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动态心电图时域法检测MTWA对冠心病的诊断价值研究 被引量:5
1
作者 李平 刘萍 张晓娜 《中国心血管病研究》 CAS 2017年第12期1108-1111,共4页
目的 探讨动态心电图时域法检测微伏级T波电交替(MTWA)对冠心病的诊断价值.方法 选取2015年2月至2017年2月在我院治疗的冠心病患者112例,其中冠脉狭窄<50%患者44例(A组),冠脉狭窄50%~75%患者31例(B组),冠脉狭窄>75%患者37... 目的 探讨动态心电图时域法检测微伏级T波电交替(MTWA)对冠心病的诊断价值.方法 选取2015年2月至2017年2月在我院治疗的冠心病患者112例,其中冠脉狭窄<50%患者44例(A组),冠脉狭窄50%~75%患者31例(B组),冠脉狭窄>75%患者37例(C组),同时选取冠脉造影正常者40例作为对照(D组),采用动态心电图分析软件记录24h动态心电图,分析各组MTWA阳性率.结果 C组MTWA阳性率为43.24%,明显高于A组、B组和D组(P<0.05);而A组、B组和D组MTWA阳性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单支病变组、双支病变组和三支病变组MTWA阳性率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MTWA阳性者发生恶性室性心律失常比例为34.62%,明显高于MTWA阴性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MTWA阳性预测室性心律失常特异度、灵敏度、阴性预测值和阳性预测值分别为86.07%、30.00%、83.33%和34.62%.结论 MTWA在评估冠心病危险程度中有一定的应用价值,但在预测冠心病患者发生恶性室性心律失常中的应用价值较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态心电图时域法 微伏级T波电交替 冠状动脉疾病 恶性室性心律失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感染性心内膜炎患者细菌培养和抗菌药物选用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3
2
作者 王新 苏新曼 +2 位作者 郭昕卉 张维福 郭强 《中国医药科学》 2021年第23期209-213,217,共6页
目的了解有无心脏基础疾病的感染性心内膜炎患者致病菌感染谱和耐药性的变化,为临床经验性使用抗菌药物提供依据。方法选择2018年1月至2020年12月在山东第一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和济南市第五人民医院住院的感染性心内膜炎患者171例为... 目的了解有无心脏基础疾病的感染性心内膜炎患者致病菌感染谱和耐药性的变化,为临床经验性使用抗菌药物提供依据。方法选择2018年1月至2020年12月在山东第一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和济南市第五人民医院住院的感染性心内膜炎患者171例为研究对象,按有无心脏基础性疾病,分成A组(无心脏基础性疾病)和B组(有心脏基础性疾病),分别进行静脉血培养,分离菌株,分析病原菌分布;分析主要革兰阳性菌和革兰阴性菌耐药性,比较两组的差异性。结果A组83例患者中检出病原菌103株,其中革兰阳性菌主要为草绿色链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革兰阴性菌主要为大肠埃希菌、鲍氏不动杆菌;革兰阳性菌占比高于革兰阴性菌株、真菌,革兰阴性菌株高于真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88例患者中检出病原菌99株,其中革兰阳性菌主要为草绿色链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革兰阴性主要为大肠埃希菌、鲍氏不动杆菌,革兰阳性菌占比高于革兰阴性菌株、真菌,革兰阴性菌株高于真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主要致病菌是草绿色链球菌和金黄色葡萄球,A组革兰阴性菌和真菌显著高于B组,革兰阳性菌显著低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药敏结果显示两组草绿色链球菌对青霉素耐药率均较高,对左氧氟沙星、利福平耐药率均较低,对莫西沙星、万古霉素、利奈唑胺均不耐药;两组金黄色葡萄球菌对青霉素、氨苄西林耐药率均较高,对左氧氟沙星、万古霉素耐药率差别较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利奈唑胺均不耐药;两组大肠埃希菌对头孢唑林、头孢曲松、头孢哌酮耐药率均较高,对庆大霉素、阿米卡星耐药率差别较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左氧氟沙星、环丙沙星、美罗培南、亚胺培南均不耐药;鲍氏不动杆菌对头孢唑林、头孢曲松、头孢哌酮、哌拉西林耐药率均较高,对环丙沙星、阿米卡星耐药率均较低,对左氧氟沙星、美罗培南差异较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亚胺培南均不耐药。结论了解有无心脏基础性疾病,初步判断感染性心内膜炎患者致病菌感染谱分布、掌握细菌耐药的最新动态变迁,指导临床合理应用抗菌药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感染性心内膜炎 病原菌 抗菌药物 耐药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氯吡格雷预防冠心病介入治疗心血管不良事件的疗效分析 被引量:1
3
作者 张晓斌 《北方药学》 2022年第9期188-190,共3页
目的:观察冠心病介入治疗的患者实施氯吡格雷的效果,总结其对心血管不良事件的预防效果。方法:选取2019年1月~2021年2月于我院接受介入治疗的66例冠心病患者,采用奇偶数分组方式,奇数组接受噻氯匹定治疗,偶数组接受氯吡格雷治疗,组间33... 目的:观察冠心病介入治疗的患者实施氯吡格雷的效果,总结其对心血管不良事件的预防效果。方法:选取2019年1月~2021年2月于我院接受介入治疗的66例冠心病患者,采用奇偶数分组方式,奇数组接受噻氯匹定治疗,偶数组接受氯吡格雷治疗,组间33例,观察两组治疗前后的前血栓素B 2、血小板聚集率及治疗后的心血管不良事件、治疗效果。结果:两组治疗前血栓素B 2及血小板聚集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对照组组内治疗后与治疗前比较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观察组与对照组间比较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治疗后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率比较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效果对比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对冠心病介入治疗的患者实施氯吡格雷,可有效控制血栓素B 2及血小板聚集,对心血管不良事件有一定的预防作用,临床应用效果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氯吡格雷 冠心病 不良事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