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632篇文章
< 1 2 8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考虑灌溉用水时间规律的流域分布式二元水循环模拟方法研究
1
作者 姚鑫铭 周祖昊 +8 位作者 余根坚 刘佳嘉 于新哲 王坤 唐明 王钦钊 温天福 吴碧琼 曹辉 《水文》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10-118,共9页
灌溉用水在人类用水中占比较大,考虑灌溉用水的流域分布式二元水循环模型在水资源管理中的应用具有重要意义,但以往的模型研究中,较少关注灌溉用水时间分布规律对模拟效果的影响。基于作物系数法与田间水量平衡原理,考虑各区域主要作物... 灌溉用水在人类用水中占比较大,考虑灌溉用水的流域分布式二元水循环模型在水资源管理中的应用具有重要意义,但以往的模型研究中,较少关注灌溉用水时间分布规律对模拟效果的影响。基于作物系数法与田间水量平衡原理,考虑各区域主要作物种植结构,构建区域灌溉用水模型,将其与分布式二元水循环模型WEP-L结合,对流域水循环过程进行模拟。将该方法应用于鄱阳湖流域,结果表明:(1)鄱阳湖流域农业灌溉用水主要分布在5—10月,其中7—9月最多,均占25%以上。(2)考虑灌溉用水规律的水循环模型在鄱阳湖流域具有较好的模拟效果,对于1980—2021年系列,率定和验证期7个代表水文站逐月流量模拟的NSE均达到0.8以上,RE在±5%以内。(3)与不考虑灌溉用水规律的模型相比,本文方法提升了模拟精度,且对干旱年份模拟精度的提升效果更好;鄱阳湖流域代表水文站点径流频率P>75%年份主要灌溉期NSE平均提升0.09以上,RE绝对值平均减少5.3%以上,赣、抚、信、饶、修五流域中,饶修两流域效果提升最大。研究表明,在流域水循环模拟中,须考虑灌溉用水时间分布规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流域二元水循环模拟 灌溉用水时间规律 WEP-L模型 鄱阳湖流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石羊河流域水-作物-生态系统耦合协调度时空演变与调控潜力研究
2
作者 魏征 李道西 +4 位作者 柳佳奇 张宝忠 潘岩 鞠乐毛毛 任浩 《农业机械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142-151,共10页
针对西北干旱区农业水资源短缺与生态环境保护的矛盾,本文以石羊河流域为研究区,基于“压力-状态-响应”框架构建包含12个指标的水资源-作物生长-生态环境系统评价体系,采用熵权法确定权重并进行共线性检验。将贝叶斯网络引入耦合协调... 针对西北干旱区农业水资源短缺与生态环境保护的矛盾,本文以石羊河流域为研究区,基于“压力-状态-响应”框架构建包含12个指标的水资源-作物生长-生态环境系统评价体系,采用熵权法确定权重并进行共线性检验。将贝叶斯网络引入耦合协调度评价,实现从状态描述到因果诊断的方法突破。利用多源遥感数据反演植被生理参数和环境指标,采用月尺度分析2023年4—10月作物生长周期系统演变规律。结果表明:水资源、作物生长子系统的发展指数均呈先升后降的单峰曲线趋势,分别在6、7月达到峰值0.64和0.89;生态环境子系统发展指数则持续缓慢上升(由0.43提高至0.62);耦合协调度呈显著月际变化,从4月的0.46(面临失调)升至7月峰值0.80(中级协调),后降至10月的0.57(临界协调),与作物生长周期高度吻合;贝叶斯网络识别出不同生长阶段主控因素的动态转换:4月灌溉主导,5—7月转为肥力限制,8—10月需水肥盐协同调控;空间上中部地区协调度持续较高,下游民勤地区长期处于低值区。研究结果为干旱区农业水资源精准管理提供了“评价-诊断-调控”的完整技术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羊河流域 水-作物-生态系统 耦合协调度 贝叶斯网络 遥感反演 时空演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CMADS数据集的寻乌水流域水沙模拟研究
3
作者 谯剑波 刘贵花 +4 位作者 王伟华 丰青艳 仝兴庆 陈宗怡 谷新晨 《江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78-186,共9页
