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泥蚶血红蛋白的制备及其抗菌活性研究 被引量:9
1
作者 王素芳 包永波 +3 位作者 施淼江 郑丹妮 杨婷婷 林志华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2期67-73,共7页
利用凝胶层析技术从泥蚶血细胞裂解物中分离纯化得到两种血红蛋白,回收率为74.3%,并通过Tricine-SDS-PAGE和质谱技术鉴定为Tg-HbⅠ(同源二聚体)和Tg-HbⅡ(异源四聚体)。分别通过琼脂扩散法和分光光度法测其抗菌活性和过氧化物酶活性,结... 利用凝胶层析技术从泥蚶血细胞裂解物中分离纯化得到两种血红蛋白,回收率为74.3%,并通过Tricine-SDS-PAGE和质谱技术鉴定为Tg-HbⅠ(同源二聚体)和Tg-HbⅡ(异源四聚体)。分别通过琼脂扩散法和分光光度法测其抗菌活性和过氧化物酶活性,结果发现,两种Tg-Hb对大肠杆菌和恶臭假单胞杆菌均有抗菌活性,Tg-HbⅡ对于恶臭假单胞菌和大肠杆菌的MIC值分别为0.063mg/mL和0.13mg/mL,Tg-HbⅠ对两种菌的MIC均为0.048mg/mL;两种Tg-Hb均具有过氧化物酶活性,能催化愈创木酚、邻苯二酚、对苯二酚、苯酚、左旋多巴等多种酚类物质。在Tg-Hb中添加GSH后,两种Tg-Hb均不再对恶臭假单胞杆菌具有抗菌活性。可见,两种Tg-Hb对恶臭假单胞杆菌等的抗菌活性均是通过其过氧化物酶活性发挥作用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泥蚶 血红蛋白 抗菌活性 过氧化物酶活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泥蚶(Tegillarca granosa)基因组SSR和EST-SSR的开发及比较研究 被引量:10
2
作者 周小龙 朱靖华 +4 位作者 董迎辉 林志华 富凯立 姚韩韩 齐晓艳 《海洋与湖沼》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467-475,共9页
采用SSPHunter软件在泥蚶(Tegillarca granosa)磁珠富集文库和454转录组文库中搜索核心序列长度12bp以上的2—6核苷酸重复序列,根据富集文库所得基因组SSR侧翼序列设计47对引物,可成功扩增17对且均为多态性引物,多态率100%,平均等位基因... 采用SSPHunter软件在泥蚶(Tegillarca granosa)磁珠富集文库和454转录组文库中搜索核心序列长度12bp以上的2—6核苷酸重复序列,根据富集文库所得基因组SSR侧翼序列设计47对引物,可成功扩增17对且均为多态性引物,多态率100%,平均等位基因数(Na)、观测杂合度(Ho)、期望杂合度(He)、多态性信息含量(PIC)分别为6.8、0.468、0.785、0.733。11344条EST序列中得到1683个SSR位点,检出率14.83%,平均每3.85kb出现1个位点。根据部分EST序列设计120对引物,62对可扩增出目的片段,其中29个位点具有多态性,多态率为46.77%,平均Na、Ho、He、PIC分别为4.2、0.372、0.554、0.500,均低于基因组SSR。双变量相关性分析的结果表明,46个多态性SSR位点的核心序列长度与其Na、Ho、He、PIC极显著正相关,Spearman相关系数分别为0.632、0.387、0.657、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泥蚶 基因组SSR EST-SSR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泥蚶血红蛋白异源四聚体酶解多肽抗菌活性及其机理研究 被引量:8
3
作者 王娟娟 包永波 +1 位作者 王素芳 林志华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2期106-115,共10页
