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诺丽多糖对电离辐射损伤小鼠的防护作用及对肠道菌群的影响 被引量:1
1
作者 于纯淼 陈小倩 +3 位作者 廖贤 李艾欣 陈佳 于苗苗 《食品工业科技》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7期396-405,共10页
目的:探讨诺丽多糖对小鼠电离辐射损伤的防护和肠道菌群的调节作用。方法:将50只KM雄性小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诺丽多糖低剂量组、中剂量组和高剂量组,采用医用电子直线加速器进行全身一次性X射线辐照建立急性辐射损伤小鼠模型。... 目的:探讨诺丽多糖对小鼠电离辐射损伤的防护和肠道菌群的调节作用。方法:将50只KM雄性小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诺丽多糖低剂量组、中剂量组和高剂量组,采用医用电子直线加速器进行全身一次性X射线辐照建立急性辐射损伤小鼠模型。观察辐射后小鼠的生存质量,检测辐射后72 h小鼠血清和肝脏组织相关生化指标;通过小鼠粪便的16S rRNA测序分析肠道菌群多样性。结果:诺丽多糖能够改善辐射损伤小鼠的生存质量,提高脏器指数、小鼠外周血白细胞(WBC)数、脾结节数、骨髓DNA含量,降低骨髓嗜多染红细胞微核(MN-PCE)率,提高血清及肝脏中的抗氧化酶过氧化氢酶(CAT)、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的活性,降低丙二醛(MDA)含量。与MC组相比,诺丽多糖高剂量组外周白细胞数和脾结节数分别增加了46.85%和38.23%,骨髓DNA含量提高了51.95%,MN-PCE降低率为38.84%,并对辐射后小鼠的氧化应激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此外,诺丽多糖能够促进辐射损伤小鼠肠道菌群向有益于宿主健康的方向生长,同时促进益生菌的生长并抑制有害菌的定植,恢复电离辐射引起的肠道菌群变化。结论:诺丽多糖对X射线所致的电离辐射损伤小鼠具有明显的防护作用,且对辐射造成的肠道菌群紊乱有一定的恢复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诺丽多糖 电离辐射损伤 氧化应激 肠道菌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芩无公害栽培生产体系研究 被引量:8
2
作者 刘淼 李西文 +3 位作者 张元科 姚仲青 曹龙祥 任跃英 《世界中医药》 CAS 2018年第12期2969-2974,共6页
黄芩为我国常用中药材大品种之一,现今黄芩野生资源大量减少,由于人工栽培过程中种质退化、盲目引种、农药化肥施用不合理以及田间病虫害加重等因素导致黄芩药材质量下降和农残重金属超标,建立黄芩无公害栽培体系是解决该问题的有效方... 黄芩为我国常用中药材大品种之一,现今黄芩野生资源大量减少,由于人工栽培过程中种质退化、盲目引种、农药化肥施用不合理以及田间病虫害加重等因素导致黄芩药材质量下降和农残重金属超标,建立黄芩无公害栽培体系是解决该问题的有效方式。本研究基于403个黄芩产区地理位点生态因子,通过GMPGIS系统获得适宜黄芩生长的生态因子值,指导黄芩引种扩种,并从良种选育、田间管理、肥料农药施用、病虫害生物防治等角度建立规范,归纳总结提出黄芩无公害栽培生产技术体系,为临床应用提供优良黄芩种质资源及高质量黄芩药材,可为黄芩无公害栽培提供科学依据和技术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无公害 适宜性 良种选育 病虫害防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血清靶向代谢组学研究蒲地蓝消炎口服液对脂多糖诱导的急性肺炎小鼠能量代谢的影响 被引量:12
3
作者 田刚 李超 +6 位作者 翟园园 冯丽 徐佳 包贝华 姚卫峰 张丽 丁安伟 《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120-125,共6页
