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2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国土资源档案数字化及管理系统构架的设计 被引量:4
1
作者 陈三梅 《中国档案》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54-55,共2页
国土资源档案是国家档案的重要组成部分,建立国土数字档案馆管理系统,实现管理系统与国土资源数据中心以及电子政务系统、地籍信息管理系统等业务系统的互联互通,建设数字档案信息资源库,实现所有国土档案的全面数字化管理,是适应... 国土资源档案是国家档案的重要组成部分,建立国土数字档案馆管理系统,实现管理系统与国土资源数据中心以及电子政务系统、地籍信息管理系统等业务系统的互联互通,建设数字档案信息资源库,实现所有国土档案的全面数字化管理,是适应信息时代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是加快档案管理现代化、提高国土资源档案服务水平的客观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土资源档案 档案数字化 系统构架 信息管理系统 档案信息资源库 档案管理现代化 设计 电子政务系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济宁市城乡统一土地市场建设探讨
2
作者 马小友 朱海涛 +1 位作者 孔凡学 朱庆忠 《中国农村小康科技》 2009年第12期10-11,共2页
1城乡土地市场现状 山东省济宁市及各县市区普遍建立了国有土地有形交易市场,市区制定了更加完善规范的士地出让程序,将所有招拍挂出让全部纳入市招投标中心进行,并有纪检监察、审计等部门全程参与监督,
关键词 国有土地 济宁市 市场建设 城乡 市场现状 交易市场 纪检监察 山东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智慧国土档案初探 被引量:1
3
作者 陈三梅 《中国档案》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0期60-61,共2页
《国土资源信息化“十二五”规划》蓝图中提出了:“十二五”期间努力构建覆盖全国的集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为一体的“智慧国土”,就是依托“一张图”、电子政务平台、综合监管平台和公共服务平台,全面实现网上办公、网上审批、网... 《国土资源信息化“十二五”规划》蓝图中提出了:“十二五”期间努力构建覆盖全国的集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为一体的“智慧国土”,就是依托“一张图”、电子政务平台、综合监管平台和公共服务平台,全面实现网上办公、网上审批、网上监管、网上交易和网上服务,实现从“数字国土’向“智慧国工竹的跨越转变。作为决策依据的国土档案管理,也要实现从“数字国土档案”向“智慧国土档案”的跨越式转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土档案 智慧 国土资源信息化 “十二五” 电子政务平台 公共服务平台 综合监管 网上办公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矿区土地利用生态风险的时空异质性 被引量:24
4
作者 常小燕 李新举 +2 位作者 李西灿 郭鹏 高峰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9期3075-3088,共14页
以微山县煤矿较集中、地面塌陷较严重的11个乡镇作为研究区,以遥感影像和土地利用现状数据为数据源,获取4期土地利用类型分布图,根据景观生态学理论构建景观意义上的土地利用生态风险指数,结合空间统计学及地统计学理论,探究2000—2016... 以微山县煤矿较集中、地面塌陷较严重的11个乡镇作为研究区,以遥感影像和土地利用现状数据为数据源,获取4期土地利用类型分布图,根据景观生态学理论构建景观意义上的土地利用生态风险指数,结合空间统计学及地统计学理论,探究2000—2016年研究区适宜尺度下土地利用生态风险的时空变化情况及空间异质性。结果表明:1 km×1 km规则网格是最佳研究尺度,在该尺度下研究区土地利用生态风险的空间分布呈集聚模式,且具有很强的空间正相关性;2000—2005年土地利用生态风险指数在小尺度上的随机变异逐渐被较大尺度上的空间结构性变异所取代,2005年生态风险总的空间变异程度较高,2005—2016年随机因素引起的空间变异程度增强;2000—2016年土地利用生态风险呈现由中高、高生态风险向中、中低生态风险转变的特征;生态风险恶化区和明显恶化区主要分布在东部矿区周边、道路沿线、地面塌陷较严重的区域,研究区西南部微山湖沿岸东西两侧,耕地的生态风险恶化程度2010—2016年较高;17年间微山湖湖区的生态风险稳定区和改善区大幅增加,生态风险明显下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 景观格局 生态风险 尺度 空间自相关 时空异质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煤矿区复垦土壤压实时空变异特征 被引量:32
