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初诊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患者外周血B细胞计数与临床特征及预后的相关性分析
1
作者 陆天 米浩 +5 位作者 赵丹丹 杨水个 步云文 张芳 陈文明 孙道萍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458-465,共8页
目的:探讨外周血B细胞计数与初诊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DLBCL)患者临床特征及预后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67例初诊DLBCL患者治疗前外周血B细胞计数与其临床特征、实验室指标、治疗疗效及预后的关系。结果:按照B细胞计数中位值将患者... 目的:探讨外周血B细胞计数与初诊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DLBCL)患者临床特征及预后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67例初诊DLBCL患者治疗前外周血B细胞计数与其临床特征、实验室指标、治疗疗效及预后的关系。结果:按照B细胞计数中位值将患者分为低B细胞计数组(B细胞<0.1×10^(9)/L,n=34)和高B细胞计数组(B细胞≥0.1×10^(9)/L,n=33)。与高B细胞计数组相比,低B细胞计数组中有更高比例的Lugano分期III-IV期、LDH升高、β2-MG升高及IPI评分3-5的患者(P值分别为0.033、0.000、0.023、0.001),且CRP升高更多见(P=0.033)。低B细胞计数组的外周血CD3^(+)和CD4^(+)细胞计数显著低于高B细胞计数组(P=0.010,0.017)。高B细胞计数组患者初始治疗后总缓解率(ORR)及完全缓解(CR)率均显著高于低B细胞计数组(P=0.032,0.013)。中位随访时间为23(2-77)个月,高B细胞计数组患者的无进展生存(PFS)率及总生存(OS)率均明显优于低B细胞计数组(P=0.001,P=0.002)。单因素分析显示,初诊外周血低B细胞计数与PFS和OS缩短相关(HR=4.108,P=0.002;HR=8.218,P=0.006)。多因素分析显示,低B细胞计数是导致PFS缩短(HR=3.116,P=0.037)的独立预后因素。结论:初诊DLBCL患者外周血B细胞计数降低与高危临床特征相关,并可能影响免疫化疗的疗效,与较差的临床预后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 B细胞 外周血 预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3.0 T MRI对高原与平原地区健康正常人心脏结构及功能的对比研究 被引量:5
2
作者 颜春龙 马金凤 +4 位作者 齐先龙 唐桂波 杨国财 郑宁 徐辉 《磁共振成像》 CAS 2020年第7期526-530,共5页
目的通过心脏磁共振成像(cardiac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CMRI)比较高原与平原地区健康正常人在心脏结构及功能方面的差异。材料与方法对50名高原健康正常人和50名平原地区健康正常人进行CMRI检查,测量心脏结构指标:前室间隔厚度(a... 目的通过心脏磁共振成像(cardiac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CMRI)比较高原与平原地区健康正常人在心脏结构及功能方面的差异。材料与方法对50名高原健康正常人和50名平原地区健康正常人进行CMRI检查,测量心脏结构指标:前室间隔厚度(anterior wall thickness of interventricular septum,AWOIVS)、左房内径(left atrial diameter,LAD)、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eft ventricular end diastolic diameter,LVEDD)、主动脉根部内径(aortic diameter,AOD)、主肺动脉内径(main pulmonary artery diameter,MPAD)、右房横径(right atrial transverse diameter,RATD)、右房长径(right atrium long diameter,RALD)、右室横径(right ventricular transaction diameter,RVTD)、右室长径(right ventricular long diameter,RVLD),另通过心脏专用后处理工作站测量左心功能指标:左室舒张末期容积(left ventricular end diastolic volume,LVEDV)、左室收缩末期容积(left ventricular end systolic volume,LVESV)及左室射血分数(left ventricular ejection fraction,LVEF)。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对比分析两组间各指标的差异。结果在心脏结构方面,高原组AWOIVS和MPAD指标显著大于平原组(P<0.05),高原组LVEDD指标显著小于平原组(P<0.05);在左心功能方面,高原组LVEDV指标显著小于平原组(P<0.05),高原组LVEF指标大于平原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相对于平原地区健康人,高原地区健康正常人在心脏结构及功能方面已有改变,前室间隔厚度增加,主肺动脉内径增宽,左心室容积缩小,高原地区健康正常人具有强大的心脏储备能力和摄氧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原 平原 心脏 结构及功能 磁共振成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化疗联合沙利度胺治疗急性白血病的临床效果及其对血管生成调控因子的作用 被引量:7
3
作者 梁艳艳 张孝常 +4 位作者 李淑美 张芳 步云文 郝云良 《中国医学前沿杂志(电子版)》 2015年第8期52-54,共3页
