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蓄能的户用光伏智能用电系统研究
1
作者 刘俊红 孙楠 +2 位作者 陈斯 吴建恒 崔萍 《制冷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48-56,83,共10页
为增加户用光伏就地消纳能力,满足人们对生活居住环境舒适便捷的需求,提出一种能够满足家庭用电、冬季供暖、夏季制冷、全年生活热水供应需求的户用光伏智能用电系统,其中供暖制冷采用空气源热泵+地暖+风机盘管+蓄能水箱(冬蓄热水、夏... 为增加户用光伏就地消纳能力,满足人们对生活居住环境舒适便捷的需求,提出一种能够满足家庭用电、冬季供暖、夏季制冷、全年生活热水供应需求的户用光伏智能用电系统,其中供暖制冷采用空气源热泵+地暖+风机盘管+蓄能水箱(冬蓄热水、夏蓄冷水)的方式。以山东省某民宅为研究对象,建立了该系统的TRNSYS仿真模型,根据模拟结果和当地当时电价对蓄能运行方案进行优化,并分析了系统的经济性。结果表明:该系统在满足建筑全年用电和保证冬夏季室内温度的同时,还可获得光伏电上网收益,全生命周期内收益最高。空气源热泵最优运行方案为冬季09:00—16:00、22:00—05:00工作,夏季07:00—18:00、22:00—05:00工作;可控型电器在10:00—16:00使用,有储能性电器在11:00—14:00使用,可进一步消储光伏电。蓄能水箱比无水箱时减少46%耗标煤量,节能效果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光伏 空气源热泵 消纳 蓄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用户负荷量化的供热系统二级网运行优化
2
作者 周旭 杨子毓 +4 位作者 张俊伟 吴燕玲 林小杰 钟崴 刘宝芹 《浙江大学学报(工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1624-1633,共10页
针对用户热负荷评估不精确导致的供热系统供热不均衡问题,建立基于机理的供热负荷量化模型,基于用户热负荷的精确量化,提出供热二级网的运行优化方法.根据建筑特性和气候条件分析不同用户的实际用热需求,结合管网水力和热力建模分析,采... 针对用户热负荷评估不精确导致的供热系统供热不均衡问题,建立基于机理的供热负荷量化模型,基于用户热负荷的精确量化,提出供热二级网的运行优化方法.根据建筑特性和气候条件分析不同用户的实际用热需求,结合管网水力和热力建模分析,采用粒子群优化算法,对用户和二次侧阀门开度进行寻优,得到匹配用户负荷的最佳阀门开度调节策略.案例分析结果显示,优化后热用户的回水温度整体方差较优化前降低了12.16%,二级网循环水泵电耗减少了16.46%.在保证供热系统水力平衡的基础上,满足了用户的个性化供热需求,有效提升了热用户舒适度,减少了能源消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供热系统 负荷量化 机理建模 运行优化 二级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种塔式起重机顶升过程中视频特征实时识别方法
3
作者 宋世军 宋连玉 +1 位作者 王思合 刘树刚 《中国工程机械学报》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111-114,119,共5页
如何进行塔式起重机顶升过程中安全监控一直是研究热点之一,近来顶升过程中视频特征识别受到普遍的关注,其中实时可靠的算法研究是其重点之一.提出了一种塔机顶升过程中识别螺栓、销轴等视频特征目标的方法,通过实例验证了其可行性.该... 如何进行塔式起重机顶升过程中安全监控一直是研究热点之一,近来顶升过程中视频特征识别受到普遍的关注,其中实时可靠的算法研究是其重点之一.提出了一种塔机顶升过程中识别螺栓、销轴等视频特征目标的方法,通过实例验证了其可行性.该方法利用三帧差分法和背景差分法相结合,提高了复杂背景下识别目标的效率和准确度,为塔机顶升加节环节的智能辅助判断提供了有效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塔机顶升 复杂背景 目标识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典型生境中氨氧化古菌和厌氧氨氧化细菌的分布和丰度
