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0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SWAT的马渡河流域水文模拟及环境响应分析
1
作者 吴帆 张利华 +1 位作者 陈俊宏 陈佩佩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47-258,共12页
环境变化对于流域水文循环产生了巨大影响,土壤含水量和地下水补给量是水文循环中关键的要素.该研究基于多种数据建立SWAT模型模拟马渡河流域1981—2018年土壤含水量(SW)、地下水补给量(GW),分析流域多年GW、SW时空变化特点,并探究其与... 环境变化对于流域水文循环产生了巨大影响,土壤含水量和地下水补给量是水文循环中关键的要素.该研究基于多种数据建立SWAT模型模拟马渡河流域1981—2018年土壤含水量(SW)、地下水补给量(GW),分析流域多年GW、SW时空变化特点,并探究其与环境因子之间的响应关系.研究结果如下:1)建立马渡河流域SWAT模型,使用遥感数据进行模型参数率定,选取的7个子流域在率定期精度均表现良好(均R^(2)>0.5,NSE>0.5),使用遥感ET数据以及房县实测数据进行精度验证,精度均满足要求.2)流域多年SW、GW平均值为分别为18.7%和50.93mm每年,流域GW多年年内呈现双峰分布特征,而流域SW呈现单峰分布特点.3)空间上,流域SW、GW分布均呈现出“北低南高”的特点,且均表现出微弱的下降趋势.4)不同土壤类型和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均对于流域GW和SW表现出一定的影响.土地利用类型中耕地类型具有流域最大GW和SW平均值;土壤类型中,艳色高活性淋溶土具有最大的SW、石灰性疏松岩性土具有最大的GW;流域SW对于不同坡度等级变化响应不显著,GW呈现出坡度越小GW值越大的特点.5)流域SW、GW在年月尺度上分别对于降雨和风速表现出显著相关,延迟一年的GW对于降雨表现出显著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WAT模型 土壤含水量 地下水补给量 环境响应 水文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温带草地物候对气候变化的响应及其对总初级生产力的贡献 被引量:8
2
作者 袁沫汐 文佐时 +2 位作者 何利杰 李鑫鑫 赵林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354-376,共23页
气候变暖引起的植物物候变化影响了陆地生态系统功能和碳循环。目前研究着重关注温带和热带森林物候变化趋势、驱动因素,关于干旱半干旱地区草地物候变化及其对生态系统总初级生产力(gross primary productivity, GPP)影响仍知之甚少。... 气候变暖引起的植物物候变化影响了陆地生态系统功能和碳循环。目前研究着重关注温带和热带森林物候变化趋势、驱动因素,关于干旱半干旱地区草地物候变化及其对生态系统总初级生产力(gross primary productivity, GPP)影响仍知之甚少。因此,开展草地植物物候与生产力之间的关系研究对预测草地生态系统响应未来气候变化和区域碳循环至关重要。基于1982—2015年气象资料和GIMMS NDVI3g数据,分析了中国温带草原植被返青期(start of the growing season, SGS)和枯黄期(end of the growing season, EGS)变化及其对气候的响应,并借助一阶差分法量化物候对GPP动态变化的贡献。结果表明:(1)季前1—2个月的夜间温度增温会显著提前SGS,而当月至季前2个月的白天温度对SGS有着微弱的促进作用;季前3个月的累积降水对SGS提前作用最为强烈,累积太阳辐射在各个时期对SGS影响相对较弱。(2)不同季前时间尺度昼夜温度对草地EGS均表现出相反的作用,短期累积降水对EGS起到显著延迟的区域范围最大,太阳辐射随着季前时间的增加对草地枯黄期的延迟作用逐渐转变为提前作用。(3)EGS对草地GPP年际变化趋势的相对贡献率强于返青期。研究结果有助于深化陆地生态系统与气候变化、碳循环之间相互作用的认识,为草地适应未来气候变化和生态建设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被物候 气候变化 总初级生产力 响应 温带草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微生物与沉积岩的协同演化 被引量:6
3
作者 谢树成 颜佳新 +1 位作者 杨义 杨江海 《沉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1635-1644,共10页
