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一切为了大众健康——记发展中的山东省济宁医学院附属医院脊柱外科
1
作者 李庆伟 张勇 孟纯阳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8期673-675,共3页
光阴荏苒,岁月如梭。回顾百年历史,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中国人民一步步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正满怀豪情地走进新时代,走向实现中国梦的伟大征程。济宁医学院附属医院沐浴着党的光辉,一路走来,书写着"一切为了大众健康"... 光阴荏苒,岁月如梭。回顾百年历史,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中国人民一步步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正满怀豪情地走进新时代,走向实现中国梦的伟大征程。济宁医学院附属医院沐浴着党的光辉,一路走来,书写着"一切为了大众健康"的历史诗篇。回顾百年前,济宁市医疗卫生条件极差,缺医少药,各种传染病、慢性病严重威胁着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高度重视人民群众健康,大力发展卫生事业,逐步改变了当地极为落后的医疗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众健康 医疗卫生条件 脊柱外科 岁月如梭 满怀豪情 百年历史 卫生事业 济宁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退行性脊柱侧凸患者冠状面和矢状面影像学参数分析 被引量:10
2
作者 李彦明 李明 杨长伟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2期1093-1098,共6页
目的:分析退行性脊柱侧凸(DS)患者的影像学特征,探讨与DS患者冠状面影像学参数与矢状面平衡之间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99例DS患者的人口统计学资料和影像学资料,包括年龄、性别、冠状位Cobb角、顶椎椎体/椎间盘的位置、侧凸的... 目的:分析退行性脊柱侧凸(DS)患者的影像学特征,探讨与DS患者冠状面影像学参数与矢状面平衡之间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99例DS患者的人口统计学资料和影像学资料,包括年龄、性别、冠状位Cobb角、顶椎椎体/椎间盘的位置、侧凸的方向、顶椎旋转度、侧凸节段、胸椎后凸角(TK)、腰椎前凸角(LL)、胸腰椎后凸角(TL)、骶骨角(SS)、骨盆倾斜角(PT)、骨盆入射角(PI)、矢状位垂直轴(SVA)和PI-LL。根据矢状面平衡情况将患者分为两组:失平衡组(A组),SVA>5cm;平衡组(B组),SVA≤5cm,比较两组患者的人口学和影像学参数。结果:99例患者中女83例,男16例;年龄41~92岁(中位数为67岁);冠状位Cobb角10°~75°(中位数为23°);侧凸长度3~7个椎体(中位数为5个椎体)。顶椎最常见的位置在L2/3(81%),顶椎椎体旋转程度的中位数为Ⅱ度(Ⅰ~Ⅲ度)。冠状位Cobb角和侧凸节段相关(r=0.23,P<0.005),和顶椎旋转亦相关(r=0.53,P<0.005)。A组33例,B组66例;两组间年龄、LL、PT、冠状位Cobb角、顶椎旋转度和PI-LL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间性别、TK、TL、SS和PI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DS患者冠状位Cobb角与侧凸节段和顶椎旋转间有相关关系;矢状位平衡和失衡患者的年龄、冠状位Cobb角、LL、PT和PI-LL均不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退行性脊柱侧凸 矢状位 影像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退变性腰椎侧凸畸形出现冠状位一致性脊柱序列的原因及矫形术后失平衡的危险因素分析 被引量:1
3
作者 张子方 郑国权 +3 位作者 宋凯 薛超 王岩 王征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205-212,共8页