4
作者 徐相龙 陈祥春 +5 位作者 刘国华 范强 王皓 任争光 齐鲁 王洪臣 《环境污染与防治》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2期59-64,共6页
运用分子生物学方法研究了某富营养化湖泊污泥(以下简称湖泊污泥)、某长期施肥的稻田土壤(以下简称稻田土壤)和某污水处理厂硝化污泥(以下简称硝化污泥)中氨氧化古菌(AOA)和厌氧氨氧化(ANAMMOX)细菌的分布及丰度。结果表明,... 运用分子生物学方法研究了某富营养化湖泊污泥(以下简称湖泊污泥)、某长期施肥的稻田土壤(以下简称稻田土壤)和某污水处理厂硝化污泥(以下简称硝化污泥)中氨氧化古菌(AOA)和厌氧氨氧化(ANAMMOX)细菌的分布及丰度。结果表明,湖泊污泥、稻田土壤和硝化污泥中AOA的amoA基因Shannon指数分别为1.64、2.14、0.57,稻田土壤的生物多样性最丰富;但以上3种生境中AOA的amoA基因丰度分别为(1.45±0.13)×10^7、(7.24±0.25)×10^5、(3.46±0.22)×10^5拷贝数/g(以干质量计,下同),湖泊污泥中最大。湖泊污泥和稻田土壤中的AOA与水/沉积物中的古菌亲缘关系相近,既有来自水/沉积物分支,又有来自土壤/沉积物分支;硝化污泥中的AOA与土壤/沉积物中的古菌亲缘关系相近,全部来自土壤/沉积物分支。湖泊污泥、稻田土壤和硝化污泥中ANAMMOX细菌的16SrRNA基因Shannon指数都较小,生物多样性不丰富,但hzsB基因的丰度分别达到(1.32±0.17)×10^8、(2.88±0.28)×10^8、(7.76±0.25)×10^8拷贝数/g。湖泊污泥、稻田土壤中ANAMMOX细菌的优势种属于Brocadia属;硝化污泥中ANAMMOX细菌的Brocadia和Kuenenia几乎各占一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氨氧化古菌 厌氧氨氧化细菌 生物多样性 基因丰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霉素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4
5
作者 陈永辉 李国泉 +1 位作者 曾兆国 王福岭 《饲料博览(技术版)》 2008年第7期11-13,共3页
文章综述了黄霉素的结构及性质、促生长机制、抑菌机制、毒副作用和抗药性、应用效果及国内生产现状等方面的研究进展。
关键词 黄霉素 抗生素 促生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燃煤锅炉烟气脱硫技术对颗粒物排放影响研究进展 被引量:10
6
作者 王建朋 段璐 +1 位作者 王乃继 李杰 《洁净煤技术》 CAS 2020年第2期34-42,共9页
随着环境问题的日益严峻及燃煤锅炉超低排放工作的实施,由燃煤引起的大气污染问题及脱硫和除尘设备协同脱除污染物的作用逐渐受到关注。由燃煤释放的SO2和颗粒物对人类健康及自然环境造成严重危害,因此对SO2和颗粒物的治理至关重要。笔... 随着环境问题的日益严峻及燃煤锅炉超低排放工作的实施,由燃煤引起的大气污染问题及脱硫和除尘设备协同脱除污染物的作用逐渐受到关注。由燃煤释放的SO2和颗粒物对人类健康及自然环境造成严重危害,因此对SO2和颗粒物的治理至关重要。笔者综述了湿法烟气脱硫技术如石灰石-石膏法、氨法等,半干法烟气脱硫技术如循环流化床烟气脱硫技术(CFB)、高倍率灰钙循环烟气脱硫(NGD)等以及干法烟气脱硫技术如电子射线辐射法脱硫技术、活性炭(活性焦、活性半焦)吸附脱硫技术等的发展历史、技术特点及适用范围,并对比分析了各脱硫技术对颗粒物排放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湿法烟气脱硫技术SO2脱除效率最高,尤其是石灰石-石膏法烟气脱硫技术,总效率可达99%以上。