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改变碳输入对亚热带针阔混交林土壤化学性质和微生物群落的影响
1
作者 李静凯 朱丽琴 +4 位作者 黄荣珍 刘萍渝 王金平 房焕英 侯斌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95-104,共10页
为探究有机碳输入改变对土壤微生物群落特征的影响,促进亚热带针阔混交林土壤肥力提升和生态系统恢复,本研究以亚热带红壤退化地恢复形成的木荷与马尾松针阔混交林为研究对象,原位设置凋落物输入+根系输入+菌根输入(LRM,对照)、双倍凋... 为探究有机碳输入改变对土壤微生物群落特征的影响,促进亚热带针阔混交林土壤肥力提升和生态系统恢复,本研究以亚热带红壤退化地恢复形成的木荷与马尾松针阔混交林为研究对象,原位设置凋落物输入+根系输入+菌根输入(LRM,对照)、双倍凋落物输入+根系输入+菌根输入(2LRM)、凋落物去除+根系输入+菌根输入(NRM)、凋落物去除+根系去除+菌根输入(NNM)和凋落物去除+根系去除+菌根去除(NNN)5种处理,利用高通量测序技术研究混交林表层土壤微生物群落特征,并探讨其与土壤化学性质的关系。结果表明:2LRM和NNN处理显著降低了土壤酸性磷酸酶的活性,NRM、NNM和NNN处理显著降低了土壤真菌的丰富度指数和多样性指数,改变有机碳输入对细菌Alpha多样性的影响不显著。混交林土壤优势细菌门为酸杆菌门(15.5%~40.2%)、变形菌门(23.6%~35.5%)和放线菌门(11.2%~17.7%),优势真菌门为担子菌门(32.5%~47.8%)、子囊菌门(26.9%~48.8%)和被孢菌门(12.8%~34.5%)。NRM处理使子囊菌门的相对丰度提高了62.1%,使担子菌门的相对丰度降低了27.6%。NNM处理使放线菌门和被孢菌门的相对丰度分别提高了57.8%和169.8%,使酸杆菌门和担子菌门的相对丰度分别降低了57.7%和22.7%。NNN处理使被孢菌门的相对丰度提高了61.0%。土壤有机质、蔗糖酶和多酚氧化酶是影响土壤细菌群落变化的关键因子,pH和蔗糖酶是影响土壤真菌群落的关键因子。研究表明,有机碳输入增加和减少均降低了真菌Alpha多样性,均未改变细菌Alpha多样性,地上凋落物和地下根系的同时去除对微生物群落组成影响最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微生物 有机碳输入 高通量测序 土壤化学性质 木荷与马尾松混交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植物地下觅养性状对土壤富磷斑块塑性响应的研究进展
2
作者 朱丽琴 黄荣珍 +4 位作者 彭志远 邹显花 廖迎春 李静凯 陈光水 《林业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91-200,共10页
磷是影响植物生长的关键养分元素之一,地下细根觅养塑性是植物提高土壤磷吸收的重要方式。在自然环境条件下,土壤养分具有异质性或斑块状分布特点,特别是相对固定的养分(如磷)。植物如何调整地下觅养性状对养分斑块的塑性响应尚不清楚,... 磷是影响植物生长的关键养分元素之一,地下细根觅养塑性是植物提高土壤磷吸收的重要方式。在自然环境条件下,土壤养分具有异质性或斑块状分布特点,特别是相对固定的养分(如磷)。植物如何调整地下觅养性状对养分斑块的塑性响应尚不清楚,特定细根性状预测地下觅养性状塑性响应更具有较大不确定性。本研究总结植物地下觅养塑性的影响因素,阐述细根(形态、构型、增殖、化学、生理)和菌根真菌性状对富磷斑块的塑性响应,从真菌侵染方式、根系形态结构、养分获取策略等方面分析地下觅养性状及其塑性响应在丛枝菌根和外生菌根树种间的差异。基于地下觅养的碳成本假设,指出细根形态塑性和生理塑性在许多情况下是资源竞争的结果。真菌菌丝的增殖塑性更能提高植物养分获取效率,但当根系和菌根真菌均存在于养分斑块时,根系增殖比真菌反应更敏感。本研究还探讨细根性状对地下觅养塑性的预测,指出细根直径是地下觅养性状变化的重要预测指标。围绕当前植物地下觅养塑性研究存在的不足,从地下觅养塑性框架、地下觅养机制、细根性状对植物养分获取塑性的预测、细根觅养塑性与防御塑性之间的关系等方面提出今后的研究方向,深入理解植物地下磷养分获取策略及其对环境变化的适应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下觅养性状 富磷斑块 塑性响应 丛枝菌根 外生菌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品种脐橙根际土丛枝菌根真菌群落多样性分析 被引量:1
3
作者 姬绍晖 丁美萍 +6 位作者 陈彦芳 房焕英 朱丽琴 邹显花 黄荣珍 李燕燕 王金平 《南昌工程学院学报》 CAS 2024年第1期51-58,共8页