[意义]生物圈是地球区别于其他星球的一大关键,微生物因时空分布广、代谢功能多样、繁殖快、丰度高而对地球宜居性产生重要影响,探索微生物与沉积岩的协同演化关系对了解宜居地球的形成过程与途径具有重要意义。[进展]太古宙虽然以火成... [意义]生物圈是地球区别于其他星球的一大关键,微生物因时空分布广、代谢功能多样、繁殖快、丰度高而对地球宜居性产生重要影响,探索微生物与沉积岩的协同演化关系对了解宜居地球的形成过程与途径具有重要意义。[进展]太古宙虽然以火成岩为主,少量的沉积岩也以物理作用为主,但铁代谢微生物广泛参与了条带状硅铁建造的形成。元古宙的沉积岩发生了革命性变化,其丰度远比火成岩多,而且微生物作用明显加强。元古宙出现了大量丰富多彩的钙质微生物岩和微生物成因沉积构造,白云岩出现峰值,微生物形成的碳酸盐台地形态也多变。在元古宙末期,泥岩丰度的增加与陆地低等生物繁盛而导致黏土矿物工厂的生产机制升级有关。在元古宙与显生宙的过渡时期,出现了从硅质、磷质到钙质的转换,这与原核微生物向真核微生物再向多细胞动物的演化以及海洋环境的pH和Eh等条件变化有关。到了显生宙,多细胞动物大发展,而微生物群落受到压制,白云岩丰度开始降低。在真核微生物方面,古生代绿藻类的优势被中—新生代的红枝藻系所代替,使得碳酸钙沉积从浅水向深水扩展。特别是,在显生宙一些重大突变期,碳酸盐工厂出现从骨架灰岩到钙质微生物岩的多次大转换,并且出现一些错时相和微生物成因沉积构造,这些都与宏体生物出现危机后微生物生态系统的短暂发展有关。泥岩丰度在志留纪以后猛增,这与高等植物登陆导致黏土矿物工厂的又一次变革以及植物—微生物相互作用导致有机质絮凝作用的加强有关。[结论与展望]地质时期的条带状硅铁建造、灰岩、白云岩、磷块岩、硅质岩等沉积岩都与微生物作用密切相关,甚至一部分泥岩的形成也可能与微生物作用有关。微生物参与了许多沉积岩的形成,导致微生物在地质时期与沉积岩具有协同演化的关系。未来可以利用地质大数据定量化研究各类沉积岩在地质时期的分布和丰度及其与不同微生物之间的关系,由此进一步探索地球深部与表层的联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岩石学 地质微生物学 地球生物学 岩石圈 生物圈 生物地质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中亚岩石冷却的时空差异性浅析天山中新生代隆升剥露的动力来源
4
作者 王国灿 赵子豪 +2 位作者 申添毅 马骋 周亚波 《地学前缘》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322-342,共21页
本文基于系统收集的天山及北部中亚区域磷灰石裂变径迹年龄、U-Th/He年龄和裂变径迹长度数据,通过频度分析和年龄分阶段插值分析,综合刻画了天山和中亚地区中新生代的岩石快速冷却事件的时空差异。结合不同阶段不同区域构造变形的表现,... 本文基于系统收集的天山及北部中亚区域磷灰石裂变径迹年龄、U-Th/He年龄和裂变径迹长度数据,通过频度分析和年龄分阶段插值分析,综合刻画了天山和中亚地区中新生代的岩石快速冷却事件的时空差异。结合不同阶段不同区域构造变形的表现,探讨了天山地区不同阶段不同区段岩石快速冷却事件与不同板块边界动力之间的联系。结果显示,天山地区主要经历了晚三叠世、晚侏罗世—早白垩世、晚白垩世—古新世、新生代中晚期4次快速冷却事件。晚三叠世的快速冷却主要分布于天山西段,反映逆冲断层活动引起的岩石抬升剥露,受控于西部图兰(Turan)地体与古亚洲大陆的碰撞。晚侏罗世—早白垩世的快速冷却主要分布于西部的吉尔吉斯天山和东部的东天山地区,均表现为逆冲断层活动引起的岩石抬升剥露。其中西部吉尔吉斯天山的逆冲抬升主要受控于南部的拉萨地体与古亚洲大陆碰撞的远程效应,而东天山主要受控于北部蒙古—鄂霍茨克洋主体闭合的远程效应。晚白垩世—古新世的快速冷却主要为沿大型断裂分布的热冷却事件。其中,西部吉尔吉斯天山、中国西天山和东部东天山南部的觉罗塔格地区,断裂活动引发的快速冷却事件主要发生在晚白垩世晚期—古新世,受控于Kohistan-Dras等岛弧的增生拼贴和最后的印度与欧亚大陆的碰撞,而东天山北部哈尔里克山,右旋转换伸展断裂导致的快速热冷却事件主要发生在相对较早的晚白垩世中期,与北部蒙古—鄂霍茨克造山带后碰撞伸展塌陷事件同步。新生代中晚期的快速冷却主要表现在帕米尔及其以北的天山西段,反映为印度与欧亚板块碰撞后高原崛起向北扩展导致的陆内强烈挤压的远程效应。总之,天山造山带不同区段中新生代不同阶段的岩石快速冷却事件是南部特提斯构造域多块体碰撞和北部蒙古—鄂霍茨克构造域洋盆闭合以及其后的后碰撞伸展塌陷等板块边界动力远程效应综合影响的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山造山带 中新生代 低温热年代学 岩石快速冷却事件 远程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江流域碎屑锆石U-Pb年龄物源示踪研究进展 被引量:6
5
作者 李亚伟 李长安 +6 位作者 张玉芬 林旭 王节涛 孙习林 魏传义 郭汝军 冷勇辉 《地震地质》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521-544,共24页