入口颗粒物浓度高于5 mg/m^3时,此技术能够协同脱除烟气中的颗粒物,除尘效率可达50%~80%,脱硫前后粒径分布都为典型的双峰分布,且脱硫后粒径峰值向小粒径偏移,硫酸盐成分增加;入口颗粒物质量浓度低于5 mg/m^3时,出口颗粒物浓度可能出现不降反增的现象,另外,由于其投资和运行成本高,多应用于大型燃煤机组和脱硫剂来源丰富的地区,同时湿法烟气脱硫产物还具有一定的经济效益;半干法和干法烟气脱硫技术SO2脱除效率在60%~90%,与湿法脱硫技术相比具有投资和运行成本低,占地面积小和节约水资源等优点,在中小型锅炉领域如燃煤工业锅炉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但大量脱硫产物和脱硫剂随烟气进入除尘设备,浓度高达1 000 g/m^3以上,为除尘设备造成极大的运行压力,加大了投资和运行成本。目前半干法烟气脱硫技术及干法烟气脱硫技术对颗粒物排放特性的影响研究较少,还需在脱硫系统对颗粒物粒径、成分及形貌特性等方面的影响规律做进一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烟气脱硫 颗粒物 超低排放 协同脱除 燃煤锅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空气冷却式煤粉燃烧室数值模拟研究 被引量:3
7
作者 王永英 杨石 张深 《洁净煤技术》 CAS 2020年第2期50-57,共8页
双锥煤粉燃烧室在小容量工业锅炉中广泛采用水冷却方式,但随着市场对高容量锅炉需求的增加,双锥燃烧室体积增大、数量增多,如仍采用水冷却的方式将导致安装困难、水系统复杂等问题,亟需开发新的冷却方式。空气冷却形式具有结构简单、预... 双锥煤粉燃烧室在小容量工业锅炉中广泛采用水冷却方式,但随着市场对高容量锅炉需求的增加,双锥燃烧室体积增大、数量增多,如仍采用水冷却的方式将导致安装困难、水系统复杂等问题,亟需开发新的冷却方式。空气冷却形式具有结构简单、预热后的空气可以增加煤粉的着火稳定性等优点,需要考察其首次应用于双锥煤粉燃烧室中的效果。为了确定空气冷却式燃烧室燃烧和壁面冷却情况,采用数值模拟技术对14 MW工业锅炉燃烧室和炉膛进行三维建模,得到50%和100%两种负荷下不同内外二次风配风比例下燃烧室内部燃烧情况、金属壁面温度、出口火焰形状和炉膛充满度。结果表明:控制总空气过量系数不变,随着内二次风比例的逐渐增加,燃烧室内的平均温度逐渐降低;50%负荷下金属壁面温度随二次风比例的增加逐渐降低,100%负荷下金属壁面温度先降低后升高,这是内二次风助燃燃烧和外二次风的冷却共同作用的结果。随着内二次风比例的增加,金属壁面的高温区域逐渐后移,集中于后锥出口区域;在50%负荷下内二次风量占总空气量比例为0.4时,金属壁面具有最高温度930 K,100%负荷下内二次风量占总空气量比例为0.2时,壁面金属最高温度835K,2个最高温度均出现在后锥收缩段,据最高温度推荐壁面材料选取0Cr18Ni9,2种负荷下最高温度出现时燃烧室内的内二次风配风量为2 600 Nm3/h,应尽量使内二次风远离此配风量;50%负荷下燃烧室平均温度、金属壁面平均温度及最高温度均高于100%负荷,是空气冷却结构需要重点考察的工况。随着内二次风比例的逐渐增加,火焰长度先增加后减小,当内二次风过小时,出口气速较小,外二次风具有向中心的速度分量,火焰主要集中在炉膛前部。随着内二次风比例的增加,出口速度增大,火焰变长变细。但随着比例的继续增加,外二次风的轴向速度变小,出口火焰的旋流强度完全由二次风决定,出口旋流强度的增大导致了火焰的变短变粗,在2种负荷下,火焰长度较长时,内二次风比例为0.4~0.5。内外二次风比例为0.5∶0.5时,燃烧室内燃烧情况和壁面温度均匀稳定,火焰在炉膛内的充满度最好,是2个考察负荷下均较适合的运行参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空气冷却 煤粉燃烧室 火焰分布 壁面温度 数值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