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MRI影像组学与乳腺癌肿瘤新生血管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7
1
作者 徐可佩 方晓政 +3 位作者 林怡 许茂盛 王世威 张睿馨 《磁共振成像》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8期146-149,共4页
乳腺癌是严重危害全球女性健康的恶性肿瘤。乳腺癌的高度异质性导致难以对其进行精准评估,从而不利于其个性化治疗的实践与发展。肿瘤新生血管参与肿瘤异质性的形成,并在乳腺癌治疗反应、预后复发等方面发挥关键作用,如何更好地借助肿... 乳腺癌是严重危害全球女性健康的恶性肿瘤。乳腺癌的高度异质性导致难以对其进行精准评估,从而不利于其个性化治疗的实践与发展。肿瘤新生血管参与肿瘤异质性的形成,并在乳腺癌治疗反应、预后复发等方面发挥关键作用,如何更好地借助肿瘤新生血管来评估乳腺癌发生发展并推进精准治疗是当前临床亟待解决的问题。乳腺MRI影像组学作为一个新的研究领域,其高通量提取和定量分析的优势不仅能无创提取肿瘤及其新生血管的生物学相关信息,而且能进一步从分子及基因水平实现对肿瘤新生血管相关因子及通路的表征,因此乳腺MRI影像组学在评估肿瘤新生血管中具有极大的潜力。本文从乳腺MRI影像组学与乳腺癌发生发展及其肿瘤新生血管等方面进行阐述,以期为临床精准诊治提供新的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肿瘤新生血管 血管因子 影像组学 磁共振成像 乳腺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影像组学的多参数磁共振定量指标在膀胱癌肌层浸润分析中的价值 被引量:3
2
作者 王玫 李宁 +4 位作者 张祁 石峰 吴交交 冯琪 丁忠祥 《中国临床医学影像杂志》 CAS CSCD 2022年第8期551-556,共6页
目的:探讨基于影像组学的多参数MRI定量指标在膀胱癌肌层浸润分析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收集符合纳入标准的膀胱癌患者225例,其中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125例,肌层浸润性膀胱癌100例。在MR T2WI、DWI及增强图像上测量肿瘤-壁界面,并运用影... 目的:探讨基于影像组学的多参数MRI定量指标在膀胱癌肌层浸润分析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收集符合纳入标准的膀胱癌患者225例,其中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125例,肌层浸润性膀胱癌100例。在MR T2WI、DWI及增强图像上测量肿瘤-壁界面,并运用影像组学软件对肿瘤区域进行勾画及特征筛选,然后基于3组特征的概率值构建单参数及多参数联合模型,选择最优概率值与肿瘤-壁界面构建诺模图模型,在外部验证集中测试其诊断性能。ROC曲线及校准曲线对模型准确性进行评估。结果:最终选用基于6个特征的多参数联合概率值,与肿瘤-壁界面联合构建Nomogram模型,在ROC曲线上训练集和测试集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curve,AUC)分别为0.892、0.875,表现出良好的诊断性能,较单独的组学模型或肿瘤-壁界面模型有更好的准确性。外部验证模型的AUC为0.846,进一步证明该模型有较好的预测性能。结论:基于多参数MRI和肿瘤-壁界面构建的Nomogram模型在膀胱癌是否有肌层浸润的鉴别上具有较好的诊断性能及可重复性,可以协助临床医生做出有效评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膀胱肿瘤 磁共振成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65~75次/min心率下Force CT前瞻性心电触发大螺距Turbo Flash扫描模式在舒张期与收缩期冠状动脉成像质量的比较研究 被引量:6
3
作者 杨家虎 王军娜 +2 位作者 冯越 张建军 胡红杰 《中国全科医学》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0期3765-3770,共6页