长江的演化对于了解现代亚洲地貌格局的演变,以及探讨河流发育对构造隆升和季风演化的响应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前人已采用多种方法厘定长江的演化历史,但对长江贯通时限等问题仍存在较大的争议。目前物源示踪是进行河流演化研究的重... 长江的演化对于了解现代亚洲地貌格局的演变,以及探讨河流发育对构造隆升和季风演化的响应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前人已采用多种方法厘定长江的演化历史,但对长江贯通时限等问题仍存在较大的争议。目前物源示踪是进行河流演化研究的重要方法之一,其关键在于选取的示踪剂能够有效地代表源区信息并能准确定年。锆石的封闭温度高,可十分稳定地记录源区信息,且在河流中广泛存在,采集样品方便,锆石U-Pb年代学分析方法成熟,因而广泛应用于长江流域物源示踪研究。但长江流域面积广泛,流经的地质单元岩性复杂,流域内热历史信息丰富,这导致单纯利用该方法进行物源示踪研究面临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文中在国内外研究资料的基础上,基于从"源"到"汇"系统的研究思路,通过对比分析,指出基于碎屑锆石U-Pb年代学进行长江流域物源示踪研究的局限性以及需要注意的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碎屑锆石 U-PB年代学 物源示踪 长江流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982—2015年中国温带不同草地植被枯黄期对极端气候事件的响应 被引量:5
6
作者 袁沫汐 赵林 +1 位作者 李鑫鑫 林爱文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4期6015-6032,共18页
随着极端气候事件频率和强度的增加,植被物候正在发生深刻的变化。然而,植被枯黄期(EGS)对极端气候的响应机制目前尚未厘清,特别是对于干旱半干旱地区的草地而言。因此,聚焦我国温带草地,基于1982—2015年全球监测与模型研究工作组归一... 随着极端气候事件频率和强度的增加,植被物候正在发生深刻的变化。然而,植被枯黄期(EGS)对极端气候的响应机制目前尚未厘清,特别是对于干旱半干旱地区的草地而言。因此,聚焦我国温带草地,基于1982—2015年全球监测与模型研究工作组归一化植被指数(GIMMS NDVI3g)长时间序列数据提取草地物候参数,并分析其时空变化规律;运用随机森林模型等方法探究温带草地EGS对极端气候变化的响应特征。结果表明:(1)全区多年平均EGS主要发生于270—290儒略日(DOY),59.8%的区域呈延迟趋势,其中显著延迟(P<0.05)的区域分布在新疆天山、阿尔泰山一带和准噶尔盆地西部、黄土高原北部、呼伦贝尔高原的西部和东北小兴安岭。(2)EGS与极端气温暖极值(日最低气温的最大值、日最高气温的最大值、暖夜日数、暖昼日数)之间均以广泛的正相关关系为主;相比之下,极端降水事件与EGS之间的关系相对比较复杂,这与各草地类型自身的生理策略和所处环境密切相关。(3)整体而言,持续干旱日数、气温日较差和暖夜日数对全域草地EGS动态变化具有极大的重要性。就不同草地类型而言,温带草甸草原主要受到气温日较差的影响,温带山地草甸和温带沼泽化草甸EGS变化主要受日最高气温的最大值的影响,日最低气温的最大值和暖夜日数分别对温带草丛和温带荒漠草原的影响最大;持续湿润日数和持续干旱日数则分别对生长在水分限制地区的温带盐生草甸和温带典型草原的EGS产生强烈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被枯黄期 极端气候事件 响应 随机森林模型 温带草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江演化百年谜题:回溯与进展 被引量:2
7
作者 郭汝军 魏传义 +10 位作者 李长安 张玉芬 李亚伟 孙习林 张增杰 冷勇辉 苏建超 李国鼐 吕凌云 陈旭 丁智强 《地震地质》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1-28,共28页
长江的形成标志着中国地貌格局的形成与东亚现代地貌格局的建立。文中简述了百余年间长江演化研究的主要争论,梳理了近20年来将物源示踪方法应用于长江演化研究的进展及得到的启示。通过对长江流域的典型沉积体系:包括上游昔格达组、剑... 长江的形成标志着中国地貌格局的形成与东亚现代地貌格局的建立。文中简述了百余年间长江演化研究的主要争论,梳理了近20年来将物源示踪方法应用于长江演化研究的进展及得到的启示。通过对长江流域的典型沉积体系:包括上游昔格达组、剑川盆地、中下游砾石层、江汉盆地、长江三角洲钻孔沉积及边缘海盆地(莺歌海盆地、中国台湾岛)的物源示踪结果进行归纳梳理,笔者认为:1)长江演化争论的焦点问题依旧是三峡贯通和石鼓第一弯的形成,但争论的问题已拓宽至古水系模式、侵蚀-沉积过程、夷平面形成等诸多问题。2)三峡贯通和石鼓第一弯形成的时代尚未取得共识,即长江的形成时代和过程还存在争论。长江中下游砾石层和江汉盆地沉积物具有复杂的源区供应,仅依靠碎屑锆石U-Pb年代学无法有效区分长江上游的物源信号;江汉盆地和长江三角洲钻孔沉积记录对于三峡贯通的初始信号仍未达成一致;剑川盆地和昔格达组沉积物的年代及其物源意义对于金沙江南流(东流)的指示意义存在广泛争论;海洋沉积约束长江和红河水系演化模式的物源信号也存在争议。3)在长江流域各沉积盆地进行物源研究时,建议加强海陆沉积对比。从地貌-构造演化-沉积古地理-气候变迁的角度,将能更加全面地重建长江演化的历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江演化 争论与进展 物源示踪 长江三峡 长江第一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东部陆架第四纪沉积环境演化研究进展与展望 被引量:2
