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84篇文章
< 1 2 1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甘肃东南地区构造活动与2013年岷县—漳县M_S6.6级地震孕震机制 被引量:101
1
作者 郑文俊 袁道阳 +7 位作者 何文贵 闵伟 任治坤 刘兴旺 王爱国 许冲 葛伟鹏 李峰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2期4058-4071,共14页
位于南北地震带中北段的甘东南地区,其构造变形和构造活动特征与青藏高原向北东方向的扩展密切相关,该地区复杂的构造几何形态主要受控于东昆仑断裂和西秦岭北缘断裂,区域新构造运动主要动力来源于青藏高原向北东的扩展.近年来,甘东南... 位于南北地震带中北段的甘东南地区,其构造变形和构造活动特征与青藏高原向北东方向的扩展密切相关,该地区复杂的构造几何形态主要受控于东昆仑断裂和西秦岭北缘断裂,区域新构造运动主要动力来源于青藏高原向北东的扩展.近年来,甘东南地区中强地震频发,本文主要通过对该地区构造活动特征、历史地震等资料的综合分析讨论,结合地球物理、地震学和野外调查等资料,认为青藏高原东北部东昆仑断裂的向北挤压和向东的运动是该地区构造应力集中的主要原因,也是该地区中强地震的主要孕震环境和机制,而西秦岭北缘断裂的走滑及向南北两侧逆冲"花状构造"是临潭—宕昌断裂带上中强地震频繁发生的一个重要动力因素.2013年7月22日发生在甘肃岷县—漳县的MS6.6级地震正好位于临潭—宕昌断裂带中东段上,是该断裂分段不均匀活动的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活动构造 构造转换 岷县一漳县地震 孕震机制 甘东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昆仑断裂带东段分支断裂--阿万仓断裂晚第四纪构造活动特征 被引量:27
2
作者 李陈侠 袁道阳 +1 位作者 杨虎 徐锡伟 《地震地质》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44-64,共21页
文中从几何结构特征、断裂长期滑动速率和古地震复发特征3个方面对阿万仓断裂进行了研究。详细的遥感解译和野外调查结果表明:1)阿万仓断裂作为东昆仑断裂带东段(玛沁—玛曲段)的分支断裂,和东昆仑断裂一样也是1条全新世活动断裂,性质... 文中从几何结构特征、断裂长期滑动速率和古地震复发特征3个方面对阿万仓断裂进行了研究。详细的遥感解译和野外调查结果表明:1)阿万仓断裂作为东昆仑断裂带东段(玛沁—玛曲段)的分支断裂,和东昆仑断裂一样也是1条全新世活动断裂,性质为左旋走滑兼逆断,总长约200km。西北段由2条总体走向310°,相距约16km近平行的次级断层组成,向SE方向合为1条断裂。2)在阿万仓断裂上发现大约15km长的古地震地表破裂带,表现为断层陡坎、断塞塘、地裂缝、断层沟槽等典型断错微地貌现象。3)经航、卫片解译,野外现场调查,断错地貌测量和样品测试,得到该断裂晚第四纪以来的平均左旋水平滑动速率为3mm/a,垂直滑动速率约0.07mm/a。4)通过对断错最新地貌面的测年和探槽剖面分析,认为阿万仓断裂带存在4次古地震事件,属原地复发型,最新1次事件是在(850±30)a BP以后发生的。5)阿万仓断裂左旋滑动速率与东昆仑断裂带玛沁—玛曲段递减的滑动速率量值相当,它的存在和发现可以很好地解释东昆仑断裂带东段(玛沁—玛曲段)滑动速率递减的特征。东昆仑活动断裂带中东段滑动速率逐渐递减,与东昆仑活动断裂带中东段帚状散开的几何结构有关,其中的阿万仓断裂是东昆仑断裂带东延过程中的重要分支断裂,吸收了东昆仑断裂带东延的应变分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昆仑断裂带 阿万仓断裂 活动特征 滑动速率 古地震 地表破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郯庐断裂带江苏段安丘-莒县断裂全新世活动及其构造意义 被引量:24
3
作者 曹筠 冉勇康 +6 位作者 许汉刚 李彦宝 马兴全 梁明剑 李西 张鹏 李丽梅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7期2828-2844,共17页