CMADS数据集为气象数据缺乏的地区提供了潜在数据源,对水资源管理和评价有着重要意义.为探讨CMADS在流域水文模拟中的适用性问题,该文以寻乌水流域为研究区,分析了2010-2018年在流域内的水沙变化特征,并依据河网密度法计算出最佳集水面... CMADS数据集为气象数据缺乏的地区提供了潜在数据源,对水资源管理和评价有着重要意义.为探讨CMADS在流域水文模拟中的适用性问题,该文以寻乌水流域为研究区,分析了2010-2018年在流域内的水沙变化特征,并依据河网密度法计算出最佳集水面积,分别用传统气象站数据和CMADS气象数据集驱动SWAT模型,进行流域径流和泥沙模拟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在流域内多年水沙变化呈不显著增加趋势,泥沙变化不均匀;当集水面积阈值为9.000 km^(2)时,提取出的河网与实际河网吻合度较高,为最佳集水面积;在CMADS数据集和传统气象数据驱动下的SWAT模型对径流和泥沙模拟效果均达到模型模拟效果评价标准,都适用于寻乌水流域的水沙模拟;CMADS数据集驱动的模型模拟效果整体更佳,可替代地面观测数据用于该地区水文模拟研究,CMADS数据集可为气象站点数据不足的区域建立SWAT模型提供数据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MADS SWAT模型 寻乌水流域 径流 泥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13年以来海河流域降水增多成因剖析 被引量:1
4
作者 王庆明 张越 +3 位作者 邓皓东 谭伟丽 陈康 赵勇 《水科学进展》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96-306,共11页
为探究21世纪10年代以来海河流域年降水量增多的原因,基于实测降水、旱涝等级以及再分析资料等多源数据,利用小波分析、水汽平衡、WRF模型(Weather Research and Forecast Model)数值模拟等方法,分析了海河流域降水丰枯周期特征、外来... 为探究21世纪10年代以来海河流域年降水量增多的原因,基于实测降水、旱涝等级以及再分析资料等多源数据,利用小波分析、水汽平衡、WRF模型(Weather Research and Forecast Model)数值模拟等方法,分析了海河流域降水丰枯周期特征、外来水汽收支变化以及外调水对降水的影响。结果表明:海河流域存在33 a的降水周期,最新一轮周期的丰水段从2013年开始,年降水量较上一轮周期枯水段(1997—2012年)增多80.0 mm;2013—2022年较1997—2012年夏季西北通道、东南通道和西南通道水汽输入分别增加0.35、0.29和0.26 kg/(m·s),导致年降水量增加76.7 mm,占降水增量的95.9%;2015—2022年南水北调中线一期工程输入水量导致流域年降水量增加3.3 mm,占降水增量的4.1%。本研究对掌握海河流域降水演变规律、保障流域长期水资源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降水增多 水汽收支 周期性 外调水 海河流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藏高山区中小流域设计洪水计算方法研究进展综述 被引量:1
5
作者 康有 张波 +5 位作者 张洁 马顺刚 江玉吉 周毓彦 倪飞宇 刘金涛 《水电能源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5-19,共5页
西藏高山区中小流域为亚洲众多大河的源区,是国家水资源安全战略基地和水能资源接续基地。然而,本区下垫面情况异常复杂且监测难度大,属典型的无(缺)资料地区,设计洪水计算方法发展缓慢,为当地水利水电项目的规划设计、施工建设和运营... 西藏高山区中小流域为亚洲众多大河的源区,是国家水资源安全战略基地和水能资源接续基地。然而,本区下垫面情况异常复杂且监测难度大,属典型的无(缺)资料地区,设计洪水计算方法发展缓慢,为当地水利水电项目的规划设计、施工建设和运营管理等带来了较大的风险和挑战。受水文观测资料、高度复杂的下垫面情况及暴雨洪水形成机制等制约,现有方法(如推理公式、洪水频率分析及水文比拟等)在西藏高山区的适用性和有效性不足。为解决西藏中小流域设计洪水计算的难题,建议通过数学物理途径推导流域关键带结构信息(如地形—植被—土壤)与径流响应的解析关系,进而建立由下垫面信息反演设计参数及洪水设计值的理论方法,发展适合西藏中小流域地理水文特性的新型设计洪水计算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山区流域 关键带结构 暴雨洪水过程 设计洪水计算 无资料流域水文预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流域水资源系统复杂网络特征及韧性驱动机理 被引量:1