8
作者 姚政权 刘健 +12 位作者 万世明 刘焱光 易亮 刘建兴 单新 乔淑卿 赵德博 肖国桥 王昆山 窦衍光 王中波 胥勤勉 石学法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42-57,共16页
中国东部陆架位于亚洲大陆与西太平洋的过渡区域,是连接全球最大的沉积源-汇系统的重要纽带,记录了东亚构造变形、亚洲季风系统形成与演化、海平面变化及东亚重大水系变迁等诸多重要信息。在总结前人研究的基础上,结合最近20年来中国海... 中国东部陆架位于亚洲大陆与西太平洋的过渡区域,是连接全球最大的沉积源-汇系统的重要纽带,记录了东亚构造变形、亚洲季风系统形成与演化、海平面变化及东亚重大水系变迁等诸多重要信息。在总结前人研究的基础上,结合最近20年来中国海洋专项获得的数据资料和研究成果,综述了中国东部陆架区第四纪以海侵-海退变化为主要特征的沉积环境变化,探讨了陆架沉积环境变化与区域构造、海平面和东亚季风气候变化的联系;基于目前在长江、黄河流域及东部陆架区开展的沉积物源-汇研究,讨论了长江和黄河贯通入海的可能时代及控制因素;提出新生代以来陆架地质环境演变与东亚构造历史、季风系统演化、海平面变化、重大水系调整及陆架有机碳埋藏的耦合机制研究是未来在中国东部陆架实施科学钻探的重点科学目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侵-海退 海平面变化 大陆架钻探 黄河和长江 中国东部陆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湖北宜昌下白垩统五龙组风成砂的发现及其物源分析 被引量:1
9
作者 王倩 肖国桥 +2 位作者 高慧 秦世玉 黄咸雨 《地质科技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214-227,共14页
白垩纪时期,我国中纬度地区广泛发育风成砂岩,指示了副热带沙漠带的存在。对白垩纪风成砂岩的发育年代、分布范围、物质来源、所记录的古风向等方面的研究,有助于重建东亚地区白垩纪不同时期的古地理和古气候特征。为此,对湖北宜昌地区... 白垩纪时期,我国中纬度地区广泛发育风成砂岩,指示了副热带沙漠带的存在。对白垩纪风成砂岩的发育年代、分布范围、物质来源、所记录的古风向等方面的研究,有助于重建东亚地区白垩纪不同时期的古地理和古气候特征。为此,对湖北宜昌地区下白垩统五龙组(K_(1)w)中发育的一套巨厚的白垩纪砂岩开展了系统的野外沉积特征调查、室内粒度分析、石英颗粒表面微观特征的扫描电镜观察,以及碎屑锆石U-Pb年代学研究,探讨了其成因和物源特征。结果表明:①该套砂岩分布于江汉盆地西缘白垩纪洪积扇的扇缘部位,出露厚度超过40 m,发育大型高角度交错层理,其粒度组成十分均一,其野外特征和粒度组成符合风成沙的特征;②扫描电镜观察显示,石英颗粒普遍磨圆较好,表面发育碟形和新月形撞击坑,以及溶蚀作用和沉淀作用导致的微观特征,与风成砂的特征一致;③该套砂岩的碎屑锆石年龄存在4个主要的峰值,分别约为2.46,1.85 Ga,780,170 Ma,这些年龄峰值与秦岭-大别造山带及黄陵隆起之上沉积盖层的碎屑锆石年龄组成一致,指示其物源可能主要来自黄陵隆起形成后其上覆盖的南华系-侏罗系的侵蚀物,同时可能也混入了部分秦岭-大别造山带的物质;④该套砂岩中最年轻的锆石年龄为(119.9±2.8)Ma,指示该段地层的年龄不早于早白垩世晚期,与湖北省地质调查院将五龙组划归下白垩统一致。上述结果指示着该套砂岩为早白垩世时期干旱气候条件下发育于干旱盆地洪积扇边缘的沙漠沉积,指示着湖北宜昌地区在早白垩世副热高压的影响下已出现了地带性沙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垩纪 风成砂 碎屑锆石 物源 行星风系 湖北宜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近400年来湖北大九湖泥炭地摇蚊对湿度变化的响应 被引量:1
10
作者 侯桂林 曹艳敏 +3 位作者 田文龙 潘登 申声曼 陈旭 《湖泊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1030-1042,I0007,共14页