目的研究蒲地蓝消炎口服液对脂多糖(LPS)诱导的急性肺炎小鼠能量代谢的影响。方法取ICR小鼠随机分为对照组,模型组,蒲地蓝消炎口服液低、中、高剂量组和阳性药组,灌胃给药,连续给药5 d。GC-MS靶向检测小鼠血清中糖酵解和三羧酸(TCA)循环... 目的研究蒲地蓝消炎口服液对脂多糖(LPS)诱导的急性肺炎小鼠能量代谢的影响。方法取ICR小鼠随机分为对照组,模型组,蒲地蓝消炎口服液低、中、高剂量组和阳性药组,灌胃给药,连续给药5 d。GC-MS靶向检测小鼠血清中糖酵解和三羧酸(TCA)循环的12个代谢物(丙酮酸、乳酸、琥珀酸、富马酸、苹果酸、α-酮戊二酸、磷酸烯醇式丙酮酸、顺式乌头酸、3-磷酸甘油酸、柠檬酸、异柠檬酸、葡萄糖),并进行多变量数据分析。结果和对照组比较,模型组小鼠血清中鉴定出乳酸、琥珀酸、苹果酸、α-酮戊二酸、异柠檬酸和葡萄糖等多个显著性差异代谢物,并在蒲地蓝消炎口服液干预下得以有效改善。结论研究精准发现与炎症反应相关的6个显著差异代谢物,为从能量代谢层面上深入阐明蒲地蓝消炎口服液抗呼吸系统炎症的作用机制提供了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蒲地蓝消炎口服液 急性肺炎 靶向代谢组学 GC-MS 能量代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HPLC-Q-TOF-MS/MS技术的蒲公英化学成分分析及其抗癌机制的网络药理学研究 被引量:17
4
作者 张松保 孔令婕 +5 位作者 谷巍 李超 邱蓉丽 巢建国 裴凌峰 郭彦芳 《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 CAS CSCD 2022年第2期305-314,共10页
为了探究蒲公英主要成分,分析其抗癌的可能机制及作用靶点,借助HPLC-Q-TOF-MS/MS技术对蒲公英提取物进行分析,利用SwissADME、Swiss Target Prediction和GeneCards数据库获取蒲公英主要活性成分和抗癌的作用靶点,通过String在线数据库... 为了探究蒲公英主要成分,分析其抗癌的可能机制及作用靶点,借助HPLC-Q-TOF-MS/MS技术对蒲公英提取物进行分析,利用SwissADME、Swiss Target Prediction和GeneCards数据库获取蒲公英主要活性成分和抗癌的作用靶点,通过String在线数据库构建靶蛋白相互作用网络,并利用DVIAD在线数据库对关键靶点进行GO和KEGG富集分析。最终从蒲公英提取物中共鉴定出29个化合物,主要包括有机酸类、黄酮类等化学成分,筛选到10个活性成分,成分-疾病的共同靶点84个。网络分析显示,主要活性成分为槲皮素、木犀草素、芹菜素等,关键靶点为AKT1、EGFR、SRC、ESR1、PTGS2、MMP9、KDR、MMP2、PIK3R1,并且涉及氧化-还原、负调控凋亡、蛋白质自磷酸化、ATP结合、蛋白激酶活性、蛋白丝氨酸/苏氨酸激酶活性、酶结合等过程,和癌症通路、癌症蛋白聚糖、PI3K-Akt信号通路等通路。综上,蒲公英是通过多成分、多靶点、多途径来发挥抗癌作用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蒲公英 HPLC-Q-TOF-MS/MS 成分分析 抗癌 网络药理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缓冲盐类型和离子对试剂非对离子对强离解酸性化合物离子对反相液相色谱保留行为的影响 被引量:3
5
作者 刘小兰 高薇 +3 位作者 梁超 乔俊琴 王康 练鸿振 《色谱》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9期1021-1029,共9页
在离子对反相液相色谱(IP-RPLC)分析中,溶质保留受对离子(counter ion)的影响比较受人关注,但鲜有研究流动相中缓冲盐类型和离子对试剂中非对离子(non-counter ion)对溶质保留行为的影响。鉴于此,该文以14种磺酸化合物为研究对象,甲醇... 在离子对反相液相色谱(IP-RPLC)分析中,溶质保留受对离子(counter ion)的影响比较受人关注,但鲜有研究流动相中缓冲盐类型和离子对试剂中非对离子(non-counter ion)对溶质保留行为的影响。鉴于此,该文以14种磺酸化合物为研究对象,甲醇为有机调节剂,分别考察了3种缓冲盐体系(磷酸二氢铵、氯化铵和乙酸铵)和5种离子对试剂体系(四丁基溴化铵、四丁基磷酸二氢铵、四丁基硫酸氢铵、四丁基硝酸铵和四丁基乙酸铵)下强离解酸性化合物的IP-RPLC保留行为,通过比较不同流动相条件下得到的溶质log kw(100%水相作流动相时的保留因子)、S(线型溶剂强度模型线性回归得到的常数),以及CHI(色谱疏水指数,log kw/S),寻找保留行为规律。研究表明,流动相中的缓冲盐类型和离子对试剂非对离子均会影响化合物的log kw和S值,所有化合物在氯化铵缓冲盐体系下具有最大的log kw值。相对于无机阴离子,离子对试剂中弱离解性有机阴离子(乙酸根)的存在有利于增加磺酸化合物的S值。通过对比不同条件下的保留行为,推测磺酸化合物的IP-RPLC保留机理中同时存在着离子对模型和动态离子交换模型。