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论“审判中心主义”下的审前程序控制——以“隐性超期羁押”为切入点 被引量:15
1
作者 杨晓静 周晓武 《政法论丛》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129-136,共8页
相较于刑事诉讼中羁押期限届满仍继续羁押的"显性超期羁押",审前程序中侦查、公诉机关随意延长羁押期限、重新计算羁押期限以及不计入羁押期限等的"隐性超期羁押"则一直是理论及实务界的"盲区"。针对司... 相较于刑事诉讼中羁押期限届满仍继续羁押的"显性超期羁押",审前程序中侦查、公诉机关随意延长羁押期限、重新计算羁押期限以及不计入羁押期限等的"隐性超期羁押"则一直是理论及实务界的"盲区"。针对司法实践中诸多"隐性超期羁押"的严重侵权隐患,在"审判中心主义"司法改革目标指导下,对我国"隐性超期羁押"审前程序控制的司法改革路径可以分两步走,逐步实现由人民检察院的"准诉讼化"司法审查机制向人民法院主导、控制的"诉讼化"司法审查机制的渐进式改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审判中心主义 隐性超期羁押 审前程序控制 预审法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立案监督模式的转型 被引量:7
2
作者 董坤 马建华 《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120-127,共8页
传统的立案监督是一种回应型的后发式监督模式,监督效果滞后,时效性差。探寻立案监督模式的有效转型确有必要。在立案决定前,检察机关应对报案、受案以及立案信息及时获取,将监督关口前移,由事后的结果式监督转向事前的过程性监督。同时... 传统的立案监督是一种回应型的后发式监督模式,监督效果滞后,时效性差。探寻立案监督模式的有效转型确有必要。在立案决定前,检察机关应对报案、受案以及立案信息及时获取,将监督关口前移,由事后的结果式监督转向事前的过程性监督。同时,立案监督后,监督的战线还应向后续的诉讼阶段有所延伸。对于立案不侦、侦而不结的现象,建立适时跟踪监督机制,赋予检察机关对此类问题的知情权、质询权和纠正权。将立案监督从单纯的数量一元观转向质与量并进的二元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检察机关 立案监督 监督模式 转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案件事实的修辞建构 被引量:4
3
作者 侯学勇 郑宏雁 《浙江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9期60-69,158,共10页
案件事实是诉讼主体在相互交涉过程中主观建构的产物,它既不是纯粹的客观存在,也并非任意的主观臆想,而是诉讼主体的主观认识与证据信息相互作用的结果。案件事实的建构离不开语言,也就离不开修辞。诉讼主体对各种修辞策略的使用,决定... 案件事实是诉讼主体在相互交涉过程中主观建构的产物,它既不是纯粹的客观存在,也并非任意的主观臆想,而是诉讼主体的主观认识与证据信息相互作用的结果。案件事实的建构离不开语言,也就离不开修辞。诉讼主体对各种修辞策略的使用,决定了案件事实的最终构成形态,修辞对案件事实的形成具有建构作用。正视修辞在案件事实形成中的建构作用,使我们有更充分的理由强调程序性论证规则在司法中的理性检验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案件事实 修辞 建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我国法院与媒体关系交恶的修辞学分析——以媒体为听众的视角 被引量:1
4
作者 侯学勇 郑宏雁 《东方法学》 2012年第5期91-99,共9页
听众在修辞关系中并非纯粹的被动接受者,而具有主动影响修辞效果的能力。在以法官为言谈者的修辞关系中,大众媒体是法官不得不考虑、同时又不受司法程序约束、而且能积极影响司法进程的听众。在修辞学意义上分析我国法院与媒体之间关系... 听众在修辞关系中并非纯粹的被动接受者,而具有主动影响修辞效果的能力。在以法官为言谈者的修辞关系中,大众媒体是法官不得不考虑、同时又不受司法程序约束、而且能积极影响司法进程的听众。在修辞学意义上分析我国法院与媒体之间关系交恶的原因并提出应对策略,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法院媒体法律修辞作为听众的媒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