目的研究65~75次/min心率下患者使用Force CT前瞻性心电触发大螺距Turbo Flash扫描模式采集舒张期与收缩期不同时相的图像质量和辐射剂量。方法选取2016年9—12月于浙江医院行Force CT冠状动脉CT血管造影(CTA)检查的6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 目的研究65~75次/min心率下患者使用Force CT前瞻性心电触发大螺距Turbo Flash扫描模式采集舒张期与收缩期不同时相的图像质量和辐射剂量。方法选取2016年9—12月于浙江医院行Force CT冠状动脉CT血管造影(CTA)检查的6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依据检查时预设触发采集时相的不同分为A组(30例,使用大螺距Turbo Flash舒张期时相采集模式)和B组(30例,使用大螺距Turbo Flash收缩期时相采集模式)。对两组患者冠状动脉CTA图像进行主观及客观图像质量评价,记录并比较两组的辐射剂量。结果两组患者共779个冠状动脉节段,其中A组冠状动脉节段392个,图像质量最好的节段是第二钝缘支(OM2),图像质量最差的是右冠状动脉(RCA)中段;B组冠状动脉节段387个,图像质量最好的节段是OM2,图像质量最差的是回旋支(LCX)远段。A组第一对角支(D1)、LCX近段及中段、OM1图像质量优于B组(P<0.05)。两组RCA近端、左冠状动脉(LM)近端、前降支(LAD)近端、LCX近端的CT值、信噪比(SNR)、对比噪声比(CNR)和主动脉的CT值、SNR、CNR、图像噪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容积CT剂量指数(CTDIvol)、剂量长度乘积(DLP)、有效剂量(ED)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Force CT前瞻性触发大螺距Turbo Flash扫描配合低管电压(100 kV)技术和ADMIRE迭代重建算法,所得冠状动脉各分支图像能够达到临床影像诊断的需要,且有效辐射剂量<1 mSv。当患者心率在65~75次/min时建议使用大螺距Turbo Flash舒张期采集模式,其LCX的图像质量优于收缩期采集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诊断技术 心血管 冠状血管造影术 图像质量 大螺距模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皮射频消融联合125I放射性粒子植入术治疗肝恶性肿瘤的疗效分析 被引量:8
4
作者 王舒婷 陈海波 +3 位作者 施昌盛 施振静 虞希祥 孙志超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587-590,共4页
目的评价经皮射频消融(RFA)与125I放射性粒子植入术联合治疗直径>5 cm的乏血供肝恶性肿瘤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分析2013年1月至2016年6月行微创介入治疗的乏血供肝恶性肿瘤患者80例,根据治疗方式分为两组,RFA联合125I放射性粒子植入... 目的评价经皮射频消融(RFA)与125I放射性粒子植入术联合治疗直径>5 cm的乏血供肝恶性肿瘤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分析2013年1月至2016年6月行微创介入治疗的乏血供肝恶性肿瘤患者80例,根据治疗方式分为两组,RFA联合125I放射性粒子植入术(联合治疗组)47例,单纯行TACE(对照组)33例,比较两组的疗效、总生存期(OS)和不良反应。结果联合治疗组的客观缓解率(ORR,87.2%)及疾病控制率(DCR,95.7%)均高于对照组(ORR 66.7%,DCR 81.8%),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治疗组患者1年的生存率(80.9%)高于对照组(75.8%)(P<0.05)。结论经皮RFA联合125I放射性粒子植入术对治疗直径>5 cm的乏血供肝恶性肿瘤有较好的临床疗效,可以提高客观缓解率和疾病控制率,延长患者的近中期生存时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恶性肿瘤 经皮射频消融 125I放射性粒子植入术 微创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颈内静脉植入完全植入式输液港导管长度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9
5
作者 孙尚龙 陈海波 +1 位作者 钱一丹 孙志超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2期1167-1170,共4页