神农架大九湖泥炭地是华中地区少有的亚高山泥炭藓湿地,是研究长江中游气候变化及其生态效应的理想区域.本文通过大九湖一根泥炭岩芯的年代学、元素及摇蚊亚化石记录,结合区域古气候资料,探讨大九湖泥炭地地表干湿变化历史及生物响应过... 神农架大九湖泥炭地是华中地区少有的亚高山泥炭藓湿地,是研究长江中游气候变化及其生态效应的理想区域.本文通过大九湖一根泥炭岩芯的年代学、元素及摇蚊亚化石记录,结合区域古气候资料,探讨大九湖泥炭地地表干湿变化历史及生物响应过程.结果表明,近400年来大九湖泥炭地古水文和摇蚊种群变化经历了3个主要阶段:1820s之前研究区内气候偏冷湿,尤其是1720s—1820s年间,冷湿的环境有利于泥炭中碳的大量积累,较高的地表有效湿度使得摇蚊大量生长,同时湖泊相摇蚊属种丰富度及含量均较高;1820s—1940s年间,区域内夏季降水量显著降低,同时伴随明显的区域增温过程,泥炭地地表有效湿度过低不利于水生生物生长,摇蚊种群生物量极低;1940s(尤其1970s)后,摇蚊种群丰度逐渐回升,但湖泊相摇蚊丰度较1820s以前明显降低,半陆生摇蚊属种丰度有所增加,说明尽管该时期泥炭地表湿度有所增加,但较1820s前仍较低,暖湿气候下泥炭分解也较为明显.本研究探索性地分析了气候变化背景下泥炭地摇蚊种群对泥炭地湿度变化的响应过程,这不仅为摇蚊亚化石在气候变化研究中的应用开拓了新的领域,同时也为全面、精准地理解泥炭地演化及区域环境变化过程提供了新线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摇蚊亚化石 地表湿度 泥炭地 大九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亚热带落叶乔木叶蜡正构烷烃单体碳同位素季节变化特征及影响因素
11
作者 杨婷 闫超阳 黄咸雨 《地球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213-222,共10页
叶蜡正构烷烃单体碳同位素组成已经成为陆相沉积古生态重建的重要研究方法。现代过程研究是提升叶蜡正构烷烃指标解译的重要环节,而目前关于落叶乔木叶蜡烷烃单体碳同位素组成(δ^(13)C_(alk))的季节性变化研究还比较有限。本文对两种... 叶蜡正构烷烃单体碳同位素组成已经成为陆相沉积古生态重建的重要研究方法。现代过程研究是提升叶蜡正构烷烃指标解译的重要环节,而目前关于落叶乔木叶蜡烷烃单体碳同位素组成(δ^(13)C_(alk))的季节性变化研究还比较有限。本文对两种典型亚热带落叶乔木(小叶栎、枫香)开展了为期2年的叶蜡烷烃δ^(13)C_(alk)研究。两个树种叶蜡烷烃的δ^(13)C_(alk)值在春季偏正,随后迅速偏负,秋季变幅较小,趋于稳定。这种季节性变化特征和初期利用储存的老碳而后期利用新合成的糖类有关。在生长季末期,两种落叶乔木叶蜡烷烃相对于叶片的碳同位素分馏系数处于−6‰~−8‰,相对于文献报道的平均值偏负,这可能是因为生长季后期仍有少量的长链正构烷烃合成。研究结果揭示,基于落叶乔木叶蜡烷烃单体碳同位素进行古环境重建时需要考虑环境信号的季节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落叶乔木 叶蜡烷烃 单体碳同位素 表观分馏系数 季节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川西高原毛垭坝盆地全新世气候变化 被引量:1
12
作者 邹司雅 季军良 +1 位作者 徐亚东 朱宁 《地质科技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73-183,共11页
在西风带、东亚季风和印度季风的共同影响下,青藏高原不同区域全新世气候变化过程存在显著差异,加强不同区域古气候变化研究对重建青藏高原全新世气候变化过程及理解其变化机制具有重要意义。以青藏高原东部川西高原理塘县毛垭坝盆地全... 在西风带、东亚季风和印度季风的共同影响下,青藏高原不同区域全新世气候变化过程存在显著差异,加强不同区域古气候变化研究对重建青藏高原全新世气候变化过程及理解其变化机制具有重要意义。以青藏高原东部川西高原理塘县毛垭坝盆地全新世地层为研究对象,在14C测年的基础上,通过沉积环境和多个古气候代用指标的分析,重建了全新世气候变化过程。毛垭坝盆地早-中全新世冰水湖沉积物覆盖在末次冰期冰碛物之上,晚全新世为冲洪积物。全新世沉积物在筛除砾石(粒径>2 mm)后的粒度组成以中粉砂以下粒级(粒径<32μm)为主,占比多>80%,是冰川磨蚀作用的产物。磁化率在古土壤层明显增大,结合粒径<1μm粒度组分的出现,可能说明成壤作用生成的强磁性矿物是磁化率值增大的原因。在冰水湖还原环境中磁化率值显著减小,可能与磁性矿物溶解有关。结合总有机碳(TOC)和色度参数的综合分析表明,毛垭坝盆地早全新世气候温干,中全新世暖湿,晚全新世温干,这一变化过程与青藏高原东部全新世气候变化总的趋势相符。在晚全新世气候温干的趋势下,毛垭坝盆地在2700 a BP古土壤发育,气候温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 川西高原 毛垭坝盆地 全新世 气候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河从未经由永定河入海
