治疗随访期间记录患者症状变化、合并用药、安全性;治疗前、治疗结束时行胃镜、病理检查,评价胃镜下积分、病理各项结果积分变化。结果:两组患者治疗6月后,症状积分均降低,治疗前后比较,中药治疗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均有合并应用改善上消化道症状药物,西药组患者较多,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期间无不良反应发生。治疗6月后,两组患者胃镜下积分和病理炎症、活动性积分较治疗前有所降低,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异型增生、萎缩、肠化病理积分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5),病理各项治疗后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药辨证治疗有效改善胃癌前病变患者的症状,安全性良好,可逆转胃癌前病变患者黏膜异型增生(56.25%)、萎缩(35.50%)、肠化(25.68%)。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癌 癌前病变 中药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云母预防双氯芬酸所致肠黏膜损伤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8
4
作者 吴炜烽 吕宾 +1 位作者 张烁 俞蕾敏 《医药导报》 CAS 2009年第9期1127-1130,共4页
目的利用短期小剂量双氯芬酸灌胃,诱导小肠黏膜损伤,建立大鼠非甾体类抗炎药(NSAIDs)肠黏膜损伤模型,观察云母对NSAIDs所致小肠黏膜损伤的预防作用,为防治该损伤提供实验依据。方法设立空白组、模型组、云母组,每组16只大鼠,再随机分为... 目的利用短期小剂量双氯芬酸灌胃,诱导小肠黏膜损伤,建立大鼠非甾体类抗炎药(NSAIDs)肠黏膜损伤模型,观察云母对NSAIDs所致小肠黏膜损伤的预防作用,为防治该损伤提供实验依据。方法设立空白组、模型组、云母组,每组16只大鼠,再随机分为急性期(T1)、亚急性期(T2)亚组,每小组8只。云母组:空白组以纯化水1 mL灌胃,bid;模型组以双氯芬酸7.5 mg.kg-1灌胃,bid;云母组提前1 d以云母60 mg.kg-1灌胃1次,之后以双氯芬酸7.5 mg.kg-1加上云母60 mg.kg-1灌胃,bid,T1亚组灌胃1 d后处死,T2亚组灌胃5 d后处死。检测大鼠血清一氧化氮含量,观察小肠损伤程度。结果小剂量双氯芬酸能引起小肠黏膜显著出血性损伤,小肠黏膜可见大量红斑、糜烂、溃疡,局部肠腔可见囊样扩张。T1、T2模型组损伤均大于空白组(均P<0.05),模型组T2亚组损伤明显大于模型组T1亚组(P<0.05)。云母组损伤均小于模型组(均P<0.05)。模型组T1亚组血清一氧化氮含量明显小于空白组(P<0.05),模型组T2亚组血清一氧化氮含量明显大于空白组(P<0.05);模型组与云母组的T1、T2亚组之间一氧化氮含量比较差异无显著性(均P>0.05)。结论短期小剂量双氯芬酸灌胃可引起小肠黏膜损伤,并随时间呈进行性加重;血清一氧化氮含量在小肠黏膜损伤后呈现先降低、后升高的趋势。云母对NSAIDs诱发的小肠黏膜损伤具有一定的预防作用,其保护作用可能并不依赖一氧化氮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云母 双氯芬酸 肠黏膜 一氧化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温郁金醚提物中二萜类化合物C对胃癌细胞SGC-7901增殖的抑制及对其Bcl-2、Bax蛋白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8
5
作者 金海峰 吕宾 +1 位作者 陈喆 马忠俊 《中华中医药学刊》 CAS 2011年第11期2570-2573,共4页
目的:研究温郁金醚提物中二萜类化合物C对人胃癌细胞(SGC-7901)增殖的抑制作用及对胃癌细胞中Bcl-2、Bax表达的影响。方法:以含10%胎牛血清的RPMI1640为培养基,置37℃、体积分数为5%的CO2培养箱中培养SGC-7901细胞;将温郁金醚提物中二... 目的:研究温郁金醚提物中二萜类化合物C对人胃癌细胞(SGC-7901)增殖的抑制作用及对胃癌细胞中Bcl-2、Bax表达的影响。