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学习评价数字化转型的基本方向与实践路径
1
作者 戴丽丽 《教学与管理》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2期99-103,共5页
学习评价数字化转型既是数字技术对学习评价的全方位赋能,也是以数字颠覆为表征的学习评价范式的转变,更是以人才培养高质量发展为价值引领。学习评价数字化转型呈现出从终结性赋分到发展性增值、从单极蛰伏到多极觉醒、从片面僵化到全... 学习评价数字化转型既是数字技术对学习评价的全方位赋能,也是以数字颠覆为表征的学习评价范式的转变,更是以人才培养高质量发展为价值引领。学习评价数字化转型呈现出从终结性赋分到发展性增值、从单极蛰伏到多极觉醒、从片面僵化到全面立体、从纸笔测验到全息评价等特征。当前,学习评价数字化转型正处于发轫之始,亟需面向国家数字化发展战略和深化教育评价改革破解迷思、开放创新。通过创新评价应用场景、提升主体数字素养、规范学习评价标准、构建评价伦理空间等路径,建立一个需求驱动、数字赋能的高韧性、高质量学习评价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学习评价 数字化转型 增值评价 数字素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自组织理论视域下集团化办学的治理困境与优化策略 被引量:1
2
作者 王帅 高晶巍 +1 位作者 郑程月 吴霓 《教学与管理》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21-25,共5页
近年来,国家采取集团化办学来扩大优质资源覆盖面。自组织理论视域下,集团化办学具有开放性、非平衡态、非线性相互作用、有效涨落的系统特征。基于此理论审视集团化办学实践,发现其存在一系列困境,即专门性政策资源匮乏、治理模式趋同... 近年来,国家采取集团化办学来扩大优质资源覆盖面。自组织理论视域下,集团化办学具有开放性、非平衡态、非线性相互作用、有效涨落的系统特征。基于此理论审视集团化办学实践,发现其存在一系列困境,即专门性政策资源匮乏、治理模式趋同、各成员学校间参与性不高、规模过大治理难度大等。从自组织行动逻辑出发,提出加强专门性政策资源供给、注重差异性促进其非平衡态发展、健全竞争与协同有效机制、动态优化其办学规模发掘有效涨落等优化策略,以期促进集团化办学的可持续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集团化办学 自组织理论 学校治理 扩优提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关于师范生与中学教师教学观的多维比较研究 被引量:1
3
作者 苗深花 刘学文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151-156,共6页
通过对山东省9所中学的336名教师以及2所高等师范院校的370名师范生进行调查研究,结果显示:师范生与中学教师的教学观在帮助学生学习、发展良好的能力、帮助发展观念、传递信息、传递知识结构、师生相互作用六个维度上略显差异。中学教... 通过对山东省9所中学的336名教师以及2所高等师范院校的370名师范生进行调查研究,结果显示:师范生与中学教师的教学观在帮助学生学习、发展良好的能力、帮助发展观念、传递信息、传递知识结构、师生相互作用六个维度上略显差异。中学教师教学观的六个维度在性别方面均不存在显著性差异,在文理科方面除"传递信息"维度外均存在显著性差异,理科教师认同度比文科教师高。对于师范生,除"发展良好的能力"维度外在性别方面均不存在显著性差异;除"帮助发展观念"外在文理科方面均存在显著性差异,理科生认同度比文科生高;并且文理科与性别的交互作用显著,在文科水平上性别之间不存在显著性差异,在理科水平上除"传递信息"外均存在显著性差异,女生认同度比男生高。研究认为,还需进一步加强师范生与中学教师的沟通与交流,加强文理科师范生之间和文理科中学教师之间的交流,加强师范生对教育理论知识的掌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师范生 中学教师 教学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内外群体社会排斥对儿童道德判断的影响:情绪的中介作用
4
作者 孔令芳 刘辉 《心理学探新》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53-159,共7页
社会排斥不仅会对儿童的认知、情绪和行为产生广泛影响,还会影响其道德判断。采用相互认识-拒绝范式考察内外群体来源的社会排斥、社会排斥危机对216名儿童道德判断的影响及情绪的中介作用。结果发现:(1)相对于接纳,来自内外群体的排斥... 社会排斥不仅会对儿童的认知、情绪和行为产生广泛影响,还会影响其道德判断。采用相互认识-拒绝范式考察内外群体来源的社会排斥、社会排斥危机对216名儿童道德判断的影响及情绪的中介作用。结果发现:(1)相对于接纳,来自内外群体的排斥及排斥危机均会使儿童对道德行为评分下降;(2)相对于接纳,来自内外群体的排斥、排斥危机均导致儿童积极情绪降低,消极情绪增加;(3)积极情绪在排斥与道德行为判断间起完全中介作用,在排斥危机与道德行为判断间起部分中介作用。研究揭示了社会排斥影响儿童道德判断的情绪机制,为预防和干预排斥导致的道德判断偏差提供了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排斥 排斥危机 道德判断 情绪 内外群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求善抑或求真:高等教育质量观的审视与超越 被引量:2
