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8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0.5%左旋布比卡因用于产科麻醉的安全性研究
1
作者 高成杰 李波 +7 位作者 曹桂茂 徐鲁峰 吕晓明 王惠霞 李娟 刘科卫 牛爱军 武广函 《第二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569-573,共5页
目的评价0.5%左旋布比卡因用于硬膜外麻醉剖宫产手术的临床效果,及其在母体中血药浓度的变化与经胎盘转运的情况,并以0.5%布比卡因作为对照。方法选择行择期剖宫产手术足月单胎孕妇40例,硬膜外麻醉时随机分别接受0.5%左旋布比卡因(L组,n... 目的评价0.5%左旋布比卡因用于硬膜外麻醉剖宫产手术的临床效果,及其在母体中血药浓度的变化与经胎盘转运的情况,并以0.5%布比卡因作为对照。方法选择行择期剖宫产手术足月单胎孕妇40例,硬膜外麻醉时随机分别接受0.5%左旋布比卡因(L组,n=20)或0.5%布比卡因(B组,n=20)15 mL,观察感觉阻滞(针刺法)、运动阻滞(改良Bromage评分)、镇痛和腹壁肌松质量、心电图变化、新生儿Apgar、适应能力和脐静脉血气及不良反应。并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母体和胎儿的血浆药物浓度。结果两组孕妇感觉和运动阻滞的起效时间和持续时间、最高阻滞平面、心电图变化、新生儿Apgar、适应能力评分和血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低血压的发生率在L组为75.0%,B组为90.0%(P=0.051),观察中无严重不良反应。L组和B组母体血浆药物浓度在30 min左右达高峰,分别为(896±86)ng/mL和(901±79)ng/mL,浓度时间曲线下面积分别为(3 167±132)和(2 935±96)h·ng·mL-1,脐静脉/母体静脉血药浓度比分别为0.300±0.091和0.279±0.116。结论 0.5%左旋布比卡因适用于产科硬膜外麻醉,麻醉效能与同等浓度和剂量的布比卡因相同,其镇痛和麻醉效果可以满足临床手术需要;对母体副作用少,对新生儿无不良反应;同时药代动力学参数及经胎盘的转运比率两组是相似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左旋布比卡因 布比卡因 产科麻醉 药代动力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应用液体蛋白芯片-飞行时间质谱技术诊断乳腺癌的临床价值 被引量:3
2
作者 杨帆 陈英剑 +1 位作者 亓敏 胡成进 《中国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490-493,512,共5页
目的应用弱阳离子磁珠-飞行时间质谱-Clin Prot系统联合筛选乳腺肿瘤患者与健康对照女性血清中的差异蛋白,建立乳腺癌诊断模型,并初步探究该模型诊断乳腺肿瘤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采用弱阳离子交换磁珠吸附提取血清标本(乳腺癌120例,健... 目的应用弱阳离子磁珠-飞行时间质谱-Clin Prot系统联合筛选乳腺肿瘤患者与健康对照女性血清中的差异蛋白,建立乳腺癌诊断模型,并初步探究该模型诊断乳腺肿瘤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采用弱阳离子交换磁珠吸附提取血清标本(乳腺癌120例,健康对照40例)中的表达蛋白质/多肽,应用基质辅助激光解析串联飞行时间质谱仪捕获血清蛋白谱图,利用Clin Prot v3.0软件分析质谱图信息,找到2组间具有明显差异蛋白质/多肽,建立乳腺癌诊断模型,并选择乳腺癌和健康对照标本各20例进行双盲验证。同时检测纳入标本血清中癌胚抗原(CEA)和癌抗原153(CA153)的含量,探究该模型对乳腺癌血清学诊断的临床价值。结果比对病例组和对照组的蛋白质谱图,得到35个具有明显差异的蛋白峰(P<0.05),其中7个在乳腺癌中表达上调,28个表达下调。根据遗传算法选取Mass 1 569、3 934、5 750、7 765建立乳腺癌诊断模型,该模型诊断乳腺癌和健康女性的灵敏性为95.0%,特异性为92.5%。双盲验证结果显示灵敏性为85.0%,特异性为90%。该模型对乳腺癌的诊断效能高于CEA和CA153的联合诊断。结论应用液体芯片-飞行时间质谱技术-Clin Prot系统能够检测乳腺癌血清中的差异蛋白,同时能够建立灵敏性、特异性均较好的乳腺癌诊断模型,为乳腺癌诊断开拓了新的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质辅助激光解析串联飞行时间质谱 生物标志物 乳腺癌 诊断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老年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CRP与TNF-α、IL-1β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10
3