目的:探讨退变性腰椎侧凸(degenerative lumbar scoliosis,DLS)患者冠状位躯干偏移与侧凸同向性(冠状位一致性)脊柱序列的相关因素及矫形术后早期冠状位失平衡的危险因素.方法:纳入2015年5月~2020年1月在解放军总医院单一中心手术治疗... 目的:探讨退变性腰椎侧凸(degenerative lumbar scoliosis,DLS)患者冠状位躯干偏移与侧凸同向性(冠状位一致性)脊柱序列的相关因素及矫形术后早期冠状位失平衡的危险因素.方法:纳入2015年5月~2020年1月在解放军总医院单一中心手术治疗的75例DLS患者,均行后路截骨矫形长节段固定融合术(固定椎体≥5).根据术前C7铅垂线(C7 plumb line,C7PL)偏移与侧凸方向的关系,将患者分为两型:Ⅰ型,C7PL与侧凸同向;Ⅱ型,C7PL与侧凸相悖.定义C7PL到骶骨中点的距离为冠状位平衡距(coronal balance distance,CBD),CBD≥30mm即为冠状位失平衡(coronal imbalance,CIB).根据术后CBD将Ⅰ型患者分为A组(CBD≥30mm)和B组(CBD<30mm).记录所有患者性别、年龄及体重指数(body mass index,BMI),手术前后影像学参数包括CBD、主弯 Cobb 角(major curve Cobb,MCC)、腰骶弯 Cobb 角(fractional Cobb,FC)、L4 及 L5 椎体倾斜度、顶椎侧方滑移度(滑向凸侧为+;滑向凹侧为-)、主弯累及椎体数;手术参数包括主弯矫正度及其矫正率、固定椎体数、上端固定椎(upper instrumented vertebra,UIV)及下端固定椎(lower instrumented vertebra,LIV).应用观测者操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曲线分析Ⅰ型患者顶椎侧方滑移度临界值及Ⅰ型患者主弯矫正率,根据曲线下面积(the area under ROC curve,AUC)得出相应临界值,并计算95%可信区间(confidence interval,CI).组间正态分布参数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非正态分布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定性变量则采用卡方检验或Fisher检验,并计算相应比值比(odds ratio,OR).结果:75例DLS患者中男15例,女60例;年龄62.93±8.42岁.Ⅰ型和Ⅱ型冠状位序列分别有33例和42例,其中Ⅰ型术前CIB患者12例、术后12例;Ⅱ型患者术前CIB有5例、术后6例,Ⅰ型患者手术前后CIB发生率均显著大于Ⅱ型患者(P<0.05).Ⅰ型患者术前CBD(P=0.01)、顶椎侧方滑移度(P<0.001)及L4椎体倾斜度(P=0.015)显著大于Ⅱ型患者,其余均无异常(P>0.05).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Ⅰ型患者顶椎侧方滑移度临界值为6.5mm,敏感度=91.7%,特异度=85.7%;AUC=0.903,95%CI:0.793~1.000.Ⅰ型DLS患者分为A组12例、B组21例.A组患者术前顶椎侧方滑移度(P=0.037)、L4椎体倾斜度(P=0.001)及L5椎体倾斜度(P=0.038)均显著大于B组;两组患者固定节段、UIV及LIV均无统计学差异,但A组患者侧凸矫正度(P=0.001)及其矫正率(P<0.001)均显著大于B组.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Ⅰ型患者主弯矫正率临界值为65.0%,敏感度=75.0%,特异度=81.0%;AUC=0.861,95%CI:0.739~0.984;即Ⅰ型患者主弯矫正率超过65%,术后CIB发生率显著增加(OR:9.6;95%CI:1.847~49.884;P=0.009).结论:DLS患者术前CBD及主弯顶椎椎体向凸侧滑移可能为Ⅰ型冠状位序列的重要相关因素,且顶椎侧方滑移度≥6.5mm将导致此型患者发生术前CIB.此外,Ⅰ型DLS患者L4/L5椎体倾斜度越大,主弯矫正度过大,则术后即发生CIB几率越大,且主弯矫正率超过65%时,术后CIB发生率显著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退变性腰椎侧凸 冠状位失平衡 冠状位平衡距 相关因素 观测者操作特征曲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成人脊柱畸形矫形术后冠状位失平衡的相关危险因素分析
4
作者 张子方 宋凯 +2 位作者 郑国权 吴兵 王征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219-227,共9页