郯庐断裂带是中国东部重要的活动断裂带和边界构造带,其鲁苏段全新世活动断层的空间展布和古地震序列是地学关注的焦点问题,也是准确评价区域地震危险性的重要参数.以往研究工作多集中在郯庐断裂带地表地貌现象明显且有强震记录的山东段... 郯庐断裂带是中国东部重要的活动断裂带和边界构造带,其鲁苏段全新世活动断层的空间展布和古地震序列是地学关注的焦点问题,也是准确评价区域地震危险性的重要参数.以往研究工作多集中在郯庐断裂带地表地貌现象明显且有强震记录的山东段,而江苏段则研究程度相对较低,有关郯庐断裂带江苏段全新世活动断层范围和古地震序列问题存在争议.本文利用野外地质地貌调查、浅层地震勘探、钻孔联合剖面以及古地震探槽等多层次综合方法,重点开展郯庐断裂带江苏段全新世活动断层的分布和古地震序列研究.结果显示全新世时期,安丘-莒县断裂是郯庐断裂带江苏段的主要活动断层,且江苏全段该断层都是全新世活动断层.通过对比宿迁闸-皂河镇断裂南北安丘-莒县断裂的断层地貌和断层最新活动时间,并结合宿迁闸-皂河镇断裂在第四纪没有活动过等证据,推测该断层在全新世时期并不是区域阻碍破裂的断层.探槽揭示郯庐断裂带江苏段全新世两次古地震事件,事件Ⅰ限定在(6.2±0.3)-(13.4±0.7)ka B.P.之间,而事件Ⅱ限定在(2.5±0.1)ka B.P.到现今,全新世两次古地震间隔较长.基于构造类比法,安丘-莒县断裂具有深部孕震的构造特点,是区域未来强震的潜在发震构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郯庐断裂带江苏段 安丘—莒县断裂 全新世活动断层 古地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活动构造数据库建设相关问题的研究 被引量:13
4
作者 于贵华 杜克平 +2 位作者 徐锡伟 吴熙彦 王银 《地震地质》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713-725,共13页
在回顾国内外活动断层数据库发展概况的基础上,介绍了基于"中国地震活动断层探测技术系统"项目建设,并随着"中国地震重点监视防御区活动断层地震危险性评价"、"中国地震活断层探察"等项目的开展不断完善... 在回顾国内外活动断层数据库发展概况的基础上,介绍了基于"中国地震活动断层探测技术系统"项目建设,并随着"中国地震重点监视防御区活动断层地震危险性评价"、"中国地震活断层探察"等项目的开展不断完善的,基于ArcGIS的活动构造数据库的设计理念,基于活动断层探察的工作流程研究设计的活动构造数据库模板主体框架与建设方案,为活动构造数据库建设配套研发的数据批量入库软件、数据质量检测软件;讨论了活动构造数据库建设过程中出现数据偏差的主要问题的根源,分析了数据库建设对活动断层探察工作精细化、标准化的促进作用,及与活动断层探察工作同期开展数据库建设的益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活动构造 数据库 地理信息系统 模板 软件 检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利用InSAR技术研究新疆阿什库勒火山群现今活动性 被引量:12
5
作者 季灵运 许建东 +2 位作者 赵波 万园 申欢欢 《地震地质》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532-541,共10页
新疆于田县以南250km处的阿什库勒盆地内部,坐落着由10余座主火山和数十个子火山组成的阿什库勒火山群。该火山群海拔较高,气候恶劣,现今活动性未知。文中基于Envisat ASAR和ALOS PALSAR卫星影像资料,利用干涉图堆叠技术和短基线集合成... 新疆于田县以南250km处的阿什库勒盆地内部,坐落着由10余座主火山和数十个子火山组成的阿什库勒火山群。该火山群海拔较高,气候恶劣,现今活动性未知。文中基于Envisat ASAR和ALOS PALSAR卫星影像资料,利用干涉图堆叠技术和短基线集合成孔径雷达干涉测量技术提取了阿什库勒火山群地区2003—2010年的地表形变场,并据此分析了火山的现今活动状态。结果表明,2008年于田地震之前(2003—2007年),阿什库勒火山群地区比较稳定,形变不明显;2008年于田地震之后(2008—2010年),阿什库勒火山群地区整体有沿雷达视线方向隆升的态势,累积最大约1cm,为震后块体应力调整的结果,并非火山活动引起的地表形变。而于田地震地表同震破裂带北端则显示出了较强的东向水平运动和垂向下沉运动的形变态势,累积最大约6c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INSAR 阿什库勒火山群 地表形变 形变时间序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喜马拉雅构造结墨脱断裂晚第四纪活动地质证据的发现 被引量:9