采用凝胶层析技术从泥蚶血细胞裂解物中纯化得到两种血红蛋白Tg-HbⅡ(异源四聚体)和TgHbⅠ(同源二聚体),回收率分别为48.15%和24.91%。胰蛋白酶酶解Tg-HbⅡ,酶解液经反相C-18色谱柱分离纯化得7种血红蛋白源多肽F1~F7。通过琼脂扩散... 采用凝胶层析技术从泥蚶血细胞裂解物中纯化得到两种血红蛋白Tg-HbⅡ(异源四聚体)和TgHbⅠ(同源二聚体),回收率分别为48.15%和24.91%。胰蛋白酶酶解Tg-HbⅡ,酶解液经反相C-18色谱柱分离纯化得7种血红蛋白源多肽F1~F7。通过琼脂扩散法检测酶解多肽抑菌活性,结果发现7种多肽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恶臭假单胞菌、枯草芽孢杆菌和坚强芽孢杆菌均无抑菌作用,但多肽F2~F7对副溶血弧菌、溶藻弧菌和哈维氏弧菌具有明显抗菌活性,且多肽F2~F7对副溶血弧菌、溶藻弧菌和哈维氏弧菌的MIC值在0.012~0.200mg/mL范围内。荧光显微镜观察酶解多肽杀菌效果发现多肽杀菌迅速,5min内弧菌细胞几乎全部死亡。利用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正常的和经抗菌肽处理后的溶藻弧菌和哈维氏弧菌细胞的超微结构,结果显示,对照组正常细胞内部结构完整,而经抗菌肽处理过的细胞其细胞壁完整,但因缺乏细胞内容物支持导致局部区域内陷,细胞质膜明显收缩,细胞内物质外流形成许多空泡从而导致细胞死亡。研究结果表明血红蛋白源抗菌肽对泥蚶致病菌弧菌有明显的抗菌活性,其通过破坏细胞内部结构而起到杀菌作用,这些发现为血红蛋白抗菌机制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泥蚶 酶解多肽 反相高效液相色谱 抗菌活性 超微结构 抗菌机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黄鱼(Pseudosciaena crocea)leptin和cholecystokinin基因的克隆和表达特性研究 被引量:1
4
作者 刘立芹 王茂廷 +5 位作者 崔文涛 刘婉 吕振明 龚理 杨静文 董迎辉 《海洋与湖沼》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1071-1083,共13页
本文克隆了两种大黄鱼(Pseudosciaena crocea)摄食调控因子胆囊收缩素(CCK)、瘦素(LEP)基因的全长序列,并对其表达特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克隆得到CCK基因属硬骨鱼类的CCK1亚家族,全长900nt,编码137个氨基酸,与其他鱼类的CCK1相比序... 本文克隆了两种大黄鱼(Pseudosciaena crocea)摄食调控因子胆囊收缩素(CCK)、瘦素(LEP)基因的全长序列,并对其表达特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克隆得到CCK基因属硬骨鱼类的CCK1亚家族,全长900nt,编码137个氨基酸,与其他鱼类的CCK1相比序列组成非常保守,特别是在20氨基酸的信号肽和8个氨基酸的CCK-8活性结构区域;而克隆得到LEP基因属硬骨鱼类的LEPA亚家族,全长1290nt,编码161个氨基酸,与其他鱼类LEP相比基因同源性较差,但在3D结构上却保留了LEP经典的4个α螺旋特征。两种因子在所检测的所有组织中均有表达,但尤以脑、胃、肠消化道、肝脏等摄食及能量平衡相关组织中表达活性最高。8天的饥饿能使大黄鱼脑、消化道组织的CCK和肝脏、脂肪组织中的LEP表达显著降低(P<0.05)。该结果说明CCK和LEP可能在大黄鱼的摄食生理和能量平衡中起着重要的调控作用;本研究将为深入了解鱼类食欲调控的神经内分泌机理提供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黄鱼 瘦素 胆囊收缩素 基因克隆 表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线粒体DNA比较中国、日本与美国熊本牡蛎群体遗传多样性 被引量:1
5
作者 宣益聪 常广秋 +2 位作者 刘圣 林志华 薛清刚 《海洋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24-33,共10页
为研究熊本牡蛎养殖群体与野生群体的遗传多样性,采集来自中国(浙江、南通、福建、广西、广东)、日本的6个野生群体以及美国的养殖群体共188个熊本牡蛎。对每个牡蛎的细胞色素氧化酶C亚基I(COI)和线粒体非编码区(MNR)序列进行扩增并测序... 为研究熊本牡蛎养殖群体与野生群体的遗传多样性,采集来自中国(浙江、南通、福建、广西、广东)、日本的6个野生群体以及美国的养殖群体共188个熊本牡蛎。对每个牡蛎的细胞色素氧化酶C亚基I(COI)和线粒体非编码区(MNR)序列进行扩增并测序,随后对其遗传多样性、遗传结构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中国的野生群体均有较高的遗传多样性,并且在MNR序列中有更多的单倍型多样性,而日本和美国群体则相对较少。