13
作者 林欣如 肖国桥 +3 位作者 杨吉龙 潘卿 赵卿宇 梁美艳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46-54,共9页
黄河是中国第二长河,其形成和演化对中国地貌格局的演化和古气候变化具有重要的指示意义。19世纪以来,陆续有学者提出黄河在沿三门峡入海之前曾由河套盆地向东经由永定河入海的猜想,这一假想的河流可称为“北黄河”。这一猜想在地理学... 黄河是中国第二长河,其形成和演化对中国地貌格局的演化和古气候变化具有重要的指示意义。19世纪以来,陆续有学者提出黄河在沿三门峡入海之前曾由河套盆地向东经由永定河入海的猜想,这一假想的河流可称为“北黄河”。这一猜想在地理学领域有较广泛的影响,然而,一直以来却鲜有证据明确证实或证伪这一猜想。本文综合新近发表的华北平原钻孔物源证据、汾渭盆地沉积和三门峡地区的地貌证据对这一猜想进行了探讨。这些证据表明,在约1.6 MaBP之前,位于永定河冲积扇及渤海湾沿岸的所有钻孔均未接收到来自黄河上游和中游的物质,表明此阶段三门峡和北黄河都未开通;而在约1.6 MaBP后,黄河上游和中游的物质开始进入渤海湾,但永定河冲积扇仍缺乏来自黄河上游和中游的物质。结合汾渭盆地三门组在约1.6 Ma快速结束并转变为黄土沉积的证据判断:黄河在约1.6 Ma以前尚未贯通,在约1.6 Ma以后经由三门峡进入华北平原东流入海,即黄河从未经由永定河入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河演化 物源示踪 永定河 三门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神农架大九湖湿地摇蚊群落组成及其环境指示意义
14
作者 申声曼 曹艳敏 +3 位作者 侯桂林 潘登 陈旭 王松波 《湖泊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286-297,共12页
泥炭地是一种水-陆过渡型的湿地生态系统。水体沼泽化过程中,植被等生物群落也随之改变,进而影响泥炭地碳埋藏和发育过程。作为泥炭地生态系统重要的次级生产者,摇蚊群落结构变迁可以为追溯泥炭地环境演变和发育历史提供关键线索。泥炭... 泥炭地是一种水-陆过渡型的湿地生态系统。水体沼泽化过程中,植被等生物群落也随之改变,进而影响泥炭地碳埋藏和发育过程。作为泥炭地生态系统重要的次级生产者,摇蚊群落结构变迁可以为追溯泥炭地环境演变和发育历史提供关键线索。泥炭地在发育过程中将经历各种不同阶段,然而,现有的泥炭地摇蚊群落调查仅限于泥炭生境或泥炭地中开阔水域,较短的生境梯度不足以提供更为全面的摇蚊群落变化信息。神农架大九湖湿地包含泥炭地、湖泊、临时性水体等多种生境,本研究选择该湿地公园作为研究区域,通过采集不同生境的表层沉积物及水体样品,提取底泥亚化石摇蚊头壳,分析大九湖湿地中不同生境下的摇蚊群落结构差异,并对其与环境因子间的关系进行探讨。结果表明:1)大九湖湿地不同生境中摇蚊优势种迥异,泥炭藓藓丘生境中Limnophyes、Psilometriocnemus、Pseudosmittia等半陆生种类为主要优势种,湖泊生境中则以典型静水种Polypedilum nubeculosum-type为主要优势种,而过渡性水域(泥炭地洼地、沟渠及水洼生境)中,静水种与半陆生种共存;2)烧失量、水位埋深和p H是塑造不同生境类型下摇蚊群落结构的显著环境因子,水文条件主要通过改变碳积累过程等其他环境条件间接影响生物群落组成;3)沿水生-半陆生生境梯度,有机质含量和类型均发生显著变化,而摇蚊群落也由静水种、静水/半陆生共存转变为以半陆生种为主,摇蚊群落对生境变化表现出良好的响应过程。本研究揭示了不同生境条件下摇蚊群落的结构差异及影响摇蚊群落结构的潜在因子,为未来基于摇蚊的长时间尺度上泥炭地发育过程分析提供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摇蚊 泥炭地 水位埋深 碳累积 大九湖湿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黄土磁性地层研究进展与展望
15
作者 陈天然 肖国桥 +1 位作者 林欣如 潘卿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15,共15页
中国黄土是最重要的第四纪陆相气候记录之一,磁极性地层是建立第四纪黄土年代框架的主要方法之一。本文总结了中国黄土所记录的布容/松山(Brunhes/Matuyama)、加拉米诺(Jaramillo)、奥尔都维(Olduvai)和松山/高斯(Matuyama/Gauss)等几... 中国黄土是最重要的第四纪陆相气候记录之一,磁极性地层是建立第四纪黄土年代框架的主要方法之一。本文总结了中国黄土所记录的布容/松山(Brunhes/Matuyama)、加拉米诺(Jaramillo)、奥尔都维(Olduvai)和松山/高斯(Matuyama/Gauss)等几个作为主要定年依据的极性倒转界限的研究结果,并将黄土记录的这些界限位置与深海记录进行了对比。结果发现,不同黄土剖面所记录的各地磁极性倒转界限的位置并不一致,其差异可超过一个黄土-古土壤旋回,且不能用lock-in效应、气候和沉积速率差异、黄土地层划分差异来解释。