6
作者 谢超 杨晓平 +3 位作者 黄雄南 王萍 李正芳 周本刚 《地震地质》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1095-1106,共12页
墨脱断裂位于东喜马拉雅构造结南迦巴瓦峰的东侧。在遥感信息解译的基础上,结合前人的研究成果,通过详细的野外调查,获得了墨脱断裂在中国境内的空间展布、运动性质和断错晚第四纪以来地层的证据。在雅鲁藏布江大峡谷内的墨脱村和地东... 墨脱断裂位于东喜马拉雅构造结南迦巴瓦峰的东侧。在遥感信息解译的基础上,结合前人的研究成果,通过详细的野外调查,获得了墨脱断裂在中国境内的空间展布、运动性质和断错晚第四纪以来地层的证据。在雅鲁藏布江大峡谷内的墨脱村和地东村开挖的探槽均揭示出墨脱断裂断错了晚第四纪地层,其中墨脱村探槽地质剖面上显示出断裂最新活动具有逆冲性质,地东村探槽剖面上表现出的最新活动则为正断性质。结合断裂沿线典型的断错地貌分析,认为墨脱断裂晚第四纪以来以左旋走滑运动为主,不同段表现出逆断或正断的倾滑分量。地东村探槽揭示断裂断错的最新地层14C年代约为(2 780±30)aBP,表明墨脱断裂全新世晚期发生过断错地表的事件。墨脱断裂的左旋走滑运动与阿萨姆构造结的向N推挤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墨脱断裂 运动性质 晚第四纪 地质证据 东喜马拉雅构造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北地震带北段与蒙古中部活动断裂构造特征 被引量:10
7
作者 黄雄南 张家声 +2 位作者 李天斌 刘峰 冯军 《地震地质》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637-658,共22页
从现今地质构造组成出发,结合地震活动特征,总结了近年来中亚大三角地震构造域东边界北段(南北地震带北段和蒙古中部)主要活动断层的研究成果。认为中亚大三角东边界北段的现今地质构成实质是一系列大型走滑断裂构造的尾端构造与侧向断... 从现今地质构造组成出发,结合地震活动特征,总结了近年来中亚大三角地震构造域东边界北段(南北地震带北段和蒙古中部)主要活动断层的研究成果。认为中亚大三角东边界北段的现今地质构成实质是一系列大型走滑断裂构造的尾端构造与侧向断层,或者是夹持于左旋走滑断裂带之间的张扭性地堑断裂系,包括:六盘山弧形断裂带、桌子山-贺兰山断裂系、狼山-色尔腾山前断裂系、达兰扎达嘎德断裂系、莫高德断裂系、库苏古尔裂谷系。中亚大三角东边界北段地震构造是在印度-欧亚板块碰撞和局部上地幔物质流动或显著地幔各向异性所控制的现今区域应力场条件下,沿大型走滑断裂带两侧或尾端不同方向的先存断裂的重新活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活动断裂 中亚大三角 东边界 南北地震带 蒙古中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低温热年代学数据对龙门山推覆构造带南段新生代构造活动的约束 被引量:7
8
作者 谭锡斌 李元希 +3 位作者 徐锡伟 陈玟禹 许冲 于贵华 《地震地质》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506-517,共12页