方法:以含10%胎牛血清的RPMI1640为培养基,置37℃、体积分数为5%的CO2培养箱中培养SGC-7901细胞;将温郁金醚提物中二萜类化合物C[1]溶于二甲基亚砜(Dimethyl sulfoxide,DM-SO),配成10mg/mL母液;以β-榄香烯、顺铂(cis-platinum complexes,DDP)为阳性对照药物,采用噻唑蓝(3-(4,5-Dimethylthiazol-2-yl)-2,5-diphenyltetrazolium bromide,MTT)比色法检测两种药物在0、10、30、50、70μg/mL浓度(24、48、72h)对SGC-7901细胞增殖的影响;用Western Blot杂交法检测经温郁金二萜类化合物C作用后的人胃癌细胞SGC-7901中凋亡相关蛋白Bcl-2、Bax表达影响。结果:MTT法显示β-榄香烯、顺铂、化合物C48h对SGC-7901的半数抑制率(IC50)为分别为55.27、38.01、30.14μg/mL,在较低浓度时的抑制率与阳性对照组相似,在50,70μg/mL浓度时的抑制率与两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具有一定的时间依赖性;Western Blot提示温郁金二萜类化合物C可上调促凋亡蛋白Bax的表达、下调抑制凋亡蛋白Bcl-2的表达。结论:温郁金醚提物中二萜类化合物C对胃癌SGC-7901细胞的增殖有显著的抑制作用,高浓度时其抑癌率较β-榄香烯、顺铂的明显,其作用具有一定的时间和浓度依赖性;通过影响Bcl-2/Bax的表达是其发挥抗肿瘤作用的可能机制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癌 温郁金 BCL BAX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细胞角蛋白8在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因子诱导的肠上皮通透性改变中的作用 被引量:4
6
作者 胡玥 陈超英 +1 位作者 张梦 吕宾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900-906,共7页
目的:探讨细胞角蛋白8(CK8)在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因子(CRF)诱导的肠上皮细胞间通透性改变中的作用及机制。方法:培养人结肠腺癌HT29细胞株建立肠上皮屏障模型,采用免疫荧光法检测HT29细胞表面CRF受体1(CRFR1)及CRFR2的表达情况,并将... 目的:探讨细胞角蛋白8(CK8)在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因子(CRF)诱导的肠上皮细胞间通透性改变中的作用及机制。方法:培养人结肠腺癌HT29细胞株建立肠上皮屏障模型,采用免疫荧光法检测HT29细胞表面CRF受体1(CRFR1)及CRFR2的表达情况,并将其分为对照组和CRF组,CRF组以100 nmol/L CRF处理细胞72 h。采用Transwell小室检测2组细胞FITC标记的dextran透过率,透射电镜观察2组细胞紧密连接结构变化,并用Western blot法检测2组细胞CK8及紧密连接相关蛋白(ZO-1和occludin)的表达,免疫荧光检测CK8表达微结构变化,ELISA检测加药5 min、10 min、30 min、1 h及2 h后蛋白激酶C(PKC)活性。采用sh-CK8慢病毒构建CK8低表达HT29细胞,检测给予CRF处理后相应蛋白表达量、FITC标记的dextran透过率及PKC活性的改变。结果:HT29细胞表面存在CRFR1及CRFR2受体,而CRF处理后,FITC标记的dextran透过率高于对照组(P<0.05),透射电镜观察可见对照组细胞紧密连接通道关闭, CRF处理后紧密连接开放。同时,CRF可引起HT29细胞CK8的荧光强度增高,呈颗粒样浓聚,其蛋白表达明显增加(P<0.05),而occludin和ZO-1表达下调(P<0.05)。此外,CRF处理1 h时,PKC的活性下降(P<0.05)。sh-CK8慢病毒转染HT29细胞后成功建立低表达CK8细胞株,与阴性对照组相比,CRF刺激后肠上皮细胞通透性并未明显降低, occludin蛋白表达仍下调(P<0.05),而ZO-1则无明显改变。同时,与阴性对照组相比,CK8低表达后,CRF刺激并未引起PKC活性的下降。结论:CK8可能通过抑制PKC活性参与CRF诱导的肠上皮通透性的增加,同时可能存在其它信号通路共同参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肠易激综合征 细胞角蛋白8 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因子 紧密连接 蛋白激酶C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郁金抗肿瘤作用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6
7