5
作者 王煜琴 李新举 +2 位作者 胡振琪 刘雪冉 赵耀伦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223-227,共5页
为了揭示煤矿区复垦土壤压实状况的时空变异规律,该文以未塌陷土地为对照,通过实地测定,分析5个复垦年限水平和垂直方面的土壤压实度变异特征。结果表明:复垦土壤表层压实度以复垦1a(正在复垦)的最大,达到2050kPa,随着复垦年限增加逐渐... 为了揭示煤矿区复垦土壤压实状况的时空变异规律,该文以未塌陷土地为对照,通过实地测定,分析5个复垦年限水平和垂直方面的土壤压实度变异特征。结果表明:复垦土壤表层压实度以复垦1a(正在复垦)的最大,达到2050kPa,随着复垦年限增加逐渐减少,复垦5a的最小(50kPa),基本达到未塌陷土地的压实度。表层土壤压实度空间变异最大的是复垦5a的土地(变异系数为68.40%),其次是未塌陷土地(52.58%),最小的是正在复垦的土地(22.01%)。从各层的变异情况看,正在复垦的土地各个层次土壤压实度都较大且变异系数较低,其他复垦年限土壤压实度上面3层较小但变异大,至第4层(22.86~30.48cm)达到较高值,且变异较小,之下压实度基本稳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复垦 土壤压实 煤矿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单一采区工作面不同开采顺序地表沉陷模拟与复垦对策分析 被引量:12
6
作者 肖武 邵芳 +2 位作者 李立平 张建勇 杨成兵 《中国矿业》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53-57,共5页
煤炭地下开采导致地面沉陷问题的出现,我国煤炭地下开采多以长臂开采,垮落式管理顶板的方式进行,地面土地损伤严重。地下工作面在不同开采顺序下虽然最终的沉陷形态一致,但是地面沉陷的过程及规律有所不同。对于井工煤矿边采边复而言,... 煤炭地下开采导致地面沉陷问题的出现,我国煤炭地下开采多以长臂开采,垮落式管理顶板的方式进行,地面土地损伤严重。地下工作面在不同开采顺序下虽然最终的沉陷形态一致,但是地面沉陷的过程及规律有所不同。对于井工煤矿边采边复而言,由于要在沉陷过程中采取复垦措施,因而对其动态沉陷过程进行模拟与分析很有必要。本文采用室内模拟方法,对单一采区的7个规则工作面在5种不同开采顺序下的地面沉陷过程与规律进行了分析,就5种开采顺序下的地面沉陷特征及复垦利弊进行了讨论。在此基础上,拓展分析总结得出了3类地质条件下的地下开采-地面复垦的耦合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采区 边采边复 开采顺序 耦合 美丽矿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复垦方式下土壤无机磷的空间分布特征 被引量:8
7
作者 闵祥宇 李新举 +1 位作者 刘宁 许燕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220-225,245,共7页
以济宁地区引黄充填复垦、引湖充填复垦和预复垦3种复垦方式样地土壤为研究对象,通过分层采样和室内分析,研究不同复垦方式下土壤无机磷(Ca2-P、Ca8-P、Al-P、Fe-P、O-P、Ca10-P)的空间分布情况,并找出影响复垦土壤速效磷偏低的原因... 以济宁地区引黄充填复垦、引湖充填复垦和预复垦3种复垦方式样地土壤为研究对象,通过分层采样和室内分析,研究不同复垦方式下土壤无机磷(Ca2-P、Ca8-P、Al-P、Fe-P、O-P、Ca10-P)的空间分布情况,并找出影响复垦土壤速效磷偏低的原因。结果表明:(1)3种复垦方式下的复垦土壤全磷含量在0.42-0.77g/kg之间,土壤速效磷含量在0.65-5.22mg/kg之间,复垦土壤全磷含量丰富而速效磷含量偏低;(2)复垦土壤中各无机磷形态以难被植物利用的Ca10-P和O-P含量最高,易被植物利用的Ca8-P和Ca2-P含量最少,不同复垦方式下的土壤各无机磷形态含量略有差别,与一般土壤相比,复垦土壤中第二磷源Ca8-P含量占到3%,比重相对降低,难利用磷源O-P含量占到32%,比重大幅升高;(3)复垦土壤无机磷总量和各形态无机磷含量在表层积累,随土层加深,其含量和有效性呈逐渐降低的趋势,其中引黄充填复垦和引湖充填复垦无机磷含量和有效性优于预复垦;(4)复垦土壤中速效磷含量与土壤压实度呈显著性负相关,相关系数r=-0.554*(p〈0.05),与难溶性Ca10-P呈极显著性正相关,相关系数r=0.650**(p〈0.01)。复垦土壤压实度偏高和有效磷源含量缺乏造成复垦土壤全磷含量丰富而速效磷偏低,比较而言,预复垦方式受到更多的机械碾压而磷素状况更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垦土壤 复垦方式 土壤压实 理化性质 无机磷形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复垦方式对煤矿复垦区土壤养分状况的影响 被引量:10