龙门山位于青藏高原东边缘,地形陡变,剥蚀作用强烈。近年来先后经历了2008年汶川Ms7.9地震和2013年芦山Ms7.0地震,多位学者对龙门山地区做了大量的低温热年代学研究。文中在研究程度相对薄弱的龙门山南段补充了4个锆石裂变径迹年龄... 龙门山位于青藏高原东边缘,地形陡变,剥蚀作用强烈。近年来先后经历了2008年汶川Ms7.9地震和2013年芦山Ms7.0地震,多位学者对龙门山地区做了大量的低温热年代学研究。文中在研究程度相对薄弱的龙门山南段补充了4个锆石裂变径迹年龄和4个磷灰石裂变径迹年龄,结合前人的低温热年代学数据结果得出,宝兴杂岩从新生代早期开始快速冷却,降温幅度超过225℃,而龙门山中段的彭灌杂岩降温幅度为185~225℃。宝兴杂岩的4个裂变径迹年龄分布在2.7~5Ma,相对彭灌杂岩较年轻,表明晚新生代以来宝兴杂岩的冷却速率要高于彭灌杂岩。在地表温度为15Z和古地温梯度为30℃/km的假设下,宝兴杂岩距今3~5Ma以来的平均剥露速率为0.63~1.17mm/a。低温热年代学数据揭示出龙门山中段的差异剥蚀集中在北川一映秀断裂和江油一灌县断裂上,而南段的差异剥蚀分散在更宽范围内的双石一大川断裂(南、北2个分支)及其东侧的断层和褶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芦山地震 低温热年代学 青藏高原东缘 宝兴杂岩龙门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地貌参数指示的临潭-宕昌断裂带最新构造隆升差异与地震活动 被引量:17
9
作者 高明星 陈桂华 徐锡伟 《地震地质》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709-718,共10页
2013年7月22日,甘肃岷县漳县MS6.6地震发生在青藏高原东北缘的临潭-宕昌断裂带上。为了研究该断裂的最新构造隆升的差异性,基于ASTER GDEM数字高程模型数据提取了流域盆地及水系,并以此为基础,计算了面积高程积分及河道坡度指数。2个地... 2013年7月22日,甘肃岷县漳县MS6.6地震发生在青藏高原东北缘的临潭-宕昌断裂带上。为了研究该断裂的最新构造隆升的差异性,基于ASTER GDEM数字高程模型数据提取了流域盆地及水系,并以此为基础,计算了面积高程积分及河道坡度指数。2个地貌参数的分析结果表明,临潭-宕昌断裂不同部位的最新隆升呈现不均匀性。其中,断裂的最新逆冲活动在临潭以西及以岷县附近明显强于其他各段。上述地貌参数所指示的断裂抬升强度还与历史及现今地震发震位置较好地匹配,体现了定量化地貌分析对断裂活动强弱的指示作用。临潭-宕昌断裂受区域NE-SW向挤压构造应力作用影响,其活动的差异可能与晚第四纪以来巴颜喀拉块体NE向扩展背景下的局部应力集中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岷县-漳县MS6.6地震 临潭-宕昌断裂 DEM 构造地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郯庐断裂带沂水-汤头断裂南段晚第四纪活动新证及构造意义 被引量:7
10
作者 曹筠 许汉刚 +6 位作者 冉勇康 梁明剑 雷生学 张鹏 李丽梅 顾勤平 赵启光 《地震地质》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287-303,共17页
以往对郯庐断裂带沂沭段各条断层第四纪活动性研究工作都集中在有历史地震记录的东地堑断层,而对断裂带西地堑断层却极少涉及,仅有的关于西地堑2条断层活动性的研究也至今没有定论。针对沂沭断裂带南段西地堑2条断层开展系统的浅层地震... 以往对郯庐断裂带沂沭段各条断层第四纪活动性研究工作都集中在有历史地震记录的东地堑断层,而对断裂带西地堑断层却极少涉及,仅有的关于西地堑2条断层活动性的研究也至今没有定论。针对沂沭断裂带南段西地堑2条断层开展系统的浅层地震勘探和钻孔联合剖面相结合的研究,明确了鄌郚-葛沟断裂(F4)可能是第四纪早期断裂,而活动性较强的沂水-汤头断裂(F3)属于晚更新世活动断裂,其最新1次活动时间发生在距今(91.2±4.4)^(97.0±4.8)ka。结合断裂带其他断层的最新研究成果,对比东、西地堑活动断层最新活动时间,揭示出沂沭断裂带南段晚第四纪活动是断裂带对来自两侧应力的构造响应。沂水-汤头断裂可能是该区域未来中强地震的潜在发震构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郯庐断裂带 沂水-汤头断裂 晚更新世 构造响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东南部地区背景地震重新定位及隐伏活动构造初步研究 被引量:4
11
