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5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槲皮素缓解紫杉醇诱发外周神经病变小鼠模型的疼痛效应及其机制研究
1
作者 金婷 李沛奕 +5 位作者 聂慧敏 尹诚语 潘宇霜 朱智慧 刘伯一 刘伯宇 《中国实验动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1105-1113,共9页
目的观察槲皮素对紫杉醇诱发外周神经病变小鼠模型疼痛症状、脊髓星形胶质细胞活化以及背根神经节中痛敏感瞬时感受器电位香草酸亚型1(transient receptor potential vanilloid 1,TRPV1)、嘌呤能配体门控离子通路3(purinergic ligand-ga... 目的观察槲皮素对紫杉醇诱发外周神经病变小鼠模型疼痛症状、脊髓星形胶质细胞活化以及背根神经节中痛敏感瞬时感受器电位香草酸亚型1(transient receptor potential vanilloid 1,TRPV1)、嘌呤能配体门控离子通路3(purinergic ligand-gated ion channel 3,P2X3)的干预作用。方法选取C57BL/6小鼠24只,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模型+槲皮素组,每组8只。模型组与模型+槲皮素组分别注射累计剂量为8 mg/kg的紫杉醇进行造模,空白组在相应时间点注射对应溶剂。模型+槲皮素组在造模第8天开始,每天灌胃60 mg/kg的槲皮素溶液,其余两组分别给予相应体积溶剂。纤毛机械刺激针(von Frey)检测各组小鼠的机械痛痛阈,免疫荧光检测各组小鼠脊髓中星形胶质细胞的活化,免疫荧光和免疫印迹检测背根神经节中痛敏感TRPV1、P2X3的表达。结果(1)与模型组相比,模型+槲皮素组小鼠的机械痛痛阈显著升高,疼痛症状得到明显缓解。(2)与模型组相比,模型+槲皮素组小鼠脊髓星形胶质细胞的活化明显降低,背根神经节中TRPV1、P2X3的表达显著减少(P<0.05)。结论槲皮素能够有效缓解紫杉醇诱发外周神经病变小鼠的疼痛症状,其作用机制很可能与缓解脊髓星形胶质细胞活化以及减少背根神经节中TRPV1、P2X3表达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槲皮素 紫杉醇 疼痛 星形胶质细胞 TRPV1 P2X3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类药物对脑神经血管保护机制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8
2
作者 殷洁 艾琪 +2 位作者 刘喆 冯培培 王可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9期487-490,共4页
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angiotensinⅡreceptor antagonist,ARB)类药物除能降低血压外,还能降低卒中的发生率,减少脑缺血损伤,保护认知功能[1-2]。临床常用的ARB类药物有氯沙坦、缬沙坦、坎地沙坦、替米沙坦、厄贝沙坦等,该类药物的... 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angiotensinⅡreceptor antagonist,ARB)类药物除能降低血压外,还能降低卒中的发生率,减少脑缺血损伤,保护认知功能[1-2]。临床常用的ARB类药物有氯沙坦、缬沙坦、坎地沙坦、替米沙坦、厄贝沙坦等,该类药物的神经血管保护作用及其机制对防治脑血管疾病具有重要意义,笔者对其神经血管保护机制及临床研究最新进展作一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药 脑神经 脑血管 综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低频电针对脊神经结扎大鼠痛敏化的干预作用 被引量:7
3
作者 蒋永亮 尹小虎 +3 位作者 沈亚芳 赵晓芸 何晓芬 方剑乔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211-214,共4页
目的观察低频电针对脊神经结扎神经病理痛大鼠模型痛敏化的干预作用,探讨其可能的外周痛敏化调节机制。方法建立大鼠L5脊神经结扎模型,电针足三里和昆仑穴,观察大鼠痛觉超敏反应,运用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L4、L5背根神经节(DRG)辣椒... 目的观察低频电针对脊神经结扎神经病理痛大鼠模型痛敏化的干预作用,探讨其可能的外周痛敏化调节机制。方法建立大鼠L5脊神经结扎模型,电针足三里和昆仑穴,观察大鼠痛觉超敏反应,运用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L4、L5背根神经节(DRG)辣椒素受体(TRPV1)与P物质(SP)水平,采用TRPV1激动剂6'-IRTX进行验证。结果脊神经结扎大鼠出现明显的痛敏化反应,术侧L4DRG TRPV1和L5DRG SP水平升高(P<0.05);低频电针能减轻模型大鼠的痛敏反应,抑制TRPV1、SP水平上升(P<0.05)。6'-IRTX腹腔注射能拮抗低频电针的抗痛敏化作用。结论低频电针可减轻痛敏化,发挥对神经病理痛的治疗作用,其机制可能与其有效调控DRG TRPV1和SP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病理痛 电针 背根神经节 辣椒素受体 P物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背根神经节和脊髓表皮生长因子受体在多种疼痛中的表达及作用差异 被引量:2
