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多源遥感的洞庭湖洲滩时空演变研究
1
作者 余姝辰 邱罗 +3 位作者 贺秋华 金小燕 李嘉宝 余德清 《自然资源遥感》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28-234,共7页
为研究洞庭湖洲滩时空演变情况,基于20世纪30年代以来10多个时段的地形图和航天航空遥感数据,采用遥感解译、数据统计分析与历史对比方法,分析各时段洞庭湖洲滩面积时序变化,反演不同时段洲滩空间分布特征。结果表明:洞庭湖洲滩的空间... 为研究洞庭湖洲滩时空演变情况,基于20世纪30年代以来10多个时段的地形图和航天航空遥感数据,采用遥感解译、数据统计分析与历史对比方法,分析各时段洞庭湖洲滩面积时序变化,反演不同时段洲滩空间分布特征。结果表明:洞庭湖洲滩的空间发育主要表现为东洞庭湖藕池河东支河口三角洲和漂尾洲快速推进,南洞庭湖北部草尾河、嵩竹河一线河流冲积,七里湖与目平湖因湖底抬升而呈现“江南草原”景观;洞庭湖洲滩由1938年的1622.17 km^(2)扩大到2018年的1962.28 km^(2),加上被围垦的高位洲滩980.96 km^(2),洲滩面积净增1321.07 km^(2);从空间分布特征来看,洲滩面积并非呈持续增加趋势,而是呈现波状起伏特征,1938—1948年和1958—1998年为洲滩明显扩张期,1948—1958年和1998—2018年为洲滩缓慢萎缩期。研究成果为保护湖岸生态系统和生物多样性、服务长江流域生态修复与环境保护提供了客观资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洞庭湖区 洲滩演变 时序变化 多源遥感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洞庭湖藕池河东支三角洲冲淤时空分析
2
作者 罗建强 贺秋华 +3 位作者 夏乐 梅金华 黄杰 余姝辰 《测绘通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34-39,共6页
东洞庭湖藕池河东支三角洲是近100年以来洞庭湖发育最快的洲滩,为了分析藕池河东支三角洲冲淤过程,预测其未来发展趋势,为东洞庭湖洲滩利用与水沙治理提供数据支撑,本文基于遥感技术,结合多年水沙数据,从洲滩面积、河道变化、植被变化3... 东洞庭湖藕池河东支三角洲是近100年以来洞庭湖发育最快的洲滩,为了分析藕池河东支三角洲冲淤过程,预测其未来发展趋势,为东洞庭湖洲滩利用与水沙治理提供数据支撑,本文基于遥感技术,结合多年水沙数据,从洲滩面积、河道变化、植被变化3个方面开展1967—2023年近55年间藕池河东支三角洲冲淤时空分析。研究表明,20世纪60年代至80年代是藕池河东支三角洲面积的快速扩张期,年均增长6.48 km^(2);90年代增速放缓,年均增加0.94 km^(2);2003年三峡水库运行后年均增加面积降低至0.13 km^(2)。受湖泊内部水文环境影响,三角洲内部河道先向东北延伸后转向西南形成“倒U”形反向冲淤,泥沙沿河道两侧淤积,形成近河道高远河道低的坡形洲滩。从2003年起,洲滩上的芦苇面积增加而湖草面积减少,表明洲滩面积扩张趋于停止,但淤高仍在持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洞庭湖 洲滩扩张 遥感技术 藕池河三角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多源遥感数据的洞庭湖流域时空演变研究
3
作者 傅铭哲 郑渊茂 +2 位作者 钱长照 贺秋华 余姝辰 《遥感信息》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74-180,共7页
