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钢渣稳定铁尾矿基层材料的强度与干缩性能
1
作者 仇凯祥 贾坚 +2 位作者 张洋 卢晓磊 程新 《建筑材料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544-551,共8页
利用钢渣、脱硫石膏和矿渣等固废制备钢渣基胶凝材料(SSCM),并选取力学性能突出的SSCM制备了钢渣稳定铁尾矿基层材料(SIBM),测试了SIBM的力学性能和耐久性能,并分析讨论了SSCM对SIBM的补偿收缩机理。结果表明:最优配合比SSCM的28 d抗压... 利用钢渣、脱硫石膏和矿渣等固废制备钢渣基胶凝材料(SSCM),并选取力学性能突出的SSCM制备了钢渣稳定铁尾矿基层材料(SIBM),测试了SIBM的力学性能和耐久性能,并分析讨论了SSCM对SIBM的补偿收缩机理。结果表明:最优配合比SSCM的28 d抗压强度为31.5 MPa;当SSCM灰剂量wSSCM≥8%时,SIBM的无侧限抗压强度满足二级公路轻交通设计要求,且干缩性能优于水泥稳定铁尾矿基层材料(CIBM),水化产物钙矾石的大量形成与孔结构的改善是SIBM干缩减少的重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层材料 钢渣 铁尾矿 力学性能 干缩性能 微观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球磨法——一种制备氧化石墨烯改性水泥基材料的可替代性分散方法(英文) 被引量:7
2
作者 景国建 叶正茂 +3 位作者 李成 崔健 王树贤 程新 《新型炭材料》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569-577,共9页
氧化石墨烯的分散性对水泥基材料的性能有着重要的影响。目前,最普遍的分散方法是利用超声和分散剂先将氧化石墨烯分散在水中,进而与水泥颗粒搅拌成型。本文介绍了一种球磨的策略来改进氧化石墨烯在水泥基体中的分散性。分散的过程是将... 氧化石墨烯的分散性对水泥基材料的性能有着重要的影响。目前,最普遍的分散方法是利用超声和分散剂先将氧化石墨烯分散在水中,进而与水泥颗粒搅拌成型。本文介绍了一种球磨的策略来改进氧化石墨烯在水泥基体中的分散性。分散的过程是将氧化石墨烯、水泥熟料和二水石膏在行星磨中进行研磨混合。结果表明:氧化石墨烯改性的水泥浆体抗压强度提高。球磨过程对氧化石墨烯的形貌影响不大,但引入了很多的缺陷。氧化石墨烯可以加速水泥水化,细化水泥石的孔结构。球磨法可以作为一种制备氧化石墨烯改性水泥基材料的新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氧化石墨烯 水泥基体 球磨策略 抗压强度 水化行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花岗岩废料与玻璃废渣制备发泡陶瓷的研究 被引量:1
3
作者 赵成琳 袁文海 +4 位作者 董祎然 姜葱葱 何彪 黄世峰 程新 《硅酸盐通报》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329-338,共10页
本文以花岗岩废料和玻璃废渣为原料、SiC为发泡剂,采用粉末烧结法制备了高孔隙率、低吸水率的全固废发泡陶瓷,探究了花岗岩废料和玻璃废渣配合比、烧结温度、发泡剂掺量对发泡陶瓷孔结构及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花岗岩废料形成了发泡陶... 本文以花岗岩废料和玻璃废渣为原料、SiC为发泡剂,采用粉末烧结法制备了高孔隙率、低吸水率的全固废发泡陶瓷,探究了花岗岩废料和玻璃废渣配合比、烧结温度、发泡剂掺量对发泡陶瓷孔结构及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花岗岩废料形成了发泡陶瓷的骨架结构,玻璃废渣具有助熔作用;当玻璃废渣掺量为20%(质量分数)时,烧结温度降低了40℃。在1110~1150℃下制备的发泡陶瓷抗压强度为2.23~0.41 MPa,体积密度为468.41~326.31 kg/m^(3),孔隙率为79.15%~86.81%,吸水率为0.96%~1.00%,平均孔径为0.49~1.43 mm,实现了对发泡陶瓷孔径的有效调控,满足了不同应用场景对发泡陶瓷不同孔径的需求。本研究为花岗岩废料和玻璃废渣的规模化利用及不同孔径发泡陶瓷的制备提供了技术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发泡陶瓷 花岗岩废料 玻璃废渣 固废利用 孔结构 碳化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近红外光谱检测技术的水泥生料成分含量检测研究 被引量:5