作者 罗南萍 王显刚 +2 位作者 王瑞山 尹秋霞 孙晓明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0期1420-1421,共2页
目的 :观察老年冠心病不同类型患者中肿瘤坏死因子α(TNF -α)、白细胞介素 1β(IL - 1β)水平变化及其与C反应蛋白 (CRP)之间的关系 ,进一步探讨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临床识别和预测的炎症指标。方法 :采用放射免疫分析法测定血清TNF -α... 目的 :观察老年冠心病不同类型患者中肿瘤坏死因子α(TNF -α)、白细胞介素 1β(IL - 1β)水平变化及其与C反应蛋白 (CRP)之间的关系 ,进一步探讨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临床识别和预测的炎症指标。方法 :采用放射免疫分析法测定血清TNF -α、IL - 1β和CRP的浓度。结果 :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 (ACS)TNF -α和IL - 1β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 (P <0 0 5 ,P <0 0 1)和稳定性冠心病 (SCHD)患者 (P <0 0 5 ,P <0 0 1)。ACS患者CRP水平 [(7 99±11 90 )mg/L]显著高于SCHD组 [(2 71± 5 4 5 )mg/L ,P <0 0 5 ]和对照组 [(0 99± 1.5 )mg/L ,P <0 0 1]。CRP水平与TNF -α呈显著正相关 (r=0 5 4 5 ,P <0 0 1) ;与IL - 1β亦呈明显正相关 (r =0 31,P <0 0 5 )。TNF -α水平受甘油三酯 (r=0 6 6 ,P <0 0 1)、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r=0 5 3,P <0 0 1)等因素影响。结论 :老年冠心病患者细胞因子表达异常与炎性标志物CRP密切相关 ,提示可能与急性冠脉综合症的发生有关 ,是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不稳定的标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肿瘤坏死因子 冠状动脉疾病 C反应蛋白质 老年人 TNF-α 白细胞介素1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耐碳青霉烯类肺炎克雷伯菌院内感染患者耐药情况及危险因素 被引量:17
4
作者 李永芬 孙成春 +2 位作者 公衍文 孙黎 刘书亚 《医药导报》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59-62,共4页
目的分析5例院内感染耐碳青霉烯类肺炎克雷伯菌(CRKP)的耐药情况和可能引起院内感染的高危因素。方法选取2016年8月济南军区总医院神经外科5例院内获得性CRKP感染的住院患者,查阅病历资料了解患者病情及治疗经过,对分离的病原菌耐药情... 目的分析5例院内感染耐碳青霉烯类肺炎克雷伯菌(CRKP)的耐药情况和可能引起院内感染的高危因素。方法选取2016年8月济南军区总医院神经外科5例院内获得性CRKP感染的住院患者,查阅病历资料了解患者病情及治疗经过,对分离的病原菌耐药情况及危险因素进行分析。结果 5例细菌培养结果均为CRKP,主要耐药机制为产肺炎克雷伯菌碳青霉烯酶(KPC型)。药敏结果显示5株CRKP对大多数抗菌药物表现出明显耐药性。敏感性高的药物是替加环素(100.0%),其次是阿米卡星(60.0%)和头孢美唑(60.0%)。结论患者意识障碍、免疫力低、长期应用广谱抗菌药物以及接受侵袭性操作治疗可能是耐药菌株在病房内传播的高危因素,陪护人员及患者家属也可能是CRKP的一条传播途径。合理使用抗菌药物,加强病区环境卫生及消毒管理,加强院感监测和防控,提高患者免疫力,注意高危人群的临床检测和监控,限制有关人员进出病房等措施是预防和控制CRKP院内感染的关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感染 院内 肺炎 耐碳青霉烯类 克雷伯菌 耐药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反应蛋白对重症社区获得性肺炎患者住院期间死亡的预测价值 被引量:17
5
作者 胡志德 韩志君 +4 位作者 孙懿 秦琴 黄元兰 陈孙孝 邓安梅 《第二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501-505,共5页
