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1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眼科病房中预防交叉感染的几点护理措施 被引量:1
1
作者 韩月献 焦守凤 +2 位作者 张玉芬 谢萍 王忠兰 《解放军护理杂志》 1997年第1期58-58,共1页
介绍了眼科病房中预防交叉感染的几点护理措施。如何防止院内交叉感染已成为当今世界所关注的新课题。在病房中加强消毒隔离,切断传染源,加强局部药品的管理,制定具体的消毒和检测制度,有效地达到防止院内交叉感染的目的。
关键词 眼科病房 预防交叉感染 护理措施 院内交叉感染 消毒隔离 局部 传染源 新课题 目的 管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兔眼角膜移植术后基质层愈合的超微结构研究 被引量:5
2
作者 蒋华 宋振英 +1 位作者 张福洲 耿明 《第二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4年第6期561-564,共4页
用57只家兔建立自体与异体穿透性角膜移植动物模型,术后24h到6个月透射电镜观察伤口部位基质层。结果显示:术后1~7d,伤口两侧角膜细胞逐渐向成纤维细胞转化,胞体增大,富含粗面内质网、微管、微丝,高尔基体发达。术后2... 用57只家兔建立自体与异体穿透性角膜移植动物模型,术后24h到6个月透射电镜观察伤口部位基质层。结果显示:术后1~7d,伤口两侧角膜细胞逐渐向成纤维细胞转化,胞体增大,富含粗面内质网、微管、微丝,高尔基体发达。术后2~6周,伤口部位大量胶原纤维合成,交叉排列呈网状,以后排列日趋规则;6个月时在某些局部已呈平行排列,此时仍有成纤维细胞存在,在超微结构和愈合进程方面自体移植与异体移植基本一致。对角膜移植术后基质层愈合的机理、特点进行了讨论,减轻手术损伤、在术后不同阶段给予不同的处理是促进术后良好愈合的首要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角膜移植 创伤愈合 超微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SBK与LASIK治疗高度近视眼患者的临床对比研究 被引量:16
3
作者 张立军 张岩 +1 位作者 王佼佼 蒋华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547-550,共4页
目的比较前弹力层下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sub-Bowman keratomileusis,SBK)和传统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er in situ keratomileusis,LASIK)治疗高度近视眼患者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随机使用SBK和LASIK2种方法治疗近视度数... 目的比较前弹力层下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sub-Bowman keratomileusis,SBK)和传统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er in situ keratomileusis,LASIK)治疗高度近视眼患者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随机使用SBK和LASIK2种方法治疗近视度数大于-6.00D的近视眼患者95例(95眼),术中测量角膜基质床厚度及角膜瓣厚度并进行比较,术后1个月、3个月、6个月、12个月检查并记录裸眼视力、屈光状态、角膜情况等并进行比较。结果 SBK组角膜瓣平均厚度为(108.23±11.63)μm,LASIK组为(143.89±21.65)μm,2组比较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t=-13.321,P=0.000)。术后1个月、3个月、6个月、12个月,裸眼视力≥1.0者SBK组分别占95.9%、93.9%、91.8%和91.8%,LASIK组分别占91.3%、93.5%、87.0%和84.8%;屈光度在±0.50D之间者SBK组分别占69.4%、73.5%、79.6%和83.7%,LASIK组分别占63.0%、67.4%、69.6%和67.4%,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χ2=0.428、0.422、1.263、3.428,P=0.513、0.516、0.261、0.064)。