目的:探索成人脊柱畸形(adult spinal deformity,ASD)患者矫形术后冠状位失平衡(coronal imbalance,CIB)的危险因素.方法:前瞻性纳入了在解放军总医院单一中心诊疗的90例ASD患者,患者均行后路长节段固定融合矫形手术(固定椎体≥5),术后... 目的:探索成人脊柱畸形(adult spinal deformity,ASD)患者矫形术后冠状位失平衡(coronal imbalance,CIB)的危险因素.方法:前瞻性纳入了在解放军总医院单一中心诊疗的90例ASD患者,患者均行后路长节段固定融合矫形手术(固定椎体≥5),术后随访至少2年.根据患者术前C7铅垂线(C7 plumb line,C7PL)与侧凸方向的关系,将所有患者分为两组,A组为同向性脊柱-骨盆序列(C7PL与侧凸同向),B组则反之(C7PL与侧凸相悖).规定冠状位平衡距(coronal balance distance,CBD)(C7PL到S1中点的距离)超过30mm为CIB.直线相关分析探索L4、L5椎体倾斜度及主弯Cobb角与术后早期CBD的相关性.Kaplan-Meier曲线分析随访期间非CIB生存时间.多因素Cox风险比例回归分析随访中CIB的相关危险因素.结果:20例ASD患者术前发生CIB,发生率约为22.2%;术后早期27例出现CIB;末次随访时35例患者发生CIB,发生率增至38.9%,显著高于术前CIB发生率(P=0.015).A组患者,术前11例出现CIB,末次随访时为22例,CIB发生率增加显著(P=0.019);B组患者术前及末次随访时CIB发生率无差异.末次随访时,骨盆固定患者CIB发生率显著高于非骨盆固定患者(P<0.00l).Kaplan-Meier曲线显示骨盆固定及年龄超过60岁患者随访过程中非CIB生存时间显著缩短.多因素Cox风险比例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60岁、骨盆固定及同向性脊柱-骨盆序列均为术后随访中CIB发生的危险因素.尽管术后早期CBD分别与L4、L5倾斜度、主弯Cobb角及三者矫正度显著相关(P<0.01),多因素直线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只有术前L5倾斜度为术后CBD独立相关因素(r^(2)=0.295,P<0.001).结论:成人脊柱畸形伴同向性脊柱-骨盆序列,且矫形术中行骶髂固定的老年患者,术后随访中极可能出现CIB再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成人脊柱畸形 冠状位失平衡 冠状位平衡距 Kaplan-Meier曲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寰枢椎侧块关节内碎骨植骨融合术治疗寰枢椎不稳的临床疗效 被引量:2
5
作者 吴冀 郭群峰 +4 位作者 杨军 陈飞 武乐成 祝静雨 倪斌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248-254,共7页
目的:探讨寰枢椎侧块关节内碎骨植骨融合术治疗寰枢椎不稳的临床疗效。方法:对2016年1月~2019年12月在海军军医大学附属长征医院骨科行寰枢椎后路螺钉内固定植骨融合术的49例寰枢椎不稳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男性17例,女性32例;年龄8... 目的:探讨寰枢椎侧块关节内碎骨植骨融合术治疗寰枢椎不稳的临床疗效。方法:对2016年1月~2019年12月在海军军医大学附属长征医院骨科行寰枢椎后路螺钉内固定植骨融合术的49例寰枢椎不稳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男性17例,女性32例;年龄8~72岁(45.2±17.1岁)。所有病例均采用寰枢椎后路椎弓根钉棒内固定技术,根据所行植骨方式不同将患者分为两组:2016年1月~2018年12月期间行寰椎后弓与枢椎椎板间结构性植骨融合术的28例患者纳入A组,男9例,女19例,年龄42.1±20.2岁;2018年1月~2019年12月期间行寰枢椎侧块关节内碎骨植骨融合术的21例患者纳入B组,男8例,女13例,年龄49.3±19.8岁。记录两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和随访时间,比较两组患者术前和末次随访时的日本骨科协会评分(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JOA)、颈部残疾指数(neck disability index,NDI)和颈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术前、术后和末次随访时在冠状位CT上测量寰枢椎侧块关节间隙的高度,观察植骨融合情况。结果:两组患者年龄、性别、疾病种类无统计学差异(P>0.05),具可比性。两组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术中无椎动脉和神经损伤。A组术中出血量显著性低于B组(210.2±26.6mL vs 230.5±6.2mL,P<0.05),两组手术时间和随访时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患者末次随访时的JOA评分、NDI和VAS评分与术前比较均明显改善(P<0.05),两组间同时间点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术前两组患者的寰枢侧块关节间隙高度无显著性差异(P>0.05);术后即刻B组侧块关节间隙高度显著性高于A组(P<0.05);末次随访时,两组侧块关节间隙高度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但B组侧块关节间隙高度仍显著性高于A组(P<0.05)。