作者 金海峰 王楼蕾 吕宾 《医药导报》 CAS 2009年第12期1565-1568,共4页
总结国内外对郁金抗肿瘤作用的研究现状。概述郁金及其提取物对肿瘤细胞的影响、对荷瘤动物的影响以及在临床抗肿瘤中的作用。郁金及其提取物对肺癌、肝癌、结肠癌、黑色素瘤和胃癌等多种细胞系具有抑制作用,并诱导其凋亡。其机制可能... 总结国内外对郁金抗肿瘤作用的研究现状。概述郁金及其提取物对肿瘤细胞的影响、对荷瘤动物的影响以及在临床抗肿瘤中的作用。郁金及其提取物对肺癌、肝癌、结肠癌、黑色素瘤和胃癌等多种细胞系具有抑制作用,并诱导其凋亡。其机制可能是通过抗氧化、促进生长抑素(SS)的分泌、诱发肿瘤细胞凋亡、抑制肿瘤血管的生成、阻断肿瘤细胞的信号通路而实现的。郁金及其提取物具有很好的抑制肿瘤生长作用,并且毒副作用小,来源丰富,有待进一步开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郁金 抗肿瘤 作用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炎性肠疾病研究前沿 被引量:9
8
作者 范一宏 吕宾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334-341,共8页
一年一度的国际消化领域盛会——美国消化系统疾病周(DDW)于2019年5月18—21日在美国圣地亚哥举办。DDW是世界上最大和最负盛名的胃肠道疾病领域的专业会议,自1969年由美国肝病研究学会、美国胃肠病学会、美国胃肠内窥镜学会和消化道外... 一年一度的国际消化领域盛会——美国消化系统疾病周(DDW)于2019年5月18—21日在美国圣地亚哥举办。DDW是世界上最大和最负盛名的胃肠道疾病领域的专业会议,自1969年由美国肝病研究学会、美国胃肠病学会、美国胃肠内窥镜学会和消化道外科学会联合主办以来,至今已经走过了50个年头,每年都会有超过15 000名来自全球的消化领域杰出医师、学者参加,共同就胃肠病学、肝病学、内镜学和胃肠外科等领域的最新进展进行深入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炎性肠疾病/流行病学 炎性肠疾病/病理生理学 炎性肠疾病/诊断 炎性肠疾病/治疗 会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应激对肠上皮紧密连接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8
9
作者 胡玥 吕宾 《生理科学进展》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113-116,共4页
肠上皮细胞紧密连接作为肠上皮屏障中重要的结构基础,能够维持肠黏膜屏障功能的稳定。该结构的受损则能引起肠上皮通透性的增加,从而使细菌内毒素及大分子毒性物质进入肠黏膜,导致相关疾病的形成。目前,诸多研究指出应激参与肠上皮细胞... 肠上皮细胞紧密连接作为肠上皮屏障中重要的结构基础,能够维持肠黏膜屏障功能的稳定。该结构的受损则能引起肠上皮通透性的增加,从而使细菌内毒素及大分子毒性物质进入肠黏膜,导致相关疾病的形成。目前,诸多研究指出应激参与肠上皮细胞紧密链接的改变进而影响胃肠道屏障功能的完整,本文就应激对肠上皮细胞紧密连接的影响及相关分子调控机制作一综述,旨在为临床及基础研究提供新的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应激 肠上皮 紧密连接 分子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温郁金二萜类化合物C对人结肠癌细胞SW620增殖的影响 被引量:3
10
作者 金海峰 吕宾 +2 位作者 陈喆 张烁 马忠俊 《医药导报》 CAS 2011年第2期160-163,共4页
目的观察温郁金醚提物中二萜类化合物C(以下简称化合物C)体外对人结肠癌细胞SW 620生长、细胞凋亡和细胞周期的影响。方法以顺铂(DDP)为阳性对照药物,采用噻唑蓝(MTT)法检测化合物C对SW620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An-nexin V-FITC标记流式... 目的观察温郁金醚提物中二萜类化合物C(以下简称化合物C)体外对人结肠癌细胞SW 620生长、细胞凋亡和细胞周期的影响。方法以顺铂(DDP)为阳性对照药物,采用噻唑蓝(MTT)法检测化合物C对SW620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An-nexin V-FITC标记流式细胞术(FCM)检测化合物C对SW620细胞的凋亡抑制率,流式细胞术检测化合物C对SW 620细胞周期的影响。