4
作者 徐婷 田书心 +8 位作者 甄思佳 吴茗慧 吕政仪 吴雨欣 沈赟涛 杜俊英 房军帆 方剑乔 梁宜 《中国疼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448-452,共5页
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EGFR)是最早发现的酪氨酸激酶家族的受体之一,其能被许多内源性配体激活,促进组织生长、分化和修复,在癌症治疗领域被认为是重要的靶点。既往EGFR在治疗癌性疼痛中的作用已得到广泛... 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EGFR)是最早发现的酪氨酸激酶家族的受体之一,其能被许多内源性配体激活,促进组织生长、分化和修复,在癌症治疗领域被认为是重要的靶点。既往EGFR在治疗癌性疼痛中的作用已得到广泛关注,近期研究提示EGFR在外周和中枢神经系统中均有表达,其在神经病理性疼痛、炎性痛、骨癌痛等多种疼痛发生和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为了更好地了解EGFR参与疼痛的机制,为后期镇痛药物的开发提供参考,本文以EGFR结构为基础,介绍了其功能特点、分布特性以及调节疼痛机制的相关研究进展,论述了其在不同类型的疼痛模型中差异表达及相关机制,以期为临床研发相关镇痛药物寻找潜在靶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疼痛 脊髓 背根神经节 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电针对炎性痛大鼠背根神经节卫星胶质细胞活化和P2X7受体表达的干预 被引量:7
5
作者 周游 汪雯 +7 位作者 蔡杨乾 杜俊英 邵晓梅 蒋永亮 刘伯一 高宏 梁宜 方剑乔 《中国实验动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494-502,共9页
目的观察电针对慢性炎性痛大鼠患侧足跖机械痛阈(paw withdrawal thresholds,PWTs)以及背根神经节(dorsal root ganglia,DRG)内卫星胶质细胞及其P2X7受体活化的影响,探讨电针抗大鼠炎性痛的外周机制。方法第一部分:将大鼠完全随机分为... 目的观察电针对慢性炎性痛大鼠患侧足跖机械痛阈(paw withdrawal thresholds,PWTs)以及背根神经节(dorsal root ganglia,DRG)内卫星胶质细胞及其P2X7受体活化的影响,探讨电针抗大鼠炎性痛的外周机制。方法第一部分:将大鼠完全随机分为空白组(Con group,n=12)、炎性痛组(CFA group,n=12)、炎性痛+电针组(CFA+EA group,n=12)、炎性痛+假电针组(CFA+s EA group,n=12)。炎性痛大鼠于右后足掌侧正中皮下注射完全弗氏佐剂(complete freud’s adjuvant,CFA)每只0.1 m L构建模型;电针处理取穴"足三里"、"昆仑",电针参数为疏密波,频率2/100 Hz,强度0.5-1-1.5 m A(每个强度治疗10 min),每日1次,连续7 d。检测造模前和造模后1、3、7、8、10、12、14 d各组大鼠机械痛阈,采用免疫印迹法检测造模后14 d各组大鼠患侧DRG中神经胶质酸性蛋白(glial fibrillary acidic protein,GFAP)及P2X7受体活化情况。第二部分:将大鼠随机分为炎性痛+DMSO组(CFA+DMSO group,n=8)、炎性痛+P2X7R抑制剂A740003组(CFA+A740003 group,n=10)、炎性痛+电针+生理盐水组(CFA+EA+NS group,n=8)、炎性痛+电针+P2X7R激动剂Bz ATP组(CFA+EA+Bz ATP group,n=12),分别鞘内注射相应药物。分别于手术前、造模前、造模后和给药后各时点检测大鼠PWTs变化。结果 (1) CFA致炎性模型大鼠痛阈显著下降(P <0.01),电针治疗后其机械痛阈显著升高(P <0.01)。CFA足底注射14 d后,大鼠患侧L4-6 DRG中GFAP、P2X7蛋白表达显著增多(P <0.05);电针显著抑制大鼠患侧L4-6 DRG中GFAP、P2X7蛋白表达(P <0.05),而CFA+s EA组却无明显变化(P> 0.05)。(2)与CFA+DMSO组比较,鞘内注射P2X7抑制剂A740003显著提高CFA大鼠机械痛阈(P <0.01);CFA+EA+Bz ATP组大鼠PWTs明显低于CFA+EA+NS组(P <0.01)。结论抑制大鼠背根神经节卫星胶质细胞活化和P2X7受体表达参与电针抗慢性炎性痛,可能是电针镇痛外周机制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炎性痛 电针镇痛 背根神经节 卫星胶质细胞 P2X7受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背根神经节P2X3R和TRPV1介导CFA致炎性痛大鼠不同时期痛行为 被引量:4
6
作者 吴茗慧 甄思佳 +8 位作者 徐婷 周游 应帅宇 叶思婷 杜俊英 房军帆 方剑乔 高宏 梁宜 《中国疼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331-339,共9页