这些地磁极性界限位置的差异指示极性界限附近的黄土可能经历了不同程度的重磁化。同时,这些差异也导致了不同研究者基于磁极性地层所建立的轨道尺度的黄土年代标尺与深海氧同位素记录的对比存在较大分歧。未来对黄土所记录的地磁场相对古强度(RPI)的研究可望为识别极性倒转界限的真实位置提供依据,并最终解决中国黄土与深海记录轨道尺度对比方案的分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土 第四纪 磁性地层 重磁化 地磁场相对古强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以地貌单元为依据的工程地质分区研究——以武汉市都市发展区城市地质研究为例 被引量:18
16
作者 李长安 张玉芬 +1 位作者 庞设典 官善友 《地质论评》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645-652,共8页
第四纪时期的构造运动和气候变化等具有明显的阶段性特点,地貌单元即是阶段性地质演化的宏观体现。不同地貌单元的构成土体具有特定的岩性、成因、结构、构造等组合及水文地质特征。通过对武汉市地貌、第四纪地质特征(地层、成因、岩性... 第四纪时期的构造运动和气候变化等具有明显的阶段性特点,地貌单元即是阶段性地质演化的宏观体现。不同地貌单元的构成土体具有特定的岩性、成因、结构、构造等组合及水文地质特征。通过对武汉市地貌、第四纪地质特征(地层、成因、岩性等)及土体工程地质性质等综合调查,发现地貌单元对工程地质条件具有明显的宏观控制意义。进而提出一级地貌分区即地貌区可作为工程地质分区的依据,二级地貌分区即地貌成因类型单元可作为工程地质亚区的划分依据。据此原则,将武汉都市发展区划分出4个工程地质区和14个工程地质亚区。并根据不同地貌单元的第四纪沉积物岩性、成因及沉积环境对各个工程地质区和亚区的工程地质特性进行了讨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武汉市都市发展区 地貌单元 第四纪沉积物 工程地质分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四深”微生物的地质作用——从气候环境变化到生态灾难 被引量:5
17
作者 谢树成 罗根明 +5 位作者 朱秀昌 王灿发 袁松虎 邱轩 纪建达 阮小燕 《地质论评》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1575-1583,共9页
“四深”微生物是指深海、深地、深空和深时环境的微生物,特别是细菌、古菌、真菌、病毒等。人们对“四深”微生物的了解非常有限,是亟待突破的地球生物学前沿领域。“四深”微生物的研究对理解地球生命起源、界定生物圈的边界条件、促... “四深”微生物是指深海、深地、深空和深时环境的微生物,特别是细菌、古菌、真菌、病毒等。人们对“四深”微生物的了解非常有限,是亟待突破的地球生物学前沿领域。“四深”微生物的研究对理解地球生命起源、界定生物圈的边界条件、促进地球科学与生命科学以及行星科学之间的交叉融合具有不可替代性的贡献。随着我国深海、深空、深地等重大工程计划的推进,一系列与“四深”微生物有关的前沿科学问题不断提出,包括地质微生物与气候环境的相互作用、地质微生物的生物安全与生态安全、地质微生物参与的隐匿地质过程等。特别是,“四深”环境活性氧自由基对微生物的影响、地质病毒对生物演化和地质过程的影响等前沿领域都亟待突破。活性氧自由基能对生物分子、细胞、组织和器官,乃至整个生物圈的演化以及微生物地质作用都产生重要影响。病毒引发了现代和近代诸多全球性疫情爆发,地质病毒则可能对生物的背景灭绝和大灭绝以及一些地质过程产生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球生物学 生物地球化学 天体生物学 地质病毒 细菌 古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江汉平原东北缘末次冰消期沉积物粒度特征及环境意义 被引量:4
18
作者 张玉芬 李长安 +5 位作者 赵举兴 毛欣 许应石 魏传义 李亚伟 张岱 《沉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983-994,共12页