4
作者 黄冰 王孝红 蒋萍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737-742,共6页
近红外光谱检测技术已经成功应用于水泥生料成分的快速检测,但我国水泥企业在生产水泥生料时所用原材料品种不一,使用不同的原材料进行生产时对近红外光谱建模带来一定影响。为了研究不同原料生产的水泥生料近红外光谱建模差异,对不同... 近红外光谱检测技术已经成功应用于水泥生料成分的快速检测,但我国水泥企业在生产水泥生料时所用原材料品种不一,使用不同的原材料进行生产时对近红外光谱建模带来一定影响。为了研究不同原料生产的水泥生料近红外光谱建模差异,对不同地区水泥生产线所生产的水泥生料进行建模研究。选取两个不同地区水泥生产线的水泥生料样本各95份和82份,各自选取80份和67份作为校正集,15份作为验证集。首先将两条水泥生产线的样本每份重复装样测3次光谱,取平均光谱做为样本的近红外光谱。然后通过采用S-G平滑法对两个不同地区所生产的水泥生料近红外光谱进行预处理。对比发现两个地区水泥生料近红外光谱存在一定差异,采用偏最小二乘回归算法建立检测模型,所建立的模型精度差异较大。采用CARS波段挑选法,分别对两种水泥生料近红外光谱进行挑选,生产线一的水泥生料样本SiO_(2),Al_(2)O_(3),Fe_(2)O_(3)和CaO近红外光谱波段由3113个变量分别保留了85,89,55和67个变量,生产线二的水泥生料近红外光谱则分别保留了51,55,55和55个变量,且保留的波段明显存在一定区别。最后分别建立了两个地区的水泥生料SiO_(2),Al_(2)O_(3),Fe_(2)O_(3)和CaO近红外光谱检测模型。通过对比发现原材料不同时所挑选的波段不同,且检测模型预测效果良好。生产线一的SiO_(2),Al_(2)O_(3),Fe_(2)O_(3)和CaO检测模型的RMSEP(预测均方根误差)分别为0.109,0.053,0.034和0.185,生产线二的SiO_(2),Al_(2)O_(3),Fe_(2)O_(3)和CaO检测模型的RMSEP分别为0.084,0.024,0.023和0.184。结果表明当水泥生料的原材料发生变化或者产地不一时,不能仅靠修正模型对水泥生料进行检测,而是需要重新进行近红外光谱建模,且光谱波段选择也会发生变化。采用波段挑选法对水泥生料近红外光谱进行波段挑选能够提高检测模型的模型精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近红外光谱 水泥生料 波段挑选 检测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SiO_(2)@N-TiO_(2)光催化剂对水泥表层改性研究 被引量:1
5
作者 刘绍锐 刘春平 +1 位作者 王丹 程新 《建筑材料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659-666,共8页
为解决TiO_(2)喷涂于水泥基材料表面时与水泥基材料表面结合不紧密等问题,通过改变尿素的掺加顺序、掺量以及反应温度,设计并合成了不同的SiO_(2)@N-TiO_(2)光催化样品,并且研究了其对目标污染物(氮氧化物(NOx)和罗丹明B(RhB))的降解效... 为解决TiO_(2)喷涂于水泥基材料表面时与水泥基材料表面结合不紧密等问题,通过改变尿素的掺加顺序、掺量以及反应温度,设计并合成了不同的SiO_(2)@N-TiO_(2)光催化样品,并且研究了其对目标污染物(氮氧化物(NOx)和罗丹明B(RhB))的降解效果.结果表明:在55℃掺加尿素后的SiO_(2)@N-TiO_(2)光催化样品对NOx的降解效率可达68%,较未掺尿素的SiO_(2)@TiO_(2)光催化样品提高了278%;对RhB的降解率可达38%,较SiO_(2)@TiO_(2)有小幅提升;SiO_(2)@N-TiO_(2)光催化剂喷涂到水泥基材料表面之后,对NOx的降解率降低较少,证明其与水泥基材料表面具有良好的耦合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泥 光催化 二氧化钛 二氧化硅 掺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碳酸钙晶须对SHCC性能的影响 被引量:4