SBK组1例出现轻微角膜上皮下混浊,LASIK组2例出现屈光回退。SBK组泪膜破裂时间术后3个月恢复至术前水平,LASIK组6个月恢复至术前水平。SBK组角膜基质床厚度平均为(323.27±20.57)μm,LASIK组平均为(295.74±14.58)μm,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7.480,P=0.038)。术后12个月时角膜后表面Diff值SBK组为(0.037±0.011)mm,LASIK组为(0.050±0.012)mm,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5.242,P=0.390)。结论 SBK组治疗高度近视的安全性和有效性与LASIK组相同,SBK组术后早期的裸眼视力及12个月时屈光状态优于LASIK组,而治疗后保留的角膜基质更多,干眼恢复更快,生物力学稳定性更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角膜 近视 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 前弹力层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原发性青光眼外周血淋巴细胞CD_(44)和CD_(54)检出的临床意义 被引量:4
4
作者 张伟 尹格平 +2 位作者 张康兰 孙晓明 王焕旭 《眼科新进展》 CAS 1998年第1期13-16,共4页
目的研究原发性青光眼发生与发展过程中外用血淋巴细胞CD44及CD54表达量及其临床意义。方法28例原发性青光眼及28例健康人外周静脉血,经淋巴细胞分离、CD44-FITC及CD54-FITC免疫反应、流式细胞分析仪测定CD44及CD54表达量,并行统计学... 目的研究原发性青光眼发生与发展过程中外用血淋巴细胞CD44及CD54表达量及其临床意义。方法28例原发性青光眼及28例健康人外周静脉血,经淋巴细胞分离、CD44-FITC及CD54-FITC免疫反应、流式细胞分析仪测定CD44及CD54表达量,并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原发性闭角型及开角型青光眼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CD44及CD54表达量明显升高,与正常人比较,P<0.01,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结论粘附分子CD44及CD54表达量升高与原发性青光眼发生与发展过程相关。CD44及CD54可能参与原发性青光眼发生与发展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发性 青光眼 粘附分子 CD44 CD54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透明质酸钠在甘油冷冻保存角膜中的应用 被引量:7
5
作者 蒋华 范军华 《解放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7期694-696,共3页
目的评价甘油冷冻保存角膜的效果以及透明质酸钠对保存角膜内皮细胞(CEC)的保护作用。方法20只兔眼角膜片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角膜直接放入纯甘油中,-25℃保存,实验组则在内皮面均匀黏附透明质酸钠后再放入甘油中低温保存。保存2个月... 目的评价甘油冷冻保存角膜的效果以及透明质酸钠对保存角膜内皮细胞(CEC)的保护作用。方法20只兔眼角膜片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角膜直接放入纯甘油中,-25℃保存,实验组则在内皮面均匀黏附透明质酸钠后再放入甘油中低温保存。保存2个月后两组均接受CEC锥蓝-茜素红活性染色检查、电镜检查以及穿透性角膜移植(PKP)实验,以检验保存效果。结果两组CEC均能保持细胞活性,实验组的保存效果要好于对照组,其CEC密度为3067·9±127·6/mm2,死亡率为4·2%±3·4%,且行PKP较对照组有更高的成功率和CEC密度。结论甘油冷冻能够保持CEC的活性,透明质酸钠能进一步增进保存效果,改良后的甘油冷冻保存方法有希望成为一种方便、经济、有效的角膜保存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油 透明质酸 低温保存 角膜 内皮细胞 角膜移植术 穿透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穿透角膜移植术治疗急性圆锥角膜水肿的效果评价 被引量:3
6