近年来,洞庭湖流域的生态环境面临巨大的压力,主要原因包括自然灾害和人类不合理的开发利用。正确获取流域时空演变趋势对于保护和建设洞庭湖流域的生态环境至关重要。文章基于2017—2021年遥感数据,采用NDWI水体指数阈值法(标准化差异... 近年来,洞庭湖流域的生态环境面临巨大的压力,主要原因包括自然灾害和人类不合理的开发利用。正确获取流域时空演变趋势对于保护和建设洞庭湖流域的生态环境至关重要。文章基于2017—2021年遥感数据,采用NDWI水体指数阈值法(标准化差异水体指数),分析了洞庭湖在此期间的湖泊流域面积变化趋势,研究了流域重心的迁移趋势,探讨了流域关键问题和脆弱环节。结果表明,大通湖在2017年至2021年3月下旬期间水域变化不大,保持在稳定状态。通江湖泊水域面积变化相对比较大,尤其2019年相比2018年呈断崖式萎缩,由2018年的863 km^(2)萎缩到2019年的648.02 km^(2),减幅214.98 km^(2)。影响湖泊演变的气象因素中,降雨与气温相关性最高。该研究成果可为洞庭湖流域可持续发展的治理措施的制定和科学规划提供重要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遥感数据 洞庭湖流域 NDWI 时空演变 重心迁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遥感动态监测的吉林省矿山地质环境及生态修复变化特征分析 被引量:20
4
作者 高俊华 邹联学 +1 位作者 龙欢 楚水滔 《自然资源遥感》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240-248,共9页
为开展吉林省矿山地质环境变化趋势分析和矿山生态修复前景研究,利用2015—2019年获取的国产高分辨率卫星遥感数据和多源信息资料,采取自动化信息提取和人机交互解译相结合、室内综合研究与实地调查验证相结合的方法,对吉林省矿山地质... 为开展吉林省矿山地质环境变化趋势分析和矿山生态修复前景研究,利用2015—2019年获取的国产高分辨率卫星遥感数据和多源信息资料,采取自动化信息提取和人机交互解译相结合、室内综合研究与实地调查验证相结合的方法,对吉林省矿山地质环境及生态修复状况开展了遥感动态监测。通过对监测结果进行矿山地质环境及生态修复变化特征分析,基本掌握了该省矿山开发压占土地资源、损毁土地资源、矿山地质灾害、矿山环境污染和矿山生态修复的现状及其变化趋势。分析成果比较客观、准确,取得了较好的卫星遥感监测应用效果,可为该省深入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生态保护修复工程提供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遥感 矿山开发 矿山地质环境 生态修复 动态监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高分遥感的洞庭湖区河湖采砂监管及典型案例分析 被引量:4
5
作者 唐晖 邹娟 +5 位作者 尹向红 余姝辰 贺秋华 赵动 邹聪 罗建强 《自然资源遥感》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302-309,共8页
为研究高分遥感技术在洞庭湖区河湖采砂监管中的应用,基于近20 a来航天航空高分遥感影像,采取人机交互解译与实地调查验证相结合的方法,总结河湖砂石开采的地表要素类型与涵义,建立河湖采砂遥感解译标志,剖析具有代表性的典型案例。研... 为研究高分遥感技术在洞庭湖区河湖采砂监管中的应用,基于近20 a来航天航空高分遥感影像,采取人机交互解译与实地调查验证相结合的方法,总结河湖砂石开采的地表要素类型与涵义,建立河湖采砂遥感解译标志,剖析具有代表性的典型案例。研究表明:河湖砂石开采遥感解译标志不同于前人总结的陆域矿山开采的解译标志,其采矿设备为采砂船,“挖洲”开采面致使水涯线呈锯齿状,运矿设备为运砂船,中转场地有堆沙场和砂石码头,采场附近出现水体浑浊、洲滩萎缩等地表覆盖变化。通过华龙堆砂场的变迁、城陵矶砂石码头治理和东洞庭湖飘尾洲非法采砂等3个典型案例分析,表明高分遥感技术可为河湖砂石监管提供技术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分遥感 洞庭湖区 河湖岸线 采砂监管 典型案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湖南湘潭河西地区近20年岩溶水化学时空演变 及其影响因素
6