8
作者 李俊颖 李新举 +3 位作者 赵跃伦 蔡德水 吴争力 高峰 《山东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2017年第2期186-191,共6页
以济宁市采煤塌陷区粉煤灰充填、煤矸石充填、引湖充填、引黄充填、预复垦5种方式的复垦土壤为研究对象,研究不同复垦方式对土壤养分及整体肥力恢复程度的影响。结果表明,在0~30 cm耕作层,煤矸石充填较其他方式对复垦土壤碱解氮、有效... 以济宁市采煤塌陷区粉煤灰充填、煤矸石充填、引湖充填、引黄充填、预复垦5种方式的复垦土壤为研究对象,研究不同复垦方式对土壤养分及整体肥力恢复程度的影响。结果表明,在0~30 cm耕作层,煤矸石充填较其他方式对复垦土壤碱解氮、有效磷和有机质的含量提升效果更显著,分别达28.07 mg/kg、45.15 mg/kg、1.14%。速效钾含量以引黄充填最高,粉煤灰充填对耕层土壤碱解氮含量影响最小,预复垦对耕层土壤有效磷、速效钾、有机质含量的影响最小;在30~50 cm土层,对复垦土壤养分提升效果最显著的为粉煤灰充填,土壤碱解氮、有效磷、速效钾及有机质分别高于对照地块68.5%、89.0%、71.4%、177.3%。五种复垦方式对耕作层土壤整体肥力的影响由大到小依次为粉煤灰充填地块>煤矸石充填地块>引黄充填地块>引湖充填地块>预复垦地块,在30~50 cm土层依次为引湖充填>粉煤灰充填>预复垦>引黄充填>煤矸石充填。综合考虑不同复垦方式对土壤养分及整体肥力恢复程度的影响,粉煤灰充填、引湖充填方式对于济宁地区土壤肥力的恢复效果最为显著,可在该地区进行进一步的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济宁市 煤矿区 复垦 土壤养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GIS与虚拟现实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仿真展示平台设计 被引量:11
9
作者 李晓燕 姜广辉 +1 位作者 胡磊 李瑜 《国土资源遥感》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195-200,共6页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合理编制与实施,需要开放的技术平台提高公众参与度。集成应用地理信息系统(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GIS)、虚拟现实(virtual reality,VR)及触摸屏等技术,探索了建设开放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展示平台,以直观、...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合理编制与实施,需要开放的技术平台提高公众参与度。集成应用地理信息系统(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GIS)、虚拟现实(virtual reality,VR)及触摸屏等技术,探索了建设开放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展示平台,以直观、形象及简洁的形式向公众展现了专业的规划工作内容。研究表明:二、三维地理信息技术可与触觉等虚拟现实融合,实现了跨领域的技术创新的集成应用,创造了仿真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展示环境,实现了"图、文、数、声"一体化呈现。该平台突破传统纸质张贴形式的局限,推动了"开门"规划的实现,为提升政府部门公共服务职能提供了可借鉴的技术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地理信息系统(GIS) 虚拟现实(VR)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MapGIS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数据库建设方法 被引量:4
10