目的研究化疗联合沙利度胺治疗急性白血病的临床效果及其对血管生成调控因子的作用。方法选取2009年3月至2013年3月本院收治的急性白血病患者66例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对照组患者采取化疗,治疗组患者采取化疗联合沙... 目的研究化疗联合沙利度胺治疗急性白血病的临床效果及其对血管生成调控因子的作用。方法选取2009年3月至2013年3月本院收治的急性白血病患者66例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对照组患者采取化疗,治疗组患者采取化疗联合沙利度胺治疗,比较两组患者血浆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EGF)、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 FGF)水平变化、治疗效果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治疗组患者临床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血浆VEGF及b FGF水平无显著差异(P>0.05);治疗后,治疗组患者血浆VEGF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但b FGF水平无显著差异(P>0.05)。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化疗联合沙利度胺治疗急性白血病,可明显提高治疗效果,具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化疗 沙利度胺 急性白血病 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 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MRI灰阶比值在肾上腺嗜铬细胞瘤与乏脂性腺瘤鉴别诊断中的价值 被引量:3
4
作者 颜春龙 马金凤 +1 位作者 齐先龙 郑宁 《磁共振成像》 CAS 2020年第3期216-218,共3页
目的探讨MRI灰阶比值在肾上腺嗜铬细胞瘤(pheochromocytoma,PHEO)与乏脂性腺瘤(lipid-poor adrenal adenoma,LPAA)鉴别诊断中的价值。材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15例肾上腺PHEO与10例LPAA的MRI增强资料,测量增强前病变实性... 目的探讨MRI灰阶比值在肾上腺嗜铬细胞瘤(pheochromocytoma,PHEO)与乏脂性腺瘤(lipid-poor adrenal adenoma,LPAA)鉴别诊断中的价值。材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15例肾上腺PHEO与10例LPAA的MRI增强资料,测量增强前病变实性部分与增强各期病变同位置灰阶值,定义并计算增强各期MRI灰阶比值为(各期增强后-增强前)/增强前的比值,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对两组比值进行分析,运用ROC曲线评价其诊断效能。结果 15例PHEO组与10例LPAA组皮质期、髓质期及延迟期中的MRI灰阶比值分别为2.686±0.506和3.828±4.452 (t=-0.992,P=0.331)、2.479±0.390和1.412±0.483 (t=6.228,P<0.001)、2.105±0.402和1.074±0.380 (t=6.607,P<0.001),肾上腺PHEO为速升-缓降型强化,LPAA为速升-速降型强化。两组在髓质期及延迟期MRI灰阶比值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髓质期及延迟期的MRI灰阶比值鉴别PHEO与LPAA的曲线下面积和最佳阈值分别为0.976和2.045、0.982和1.526,相应的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93.3%和90.9%、100.0%和90.9%。结论 MRI灰阶比值在鉴别诊断肾上腺PHEO和LPAA中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可做为常规MRI检查的有效补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灰阶比值 嗜铬细胞瘤 乏脂性肾上腺腺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脾硬化性血管瘤样结节性转化一例 被引量:3
5
作者 颜春龙 马金凤 +1 位作者 齐先龙 郑宁 《磁共振成像》 CAS 2019年第11期845-846,共2页
患者女,51岁。因“发现脾脏占位1个月余”入院。查体:全身浅表淋巴结未触及肿大,心肺未见阳性体征,腹平软,无异常发现。实验室检查未见明显异常。CT平扫示脾脏内见一类圆形稍低密度灶,CT值约47 HU,边界欠清(图1);MRI示脾脏内见一类圆形... 患者女,51岁。因“发现脾脏占位1个月余”入院。查体:全身浅表淋巴结未触及肿大,心肺未见阳性体征,腹平软,无异常发现。实验室检查未见明显异常。CT平扫示脾脏内见一类圆形稍低密度灶,CT值约47 HU,边界欠清(图1);MRI示脾脏内见一类圆形占位,其大小约6.3 cm×5.6 cm×6.3 cm,T1WI呈稍低信号影,与T1WI同相位相比,反相位显示病变内局部呈相对稍高信号;FS-T2WI主体呈高信号,其内信号不均匀,见斑片状、条状低信号影;冠状位T2WI呈稍高信号影,其内见条状低信号影;DWI呈高或低混杂信号影;增强扫描动脉期显示病灶边缘环状强化和向心性辐条状强化,呈“辐轮征”改变;静脉期及延迟期显示病灶渐进性强化,中央瘢痕延迟强化(图2~5);手术及病理:腹腔镜术中探查脾下极见一大小约6.0 cm×5.0 cm×4.0 cm质韧肿物,行脾脏切除术送病理。病理诊断:脾硬化性血管瘤样结节性转化(sclerosing angiomatoid nodular transformation,SANT)(图6)。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脾脏 硬化性血管瘤样结节性转化 磁共振成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腹壁子宫内膜异位症一例
6
作者 颜春龙 马金凤 +1 位作者 齐先龙 郑宁 《磁共振成像》 CAS 2019年第12期917-918,共2页
患者,女,27岁。因“发现腹壁包块2年余”于2018年7月20日就诊于济宁市第一人民医院妇产科。患者4年前行剖宫产术,2年余前无意中触及下腹壁横切口处结节,大小约1 cm×1 cm,经期疼痛不适,月经后疼痛症状缓解,逐渐增大,且有触痛。查体... 患者,女,27岁。因“发现腹壁包块2年余”于2018年7月20日就诊于济宁市第一人民医院妇产科。患者4年前行剖宫产术,2年余前无意中触及下腹壁横切口处结节,大小约1 cm×1 cm,经期疼痛不适,月经后疼痛症状缓解,逐渐增大,且有触痛。查体:无发热,心肺听诊无明显异常,剖宫产切口处扪及4 cm×3 cm不规则肿块,活动受限,质硬,轻压痛,无反跳痛,外阴阴道正常,阴道后穹隆触痛,宫颈光滑,举痛,宫体前位,正常大小,活动度好,无压痛,双侧附件未触及明显异常。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腹壁 子宫内膜异位症 磁共振成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