作者 黄树春 李洪涛 +2 位作者 邓波 王丹 张高华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269-1287,共19页
河西地区是湖南省湘潭市主要地下水应急水源地,保障着城区供水安全需求。识别供水水化学成分在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长期影响下的时空演变过程,对当地地下水资源开发利用、污染管控具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为了定量揭示岩溶水化学在降水... 河西地区是湖南省湘潭市主要地下水应急水源地,保障着城区供水安全需求。识别供水水化学成分在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长期影响下的时空演变过程,对当地地下水资源开发利用、污染管控具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为了定量揭示岩溶水化学在降水条件和人类活动长期控制下的演变过程,以及我国南方岩溶区水文地球化学时空分布及演变规律,本文基于研究区在2002—2021年间国家地下水水质监测数据,运用多元统计分析、地质统计学分析及Piper图、Gibbs模型、主要离子比值等水化学分析方法,分析区内岩溶水化学时空变化规律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研究区岩溶水化学在空间上具有水平分带性,可分为Ⅰ和Ⅱ水化学区,沿岩溶水总体流向Ⅰ区至Ⅱ区水化学组分表现“正向增加”;岩溶水化学组分浓度在近20年时间尺度上变化具有阶段性,总体表现为“平稳—上升—下降—平稳”的演变过程,关键时间节点为2007、2011和2017年;岩溶水化学空间差异主要受人类活动影响,一方面农业面源污染和城区生活污水经地表入渗进入含水层,使部分组分浓度升高,另一方面人工开采地下水改变局部岩溶水流场,使区域水化学组分沿岩溶水总体流向呈“反向变化”特征;岩溶水化学在年度时间尺度上演变过程受年降水量变化的影响,影响时间可追溯至2—3年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下水应急水源地 岩溶水 水文地球化学 时空演变 主控因素 湖南湘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源遥感技术支持下的滑坡地灾隐患识别——以常澧地区为例 被引量:3
7
作者 张利军 贺思睿 +5 位作者 张建东 彭光雄 徐质彬 谢渐成 唐凯 卜建财 《自然资源遥感》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73-187,共15页
湘北常澧山地-丘陵地区地理地质环境复杂,滑坡地质灾害点多、面广、零散、频发,是造成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最主要的地质灾害类型。InSAR、光学遥感、LiDAR、GIS多源遥感综合技术,是目前可行性高、精度良好的滑坡地灾隐患识别和监测技术方... 湘北常澧山地-丘陵地区地理地质环境复杂,滑坡地质灾害点多、面广、零散、频发,是造成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最主要的地质灾害类型。InSAR、光学遥感、LiDAR、GIS多源遥感综合技术,是目前可行性高、精度良好的滑坡地灾隐患识别和监测技术方法,能够满足宏观大范围、时效性等要求。该文基于InSAR形变速率数据、多光谱影像和DEM数据对湖南常澧地区的滑坡地灾隐患进行了识别和提取:首先用2种决策树分类方法对多光谱图像进行了土地利用分类,以便于观察研究区的用地类别及分布情况;然后运用DEM数据提取了高程、坡度、坡向、起伏度和曲率等5项地形地貌因子对研究区进行了滑坡危险性评价;再基于SBAS-InSAR技术对研究区进行地表时序微形变测量;最后在GIS系统内综合危险性评价结果和形变速率对研究区滑坡隐患进行提取和圈定,并基于CART决策树分类结果和研究区水系分布情况,对研究区内除圈定的滑坡隐患点以外的形变速率大于-0.01 m/a的区域进行了危险性推断。