作者 杨宗升 陈龙乾 +3 位作者 艾庆光 杨乐虹 李灵 张宇 《江苏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383-385,共3页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数据库(以下简称规划数据库)是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主要成果之一。以山东省县乡级规划数据库建设的实际工作为基础,对规划数据库建设的关键技术进行研究。分析了扩展要素图层的处理方法,设计出符合实际工作要求的...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数据库(以下简称规划数据库)是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主要成果之一。以山东省县乡级规划数据库建设的实际工作为基础,对规划数据库建设的关键技术进行研究。分析了扩展要素图层的处理方法,设计出符合实际工作要求的规划数据库建设流程,总结了矢量数据处理的科学方法,探讨了图层属性维护的关键技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数据库 MAPGIS 关键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有机物覆盖对滨海盐渍土改良效应的研究 被引量:2
11
作者 杨东 李新举 +1 位作者 许燕 李俊颖 《山东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272-277,共6页
为研究有机物覆盖对滨海盐渍土的改良效应,筛选适宜的覆盖还田组合,通过玉米田间试验,选用小麦秸秆(A)、长度30 cm玉米秸秆(B_1)、长度50 cm玉米秸秆(B_2)、玉米整杆(B_3)、杂草(T)5种类型,设计0.3kg/m^2(F1)、0.6 kg/m^2(F_2)、0.9 kg/... 为研究有机物覆盖对滨海盐渍土的改良效应,筛选适宜的覆盖还田组合,通过玉米田间试验,选用小麦秸秆(A)、长度30 cm玉米秸秆(B_1)、长度50 cm玉米秸秆(B_2)、玉米整杆(B_3)、杂草(T)5种类型,设计0.3kg/m^2(F1)、0.6 kg/m^2(F_2)、0.9 kg/m^2(F_3)、1.2 kg/m^2(F_4)4种梯度覆盖量,以常规耕作为对照,研究不同处理对土壤盐碱状况和玉米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有机物覆盖0~40 cm土体含盐量降低幅度较大,抑制盐分表聚效果明显;A、B_1、T与B_2、B_3分别在覆盖量为0.9 kg/m^2与1.2 kg/m^2时抑盐效果较好。T对土壤pH的提升效果较明显,A、B_1、B_2、B_3对土壤pH影响与对照差异不显著。有机物覆盖不同程度提高了玉米产量,覆盖类型和覆盖量都是影响玉米产量的显著性因素,玉米产量随覆盖量的增加先升高后降低,覆盖量为0.9 kg/m^2时达到产量较高水平,较优处理增产效果表现为AF_3>TF_3>B_1F_3>B_2F_3>B_3F_3,AF_3处理分别比TF_3、B_1F_3、B_2F_3和B_3F_3处理高23.26%、32.87%、145.92%和175.81%。建议在生产中采用每平方米覆盖0.9 kg小麦秸秆进行处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滨海盐渍土 有机物覆盖 土壤含盐量 土壤PH 玉米产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GIS技术的福建省主要桉树树种用地适宜性评价 被引量:5
12
作者 张慧 高峰 《安徽农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0期8840-8842,8859,共4页
借助地理信息系统(GIS)与数学模型集成技术,以福建省现状林地、果园、茶园、牧草地、荒草地、沙地及裸土地为评价对象,以250m×250 m栅格为评价单元,在利用数学高程、趋势面分析等模型探讨并建立初选评价因子空间及属性数据库的基础... 借助地理信息系统(GIS)与数学模型集成技术,以福建省现状林地、果园、茶园、牧草地、荒草地、沙地及裸土地为评价对象,以250m×250 m栅格为评价单元,在利用数学高程、趋势面分析等模型探讨并建立初选评价因子空间及属性数据库的基础上,采用主成分分析结合相关分析和理论探讨筛选建立主要桉树土地适宜性评价因子体系,借助极限指标比较法、加权指数和法等对福建省主要桉树树种土地适宜性和质量进行评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福建省 主要桉树树种及其无性系 用地适宜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山东省采煤塌陷地治理情况研究 被引量:3
13
作者 张慧 高峰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14年第30期10685-10687,共3页