目的评价重症社区获得性肺炎(community-acquired pneumonia,CAP)患者就诊时血清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CRP)对其发生住院期间死亡事件的预测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9月至2010年9月期间202例因重症CAP住院治疗患者的临床资料... 目的评价重症社区获得性肺炎(community-acquired pneumonia,CAP)患者就诊时血清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CRP)对其发生住院期间死亡事件的预测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9月至2010年9月期间202例因重症CAP住院治疗患者的临床资料,提取出患者就诊时的血清CRP浓度以及肌酐、红细胞沉降率、白细胞计数等数据。根据治疗效果将患者分为住院期间死亡组(死于CAP并发症)和存活组,分别以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法和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研究CRP与患者发生住院期间死亡事件的关系。结果死亡组和存活组患者血清CRP中位水平(四分位间距)分别为327.00(246.25,411.50)mg/L和167.00(132.50,208.50)mg/L,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Z=-7.481,P<0.001)。ROC分析表明:血清CRP对预测患者发生住院期间死亡事件具有较高的预测效力,其曲线下面积(AUC)达到了0.85[95%可信区间(0.78,0.91)];以230.50 mg/L为界点时,其预测患者发生住院期间死亡事件的敏感性为0.83[95%可信区间(0.76,0.89)],特异性为0.79[95%可信区间(0.65,0.89)]。Logistic回归结果表明:在校正了年龄、肌酐、红细胞沉降率后,CRP仍然与重症CAP患者住院期间发生死亡事件相关(OR=13.42,P<0.01)。结论血清CRP水平对重症CAP患者发生住院期间死亡事件具有较高的预测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反应蛋白质 重症社区获得性肺炎 住院期间死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阴沟肠杆菌的临床分布及耐药性变迁 被引量:11
6
作者 卢兆莲 公衍文 +1 位作者 薛炼 胡成进 《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459-461,共3页
目的分析阴沟肠杆菌临床分离株的分布特点,以及对抗菌药物的耐药性变迁,为临床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提供依据。方法收集2009年1月—2013年12月济南军区总医院患者各类标本分离的阴沟肠杆菌,使用VITEK-2 Compact全自动细菌分析仪对所分离的... 目的分析阴沟肠杆菌临床分离株的分布特点,以及对抗菌药物的耐药性变迁,为临床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提供依据。方法收集2009年1月—2013年12月济南军区总医院患者各类标本分离的阴沟肠杆菌,使用VITEK-2 Compact全自动细菌分析仪对所分离的菌株进行鉴定;采用K-B纸片扩散法进行药敏试验,并对结果进行分析。结果 5年非重复分离的阴沟肠杆菌397株,约占所有非重复分离革兰阴性菌株的5.1%,5年中分离率变化不大;主要分离自痰液、分泌物、尿液,分别占48.9%、30.5%、7.3%。除对碳青霉烯类、头孢西丁和阿莫西林-克拉维酸外,阴沟肠杆菌的总体耐药率呈下降趋势。但碳青霉烯类抗生素对阴沟肠杆菌有较好的抗菌活性。该菌对β内酰胺类抗生素耐药率较高。结论应加强医院临床分离菌的耐药性监测,指导临床合理选用抗菌药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阴沟肠杆菌 细菌分布 细菌耐药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莫西沙星联合头孢哌酮/舒巴坦对耐碳青霉烯类鲍曼不动杆菌防耐药突变浓度的研究 被引量:8
7
作者 张欣悦 孙成春 +2 位作者 公衍文 杨传伟 刘颖 《中国药理学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825-828,共4页
目的:在体外探讨莫西沙星( MFX)、头孢哌酮/舒巴坦( CFS)单用及联合使用对耐碳青霉烯类鲍曼不动杆菌( CRAB)防耐药突变浓度( MPC)的影响,为防止细菌耐药的产生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棋盘法设计,微量肉汤稀释法测定抗菌药物对2... 目的:在体外探讨莫西沙星( MFX)、头孢哌酮/舒巴坦( CFS)单用及联合使用对耐碳青霉烯类鲍曼不动杆菌( CRAB)防耐药突变浓度( MPC)的影响,为防止细菌耐药的产生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棋盘法设计,微量肉汤稀释法测定抗菌药物对20株临床分离 CRAB的最低抑菌浓度( MIC),计算部分抑菌浓度( FIC)指数。用肉汤富集浓度为1013 CFU&#183; L-1 CRAB,采用琼脂平板稀释法测定 MFX 和CFS单用及联合使用对20株临床分离CRAB的MPC,并计算相应的选择指数( SI)。结果 MFX联合CFS后,主要表现为协同和相加作用,无拮抗作用。 MFX和CFS单用对上述20株CRAB的选择指数分别为:4-128、8-64,两者联合后选择指数下降为:1-8、4-16,联合用药较单独用药选择指数分别下降2-16、2-4倍。结论 MFX与CFS联用后,均可降低其单用对CRAB的MPC,缩小耐药突变选择窗,防止耐药突变菌株的产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鲍曼不动杆菌 防耐药突变浓度 突变选择窗 莫西沙星 头孢哌酮 舒巴坦 碳青霉烯类 联合用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Wnt5a基因对肝癌细胞增殖及迁移能力的影响 被引量:8