作者 朱艾斓 徐锡伟 +5 位作者 任烨 孙冬军 王鹏 于海英 宋秀青 刘芳 《地震地质》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67-80,共14页
中国东南部地区或分布崇山峻岭,或为新生代盆地覆盖,因而活动断裂的发现与定位极为困难。沿断裂的地震活动可以成为断裂现今活动的直接证据,但需要地震的精确定位。文中通过精定位背景地震活动性,初步分析了区域构造活动与背景地震活动... 中国东南部地区或分布崇山峻岭,或为新生代盆地覆盖,因而活动断裂的发现与定位极为困难。沿断裂的地震活动可以成为断裂现今活动的直接证据,但需要地震的精确定位。文中通过精定位背景地震活动性,初步分析了区域构造活动与背景地震活动的关系,解译了研究区存在的隐伏活动断裂。利用双差地震定位法对中国东南部地区大致22°~35°N,106°~122°E范围内1990-2014年发生的背景地震开展了重新定位工作,重新定位了51 000多个小震的震源参数。重新定位的背景地震活动表现出与区域构造活动相一致的分布特征,具有分区活动性,不同构造区出现不同的分布样式。现今活动较弱的构造区,地震活动分布离散或稀疏,没有指示出隐伏活动断裂的存在。在现今活动较强的构造区,地震活动明显集中成线性条带状,线性条带的展布样式和方向与区域构造格局和主要断裂走向一致。以线性条带分布的背景地震活动性揭示出的隐伏活动断裂主要分布在东南沿海一带、桂西北地区、四川盆地东南缘以及霍山一带,多数为以往研究所未发现的断裂。重新定位地震在不同构造区的震源深度分布差异明显,在块体中部区域震源深度最浅,主要分布在0~15km,表明脆性变形主要发生在上地壳,中下地壳为半塑性、塑性变形状态;在东南沿海一带,有下地壳地震发生。震源深度最深的区域为四川盆地的东南缘一带,有地震震源深度分布在40~44km,反映了地壳厚度大且下地壳为脆性变形特征,与较低的大地热流值和较硬的流变强度相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重新定位 背景地震活动性 地壳变形特征 隐伏活动断裂 中国东南部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滇东南弧形构造带现今活动性质的地震学研究 被引量:17
12
作者 呼楠 韩竹军 《地震地质》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1-21,共21页
利用hypo2000和hypoDD程序对滇东南弧形构造带1990—2011年间的小震进行了重新定位和精定位;精定位后水平误差≤1.4km,垂直误差≤1.9km。在此基础上,根据P珔波和S珔波最大振幅比法,得到区内2007—2012年间148个小震的震源机制解。研究表... 利用hypo2000和hypoDD程序对滇东南弧形构造带1990—2011年间的小震进行了重新定位和精定位;精定位后水平误差≤1.4km,垂直误差≤1.9km。在此基础上,根据P珔波和S珔波最大振幅比法,得到区内2007—2012年间148个小震的震源机制解。研究表明,正-走滑滑动性质的节面数几乎为逆-走滑的2倍,显示该区现今构造活动以正-走滑性质为主。根据精定位后的小震震源深度剖面特征,曲江断裂、石屏-建水断裂倾向SW,红河断裂倾向NE,与该地区地壳速度结构剖面所反映的断裂几何学特征一致。在大陆动力学背景上,苏门答腊-缅甸海沟的回拉效应影响边界可能已经沿NEE方向深入到曲江断裂和石屏-建水断裂,而川滇块体SSE向的推挤作用在滇东南弧形构造带可能已居于次要地位,与SSE-NNW向的挤压作用相比,SWW-NEE向的拉张效应在滇东南现今构造活动中起着更重要的作用。这样的构造动力学背景与小震震源参数的总体特征所反映的构造力学环境也是一致的,滇东南弧形构造带可能是一个正在形成的张-剪性构造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弧形构造带 小震精定位 震源机制解 现今活动性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汉中盆地周缘断裂活动性及晚第四纪构造特征 被引量:5
13
作者 王明明 周本刚 +1 位作者 杨晓平 李姜一 《地震地质》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778-792,共15页