6
作者 宋梦凡 王金邦 +1 位作者 栾从起 周宗辉 《混凝土》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14-19,共6页
硬化水泥基复合材料(SHCC)是一种多相多尺度的高延性水泥基材料,常用的纤维通常为单一尺度的厘米长度的纤维,不能很好的实现对微米尺度裂缝的阻裂,厘米尺度纤维混杂微米尺度纤维可实现梯度阻裂效果。采用了微米尺度的碳酸钙晶须(CW)与... 硬化水泥基复合材料(SHCC)是一种多相多尺度的高延性水泥基材料,常用的纤维通常为单一尺度的厘米长度的纤维,不能很好的实现对微米尺度裂缝的阻裂,厘米尺度纤维混杂微米尺度纤维可实现梯度阻裂效果。采用了微米尺度的碳酸钙晶须(CW)与厘米尺度的PVA纤维混杂制备SHCC材料,研究了CW对力学性能的影响,并通过SEM、TG-DTG、X射线衍射(XRD)等测试对CW增韧机理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微米尺度的CW通过晶须桥连微裂缝,晶须拔出消耗能量,提高SHCC力学性能,发挥多尺度阻裂效果。与对照组相比,掺有2%CW试样的抗折强度和抗压强度分别提高20.9%、18.6%,薄板试样在四点弯曲载荷下呈现多缝开裂特征,展现出弯曲硬化现象。此外,CW的加入诱导一种水化产物-单碳酸盐的出现,其硬度和体积均大于单硫型水化硫铝酸钙(AFm),有利于力学性能的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酸钙晶须(CW) 应变硬化水泥基复合材料(SHCC) 混杂纤维 力学性能 水化产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胶比对UHPC强度发展及微观结构演变规律的影响研究 被引量:4
7
作者 刘长溪 杜爽 +2 位作者 高中辉 于林玉 周宗辉 《混凝土》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7期39-43,共5页
为了研究水胶比(W/B)对UHPC力学性能及微观发展规律的影响,测试了不同W/B(0.16、0.17、0.18、0.19、0.20)对7、28 d时UHPC的力学性能的影响,采用吸水率和SEM观察UHPC水化产物和孔结构的变化,采用TG和XRD表征UHPC水化产物的变化规律。研... 为了研究水胶比(W/B)对UHPC力学性能及微观发展规律的影响,测试了不同W/B(0.16、0.17、0.18、0.19、0.20)对7、28 d时UHPC的力学性能的影响,采用吸水率和SEM观察UHPC水化产物和孔结构的变化,采用TG和XRD表征UHPC水化产物的变化规律。研究发现:保持流动度不变(230±10)mm,随W/B的增大,UHPC在7、28 d时的力学强度均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UHPC的W/B为0.18时出现力学性能最优值,对应7 d时的抗压强度和抗折强度分别为149.0、39.3 MPa;28 d时的抗压强度和抗折强度分别为169.2、44.4 MPa。微观分析表明,UHPC水化产物的量与水胶比呈现“正相关”关系。而强度下降的原因是由于W/B较低时,为保证工作性,增加了高效减水剂剂量,造成黏度增大,成型时内部空气无法排除,造成强度下降;W/B较高时,内部孔隙率增加,从而降低UHPC的力学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UHPC 水胶比 力学性能 水化产物 孔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