在COI序列中,中国5个群体间的遗传分化系数FST较小(-0.01557~0.00165),而与美、日群体间的FST要高很多(>0.2),而美国、日本群体间的FST较低(0.00822)。在MNR序列中表现出了基本一致的结果,但是美、日群体间也存在较大且显著的遗传分化(FST=0.10968),显示线粒体非编码区在群体遗传学研究中较大潜力。AMOVA分析以及单倍型网络图都揭示了中国群体与美、日群体间存在着遗传分化,并且美、日群体间存在着一定的亲缘关系,与引种历史一致。综上所述,中国的熊本牡蛎野生群体有高水平的遗传多样性,5个群体间也不存在遗传分化,而日本的野生群体面临着种质资源衰退的问题,美国的养殖群体也由于多代人工培育表现出较低的遗传多样性水平,并且与中国群体有着明显的遗传分化。本研究为后续选择育种群体以及杂交育种群体组合提供了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熊本牡蛎 COI MNR 遗传多样性 遗传分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泥蚶(Tegillarca granosa)生长因子受体结合蛋白2(GRB2)基因的克隆与表达分析 被引量:8
6
作者 董迎辉 项翔 +3 位作者 姚韩韩 包永波 孙长森 林志华 《海洋与湖沼》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937-943,共7页
通过已构建的泥蚶(Tegillarca granosa)转录组文库,利用SMART RACE技术扩增得到泥蚶Tg-GRB2基因的全长cDNA序列,并对其生物信息学、组织表达及发育阶段表达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泥蚶Tg-GRB2 cDNA全长1283bp,开放阅读框为708bp,编码... 通过已构建的泥蚶(Tegillarca granosa)转录组文库,利用SMART RACE技术扩增得到泥蚶Tg-GRB2基因的全长cDNA序列,并对其生物信息学、组织表达及发育阶段表达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泥蚶Tg-GRB2 cDNA全长1283bp,开放阅读框为708bp,编码236个氨基酸;蛋白结构预测显示,Tg-GRB2蛋白包含SH3-SH2-SH3三个功能域,SH2结构域由两端的α-螺旋和中间反向平行的β-折叠片构成,SH3结构域主要由β-折叠片组成,具备典型的结构特征;氨基酸序列比对发现,Tg-GRB2与脊椎动物的同源性为62.1%—63.8%,而与玻璃海鞘和日本血吸虫同源性较低。qRT-PCR检测结果显示:Tg-GRB2 mRNA在泥蚶血液、斧足、鳃、外套膜、闭壳肌、内脏团6个组织中都有表达,而在血液中的表达量极显著地高于其它组织;在泥蚶的不同发育阶段中,Tg-GRB2 mRNA在2—4细胞胚胎、原肠胚、担轮幼虫、D形幼虫中均有较高的表达量,而在D形幼虫中表达量最高,表明Tg-GRB2基因在泥蚶早期发育中发挥重要调节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泥蚶 生长因子受体结合蛋白2(GRB2) 基因克隆 荧光定量PCR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泥蚶动态能量收支模型参数的测定 被引量:1
7
作者 姜波 何京 +2 位作者 郑侠飞 何琳 林志华 《水产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57-64,共8页
以泥蚶为试验对象,测定动态能量收支模型的6个关键基本参数。采用贝类壳长与软体组织湿质量回归拟合计算泥蚶形状系数;通过循环水控温法测定10、15、20、25、30、35℃6个温度条件下泥蚶干质量耗氧率,计算阿伦纽斯温度;通过连续测定泥蚶... 以泥蚶为试验对象,测定动态能量收支模型的6个关键基本参数。采用贝类壳长与软体组织湿质量回归拟合计算泥蚶形状系数;通过循环水控温法测定10、15、20、25、30、35℃6个温度条件下泥蚶干质量耗氧率,计算阿伦纽斯温度;通过连续测定泥蚶饥饿过程中软体部干质量和耗氧率的变化,计算形成单位体积结构物质所需的能量、单位时间单位体积维持生命所需的能量、单位体积最大储存能量和储备能量。试验结果表明,泥蚶壳长(L)与软体部湿质量(mW)回归分析呈幂函数关系:mW=0.0556L3.1831(r^(2)=0.9256),形状系数δm=0.405。