目的:动态检测完全弗氏佐剂(complete Freund’s adjuvant,CFA)诱导的炎性痛大鼠健患侧足跖厚度、痛行为和背根神经节(dorsal ganglia root,DRG)中P2X3受体(purinergic P2X3 receptor,P2X3R)、辣椒素受体(transient receptor potential ... 目的:动态检测完全弗氏佐剂(complete Freund’s adjuvant,CFA)诱导的炎性痛大鼠健患侧足跖厚度、痛行为和背根神经节(dorsal ganglia root,DRG)中P2X3受体(purinergic P2X3 receptor,P2X3R)、辣椒素受体(transient receptor potential vanilloid type 1,TRPV1)蛋白表达,探索炎性痛不同时期痛行为差异及其可能机制。方法:采用大鼠左侧足跖注射CFA建立炎性痛模型。将大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control,Con group)和炎性痛组(CFA group)。分别检测基线(baseline,BL)和造模后1、3、7、14、28、42天时大鼠双侧足跖厚度、热缩足反射潜伏期(thermal withdrawal latency,TWL)和机械刺激缩足反射阈值(mechanical withdrawal threshold,MWT);Western bolt检测健(contralateral,Contra)患(ipsilateral,Ipsi)侧L_(4)-L_(6)DRG中P2X3R、TRPV1蛋白表达。结果:CFA大鼠患侧足跖厚度于造模后各时间点均显著高于Con-Ipsi组和CFA-Contra组。CFA大鼠患侧TWL仅于造模后1、3、7、14天时显著低于同期Con-Ipsi组,于造模后所有时间点均显著低于CFA-Contra组;CFA大鼠健侧TWL各时间点与Con-Contra相比均无差异。CFA大鼠患侧MWT于造模后所有时间点均显著低于同期Con-Ipsi组,于造模后1、3、7、14、28天时显著低于同期CFA-Contra组;与同期Con-Ipsi和Con-Contra组比,CFA大鼠健侧MWT于造模后28、42天时出现明显降低。CFA大鼠患侧DRG中P2X3R、TRPV1蛋白表达于造模后1、14、28、42天时均显著高于Con-Ipsi和Con-Contra组;CFA大鼠健侧DRG中P2X3R蛋白表达于造模后28、42天时显著多于Con-Contra组,而健侧DRG中TRPV1蛋白表达无差异。结论:CFA致炎性痛大鼠患侧足跖热痛觉过敏和机械痛觉异常持续存在,炎性痛后期可诱发出健侧足跖机械痛觉异常;P2X3R和TRPV1可能参与CFA大鼠早期和晚期外周痛敏化发生和维持,健侧背根神经节内P2X3R表达增加可能参与机械镜像痛的产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炎性痛 热痛觉过敏 机械痛觉异常 背根神经节 P2X3R TRPV1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外周神经元PKCε-TRPV1通路在痛转化中的作用及中间信号分子 被引量:2
7
作者 王思思 孙海榉 +2 位作者 杜俊英 方剑乔 房军帆 《中国疼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7期528-532,共5页
痛转化指疼痛由急性向慢性转化的过程。干预痛转化的发生,有助于缓解慢性痛的发生与发展。蛋白激酶Cε(protein kinase C epsilon,PKCε)是重要的细胞内信号传导分子,参与多种生理病理状态过程。瞬时受体亚型1(transient receptor poten... 痛转化指疼痛由急性向慢性转化的过程。干预痛转化的发生,有助于缓解慢性痛的发生与发展。蛋白激酶Cε(protein kinase C epsilon,PKCε)是重要的细胞内信号传导分子,参与多种生理病理状态过程。瞬时受体亚型1(transient receptor potential Vanilloid 1,TRPV1)是其主要下游信号分子之一,也被证实参与各类慢性疼痛的形成与维持。最新研究表明,外周神经元PKCε-TRPV1信号通路是痛转化产生的关键环节。本文将进一步明确PKCε-TRPV1信号通路及可能的中间信号分子在痛转化中的作用,为慢性疼痛的治疗提供新的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痛转化 PKCΕ TRPV1 信号转导通路 中间信号分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背根神经节嘌呤受体亚型P2X3R介导小鼠术后急—慢痛转化 被引量:1
8
作者 甄思佳 赵贝 +9 位作者 郑博习 田书心 徐婷 吴茗慧 房军帆 周杰 杜俊英 徐驰 方剑乔 梁宜 《中国药理学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7期1282-1288,共7页
目的探讨不同部位不同嘌呤受体亚型在小鼠切口术后痛转化中的作用差异。方法足底切口恢复后注射PGE_(2)构建术后痛转化模型。第一部分:C57BL/6小鼠随机分为对照(Con)组、假敏化(sHP)组、敏化(HP)组,检测机械痛阈、自发痛评分和焦虑样行... 目的探讨不同部位不同嘌呤受体亚型在小鼠切口术后痛转化中的作用差异。方法足底切口恢复后注射PGE_(2)构建术后痛转化模型。第一部分:C57BL/6小鼠随机分为对照(Con)组、假敏化(sHP)组、敏化(HP)组,检测机械痛阈、自发痛评分和焦虑样行为;Western blot检测患侧L 3-5背根神经节(DRG)和脊髓背角(SCDH)中P2X3R和P2X7R蛋白表达变化。第二部分:C57BL/6小鼠随机分为Con组、HP+生理盐水组、HP+P2X3R拮抗剂组或HP+P2X7R拮抗剂组,观察拮抗不同亚型嘌呤受体对小鼠机械痛阈的影响。结果与正常小鼠相比,切口痛小鼠注射PGE_(2)后机械痛阈明显下降,自发痛评分明显增加(P<0.05),未表现出焦虑样行为(P>0.05),且P2X3R蛋白在DRG中表达明显增多(P<0.05),在SCDH中未检出,而P2X7R蛋白在DRG和SCDH各组中表达均无差异(P>0.05)。拮抗P2X3R能阻断术后痛转化的产生,而拮抗P2X7R无明显影响。结论切口痛小鼠经PGE_(2)诱导可出现急慢性痛的转化,不伴发焦虑样情绪,DRG中P2X3R可能是参与术后痛转化的关键受体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术后痛转化 背根神经节 脊髓背角 嘌呤受体 P2X3R P2X7R