结果 MTT法显示化合物C对SW620的半数抑制浓度(IC50)为24.16μg.mL-1,顺铂为45.80μg.mL-1;化合物C较低浓度时的抑制率与阳性对照组(DDP组)相似,在30,50,70μg.mL-1时的抑制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FCM显示,化合物C能诱导SW 620细胞凋亡,其诱导凋亡率呈现一定的浓度和时间依赖性,48 h后化合物C70μg.mL-1组凋亡率为33.55%;化合物C能将SW 620细胞阻滞于G1期,减少肿瘤细胞在S期和G2/M的比例。结论化合物C能诱导SW 620细胞凋亡,阻滞其细胞周期,抑制细胞增殖,是温郁金发挥抗肿瘤作用的有效成分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温郁金 结肠癌 细胞增殖 凋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粪菌移植的研究现状与展望 被引量:4
11
作者 胡玥 吕宾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342-346,共5页
近几年,微生态治疗尤其是粪菌移植研发产业得到了蓬勃发展,而在全球范围内粪菌移植最受认可的适应证是艰难梭菌感染(clostridioides difficile infection, CDI)的挽救性治疗。粪菌移植在CDI治疗中获得了较好的临床疗效,极大地鼓舞了研... 近几年,微生态治疗尤其是粪菌移植研发产业得到了蓬勃发展,而在全球范围内粪菌移植最受认可的适应证是艰难梭菌感染(clostridioides difficile infection, CDI)的挽救性治疗。粪菌移植在CDI治疗中获得了较好的临床疗效,极大地鼓舞了研究者对粪菌移植其他适应证的探索。粪菌移植是将健康捐助者粪便中的菌群移植到患者胃肠道中,以恢复患者正常的肠道生态,从而起到治疗疾病的作用[1-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肠/微生物学 粪便微生物群移植 梭菌 难辨 结肠炎 溃疡性 肠易激综合征 抗药性 多药 肥胖症 会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蛋白质二硫键异构酶A3——疾病治疗的新靶点 被引量:6
12
作者 胡玥 陶丽媛 吕宾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1145-1149,共5页
蛋白质二硫键异构酶 A3( protein disulfide isomerase A3, PDIA3),又称 ERp57或 ERp57/GRP58,是蛋白质二硫键异构酶( protein disulfide isomerase,PDI)家族的一员,具有催化内质网中蛋白质二硫键形成、氧化还原及异构化的作... 蛋白质二硫键异构酶 A3( protein disulfide isomerase A3, PDIA3),又称 ERp57或 ERp57/GRP58,是蛋白质二硫键异构酶( protein disulfide isomerase,PDI)家族的一员,具有催化内质网中蛋白质二硫键形成、氧化还原及异构化的作用。 Bennett等[1]于1988年首次从不同物种中分离出PDIA3基因的互补DNA编码链,诸多研究显示其氨基酸序列与PDI有高度相似性,具有 PDI 活性,遂将其归为PDI家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蛋白二硫键异构酶 A3
在线阅读 下载PDF
MEF2A与肝星状细胞活化的关系研究 被引量:2
13
作者 李善高 刘军 +3 位作者 胡华军 吕宾 孟立娜 蔡利军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333-336,共4页
目的:观察核转录因子-肌细胞增强因子2A(MEF2A)在肝星状细胞(HSC)活化过程中的动态变化及与HSC活化指标α-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A)的关系,探讨MEF2A在HSC活化过程中可能作用。方法:从SD大鼠肝脏分离HSC并培养在塑料细胞培养皿中,在体外... 目的:观察核转录因子-肌细胞增强因子2A(MEF2A)在肝星状细胞(HSC)活化过程中的动态变化及与HSC活化指标α-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A)的关系,探讨MEF2A在HSC活化过程中可能作用。方法:从SD大鼠肝脏分离HSC并培养在塑料细胞培养皿中,在体外培养过程中HSC逐步活化,分别收集新分离(0d)和经培养(1、2、3、4、5、6、7、8d)的HSC,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各期细胞中MEF2A mRNA表达;Western blotting检测各期细胞中MEF2A和α-SMA的含量;凝胶阻滞实验(EMSA)方法检测MEF2ADNA结合活性。