8
作者 毕利泉 刘晓红 +3 位作者 陈英剑 曹永成 毛蕊琪 耿明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8期857-861,共5页
目的探讨Wnt5a基因对人肝癌细胞MHCC97L生物学行为的影响。方法脂质体法介导Wnt5a表达及阴性对照质粒转染MHCC97L细胞;RT-PCR及Western blot法检测质粒DNA片段插入和Wnt5a蛋白的表达;借助生长曲线、平板克隆形成、细胞周期和划痕试验对... 目的探讨Wnt5a基因对人肝癌细胞MHCC97L生物学行为的影响。方法脂质体法介导Wnt5a表达及阴性对照质粒转染MHCC97L细胞;RT-PCR及Western blot法检测质粒DNA片段插入和Wnt5a蛋白的表达;借助生长曲线、平板克隆形成、细胞周期和划痕试验对转染细胞的生物学活性进行检测。结果 pcDNA3.1组细胞生长速度明显快于Wnt5a表达组细胞;pcDNA3.1组细胞克隆形成率明显高于Wnt5a表达组(P<0.05);流式细胞仪检测结果显示Wnt5a表达能抑制细胞由G1期→S期的进程;划痕试验显示,Wnt5a表达组较阴性对照组细胞迁移速度明显减慢,当加入Wnt5a抗体阻遏信号通路时,细胞迁移速度加快。结论 Wnt5a可抑制人肝癌细胞MHCC97L的增殖和迁移能力,在肿瘤生长过程中发挥肿瘤抑制基因样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肿瘤 肝细胞癌 WNT5A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抗菌药物和抗真菌药物使用强度与曲霉菌阳性率相关性分析 被引量:7
9
作者 孙成春 于莉莉 +2 位作者 李继霞 毕玲玲 徐建江 《医药导报》 CAS 2016年第4期415-418,共4页
目的对抗菌药物和抗真菌药物使用强度与曲霉菌阳性率变化进行相关性分析,为抗菌药物及抗真菌药物的合理使用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9—2013年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和2种第3代头孢菌素使用强度、4种抗真菌药物使用强度和同期... 目的对抗菌药物和抗真菌药物使用强度与曲霉菌阳性率变化进行相关性分析,为抗菌药物及抗真菌药物的合理使用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9—2013年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和2种第3代头孢菌素使用强度、4种抗真菌药物使用强度和同期曲霉菌培养阳性率,用SPSS软件分析相互之间的相关性。结果 5年中亚胺培南的使用强度与氟康唑的使用强度之间有显著正相关性,相关系数r=0.913(P<0.05);比阿培南的使用强度与伏立康唑的使用强度有显著正相关性,r=0.915(P<0.05);比阿培南的使用强度与曲霉菌阳性率有显著正相关性,r=0.918(P<0.05);伏立康唑的使用强度与曲霉菌阳性率有显著相关性,r=0.955(P<0.05);其他抗菌药物、抗真菌药物使用强度与曲霉菌阳性率无显著相关性。结论合理控制抗菌药物的用药强度可能使抗真菌药物的使用强度及曲霉菌感染率下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菌药物 抗真菌药物 使用强度 曲霉菌 相关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KLK6 mRNA在乳腺癌中的表达及其临床病理和生物学意义 被引量:3
10
作者 胡成进 陈英剑 +2 位作者 闻新棉 孙晓明 杨道理 《解放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0期1085-1087,共3页