在线阅读 下载PDF
α7烟碱型乙酰胆碱受体在中枢神经系统性疾病中作用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0
9
作者 樊文香 张锦璐 徐驰 《中国临床药理学与治疗学》 CAS CSCD 2021年第9期1065-1072,共8页
α7烟碱型乙酰胆碱受体(α7 nAChRs)在中枢神经系统(central nervous system,CNS)表达,并在各种神经精神疾病中扮演重要作用。激活α7 nAChR可以抑制炎症反应,在中枢神经系统疾病中起到有益作用。本文总结了关于α7 nAChR受体分布、表... α7烟碱型乙酰胆碱受体(α7 nAChRs)在中枢神经系统(central nervous system,CNS)表达,并在各种神经精神疾病中扮演重要作用。激活α7 nAChR可以抑制炎症反应,在中枢神经系统疾病中起到有益作用。本文总结了关于α7 nAChR受体分布、表达等信息,并进一步对α7 nAChR在中枢神经系统疾病(如阿尔兹海默病、帕金森病、脑卒中等)中的作用进行了综述,为开发治疗中枢神经系统疾病提供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α7 nAChR 中枢神经系统疾病 阿尔兹海默病 帕金森病 脑卒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电针对CFA大鼠感觉及情绪的二维调节及前扣带皮层-初级体感皮层p-ERK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5
10
作者 吴泽民 王佳玲 +7 位作者 徐立雷 孙晶 沈醉 朱怡霖 张海艳 姚淑静 邵晓梅 方剑乔 《世界中医药》 CAS 2019年第6期1354-1362,共9页
目的:观察电针对慢性炎性痛大鼠痛感觉及其所诱发情绪的干预效应及对前扣带皮层(Anterior Cingulate Cortex,ACC)和初级体感皮层后肢区域(Primary Somatosensory Cortex,Hindlimb Region,S1HL)磷酸化细胞外调节蛋白激酶(Phosphorylated ... 目的:观察电针对慢性炎性痛大鼠痛感觉及其所诱发情绪的干预效应及对前扣带皮层(Anterior Cingulate Cortex,ACC)和初级体感皮层后肢区域(Primary Somatosensory Cortex,Hindlimb Region,S1HL)磷酸化细胞外调节蛋白激酶(Phosphorylated Extracellular Regulated Protein Kinases,p-ERK)表达的影响。方法:建立完全弗氏佐剂(Complete Freund′s Adjuvant,CFA)诱导的慢性炎性痛大鼠模型。痛感觉部分:将38只成年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空白组( n =11)、模型组( n =13)、电针组( n =14),在造模前1 d、模后3 d、6 d、9 d检测大鼠患足机械缩足阈(PWTs)的变化;痛情绪部分:将62只成年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空白组( n =21)、模型组( n =21)、电针组( n =20)进行条件性位置厌恶实验(Conditioned Place Aversion,CPA)。通过自由跑动(15 min),剔除不符合条件的大鼠,造模前1 d进行条件化前训练(45 min),模后2 h和第2天进行条件化训练(45 min),模后第3天、9天进行检测(15 min)。两部分电针组大鼠均在造模后3 d^9 d进行电针干预,选取双侧“后三里”穴,刺激参数:2/100 Hz疏密波,初始电流强度1 mA,后每10 min增加0.5 mA,共30 min,1次/d,造模后第10天取材,采用免疫荧光法(IF)和免疫印迹法(WB)检测大鼠ACC、S1HL的p-ERK的表达情况。结果:PWTs结果显示,造模后第3天、第6天、第9天,模型组与电针组大鼠PWTs较空白组显著降低( P <0.01),第9天电针组PWTs较模型组显著升高( P <0.01)。CPA检测结果显示,造模后第3天,模型组和电针组CPA score值(大鼠在条件箱停留时间差,Pre-post)较空白组显著升高( P <0.01),造模后第9天,模型组CPA score值较空白组显著升高( P <0.01),电针组CPA score值较模型组显著降低( P <0.01)。与造模后第3比较,造模后第9天模型组CPA score值显著增加( P <0.01),电针组显著降低( P <0.05)。IF检测结果显示,在左侧S1HL,模型组p-ERK免疫阳性细胞的表达较空白组和电针组有上升趋势,在右侧S1HL和双侧ACC,模型组p-ERK免疫阳性细胞的表达较空白组和电针组均显著升高( P <0.01)。WB结果显示,在双侧S1HL,模型组p-ERK1/2蛋白表达与空白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在左侧S1HL,电针组p-ERK1/2蛋白水平与模型组比较明显降低( P <0.05),在右侧S1HL,电针组p-ERK2蛋白水平与模型组比较明显降低( P <0.05),在双侧ACC区,模型组p-ERK1/2蛋白水平较空白组有上升趋势,电针组p-ERK1/2蛋白水平较模型组有下降趋势。结论:电针可提高CFA模型大鼠机械痛阈并缓解CFA大鼠厌恶情绪;该效应可能与其下调右侧S1HL中p-ERK表达水平和下调双侧ACC的p-ERK表达水平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针 慢性炎性痛 磷酸化细胞外调节蛋白激酶 前扣带皮层 体感皮层 痛感觉 痛情绪 大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前扣带皮层PKMζ在慢性痛伴发痛情绪中的作用研究进展 被引量:4