目的探讨经颈内静脉植入完全植入式静脉输液港(TIVAP)导管长度的影响因素,为规范化植入TIVAP提供参考。方法收集134例在超声引导下经颈内静脉穿刺植入TIVAP女性患者临床资料,分为右侧组和左侧组,中位年龄57(39~76)岁。准确记录左、右侧... 目的探讨经颈内静脉植入完全植入式静脉输液港(TIVAP)导管长度的影响因素,为规范化植入TIVAP提供参考。方法收集134例在超声引导下经颈内静脉穿刺植入TIVAP女性患者临床资料,分为右侧组和左侧组,中位年龄57(39~76)岁。准确记录左、右侧颈内静脉穿刺点至导管头端距离(L1、R1)和TIVAP港体至导管头端距离(L2、R2),分析患者身高、体重对TIVAP导管置入长度(L1、L2、R1、R2)的影响,根据患者身高预估导管近段距离,并与实测数据作对比。结果右侧、左侧颈内静脉一次穿刺成功率分别为100%(78/78)、98.2%(55/56)。L1值为(17.03±1.36)mm,L2值为(27.36±2.04)mm,R1值为(14.79±0.98)mm,R2值为(25.30±1.38)mm;身高与L1、L2、R1、R2值均呈相关性(r值分别为0.290、0.403、0.259、0.301,P值分别为<0.05、<0.01、<0.05、<0.01)。右侧组、左侧组导管置入长度(L1与R1、L2与R2)间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预估近段距离与实测距离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体重与L1、L2、R1、R2均无明显相关性;患者身高、体重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TIVAP植入部位首选右侧颈内静脉,可根据患者身高预估导管置入深度,使手术更方便快捷,同时推荐在超声和DSA导引下进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完全植入式静脉输液港 颈内静脉 导管长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声、高分辨率磁共振成像技术在诊断评估兔颈动脉粥样硬化中的应用研究 被引量:12
6
作者 徐松涛 李嘉颖 +5 位作者 沈利叶 郁晨 徐雁云 潘永明 孙志超 陈民利 《中国实验动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9-16,共8页
目的利用超声、高分辨率磁共振成像(HRMRI)技术,分析评价兔颈动脉粥样硬化(AS)模型的病变程度,为颈动脉AS动物模型的诊断评估提供技术方法。方法取雄性日本大耳白兔18只,随机分为正常对照(NC)组和模型(Model)组,每组9只,模型组饲喂高胆... 目的利用超声、高分辨率磁共振成像(HRMRI)技术,分析评价兔颈动脉粥样硬化(AS)模型的病变程度,为颈动脉AS动物模型的诊断评估提供技术方法。方法取雄性日本大耳白兔18只,随机分为正常对照(NC)组和模型(Model)组,每组9只,模型组饲喂高胆固醇饲料2周后行右侧颈动脉球囊损伤术,术后继续高脂饲喂6周,建立兔颈动脉AS模型,NC组饲喂常规饲料至8周。造模4周、8周时检测血浆总胆固醇(TC)和甘油三酯(TG)并超声检查颈动脉,造模8周时行颈动脉高分辨率磁共振成像(HRMRI)检查,行安死术后取右侧颈总动脉行HE染色和油红"O"染色,评估颈动脉AS病变。结果与NC组比,模型组兔造模4周时血浆TC显著升高(P<0.05),8周时体重、血浆TC、TG均显著增加(P<0.05,P<0.01);超声结果显示,模型组兔的右侧颈总动脉内中膜厚度(IMT)、狭窄率、收缩期最高血流速度、血管阻力指数均随病变程度加深而显著增加(P<0.05,P<0.01),并可见狭窄和斑块形成;HRMRI结果亦显示,MIP成像可见右侧颈总动脉明显狭窄,3D-TOF成像可见模型组兔有明显的AS斑块且狭窄率显著增加(P<0.01);组织病理学证实模型组兔颈总动脉有明显的AS斑块形成,IMT、狭窄率、脂质含量均比NC组显著增加(P<0.01);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超声、HRMRI与HE染色的定量分析结果显著相关(P<0.01)。结论超声和HRMRI技术均能无创检测诊断兔颈动脉粥样硬化模型的病变,但HRMRI更能清晰、直观地判断血管狭窄及AS斑块严重程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动脉粥样硬化 超声 高分辨率磁共振成像 动物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