本次研究在植被覆盖区和裸露区识别出了数处隐蔽性高、规模小的滑坡隐患,并圈定了滑坡隐患的空间分布范围,面积0.126 km 2,证明了技术方法的有效性,具有一定的实践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滑坡隐患 DEM数据 决策树分类 SBAS-InSAR 湖南常澧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高分辨率遥感影像的荆江河段南部洪道崩岸监测——以戥盘洲弯道为例 被引量:3
8
作者 贺秋华 邹娟 +6 位作者 余姝辰 余德清 唐晖 梅金华 罗建强 赵动 邹聪 《测绘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9期124-128,共5页
为研究长江支流崩岸情况,本文以荆江河段南部松滋河戥盘洲弯道及江心洲为例,利用高分辨率遥感影像数据,采用定量描述的方法,对其2013—2022年崩岸情况进行监测。监测结果表明,河道和江心洲都存在不同程度的崩岸,其中监测点南部河道宽度... 为研究长江支流崩岸情况,本文以荆江河段南部松滋河戥盘洲弯道及江心洲为例,利用高分辨率遥感影像数据,采用定量描述的方法,对其2013—2022年崩岸情况进行监测。监测结果表明,河道和江心洲都存在不同程度的崩岸,其中监测点南部河道宽度由2013年4月的203.11 m扩宽至2022年11月的287.94 m,平均每年扩宽8.5 m,每月扩宽0.74 m。5个监测点在监测期内都有不同程度的崩岸,崩岸程度最严重的监测点至河道岸边的距离从2013年4月的122.56 m缩短至2022年11月的60.13 m,平均每月缩短达0.54 m。因此,利用高分辨率遥感影像开展崩岸监测是一种非常有效的监测手段,是常规监测的有益补充;建议在开展长江主干流崩岸监测和修建防护工程的同时,应加强对长江支流河道崩岸的监测和河道防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崩岸 高分遥感影像 荆江河段 戥盘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NPP­-VIIRS夜光遥感的洪水灾损评估及可视化 被引量:8
9
作者 何原荣 王晓荣 +3 位作者 柴春芳 余德清 郑渊茂 李栋坤 《自然灾害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93-105,共13页
洪水灾害是世界上发生最频繁、危害最严重的自然灾害之一,快速准确获取洪水受影响区域是洪水灾损评估的重要信息,可为政府制定应急救援决策提供重要的数据支持。针对传统洪水评估方法存在的时效性差、工作量大和费时费力等不足,本研究... 洪水灾害是世界上发生最频繁、危害最严重的自然灾害之一,快速准确获取洪水受影响区域是洪水灾损评估的重要信息,可为政府制定应急救援决策提供重要的数据支持。针对传统洪水评估方法存在的时效性差、工作量大和费时费力等不足,本研究以广西“西江2020年第1号洪水”灾情为案例,首先对NPP-VIIRS DNB夜光遥感数据进行统计量法辐射归一化处理;其次构建市级、县级尺度的人口评估模型进行模型适宜性和尺度适宜性分析,基于多项式最优模型反演受灾人口数量并进行对比验证;再其次基于洪水发生前后夜光亮度变化提取识别灾后受灾影响变化区域,并监测灾后恢复进程;最后构建灾情可视化管理系统,可实现灾情信息实时共享。研究结果可得反演受灾人口的准确率为79.4%,与新闻报道具有一致性,表明基于NPP-VIIRS夜光遥感数据评估洪水受影响区域及受灾人口的准确性较高,具有可行性;同时基于WebGIS将灯光密度、灾情统计、多媒体数据进行集成开发,实现灾情动态信息在线可视化展示,可为政府及公众及时掌握灾情进而有效制定应急救援措施提供重要的数据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PP-VIIRS DNB 夜光遥感 洪水 灾损评估 可视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顾及光谱位置及秸秆还田活动影响的土壤有机质高光谱估算