目的对正常乳腺组织和癌组织KLK6 mRNA进行定量,分析其表达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并探讨乳腺癌细胞株MCF-7中KLK6基因被沉默后细胞增殖及凋亡的变化。方法应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48例乳腺癌切除组织中KLK6基因mRNA的表达量,并分析KLK6 ... 目的对正常乳腺组织和癌组织KLK6 mRNA进行定量,分析其表达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并探讨乳腺癌细胞株MCF-7中KLK6基因被沉默后细胞增殖及凋亡的变化。方法应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48例乳腺癌切除组织中KLK6基因mRNA的表达量,并分析KLK6 mRNA的表达量与ER、PR及肿瘤转移情况的相关性。以体外化学合成的siRNA干扰乳腺癌细胞株MCF-7中KLK6基因的表达,分析细胞周期、细胞凋亡及细胞形态的变化。结果KLK6 mRNA在73%(35/48)的乳腺癌组织中表达水平增高,明显高于正常组织(P<0.01),有淋巴结转移的患者癌组织中的表达水平明显低于未转移组(P<0.05);ER(+)组低于ER(-)组(P<0.05);PR(+)组与PR(-)组差异不明显(P>0.05);与乳腺癌相关基因CerbB-2的表达无相关性(P>0.05)。MCF-7细胞中KLK6基因表达沉默后,S期细胞增加13.23%,细胞凋亡无明显变化。结论KLK6 mRNA在乳腺癌组织表达增高,并与ER状态及肿瘤转移情况有关。体外MCF-7细胞株和体内移植瘤KLK6基因表达沉默后肿瘤细胞生长加快。提示KLK6基因表达受雌激素下调的影响,是促乳腺癌细胞增殖的抑制因子,从而为乳腺癌的防治提供了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肿瘤 KLK6 荧光定量PCR SIRNA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抗铜绿假单胞菌外膜蛋白F单克隆抗体制备及夹心ELISA检测方法的建立 被引量:3
11
作者 王燕 窦恒利 +1 位作者 陈世敏 胡成进 《细胞与分子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9期880-883,共4页
目的:制备抗铜绿假单胞菌外膜蛋白F(OprF)的单克隆抗体(mAb),并建立双mAb夹心ELISA检测方法。方法:利用分子生物学方法克隆OprF基因,诱导表达并纯化OprF。用OprF免疫BALB/c小鼠后通过杂交瘤技术制备特异性的mAb,并用ELISA法测定mAb的免... 目的:制备抗铜绿假单胞菌外膜蛋白F(OprF)的单克隆抗体(mAb),并建立双mAb夹心ELISA检测方法。方法:利用分子生物学方法克隆OprF基因,诱导表达并纯化OprF。用OprF免疫BALB/c小鼠后通过杂交瘤技术制备特异性的mAb,并用ELISA法测定mAb的免疫活性;建立检测铜绿假单胞菌的双mAb夹心ELISA方法,并对其敏感性、特异性进行初步评价。结果:成功地克隆OprF基因,经诱导表达获得铜绿假单胞菌的OprF。通过杂交瘤技术筛选出4株mAb:6D8F7、2H2B6、3C2F5和7B5D9,经鉴定mAb 6D8F7可作为捕获抗体,mAb 7B5D9被HRP标记后可作为检测抗体,以这2株mAb建立的双mAb夹心ELISA方法重复性好、特异性强,敏感性高达到1×103集落形成单位(CFU/mL)。检测的线性范围为1×103~108CFU/mL。与传统的细菌分离方法比较,检测临床标本的符合率高达94.7%。结论:通过杂交瘤技术制备抗铜绿假单胞菌OprF的mAb,并建立了高特异性、高敏感性检测铜绿假单胞菌抗原的双mAb夹心ELISA方法,可用于临床检测铜绿假单胞菌的感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铜绿假单胞菌 外膜蛋白F 原核表达 单克隆抗体 ELISA
在线阅读 下载PDF
Sysmex SE9500“NRBC”异常提示信息可靠性分析 被引量:4
12
作者 孔立新 杨波 +2 位作者 孙黎 王霞 胡志德 《实用医学杂志》 CAS 2007年第18期2945-2946,共2页
目的:分析SysmexSE9500自动化血细胞分析仪检测血液标本时"NRBC"异常提示信息的可靠性。方法:手工涂片染色观察无"NRBC"异常提示信息(Q-Flag值100以下)的标本95例,有"NRBC"异常提示的标本97例(Q-Flag值介... 目的:分析SysmexSE9500自动化血细胞分析仪检测血液标本时"NRBC"异常提示信息的可靠性。方法:手工涂片染色观察无"NRBC"异常提示信息(Q-Flag值100以下)的标本95例,有"NRBC"异常提示的标本97例(Q-Flag值介于100~300之间54例,300以上43例),并以手工镜检查见有核红细胞(NRBC)为金标准,判断SysmexSE9500"NRBC"异常提示信息的可靠性。结果:"NRBC"的Q-Flag值100以下时,手工涂片NRBC检出率为1.05%;"NRBC"Q-Flag值介于100~300之间时,NRBC检出率为40.74%;"NRBC"Q-Flag值在300以上时,NRBC检出率为81.40%。结论:SysmexSE9500"NRBC"异常提示有较好的可靠性,尤其是当Q-Flag值大于300时,根据"NRBC"异常提示信息进行镜检,可以避免漏检NRBC,为临床疾病的诊断提供帮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细胞计数 血细胞分析仪 有核红细胞 可靠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Sangrovit对临床多抗菌株的抑制作用及对肉鸡生长促进的饲养试验 被引量:10