与log kw和S值不同,化合物的CHI值受缓冲盐类型以及离子对试剂非对离子的影响较弱。此外,研究发现化合物的表观正辛醇/水分配系数(log D)与log kw、S、CHI之间均具有良好的线性相关性。不同缓冲溶液和不同离子对试剂非对离子条件下获得的log kw和S值存在着一定的差异,而CHI值相对稳定,因此,CHI更适用于IP-RPLC中定量结构-保留行为关系模型的建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离子对反相液相色谱 缓冲盐类型 离子对试剂非对离子 保留行为 定量结构-保留行为关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硅胶基质固定相离子对反相液相色谱法测定强离解化合物的正辛醇/水分配系数 被引量:1
6
作者 刘小兰 高薇 +3 位作者 梁超 乔俊琴 王康 练鸿振 《色谱》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1期1230-1238,共9页
反相液相色谱(RPLC)是测定正辛醇/水分配系数(log P)的有效方法,但由于缺少同类型模型化合物,RPLC在测定强离解化合物的log P时遇到挑战。该文在硅胶基质C18色谱柱上,采用离子抑制反相液相色谱(IS-RPLC)和离子对反相液相色谱(IP-RPLC)... 反相液相色谱(RPLC)是测定正辛醇/水分配系数(log P)的有效方法,但由于缺少同类型模型化合物,RPLC在测定强离解化合物的log P时遇到挑战。该文在硅胶基质C18色谱柱上,采用离子抑制反相液相色谱(IS-RPLC)和离子对反相液相色谱(IP-RPLC)分别对中性化合物、酚酸、羧酸、磺酸及部分两性化合物的保留行为进行了系统研究。在IS-RPLC模式下,利用中性化合物、弱离解的酚酸和苯羧酸作为模型化合物,建立了表观正辛醇/水分配系数(log D)与纯水相保留因子对数值(log kw)的定量结构-保留行为关系(QSRR)模型,测定了19种离解化合物的log D值,作为后续IP-RPLC的模型化合物及验证化合物。在IP-RPLC模式下,将中性、弱离解和强离解化合物作为混合模型组,以溶质静电荷ne、氢键酸碱性参数A和B为桥梁,建立了线性良好的log D-log kw-IP模型,采用3种不同类型的离解化合物进行了外部验证实验,预测值误差低于10%,证实了模型的可靠性。在此基础上,预测了8种强离解化合物的log D7.0值(pH 7.0条件下的log D值)。研究表明,利用结构相关参数沟通不同类型的模型化合物,是实现IP-RPLC测定强离解化合物log D值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与聚乙烯醇基质色谱柱相比,通用型的硅胶基质色谱柱上尽管存在着更多的次级作用,但可以为强离解化合物log D的测定提供更灵活的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离子对反相液相色谱 强离解化合物 正辛醇/水分配系数 定量结构-保留行为关系 硅胶基质色谱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物料性质表征技术的蒲地蓝消炎口服液儿童用药顺应性改善研究 被引量:7
7
作者 杨挡 封亮 +6 位作者 刘俊 赵菁 李超 朱法根 邵建国 贾晓斌 孙娥 《世界中医药》 CAS 2020年第15期2221-2227,共7页
蒲地蓝消炎口服液安全有效,显效迅速,临床应用广泛,但在儿科用药领域,由于用药剂量不明确与口服顺应性差成为制约其发展的主要原因。基于此,本研究通过分析其问题产生的根源并深入探究其解决方案,通过物料性质表征技术、复合矫味技术、... 蒲地蓝消炎口服液安全有效,显效迅速,临床应用广泛,但在儿科用药领域,由于用药剂量不明确与口服顺应性差成为制约其发展的主要原因。基于此,本研究通过分析其问题产生的根源并深入探究其解决方案,通过物料性质表征技术、复合矫味技术、剂型优化技术以提升蒲地蓝消炎口服液的口服顺应性,同时探讨蒲地蓝消炎口服液的儿童精准用药策略,为儿童精准用药的临床前研究提供技术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物料性质表征技术 复合矫味技术 剂型优化技术 顺应性 精准用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GC法同时测定小儿豉翘清热颗粒中9种挥发性成分 被引量:4
8
作者 李超 田刚 +5 位作者 吴菲 朱法根 刘雪 石心红 封亮 贾晓斌 《中成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739-742,共4页
