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的发生机制研究进展 被引量:119
1
作者 邓红琼 李宁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4年第9期1000-1001,共2页
近年来,随着人口结构老龄化快速增长、不适当的生活方式及过度劳累等因素,引起脑卒中的发病率、致残率及病死率显著升高。脑卒中在世界死亡病因中位居第二,严重威胁人类健康。而脑卒中后有14%-71%的患者发生吞咽障碍,严重影响脑卒中患... 近年来,随着人口结构老龄化快速增长、不适当的生活方式及过度劳累等因素,引起脑卒中的发病率、致残率及病死率显著升高。脑卒中在世界死亡病因中位居第二,严重威胁人类健康。而脑卒中后有14%-71%的患者发生吞咽障碍,严重影响脑卒中患者的营养摄取、疾病康复及生存质量,严重危害人类的生命安全。吞咽障碍是指吞咽任何液体(包括唾液)和固体食物时出现困难称吞咽障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卒中 吞咽障碍 大脑皮质 迷走神经 延髓 营养不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餐后血脂异常与缺血性脑卒中的关系 被引量:6
2
作者 李超 米娜 李晓红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113-114,共2页
目的观察餐后血脂异常与缺血性脑卒中的关系。方法选择缺血性脑卒中患者158例(脑卒中组),同期健康体检者160例(对照组)。对2组体重指数、C反应蛋白、血脂、血糖、血压进行比较,并用回归分析研究缺血性脑卒中的危险因素。结果与对照组比... 目的观察餐后血脂异常与缺血性脑卒中的关系。方法选择缺血性脑卒中患者158例(脑卒中组),同期健康体检者160例(对照组)。对2组体重指数、C反应蛋白、血脂、血糖、血压进行比较,并用回归分析研究缺血性脑卒中的危险因素。结果与对照组比较,脑卒中组体重指数、C反应蛋白、TC、LDL-C、VLDL、空腹血糖、血压明显升高,HDL-C明显降低;脑卒中组餐后4 h TG和HDL-C明显高于空腹TG和HDL-C;多元回归分析,缺血性脑卒中与餐后4 h TG相关。结论餐后血脂异常可能是导致缺血性脑卒中的重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卒中 脑缺血 血脂异常 C反应蛋白质 血糖 血压 体重 危险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盐酸氟桂利嗪预防晚发型偏头痛疗效及安全性 被引量:14
3
作者 闫婷 陈春富 《中国疼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2期725-728,共4页
目的:探讨不同剂量的盐酸氟桂利嗪(flunarizine hydrochloride)对预防晚发型偏头痛的疗效以及安全性的影响。方法:选择2009年3月至2011年3月在门诊就诊的晚发型偏头痛患者90例,随机分为A组(10 mg组,n=45)和B组(5 mg组,n=45)。收集患者... 目的:探讨不同剂量的盐酸氟桂利嗪(flunarizine hydrochloride)对预防晚发型偏头痛的疗效以及安全性的影响。方法:选择2009年3月至2011年3月在门诊就诊的晚发型偏头痛患者90例,随机分为A组(10 mg组,n=45)和B组(5 mg组,n=45)。收集患者年龄、偏头痛家族史、头痛时间、头痛严重程度及头痛频率等资料。A组给予盐酸氟桂利嗪10 mg预防治疗,B组给予盐酸氟桂利嗪5 mg预防治疗;两组给药均每天1次,持续12周。比较两组患者头痛程度、发作频率、不良反应和远期疗效;头痛程度的评估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ogue scale,VAS)。分析盐酸氟桂利嗪剂量与预防效果的关系。结果:A组头痛程度低于B组(p<0.05)。A组发作频率和复发率显著低于B组(p<0.05)。两组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盐酸氟桂利嗪10 mg控制晚发型偏头痛疼痛程度和发作频率的效果较好;远期疗效较好且安全性高;不良反应发生情况与盐酸氟桂利嗪5 mg无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晚发型偏头痛 盐酸氟桂利嗪 预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清清蛋白水平与急性脑梗死患者短期预后不良的关系 被引量:6
4
作者 李超 马晓琳 《中国全科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9期984-988,共5页
目的 探讨血清清蛋白(Alb)水平与急性脑梗死患者短期预后不良的关系.方法 选取2010年5月-2012年9月济南市第三人民医院神经内科收治的75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入院后均按照卒中单元的标准指南进行管理,记录患者的发病年龄、美国国立卫生... 目的 探讨血清清蛋白(Alb)水平与急性脑梗死患者短期预后不良的关系.方法 选取2010年5月-2012年9月济南市第三人民医院神经内科收治的75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入院后均按照卒中单元的标准指南进行管理,记录患者的发病年龄、美国国立卫生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血清Alb水平、白细胞计数(WBC)、随机血糖(RBS)和血压.30 d后进行随访,采用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定患者30 d时预后情况,计算病死率.