6
作者 王煜 万芳 +4 位作者 王威浩 韩文浩 郑小康 张迪 吕鸿 《水科学进展》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90-203,共14页
面向水旱灾害风险管控的需求,为揭示水资源系统复杂网络特征及韧性驱动机理,本文基于水资源系统复杂网络,构建“气象-水文-社会经济-生态-工程”五维水资源系统韧性评价指标体系。以汾河流域为研究对象,通过建立子系统因果关系网络厘清... 面向水旱灾害风险管控的需求,为揭示水资源系统复杂网络特征及韧性驱动机理,本文基于水资源系统复杂网络,构建“气象-水文-社会经济-生态-工程”五维水资源系统韧性评价指标体系。以汾河流域为研究对象,通过建立子系统因果关系网络厘清要素逻辑关联,综合运用耦合度模型与地理探测器方法,定量解析系统间交互作用强度及韧性驱动机理。研究结果表明:(1)水资源系统具有明显的复杂网络特征,各子系统间都存在较高强度的耦合关系,其中气象子系统和水文子系统之间的耦合度最高(0.933);(2)2010—2022年,年降水量、地表水资源量、城镇化水平、森林覆盖率、人均供水量等因素是汾河流域水资源系统韧性的主导驱动力,其中年降水量驱动力最强(0.812);(3)不同驱动因素交互作用的影响力均大于单因素单独作用时的影响力,各影响因素之间交互作用日趋复杂,多因素共同作用趋势凸显。探索水资源系统复杂网络特征和揭示水资源系统韧性的驱动机理,对于减少灾害风险、优化水资源配置时空格局、支撑流域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资源系统 韧性驱动机理 复杂网络 汾河流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复杂输水系统水气两相流数值模拟方法研究
7
作者 陈文学 穆祥鹏 +1 位作者 崔巍 谭水位 《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学报(中英文)》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9,30,共10页
复杂输水系统通常由明流输水隧洞、暗涵、明渠、渡槽、倒虹吸、有压管道等建筑物构成。合理确定明流隧洞的洞顶余幅,是长距离明流输水系统安全运行的关键。鉴于输水工程中水流流速相对较低,水气界面清晰,水流流型通常为光滑分层流或波... 复杂输水系统通常由明流输水隧洞、暗涵、明渠、渡槽、倒虹吸、有压管道等建筑物构成。合理确定明流隧洞的洞顶余幅,是长距离明流输水系统安全运行的关键。鉴于输水工程中水流流速相对较低,水气界面清晰,水流流型通常为光滑分层流或波状分层流,利用一维水气两相流模型可以模拟分析复杂输水系统的水流运动特性和气流运动特性。本文以一维水气两相流控制方程为基础,提出了水气两相流耦合迭代算法,利用追赶法计算复杂输水系统内的水流和气流运动特性。案例分析表明,对于长距离输水隧洞而言,应考虑气流运动对水流运动的影响,设置通气孔,可改善隧洞内的水流运动特性。建议今后开展低流速输水隧洞洞顶余幅阈值研究,为低流速输水隧洞的设计和运行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杂输水系统 水气两相流 数学模型 通气量 洞顶余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流域水循环系统多维调控方案的评价与优选 被引量:5
8
作者 徐凯 汪林 +1 位作者 甘治国 季海萍 《河海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118-123,共6页
