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佛与菩萨的列像--库木吐喇石窟回鹘时期第42、45窟甬道壁画研究
1
作者 杨波 孙斌 《敦煌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90-99,共10页
龟兹回鹘时期的库木吐喇石窟,继承了唐安西时代对龟兹式中心柱窟的“重构”模式,在中心柱窟甬道绘制佛和菩萨的列像,很大程度上替代了龟兹传统的“涅槃叙事”。同时,回鹘画师又将故事性元素融入其中,在尊像下方绘故事性人物,大都来自龟... 龟兹回鹘时期的库木吐喇石窟,继承了唐安西时代对龟兹式中心柱窟的“重构”模式,在中心柱窟甬道绘制佛和菩萨的列像,很大程度上替代了龟兹传统的“涅槃叙事”。同时,回鹘画师又将故事性元素融入其中,在尊像下方绘故事性人物,大都来自龟兹传统的题材。龟兹传统故事和尊像搭配时出现了“情节错置”现象,这并非自由随意的体现,而是有意借用一些能激励修行者的誓愿故事,组合于甬道的诸尊像之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库木吐喇石窟 回鹘时期 佛和菩萨的列像 誓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帝国扩张中的种族医学——以19世纪英国医学界对西非黑人“种族免疫力”的研究为例 被引量:1
2
作者 吴晗 《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29-140,共12页
热带病是近代英帝国向热带地区扩张面临的主要自然障碍之一。19世纪,由于西非地区白人殖民者的极高疾病死亡率,该地也被英国人冠以“白人坟墓”的称谓。起初,英国医学界奉行一种“适应病”理论来应对上述问题。然而,通过一系列的医学研... 热带病是近代英帝国向热带地区扩张面临的主要自然障碍之一。19世纪,由于西非地区白人殖民者的极高疾病死亡率,该地也被英国人冠以“白人坟墓”的称谓。起初,英国医学界奉行一种“适应病”理论来应对上述问题。然而,通过一系列的医学研究和医疗实践,英国医学界逐渐认为白人在体质上无法适应“不健康”的西非热带环境,而西非黑人则对热带环境具有某种“种族免疫力”,他们不易患上那些对白人而言十分致命的热带病。在一定程度上,这种医学认识从殖民观念和殖民策略等层面影响了英帝国在西非的扩张,促使英国殖民者由以白人为主导的直接殖民模式,逐步转向依靠“土著代理人”的间接殖民模式,并塑造了最终形成的英属西非殖民地的种族结构和权力关系。此外,这种医学认识也将西非黑人对某些疾病的免疫力视为其生理和精神“缺陷”的副产品。这同样是一种对黑人身心特质的歧视性构建,是一种为英帝国扩张树立“合法性”的“权力叙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英帝国 种族医学 西非黑人 种族免疫力 殖民扩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库木吐喇窟群区第41窟画塑复原及研究
3
作者 吴丽红 杨波 《敦煌学辑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123-136,共14页
库木吐喇窟群区第41窟为方形纵券顶窟,窟内清理出泥塑彩绘菩萨像、说法图及壁画残块等,窟内主尊初步可复原为以“圆塑大手”和“浮塑小手”为组合的千手千眼观音菩萨像。同时,主室台基前壁绘本生故事,券顶贴塑千佛,地坪上绘有山岳、莲... 库木吐喇窟群区第41窟为方形纵券顶窟,窟内清理出泥塑彩绘菩萨像、说法图及壁画残块等,窟内主尊初步可复原为以“圆塑大手”和“浮塑小手”为组合的千手千眼观音菩萨像。同时,主室台基前壁绘本生故事,券顶贴塑千佛,地坪上绘有山岳、莲花、大海和摩尼珠等,与主尊像一起构成礼拜千手观音的庄严空间。千手观音和须弥山、末世图景的组合是本窟题材布局的鲜明特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库木吐喇窟群区第41窟 观音信仰 千手千眼观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关于岳飞身后形象变迁的几个问题 被引量:1
4
作者 包伟民 《浙江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167-172,共6页
在南宋中、后期,由于受各种因素的影响,著名抗金将领岳飞的身后形象前后有一个变化过程。赵构、秦桧君臣在杀害岳飞后,还竭力传播其作为“罪臣”的信息,造成了不可忽视的恶劣影响。在岳飞获得平反后,国君权臣、兵卒武将、文人士夫和一... 在南宋中、后期,由于受各种因素的影响,著名抗金将领岳飞的身后形象前后有一个变化过程。赵构、秦桧君臣在杀害岳飞后,还竭力传播其作为“罪臣”的信息,造成了不可忽视的恶劣影响。在岳飞获得平反后,国君权臣、兵卒武将、文人士夫和一般民众等不同人群出于不同立场、不同目的与不同的信息渠道,各自心目中的岳飞形象是有所不同的。其中对后世影响最为深远的,则是掌握着史籍书写权的道学士大夫们所改造的岳飞形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岳飞 形象 历史书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王朝国家权力“构造”传统中国社会
5
作者 鲁西奇 《文史哲》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15-18,共4页
在中西文语境下以及不同的学术话语中,“社会(society)”这个概念,都是指一些人基于某种共同性建立起较为密切的关联,从而表现出不同程度的共同性与凝聚性。它具有两层意涵:一是指具有某种共同性的人们组合在一起,并表现出凝聚性;二是... 在中西文语境下以及不同的学术话语中,“社会(society)”这个概念,都是指一些人基于某种共同性建立起较为密切的关联,从而表现出不同程度的共同性与凝聚性。它具有两层意涵:一是指具有某种共同性的人们组合在一起,并表现出凝聚性;二是因某种关联组合在一起的人群具有某种共同性,并且同属于维系此种共同性的某种“制度”或“体系”。前者可称为“具体社会”,如村落社会(共同体)、地方社会等,是因“共同”而形成的“凝聚”,强调的是成员之间的关系及其密切程度,亦即凝聚性;后者可称为“整体社会”,如中国社会、西方社会以及身份制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等,是从“整体”抽象出“共同”,强调的是其成员间所具有的共同特征,亦即共同性。无论是“具体社会”,还是“整体社会”,使其构成社会的,都是“关系”--虽然关系的性质各不相同,紧密程度亦各有异,但其成员之间都具有共同的关系,并表现出某种凝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凝聚性 传统中国社会 学术话语 村落社会 共同性 共同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全宋文》沈邈文辨正
6
作者 仝相卿 《江海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104-104,共1页
《全宋文》卷五九六收录了沈邈《乞颁降孔子及从祀人塑像冕服制度状》一篇(上海辞书出版社、安徽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第28册,第213—214页),编者注明史料来源于《淳熙三山志》。然此文作者绝非沈邈,而是北宋中晚期的沈绅。检《淳熙三山... 《全宋文》卷五九六收录了沈邈《乞颁降孔子及从祀人塑像冕服制度状》一篇(上海辞书出版社、安徽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第28册,第213—214页),编者注明史料来源于《淳熙三山志》。然此文作者绝非沈邈,而是北宋中晚期的沈绅。检《淳熙三山志》卷八《庙学》,内容与《全宋文》辑录完全一致,所不同的是《全宋文》编者删去《淳熙三山志》中标题"熙宁四年五月中书批送下提点福建刑狱沈郎中状"(中华书局1990年版,第7857页),自拟标题"乞颁降孔子及从祀人塑像冕服制度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上海辞书出版社 《全宋文》 淳熙三山志 冕服 四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