麻城剖面位于江汉平原东北缘山地丘陵与平原过渡带半封闭的宽浅碟形洼地,是江汉平原北缘末次冰消期代表性沉积剖面。沉积环境主要由山麓坡洪积相和沼泽相组成,形成年代为距今18.00~8.60 ka。麻城剖面粒度组成主要以粉砂为主,达60.73%,其... 麻城剖面位于江汉平原东北缘山地丘陵与平原过渡带半封闭的宽浅碟形洼地,是江汉平原北缘末次冰消期代表性沉积剖面。沉积环境主要由山麓坡洪积相和沼泽相组成,形成年代为距今18.00~8.60 ka。麻城剖面粒度组成主要以粉砂为主,达60.73%,其中,粗粉砂达40.83%。剖面粒度变化可划分为7个变化阶段。结合剖面的岩性与沉积环境特征等综合分析,发现末次冰消期气候环境经历了四个气候期:第一气候期17.90~17.02 ka B.P.,为冰盛期之后气候开始回暖升温期。此时降水相对较多,地表径流强度中等偏强。第二个时期17.02~12.02 ka B.P.,为快速升温期。总体暖湿多雨,是末次冰消期最显著暖湿期,在江汉平原北缘坡麓地带的洼地广泛发育了沼泽。粒度变化进一步表明气候存在波动,早、晚期降雨强度大,时有强降水发生,地表径流稳定性差;中期(14.47~12.64 ka B.P.)降水明显减少,但雨量相对均匀,地表径流变幅小,此与长江中下游地区石笋记录的冰消期气候特征是一致的。第三气候期12.02~10.80 ka B.P.,该期是新仙女木事件之后的快速升温期,平均粒径和分选系数为剖面最大。表明当时降雨量大,气候稳定性较差,强降雨时有发生。第四气候期10.80~8.60 ka B.P.,气候总体为偏温湿环境。地表径流较第三气候期明显降低,早期降水偏多,后期温湿程度降低,地表径流变小。剖面中有两个明显的气候事件记录,一是新仙女木事件,表现为第④层与第⑤层之间的短暂沉积间断和沼泽环境的结束;二是9.8~9.2 ka B.P.干旱期,为厚约15 cm的黄土状土的沉积。研究表明,长江和汉江洪泛影响不到的江汉平原边缘洼地沉积可能是记录本地区气候特征的良好载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江汉平原 末次冰消期 粒度分析 地表径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江三峡巫山黄土稀土元素特征及古环境 被引量:1
19
作者 张玉芬 李长安 +2 位作者 熊德强 张岱 胡绪龙 《中国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901-911,共11页
【研究目的】巫山黄土是位于北亚热带河谷的一处代表性的粉尘堆积,具有重要的区域环境指示意义。【研究方法】本文通过系统取样,对巫山黄土的稀土元素组成特征和古气候意义进行了分析和讨论。【研究结果】结果表明:(1)巫山黄土各样品的... 【研究目的】巫山黄土是位于北亚热带河谷的一处代表性的粉尘堆积,具有重要的区域环境指示意义。【研究方法】本文通过系统取样,对巫山黄土的稀土元素组成特征和古气候意义进行了分析和讨论。【研究结果】结果表明:(1)巫山黄土各样品的稀土元素含量相差不大,并具有同步变化。同时轻稀土含量远远高于重稀土含量,表现为轻稀土富集,重稀土亏损;(2)巫山黄土具有从老到新∑REE逐渐减小的特点,这可能与黄土风化作用的强度不同有关;(3)剖面中不同深度样品的REE分布模式具有相似性,且特征值δCe、δEu、La/Yb、Gd/Yb和ΣREE也非常相近;(4)所有样品稀土元素配分曲线均具有负斜率,La-Eu曲线较陡,Eu-Lu曲线较平缓的特点,揭示了轻重稀土元素之间具有一定的分异作用;(5)巫山黄土δEu值分布在纵轴的0~1区间,具有明显的Eu负异常。而δCe却分布在1附近,没有表现出明显的Ce异常,表明沉积物遭受的风化作用并不强。【结论】巫山黄土并未经受较强的化学风化作用,堆积时该区的气候晚期比早期更为干冷,且在堆积过程中没有发生明显的物源改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稀土元素特征 古环境 巫山黄土 三峡 长江上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藏高原东南缘金沙江下游新生代构造与地貌演化
20
作者 王岸 王国灿 +4 位作者 王团乐 施炎 魏杰 李皓若 吕甘雨 《地质力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453-464,共12页
青藏高原东南缘发育数十万平方千米的广阔地貌过渡带与大面积低起伏地貌面,独特的地貌提供了解读高原构造拓展与地表隆升时间、过程以及机制的理想窗口。为揭示青藏高原东南缘新生代构造变形响应和地貌演化过程,通过构造解析、构造地貌... 青藏高原东南缘发育数十万平方千米的广阔地貌过渡带与大面积低起伏地貌面,独特的地貌提供了解读高原构造拓展与地表隆升时间、过程以及机制的理想窗口。为揭示青藏高原东南缘新生代构造变形响应和地貌演化过程,通过构造解析、构造地貌以及低温热年代学数据分析对金沙江下游流域进行综合研究。结果表明青藏高原东南缘早在始新世即已处于北西向为主的区域性挤压条件下而发生广泛褶皱变形。尽管始新世存在区域性变形响应,但青藏高原东南缘金沙江下游地区在古近纪为低海拔丘陵地貌,地表隆升幅度极为有限。晚渐新世—早中新世研究区总体处于长期的低剥蚀速率环境,促进了低海拔平缓地貌的形成。晚新近纪以来,青藏高原东南缘发生区域性缩短变形与显著地表隆升,大型水系同步下蚀,共同塑造形成现今较高海拔的低起伏地貌面与深切峡谷并存的特征性地貌。研究结果支持青藏高原东南缘晚新近纪以来的隆升与地壳构造缩短及增厚密切相关,而中下地壳塑性流动增厚机制并非必不可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东南缘 构造解析 热年代学 构造地貌 裂变径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