泥蚶阿伦纽斯温度为(4830±586)K。泥蚶饥饿试验计算得知:泥蚶单位体积所需能量和单位体积最大储存能分别为5475 J/cm^(3)和2026 J/cm^(3);泥蚶维持生命所需的能量为32.2 J/(cm^(3)·d);储备能量为23376 J/g。试验结果可为泥蚶动态能量收支模型的构建提供数据支撑,并为进一步利用动态能量收支模型指导贝类养殖生产和渔业管理和养殖容量评估奠定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泥蚶 动态能量收支 动态能量收支模型 贝类代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菲律宾蛤仔(Venerupis philippinarum)对重金属Hg^(2+)的富集及相关生物标记物的识别 被引量:4
8
作者 陈晓聪 张冉 +1 位作者 李成华 包永波 《海洋与湖沼》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928-936,共9页
以我国近海重要经济贝类菲律宾蛤仔(Venerupis philippinarum)为对象,探讨了不同加标浓度Hg2+(2.5、5、7.5、10μg/L)胁迫下菲律宾蛤仔鳃组织的富集效应,测定了鳃和血细胞两个组织中过氧化氢酶(CAT)、谷胱甘肽转移酶(GST)、谷胱甘肽过... 以我国近海重要经济贝类菲律宾蛤仔(Venerupis philippinarum)为对象,探讨了不同加标浓度Hg2+(2.5、5、7.5、10μg/L)胁迫下菲律宾蛤仔鳃组织的富集效应,测定了鳃和血细胞两个组织中过氧化氢酶(CAT)、谷胱甘肽转移酶(GST)、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Px),细胞色素P450(CYP414A1),硫氧还蛋白(Trx)、金属硫蛋白(MT)、热休克蛋白(HSP70)以及溶菌酶(Lysozyme)8个基因的剂量和时序表达变化,筛选了指示汞污染的生物标记物。研究结果表明:蛤仔鳃组织对汞富集随时间延长和Hg2+浓度增加均呈现逐渐上升趋势,在10μg/L Hg2+剂量暴露48 h时达到(0.308±0.037)μg/g的最高富集量,为对照组的21倍(P<0.01)。基因表达分析结果显示,鳃CYP414A1和GPx基因分别在24 h和48 h的2.5μg/L暴露组表达显著上调。鳃Lysozyme在24 h的7.5μg/L处理组中表达显著上调,鳃HSP70基因在48 h的7.5μg/L处理组中呈现显著下调趋势(P<0.01)。鳃和血细胞中HSP70基因表达量在10μg/L处理组中均极显著高于对照组和其它处理组(P<0.01)。鳃CYP414A1和GPx基因、鳃Lysozyme和鳃HSP70、鳃和血细胞HSP70的表达结果可分别作为指示不同浓度汞污染的生物标记物,其它基因的表达结果不符合生物标记物的筛选原则。研究结果表明组合型生物标记物可较有效地反映海洋环境汞污染状况,为利用生物标记物进行重金属Hg污染早期监测方法体系的建立提供了基础的研究资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菲律宾蛤仔 生物富集 生物标记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文蛤SRBI基因克隆及其在不同壳色群体中的差异表达 被引量:4
9
作者 崔宝月 董迎辉 +4 位作者 赵家熙 胡凌威 李晓英 姚韩韩 林志华 《水生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488-493,共6页
为了研究SRBI基因的结构、功能以及在贝类壳色形成中的作用,利用SMART RACE技术克隆得到文蛤(Meretrix meretrix)SRBI(Mm-SRBI)基因的全长序列,并对其内含子特征及不同组织、不同壳色群体外套膜中的表达差异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Mm-SRB... 