分析水循环系统在"自然-社会"二元驱动下产生的五维属性,利用熵理论与协同学理论对水循环系统多维调控方案进行评价与比选:选取各维属性特征值作为调控方案的评价指标(序参量),建立评价指标与水循环系统五维属性间的量化关系... 分析水循环系统在"自然-社会"二元驱动下产生的五维属性,利用熵理论与协同学理论对水循环系统多维调控方案进行评价与比选:选取各维属性特征值作为调控方案的评价指标(序参量),建立评价指标与水循环系统五维属性间的量化关系;提出单一方案系统协调度评价指标与组合方案有序度综合距离评价指标,评价和比选单一调控方案和组合调控方案的水循环系统整体调控效果,确定较优的单一调控方案与组合调控方案。以海河流域为例,验证所提出的水循环系统多维调控方案评价与优选方法的可行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循环系统 多维调控 方案评价 熵理论 协同学 海河流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CMIP6的黄河流域三级水资源区未来气候变化预估
9
作者 王佳琦 王坤 +2 位作者 严登华 周祖昊 赵津 《南水北调与水利科技(中英文)》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42-250,276,共10页
基于地面气象站观测资料,采用地球交换全球每日降尺度预测(NEX-GDDP-CMIP6)气候模式数据下的7个气候模式和4个基线情景,评估各个气候模式和集合模式对黄河各个三级水资源区1956−2018年的模拟能力,并预测4个“一级”温室气体排放情景即... 基于地面气象站观测资料,采用地球交换全球每日降尺度预测(NEX-GDDP-CMIP6)气候模式数据下的7个气候模式和4个基线情景,评估各个气候模式和集合模式对黄河各个三级水资源区1956−2018年的模拟能力,并预测4个“一级”温室气体排放情景即共享社会经济途径(shared socioeconomic pathway,SSP)情景下2021−2080年黄河各个三级水资源区的降水和气温时空变化规律发现:相较于现有的上中下游区域划分,本研究对黄河流域29个三级水资源区进行了更精细化的分析,揭示不同区域在气候变化下的差异特征;在降水模拟方面,BBC_CSM2_MR模式在河源至玛曲(分区1)的表现优于集合模式,突破传统统一采用模式集合数据进行降水预估的局限性,证明单一模式在特定区域的高精度应用潜力;未来气候变化呈现“湿热”趋势,降水变化冬季最大、夏季最小;气温变化以夏季最大、冬季次之为主,表现为高温增强、低温减弱。研究结果可为未来黄河流域三级水资源区极端气候变化趋势研判和生态治理调控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MIP6 气候变化 时间变化特征 空间变化特征 黄河三级水资源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改进河网密度法确定最佳集水阈值——以金沙江流域为例
10
作者 关昊哲 冶运涛 +3 位作者 顾晶晶 黄建雄 曹引 蒋云钟 《中国农村水利水电》 北大核心 2025年第9期50-57,共8页
集水阈值是影响基于DEM提取数字河网的关键要素,理论上存在一最佳集水阈值对应最佳数字河网,为提升确定最佳集水阈值的准确性,提取更精确的河网,基于河网密度法原理提出改进河网密度法,以金沙江流域、大清河流域、沂沭泗流域为研究区域,... 集水阈值是影响基于DEM提取数字河网的关键要素,理论上存在一最佳集水阈值对应最佳数字河网,为提升确定最佳集水阈值的准确性,提取更精确的河网,基于河网密度法原理提出改进河网密度法,以金沙江流域、大清河流域、沂沭泗流域为研究区域,ASTER GDEMV3(30 m)、SRTM DEM(90 m)与GEBCODEM(450 m)为研究数据源,对方法的普适性、改良效果以及集水阈值对河网提取的影响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集水阈值与河网密度成幂函数反比关系,集水阈值越大,河网密度越小;(2)相同集水阈值下,不同分辨率DEM数据提取河网结果不同,且随着集水阈值的增大,河网差异越大;(3)DEM数据分辨率会对河网提取结果造成影响,分辨率越低,所得最佳集水阈值越大、河网提取精度越低;当DEM数据精度过低时,平原流域、丘陵流域河网提取结果失真严重,无法提取较为真实的河网数据;(4)当改进河网密度法参数B=0时,其在不同地形流域条件、不同分辨率数据下提取效果均最优;(5)河网密度法所得最佳阈值往往偏大,改进河网密度法在不同地形流域条件、不同分辨率数据下提取河网结果均优于河网密度法;且改进河网密度法对山区流域、低分辨率DEM数据的改良效果最好。本研究可为流域数字河网的高效提取和水利数字化建设提供重要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EM数据 河网提取 河网密度法 改进河网密度法 集水阈值 金沙江流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二元水循环模拟的抚河流域径流变化人工影响解析 被引量:2