比较预后不良(mRS评分3~6分)者与预后良好(mRS评分0~2分)者、死亡者与生存者各项观察指标的差异,然后采用二进制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病死率的因素.结果 30 d后随访,75例患者中,34例(45.3%)预后良好,41例(54.7%)预后不良;预后不良者入院时的年龄、NIHSS评分、WBC均高于预后良好者(P<0.05),而血清Alb水平则低于预后良好者[(3.1±0.8)g/dl与(3.8±0.6)g/dl,P<0.05].30 d后随访,14例死亡(18.7%),其入院时NIHSS评分、WBC、RBS均高于生存者(P<0.05),而血清Alb水平则低于生存者[(2.7±0.7)g/dl与(3.6±0.7)g/dl,P<0.05].根据入院时血清Alb水平,将患者分为〈3.0 g/dl组、3.0~3.5 g/dl组和〉3.5 g/dl组,前者的病死率[41.4%(12/29)]高于后两组[8.7%(2/23)和0](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血清Alb水平及NIHSS评分是急性脑梗死患者病死率的影响因素(P<0.05).结论 低血清Alb是一个独立的预测急性脑梗死患者短期预后不良的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梗死 清蛋白类 预后 死亡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肠道菌群与抑郁症关系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9
5
作者 王凯新 董晓梦 +1 位作者 苏毅鹏 陈金波 《吉林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1094-1100,共7页
人体的肠道菌群是一个数量巨大的动态种群合集,且在每个个体中都是独一无二的。肠道菌群的定植从怀孕期间开始,分娩后受药物、饮食和压力等因素影响形成了个体的菌群差异,并随着时间推移大多数菌群结构保持稳定。随着对肠道菌群研究的... 人体的肠道菌群是一个数量巨大的动态种群合集,且在每个个体中都是独一无二的。肠道菌群的定植从怀孕期间开始,分娩后受药物、饮食和压力等因素影响形成了个体的菌群差异,并随着时间推移大多数菌群结构保持稳定。随着对肠道菌群研究的不断深入,越来越多的证据显示:肠道菌群与抑郁障碍有密切关联,该关联源于肠道和大脑之间的双向通信系统,称为肠道菌群-肠道-脑(MGB)轴,MGB轴在维持大脑和肠道的正常功能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其作用机制可能涉及下丘脑-垂体-肾上腺(HPA)轴、中枢神经系统、肠神经系统、免疫系统、神经递质、神经调节物质、肠黏膜屏障和血脑屏障途径。基于肠道菌群与抑郁症的密切关系,如何逆转肠道菌群失调成为目前研究的重点。肠道菌群干预治疗,即通过益生元、益生菌和粪菌移植(FMT)等方法来改善肠道菌群状态,可能为抑郁症提供一种有前景的治疗方法。现对肠道菌群与抑郁症之间的相互影响、肠道菌群失调在抑郁症发病中的可能机制和肠道菌群干预治疗抑郁症的初步尝试进行全面综述,旨在更好地了解肠道菌群与抑郁症的关系,为探索抑郁症的防治提供新靶点和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抑郁症 肠道菌群 肠道菌群-肠道-脑轴 粪菌移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糖和糖化血红蛋白对缺血性脑损伤的影响 被引量:6
6
作者 钊岩 李国华 +1 位作者 王杰 刘艺鸣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CAS 2017年第3期300-304,共5页
目的探讨血糖和糖化血红蛋白(HbA1c)水平对脑梗死的影响。方法收集脑梗死患者80例,根据空腹血糖和糖尿病史分为糖尿病1组58例、非糖尿病1组22例。选取本院健康体检者40例(对照1组)。另选择SD大鼠60只,随机分为糖尿病2组,非糖尿病2组,对... 目的探讨血糖和糖化血红蛋白(HbA1c)水平对脑梗死的影响。方法收集脑梗死患者80例,根据空腹血糖和糖尿病史分为糖尿病1组58例、非糖尿病1组22例。选取本院健康体检者40例(对照1组)。另选择SD大鼠60只,随机分为糖尿病2组,非糖尿病2组,对照2组,吡格列酮组,联合组(吡格列酮+GW9662),每组12只。通过TTC染色法观察大鼠脑组织坏死程度,采用血糖仪和ELISA法分别检测大鼠血糖和糖化血红蛋白水平,ELISA法检测大鼠血清白细胞介素6和TNF-α水平,Western blot法检测大鼠脑组织过氧化物酶增殖物激活受体γ(PPARγ)和NF-κB蛋白表达。结果糖尿病1组血糖和HbA1c较非糖尿病1组和对照1组明显升高[(11.65±3.41)mmol/L vs(5.69±0.59)mmol/L、(4.23±0.52)mmol/L,(9.13±2.21)%vs(5.57±0.27)%、(4.03±0.53)%,P<0.05]。非糖尿病1组血糖和HbA1c明显高于对照1组(P<0.05)。与对照2组比较,非糖尿病2组和糖尿病2组脑梗死面积明显增加(P<0.05)。与非糖尿病2组比较,糖尿病2组脑梗死面积明显增加(P<0.05)。与糖尿病2组比较,吡格列酮组脑梗死面积明显降低(P<0.05)。结论高血糖、高HbA1c与脑梗死密切相关,并且高血糖可能会加重脑梗死,其作用机制可能与PPARγ-NF-κB信号通路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红蛋白A 糖基化 脑梗死 糖尿病 白细胞介素6 肿瘤坏死因子Α 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