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股骨近端解剖锁定钢板治疗伴外侧壁骨折的股骨转子间骨折中期疗效随访 被引量:17
1
作者 徐金渭 韩雷 +2 位作者 胡云根 方伟利 金波 《中国骨伤》 CAS 2017年第3期256-260,共5页
目的 :对股骨近端解剖型钢板治疗伴外侧壁骨折的转子间骨折中期疗效进行回顾性研究。方法 :2010年6月至2013年1月采用股骨近端解剖型钢板固定治疗转子间伴外侧壁骨折18例,男8例,女10例;年龄19~83岁,平均75.5岁;车祸伤8例,摔伤6例,高处... 目的 :对股骨近端解剖型钢板治疗伴外侧壁骨折的转子间骨折中期疗效进行回顾性研究。方法 :2010年6月至2013年1月采用股骨近端解剖型钢板固定治疗转子间伴外侧壁骨折18例,男8例,女10例;年龄19~83岁,平均75.5岁;车祸伤8例,摔伤6例,高处坠落伤4例;受伤至手术时间为1~14 d,平均4.5 d;随访时拍摄股骨正侧位X线片。记录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天数,术后疗效评价采用Parker Palmer mobility score(PPMS)及Harris髋关节功能评分标准。结果:18例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36~68个月,平均(44.8±8.8)个月。手术时间(61.02±38.28)min,术中出血量(226.00±162.52)ml,住院时间(10.8±9.2)d。所有患者未出现局部感染、深静脉血栓、螺钉切割股骨头及断钉,2例患者出现不同程度髋内翻短缩畸形,无骨折不愈合患者。骨折愈合时间为4~10个月,平均6.2个月。末次随访时,PPMS评分为(7.22±2.36)分;Harris评分为(79.46±11.02)分,其中优5例,良9例,可2例。结论:解剖型锁定钢板治疗伴外侧壁骨折的转子间骨折中期疗效显著,术中可避免外侧壁二次损伤,尤其对外侧壁严重粉碎、髓内钉操作困难以及高龄骨质疏松者,术后需严格随访,不应强调过早负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髋骨折 股骨骨折 骨折固定术 随访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倒置LISS钢板治疗累及股骨干的不稳定性股骨转子间及转子下骨折 被引量:9
2
作者 韩雷 胡云根 +2 位作者 方伟利 金波 许世超 《中国骨伤》 CAS 2017年第7期612-615,共4页
目的 :探讨倒置LISS(less invasive stabilization system)钢板治疗累及股骨干的不稳定性股骨转子间及转子下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至2015年1月收治的24例累及股骨干的不稳定性股骨转子间及转子下骨折患者,男16例,女... 目的 :探讨倒置LISS(less invasive stabilization system)钢板治疗累及股骨干的不稳定性股骨转子间及转子下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至2015年1月收治的24例累及股骨干的不稳定性股骨转子间及转子下骨折患者,男16例,女8例;年龄35~81岁,平均62.5岁。受伤原因:交通伤8例,高处坠落伤3例,摔伤13例。受伤至手术时间2~12 d,平均5.2 d;采用倒置LISS进行治疗,随访时拍摄股骨正侧位X线片。记录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天数,术后疗效评价采用Harris髋关节功能评分标准。结果:24例均获随访,时间18~36个月,平均16.2个月。手术时间(68.22±48.36)min,术中出血量(256.28±182.46)ml,住院天数(14.8±5.2)d。全部病例获得骨性愈合,平均愈合时间4.8个月(3~8个月)。未发生深部感染、下肢深静脉血栓、肺栓塞、骨不连等并发症。末次随访时Harris评分为76.49±12.28,其中优15例,良6例,可3例。结论:倒置LISS钢板治疗累及股骨干的不稳定性股骨转子间及转子下骨折疗效满意,术后需严格随访,不应强调过早负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股骨骨折 骨折固定术 外科手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老年髋部骨折术后健侧骨折的危险因素分析 被引量:9
3
作者 傅华君 陈敏丽 +2 位作者 韩雷 胡云根 毕大卫 《中国骨伤》 CAS CSCD 2022年第4期353-356,共4页