作者 谢立信 蒋华 +2 位作者 史伟云 董晓光 黄钰森 《眼科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5期449-451,共3页
评价穿透角膜移植术(PKP)治疗急性圆锥角膜的屈光增视效果。方法 对急性圆锥角膜水肿共21例21眼,术时行双极电凝处理,与稳定期圆锥角膜18例22眼在同等条件下行PKP术。术后7天、1,3,6,12,15月分别以角膜... 评价穿透角膜移植术(PKP)治疗急性圆锥角膜的屈光增视效果。方法 对急性圆锥角膜水肿共21例21眼,术时行双极电凝处理,与稳定期圆锥角膜18例22眼在同等条件下行PKP术。术后7天、1,3,6,12,15月分别以角膜地形图等方法测得角膜屈光状态与增视效果。结果 急性圆锥角膜水肿术后7天裸眼视力0.42 ± 0.16,最佳矫正视力0.61 ±0.22,术后15个月裸眼视力0.6±0.15(≥0.5者90.9%),矫正视力0.93±0.18(≥0.5者100%),模拟角膜计读数43.43 D±2.53 D,角膜非对称指数0.78 ± 0.27,角膜散光2.25 D±1.77 D,等效球镜-1.76 D±3.16 D,每个时间点的屈光结果与稳定期圆锥角膜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急性圆锥角膜水肿与稳定期圆锥角膜行PKP术,同样可以获得迅速稳定的屈光增视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圆锥角膜 急性期 穿透角膜移植 PKP
在线阅读 下载PDF
L-硝基精氨酸甲酯对实验性葡萄膜炎的影响 被引量:2
7
作者 高洪瑞 周韵秋 周浩 《第二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3期281-283,共3页
目的 :观察一氧化氮 (NO)含量含量在葡萄膜炎房水及玻璃体中的变化及 L -硝基精氨酸甲酯 (NG- nitro- L - argininemethyl ester,L- NAME)的治疗效果。 方法 :采用兔眼玻璃体内注射内毒素脂多糖 (L PS)制备葡萄膜炎模型 ,以检测房水蛋... 目的 :观察一氧化氮 (NO)含量含量在葡萄膜炎房水及玻璃体中的变化及 L -硝基精氨酸甲酯 (NG- nitro- L - argininemethyl ester,L- NAME)的治疗效果。 方法 :采用兔眼玻璃体内注射内毒素脂多糖 (L PS)制备葡萄膜炎模型 ,以检测房水蛋白浓度、细胞数目和组织病理观察判定炎症程度 ,同时检测房水及玻璃体中 NO的变化 ,考察 L- NAME在不同时期使用的疗效。 结果 :葡萄膜炎房水及玻璃体中 NO含量显著增高 ;即刻使用 L- NAME,显著降低了 NO水平 ,同时其蛋白浓度、细胞数目及组织炎症程度明显降低 ;6 h使用 L - NAME,则 NO浓度下降不显著 ,蛋白浓度、细胞数目及组织炎症程度没有明显改善。结论 :NO参与了葡萄膜炎的病理过程 ,即刻使用 L - NAME可抑制实验性葡萄膜炎的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葡萄膜炎 硝基精氨酸甲酯 一氧化氮 L-NAME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单纯疱疹病毒性角膜炎患者双眼泪液功能改变 被引量:3
8
作者 曾庆延 蒋华 +2 位作者 牛晓光 吴尚操 喻长泰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467-469,共3页
目的观察单纯疱疹病毒性角膜炎(herpes simplex keratitis,HSK)患者双眼泪液量及泪膜稳定性的改变,并通过共焦显微镜观察双眼角膜神经的变化。方法选取2007年1月至2010年1月间我院门诊就诊的HSK患者132例(132眼),对所有患者的双眼进行... 目的观察单纯疱疹病毒性角膜炎(herpes simplex keratitis,HSK)患者双眼泪液量及泪膜稳定性的改变,并通过共焦显微镜观察双眼角膜神经的变化。方法选取2007年1月至2010年1月间我院门诊就诊的HSK患者132例(132眼),对所有患者的双眼进行泪液分泌试验(Schirmer I test,SIt)、泪膜破裂时间(tear break-up time,BUT)及角膜知觉的检查。并通过共焦显微镜对患者角膜上皮下神经和基质神经进行观察。设立相应年龄段的正常人51例51眼为对照组。结果 HSK患者健眼的SIt为(8.80±7.34)mm,明显短于对照组的(17.30±4.13)mm(P=0.013),BUT为(9.60±4.94)s,明显短于对照组的(14.51±5.32)s(P=0.049)。