11
作者 温存 邵晓梅 +2 位作者 方剑乔 房军帆 杜俊英 《中国疼痛医学杂志》 CAS CSCD 2017年第5期366-370,共5页
慢性疼痛是临床上常见的症状之一,通常伴随不愉快的感觉和心理体验。它既是一种生理反应,也是一种主观的自觉症状。慢性痛的发生发展通常会加重痛情绪,痛情绪则又会进一步加重疼痛,逐步形成疼痛与情绪的恶性循环。多项研究证明前扣带皮... 慢性疼痛是临床上常见的症状之一,通常伴随不愉快的感觉和心理体验。它既是一种生理反应,也是一种主观的自觉症状。慢性痛的发生发展通常会加重痛情绪,痛情绪则又会进一步加重疼痛,逐步形成疼痛与情绪的恶性循环。多项研究证明前扣带皮层(anterior cingulated cortex,ACC)与慢性痛痛情绪有着密切的联系。ACC内蛋白激酶M(protein kinase M zeta,PKMζ)及其相关信号分子通路在慢性痛痛情绪的形成和维持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本综述简要回顾了该领域的主要研究进展,为治疗慢性痛痛情绪提供了新的治疗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痛 痛情绪 PKMζ 前扣带皮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前扣带皮层区域磷酸激酶 Czeta 在弗氏完全佐剂致炎性痛大鼠情绪反应中的作用 被引量:2
12
作者 杜俊英 温存 +3 位作者 邵晓梅 房军帆 梁宜 方剑乔 《中国实验动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414-421,共8页
目的观察CFA致炎性痛模型大鼠的情绪反应,探讨前扣带皮层(ACC)磷酸激酶Czeta(PKCzeta)与炎性痛大鼠情绪反应的关系。方法 24只清洁级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和模型对照组。足底皮下注射弗氏完全佐剂建立慢性炎性痛模型。动态观察... 目的观察CFA致炎性痛模型大鼠的情绪反应,探讨前扣带皮层(ACC)磷酸激酶Czeta(PKCzeta)与炎性痛大鼠情绪反应的关系。方法 24只清洁级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和模型对照组。足底皮下注射弗氏完全佐剂建立慢性炎性痛模型。动态观察各组大鼠造模前(base)、造模后3、7、14、21和28 d的体重和痛阈变化;观察造模后14、21、28 d所有大鼠在高架O迷宫中的总运动距离、开放臂运动距离、开放臂进入次数和开放臂停留时间百分比。观察造模后14、29 d所有大鼠在旷场中的总运动距离、中央象限运动距离、中央象限进入次数和中央象限停留时间。采用免疫印迹法检测造模后14 d和29 d健侧和患侧ACC区域PKCzeta蛋白表达。结果各个时间点两组大鼠体重差异无显著性(P>0.05)。造模前,两组大鼠痛阈差异无显著性(P>0.05);造模后1 d,模型对照组大鼠痛阈显著降低(P<0.05),且在整个实验过程中均显著低于空白对照组(P<0.05)。与空白对照组比较,模型对照组大鼠于模后28 d开放臂运动距离和开放臂停留时间百分比显著减少(P<0.05),于模后29 d中央象限运动距离和中央象限进入次数明显减少(P<0.05)。造模后29 d,模型对照组大鼠患侧ACC区域PKCzeta蛋白表达明显多于空白对照组(P<0.05)。且开放臂运动距离、开放臂停留时间百分比、中央象限运动距离、中央象限进入次数与患侧PKCzeta蛋白表达变化呈负相关。结论 CFA诱导的慢性炎性痛大鼠可出现异常情绪行为;慢性炎性痛情绪样行为可能与ACC区域PKCzeta的高表达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炎性痛 情绪 前扣带皮层 磷酸激酶Czeta 弗氏完全佐剂 大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XCL12/CXCR4信号通路参与慢性痛机制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3
13
作者 李园园 胡奇妙 +4 位作者 台燕 郑小莉 尹诚语 刘伯一 方剑乔 《中国疼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9期690-694,共5页