所有患者植骨均融合,两组植骨融合时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随访期间未出现螺钉松动、移位、断裂等并发症。结论:寰枢椎后路钉棒固定融合术中采用寰枢椎侧块关节内碎骨植骨能够实现良好的骨融合,可应用于后弓缺失等不能行寰椎后弓与枢椎椎板植骨术的患者,避免取自体髂骨植骨供骨区疼痛、感染等并发症,且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维持寰枢椎的关节间隙高度,增强其稳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寰枢椎后路融合术 寰枢椎侧块关节内碎骨植骨 后路结构性植骨 寰枢椎侧块关节间隙高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鼠坐骨神经慢性压迫后脊髓背角GCH1基因表达与疼痛的关系 被引量:2
6
作者 梁啸 刘洪美 +2 位作者 李庆伟 陈国武 孟纯阳 《中国疼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225-229,共5页
目的:探讨大鼠坐骨神经慢性压迫(chronic constriction injury,CCI)后,脊髓背角内三磷酸鸟苷环化水解酶1(GTP cyclohydrolase 1,GCH1)基因的表达变化与神经病理性疼痛产生的关系。方法:wistar大鼠64只被随机分为CCI组和Sham组,每... 目的:探讨大鼠坐骨神经慢性压迫(chronic constriction injury,CCI)后,脊髓背角内三磷酸鸟苷环化水解酶1(GTP cyclohydrolase 1,GCH1)基因的表达变化与神经病理性疼痛产生的关系。方法:wistar大鼠64只被随机分为CCI组和Sham组,每组32只。对CCI组大鼠行右侧坐骨神经结扎;建立CCI模型,Sham组仅暴露坐骨神经不结扎,于术前1天及术后1、3、7、10、14、21、28天测定大鼠机械痛阈值,并分别在术后3、7、14、28天取腰4-6段脊髓,进行免疫组化和Western Blotting检测,观察脊髓背角GCH1表达的变化情况。结果:CCI组大鼠术后各时间点后肢机械痛阈值均显著低于Sham组(P〈0.05),术后第1天开始疼痛阈值便明显降低,直至术后第28天,均低于术前水平(P〈0.05)。免疫组化结果显示:CCI组大鼠术后脊髓背角神经元GCH1的表达呈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与Sham组相比,术后各时间点GCH1的表达均明显增高(P〈0.05)。Western Blotting检测与免疫组化结果基本一致,CCI组术后3天、7天、14天GCH1表达均高于Sham组(P〈0.05)。结论:周围神经损伤引起的痛觉过敏随脊髓背角内GCH1表达升高而增强,随其表达降低而减轻,可以认为GCH1可能参与了神经病理性疼痛的形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病理性疼痛 GCH1基因 坐骨神经 脊髓背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废用性骨质疏松症的发病机制及治疗 被引量:5
7
作者 李庆伟 田志康 孟纯阳 《中华骨质疏松和骨矿盐疾病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514-520,共7页
废用性骨质疏松症(disuse osteoporosis, DOP)的发病机制及治疗方法在国内外尚无统一定论,关于其发病机制与治疗的观点较多。DOP逐渐成为一主要的公共卫生问题,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极大的负担,本文通过查阅近年国内外相关文献,总结和分析... 废用性骨质疏松症(disuse osteoporosis, DOP)的发病机制及治疗方法在国内外尚无统一定论,关于其发病机制与治疗的观点较多。DOP逐渐成为一主要的公共卫生问题,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极大的负担,本文通过查阅近年国内外相关文献,总结和分析DOP的发病机制Wnt/β-catenin信号通路的抑制、破骨细胞抑制因子(osteoclastogenesis inhibitory factor, OPG)/核因子κB配体受体激活物(receptor activator of nuclear factor kappa-B ligand, RANKL)比例的失调、机械负荷的改变、肌肉因子对骨细胞的影响和相关治疗药物与DOP作用机制及其效果。DOP的发病主要由以上几种因素导致,但是以机械负荷改变为主的分子机制尚未完全得到阐明。药物治疗存在刺激成骨抑制破骨的单一性,且存在不良反应,物理治疗与药物治疗联合应用的最佳方式还没得到论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废用性骨质疏松 机械负荷 WNT/Β-CATENIN信号通路 OPG/RANKL通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胶质细胞-P2X4受体在神经病理性疼痛中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2