11
作者 温天福 王建华 +2 位作者 刘佳嘉 赵楠芳 周祖昊 《水文》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7-14,共8页
人类活动的影响使得流域水循环过程呈现二元特性,径流变化归因分析对流域水资源精细化管理意义重大,当前多数研究难以消除基准期的影响且不能区分不同类型人类活动对径流的影响。以“自然-社会”二元水循环理论为基础,考虑农业灌溉取水... 人类活动的影响使得流域水循环过程呈现二元特性,径流变化归因分析对流域水资源精细化管理意义重大,当前多数研究难以消除基准期的影响且不能区分不同类型人类活动对径流的影响。以“自然-社会”二元水循环理论为基础,考虑农业灌溉取水、工业生活取水以及大中型水库调度影响,构建了抚河流域二元水循环模型,采用多因素贡献解析法分析流域径流受三种人工因素的影响程度。结果表明,1956~2014年抚河流域年均径流减少量呈一定增加趋势,多年平均径流量减少约8.24×10^8m^3/a,其中农业灌溉取用水贡献达80.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元水循环 农业灌溉 工业取水 水库调度 归因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跨流域调水经济产出强度影响因素与门限效应研究
12
作者 贾雅各 何凡 +2 位作者 王丽川 路培艺 孙润萌 《水电能源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215-218,共4页
现阶段我国调水工程经济性问题日益凸显,为科学认识中国跨流域调水经济产出强度的主要影响因素,基于我国34项已建调水工程(涉及城市69个)2017~2020年的年度面板数据,构建人均GDP与调水经济产出强度之间的门限模型,并将万元GDP用水量与... 现阶段我国调水工程经济性问题日益凸显,为科学认识中国跨流域调水经济产出强度的主要影响因素,基于我国34项已建调水工程(涉及城市69个)2017~2020年的年度面板数据,构建人均GDP与调水经济产出强度之间的门限模型,并将万元GDP用水量与第二三产业产值占比作为控制变量验证该非线性关系的稳健性,得到了“一阈值、两区制、三因素”的成果。结果表明,人均GDP与跨流域调水经济产出强度之间存在显著的单门槛效应,门限值γ=89405元/人,将样本划分为高、低社会经济水平区制;在不同区制,人均GDP、万元GDP用水量、第二三产业产值占比三个因素对跨流域调水经济产出强度的影响存在显著差异;为提升调水经济产出强度,高社会经济水平区制应重点推动经济增长和保持高效用水,而低社会经济水平区制则应侧重于提高用水效率和优化产业结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跨流域调水 经济产出强度 门限效应 人均GDP 万元GDP用水量 第二三产业产值占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红壤丘陵区典型流域极端降水与径流响应研究
13
作者 王伟华 刘贵花 +4 位作者 丰青艳 王家雪 仝兴庆 谷新晨 林珲 《水资源与水工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34-42,52,共10页
基于定南水流域1982—2022年的气象水文数据,采用95百分位数法和最小事件间隔时间法识别极端降水事件,结合M-K趋势分析、突变检验及Pearson相关性分析,研究极端降水演变及其对径流的影响。结果表明:研究期间极端降水频次呈不显著下降趋... 基于定南水流域1982—2022年的气象水文数据,采用95百分位数法和最小事件间隔时间法识别极端降水事件,结合M-K趋势分析、突变检验及Pearson相关性分析,研究极端降水演变及其对径流的影响。结果表明:研究期间极端降水频次呈不显著下降趋势,但强度有所增强,呈现“低频高强”特征,且主汛期(5—6月)的发生概率显著高于其他时段;中雨日数(R10)、降水强度(SDII)、5 d最大降水量(Rx5day)等指标呈微弱上升趋势;年均径流量在2004年发生突变,2005—2022年极端降水对径流的贡献率由突变前的46%降至39%;总降水量(PRCPTOT)与年均径流的相关性最强(r≥0.82),大雨日数(R25)和强降水量(R95p)次之,而持续干旱日数(CDD)和5 d最大降水量(Rx5day)的影响较弱(r<0.30);极端降水指标之间存在较强的相关性(r>0.70)。