基质型及内皮型HSK患者健眼SIt分别为(4.23±2.79)mm和(4.72±3.93)mm,BUT分别为(8.00±3.89)s和(7.50±4.51)s,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均为P<0.05),而上皮型HSK患者健眼SIt为(17.51±4.77)mm,BUT为(13.20±4.88)s,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HSK患者健眼的角膜知觉略低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899)。HSK患者患眼的BUT及角膜知觉均明显少于对照组(P=0.000、0.003),而SIt无明显差异(P=0.498)。HSK患者患眼由于角膜水肿及炎症等因素影响均未看到基质神经干及角膜上皮下神经丛;健眼基质中可见粗大神经干,但上皮下神经丛神经纤维数目较对照组有所减少(P=0.001),而且26.5%的HSK患者健眼神经纤维走行为横向,对照组仅为4.3%。结论 HSK患者患眼及健眼泪液功能均存在不同程度异常,可能与神经调控异常有关。HSK患者在治疗患眼的同时应密切观察健眼的变化,并可预防性应用人工泪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单纯疱疹病毒 角膜炎 泪液 角膜知觉检查 角膜神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白内障“复明工程”手术患者并发症的预见性护理 被引量:6
9
作者 王晓莉 张芳 刘俊 《护理学杂志》 2008年第6期37-38,共2页
目的 探讨预见性护理在慈善救助贫困白内障患者术后并发症中的作用。方法 分析白内障超声乳化吸出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术后并发症的危险因素,对200例“复明工程”白内障患者进行预见性护理。结果 术后发生前房渗出2眼,角膜内皮不同程度水... 目的 探讨预见性护理在慈善救助贫困白内障患者术后并发症中的作用。方法 分析白内障超声乳化吸出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术后并发症的危险因素,对200例“复明工程”白内障患者进行预见性护理。结果 术后发生前房渗出2眼,角膜内皮不同程度水肿24眼,前房少量积血3眼,经对症处理均好转;无视网膜脱离病例。术后脱盲率99.5%,脱残率95.5%,住院4~8d,平均5.2d出院。结论 分析导致并发症的潜在危险因素,进行全方位预见性护理指导,可有效地预防和避免“复明工程”手术患者并发症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内障 手术并发症 预见性护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两性霉素B角膜基质和前房内注射治疗真菌性角膜脓肿 被引量:4
10
作者 曾庆延 蒋华 +1 位作者 吴尚操 金晓丽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365-368,共4页
目的分析两性霉素B角膜基质联合前房注射治疗真菌性角膜脓肿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真菌性角膜脓肿12例12眼,患者均有植物性外伤史,病灶均位于角膜深基质层或内皮面,共焦显微镜检查均见角膜基质内真菌菌丝。常规治疗无效后给予... 目的分析两性霉素B角膜基质联合前房注射治疗真菌性角膜脓肿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真菌性角膜脓肿12例12眼,患者均有植物性外伤史,病灶均位于角膜深基质层或内皮面,共焦显微镜检查均见角膜基质内真菌菌丝。常规治疗无效后给予基质联合前房注射0.10g·L-1两性霉素B,其中,基质注射时为在角膜脓肿病灶边缘相对健康角膜处选取4~6个注射点,每点注射约0.02mL,前房注射时为一次性前房注入0.10mL。记录治疗前及治疗后视力、眼压、角膜情况、前房反应以及晶状体状况。术前及术后3个月行角膜内皮检查。结果 6眼1次注射后病灶缩小,未需重复注射病情痊愈;4眼行2~3次注射后病情控制;2眼1次注射后病情仍发展,改行球结膜瓣遮盖术痊愈。术后视力较术前平均提高1.3行。角膜内皮细胞密度治疗前为(2164±156)mm-2,治疗后3个月为(2218±262)mm-2,治疗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874)。1眼2次注射后晶状体混浊加重;1眼有一过性眼压升高;5眼治疗后24h前房反应明显,48h后消退。结论两性霉素B角膜基质联合前房注射可以有效治疗真菌性角膜脓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真菌 角膜脓肿 角膜基质注射 前房注射 两性霉素B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放射状角膜切开术后角膜内皮细胞形态学定量分析 被引量:1
