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计算机辅助手术系统在小儿巨大肝间叶性错构瘤诊治中的应用 被引量:6
1
作者 吴萤 周显军 +7 位作者 孙兆旭 魏宾 张刚 郝希伟 朱呈瞻 董蒨 张虹 姜忠 《临床小儿外科杂志》 CAS 2016年第4期379-382,388,共5页
目的探讨计算机辅助手术系统(海信CAS)在小儿巨大肝间叶性错构瘤(HMH)诊治中的临床价值。方法自2010年9月至2015年10月,我们收治5例HMH患儿,术前均行上腹部增强CT检查,3例(2013年7月至2015年10月)应用海信CAS对患儿CT资料行三维重建及... 目的探讨计算机辅助手术系统(海信CAS)在小儿巨大肝间叶性错构瘤(HMH)诊治中的临床价值。方法自2010年9月至2015年10月,我们收治5例HMH患儿,术前均行上腹部增强CT检查,3例(2013年7月至2015年10月)应用海信CAS对患儿CT资料行三维重建及模拟肝切除,制定手术计划,术中实施精准肝切除术。结果 2例(2010年9月至2013年5月)根据术前CT检查分别实施肝右叶切除术及肝左叶切除术。3例(2013年7月至2015年10月)应用海信CAS系统成功进行肝脏及肿瘤的三维重建,并进行模拟肝切除,根据术前制定的手术计划分别成功实施:肝Ⅱ、Ⅲ、Ⅴ、Ⅷ部分及Ⅳ全部切除术,肝Ⅴ段切除术,右半肝切除术。术后恢复好,病理检查证实为HMH。随访3个月至5年未见并发症及复发。结论 HMH影像学检查与肝囊肿相似,易误诊。海信CAS能清晰、直观显示HMH的位置、形态及其与肝内管道系统的关系,其术前规划功能利于术者制定最佳手术方案,实施个体化精准肝脏肿瘤切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科手术 计算机辅助 成像 三维 肝肿瘤 错构瘤 儿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指标联合检测在胆总管囊肿和囊肿型胆道闭锁早期鉴别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2
作者 王提学 封林 +3 位作者 孙明璇 田宇 李龙 孙劲松 《临床小儿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1155-1159,共5页
目的探索血生化指标及多指标联合检测在早期鉴别诊断胆总管囊肿(choledochal cyst,CC)和囊肿型胆道闭锁(cystic biliary atresia,CBA)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至2022年12月济宁医学院附属医院小儿外科和首都儿科研究所附... 目的探索血生化指标及多指标联合检测在早期鉴别诊断胆总管囊肿(choledochal cyst,CC)和囊肿型胆道闭锁(cystic biliary atresia,CBA)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至2022年12月济宁医学院附属医院小儿外科和首都儿科研究所附属儿童医院普外科收治的99例年龄小于45 d的肝门部囊肿患儿临床资料,根据胆道造影及病理结果分为CBA组和CC组,对比两组患儿血液生化指标差异,并使用受试者操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curve,ROC)曲线分析单一生化指标及多指标联合预测模型对于CC和CBA的鉴别诊断效能。结果CBA组37例,男11例、女26例,手术年龄26(18,37)d;CC组62例,男14例、女48例,手术年龄23(13,35)d;两组性别分布及手术年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BA组和CC组术前谷氨酰转肽酶(γ-glutamyl transferase,GGT)分别为456.2(294.0,647.5)U/L、385.6(220.9,611.2)U/L,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partate aminotransferase,AST)分别为85.2(42.9,145.1)U/L、57.1(36.6,105.5)U/L,谷丙转氨酶(alanine aminotransferase,ALT)分别为45.6(16.6,91.2)U/L、29.4(15.2,59.3)U/L,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总胆红素(total bilirubin,TBIL)分别为191.8(156.4,227.1)μmol/L、152.5(104.3,200.6)μmol/L,直接胆红素(direct bilirubin,DBIL)分别为66.7(41.0,97.1)μmol/L、47.3(21.8,70.8)μmol/L,总胆汁酸(total bile acid,TBA)分别为91.4(62.1,114.8)μmol/L、61.9(17.5,91.1)μmol/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TBIL、DBIL、TBA、加权预测模型和非加权预测模型的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658、0.677、0.712、0.752、0.782。结论TBA、TBIL、DBIL对鉴别诊断CC和CBA有一定意义,但多指标联合检测具有更高的诊断效能,有助于CBA和CC的早期鉴别诊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胆总管囊肿 囊肿型胆道闭锁 γ-谷氨酰转移酶 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 谷丙转氨酶 总胆红素 直接胆红素 总胆汁酸 诊断 鉴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生儿阑尾炎10例诊疗分析 被引量:12
3
作者 田俊严 刘丹丹 +1 位作者 孙劲松 张刚 《临床小儿外科杂志》 CAS 2015年第5期417-419,共3页