CXC趋化因子配体12(chemokine C-X-C motif ligand 12,CXCL12)是一种能诱导细胞向损伤部位定向运动的小分子蛋白质。趋化因子CXCL12通过作用于其特异性受体趋化因子CXC基序受体4(chemokine C-X-C motif receptor 4,CXCR4),参与炎症反应... CXC趋化因子配体12(chemokine C-X-C motif ligand 12,CXCL12)是一种能诱导细胞向损伤部位定向运动的小分子蛋白质。趋化因子CXCL12通过作用于其特异性受体趋化因子CXC基序受体4(chemokine C-X-C motif receptor 4,CXCR4),参与炎症反应、肿瘤形成、免疫等疾病的发生。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CXCL12/CXCR4信号通路在慢性痛发生机制方面起重要作用。因此本文拟就当前国内外有关CXCL12/CXCR4信号通路参与炎症痛、神经病理性疼痛、癌痛、阿片类药物诱导痛觉过敏等慢性痛发生机制方面的最新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痛 CXCL12 CXCR4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角叉菜胶致急性痛雄性大鼠机械痛阈与局部血流量的相关性 被引量:1
14
作者 孙晶 邵晓梅 +2 位作者 方芳 沈醉 方剑乔 《中国比较医学杂志》 CAS 2014年第10期67-72,I0002,共7页
目的初步探讨角叉菜胶致急性炎性痛大鼠机械痛阈(Mechanical Withdrawal Threshold,MWTs)与局部皮肤血流灌注量(Blood Perfusion,BP)的相关性。方法 20只雄性Sprague-Dawley(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和模型组。采用足底注射角叉菜胶... 目的初步探讨角叉菜胶致急性炎性痛大鼠机械痛阈(Mechanical Withdrawal Threshold,MWTs)与局部皮肤血流灌注量(Blood Perfusion,BP)的相关性。方法 20只雄性Sprague-Dawley(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和模型组。采用足底注射角叉菜胶建立大鼠急性炎性痛模型,观察两组大鼠在造模前、造模后4 h、24 h、48 h、72 h患侧的MWTs和BP,并比较分析两种行为学的相关性。结果与正常对照组相比,模型组大鼠造模后足跖MWTs明显下降(P<0.01),BP明显增加(P<0.01)。两者做相关性分析发现,大鼠患侧足跖MWTs和BP呈负相关,在造模后4 h和造模后72 h有显著差异(P<0.01)。结论角叉菜胶致急性炎性痛大鼠有显著的机械痛阈和局部皮肤血流灌注量改变,这两种变化在发生发展中呈负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角叉菜胶 急性炎性痛 局部血流灌注量 相关性 SD大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Walker256胫骨癌痛模型大鼠的脾脏T淋巴细胞功能评价
15
作者 杜俊英 梁宜 +4 位作者 陈宜恬 吴赛飞 王虎 房军帆 方剑乔 《中国比较医学杂志》 CAS 2014年第12期8-13,共6页
目的胫骨内注射Walker256肿瘤细胞制备骨癌痛大鼠模型,观察其脾脏T淋巴细胞的功能变化。方法健康雌性SD大鼠41只分两批实验进行。第一批实验动物16只,完全随机分为PBS组和模型组,模型组以胫骨内注射Walker256肿瘤细胞建立骨癌痛模型,PB... 目的胫骨内注射Walker256肿瘤细胞制备骨癌痛大鼠模型,观察其脾脏T淋巴细胞的功能变化。方法健康雌性SD大鼠41只分两批实验进行。第一批实验动物16只,完全随机分为PBS组和模型组,模型组以胫骨内注射Walker256肿瘤细胞建立骨癌痛模型,PBS组仅注射相同剂量的无菌PBS。动态观察两组大鼠造模前、造模后4、6、8、10、12、14、16、18、20 d十个时间点的机械缩腿阈、热辐射刺激潜伏期和自发性疼痛。第二批实验动物25只,完全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PBS组和模型组,观察各组造模后20 d脾脏T淋巴细胞增殖功能,T淋巴细胞及其亚群含量。结果第一批实验大鼠:造模前各组大鼠患侧足跖机械缩腿阈、热辐射刺激潜伏期和自发性疼痛差异无显著;造模后,模型组患侧足跖缩腿阈和自发性疼痛于模后4 d开始明显低于PBS组,并在整个实验过程中均低于PBS组,而其热辐射刺激潜伏期仅造模后8 d、10 d和12 d与PBS组比较有差异,其他时间点虽低于PBS组,但差异无显著性。第二批实验大鼠:PBS组大鼠脾脏T淋巴细胞增殖能力,T淋巴细胞(CD3)及其亚群(CD4、CD8)含量与空白对照组比较均差异无显著性;模型组大鼠的上述各项指标均少于空白对照组和PBS组,且其T淋巴细胞增殖能力显著弱于空白对照组和PBS组,CD3含量明显少于空白对照组。结论骨癌痛大鼠模型可出现明显的机械痛觉异常和自发性疼痛,其热痛觉异常仅发生在骨癌痛的中期;骨癌痛模型大鼠脾脏T淋巴细胞含量及其亚群均有不同程度的减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Walker256肿瘤细胞 胫骨 T淋巴细胞功能 大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电针对Walker256乳腺癌细胞致骨癌痛大鼠痛阈和脾NK细胞的影响 被引量:7
16
作者 蔡杨乾 杜俊英 +4 位作者 房军帆 邵晓梅 刘伯一 方若仪 梁宜 《中华中医药学刊》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137-141,共5页