8
作者 李祥 曹贵君 孟纯阳 《医学研究生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8期864-868,共5页
神经病理性疼痛是一种具有代表性的慢性疼痛,对患者的心理及生理均具有极大的影响。周围神经损伤后脊髓小胶质细胞活化及其表面P2X4受体表达上调。P2X4受体是ATP受体的离子型亚型,在神经损伤的病理条件下受多种因素调节,而抑制小胶质细... 神经病理性疼痛是一种具有代表性的慢性疼痛,对患者的心理及生理均具有极大的影响。周围神经损伤后脊髓小胶质细胞活化及其表面P2X4受体表达上调。P2X4受体是ATP受体的离子型亚型,在神经损伤的病理条件下受多种因素调节,而抑制小胶质细胞活化及其P2X4受体的高表达可减轻神经病理性疼痛,文章主要就小胶质细胞-P2X4受体在神经病理性疼痛发病过程中作用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胶质细胞 P2X4受体 神经病理性疼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LGA/Ⅰ型胶原/壳聚糖复合人工硬脊膜生物相容性及力学性能的实验
9
作者 张卫红 王新伟 王长峰 《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836-839,共4页
目的:研究经Ⅰ型胶原、壳聚糖改性的PLGA膜的生物相容性及力学特性,研制出新型人工硬脊膜替代材料。方法:制作PLGA膜(膜Ⅰ)、PLGA/Ⅰ型胶原/复合膜(膜Ⅱ)、PLGA/Ⅰ型胶原/壳聚糖(9∶1)复合膜(膜Ⅲ)、PLGA/Ⅰ型胶原/壳聚糖(5∶5)复合膜(... 目的:研究经Ⅰ型胶原、壳聚糖改性的PLGA膜的生物相容性及力学特性,研制出新型人工硬脊膜替代材料。方法:制作PLGA膜(膜Ⅰ)、PLGA/Ⅰ型胶原/复合膜(膜Ⅱ)、PLGA/Ⅰ型胶原/壳聚糖(9∶1)复合膜(膜Ⅲ)、PLGA/Ⅰ型胶原/壳聚糖(5∶5)复合膜(膜Ⅳ),并行接触角、吸水率、细胞毒性实验及材料力学实验的研究。结果:接触角:膜Ⅱ<膜Ⅲ<膜Ⅳ<膜Ⅰ,P<0.01;吸水率:膜Ⅰ<膜Ⅳ<膜Ⅲ<膜Ⅱ,P<0.01;细胞毒性实验示:第1天,各膜组间OD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第3、7天,膜Ⅰ与Ⅱ、Ⅲ各组间,膜Ⅲ与膜Ⅳ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LGA膜经Ⅰ型胶原和壳聚糖改性后,可以促进细胞在膜上的黏附、贴壁能力。各膜的力学性能比较,膜Ⅰ与膜Ⅱ、Ⅲ、Ⅳ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膜Ⅱ、Ⅲ和Ⅳ组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PLGA膜的表面复合Ⅰ型胶原/壳聚糖(9∶1)可以提高复合膜的生物相容性和力学特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LGA 硬脊膜 壳聚糖 Ⅰ型胶原 生物相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胶质细胞极化在神经病理性疼痛中的作用研究进展 被引量:17
10
作者 高龙飞 曹贵君 孟纯阳 《中国疼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130-134,共5页
神经病理性疼痛(neuropathic pain,NP)发病机制尚不完全清楚,一直以来是困扰人类的难题。越来越多的证据显示小胶质细胞活化以及随之发生的促炎反应在神经病理性疼痛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此外,在神经炎症过程中经常发生小胶质细胞... 神经病理性疼痛(neuropathic pain,NP)发病机制尚不完全清楚,一直以来是困扰人类的难题。越来越多的证据显示小胶质细胞活化以及随之发生的促炎反应在神经病理性疼痛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此外,在神经炎症过程中经常发生小胶质细胞极化为促炎的M1型或抗炎的M2型,并在神经系统中发挥有害或有益作用。本文从小胶质细胞极化与神经病理性疼痛的关系方面展开探讨,探寻如何利用M2型小胶质细胞的保护性、抗炎特性来开发控制神经病理性疼痛的新靶向药物,进而寻找治疗神经病理性疼痛的一种新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胶质细胞 极化 神经病理性疼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代谢组学视角下的神经病理性疼痛研究进展 被引量:3