结果:实时荧光定量PCR结果表明新分离的HSC内有少量MEF2AmRNA表达,随着HSC培养逐步活化,MEF2A mRNA表达逐步增加;Western blotting检测结果发现新分离的HSC内有少量MEF2A及α-SMA,随着HSC培养逐步活化,细胞内MEF2A及α-SMA逐步增加,二者呈正相关;EMSA结果表明MEF2ADNA结合活性逐步增高。结论:随着HSC激活,MEF2A基因和蛋白表达量逐渐增加,且MEF2ADNA结合活性同步增高,MEF2A可能参与了HSC活化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肌细胞增强因子2 肝星状细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乙酸联合束缚应激对大鼠内脏敏感性及肠道肥大细胞状态的影响 被引量:2
14
作者 庄肇朦 王霄腾 吕宾 《中国比较医学杂志》 CAS 2014年第10期73-77,F0003,共6页
目的探讨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动物模型的建立方法及模型评估。方法将30只成年SD大鼠随机分为乙酸刺激加束缚应激组(n=10只),束缚应激组(n=10只),和正常对照组(n=10只)。采用乙酸刺激加束缚应激方法建立IBS动物模型,进行大便情况评估和直... 目的探讨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动物模型的建立方法及模型评估。方法将30只成年SD大鼠随机分为乙酸刺激加束缚应激组(n=10只),束缚应激组(n=10只),和正常对照组(n=10只)。采用乙酸刺激加束缚应激方法建立IBS动物模型,进行大便情况评估和直肠敏感性测试,盐酸甲苯胺蓝染色观察肠道肥大细胞数量及脱颗粒现象。结果在实验第7天,模型组大鼠粪便点数较正常组增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乙酸联合束缚应激组稀便数较其余两组增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乙酸联合束缚应激组大鼠直肠敏感性较其余两组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乙酸联合束缚应激组大鼠肠道肥大细胞的数量较正常组增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乙酸联合束缚应激组大鼠肠道肥大细胞可见脱颗粒现象。组织学分析显示各组大鼠均无明显的炎症性表现。结论乙酸联合束缚应激可增加大鼠内脏敏感性,并且使大鼠肠道肥大细胞数量增多,细胞脱颗粒现象增强。该综合造模方法能够较好的模拟人类IBS的发病形式,为我们进一步研究IBS的发生发展机制提供了理想的动物模型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脏高敏感 乙酸 束缚应激 肥大细胞 大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直肠扩张联合肢体束缚诱导大鼠内脏高敏感模型的持续性 被引量:1
15
作者 陶丽媛 吕宾 +1 位作者 李蒙 庄肇朦 《中国比较医学杂志》 CAS 2013年第10期21-25,I0004,共6页
目的观察直肠扩张联合肢体束缚诱导的内脏高敏感大鼠的高敏感持续性。方法 32只8周龄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n=16)、模型组(n=16),直肠扩张联合肢体束缚2周法刺激模型组大鼠,以大鼠腹部收缩反射(AWR)评分评估肠道敏感性。依据AWR评分,随... 目的观察直肠扩张联合肢体束缚诱导的内脏高敏感大鼠的高敏感持续性。方法 32只8周龄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n=16)、模型组(n=16),直肠扩张联合肢体束缚2周法刺激模型组大鼠,以大鼠腹部收缩反射(AWR)评分评估肠道敏感性。依据AWR评分,随机将对照组均分为对照组A(n=8)和对照组B(n=8),将模型组均分为模型组C(n=8)和模型组D(n=8);麻醉下解剖获取A组和C组结肠标本。B组、D组继续正常饲养至18周龄后,以相同方法刺激D组大鼠,获取AWR评分和结肠标本。电镜观察标本肥大细胞(MC)超微结构,甲苯胺蓝染色行MC计数,Western Blot检测结肠蛋白酶原激活受体2(PAR2)表达水平。结果 C组AWR评分高于A组,D组低于C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C组MC计数高于A组,D组低于C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C组见肥大细胞脱颗粒现象,余各组均未见明显脱颗粒;C组PAR2表达水平高于A组,D组低于C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直肠扩张联合肢体束缚建立的内脏高敏感模型的敏感性随周龄增加下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脏高敏感 直肠扩张 肥大细胞 蛋白酶原激活受体2 大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内镜治疗胆总管良性狭窄31例分析