13
作者 苏红 白华 +5 位作者 骆延波 公衍文 徐克斯 曾建国 吴润 刘玉庆 《饲料工业》 北大核心 2012年第7期27-33,共7页
为了考察Sangrovit(含血根碱1.5%,白屈菜红碱0.75%)对242株临床高抗多抗菌株的抑制作用以及对肉鸡的促生长作用。用琼脂扩散法测定临床菌株对各种抗生素的抑菌圈和抗药性分离率;用96点阵二倍稀释法测定血根碱和小檗碱对各菌株的MIC值。... 为了考察Sangrovit(含血根碱1.5%,白屈菜红碱0.75%)对242株临床高抗多抗菌株的抑制作用以及对肉鸡的促生长作用。用琼脂扩散法测定临床菌株对各种抗生素的抑菌圈和抗药性分离率;用96点阵二倍稀释法测定血根碱和小檗碱对各菌株的MIC值。通过饮水添加Sangrovit进行14.6万只AA肉鸡的大规模饲养试验,评价其促生长作用。药敏检测结果表明临床分离菌株存在普遍的多重抗药性,其中包括MRSA、ESBL阳性的大肠杆菌和肺炎克雷伯菌、泛抗药性的鲍曼不动杆菌以及NDM-1鲁氏不动杆菌。血根碱、小檗碱对临床高抗菌株均有显著的抑制作用,血根碱对金黄色葡萄球菌、肠球菌的抑制作用最强,MIC值最小可达到2μg/ml,最大不超过128μg/ml;优于小檗碱,达到抗生素的抑菌浓度,且血根碱与现有抗生素不存在交叉抗药性。基于上述结果 Sangrovit可代替饲料中抗生素,作为饲料添加剂进行肉鸡的饲养试验,21日龄前按日粮中添加50 mg/kg,21日龄后添加25 mg/kg的Sangrovit,能改善消化性能,持续提高采食量和日增重,出栏重平均提高60 g,料肉比降低0.03,欧洲效率指数提高13.74。Sangrovit对临床各种抗性机制的多抗菌株有较强的体外杀菌力,是代替抗生素,减少病原菌抗药性和药残,促进肉鸡生长的良好添加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angrovit 血根碱 高抗菌株 体外抑菌活性 促生长添加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叔丁醇治疗SD大鼠硒性白内障的疗效观察 被引量:3
14
作者 李静 薛炼 +2 位作者 张军 黄才国 李闻捷 《第二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9期1056-1059,共4页
目的:探讨叔丁醇外用滴眼液对SD大鼠硒性白内障模型(模拟老年性白内障)的治疗作用。方法:建立SD大鼠硒性白内障模型,并将实验大鼠右眼作为药物干预组,左眼作为对照组;用自行配制的叔丁醇外用滴眼液(浓度分别为25、50、75mmol/L)按时滴... 目的:探讨叔丁醇外用滴眼液对SD大鼠硒性白内障模型(模拟老年性白内障)的治疗作用。方法:建立SD大鼠硒性白内障模型,并将实验大鼠右眼作为药物干预组,左眼作为对照组;用自行配制的叔丁醇外用滴眼液(浓度分别为25、50、75mmol/L)按时滴眼(1滴/次,3~5次/d);每日进行肉眼观察,并于用药后第5日及第10日用裂隙灯显微镜观察大鼠双眼晶状体核性病变,每日用游标卡尺(最小刻度值0.02mm)测量大鼠双眼晶状体核性斑块最大直径的改变。另选未建模的SD大鼠,用100mmol/L的叔丁醇滴眼液滴眼(1滴/次,3~5次/d),观察药物有无毒性及其他不良反应。结果:硒性白内障大鼠用药眼晶状体核性混浊斑块直径小于对照眼(P<0.01);用药眼核性混浊斑块混浊程度低于对照眼;叔丁醇滴眼液毒性低,刺激性小。结论:叔丁醇滴眼液对SD大鼠硒性白内障有一定的治疗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叔丁醇 烷基化作用 亚硒酸钠 白内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患者单核细胞内miR-302e表达降低及意义 被引量:2
15
作者 刘晓 胡志德 +1 位作者 邓安梅 仲人前 《第二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160-164,共5页
目的探讨miR-302e在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PBC)发病机制中的可能作用。方法采用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了10名健康对照者和12名PBC患者的T细胞(CD3+)、B细胞(CD19+)及单核细胞(CD14+)内miR-302e的相对表达量。以100 ng/ml的LPS刺激PBC患者、... 目的探讨miR-302e在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PBC)发病机制中的可能作用。方法采用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了10名健康对照者和12名PBC患者的T细胞(CD3+)、B细胞(CD19+)及单核细胞(CD14+)内miR-302e的相对表达量。以100 ng/ml的LPS刺激PBC患者、健康个体的单核细胞及转染了miR-302e mimics或inhibitor的THP-1细胞,24 h后采用ELISA法检测培养基内IL-6及TNF-α浓度的变化。结果 PBC患者外周血单核细胞内miR-302e的表达量较健康个体降低(P<0.01)。在LPS刺激的THP-1细胞中,miR-302e mimics和inhibitor分别可以抑制和促进IL-6、TNF-α的释放(P<0.05)。在LPS刺激下,PBC患者单核细胞释放IL-6、TNF-α的能力强于来自健康个体的单核细胞(P<0.05)。结论 miR-302e表达降低可能导致单核细胞对LPS刺激呈现高反应性,从而参与PBC发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RNAS 胆汁性肝硬化 单核细胞 炎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SDS-NaOH溶液处理快速鉴别尿液中革兰阳性和革兰阴性细菌 被引量:1