为实现采煤塌陷地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的最大化,通过实地调研,准确把握采煤塌陷地治理过程中遇到的突出问题,根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结合实际情况,研究了治理采煤塌陷地的政策措施,其中也借鉴了外地的先进经验。研究结果表明,应建立土... 为实现采煤塌陷地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的最大化,通过实地调研,准确把握采煤塌陷地治理过程中遇到的突出问题,根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结合实际情况,研究了治理采煤塌陷地的政策措施,其中也借鉴了外地的先进经验。研究结果表明,应建立土地复垦费用共管账户制度,政府负起历史遗留采煤塌陷地的治理责任,对部分塌陷地只能征不能转。同时提出了对山东省加快采煤塌陷地治理进程的若干对策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山东省 采煤塌陷地 治理 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具体树种的土地适宜性评价研究概况 被引量:1
14
作者 张慧 高峰 《安徽农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6期14688-14689,14692,共3页
阐述了国内外具体树种的土地适宜性评价的研究情况,对评价因子的选择、权重的确定和适宜性评价模型进行了总结,探讨了现行评价体系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分析了具体树种的土地适宜性评价的发展趋势。
关键词 树种 适宜性 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岱庄煤矿近距离煤层微量元素赋存特征研究
15
作者 孟辉 马守君 +1 位作者 张思华 付帅 《河南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44-47,共4页
煤矿开采的主要对象是煤层,煤层对比清楚与否,直接影响煤矿安全生产和经济效益.岱庄煤矿3上1、3上及3下煤层相距较近,区分不明显,容易造成采掘巷道串层现象.对岱庄煤矿可采煤层中微量元素赋存特征开展研究,掌握不同煤层中微量元素的赋... 煤矿开采的主要对象是煤层,煤层对比清楚与否,直接影响煤矿安全生产和经济效益.岱庄煤矿3上1、3上及3下煤层相距较近,区分不明显,容易造成采掘巷道串层现象.对岱庄煤矿可采煤层中微量元素赋存特征开展研究,掌握不同煤层中微量元素的赋存状况,可很好地判断岱庄煤矿煤层层位,能有效避免地质构造等因素造成近距离煤层采掘串层现象,对合理设计开采方案和采掘进度有重大意义,从而为岱庄煤矿安全、高效生产提供科学依据和保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岱庄煤矿 微量元素 赋存规律 煤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导弹转运车软管的优化设计
16
作者 屈彩虹 张兵 +1 位作者 杨晓冬 王燕铭 《机械设计与制造》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45-46,共2页
将波纹管和网套作为整体的软管作为研究对象,利用有限元分析软件ANSYS平台提供的二次编程语言APDL,建立了导弹转运车金属软管的参数化有限元模型,在此模型基础上,以提高金属软管的使用寿命为目标,对模型的重要参数-过渡波下降高度和波... 将波纹管和网套作为整体的软管作为研究对象,利用有限元分析软件ANSYS平台提供的二次编程语言APDL,建立了导弹转运车金属软管的参数化有限元模型,在此模型基础上,以提高金属软管的使用寿命为目标,对模型的重要参数-过渡波下降高度和波数进行了优化设计,使最高应力下降30%,从而提高了软管的使用寿命,得到了较为合理的金属软管有限元模型,为导弹的安全转运提供了必要的保障;为金属软管的生产设计工作提供了可靠的理论依据和有价值意义的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优化 金属软管 有限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蘑菇废料施用对煤矿区复垦土壤颗粒组成的影响 被引量:9
17
作者 孙纪杰 李新举 +3 位作者 李海燕 郭淑丽 赵耀伦 许爱玲 《煤炭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487-492,共6页