为了研究SRBI基因的结构、功能以及在贝类壳色形成中的作用,利用SMART RACE技术克隆得到文蛤(Meretrix meretrix)SRBI(Mm-SRBI)基因的全长序列,并对其内含子特征及不同组织、不同壳色群体外套膜中的表达差异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Mm-SRBI基因c DNA全长1676 bp,开放阅读框1515 bp,编码504个氨基酸,结构域预测发现有一个CD36结构域;氨基酸序列比对发现,与华贵栉孔扇贝的同源性最高(55%),与其他物种的相似性在34%—40%,表明该基因变异较大;在Mm-SRBI基因中扩增出12个内含子,均存在于开放阅读框中,且都遵循GT-AG原则;荧光定量PCR(q RT-PCR)结果表明,Mm-SRBI在闭壳肌、外套膜、斧足、鳃、内脏团和水管6个组织均有表达,其中在外套膜中表达量显著高于其他组织(P<0.01),这可能与外套膜中类胡萝卜素含量较高有关;不同壳色群体外套膜中基因表达分析表明,Mm-SRBI在黑斑和红壳文蛤中的表达量显著高于白壳文蛤(P<0.05)。实验结果为文蛤壳色形成研究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蛤 SRBI 基因克隆 内含子 壳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盐胁迫对缢蛏幼贝存活和三种酶活性的影响 被引量:9
10
作者 曹伟 迟长凤 +5 位作者 董迎辉 毕斯琦 刘志鸿 孙秀俊 周丽青 吴彪 《海洋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7期44-51,共8页
为探讨高盐胁迫对壳长约2 cm缢蛏(Sinonovacula constricta)幼贝存活和酶活性的影响,本研究设置盐度分别为20‰(S_(20))、25‰(S_(25))、30‰(S_(30))、35‰(S_(35))、40‰(S_(40))和45‰(S_(45))6个组别胁迫缢蛏,测定各组幼贝死亡率,... 为探讨高盐胁迫对壳长约2 cm缢蛏(Sinonovacula constricta)幼贝存活和酶活性的影响,本研究设置盐度分别为20‰(S_(20))、25‰(S_(25))、30‰(S_(30))、35‰(S_(35))、40‰(S_(40))和45‰(S_(45))6个组别胁迫缢蛏,测定各组幼贝死亡率,并计算不同胁迫时间的半致死盐度(LC_(50));同时研究了S_(20)、S_(30)和S_(40)组幼贝软体部Na^(+)-K^(+)-ATP酶(NKA)、酸性磷酸酶(ACP)、碱性磷酸酶(AKP)三种酶在不同胁迫时间的活性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实验处理120 h后,各组死亡率分别为0、(2.17±0.85)%、(9.50±0.82)%、(30.67±3.70)%、(73.50±7.08)%和(94.67±3.06)%,168 h时S_(45)组的缢蛏幼贝全部死亡;直线内插法计算得到的72、96、120、144、168 h的高盐LC_(50)分别为46.03‰、39.85‰、35.77‰、34.57‰、33.69‰,概率单位法得到的高盐LC_(50)分别为44.31‰、40.74‰、36.96‰、35.67‰、34.47‰。随着盐度升高和处理时间延长,NKA、AKP与ACP活性总体上呈现先上升再下降后稳定的趋势,三种酶活性变化趋势相似,但效应时间不同,盐度高于30‰会给幼贝机体造成较大伤害,能降低机体渗透压调节和免疫防御机能,甚至导致死亡。研究结果为高盐条件下开展缢蛏科学养殖提供了参考数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缢蛏(Sinonovacula constricta)幼贝 高盐胁迫 半致死盐度 酶活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缢蛏天然抗性相关巨噬蛋白2(Sc-Nramp2)基因克隆及其在副溶血弧菌刺激下的表达分析 被引量:2
11
作者 林德海 刘晨珊 +2 位作者 董迎辉 何琳 林志华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8期70-77,共8页