目的建立GC法同时测定小儿豉翘清热颗粒(淡豆豉、连翘、黄芩等)中α-蒎烯、β-蒎烯、月桂烯、柠檬烯、芳樟醇、薄荷酮、薄荷脑、胡薄荷酮、柠檬醛的含有量。方法该药物乙酸乙酯提取液的分析采用DB-1色谱柱(30 m×0.25 mm,0.25μm),... 目的建立GC法同时测定小儿豉翘清热颗粒(淡豆豉、连翘、黄芩等)中α-蒎烯、β-蒎烯、月桂烯、柠檬烯、芳樟醇、薄荷酮、薄荷脑、胡薄荷酮、柠檬醛的含有量。方法该药物乙酸乙酯提取液的分析采用DB-1色谱柱(30 m×0.25 mm,0.25μm),程序升温;体积流量0.5 mL/min;进样口温度230℃;检测器温度280℃;分流比30∶1。结果 9种挥发性成分在各自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r≥0.998 7),平均加样回收率96.39%~102.2%,RSD 1.3%~2.8%。结论该方法简便、准确、可靠,可用于小儿豉翘清热颗粒的质量控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儿豉翘清热颗粒 挥发性成分 GC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镁掺杂四氧化三钴催化环己烷氧化初步研究 被引量:1
9
作者 袁恩先 李金鹏 +2 位作者 李倩 周美霞 菅盘铭 《无机盐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136-141,共6页
以金属有机骨架材料(ZIF-67)为前驱体负载氧化镁(MgO),制备氧化镁/四氧化三钴(MgO/Co_(3)O_(4))并用于环己烷催化氧化。采用X射线衍射(XRD)、红外光谱(FT-IR)、CO_(2)程序升温脱附(CO_(2)-TPD)、透射电镜(TEM)等表征技术对MgO/Co_(3)O_... 以金属有机骨架材料(ZIF-67)为前驱体负载氧化镁(MgO),制备氧化镁/四氧化三钴(MgO/Co_(3)O_(4))并用于环己烷催化氧化。采用X射线衍射(XRD)、红外光谱(FT-IR)、CO_(2)程序升温脱附(CO_(2)-TPD)、透射电镜(TEM)等表征技术对MgO/Co_(3)O_(4)催化剂进行系统研究。结果表明:低MgO负载量时,MgO与Co_(3)O_(4)颗粒均匀分布,两相之间的作用导致部分Mg离子掺杂进Co_(3)O_(4)骨架中;在高MgO负载量时,MgO发生严重的团聚,致使其与Co_(3)O_(4)的作用减弱。MgO/Co_(3)O_(4)-x的催化活性随MgO负载量的增加呈现先增强后减弱的趋势,MgO/Co_(3)O_(4)-0.6显示出最佳催化性能,环己烷转化率达到16.5%时,环己醇和环己酮选择性之和为70.0%。引入的MgO有利于产物有机酸和水的吸附,从而显著减缓Co_(3)O_(4)表面活性位点的中毒失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己烷 催化氧化 四氧化三钴 氧化镁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药口服液体制剂工艺过程中质量标志物传递规律及关键环节优化策略
10
作者 康朝霞 孙娥 +8 位作者 姜梦华 杨挡 汪晶 黄一平 李超 朱法根 邵建国 封亮 贾晓斌 《中成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2期3884-3889,共6页
目的明确中药口服液体制剂工艺过程中质量标志物的传递规律,并提出关键环节的优化策略。方法以蒲地蓝消炎口服液为例,腺苷、菊苣酸、紫堇灵、黄芩苷、汉黄芩素为质量标志物,考察工艺过程中其含量、转移率变化。结果蒲地蓝消炎口服液有... 目的明确中药口服液体制剂工艺过程中质量标志物的传递规律,并提出关键环节的优化策略。方法以蒲地蓝消炎口服液为例,腺苷、菊苣酸、紫堇灵、黄芩苷、汉黄芩素为质量标志物,考察工艺过程中其含量、转移率变化。结果蒲地蓝消炎口服液有效成分损失集中在前处理阶段的浓缩、醇沉环节,前者在7.42%~24.09%之间,后者在13.52%~17.82%之间。黄芩酸沉环节损失较大,黄芩苷、汉黄芩素损失率分别为21.07%、13.83%。制剂成型阶段冷藏静置环节损失较大。结论浓缩、醇沉、冷藏静置为中药口服液体制剂有效成分损失的共性环节,并且本研究同时针对性提出相应的增溶技术和优化策略,可为其质量提升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药口服液体制剂 蒲地蓝消炎口服液 质量标志物 传递规律 关键环节 优化策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