研究揭示了定南水流域极端降水-径流响应的非线性机制,为区域防洪减灾提供科学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极端降水 径流 最小事件间隔时间法 M-K检验 非线性机制 红壤丘陵区 定南水流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考虑雨水口堵塞及处置效果的城市内涝模拟
14
作者 王子源 蔡敏 +2 位作者 廖卫红 黄浩成 杨丘 《南水北调与水利科技(中英文)》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598-608,618,共12页
为解决雨水口堵塞情况及人为清淤过程不断发生变化给城市带来的洪涝灾害问题,构建一个可以考虑雨水口堵塞与人工处置措施的动态排水模型,以福州市新权南路易涝区为例,分析不同降雨及不同堵塞程度CR情景下的积水风险。结果表明:随着降雨... 为解决雨水口堵塞情况及人为清淤过程不断发生变化给城市带来的洪涝灾害问题,构建一个可以考虑雨水口堵塞与人工处置措施的动态排水模型,以福州市新权南路易涝区为例,分析不同降雨及不同堵塞程度CR情景下的积水风险。结果表明:随着降雨量级的增大,雨水口堵塞对区域排水性能的影响逐渐减小,从P=1a到P=50a雨水口堵塞导致的积水体积增加量分别为87.87%、61.30%、53.06%、43.67%、37.61%;随着CR的增加,积水的增加量呈现出“S”型曲线变化趋势,堵塞对排水系统性能的影响先平缓增加,后迅速增加,最后趋于稳定;通过滚动内涝预测可以确定人工处置的最晚响应时间,及时清理雨水口可以有效抑制积水的增长及减少淹没时间。在完全堵塞情况下,人工清理滞后1h和2h分别使淹没时间增加了20min和55min。建立的动态排水模型能够准确评估雨水口堵塞对区域排水系统性能的影响,为雨水口堵塞情况下的内涝预测及应急处置提供解决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内涝 雨水口堵塞 人工处置 数值模拟 机理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可解释机器学习的北京市屋面雨水径流水质评估与模拟
15
作者 毕洁瑜 李睿贤 +3 位作者 张守红 张帆 章孙逊 魏祯 《水土保持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280-289,共10页
[目的]定量评估气象与环境要素分异下北京市屋面雨水收集利用系统径流水质特征并解析其主要影响因素,为城市屋面雨水收集系统设计和径流水质综合评价提供科学依据。[方法]2023年7—11月通过在北京市不同区域的5个站点搭建雨水收集利用... [目的]定量评估气象与环境要素分异下北京市屋面雨水收集利用系统径流水质特征并解析其主要影响因素,为城市屋面雨水收集系统设计和径流水质综合评价提供科学依据。[方法]2023年7—11月通过在北京市不同区域的5个站点搭建雨水收集利用试验装置,监测并获取周边环境要素、降雨特征及径流水质数据,并采用水质综合指数(RQI)对水质进行评价,同时使用可解释随机森林回归模型构建基于气象与环境要素的RQI预测模型。[结果](1)各地区装置对径流水质污染物浓度呈现不同分布规律,海淀、延庆RQI值较高,而房山RQI值最低;(2)随机森林模型能够较准确地预测RQI值,具有较高预测精度(R^(2)_(率定)=0.853,R^(2)_(验证)=0.745);(3) SHAP模型分析表明,降雨量对RQI影响最大(平均SHAP值=0.120),且降雨量初期冲刷效应作用的临界值约为8 mm。[结论]北京市不同区域间屋面雨水径流水质存在显著差异,主要受降雨量、降雨间期及大气NO_(2)浓度影响;随机森林模型能够有效预测径流水质,结合SHAP模型可量化各影响因子贡献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雨水收集利用 径流水质 机器学习 SHAP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水热耦合的青藏高原分布式水文模型——Ⅱ.考虑冰川和冻土的尼洋河流域水循环过程模拟 被引量:12
16