10
作者 谭超 林镇宏 +4 位作者 贺秋华 栾海军 余姝辰 郑雅玲 邹娟 《测绘通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89-95,共7页
土壤有机质(SOM)是衡量土壤健康和肥力的重要指标,准确估算SOM对农业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高光谱技术结合机器学习为SOM的大范围且无损监测提供了可能。然而,现有研究尚未充分探讨土壤活性物质作用的敏感光谱范围内光谱位置的物理意义... 土壤有机质(SOM)是衡量土壤健康和肥力的重要指标,准确估算SOM对农业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高光谱技术结合机器学习为SOM的大范围且无损监测提供了可能。然而,现有研究尚未充分探讨土壤活性物质作用的敏感光谱范围内光谱位置的物理意义及农业秸秆还田活动的光谱效应。因此,本文提出了创新的Pearson相关系数与光谱位置联合优化算法(PAS),以解决这个问题。试验结果表明:PAS算法中,光谱位置与相关系数的比例为3∶7时,可有效提升模型预测性能;1260 nm特征波长是秸秆有机成分的光谱效应典型位点;1300 nm特征波长为1260 nm与SOM的相互作用典型位点;1320 nm特征波长受1260 nm、SOM及1340 nm的综合影响。本文论证了秸秆还田活动的光谱效应对SOM估算的重要影响,以及文中方法量化秸秆还田活动固碳效应的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有机质 高光谱 土壤活性物质 秸秆还田 地理加权回归 土壤固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地理最优相似性的土壤重金属镉含量空间预测 被引量:3
11
作者 廖秀英 王波 +3 位作者 余昕 梁继 程辉 田茂军 《中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2143-2152,共10页
以地理相似性定律为基础,利用野外采集的40个土壤样本数据,结合环境辅助变量构建地理最优相似性(GOS)模型,对研究区域重金属镉含量及其空间分布进行预测研究,并将预测结果与偏最小二乘回归(PLSR)、随机森林(RF)和通用克里格(UK)模型的... 以地理相似性定律为基础,利用野外采集的40个土壤样本数据,结合环境辅助变量构建地理最优相似性(GOS)模型,对研究区域重金属镉含量及其空间分布进行预测研究,并将预测结果与偏最小二乘回归(PLSR)、随机森林(RF)和通用克里格(UK)模型的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内土壤样本镉质量分数均值(0.432 mg/kg)比背景值大,接近中度污染水平(污染指数为2.18),区域土壤生态环境受到一定的威胁;GOS预测结果的决定系数为0.668,均方根误差和平均绝对误差分别为0.096和0.080,在4个预测模型中表现最佳;区域重金属Cd质量分数从东北部向西南部递减,高值分布于河流沿岸和人类活动密集区域,反映出人类活动是导致研究区内土壤重金属分异的主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理相似性 土壤属性 重金属CD 空间预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峡工程运行前后洞庭湖洲滩植被淹没时间变化对其分布格局的影响
12
作者 陈前 邹业爱 +5 位作者 田恬 刘派 张雨河 李峰 田茂军 肖妮娜 《湖泊科学》 2025年第5期1846-1856,共11页
