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CT低管电压对胸痛三联征排查图像质量及辐射剂量的影响 被引量:19
1
作者 王敏 郭美玲 李剑 《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9期715-717,719,共4页
目的探讨低管电压对128层螺旋CT急性胸痛三联征排查(TRO)图像质量及辐射剂量的影响。资料与方法 50例临床症状表现为急性胸痛,并行128层螺旋CT回顾性心电门控TRO的患者,随机分为A组(100 kV)、B组(120 kV),每组各25例。采用5分法评价图... 目的探讨低管电压对128层螺旋CT急性胸痛三联征排查(TRO)图像质量及辐射剂量的影响。资料与方法 50例临床症状表现为急性胸痛,并行128层螺旋CT回顾性心电门控TRO的患者,随机分为A组(100 kV)、B组(120 kV),每组各25例。采用5分法评价图像质量,测量并计算两组主动脉、肺动脉及冠状动脉的CT值、图像噪声(N)、信噪比(SNR)、对比噪声比(CNR)。记录剂量长度乘积(DLP),计算有效剂量(ED)。比较两组的图像质量和ED。结果两组图像质量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667,P>0.05)。A组主动脉、肺动脉、冠状动脉平均CT值高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753、2.081、3.755,P<0.05)。两组N、SNR、CNR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0.654、0.818、1.357,P>0.05)。A组ED[(7.25±1.53)mSv]明显低于B组[(11.86±2.22)mSv],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8.541,P<0.05)。结论低管电压128层螺旋CT的TRO可以在获得满足诊断要求的图像质量的同时,降低辐射剂量,值得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胸痛 急性病 体层摄影术 螺旋计算机 管电压 质量控制 辐射剂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低管电压技术在腹主动脉及下肢动脉CT成像中的可行性研究 被引量:12
2
作者 王敏 李剑 《中国医学计算机成像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68-71,共4页
目的:比较128层CT低管电压(80 kV)和标准管电压(120 kV)腹主动脉及下肢动脉成像(CTA)的辐射剂量和图像质量,探讨低管电压扫描的可行性。方法:48例行腹主动脉及下肢动脉CTA的患者随机分为A(120 kV、120 mAs)、B(80 kV、120mAs)两组,每组2... 目的:比较128层CT低管电压(80 kV)和标准管电压(120 kV)腹主动脉及下肢动脉成像(CTA)的辐射剂量和图像质量,探讨低管电压扫描的可行性。方法:48例行腹主动脉及下肢动脉CTA的患者随机分为A(120 kV、120 mAs)、B(80 kV、120mAs)两组,每组24例。2名研究者分别对图像质量进行定量和定性分析。测定血管内CT值、血管内噪声N,计算信噪比CNR。采用4分法评价图像质量。记录剂量长度乘积DLP。对两组间各值的差异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B组各节段血管CT值均高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血管噪声(57.95±19.23)高于A组(22.78±6.1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A、B两组CNR无统计学差异(15.69±5.39 vs.14.85±5.61,P﹥0.05)。A、B两组各节段血管图像质量主观评分无统计学差异(P﹥0.05)。B组DLP明显低于A组(274.96±20.72 mGy·cm vs.1025.50±64.15 mGy·c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低管电压腹主动脉及下肢动脉CTA可以在较低辐射剂量下获得满足诊断要求的图像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血管造影术 辐射剂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astleman病的CT诊断 被引量:2
3
作者 于永梅 《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177-180,共4页
目的分析Castleman病(CD)病的CT表现,以提高对该病的认识,为临床诊断、治疗提供依据。资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18例经病理证实的CD患者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并与病理结果进行对照分析。结果 13例局限型,5例弥漫型。局限型CT平扫8例为密度均... 目的分析Castleman病(CD)病的CT表现,以提高对该病的认识,为临床诊断、治疗提供依据。资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18例经病理证实的CD患者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并与病理结果进行对照分析。结果 13例局限型,5例弥漫型。局限型CT平扫8例为密度均匀的类圆形或椭圆形软组织肿块,2例病灶内见点状、分支状钙化灶,5例病灶内见条形、片状低密度灶;增强扫描6例动脉早期均匀强化,与周围血管相似;5例强化不明显;2例呈环形强化。弥漫型CT平扫表现为多发弥漫分布软组织结节灶,大小不等,密度均匀;增强扫描表现为轻、中度强化。结论CD是少见的淋巴结增生性疾病,容易误诊,CT表现与病理类型密切相关,多数透明血管型CD有一定的特征,仔细分析CT特征及临床表现有助于该病的诊断及鉴别诊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巨淋巴结增生 体层摄影术 螺旋计算机 病理学 外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