5
作者 戴丽丽 《中国教育科学(中英文)》 CSSCI 2023年第2期41-48,共8页
高等教育质量观是人们对高等教育质量的理性认识和价值判断。在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高等教育质量观呈现不同的价值取向。修身与至善是中国古代的高等教育质量观,德性与神学是西方古代的高等教育质量观。西方近现代高等教育质量观体现为... 高等教育质量观是人们对高等教育质量的理性认识和价值判断。在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高等教育质量观呈现不同的价值取向。修身与至善是中国古代的高等教育质量观,德性与神学是西方古代的高等教育质量观。西方近现代高等教育质量观体现为追求真理与钻研高深学问,而中国近现代高等教育质量观则强调知行合一和求真致用。进入20世纪中叶以后,高等教育质量观面临着行政挤压、市场化冲击、数据化束缚等困境。21世纪现代大学的高质量发展需要促进求真与求善的协调统一以及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的平衡和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等教育 质量观 求善 求真 真善合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澳大利亚职前教师表现性评价体系探析——以GTPA为例
6
作者 戴丽丽 《外国教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7期116-128,共13页
职前教师表现性评价是用于显示职前教师对专业实践的准备情况,决定能否获得教师候选人资格的一种总结性、基准性评价。澳大利亚职前教师表现性评价是新自由主义思潮下由政策驱动而促生的,旨在捕捉职前教师对学生学习的“增值”,从而提... 职前教师表现性评价是用于显示职前教师对专业实践的准备情况,决定能否获得教师候选人资格的一种总结性、基准性评价。澳大利亚职前教师表现性评价是新自由主义思潮下由政策驱动而促生的,旨在捕捉职前教师对学生学习的“增值”,从而提高公众对职前教师教育质量的信心。以毕业教师表现性评价(GTPA)为代表的澳大利亚职前教师表现性评价体系主要由四部分构成:评价目标、表现任务、评分规则和跨机构审核。从2018年开始,GTPA在各高等教育机构里正式使用,该体系呈现出设计的有效性、实施的探究性和结果的共享性等明显优势。但作为一种新生的评价体系,澳大利亚职前教师表现性评价在实施过程中可能存在公平性隐忧、标准化风险、去专业化风险和数据素养匮乏等问题。未来澳大利亚职前教师表现性评价的可持续发展,离不开各利益相关者数字素养的提升和数字架构的搭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澳大利亚 职前教师 GTPA 表现性评价 跨机构审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乡村学生创新素养培育的逻辑内涵、现实困境与实践路径 被引量:5
7
作者 郑程月 张文宇 《当代教育科学》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11-17,共7页
乡村教育事业的发展是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支点,乡村创新人才的培育是推进乡村振兴的源头活水。乡村学生创新素养培育瞄准乡村振兴的实际需要,着眼于学生创新人格的养成,以创新品格与创造能力为目标指向,以人人创新与差异创新为生态旨趣... 乡村教育事业的发展是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支点,乡村创新人才的培育是推进乡村振兴的源头活水。乡村学生创新素养培育瞄准乡村振兴的实际需要,着眼于学生创新人格的养成,以创新品格与创造能力为目标指向,以人人创新与差异创新为生态旨趣,以分层创新与协同创新为实践向度。在乡村振兴战略下,乡村学生创新素养的培育呈现出了迫切性、开放性、内生性和协同性等时代特征。在实践中,乡村学生创新素养的培育面临着观念革新、方式变革、评价体系优化等多方面困境。突破困境的关键在于坚持“以学生为本、为生活而教、以乡土为根”的培育导向,使科学的顶层设计彰显实效;扎根乡土,使乡村的创新元素充分释放;多主体协同,打造乡村学生创新素养培育共同体,把乡村学生创新素养培育成为加速乡村教育振兴的新引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学生 创新素养培育 时代特征 实践路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