以赣南早脐橙、红肉脐橙和纽荷尔脐橙3个品种脐橙的根际土壤为研究对象,研究不同品种脐橙根际土壤中丛枝菌根真菌(Arbuscular mycorrhizal fungi,AM真菌)群落特征。结果表明:脐橙品种显著影响根际土壤中AM真菌群落α多样性,纽荷尔脐橙... 以赣南早脐橙、红肉脐橙和纽荷尔脐橙3个品种脐橙的根际土壤为研究对象,研究不同品种脐橙根际土壤中丛枝菌根真菌(Arbuscular mycorrhizal fungi,AM真菌)群落特征。结果表明:脐橙品种显著影响根际土壤中AM真菌群落α多样性,纽荷尔脐橙根际土壤中的OTU数和ACE指数均显著低于赣南早脐橙和红肉脐橙(P<0.05);在各个菌属中,赣南早脐橙根际土壤中类球囊霉(Paraglomus)的相对丰度显著高于红肉脐橙和纽荷尔脐橙(P<0.05)。冗余分析(RDA)表明,土壤因子中,碱解氮显著影响脐橙根际土壤中AM真菌群落α多样性(F=7.8,P=0.034),速效钾显著影响脐橙根际土壤中AM真菌群落结构(F=2.7,P=0.008)。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脐橙 AM真菌群落 品种差异 高通量测序 土壤化学性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13)C示踪的2个杉木家系幼苗光合碳分配动态
4
作者 杨梦佳 邹显花 +7 位作者 郭志娟 彭钊 何妍 彭志远 姚必达 黄国敏 朱丽琴 黄荣珍 《林业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35-46,共12页
【目的】探究2个杉木家系幼苗在不同CO_(2)浓度下对外源碳的固定及其光合碳在不同器官中的运输与分配规律,为揭示杉木固碳及光合碳分配策略对CO_(2)浓度升高的响应机制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南方林区广泛种植的洋口No.020和No.061杉... 【目的】探究2个杉木家系幼苗在不同CO_(2)浓度下对外源碳的固定及其光合碳在不同器官中的运输与分配规律,为揭示杉木固碳及光合碳分配策略对CO_(2)浓度升高的响应机制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南方林区广泛种植的洋口No.020和No.061杉木幼苗为对象,设置对照CO_(2)浓度(400±50)μmol·mol^(-1)(C400)及CO_(2)浓度分别升高到(800±50)μmol·mol^(-1)(C800)和(1000±50)μmol·mol^(-1)(C1000)这3个CO_(2)浓度梯度,利用^(13)C标记法对不同浓度CO_(2)进行标记,量化示踪标记后不同阶段各杉木家系幼苗固定的光合碳在各组织器官的流向和分配,分析幼苗净光合速率、各器官生物量分配比例及生长差异,阐明不同CO_(2)浓度条件下各杉木家系幼苗的固碳能力及光合碳的体内分配规律差异。【结果】在不同CO_(2)浓度处理下,各杉木家系幼苗的各组织器官的^(13)C分配和生物量分配比例均大致呈现叶>茎>根的规律。随着CO_(2)浓度增加,各杉木家系幼苗的净光合速率与各器官δ^(13)C值总体上随之增加;No.020加快对根的^(13)C运输,表现为处理1天后,C800与C1000处理下根的^(13)C分配比例分别较C400处理增加50.40%和109.63%。CO_(2)处理浓度亦影响各杉木家系幼苗的光合碳分配策略,进而改变生物量分配。30天后,相较C400处理:C800与C1000处理下的No.020地上部^(13)C分配比例分别增加了6.23%和6.03%,No.020茎的^(13)C分配比例分别增加了39.50%和50.31%(P<0.05),No.061根系^(13)C分配比例分别增加了22.40%和70.26%(P<0.05),No.061茎的^(13)C分配比例分别减少了2.45%和15.10%(P<0.05);C1000处理下No.061茎的生物量分配比例减少12.44%,根的生物量分配比例增加5.22%。【结论】正常大气CO_(2)浓度下,No.020杉木幼苗具有更强的代谢转运能力。CO_(2)浓度升高促进2个杉木家系幼苗提高净光合速率,增加光合碳合成,促进No.020杉木幼苗加快对光合碳的向下运输,并影响2个基因型杉木的光合碳分配策略,其中,No.020倾向于向地上部尤其是茎中储存光合碳,而No.061倾向牺牲茎的光合碳分配以增加根系光合碳供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13)C标记 杉木 不同家系 CO_(2)浓度升高 光合碳分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外源硒对砷胁迫萝卜的光合特性影响 被引量:1
5
作者 廖艺惠 胡良 +5 位作者 陈洁宁 郭修远 邓邦骏 江桂仙 程晓琼 崔龄 《南昌工程学院学报》 CAS 2024年第1期34-41,共8页