作者 刘扬李 周祖昊 +6 位作者 刘佳嘉 王鹏翔 李玉庆 朱熠明 姜欣彤 王康 王富强 《水科学进展》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201-210,共10页
尼洋河流域是雅鲁藏布江第四大支流,受冰川、积雪和冻土影响,水循环关系极其复杂。为深入研究该区域内的水文循环过程,本文在寒区水循环模型(WEP-COR)的基础上,针对青藏高原气候和地质特点,构建了耦合“积雪-土壤-砂砾石层”连续体和“... 尼洋河流域是雅鲁藏布江第四大支流,受冰川、积雪和冻土影响,水循环关系极其复杂。为深入研究该区域内的水文循环过程,本文在寒区水循环模型(WEP-COR)的基础上,针对青藏高原气候和地质特点,构建了耦合“积雪-土壤-砂砾石层”连续体和“积雪-冰川”水热过程模拟的青藏高原分布式水循环模型(WEP-QTP)。在尼洋河流域通过对2013—2016年的流量过程模拟发现,工布江达和泥曲站的逐月流量Nash-Sutcliffe效率系数分别达到0.810和0.752,比改进前的0.430和0.095有明显提升;以2015年为例,对比WEP-COR和WEP-QTP模型发现,WEP-QTP模型在汛期特别是主汛前(冻土融化期)模拟的流量过程不会出现较大的波动,模拟得到的逐日流量Nash-Sutcliffe效率系数相比WEP-COR从-0.67提高到0.54。模型增强了地下水含水层的调节作用,使得流量过程更加平稳且接近实测,研究结果表明,WEP-QTP模型适用于青藏高原的水文模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循环模拟 “积雪-土壤-砂砾石层”连续体 积雪-冰川 水热过程模拟 尼洋河流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二元水循环模拟的密云水库上游流域河川径流演变归因分析 被引量:8
17
作者 姬世保 杜军凯 +3 位作者 仇亚琴 刘欢 吕向林 王伟泽 《水利水电技术(中英文)》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116-127,共12页
密云水库上游流域是首都重要的生态屏障和水资源保护地,近60 a来,流域河川径流量衰减明显,定量识别不同时期径流变化成因对于科学认识流域水循环演变机理具有重要意义。基于此,构建了二元分布式水文模型,设置了多个情景对流域水循环过... 密云水库上游流域是首都重要的生态屏障和水资源保护地,近60 a来,流域河川径流量衰减明显,定量识别不同时期径流变化成因对于科学认识流域水循环演变机理具有重要意义。基于此,构建了二元分布式水文模型,设置了多个情景对流域水循环过程进行模拟,并在此基础上使用多因素归因分析法对河川径流演变进行了定量归因。结果表明:(1)近60 a来,人类活动对径流衰减的贡献(42.8%)略小于气候变化(57.2%),气候变化对径流的影响先减小后增大,而人类活动的影响先增大后减小;(2)从基准期(1960—1970年)到变化期(1985—1995年),气候变化使径流增加0.29亿m^(3),人类活动造成径流减少1.22亿m^(3),其中,人工林面积的大幅增加是径流减少的主要原因,从变化期(1985—1995年)到现状期(2007—2017年),气候变化与人类活动对径流衰减的贡献率分别为92.5%、7.5%,降水偏枯及年内分配变化是气候变化导致径流衰减的主要原因;(3)从基准期到变化期,多因素变化协同率为-61.6%,从变化期到现状期,为-92.7%,说明近60 a来多因素对径流的综合效应表现为负效应,且各因素对径流的影响抵消程度逐渐变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归因识别 二元水循环模拟 WEP-L模型 多因素归因分析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地下泵站进水流道数值模拟与方案优化 被引量:2
18
作者 李甲振 王涛 +3 位作者 薛兴祖 郭永鑫 付辉 纪昌知 《排灌机械工程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663-669,共7页