16
作者 包海标 徐毅 +2 位作者 吕宾 孙翠萍 许薇薇 《临床肝胆病杂志》 CAS 2011年第9期931-933,共3页
目的探讨内镜在胆总管良性狭窄治疗中的作用。方法回顾性分析31例因梗阻性黄疸、腹痛入院,均据病史、CT和MR I及实验室检查确诊为胆总管良性狭窄患者。狭窄分类对照B ismuth标准分为2型,并评价采用内镜下括约肌气囊扩张术(EPBD)和胆管... 目的探讨内镜在胆总管良性狭窄治疗中的作用。方法回顾性分析31例因梗阻性黄疸、腹痛入院,均据病史、CT和MR I及实验室检查确诊为胆总管良性狭窄患者。狭窄分类对照B ismuth标准分为2型,并评价采用内镜下括约肌气囊扩张术(EPBD)和胆管内支架引流术(ERBD)的治疗效果。结果 31例患者经EPBD和ERBD治疗,有效率为96.77%,随访患者30例,其中27例未复发;3例拔除支架后6月内复发;3例再狭窄患者中2例为慢性胰腺炎,1例为有胆囊切除史者,支架留置时间皆为6个月。结论 EPBD联合ERBD治疗胆总管良性狭窄安全有效,其治疗效果与狭窄的病因和支架留置时间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胆道疾病 胆总管疾病 气囊扩张术 胰胆管造影术 内窥镜逆行 引流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雷公藤多苷通过NOXs-ROS-NLRP3炎症小体信号通路抑制结肠炎症 被引量:20
17
作者 郑健豪 钟继红 +4 位作者 曹海军 朱灵 刘军 胡华军 李善高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9期1653-1659,共7页
目的:观察雷公藤多苷对右旋葡聚糖硫酸钠(dextran sulphate sodium,DSS)诱导的小鼠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的防治作用及对黏膜组织NADPH氧化酶(NADPH oxidases,NOXs)-活性氧簇(reactive oxygen species,ROS)-NOD样受体蛋白... 目的:观察雷公藤多苷对右旋葡聚糖硫酸钠(dextran sulphate sodium,DSS)诱导的小鼠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的防治作用及对黏膜组织NADPH氧化酶(NADPH oxidases,NOXs)-活性氧簇(reactive oxygen species,ROS)-NOD样受体蛋白3(NOD-like receptor protein 3,NLRP3)炎症小体信号通路表达的影响,探讨其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作用及机制。方法:BALB/c小鼠随机分为5组:模型组;低、中及高剂量雷公藤多苷灌胃组;正常组。采用DSS诱发UC动物模型,雷公藤多苷灌胃21 d后,取结肠组织,运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检测结肠黏膜组织NLRP3、ASC及caspase-1的mRNA表达,免疫组化法检测结肠黏膜组织caspase-1的表达,ELISA法检测结肠组织匀浆上清IL-1α、TNF-α及IL-13的含量,鲁米诺化学发光法检测结肠黏膜组织ROS的生成和经DPI(NOXs抑制剂)抑制后的NADPH消耗率来分析NOXs活性;体外分离结肠组织中性粒细胞,检测分离的中性粒细胞中ROS的生成、NOXs活性以及NLRP3、ASC、caspase-1的mRNA表达。