目的:探讨新生儿阑尾炎的诊断特点及治疗方法。方法对作者近7年来收治的10例新生儿阑尾炎病例的临床表现、治疗方案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其临床特点。结果10例患儿手术证实为新生儿阑尾炎,留置引流管7例。坏疽性阑尾炎6例,化脓性阑尾... 目的:探讨新生儿阑尾炎的诊断特点及治疗方法。方法对作者近7年来收治的10例新生儿阑尾炎病例的临床表现、治疗方案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其临床特点。结果10例患儿手术证实为新生儿阑尾炎,留置引流管7例。坏疽性阑尾炎6例,化脓性阑尾炎3例,合并 NEC 2例,鞘膜积液2例,先天性巨结肠1例,Amyand’s 疝1例。手术后均痊愈出院,随访无并发症发生。结论新生儿阑尾炎发病率低,症状体征不典型,无特异性检查方法,腹部超声检查有诊断价值,及时剖腹探查可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阑尾炎 治疗结果 婴儿 新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先天性肾盂输尿管连接部梗阻的临床病理学分析 被引量:5
4
作者 孙劲松 刘丹丹 +3 位作者 张刚 田俊严 胡传兵 林涛 《临床小儿外科杂志》 CAS 2018年第6期429-432,共4页
目的采用病例对照研究的方法来探讨肾盂输尿管连接部Cajal间质细胞(interstitial cell of cajal,ICC)以及代表信息传递的神经组织的改变与先天性肾积水发病机制的关系及其临床意义。方法收集2013年01月至2014年12月由本院确诊的30例非... 目的采用病例对照研究的方法来探讨肾盂输尿管连接部Cajal间质细胞(interstitial cell of cajal,ICC)以及代表信息传递的神经组织的改变与先天性肾积水发病机制的关系及其临床意义。方法收集2013年01月至2014年12月由本院确诊的30例非管腔压迫或新生物所致先天性肾盂输尿管连接部梗阻(Ureteropelvic junction obstruction,UPJO)患儿为病例组;选择同期11例无肿瘤细胞浸润肾盂输尿管连接部的肾肿瘤患儿作为对照组。所有标本观察组织学改变、神经纤维和ICC标记物的变化。结果病例组肌层肥厚,排列紊乱、稀疏,其间可见大量增粗胶原纤维。与对照组相比,管腔明显狭窄;与对照组比较,病例组平滑肌神经纤维丝蛋白大部分标本呈阴性表达,仅少部分标本呈弱阳性表达,且神经纤维异常增粗。病例组神经纤维分布密度为(1.51±0.39),对照组为(3.79±0.4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5.36,P<0.01);病例组UPJ肌层仅见少量ICC呈C-kit阳性表达,甚至部分标本C-kit免疫反应呈阴性表达。病例组ICC标记物分布密度为(1.70±1.24),对照组为(9.09±1.7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5.099,P<0.01)。结论神经纤维与Cajal间质细胞减少在先天性肾盂输尿管连接部梗阻的病因和发病机制中起重要作用,术中应彻底切除肾盂输尿管连接部病变段,以减少术后复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肾盂/畸形 输尿管梗阻 神经纤维 免疫组织化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肘前入路治疗Garland Ⅲ型肱骨髁上骨折的疗效观察 被引量:4
5
作者 张刚 刘丹丹 +3 位作者 孙劲松 田俊严 邢齐宁 董蒨 《临床小儿外科杂志》 CAS 2016年第6期575-578,共4页
目的介绍肘前入路复位并交叉克氏针固定治疗儿童GartlandⅢ型肱骨髁上骨折的手术方法与临床疗效。方法2007年4月至2015年4月我们收治GartlandⅢ型骨折患儿120例,均采用肘前L形小切口复位,运用肱骨内外髁交叉克氏针固定,术后3-4周拆... 目的介绍肘前入路复位并交叉克氏针固定治疗儿童GartlandⅢ型肱骨髁上骨折的手术方法与临床疗效。方法2007年4月至2015年4月我们收治GartlandⅢ型骨折患儿120例,均采用肘前L形小切口复位,运用肱骨内外髁交叉克氏针固定,术后3-4周拆除固定并行个体化功能锻炼,术后24周根据Flynn肘关节临床功能评定标准对患儿进行功能及外观评价。结果120例患儿手术后均获得满意复位与固定,无尺神经损伤,随访24~36周,平均23周。出现肘内翻2例,发生率1.67%,24周疗效评价优良率93.3%。结论肘前入路并交叉克氏针固定可实现骨折的安全快速解剖复位与固定,无严重并发症,能兼顾功能与外观,是部分儿童GartlandⅢ型肱骨髁上骨折的有效治疗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肱骨髁上骨折 治疗 观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婴幼儿Amyand疝的临床分析 被引量:1
6
作者 张刚 刘丹丹 《临床小儿外科杂志》 CAS 2013年第1期55-57,共3页
目的探讨婴幼儿Amyand疝的临床特征、诊断及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l例婴幼儿Amyand疝的诊疗过程。结果作者于2007年7月至2012年7月收治0—3.5岁腹股沟斜疝患儿1623例,其中21例为Amyand疝(发病率约1.29%),左右侧均有发生,19... 目的探讨婴幼儿Amyand疝的临床特征、诊断及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l例婴幼儿Amyand疝的诊疗过程。结果作者于2007年7月至2012年7月收治0—3.5岁腹股沟斜疝患儿1623例,其中21例为Amyand疝(发病率约1.29%),左右侧均有发生,19例表现为腹股沟区巨大包块,11例有早期胃肠道反应,20例有全身感染征象,经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确诊12例,手术中诊断为Ⅰ型Amyand疝14例,Ⅱ型、Ⅲ型各3例,Ⅳ型1例;细菌培养检出大肠埃希菌15例,经原斜疝切口行阑尾切除术后均获痊愈,随访无复发。结论婴幼儿Amyand疝发病率较高,胃肠道反应及全身症状出现早,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可明确诊断,切口多被大肠埃希菌污染,可视其为特殊类型阑尾炎,经原斜疝切口行阑尾切除术是有效的治疗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腹股沟 诊断 腹股沟 外科学 婴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