目的:以吗啡为对照,观察电针对Walker 256乳腺癌细胞致骨癌痛大鼠痛阈和脾NK细胞的影响,初步电针抗骨癌痛潜在作用优势。方法:实验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假模型组、模型组、电针组和吗啡组5组,采用大鼠左侧胫骨腔内注射Walker 256乳腺癌... 目的:以吗啡为对照,观察电针对Walker 256乳腺癌细胞致骨癌痛大鼠痛阈和脾NK细胞的影响,初步电针抗骨癌痛潜在作用优势。方法:实验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假模型组、模型组、电针组和吗啡组5组,采用大鼠左侧胫骨腔内注射Walker 256乳腺癌细胞建立骨癌痛模型。电针组给予电针治疗,双侧"足三里"和"昆仑"穴,频率2/100 Hz,强度0.5-1.0-1.5 mA(各10 min),每次治疗30 min,隔日1次。吗啡组大鼠以10 mg/kg的量腹腔注射盐酸吗啡注射液,隔日1次。检测各组大鼠造模前和造模后6、10、16、20 d的体质量和缩腿潜伏期;检测大鼠脾NK细胞活性和百分率(CD_3-CD^+_(161))情况。结果:与正常组比较,造模后10 d和16 d时模型组和吗啡组大鼠体质量增长率降低(P<0.05)。与正常组和假模型组比较,模型组于造模后所有时点缩腿潜伏期缩短(P<0.05,P<0.01);与模型组比较,电针组和吗啡组缩腿潜伏期延长(P<0.01),但电针组短于同期吗啡组(P<0.01)。与正常组和假模型组比较,模型组和吗啡组大鼠脾NK细胞活性降低(P<0.01);电针组大鼠脾NK细胞活性低于正常组大鼠(P<0.05),但高于吗啡组(P<0.05)。与模型组比较,吗啡组大鼠脾NK细胞百分率略增多(P<0.05)。结论:电针治疗大鼠骨癌痛具有镇痛和增强免疫双重作用优势,后者主要是通过其增强骨癌痛大鼠脾NK细胞杀伤活性,而增加非NK细胞数量实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Walker256乳腺癌细胞 骨癌痛 电针 镇痛 NK细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趋化因子参与慢性痛的机制研究进展 被引量:13
17
作者 柴文新 台燕 +1 位作者 刘伯一 方剑乔 《中国疼痛医学杂志》 CAS CSCD 2017年第7期518-523,共6页
趋化因子是一类具有细胞募集功能的小分子蛋白,在机体发生炎症、损伤及病原体入侵时,可以募集免疫细胞,促使机体产生免疫应答。近年来已有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趋化因子及其受体在参与慢性痛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本文将针对趋化因子及其... 趋化因子是一类具有细胞募集功能的小分子蛋白,在机体发生炎症、损伤及病原体入侵时,可以募集免疫细胞,促使机体产生免疫应答。近年来已有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趋化因子及其受体在参与慢性痛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本文将针对趋化因子及其受体参与慢性痛(包括炎症痛、神经病理痛、癌痛等)产生机制方面的最新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以期为慢性痛机制的研究提供崭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趋化因子 趋化因子受体 慢性痛 炎性痛 神经病理性疼痛 癌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慢性炎性痛电针镇痛频率优选及其DRG TRPV1活化机制研究 被引量:8
18
作者 项璇儿 邵芳冰 +3 位作者 许颖龄 杜俊英 房军帆 方剑乔 《世界中医药》 CAS 2019年第6期1349-1353,1362,共6页
目的:筛选电针干预慢性炎性痛的优势频率,观察不同频率电针对慢性炎性痛大鼠DRG p-TRPV1的干预情况,探讨优势频率电针的DRG p-TRPV1活化干预机制。方法:所有实验大鼠完全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2 Hz电针组、100 Hz电针组和2/100 Hz电... 目的:筛选电针干预慢性炎性痛的优势频率,观察不同频率电针对慢性炎性痛大鼠DRG p-TRPV1的干预情况,探讨优势频率电针的DRG p-TRPV1活化干预机制。方法:所有实验大鼠完全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2 Hz电针组、100 Hz电针组和2/100 Hz电针组。除空白组外,其余各组均进行CFA造模。电针组选用双侧“足三里”和“昆仑”穴,0.5 mA^1.5 mA,30 min/次。采用Von Frey Hair检测各组大鼠不同时间点患侧PWT和PWL;采用免疫印迹法检测大鼠DRG p-TRPV1的表达。结果:100 Hz电针对CFA大鼠的PWT提升最为显著( P <0.05),100 Hz、2/100 Hz电针均能有效提高CFA大鼠的PWL( P <0.05, P <0.05);CFA模型大鼠L4-6 DRG p-TRPV1蛋白表达均有上调,其中L4水平上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0.05),L5、L6水平上升较为显著( P <0.05),100 Hz电针能有效抑制CFA大鼠L5 DRG p-TRPV1蛋白的过表达( P <0.05),对L4、L6 DRG p-TRPV1蛋白的过表达虽有下调趋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0.05)。结论:100 Hz电针对慢性炎性痛的镇痛效应最佳,这可能与其能有效下调CFA大鼠L5 DRG p-TRPV1蛋白的过表达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针 频率 优选 炎性痛 镇痛 DRG TRPV1 活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慢性炎性痛模型大鼠诱发焦虑抑郁样情绪行为观察 被引量:9