16
作者 李虎 陈明坤 +7 位作者 王慧 陈燕 苏献豪 王靖 胡志德 秦琴 刘云 邓安梅 《第二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8期907-909,共3页
目的研究十二烷基硫酸钠(SDS-NaOH)溶液对尿液中的革兰阳性和革兰阴性细菌的鉴别能力。方法用SDS-NaOH溶液处理79份尿液标本5min,以UF-1000i尿液分析仪检测处理前后的尿液中的细菌计数水平,并计算细菌比值(BR)。以受试者工作特征... 目的研究十二烷基硫酸钠(SDS-NaOH)溶液对尿液中的革兰阳性和革兰阴性细菌的鉴别能力。方法用SDS-NaOH溶液处理79份尿液标本5min,以UF-1000i尿液分析仪检测处理前后的尿液中的细菌计数水平,并计算细菌比值(BR)。以受试者工作特征(ROC)陷线分析BR对革兰阳性和革兰阴性细菌的鉴别能力。结果革兰阴性细菌的BR较革兰阳性细菌降低(P=0.01)。BR鉴别革兰阳性和革兰阴性细菌的曲线下面积为0.70(95%可信区间:0.57~0.82)。当BR取值为0.05时,鉴别革兰阳性细菌的敏感性为0.83(95%可信区间:0.63~0.95),特异性为0.46(95%可信区间:0.32~0.59)。结论SDS-NaOH处理有助于鉴别尿液中革兰阳性和革兰阴性细菌,该法鉴别快速且易于自动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泌尿道感染 细菌 SDS-NaOH 革兰染色 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铜绿假单胞菌噬菌体PaP3的溶原化条件及稳定性研究 被引量:2
17
作者 王琳 饶贤才 +5 位作者 胡福泉 李明 朱军民 陈志瑾 但云婕 谭银玲 《医学研究生学报》 CAS 2009年第11期1131-1135,共5页
目的:溶原性噬菌体在宿主菌基因组中的整合和切割作用介导基因在宿主菌间的水平转移。文中研究铜绿假单胞菌噬菌体PaP3的溶原化机制及生物学特性,为阐明噬菌体介导的基因转移和由此而产生的生物多样性提供实验依据。方法:在不同的条件... 目的:溶原性噬菌体在宿主菌基因组中的整合和切割作用介导基因在宿主菌间的水平转移。文中研究铜绿假单胞菌噬菌体PaP3的溶原化机制及生物学特性,为阐明噬菌体介导的基因转移和由此而产生的生物多样性提供实验依据。方法:在不同的条件下利用该噬菌体感染其宿主菌-铜绿假单胞菌PA3,制备溶原菌基因组DNA,用在噬菌体基因组中没有酶切位点的PstⅠ进行酶切,通过脉冲场电泳图谱确定最佳的溶原化条件。并通过噬菌体效价测定噬菌体PaP3对温度、pH值、离子强度及柠檬酸钠浓度等理化因素的敏感性。结果:噬菌体PaP3的最佳溶原化培养条件为37℃,在NZYM培养基培养铜绿假单胞菌PA3 10 h后,以20∶1(宿主菌数目∶噬菌体数目)的比例加入噬菌体PaP3感染24 h。噬菌体PaP3对温度有一定的耐受性,对pH的适应范围较广,Ca2+与Mg2+可使PaP3的效价增加,而柠檬酸钠可抑制噬菌体生长。结论:通过溶原菌基因组DNA的酶切确定了噬菌体PaP3的最佳的溶原化条件,并在基因水平上证明PaP3为溶原性噬菌体,在不同的理化因素下具有不同的稳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铜绿假单胞菌噬菌体PAP3 溶原化条件 噬菌体稳定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雌激素对人乳腺癌细胞株MCF-7 KLK6 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的影响 被引量:1
18
作者 陈英剑 胡成进 +2 位作者 闻新棉 徐军 孙晓明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246-249,共4页