11
作者 蒋华 张康兰 +3 位作者 王焕旭 林庆华 谢萍 杨艳峰 《第二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1期70-72,共3页
目的:探讨放射状角膜切开(RK)术后角膜内皮细胞(CEC)形态计量学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对16例患者(28眼)在RK术前、术后2周至1年期间进行了活体CEC显微镜观察和计算机图像分析。结果:与术前相比,术后早期细... 目的:探讨放射状角膜切开(RK)术后角膜内皮细胞(CEC)形态计量学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对16例患者(28眼)在RK术前、术后2周至1年期间进行了活体CEC显微镜观察和计算机图像分析。结果:与术前相比,术后早期细胞面积变异系数、长径、周长明显扩大,形状系数减小(P<0.01),术后6个月,上述各形态计量学指标基本恢复正常(P>0.05);在术后1年内细胞密度虽有下降,但无统计学意义。结论:RK导致的CEC损伤可修复,但修复需要一定条件。为预防CEC功能失代偿等各种并发症,围手术期应高度重视角膜内皮的保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角膜切开术 放射状 内皮细胞 形态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复方平阳霉素治疗眼面部血管瘤 被引量:6
12
作者 郭小平 张风云 《眼科研究》 CSCD 2000年第1期94-94,共1页
海绵状血管瘤及毛细血管瘤均是先天性良性肿瘤或血管畸形,好发于眼面部,影响面容和视功能。临床治疗有冷冻、放疗、激光、注射硬化剂、手术等方法,效果不够理想;手术切除仅限于范围较小、部位安全的血管瘤,对于范围较大、部位特殊、边... 海绵状血管瘤及毛细血管瘤均是先天性良性肿瘤或血管畸形,好发于眼面部,影响面容和视功能。临床治疗有冷冻、放疗、激光、注射硬化剂、手术等方法,效果不够理想;手术切除仅限于范围较小、部位安全的血管瘤,对于范围较大、部位特殊、边界不清的不宜手术。我们自1987年8月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眼面部血管瘤 药物疗法 复方平阳霉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穿透性角膜移植屈光控制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2
13
作者 张霞 蒋华 +2 位作者 路振莉 高洪瑞 范军华 《眼科新进展》 CAS 2006年第3期206-207,209,共3页
目的评价通过植片和植床大小匹配、间断缝线、选择性拆线相结合,对穿透性角膜移植术后屈光控制的效果。方法17例(20眼)根据术前不同屈光状态采用不同角膜移植片、植床大小及间断缝线技术进行穿透性角膜移植。术后1个月、3个月、6个月... 目的评价通过植片和植床大小匹配、间断缝线、选择性拆线相结合,对穿透性角膜移植术后屈光控制的效果。方法17例(20眼)根据术前不同屈光状态采用不同角膜移植片、植床大小及间断缝线技术进行穿透性角膜移植。术后1个月、3个月、6个月、12个月进行视力、角膜曲率、角膜地形图及屈光检查并行选择性拆线,通过比较视力、角膜屈折力、散光、等效球镜,评价术后不同时间的视光学状态。结果裸眼视力〉0.5者11眼,0.3~0.5者5眼,0.1~0.3者4眼;平均裸眼视力0.58±0.37,最佳矫正视力0.96±0.27。首次拆线前角膜屈折力(37.26±2.85)D,拆线后最终角膜屈折力(41.52±5.15)D,2者有统计学差异,P〈0.05。拆线前角膜散光平均(4.30±4.60)D,拆线后1个月、3个月、6个月分别为(3.29±3.81)D、(2.07±3.29)D、(2.13±3.21)D,最终散光(1.65±2.73)D。术后等效球镜1个月、3个月、6个月、12个月分别是(7.20±2.63)D、(5.23±3.49)D、(4.01±5.26)D、(1.07±3.21)D。术后1个月与3个月、6个月、12个月对照差异显著,术后3个月、12个月之间有明显差异,P〈0.05,术后3个月、6个月之间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植片植床大小匹配、间断缝线和选择性拆线相结合可以有效改善PKP术后的屈光状态,提高视力,达到控制屈光的目的。[眼科新进展2006;26(3):206—207,209]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穿透性角膜移植 屈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前弹力层下角膜磨镶术治疗近视的视觉质量观察 被引量:1
