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采薹次数对洱海流域菜-油两用油菜菜薹和菜籽产量、品质及综合效益的影响
1
作者 王康 杨静 +5 位作者 岳培蕾 王睿 汪江涛 张顺涛 鲁剑巍 丛汶峰 《中国油料作物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413-420,共8页
为创新洱海流域油菜的绿色高值的协同模式,明确适宜洱海流域种植的菜-油两用油菜的最佳采薹次数,以云油杂15号为品种,通过布置田间小区试验,探究不同采薹次数(0次、1次、2次)下,油菜的生育进程、农艺性状、菜薹和菜籽产量及其综合效益,... 为创新洱海流域油菜的绿色高值的协同模式,明确适宜洱海流域种植的菜-油两用油菜的最佳采薹次数,以云油杂15号为品种,通过布置田间小区试验,探究不同采薹次数(0次、1次、2次)下,油菜的生育进程、农艺性状、菜薹和菜籽产量及其综合效益,调查采薹后菜籽的品质变化。结果表明:增加采薹次数会延长油菜的生育进程,降低株高、分枝部位和一次有效分枝数,增加茎粗、再分枝数、全株有效分枝数和分枝角果数,不影响每角粒数、单株生产力和千粒重。与不采薹相比,采薹1次和2次均未显著影响菜籽产量:菜籽理论产量和实际产量分别为3836~3999 kg/hm^(2)和3316~3717 kg/hm^(2),而菜薹产量显著增加。采薹0次、1次和2次时,云油杂15号的产投比分别为0.48、1.02和1.55,而其综合产值则表现为采薹2次(86369元/hm^(2))>采薹1次(53171元/hm^(2))>采薹0次(23324元/hm^(2))。此外,增加采薹次数虽然不影响菜籽的芥酸、硫甙和油酸含量,但显著影响菜籽的含油量、蛋白质和亚麻酸含量。综上,在洱海流域种植菜-油两用油菜时以采薹2次的综合效益最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洱海流域 菜-油两用 油菜薹 油菜籽 综合效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洱海流域干湿交替灌溉对水稻生长及产质量的影响 被引量:1
2
作者 涂国青 赵正雄 +2 位作者 吴加香 张一晨 徐玖亮 《江西农业学报》 2025年第3期15-23,共9页
以云粳37为研究对象,设置了常规灌溉(CI)、轻度干湿交替(AWD)、重干湿交替Ⅰ(WSD-Ⅰ)和重干湿交替Ⅱ(WSD-Ⅱ)4种灌溉模式,分析了不同灌溉模式对水稻的生长及其产质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与CI处理相比,AWD处理的产量提高了6.9%,而WSD-Ⅰ、W... 以云粳37为研究对象,设置了常规灌溉(CI)、轻度干湿交替(AWD)、重干湿交替Ⅰ(WSD-Ⅰ)和重干湿交替Ⅱ(WSD-Ⅱ)4种灌溉模式,分析了不同灌溉模式对水稻的生长及其产质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与CI处理相比,AWD处理的产量提高了6.9%,而WSD-Ⅰ、WSD-Ⅱ处理分别减少了1.0%、4.0%;AWD处理的直链淀粉含量下降了0.25个百分点,WSD-Ⅰ、WSD-Ⅱ处理均提高了0.60个百分点;AWD、WSD-Ⅰ、WSD-Ⅱ处理的稻米Cd含量分别降低了2.70%、5.41%、5.41%,并提高了稻米Ca、Se、K含量;与CI处理相比,干湿交替处理的土壤温度提高了1~2℃,且AWD、WSD-Ⅰ、WSD-Ⅱ处理根系的表面积、体积均显著提高;AWD处理的氮平衡、叶绿素、花青素指数均较CI处理提高;CI处理的总干物质重较AWD处理下降了18.03%。综上,干湿交替灌溉模式能够有效促进洱海地区水稻的生长,并提高水稻的产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干湿交替 洱海流域 生长性状 产量 品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施肥模式对洱海流域水稻产量和氮磷损失的影响
3
作者 张顺涛 康锁倩 +6 位作者 杜雪丽 谭丹 王睿 黄飞 危常州 郭世伟 徐玖亮 《中国土壤与肥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122-129,共8页
水稻是洱海流域最主要的粮食作物之一,不合理的施肥方式导致水稻产量和产值较低,同时较高的稻田氮、磷损失对洱海面源污染防治提出考验。探究有机-无机绿色智能肥对洱海流域水稻产量和环境排放的影响,为洱海流域水稻合理施肥提供理论依... 水稻是洱海流域最主要的粮食作物之一,不合理的施肥方式导致水稻产量和产值较低,同时较高的稻田氮、磷损失对洱海面源污染防治提出考验。探究有机-无机绿色智能肥对洱海流域水稻产量和环境排放的影响,为洱海流域水稻合理施肥提供理论依据。于2022年在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开展田间试验,设置4个处理,分别为不施肥、单施化肥(常规模式)、单施有机肥(有机模式)和施用有机-无机绿色智能肥(绿色模式),分析了水稻产量及其构成因子、氮利用效率、氨挥发、径流氮磷损失和径流水化学需氧量、产值等。试验结果表明:(1)与不施肥处理相比,常规、有机和绿色模式的水稻产量分别提高了44.4%、20.8%和68.1%,绿色模式的水稻产量最高。绿色模式主要增加了水稻的穗数和穗粒数,进而提高了水稻产量。(2)绿色模式的地上部氮累积量显著高于常规模式和有机模式。绿色模式的氮肥吸收利用率、氮肥农学利用率、氮肥生理利用率和氮肥偏生产力较常规模式分别提高12.5%、8.8 kg/kg、9.0 kg/kg和13.0 kg/kg。(3)与常规模式相比,有机模式和绿色模式的氨挥发量、氮/磷径流损失量分别降低了63.3%和56.3%、38.1%和41.4%、6.5%和14.4%,绿色模式的氮盈余量降低了41.5%。(4)绿色模式的净利润比常规模式和有机模式分别提高了2.7万和2.4万元/hm^(2)。绿色模式显著提高了水稻穗粒数和穗数,进而提高了水稻产量,水稻氮素累积量和氮肥利用率均显著增加。同时,绿色模式较常规施肥模式能够降低土壤氨挥发、氮磷径流损失和土壤氮素盈余量。因此,施用有机-无机绿色智能肥在洱海流域能够实现水稻的高产、高效、减排和增值协同的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绿色智能肥 洱海流域 氨挥发 环境排放 绿色食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