汉中盆地周缘断裂包括汉中盆地北缘断裂、汉中盆地南缘断裂、青川断裂北段、茶坝-林庵寺断裂北段及梁山南缘断裂5支主要的断裂,通过对这几条断裂几何展布、运动性质及活动时代的野外调查,结合前人相关研究结果,揭示出汉中盆地周缘断裂... 汉中盆地周缘断裂包括汉中盆地北缘断裂、汉中盆地南缘断裂、青川断裂北段、茶坝-林庵寺断裂北段及梁山南缘断裂5支主要的断裂,通过对这几条断裂几何展布、运动性质及活动时代的野外调查,结合前人相关研究结果,揭示出汉中盆地周缘断裂晚第四纪活动性具有明显的东西差异,汉中盆地的控盆断裂,即汉中盆地北缘、南缘断裂的活动性较弱,为中更新世—晚更新世早期活动断裂,而盆地西侧的3条断裂均为晚更新世晚期活动断裂。该盆地晚第四纪以来活动性的西强东弱还表现在其第四纪沉积物厚度及小震分布的东西差异方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断裂活动性 晚第四纪构造特征 汉中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二维分形参数与构造活动关系研究--以滇西南块体为例 被引量:4
14
作者 石峰 何宏林 +2 位作者 Alexander L Densmore 毕丽思 魏占玉 《地震地质》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862-873,共12页
构造地貌能够记录构造运动的长期积累,并能通过相关参数定量表达。但是,由于地貌还受到气候和岩性等因素的影响,所以如何利用相关参数来表达地貌与构造之间的关系是一个研究热点。文中利用水平分辨率为90m的SRTM数据,采用元分维模型,通... 构造地貌能够记录构造运动的长期积累,并能通过相关参数定量表达。但是,由于地貌还受到气候和岩性等因素的影响,所以如何利用相关参数来表达地貌与构造之间的关系是一个研究热点。文中利用水平分辨率为90m的SRTM数据,采用元分维模型,通过变差函数法计算了滇西南地区的二维分形参数。并对比了在不同岩性不同气候条件下分形参数的分布特征。结果显示,二维分形参数与岩性、气候因素相关性不强。而分维值与构造活动因素相关性很好,在构造活动强烈区域分维值较低,在构造活动不强烈区域分维值较高。这说明分维值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构造活动的强弱,为研究区域构造活动提供了一种新的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形参数 构造活动 滇西南块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实验模拟侧向遮挡对低密度火山碎屑流的影响——对日本云仙岳火山1991年火山碎屑流的启示 被引量:3
15
作者 陈正全 许建东 魏海泉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172-184,共13页
本文将颗粒驱动重力流实验流体与自然界低密度火山碎屑流进行标度化研究,探讨低密度火山碎屑流的流动行为。通过在矩形流体交换水箱中放置占水箱宽度1/4、1/2、3/4比例的侧向遮挡障碍物,调查了颗粒驱动重力流实验流体在遇到侧向遮挡前... 本文将颗粒驱动重力流实验流体与自然界低密度火山碎屑流进行标度化研究,探讨低密度火山碎屑流的流动行为。通过在矩形流体交换水箱中放置占水箱宽度1/4、1/2、3/4比例的侧向遮挡障碍物,调查了颗粒驱动重力流实验流体在遇到侧向遮挡前后的运动模式、流体前锋速度减速特征和颗粒堆积分布特征。实验结果显示出不同比例的部分遮挡对低密度火山碎屑流影响的复杂性。实验表明,1/4比例的部分遮挡能够提高低密度火山碎屑流在通过之后的流速,并增加通过遮挡的颗粒堆积总量,能够解释日本云仙岳火山1991年6月3日喷发形成的碎屑流流动特征。在侧向遮挡比例为1/2时,~100T的时间内流体前锋减速,并在~100T之后加速(T为无量纲时间);通过遮挡的堆积物总量明显减少。通过3/4比例的侧向遮挡之后,颗粒实验流体前锋持续减速,颗粒堆积总量减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密度火山碎屑流 颗粒驱动重力流 侧向部分遮挡 实验模拟 云仙岳火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光学遥感技术的发展及其在活动构造研究中的应用 被引量:7