砷对人类健康存在潜在威胁,蔬菜是人体砷摄入的主要来源之一。硒是对砷毒性有拮抗作用的微量元素。目前关于硒对砷胁迫萝卜光合特性的影响鲜见报道。本文采用盆栽试验,研究施加不同浓度亚硒酸钠(Se(IV))、硒酸钠(Se(VI))、酵母硒(Se-Y)... 砷对人类健康存在潜在威胁,蔬菜是人体砷摄入的主要来源之一。硒是对砷毒性有拮抗作用的微量元素。目前关于硒对砷胁迫萝卜光合特性的影响鲜见报道。本文采用盆栽试验,研究施加不同浓度亚硒酸钠(Se(IV))、硒酸钠(Se(VI))、酵母硒(Se-Y)和麦芽硒(Se-M)对砷胁迫萝卜的净光合速率(P_(n))、气孔导度(G_(s))、胞间CO_(2)浓度(C_(i))和蒸腾速率(T_(r))光合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低浓度硒(≤6 mg·L^(-1))可增强砷胁迫下萝卜的抗逆性,提高P_(n)和T_(r),降低C_(i),从而增强萝卜的光合作用;高浓度硒(≥24 mg·L^(-1))会对萝卜产生毒害作用,减弱萝卜的光合作用;有机硒(Se-Y、Se-M)比无机硒(Se(IV)、Se(VI))更能减轻砷对萝卜的毒理学效应;Se-M对萝卜P_(n)、G_(s)、C_(i)和T_(r)光合特性的影响均最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萝卜 光合特性 胁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亚热带不同植被恢复期植物群落多样性特征
6
作者 李静凯 黄荣珍 +6 位作者 朱丽琴 张腾升 刘萍渝 黄国敏 杨润 郭志娟 秦易 《南昌工程学院学报》 CAS 2024年第3期52-57,共6页
以赣江源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洋地林场的残次林、针阔混交林和阔叶林为研究对象,采用空间序列代替时间序列的方法,研究不同植被恢复期植物多样性和林分结构特征。结果表明:不同植被恢复期植物物种由多到少依次为阔叶林(38种)、针阔混交林(2... 以赣江源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洋地林场的残次林、针阔混交林和阔叶林为研究对象,采用空间序列代替时间序列的方法,研究不同植被恢复期植物多样性和林分结构特征。结果表明:不同植被恢复期植物物种由多到少依次为阔叶林(38种)、针阔混交林(28种)、残次林(23种);随着植被恢复的进行,乔木和灌木植物物种不断升高,草本植物物种先升高后降低;不同植被恢复期,乔木、灌木、草本的重要值、α多样性和相似性存在明显差异;群落演替促进了乔木和灌木植物的生长,抑制了草本植物的生长。研究结果可为植物多样性的保护、中亚热带人工林生态系统的稳定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物多样性 植被恢复 赣江源国家自然保护区 重要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疫木采伐迹地不同土壤管理措施的水肥流失阻控效果
7
作者 邹显花 李静凯 +3 位作者 童浩 陈贵斌 姬绍晖 黄荣珍 《森林与环境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561-570,共10页
为探究松材线虫灾毁迹地地表快速覆盖和有效控制坡面水肥流失的技术措施,运用径流小区定位观测的方法,分析比较生物膜(SWM)、防草布(FCB)覆盖和施用聚丙烯酰胺(PAM)等土壤管理措施对松材线虫灾毁迹地的径流、泥沙及养分流失量的阻控效... 为探究松材线虫灾毁迹地地表快速覆盖和有效控制坡面水肥流失的技术措施,运用径流小区定位观测的方法,分析比较生物膜(SWM)、防草布(FCB)覆盖和施用聚丙烯酰胺(PAM)等土壤管理措施对松材线虫灾毁迹地的径流、泥沙及养分流失量的阻控效果。结果表明:SWM-95%处理的泥沙流失阻控效果最佳,其养分流失量低于其他处理。SWM-67%处理的泥沙及养分流失量最高。FCB、PAM处理的水肥流失量在处理时间为90、180 d时均低于对照(CK),且PAM处理效果更优,95%-PAM处理的径流量和泥沙流失量在处理时间为90、180 d时分别比CK降低了52.1%、75.6%和71.7%、73.0%。PAM处理对氮、钾流失的阻控效果较优,而对泥沙流失中磷养分的阻控效果不佳。PAM处理的水肥流失阻控效果在处理时间为270 d时显著减弱,而FCB处理的阻控效果仍优于其他处理,且表现为95%处理梯度>67%处理梯度。对林地土壤养分含量进行比较分析,不同土壤管理措施处理的养分含量总体上均高于CK,其中,SWM-67%处理的全磷、速效磷含量显著高于其他处理(P<0.05),PAM、FCB处理则对氮、钾的全量与速效养分有较好的保持作用。此外,不同土壤管理措施处理均促进了新造林杉木树高的生长,其中FCB、PAM处理效果更优。综合可见,在松材线虫灾毁迹地,可采用95%-PAM处理,使裸露地表的水土流失短期内得到快速有效控制,对于立地条件要求较高的林地可采取95%-PAM处理与67%-FCB处理相结合的方式,在节约成本的同时达到最优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松材线虫 灾毁迹地 地表土壤管理 聚丙烯酰胺 防草布 生物膜 水土流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