14
作者 张立军 张岩 蒋华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2期1157-1160,共4页
目的探讨前弹力层下角膜磨镶术(sub-Bowman's keratomileusis,SBK)治疗近视散光患者术后的高阶像差、对比敏感度。方法采用随机对照临床研究,将自愿接受激光治疗的近视散光患者分为2组。A组71例(71眼)患者接受SBK,B组67例(67眼)... 目的探讨前弹力层下角膜磨镶术(sub-Bowman's keratomileusis,SBK)治疗近视散光患者术后的高阶像差、对比敏感度。方法采用随机对照临床研究,将自愿接受激光治疗的近视散光患者分为2组。A组71例(71眼)患者接受SBK,B组67例(67眼)患者接受常规LASIK。所有患者均取右眼进行分析,并将结果进行比较。术前及术后检测高阶像差、对比敏感度,进行视觉质量主观满意度调查问卷等。随诊时间为术后1周、1个月、3个月、6个月、12个月。结果术前2组各项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术后12个月,SBK组平均高阶像差为(0.416±0.067)μm,LASIK组为(0.614±0.098)μm,2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3.922,P=0.001);SBK组对比敏感度术后3~6个月恢复至术前水平,LASIK组术后6~12个月恢复至术前水平,术后12个月,在明亮及昏暗状态下,SBK组各空间频率对比敏感度优于LASIK组,其中明亮状态下低、中空间频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昏暗状态下低、中、高空间频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SBK组的患者主观满意率为95.8%,LASIK组为89.6%。结论与常规LASIK相比,SBK可减少手术诱导的高阶像差,更快地恢复低、中、高空间频率的对比敏感度,患者的满意度更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近视 散光 角膜磨镶术 对比敏感度 高阶像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器官培养法保存大鼠角膜移植术后Thl/Th2细胞因子和T细胞亚群表达的研究 被引量:1
15
作者 魏捷 蒋华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121-126,共6页
背景免疫排斥反应是导致角膜移植手术失败的重要原因。器官培养法保存角膜可以逐渐降低植片的免疫原性,有利于减轻排斥反应。但目前对于器官培养法保存角膜植片行角膜移植术后确切的免疫排斥机制研究较少。目的探讨器官培养法保存大鼠... 背景免疫排斥反应是导致角膜移植手术失败的重要原因。器官培养法保存角膜可以逐渐降低植片的免疫原性,有利于减轻排斥反应。但目前对于器官培养法保存角膜植片行角膜移植术后确切的免疫排斥机制研究较少。目的探讨器官培养法保存大鼠角膜植片行角膜移植后,部分Thl/Th2细胞因子和T细胞亚群在眼局部和/或全身的表达变化。方法以36只Wistar大鼠为供体,72只SD大鼠为受体,行穿透角膜移植术。受体大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器官培养植片组和新鲜植片组,每组36只;另选6只SD大鼠作为正常对照组。术后裂隙灯下观察植片存活时间和排斥情况,ELISA法检测房水中自细胞介素2(IL-2)、干扰素1(IFN-1)、IL4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质量浓度的变化,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植片内CD25的表达,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检测植片内TNF-dmRNA、IFN-1mRNA、IL4mRNA和CD25mRNA的表达,流式细胞术检测外周血中CD28亚群的表达。结果器官培养植片组的术后植片存活时间达13.78d,长于新鲜植片组的10.56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4.945,P=0.000)。术后6、13、24d时,两手术组房水中IL-2、IFN-1、IL-4和TNF-α的质量浓度均高于正常对照组,于13d时达最高水平,新鲜植片组质量浓度最高(F=324.891、416.416、240.661、364.533,P=0.000)。