16
作者 孙鑫喆 唐声权 《地震地质》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211-220,共10页
遥感技术自诞生以来对于我们从宏观尺度上认识地质体带来了极大的便利,特别是20世纪中叶以来,遥感平台和传感器的制造技术都取得了很大的进步,获取了大量的全球范围的遥感数据,质量也随着传感器的进步有了很大的提高。文中在简要梳理遥... 遥感技术自诞生以来对于我们从宏观尺度上认识地质体带来了极大的便利,特别是20世纪中叶以来,遥感平台和传感器的制造技术都取得了很大的进步,获取了大量的全球范围的遥感数据,质量也随着传感器的进步有了很大的提高。文中在简要梳理遥感技术发展的过程中,详细阐述了Landsat、SPOT、Quick Bird等几个对于活动构造解译有着里程碑意义的卫星和影像的参数,并系统回顾了光学影像解译随着分辨率发展而取得的进步;简单介绍了当前最新的光学影像对比技术;此外还基于高分辨率卫星影像进行的精细地貌填图技术取得的成果,对遥感技术在未来活动构造研究中可能发挥的作用进行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活动构造 光学遥感 空间分辨率 光学影像对比技术 Landsat卫星 SPOT卫星 QuickBird卫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灵丘盆地主要活动断裂和1626灵丘地震发震构造 被引量:1
17
作者 马兴全 李彦宝 +1 位作者 冉勇康 陈立春 《地震地质》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208-221,共14页
灵丘盆地位于山西地堑系的东北部,曾于1626年发生7级地震。文中通过解译SPOT5影像、分析SRTM3数据和野外调查,对该盆地进行宏观的构造地貌分析和对比,结合探槽以及地质剖面确定主要活动断层的几何分布和最新活动特征,进而探讨灵丘地震... 灵丘盆地位于山西地堑系的东北部,曾于1626年发生7级地震。文中通过解译SPOT5影像、分析SRTM3数据和野外调查,对该盆地进行宏观的构造地貌分析和对比,结合探槽以及地质剖面确定主要活动断层的几何分布和最新活动特征,进而探讨灵丘地震的发震构造。结果显示:太白维山山前断裂大部分段落最新活动时代限于晚更新世晚期。NE向的水涧-落水河断裂灵丘县城以西段造成同级地貌面高差约6m,其中最新活动在地表残留高约1m的断层陡坎,县城及以东段无明显地貌表现;NW向的华山河断裂具有枢纽断层特征,在盆地北部断裂向西倾并造成华山河Ⅰ级阶地两侧约10m的高差,在盆地南部断裂向东倾,剖面和相关地貌揭示该断裂在南段为一条高角度的活动正走滑断裂;据此认为,1626年灵丘地震为水涧-落水河断裂西段和NW向的华山河断裂共轭作用的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活动断裂 1626灵丘地震发震构造灵丘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18年活动构造与地震地质学术年会在京举行
18
作者 李康 安艳芬 《地震地质》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295-297,共3页
中国地震频度高、强度大、分布广、震源浅,地震灾害极为严重。为更好地服务于“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蓝图,有效减轻地震灾害风险,助推城乡地震安全、保障“一带一路”地震灾害源调查,有力支撑国家重大战略的实施,中国地震学会地震... 中国地震频度高、强度大、分布广、震源浅,地震灾害极为严重。为更好地服务于“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蓝图,有效减轻地震灾害风险,助推城乡地震安全、保障“一带一路”地震灾害源调查,有力支撑国家重大战略的实施,中国地震学会地震地质专业委员会联合中国地震局活动构造与火山重点实验室于2017年12月23—24日在北京联合召开了2018年活动构造与地震地质学术年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地质 活动构造 学术年会 中国地震局 中国地震学会 重点实验室 专业委员会 地震频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分辨率卫星影像提取DEM技术在活动构造定量研究中的应用--以库米什盆地南缘断裂陡坎为例 被引量:10