19
作者 邵芳冰 房军帆 +4 位作者 王思思 孙海榉 项璇儿 方剑乔 杜俊英 《中国实验动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167-174,共8页
目的动态观察弗氏完全佐剂(CFA)诱导慢性炎性痛模型大鼠痛情绪的改变情况,探索慢性炎性痛模型大鼠诱导焦虑、抑郁情绪的时间差异性。方法所有实验大鼠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和模型对照组,模型对照组于足底注射CFA建立慢性炎性痛模型。动态... 目的动态观察弗氏完全佐剂(CFA)诱导慢性炎性痛模型大鼠痛情绪的改变情况,探索慢性炎性痛模型大鼠诱导焦虑、抑郁情绪的时间差异性。方法所有实验大鼠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和模型对照组,模型对照组于足底注射CFA建立慢性炎性痛模型。动态观察各组大鼠造模前、造模后1,3,7,18和26 d机械缩足阈变化(PWTs);观察造模后28 d旷场实验(OF),29 d高架O迷宫实验(EZM),30 d新奇食物抑制实验(NSF),造模后12,20和31 d大理石掩埋实验(MBT),造模后17,25和35 d糖水偏爱度实验(SPT)中大鼠行为改变情况。结果造模后1 d,模型对照组大鼠PWTs显著降低(P<0.01),且在整个实验过程中均显著低于空白对照组(P<0.01)。模型对照组在OF中较空白对照组大鼠的中央区运动距离、中央区停留时间、中央区进入次数显著减少(P<0.01);在EZM中较空白对照组大鼠的开放臂运动距离,开放臂停留时间,开放臂进入次数显著减少(P<0.05);在NSF中较空白对照组大鼠摄食潜伏期明显增加(P<0.05),且食物消耗量无明显差异(P>0.05);而MBT仅模后31 d,模型对照组较空白对照组大鼠大理石埋藏数量显著增加(P<0.05);SPT中模后各时间点模型对照组与空白对照组大鼠比较均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CFA诱发的慢性炎性痛模型大鼠在4周后可出现多种与焦虑样情绪相关的动物行为改变,但在5周内均并未观察到与抑郁样情绪相关的动物行为改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炎性痛 焦虑 抑郁 痛情绪 行为学 大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种改良方法制备大鼠痛风模型及其炎症和疼痛效应评价 被引量:7
20
作者 柴文新 施合欢 +3 位作者 金雯丽 台燕 刘伯一 方剑乔 《中国疼痛医学杂志》 CAS CSCD 2017年第10期730-736,共7页
目的:采用一种改良方法制备急性痛风性关节炎大鼠模型,并对造模后大鼠出现的急性痛风性关节炎的主要症状,即关节局部炎症和疼痛进行分析和评价。最后验证吲哚美辛是否能够对该模型大鼠发挥有效镇痛作用。方法:实验一:把24只雄性SD大鼠... 目的:采用一种改良方法制备急性痛风性关节炎大鼠模型,并对造模后大鼠出现的急性痛风性关节炎的主要症状,即关节局部炎症和疼痛进行分析和评价。最后验证吲哚美辛是否能够对该模型大鼠发挥有效镇痛作用。方法:实验一:把24只雄性SD大鼠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模型组和对照组(n=6)。模型组大鼠左踝后侧沿跟腱内侧以30~40°方向穿刺关节腔,注射1.25 mg/50μl尿酸钠,制备大鼠急性痛风性关节炎模型。对照组则以同样方式注射等量磷酸盐缓冲液。对两组大鼠造模前及造模后的2 h,4 h,8 h,24 h和48 h踝关节肿胀程度测量,进一步利用动物行为学方法对大鼠疼痛行为学指标进行检测,包括自发性疼痛行为评分、机械缩爪阈值和热痛敏潜伏期。实验二:将12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模型组和对照组(n=6),造模后24 h对其踝关节滑膜组织进行病理学分析。实验三:把18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模型组、对照组和治疗组(n=6)。模型成功建立后,进一步利用行为学方法观察腹腔注射吲哚美辛后对模型大鼠4 h,8 h,24 h机械缩爪阈值的影响。结果:实验一:利用改良法造模2 h后,与对照组相比,模型组大鼠踝关节开始出现明显肿胀,模型组踝关节肿胀情况可持续48 h以上。造模2 h后,模型组大鼠开始出现自发性疼痛行为,并且机械缩爪阈值开始出现显著降低(P<0.05)。造模4 h后,热痛敏潜伏期也开始出现显著下降(P<0.05)。模型组大鼠上述各项疼痛指标一直持续到模型建立后的第24 h(P<0.01)。实验二:模型组大鼠踝关节滑膜组织相比对照组出现广泛炎性细胞浸润。实验三:吲哚美辛可以有效缓解该模型大鼠机械痛过敏情况(P<0.05)。结论:采用该改良方法制备急性痛风性关节炎大鼠模型方法简单,重现性好,可引发大鼠出现明显关节炎症及疼痛等急性痛风性关节炎表现的主要临床症状。并且非甾体抗炎药对该模型可发挥显著镇痛作用。因此提示这一方法可用于急性痛风性关节炎动物模型制备,并用于镇痛药物的筛选,值得进一步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痛风性关节炎 机械缩爪阈值 热痛敏潜伏期 炎症 疼痛 吲哚美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