以典型地下泵站的进水流道为研究对象,建立数值仿真模型,分析设计方案的水力特性及存在不足,并给出优化方案.研究结果表明:在原方案中,外侧水泵进水管入口中心和圆洞出口中心的连线与来流方向的夹角达到70°,水流大角度偏转,并在进... 以典型地下泵站的进水流道为研究对象,建立数值仿真模型,分析设计方案的水力特性及存在不足,并给出优化方案.研究结果表明:在原方案中,外侧水泵进水管入口中心和圆洞出口中心的连线与来流方向的夹角达到70°,水流大角度偏转,并在进水管入口出现脱流现象,水头损失系数达到2.31~2.44,水泵进水管出口的流速分布均匀度为95.09%~96.80%,速度加权平均角为86.51°~87.41°,原方案的圆洞突扩进入压力罐,然后突缩进入水泵的进水管,且压力罐内无任何导流措施,致使局部流道产生了较大的水头损失;优化方案提出了“集管+岔管”的分流措施,通过2个60°弯头实现水流流向的偏移,平面和垂直方向均没有突扩或突缩结构,水头损失系数减小至0.93~1.07,优化方案不仅改善了流道的水力性能,也避免了开挖、衬砌压力罐.研究结果可为类似地下泵站进水流道设计提供一定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下泵站 进水流道 水力性能 评价指标 数值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河流域地下水储量时空演变特征及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4
19
作者 刘家宏 周美林 邵薇薇 《人民黄河》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67-73,共7页
基于GRACE和GRACE Follow-On卫星及GLADS数据,考虑气候、植被等影响,构建了时间序列分解和随机森林算法耦合模型,揭示了2003—2022年黄河流域地下水储量时空变化特征及主要驱动过程。结果表明:近20 a黄河流域地下水储量显著减小,减小变... 基于GRACE和GRACE Follow-On卫星及GLADS数据,考虑气候、植被等影响,构建了时间序列分解和随机森林算法耦合模型,揭示了2003—2022年黄河流域地下水储量时空变化特征及主要驱动过程。结果表明:近20 a黄河流域地下水储量显著减小,减小变率为-3.3 mm/a,其中汾河盆地和关中平原地区减小速度最快,变率为-15~-30 mm/a;气候呈暖干化趋势,植被绿度提高,蒸散发量显著增加;地下水储量的减小是植被覆盖增加、气温升高和蒸散发量增加共同作用导致地下水消耗量增加的结果;地下水储量空间变化主导因素差异显著,不同区域主导过程均由植被状况和气温的相互作用驱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RACE 地下水储量 耦合算法 气候变化 植被 黄河流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浪底水库汛前调水调沙模拟与综合效益评估 被引量:2
20
作者 夏军强 张贤梓依 +2 位作者 王增辉 陈翠霞 周祖昊 《湖泊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550-1561,共12页
为提高汛前调水调沙期多目标博弈过程中小浪底水库的综合效益,本文构建了调水调沙模拟与综合效益定量评估数学模型。该模型由3个模块构成,其中:水沙计算模块考虑库区明流与异重流输移及干支流倒回灌过程,水库调度模块衔接库区水沙计算... 为提高汛前调水调沙期多目标博弈过程中小浪底水库的综合效益,本文构建了调水调沙模拟与综合效益定量评估数学模型。该模型由3个模块构成,其中:水沙计算模块考虑库区明流与异重流输移及干支流倒回灌过程,水库调度模块衔接库区水沙计算和坝下泥沙冲淤计算,效益评价模块采用经济效益指标衡量水库的综合效益。采用2013年和2014年汛前调水调沙过程对该模型开展了参数率定和验证工作,计算结果可模拟异重流潜入、演进、出库的全过程以及水库调度和发电过程。根据历年调水调沙实践经验选取关键调度参数,最终拟定降低对接水位或减小壅水程度的5种方案,采用模型对各方案展开调水调沙过程计算和综合效益评价。结果表明,调度过程中改变对接水位和壅水程度在减淤效益和兴利效益间存在冲突。通过比较综合经济效益指标,最终推荐对接水位为222.57 m并减小库区壅水的方案作为优选方案,可获得最大的综合效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汛前调水调沙 水库调度 综合效益 数值模拟 小浪底水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8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