11
作者 张振宇 高旭 孟纯阳 《中国疼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359-365,共7页
神经病理性疼痛(neuropathic pain,NP)是指在感觉神经系统受到损伤或疾病而引起的慢性疼痛。目前NP发病机制尚不完全清楚,对于NP的治疗也仅限于疼痛症状的管理,严重影响病人的生活质量并给社会带来巨大的经济负担。代谢组学研究是现代... 神经病理性疼痛(neuropathic pain,NP)是指在感觉神经系统受到损伤或疾病而引起的慢性疼痛。目前NP发病机制尚不完全清楚,对于NP的治疗也仅限于疼痛症状的管理,严重影响病人的生活质量并给社会带来巨大的经济负担。代谢组学研究是现代生物学研究的一门新兴学科,通过检测病理刺激或基因修饰下细胞、组织或器官代谢产物,筛选差异性代谢产物,反向探究疾病的代谢及信号通路,发现潜在病理机制和治疗靶点。目前NP的代谢组学研究已产生了极大进展,开辟了NP机制研究新视角,产生了大量成果。但目前相关综述报道较少。因此,本文通过综述代谢组学相关技术及NP的代谢组学进展,旨在归纳分析代谢组学视角下NP发生发展的病理机制及潜在治疗靶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病理性疼痛 代谢组学 代谢组 质谱 磁共振成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透明质酸水凝胶包封对携带BMP-2基因的腺病毒转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增殖活性及其表达的影响
12
作者 麻凤玉 吴彬 +4 位作者 章旭 李衍朋 管大凡 齐豹 孟纯阳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0期926-932,共7页
目的:探讨携带骨形态发生蛋白2(bone morphogenetic protein 2,BMP-2)基因的腺病毒转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one marrow mesenchymal stem cells,BMSCs)后应用透明质酸水凝胶(hyaluronic acid hydrogel,HAH)包封对BMSCs增殖能力及其表达... 目的:探讨携带骨形态发生蛋白2(bone morphogenetic protein 2,BMP-2)基因的腺病毒转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one marrow mesenchymal stem cells,BMSCs)后应用透明质酸水凝胶(hyaluronic acid hydrogel,HAH)包封对BMSCs增殖能力及其表达目标蛋白BMP-2的影响。方法:体外分离、提取、鉴定BMSCs,并将提前构建好的Ad-BMP-2转染BMSCs并使用HAH进行包封,激光共聚焦显微镜下观察Ad-BMP-2转染的BMSCs在HAH包封下的三维形态。实验分为4组(各组培养条件无差异):A组(未转染BMP-2的BMSCs);B组(HAH+未转染BMP-2的BMSCs);C组(转染BMP-2的BMSCs);D组(HAH+转染BMP-2的BMSCs)。分别一周内不同时相点(1d、2d、3d……7d)使用CCK-8法检测各组OD值来评价细胞增殖活性;ELISA法检测各组BMP-2的量(pg/ml)来评价目标蛋白的表达状况。结果 :激光共聚焦显微镜三维重建可观察到BMSCs可在HAH中任意平面铺展,有充足的生长空间。BMSCs的增殖活性检测显示,随着培养时间延长,细胞增殖活性逐渐增强,A组、C组4d后的OD值较1d时明显增大(P<0.05);B组和D组5d后的OD值较1d时明显增大(P<0.05);至7d时,A组OD值为1.283±0.061,B组为1.844±0.075;C组为1.570±0.099;D组为1.976±0.142,包封HAH的B、D组OD值均优于没有包封HAH的A、C组(P<0.05)。BMP-2的表达在A、B组较弱,不同时间点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C、D组的BMP-2表达各时间点均明显高于A、B组(P<0.05);从4d时起,C、D两组的BMP-2表达显著增加(与1d时比较P<0.05),且D组明显优于C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 :三维环境下(即包封HAH后),Ad-BMP-2转染的BMSCs不仅有较强的增殖活性;而且对BMP-2的表达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透明质酸水凝胶 骨形态发生蛋白2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髓核组织工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