2003年三峡工程运行以来,洞庭湖湿地的水文情势发生了显著变化,进而影响了湿地植被的分布格局。然而,水文情势与植被分布格局之间的关系较为复杂,相关机制尚不清晰。本研究通过遥感解译和野外调查等方法分析了1995—2022年洞庭湖湿地植... 2003年三峡工程运行以来,洞庭湖湿地的水文情势发生了显著变化,进而影响了湿地植被的分布格局。然而,水文情势与植被分布格局之间的关系较为复杂,相关机制尚不清晰。本研究通过遥感解译和野外调查等方法分析了1995—2022年洞庭湖湿地植被格局时空演变,并结合水文数据,探讨了三峡工程运行前后洲滩植被淹没时间变化对其分布格局的影响及驱动机理。结果表明:1)东、西、南洞庭湖水位年际变化趋势总体一致。三峡工程运行导致洞庭湖年均水位持续下降,平均下降幅度超过0.3 m,年内最高水位下降超过0.6 m,西、南洞庭湖高水位持续时间缩短,并逐渐向低水位转移;2) 1995—2022年,洞庭湖湿地植被面积不断增加,湿地植被整体呈正向演替趋势,具体表现为芦苇群落侵占苔草群落,苔草群落侵占光滩;3)与三峡工程运行前相比,运行后光滩→苔草、苔草→芦苇两个正向演替区域的淹没时间极显著下降,而苔草→光滩与芦苇→苔草这两个逆向演替区域淹没时间增加,但变化不显著,这表明淹没时间下降可能是洞庭湖湿地植被正向演替的关键驱动因素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湿地植被演替 三峡工程 时空演变 水文变化 遥感监测 水文驱动机制 水文-植被关系 洞庭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深度学习的镜下岩石、矿物薄片识别 被引量:9
13
作者 张利军 鲁文豪 +6 位作者 张建东 彭光雄 卜建财 唐凯 谢渐成 徐质彬 杨海燕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498-510,共13页
岩石、矿物显微图像的识别是岩矿鉴定的基础手段之一,对地质资源勘探有着重要意义。薄片显微图像一般情况下是在实验室中进行的,这项工作繁琐费时,需要大量的人力资源,并且准确性受限于鉴定者的经验。深度学习智能图像识别算法可以通过... 岩石、矿物显微图像的识别是岩矿鉴定的基础手段之一,对地质资源勘探有着重要意义。薄片显微图像一般情况下是在实验室中进行的,这项工作繁琐费时,需要大量的人力资源,并且准确性受限于鉴定者的经验。深度学习智能图像识别算法可以通过卷积神经网络提取显微图像的深层特征,从而达到对显微图像进行快速、准确分类识别的目的。本研究以PyCharm平台为深度学习框架,以中国科学数据网上的南京大学教学岩石薄片数据集、南华北石炭纪灰岩显微图像数据集等6个数据集为基础制作了可以应用于岩石矿物显微图像分类识别训练的数据集,搭建具有针对性的VGG卷积神经网络模型,该模型具有对整个岩石薄片图像与单个矿物图像分别提取其深层中的特征信息的能力,从而达到识别岩石薄片的目的。实验结果显示,随着模型训练迭代的进行,预测值与真实值之间的损失函数在不断减小,识别准确率在不断增加,在分别经过50个和30个循环训练之后,模型的损失函数与识别准确率已经基本收敛。模型对显微图像测试集的识别成功率均高于90%,说明搭建的模型对于图像有很好的特征提取效果,可以完成岩石矿物显微图像识别的任务。通过本文的研究,可以认识到,深度学习对于处理岩矿鉴定这样的任务有着高超的效率与准确度,开发相关的模型并运用到前端软件上,可以加快矿产资源勘探工作的速度,对于生产实践有着重要的应用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矿鉴定 深度学习 卷积神经网络 机器学习 图像识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华南与花岗岩有关的稀有金属矿床和钨锡矿床的时空分布规律及其成因联系 被引量:12
14
作者 吴堑虹 周厚祥 +6 位作者 刘飚 孔华 裴进云 覃毅学 宗琦 吴锟言 汤钰御 《地质科技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78-88,共11页