术后13d时,植片内CD25表达较弱,两组间区别不明显;新鲜植片组中TNF-dmRNA和IFN-1mRNA的表达强于器官培养植片组(t=2.464,P=0.039;t=5.438,P=0.001),两组IL4mRNA和CD25mRNA的表达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0.782,P=0.457;t=0.712,P=0.497),正常角膜则无表达;3组大鼠外周血淋巴细胞中CD28亚群百分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70.489,P=0.000),两手术组显著升高,但器官培养植片组水平低于新鲜植片组(P=0.016)。结论Thl/Th2因子平衡调节机制和CD28亚群可能在器官培养法保存角膜植片行角膜移植术后的排斥反应中发挥重要的调节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器官培养 角膜移植 免疫排斥反应 细胞因子 T细胞亚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肾上腺髓质素对清醒兔的降眼压作用 被引量:2
16
作者 魏捷 张康兰 《眼科新进展》 CAS 2003年第2期107-110,共4页
目的 研究肾上腺髓质素 ( adrenomedullin,ADM)前房内注射对清醒正常眼压兔和急性高眼压模型兔眼压的作用 ;测定房水中环磷腺苷酸 ( c AMP)和环磷鸟苷酸 ( c GMP)浓度 ,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 测量 ADM前房内注射后不同时刻正常眼压兔... 目的 研究肾上腺髓质素 ( adrenomedullin,ADM)前房内注射对清醒正常眼压兔和急性高眼压模型兔眼压的作用 ;测定房水中环磷腺苷酸 ( c AMP)和环磷鸟苷酸 ( c GMP)浓度 ,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 测量 ADM前房内注射后不同时刻正常眼压兔及急性高眼压模型兔眼压 ,至眼压恢复到基线水平。运用放射免疫分析方法测定 c AMP和 c GMP浓度。结果  5× 10 - 7~ 10 - 4 m ol· L- 1 ADM呈浓度依赖性地降低兔正常眼压和抑制兔急性眼压升高 ,以 10 - 6~ 10 - 4 m ol· L- 1 ADM降压作用显著。 ADM可降低正常眼压达1.33k Pa,最大降压效应出现在用药后 4~ 8h。在高眼压模型兔 ,10 - 5mol· L- 1 ADM峰值时眼压下降幅度为 1.45 k Pa,10 - 6 、10 - 4 m ol· L- 1 ADM则分别降低眼压 0 .88k Pa与0 .6 0 k Pa。与对照组比较 ,ADM的应用未引起房水中 c AMP和 c GMP浓度的变化。结论 在清醒兔 ,ADM前房内注射可显著降低正常眼压并抑制由葡萄糖诱导的急性眼压升高 ,其作用呈浓度依赖性。但 c AMP、c GMP并未参与其降眼压过程 ,具体通路需要进一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肾上腺髓质素 眼压 青光眼 环核苷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穿透性角膜移植术后内皮创伤愈合的形态学定量研究 被引量:1
17
作者 蒋华 宋振英 林庆华 《第二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2年第6期508-511,共4页
20只家兔角膜分为正常、异体穿透性角膜移植术后2周、1、2、3个月各4只,共5组,用扫描电镜观察、拍摄伤口部位内皮细胞并利用电子计算机图象分析系统测得细胞面积、周长、密度、形状系数、最大长径,面积变异系数等形态计量学指标。结果显... 20只家兔角膜分为正常、异体穿透性角膜移植术后2周、1、2、3个月各4只,共5组,用扫描电镜观察、拍摄伤口部位内皮细胞并利用电子计算机图象分析系统测得细胞面积、周长、密度、形状系数、最大长径,面积变异系数等形态计量学指标。结果显示:术后早期内皮细胞的形态和密度与术前有明显差异;随着术后时间的推移,其形态和密度又向正常恢复,但进程缓慢;直到术后3个月仍有部分形态学指标与正常存在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角膜移植 穿透性 伤口愈合 形态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接合黏附分子-1在大鼠角膜中的表达研究 被引量:1
18
作者 王光洁 蒋华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204-208,共5页
