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小肠黏膜下层促血管内皮细胞体外增殖及成血管化作用 被引量:2
1
作者 焦自钊 薛武军 +4 位作者 安茂竹 付海霞 李杨 李凤楼 盛练芬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805-809,共5页
目的探讨体外共培养条件下小肠黏膜下层(small intestinal submucosa,SIS)对脐静脉内皮细胞(umbilical vein endothelial cells,UVECs)增殖及成血管化功能的影响。方法采用胶原酶消化法原代培养获取UVECs并进行细胞形态学及免疫荧光鉴... 目的探讨体外共培养条件下小肠黏膜下层(small intestinal submucosa,SIS)对脐静脉内皮细胞(umbilical vein endothelial cells,UVECs)增殖及成血管化功能的影响。方法采用胶原酶消化法原代培养获取UVECs并进行细胞形态学及免疫荧光鉴定。组织工程学方法制备SIS,免疫组化及酶联免疫吸附(ELISA)法检测SIS中Ⅰ、Ⅲ型胶原蛋白及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和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asic fibroblast growth factor,b-FGF)等。建立UVECs与SIS体外共培养体系,设UVECs单独培养为对照组,比较两组UVECs的增殖状况及成血管化作用。结果通过原代培养成功获得UVECs。免疫组化检测制备的SIS主要由Ⅰ、Ⅲ型胶原蛋白等细胞外基质成分组成;ELISA检测SIS孵育液中VEGF、b-FGF质量浓度分别为(48.83±5.67)、(72.36±8.71)ng/mL。体外共培养时,UVECs单独培养组无血管样结构形成,UVECs和SIS共培养组较UVECs单独培养组UVECs生长相对致密,且有血管样结构形成;UVECs生长曲线于UVECs和SIS共培养组上移,在对数生长期的第4、5天,UVECs和SIS共培养组UVECs细胞数分别为(7.91±0.42)×10~4、(9.15±0.48)×10~4,大于UVECs单独培养组的(4.26±0.27)×10~4、(6.71±0.31)×10~4(P<0.01),计算UVECs和SIS共培养组UVECs群体倍增时间短于UVECs单独培养组(P<0.01)。结论 SIS和UVECs体外共培养时,SIS可通过其Ⅰ、Ⅲ型胶原蛋白等细胞外基质成分及所含的血管内皮细胞各生长因子等促进UVECs增殖及成血管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肠黏膜下层 脐静脉内皮细胞 细胞增殖 成血管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