克隆得到缢蛏天然抗性相关巨噬蛋白2(Sc-Nramp2)基因的cDNA全长序列3 681bp,该基因的开放阅读框有1 776bp,编码591个氨基酸,预测分子量为65.86kDa;其结构具有Slc11蛋白家族的典型特征,包括有10个典型的跨膜结构和2个糖基化位点。Sc-Nra... 克隆得到缢蛏天然抗性相关巨噬蛋白2(Sc-Nramp2)基因的cDNA全长序列3 681bp,该基因的开放阅读框有1 776bp,编码591个氨基酸,预测分子量为65.86kDa;其结构具有Slc11蛋白家族的典型特征,包括有10个典型的跨膜结构和2个糖基化位点。Sc-Nramp2基因3′-UTR有2个类似于脊椎动物Nramp2中铁反应控制蛋白结合位点;同源性分析表明,Sc-Nramp2和太平洋牡蛎Nramp2-like的同源性最高为71.6%。实时荧光定量PCR结果表明,Sc-Nramp2基因在闭壳肌、外套膜、肝胰腺、斧足、水管和鳃6个组织中均有表达,其中肝胰腺中的表达量最高,其次是鳃,与其他组织均有极显著性差异(P<0.01);注射副溶血弧菌后,肝胰腺中Sc-Nramp2基因的表达量较对照组显著上调(P<0.01),且表达量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在12h时达到最大表达量,推测Sc-Nramp2基因参与了缢蛏非特异性免疫应答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缢蛏 Sc-Nramp2 基因克隆 副溶血弧菌 基因表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乳山长牡蛎(Crassostrea gigas)的抗性基因表达和生存环境的季节差异 被引量:6
12
作者 魏钰恒 潘英 +4 位作者 刘圣 谭林涛 张国范 李莉 黄宝玉 《海洋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601-608,共8页
长牡蛎(Crassostrea gigas)是我国重要的海水养殖贝类,近年其大规模死亡现象频繁发生。为了解长牡蛎的免疫基因在季节上的表达模式变化规律及死亡爆发高峰期的水环境情况,在其主养区山东乳山进行了相关研究。分别在2018年1、3、5—9月... 长牡蛎(Crassostrea gigas)是我国重要的海水养殖贝类,近年其大规模死亡现象频繁发生。为了解长牡蛎的免疫基因在季节上的表达模式变化规律及死亡爆发高峰期的水环境情况,在其主养区山东乳山进行了相关研究。分别在2018年1、3、5—9月对该地区牡蛎鳃样品做了免疫基因定量分析,在6、7、9月对养殖海域的环境因子(水温、盐度、pH、溶解氧)、各时间点水体里的浮游植物数量及各采样点牡蛎条件指数的变化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HSP70在7月份高表达,其余5个抗性相关基因在8月表达水平达到峰值。在测量的三个月中,7月水温最高,6月和9月水温略低于7月,这一结果和表达模式相关。研究表明近岸的藻类丰度更大。因此,温度是影响长牡蛎存活的各环境因子中的主要因素,温度显著影响到体内抗性基因的表达情况并且间接影响到夏季牡蛎的条件指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牡蛎(Crassostrea gigas) 季节变化 基因定量 养殖环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缢蛏急性高温胁迫应答主要候选基因的表达特征分析 被引量:6
13
作者 孔祥辉 王莎莎 +2 位作者 董迎辉 任建峰 林志华 《渔业科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194-203,共10页
缢蛏(Sinonovacula constricta)为广温性贝类,自身存在特殊的防御机制以适应外界温度胁迫。为研究高温胁迫对缢蛏热应激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qRT-PCR)技术对转录组中筛选的3类11个高温应答候选基因,即分子伴侣类基因... 缢蛏(Sinonovacula constricta)为广温性贝类,自身存在特殊的防御机制以适应外界温度胁迫。为研究高温胁迫对缢蛏热应激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qRT-PCR)技术对转录组中筛选的3类11个高温应答候选基因,即分子伴侣类基因(HSP70、HSF1、GRP94、BAG3、PDIA6和CALR)、代谢与免疫应答类基因(MDH、CTL和CTSL)和细胞凋亡类基因(Caspase-3和p53),在不同温度(30℃、32℃和34℃)胁迫下,在鳃和肝胰腺中的表达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分子伴侣类基因受温度影响最为显著,胁迫4 h时表达量开始显著升高,与温度呈正相关,且鳃较肝胰腺更早做出响应;代谢与免疫应答类基因和细胞凋亡类基因在鳃、肝胰腺中的表达均随胁迫时间延长呈先升高后下降的趋势;免疫应答类基因在肝胰腺中的响应更显著。综上所述,高温胁迫下缢蛏维持基本生命稳态与这3类基因的调控密切相关。本研究为进一步探索贝类高温响应分子机制奠定理论基础,也为耐高温缢蛏新品种分子标记辅助选育提供候选基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缢蛏 高温胁迫 QRT-PCR 基因表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缢蛏(Sinonovacula constricta)心率Arrhenius拐点温度(ABT)及其与生长性状相关和通径分析 被引量:4