19
作者 汪思妤 艾明 +5 位作者 吴传勇 雷启云 张会平 任光雪 李传友 任治坤 《地震地质》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999-1017,共19页
通过数字化地形图和野外地形测量获取数字高程模型(DEM)的传统方法存在时效性差、获取周期长、范围小等缺点,高分辨率卫星影像提取DEM技术的出现为快速获取断裂带大范围的地形地貌数据提供了全新的解决方案,极大地提高了野外地形地貌数... 通过数字化地形图和野外地形测量获取数字高程模型(DEM)的传统方法存在时效性差、获取周期长、范围小等缺点,高分辨率卫星影像提取DEM技术的出现为快速获取断裂带大范围的地形地貌数据提供了全新的解决方案,极大地提高了野外地形地貌数据获取的效率,该方法与激光雷达扫描技术(Li DAR,Light Detection and Ranging)相比成本低,与Sf M(Structure from Motion)摄影测量方法相比覆盖范围大。然而,国内外目前尚缺乏针对用该方法获取的DEM精度是否满足活动构造定量研究要求的报道。文中以LPS(Leica Photogrammetry Suit)为软件平台,以Worldview-2全色波段立体像对为数据源,选择植被覆盖稀疏的东天山库米什盆地南缘最新发现的地表破裂带作为研究区,提取了0. 5m分辨率DEM,基于该DEM数据测量了不同期次洪积扇上的断层陡坎高度,并与后差分GPS(DGPS,differential GPS)野外实测的地形剖面进行了对比分析与精度评价。研究结果表明:由该方法获取的DEM高程与野外DGPS实测高程相差约-2. 82~4. 87m,经高程校正后与DGPS测线的吻合度很高,形态差异为0. 30m,能够精细刻画陡坎形态;对断层陡坎高度的测量精度可以达到0. 22m,能够满足活动构造定量研究中高精度地形地貌数据获取的需要,为快速获取断裂精细几何结构、断层剖面形态以及断层垂直位错带来了极大的便利,为后续野外工作中选择探槽开挖点、典型断错地貌点以及年代样品采集点提供了重要参考,在活动构造研究中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立体像对 DEM 逆断层 活动构造 精度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全国活动断层数据集成与共享平台设计与建设——以华北构造区活动断层探测和调查基础数据库信息共享平台为例
20
作者 隋远 杜克平 +3 位作者 于贵华 徐锡伟 吴熙彦 甘德强 《地震地质》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1115-1124,共10页
对中国活动断层数据库建设的发展成果进行了简单介绍,以"华北构造区活动断层探测和调查基础数据库信息共享平台"的建设过程为例,讨论了通过Web GIS实现活动断层数据发布与共享的可行性,Web GIS技术可较好地解决活动断层数据... 对中国活动断层数据库建设的发展成果进行了简单介绍,以"华北构造区活动断层探测和调查基础数据库信息共享平台"的建设过程为例,讨论了通过Web GIS实现活动断层数据发布与共享的可行性,Web GIS技术可较好地解决活动断层数据的共享问题。共享系统总体目标是快速安全地共享高精度、专业化的活动断层数据。系统采用B/S模式流行的3层架构结构:GIS服务器+Web服务器+客户端浏览器,后端数据库是将多个华北地区的活动断层子库集成后的总数据库。系统不但具有基本的浏览、查询功能,还可以进行条件查询、点击查询、断层定位等细粒度的操作。现阶段系统建设重点放在了"数据共享的实现"和"数据精度"上,借助GIS的强大功能还可以实现更多,比如在线编辑、自定义GP模型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活动断层 WEBGIS 数据发布 数据共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