背景接合黏附分子-1(JAM-1)是新发现的跨膜蛋白,参与细胞紧密连接的结构组成和功能发挥。在眼组织方面,紧密连接对维持角膜的透明性十分重要,但是目前就JAM-1在角膜紧密连接结构和功能方面的研究较少。目的确定JAM-1在大鼠角膜上... 背景接合黏附分子-1(JAM-1)是新发现的跨膜蛋白,参与细胞紧密连接的结构组成和功能发挥。在眼组织方面,紧密连接对维持角膜的透明性十分重要,但是目前就JAM-1在角膜紧密连接结构和功能方面的研究较少。目的确定JAM-1在大鼠角膜上皮层、基质层和内皮层的构成。方法选取4只SPF级Wistar大鼠,2只用于MM-J基因在角膜组织中表达的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检测,另2只用于免疫组织化学检测。动物过量麻醉处死后获得角膜组织并制备角膜上皮、基质和内皮标本,RT—PCR法检测角膜标本中JAM-1、occludin和claudin-1mRNA的表达。反应产物行质量分数1.5%琼脂糖凝胶电泳并用凝胶成像系统进行分析。用兔抗鼠JAM-1单克隆抗体对角膜石蜡切片、上皮及内皮铺片行免疫组织化学检测,评估JAM-1蛋白在大鼠角膜组织各层的表达部位和表达强度。结果在大鼠角膜各层均可检测到JAM-1、occludin和claudin-1mRNA的表达,PCR熔解曲线为清晰的单峰。角膜组织各层中JAM-1mRNA表达水平与occludinmRNA相似,均高于claudin-1mRNA。3种黏附分子均在上皮层表达最强,角膜基质层表达较弱。免疫组织化学检测显示,JAM-1蛋白在角膜各层均有明确的阳性染色,角膜上皮基底层的表达强于基质层和内皮层。角膜上皮、内皮铺片检测显示,JAM-1蛋白主要表达于上皮细胞和内皮细胞的连接部位,而角膜内皮中JAM-1蛋白的阳性染色广泛而弥散。结论JAM.1作为细胞连接的构成成分,在角膜上皮层、内皮层和基质层均有表达,但其表达的形态和水平因组织层次的不同而不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接合黏附分子-1 紧密连接 角膜 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 免疫组织化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糖尿病患者视网膜病变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的关系 被引量:1
19
作者 徐军 罗南萍 +2 位作者 邢万佳 黄厚斌 杨道理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12期1192-1192,1195,共2页
关键词 糖尿病 视网膜病变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微血管病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兔眼穿透性角膜移植术后内皮愈合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1
20
作者 蒋华 宋振英 林庆华 《解放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3年第5期355-358,共4页
采用新西兰大白兔30只建立异体穿透性角膜移植动物模型。联合应用扫描电镜与计算机图象分析技术对术后伤口部位内皮细胞进行了形态学观察与形态计量学分析。结果表明,正常角膜内皮细胞密度D=3778±106个/mm^2,单个细胞面积A=264.75&... 采用新西兰大白兔30只建立异体穿透性角膜移植动物模型。联合应用扫描电镜与计算机图象分析技术对术后伤口部位内皮细胞进行了形态学观察与形态计量学分析。结果表明,正常角膜内皮细胞密度D=3778±106个/mm^2,单个细胞面积A=264.75±7.45μm^2,其变异系数CV=0.143±0.013,周长Pe=64.679±2.410μm,形状系数FC=0.8103±0.009。术后早期出现移行与分裂细胞,分裂细胞呈“束腰状”、“哑铃形”等。术后2周伤口被单层细胞覆盖,此时D=1581.45±144.37个/mm^2,A=636.00±61.29μm^2,CV=0.321±0.034,FC=0.4144±0.0392,与正常比较P<0.01。以后细胞经不规则形、多边形、逐渐向正常的正六边形过渡,共D,A,CV,FC等值也发生相应变化。对角膜移植术后内皮愈合机理、特点、意义进行了讨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角膜移植 创伤愈合 形态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