14
作者 胡凌威 孙长森 +1 位作者 董迎辉 林志华 《海洋与湖沼》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1265-1272,共8页
运用一种无损伤性的生物心跳参数红外监测方法,记录分析了96只缢蛏个体在22-38℃温度变化范围内波形特征和心率数据,依据阿伦尼乌斯方程直线拟合求得每个个体心率的阿伦尼乌斯拐点温度(Arrhenius break temperatures,ABT)指标,并进一步... 运用一种无损伤性的生物心跳参数红外监测方法,记录分析了96只缢蛏个体在22-38℃温度变化范围内波形特征和心率数据,依据阿伦尼乌斯方程直线拟合求得每个个体心率的阿伦尼乌斯拐点温度(Arrhenius break temperatures,ABT)指标,并进一步分析了缢蛏心率ABT与其生长性状的相关关系。结果表明:缢蛏心跳在温度上升过程中不断变化,22-34℃范围内可采集获得心脏搏动的稳定波形,且心跳速度在前期呈现随温度的上升而加快,到后期随温度上升而减弱,平均心率31℃达峰值为33.65 BMP,同时缢蛏个体之间的心率差异明显,22℃时个体间差异最大,范围在13.90-27.95 BMP,平均心率为19.66 BMP,变异系数达14.06%,26-31℃时个体间的差异相对较小,但变异系数也均在8.5%以上;缢蛏所有个体中心率ABT最小值为29.74℃,最大值31.86,平均值为31.02℃。建立了缢蛏心率ABT受生长性状影响的最优回归方程。壳宽对缢蛏心率ABT的直接负作用最强,直接通径系数为–0.6895,而壳长对心率ABT直接通径系数尽管只有为0.3959,但它还通过壳高、壳宽间接发挥作用(间接通径系数分别为0.2218,–0.1941),因而总的影响最大(相关系数为0.4236)。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缢蛏(Sinonovacula constricta) 心率ABT 生长性状 逐步回归 通径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缢蛏生长因子受体结合蛋白2基因克隆、时空表达及SNP筛查 被引量:2
15
作者 赵家熙 崔宝月 +2 位作者 董迎辉 姚韩韩 林志华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87-94,共8页
为了探索生长因子受体结合蛋白2(GRB2)在缢蛏生长发育中的作用,本实验基于缢蛏转录组文库,利用SMART RACE技术克隆缢蛏GRB2(Sc-GRB2)基因的cDNA全长序列,分析其在不同组织和发育时期的表达差异,并在外显子中进行了SNP位点筛选。结果表明... 为了探索生长因子受体结合蛋白2(GRB2)在缢蛏生长发育中的作用,本实验基于缢蛏转录组文库,利用SMART RACE技术克隆缢蛏GRB2(Sc-GRB2)基因的cDNA全长序列,分析其在不同组织和发育时期的表达差异,并在外显子中进行了SNP位点筛选。结果表明,Sc-GRB2基因cDNA全长1 223bp,开放阅读框711bp,编码236个氨基酸;氨基酸序列比对发现,缢蛏与文蛤、泥蚶等双壳贝类同源性较高(64%、59%),而与其他物种的同源性为45%~58%,表明GRB2基因比较保守;不同组织的荧光定量PCR(qRT-PCR)结果显示,Sc-GRB2基因在缢蛏7个组织中均有表达,其中足中的表达量极显著地高于其他6个组织(P<0.01);在8个发育时期的表达差异分析发现,该基因在稚贝期表达量极显著地高于其他7个时期(P<0.01)。SNP位点筛选结果表明,在Sc-GRB2基因的外显子区域共发现11个SNP位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缢蛏 生长因子受体结合蛋白2 克隆 SNP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de novo高通量测序的曼氏无针乌贼(Sepiella japonica)ESTs中微卫星位点筛选与特征分析 被引量:10