结果:雷公藤多苷灌胃各组小鼠结肠黏膜组织病理均存在不同程度异常,但组织病理学评分均低于模型组;雷公藤多苷灌胃各组结肠黏膜组织和分离的中性粒细胞中,除高剂量组结肠黏膜组织caspase-1的mRNA表达与正常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显著性外,其余各组ROS生成、NOXs活性及NLRP3、ASC、caspase-1的mRNA表达水平低于模型组(P<0.05),高于正常组(P<0.05);雷公藤多苷灌胃各组间两两比较发现,除中、高剂量组结肠黏膜组织及分离的中性粒细胞caspase-1的mRNA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显著性外,其它指标相比均有统计学显著性(P<0.05);雷公藤多苷灌胃各组小鼠结肠组织匀浆上清中促炎因子(IL1α和TNF-α)含量低于模型组(P<0.05),高于正常组(P<0.05),抑炎因子(IL-13)含量各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显著性。结论:雷公藤多苷可能通过抑制NOXs-ROS-NLRP3炎症小体信号通路来降低IL-1α、TNF-α等促炎因子的表达从而对DSS诱导的UC小鼠起保护作用,中性粒细胞可能是参与其保护作用的主要炎性细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雷公藤多苷 右旋葡聚糖硫酸钠 溃疡性结肠炎 活性氧簇 NADPH氧化酶 NLRP3炎症小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温郁金二萜类化合物C对脂多糖诱导的人胃腺癌SGC7901细胞内NF -κB信号通路的影响 被引量:4
18
作者 盛桂琴 吕宾 金海峰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556-559,共4页
目的:研究温郁金二萜类化合物C(RC)对脂多糖诱导的人胃腺癌SGC7901细胞核因子-κB(nuclearfactorkappaB,NF-κB)活性影响。方法:以10 mg/L脂多糖(LPS)刺激体外培养的SGC7901细胞建立炎症模型,设正常对照组、LPS刺激组、RC预干预组(RC干... 目的:研究温郁金二萜类化合物C(RC)对脂多糖诱导的人胃腺癌SGC7901细胞核因子-κB(nuclearfactorkappaB,NF-κB)活性影响。方法:以10 mg/L脂多糖(LPS)刺激体外培养的SGC7901细胞建立炎症模型,设正常对照组、LPS刺激组、RC预干预组(RC干预后以LPS刺激)。蛋白质印迹法检测IKK、p-p65、p65和p-IκBα蛋白表达,凝胶迁移阻滞实验检测p65与DNA结合活性。结果:与炎症模型组比较,经温郁金二萜类化合物干预后,细胞中的IKK、p-p65、p65和p-IκBα蛋白表达均减少;入核p65蛋白与DNA结合活性减弱。结论:温郁金二萜类化合物通过抑制核因子-κB信号通路起抗炎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温郁金 二萜类 NF-κB SGC7901细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丹酚酸A抑制TLR4/JNK MAPK改善棕榈酸诱导的心肌细胞损伤 被引量:1
19
作者 徐甜甜 吴相尧 +5 位作者 皮爱文 柴惠 张斌 王邦才 窦晓兵 朱林文思 《中国临床药理学与治疗学》 CAS CSCD 2021年第2期121-128,共8页
目的:研究丹酚酸A对脂毒性诱导的H9C2心肌细胞损伤的改善作用并初步探究其分子机制。方法:采用棕榈酸体外诱导建立H9C2心肌细胞脂毒性模型并给予丹酚酸A进行干预,采用乳酸脱氢酶法检测细胞损伤,采用细胞增殖-毒性检测试剂盒检测细胞存活... 目的:研究丹酚酸A对脂毒性诱导的H9C2心肌细胞损伤的改善作用并初步探究其分子机制。方法:采用棕榈酸体外诱导建立H9C2心肌细胞脂毒性模型并给予丹酚酸A进行干预,采用乳酸脱氢酶法检测细胞损伤,采用细胞增殖-毒性检测试剂盒检测细胞存活率,采用罗丹明123染色观察心肌细胞线粒体膜电位变化,采用蛋白免疫印迹技术研究丹酚酸A改善作用的分子机制。结果:浓度为400μmol/L的棕榈酸可显著导致H9C2心肌细胞脂毒性损伤(P<0.05)。不同浓度(10、20、40、80μmol/L)丹酚酸A暴露对心肌细胞无毒性作用(P>0.05)。丹酚酸A干预显著改善脂毒性诱导的心肌细胞损伤及细胞线粒体膜电位降低(P<0.05)。激活Toll样受体4(Toll-like receptors,TLR4)可显著增强脂毒性诱导的心肌细胞损伤(P<0.05),而抑制TLR4显著减轻棕榈酸诱导的细胞脂毒性(P<0.05)。此外,丹酚酸A显著抑制棕榈酸诱导的TLR4及其下游c-Jun氨基末端激酶(c-Jun N-terminal kinase,JNK MAPK)(P<0.05)。结论:丹酚酸A改善脂毒性诱导的心肌细胞损伤,该保护作用可能与其抑制TLR4/JNK MAPK信号通路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丹酚酸A 棕榈酸 TOLL样受体4 脂毒性 心肌细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