华南是我国战略性矿产钨锡的主产地,且与花岗岩有关的钨锡矿床附近常发育Li、Rb、Be、Nb、Ta等稀有金属矿床,但对这两类矿床的成因联系并不清楚。通过收集整理华南与花岗岩有关的稀有金属矿床和钨锡矿床的研究资料,对稀有金属矿和钨锡... 华南是我国战略性矿产钨锡的主产地,且与花岗岩有关的钨锡矿床附近常发育Li、Rb、Be、Nb、Ta等稀有金属矿床,但对这两类矿床的成因联系并不清楚。通过收集整理华南与花岗岩有关的稀有金属矿床和钨锡矿床的研究资料,对稀有金属矿和钨锡矿的成因关系进行初步分析,认识到这两类矿床具有区域-矿田-矿床-矿物多尺度的空间相关性,成矿时代、成矿物质来源及成矿作用相近性,且成矿主要与燕山期高分异花岗岩有关。两者之间“偶极”式分布样式为利用华南极为丰富的钨锡矿床勘探及研究成果寻找稀有金属矿床提供了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与花岗岩有关 稀有金属矿 钨锡矿床 成因关系 时空分布 华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Chen NDVI模型的NDVI尺度转换分形特性分析 被引量:1
15
作者 栾海军 邢宸硕 +2 位作者 张荣凯 何原荣 贺秋华 《遥感信息》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12-20,共9页
空间尺度问题是定量遥感重要而基础的问题之一,文章针对“分形方法是否适用于定量遥感地表参数的尺度转换研究”的问题进行实验验证。基于传统及改进的Chen NDVI尺度转换模型,获得NDVI不同空间升尺度影像,进而利用分形尺度转换模型分析N... 空间尺度问题是定量遥感重要而基础的问题之一,文章针对“分形方法是否适用于定量遥感地表参数的尺度转换研究”的问题进行实验验证。基于传统及改进的Chen NDVI尺度转换模型,获得NDVI不同空间升尺度影像,进而利用分形尺度转换模型分析NDVI尺度转换结果,以获取“分形方法在NDVI尺度转换研究中的适用性结论”。以厦门为研究区,利用上述分形模型进行实验,结果表明:(1)若NDVI输入类型为均值,NDVI尺度转换特性更符合双对数直角坐标系下的线性函数关系,即分形特性;若NDVI输入类型为方差、方差/均值,NDVI尺度转换特性更符合直角坐标系下的对数函数关系;(2)农田在两种Chen NDVI模型及两种空间直角坐标系下所得拟合模型皆表现出显著的线性规律,尤其是其NDVI尺度转换分形特性表现显著;(3)综合而言,NDVI尺度转换结果具有分形特性,但NDVI尺度转换具有更为显著的直角坐标系下对数函数关系特性。文章所提出的融入精细地类信息的“类NDVI”地表参数通用尺度转换模型及尺度转换分形特性研究方法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值得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尺度转换 NDVI Chen NDVI模型 分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InSAR形变大数据在沿江城市中的研究与应用 被引量:2
16
作者 朱茂 杨云飞 +4 位作者 贺秋华 徐康 江涛 郑婵玉 李吉平 《水利水电技术(中英文)》 北大核心 2023年第S01期313-320,共8页
沿江城市普遍存在填湖、填江造陆,季节性形变,江水侵蚀沿岸等现实情况。以长江洞庭湖段岳阳市岳阳楼区为研究区域,基于COSMO-SkyMed卫星星座,应用时序合成孔径雷达干涉测量技术(MT-InSAR)对研究区进行形变监测。结果表明:江水由宽江道... 沿江城市普遍存在填湖、填江造陆,季节性形变,江水侵蚀沿岸等现实情况。以长江洞庭湖段岳阳市岳阳楼区为研究区域,基于COSMO-SkyMed卫星星座,应用时序合成孔径雷达干涉测量技术(MT-InSAR)对研究区进行形变监测。结果表明:江水由宽江道进入窄江道,窄江道承受的切应力明显增大,分别由26~47 N/m^(2)增大到50~53 N/m^(2);沿江(城陵矶港)季节性形变与降雨相关性较低,非沿江季节形变与降雨相关性较高,非沿江地区形变活跃期具有周年变化的特点,沿江形变活跃期约在230~360 d期间;对沿江和非沿江形变信号进行谱分析,两者形变信号在频域上具有明显差异,此种差异具有作为洪水灾害指示信号的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INSAR 河岸冲刷模型 数据挖掘 快速傅里叶变换 COSMO-SkyMed星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