目的:探讨雌激素与其拮抗剂三苯氧胺对雌激素受体阳性人乳腺癌细胞株MCF-7组织激肽释放酶6(KLK 6)mRNA和蛋白(hK6)表达水平的影响。方法:取生长良好的MCF-7细胞,在不同浓度的雌激素(17-βE2)和三苯氧胺存在下培养72 h后,收集细胞,分别... 目的:探讨雌激素与其拮抗剂三苯氧胺对雌激素受体阳性人乳腺癌细胞株MCF-7组织激肽释放酶6(KLK 6)mRNA和蛋白(hK6)表达水平的影响。方法:取生长良好的MCF-7细胞,在不同浓度的雌激素(17-βE2)和三苯氧胺存在下培养72 h后,收集细胞,分别采用荧光定量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和流式细胞术,检测KLK6 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的变化。结果:实时荧光定量RT-PCR表明,当17-βE2浓度在10-12mol/L时,与乙醇对照组无明显差异(P>0.05),17-βE2浓度在10-10mol/L和10-8mol/L时,KLK6 mRNA的相对含量显著少于乙醇对照组;流式细胞术分析表明,代表hK6含量的相对荧光强度(AFI)显著低于乙醇对照组(P<0.01)。三苯氧胺(10-6mol/L)作用组KLK6 mRNA的相对含量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hK6含量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显著(P<0.01)。结论:雌激素对MCF-7 KLK6 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有一定的下调作用,而三苯氧胺作用相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肿瘤 激肽释放酶类 雌激素类 他莫昔芬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白念珠菌对树突状细胞Bcl 10和IL-23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1
19
作者 胡志德 黄元兰 +4 位作者 汪怀周 孙懿 秦琴 陈孙孝 邓安梅 《中国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8期787-790,共4页
目的:研究Bcl 10和IL-23在白念珠菌活化的树突状细胞内的表达变化规律及其意义。方法:采用热灭活白念珠菌体外刺激人单核源性树突状细胞,于第2、4、6和12小时以RT-PCR和Western blot检测Bcl 10的表达状况,同时采用RT-PCR和ELISA检测IL-2... 目的:研究Bcl 10和IL-23在白念珠菌活化的树突状细胞内的表达变化规律及其意义。方法:采用热灭活白念珠菌体外刺激人单核源性树突状细胞,于第2、4、6和12小时以RT-PCR和Western blot检测Bcl 10的表达状况,同时采用RT-PCR和ELISA检测IL-23的表达。结果:Bcl 10的表达在刺激4小时后逐渐降低。白念珠菌刺激可以迅速诱导IL-23的表达,但IL-23的表达在4小时达到顶峰后即下调。结论:热灭活白念珠菌刺激的人单核源性树突状细胞Bcl 10表达降低,这可能是引起白念珠菌刺激4小时后IL-23表达降低的原因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念珠菌 树突状细胞 BCL 10 IL-23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原发性干燥综合征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内肿瘤坏死因子受体相关因子6的表达及意义 被引量:1
20
作者 秦琴 张建荣 +3 位作者 谷明莉 胡志德 赵东宝 邓安梅 《第二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63-66,共4页
目的研究肿瘤坏死因子受体相关因子6(TRAF6)在原发性干燥综合征(pSS)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s)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采用实时荧光定量反转录PCR法检测了23例pSS患者和23例健康对照个体PBMCs中TRAF6mRNA的相对表达量,分析了其与pSS... 目的研究肿瘤坏死因子受体相关因子6(TRAF6)在原发性干燥综合征(pSS)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s)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采用实时荧光定量反转录PCR法检测了23例pSS患者和23例健康对照个体PBMCs中TRAF6mRNA的相对表达量,分析了其与pSS患者血清类风湿因子(RF)、免疫球蛋白浓度、抗SSA抗体和抗SSB抗体的关系。对其中9名接受糖皮质激素治疗的pSS患者进行了随访,观察了治疗前后患者PBMCs中TRAF6mRNA水平的变化。结果 pSS患者PBMCs中TRAF6mRNA的相对表达量是健康对照个体的2.77倍(P<0.01),且与血清RF(r=0.45,P=0.03)和免疫球蛋白水平(r=0.43,P=0.04)呈正相关,但与抗SSA抗体和抗SSB抗体无关。9名患者经过治疗后TRAF6mRNA表达下调了约50%(P<0.05)。结论 PBMCs中的TRAF6参与了pSS的发病机制,且是一种潜在的pSS标志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干燥综合征 肿瘤坏死因子受体相关因子6 单核白细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