为了研究施用蘑菇废料对煤矿塌陷区复垦土壤颗粒组成的影响,在山东邹城市平阳寺镇2001年国家投资复垦项目区内选取有代表性的8块试验区。以未破坏地块为对照,对每个地块分6个层次采集土壤样品进行分析,采用英国的马尔文激光粒度仪测量... 为了研究施用蘑菇废料对煤矿塌陷区复垦土壤颗粒组成的影响,在山东邹城市平阳寺镇2001年国家投资复垦项目区内选取有代表性的8块试验区。以未破坏地块为对照,对每个地块分6个层次采集土壤样品进行分析,采用英国的马尔文激光粒度仪测量土壤颗粒组成,通过SPSS分析各地块与未破坏地块土壤颗粒组成的相关性。结果表明:蘑菇废料对土壤颗粒组成的影响实质是利用其所含有的腐殖质分解,并作为黏结剂增加土壤微团聚体的比重,改善土壤的物理结构性。施用蘑菇废料对土壤颗粒组成的影响主要在0~15.24 cm的土层内,施用蘑菇废料的地块与未破坏地块的颗粒组成相关性均比未施用蘑菇地块的相关性系数高,最明显的是施用蘑菇废料4a的样区4比未施用蘑菇废料的样区3的相关性系数高0.17~0.18,其不同粒径的颗粒组成与未破坏地块样区1的相关性系数为0.940。因而,蘑菇废料的施用对于复垦土壤的物理性状具有改良作用而且可以能够提高土壤的保水保肥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蘑菇废料 土地复垦 土壤颗粒 煤矿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采煤塌陷地不同复垦方式下土壤有机碳的恢复速率研究 被引量:4
18
作者 李奇超 蔡德水 +2 位作者 李新举 闵祥宇 肖杨 《河南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625-631,共7页
以济宁采煤矿区中充填复垦区、挖深垫浅区和区域调平区的土壤为研究对象,研究不同复垦方式下土壤有机碳(SOC)的恢复速率。运用元素分析仪和同位素质谱仪测定土样SOC含量、常量元素(全碳(TC)、全氮(TN)、全氢(TH)、全硫(TS))和稳定性碳... 以济宁采煤矿区中充填复垦区、挖深垫浅区和区域调平区的土壤为研究对象,研究不同复垦方式下土壤有机碳(SOC)的恢复速率。运用元素分析仪和同位素质谱仪测定土样SOC含量、常量元素(全碳(TC)、全氮(TN)、全氢(TH)、全硫(TS))和稳定性碳同位素(δ13C)。结果表明,(1)在0~60 cm土层间,3种复垦土壤的SOC均值均小于各自对照耕地,在不同土层深度(0~20、20~40、40~60 cm)间,复垦土壤的SOC含量均显著(P<0.05)小于相应对照(挖深垫浅区在40~60 cm和区域调平区在0~20 cm除外)。(2)充填复垦区的SOC、TC和TN含量与对照相比均偏低,TS含量和C/N比显著偏高,挖深垫浅区和区域调平区的TC、TN、TH、TS含量和C/N比与对照基本保持一致。(3)通过lg SOC与δ13C的周转模型得出3种复垦土地的SOC恢复速率差异明显(P<0.05),不同复垦方式会对不同深度土层间的δ13C造成不同程度的扰动,对覆土层土壤层次的扰动程度越小,有机碳的恢复速率就越快。因此,相对于充填复垦方式,非充填复垦方式对土壤的扰动更小,SOC的含量更高,恢复速率更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垦方式 有机碳 常量元素 稳定碳同位素 恢复速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近30年南四湖湿地景观类型变化特征 被引量:5
19
作者 梁佳欣 李新举 +1 位作者 高峰 许燕 《山东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433-437,443,共6页
选取1985、2000年Landsat5 TM及2015年Landsat8 OLI遥感影像为数据源,以格网化为基础,分别利用转移矩阵和景观类型转化强度指数对南四湖湿地近30年的景观类型转移状况、生态等级变化情况进行定量时空分析,结果表明:(1)近30年来南四湖自... 选取1985、2000年Landsat5 TM及2015年Landsat8 OLI遥感影像为数据源,以格网化为基础,分别利用转移矩阵和景观类型转化强度指数对南四湖湿地近30年的景观类型转移状况、生态等级变化情况进行定量时空分析,结果表明:(1)近30年来南四湖自然湿地面积逐年下降,人工湿地面积逐年上升,非湿地略有增加,由1985年自然湿地为主导的"湖泊-芦苇-荷田"景观结构转变为2015年人工湿地主导的"养殖水面-水稻田-湖泊"结构;(2)湖区主要呈现出大量自然湿地向人工湿地转移的趋势,转出面积最显著的是芦苇,为501.88 km2,主要转化为养殖水面、水稻田。转入面积最大的是养殖水面,为305.70 km2,主要由芦苇、荷田及湖泊转化而来;(3)1985~2000、2000~2015和1985~2015年景观类型转化强度指数值分别为-0.73、-0.40和-1.12,景观生态等级降低,宏观生态状况驱差,但后15年较前15年生态转差程度有所减缓,转化剧烈区域分布在最容易被人为垦殖的湖区东西两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四湖湿地 转移矩阵 景观类型转化强度 格网化 景观时空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农民土地权利保障研究初探
20
作者 马小友 戴玉淑 +2 位作者 朱海涛 战忠玲 朱庆忠 《中国农村小康科技》 2009年第11期9-12,共4页
阐释了农民土地权利保障的内涵,分析了农民土地权利保障现状,指出了征地、采矿塌陷、干部操纵土地流转给农民土地权益带来的冲击,有针对地提出了解决措施。
关键词 土地权利 保障 解决措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