目的:探讨老年髋部骨折术后健侧骨折的发生率及其相关危险因素为预防再次骨折提供依据。方法:回顾分析2012年6月至2017年6月接受髋关节置换术或股骨近端髓内钉固定术治疗的65岁以上股骨颈骨折或转子间骨折452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男168例,... 目的:探讨老年髋部骨折术后健侧骨折的发生率及其相关危险因素为预防再次骨折提供依据。方法:回顾分析2012年6月至2017年6月接受髋关节置换术或股骨近端髓内钉固定术治疗的65岁以上股骨颈骨折或转子间骨折452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男168例,女284例;年龄65~97(75.5±7.5)岁;股骨颈骨折191例,股骨转子间骨折261例;按照术后健侧髋部是否存在骨折,分为骨折组和无骨折组,记录两组患者性别、年龄、体质量指数、骨折类型、初次治疗方式、骨密度、医疗依从性、术后是否短期谵妄、伤前是否并存内科疾病及末次随访髋关节Harris评分。应用单因素Logostic回归分析筛选出术后健侧骨折的危险因素,再将有统计学意义的危险因素纳入多因素Logostic回归分析,筛选出老年髋部骨折术后健侧骨折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452例患者中42例发生健侧髋部骨折,发生率为9.3%,两次骨折发生相隔时间平均(2.9±2.1)年。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示年龄、骨密度、医疗依从性、术后短期谵妄、伤前合并内科疾病及末次随访髋关节Harris评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分析显示年龄(OR=4.227)、骨密度(OR=4.313)、合并内科疾病(OR=5.616),以及末次随访髋关节Harris评分分级低(OR=3.891),是老年髋部骨折术后健侧骨折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年龄、骨密度、合并内科疾病以及末次随访髋关节Harris评分分级低是老年髋部骨折术后健侧骨折的主要危险因素,术后3年内要加强内科疾病的治疗,抗骨质疏松,改善髋关节功能,以预防健侧髋部骨折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老年人 髋骨折 再骨折 危险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收肌管阻滞术联合经皮穴位电刺激用于全膝关节置换术后的临床效果 被引量:10
4
作者 葛梅 翟晓军 李勇 《中国骨伤》 CAS CSCD 2021年第8期750-754,共5页
目的:探讨收肌管阻滞术(addcutor canal block,ACB)联合经皮穴位电刺激(transcutaneous electrical acupoint stimulation,TEAS)在全膝关节置换术(total knee arthroplasty,TKA)术后镇痛及对早期功能锻炼的效果。方法:选取2019年1月至2... 目的:探讨收肌管阻滞术(addcutor canal block,ACB)联合经皮穴位电刺激(transcutaneous electrical acupoint stimulation,TEAS)在全膝关节置换术(total knee arthroplasty,TKA)术后镇痛及对早期功能锻炼的效果。方法:选取2019年1月至2020年8月初次单侧行TKA的患者84例,其中男45例,女39例;年龄66~77(72.8±8.9)岁;身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BMI)19~25(23.6±3.5)kg/m^(2)。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收肌管阻滞术联合经皮穴位电刺激组(TEAS+ACB组)和单纯收肌管阻滞术组(ACB组),每组42例。ACB组术中实施ACB,TEAS+ACB组在ACB基础上于术后第1~7天行双下肢TEAS。记录并比较两组术后6,12,24,48,72 h的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术后第1,2,3,7天的膝关节功能,术后第7天膝关节活动度与住院天数。结果:TEAS+ACB组VAS评分在静息、活动状态下术后6,12 h与ACB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术后24,48,72 h均低于ACB组(P<0.05)。TEAS+ACB组膝关节活动度在术后第1天与ACB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术后第2,3,7天均大于ACB组(P<0.05)。TEAS+ACB组住院天数小于ACB组,术后第7天膝关节活动度大于ACB组(P<0.05)。结论:TEAS联合ACB较单纯的ACB有更好的术后镇痛效果,促进患者早期功能锻炼,对TKA术后镇痛是安全、有效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膝关节置换术 收肌管阻滞术 经皮穴位电刺激 镇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