16
作者 吕振明 侯龙 +5 位作者 龚理 刘立芹 陈永久 郭宝英 董迎辉 吴常文 《海洋与湖沼》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877-883,共7页
对均一化转录组测序获得的47604个曼氏无针乌贼的微卫星序列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乌贼转录组中微卫星位点丰富,每1402nt的EST中就有一段不小于12nt长度的微卫星序列。单碱基重复是EST微卫星序列的主要形式(38.69%),其次依次为三碱基(31.1... 对均一化转录组测序获得的47604个曼氏无针乌贼的微卫星序列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乌贼转录组中微卫星位点丰富,每1402nt的EST中就有一段不小于12nt长度的微卫星序列。单碱基重复是EST微卫星序列的主要形式(38.69%),其次依次为三碱基(31.14%)、二碱基(26.35%)、四碱基(3.29%)、五碱基(0.38%)、六碱基(0.14%)重复,短序列类型占微卫星总量的96.18%。同碱基类型的微卫星序列组成又存在差异,AC(54.51%)和AG(31.22%)是最常见的二碱基重复序列;而AGC(16.37%)和AAC(14.06%)是最常见的三碱基重复序列。通过引物设计和体系优化,共筛选到了24对多态性微卫星位点,对来自福建漳州海域的35只野生曼氏无针乌贼(Sepiella japonica)个体进行群体遗传学检测,结果表明,每个位点检测到的等位基因数3—10个不等(均值5.9个);平均杂合度观测值(Ho)和期望值(H_e)分别为0.518和0.681。除2个位点外所有位点的多态信息含量(PIC)都大于0.5。Hardy-Weinberg平衡检测表明,仅4个位点有显著偏离(P<0.05),未检测到连锁不平衡现象。这表明转录组高通量测序技术适于乌贼微卫星位点的开发,获得的SSR标记可用于今后乌贼资源遗传评估和科学有效管理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曼氏无针乌贼 转录组 EST序列 微卫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壳贝类血浆蛋白质颗粒构成与特性
17
作者 夏淇峰 刘优利 +3 位作者 阮紫燕 张卫卫 林志华 薛清刚 《生物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85-90,共6页
选择长牡蛎(Crassostrea gigas)、厚壳贻贝(Mytilus coruscus)、文蛤(Meretrix meretrix)、缢蛏(Sinonovacula constricta)、魁蚶(Scapharca broughtonii)等5种系统分类学有代表性的双壳类物种,利用2种纯化方法结合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 选择长牡蛎(Crassostrea gigas)、厚壳贻贝(Mytilus coruscus)、文蛤(Meretrix meretrix)、缢蛏(Sinonovacula constricta)、魁蚶(Scapharca broughtonii)等5种系统分类学有代表性的双壳类物种,利用2种纯化方法结合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分析血浆蛋白颗粒的存在与否和形态特征。发现除缢蛏外,其他4种双壳贝类的血浆蛋白形成相似的颗粒形态,但大小存在差异。同时,结合SDS-PAGE和氨基酸序列测定鉴定血浆蛋白颗粒的主要蛋白质构成。以长牡蛎血浆蛋白颗粒为代表,观察纯化蛋白颗粒的金属离子解离和结合特征。结果显示:其自然携带的Ca 2+可以通过透析排出,在不同质量浓度的金属离子处理时,高质量浓度组的金属结合均高于低浓度组;相同金属离子质量浓度下长牡蛎血浆蛋白颗粒中不同金属离子的含量不同(Cd^(2+)>Pb^(2+)>Ca^(2+)>Zn^(2+))。双壳贝类物种的多蛋白血浆颗粒有可能通过其金属携带和储运功能参与双壳贝类金属代谢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壳贝类 血浆蛋白颗粒 金属结合 分子筛层析 金属离子转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