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重点生态功能区域特色优势产业选择——以张家界市为例 被引量:4
1
作者 张祎蓉 向平安 《作物研究》 2018年第5期422-428,共7页
如何做到既保障生态产品供给能力又实现产业经济发展,是重点生态功能区面临的难题。虽然中国西部大开发实践表明,发展特色优势产业是落后地区永续发展的根本出路,但是缺乏针对重点生态功能区域特色优势产业的研究。本文提出了环境友好... 如何做到既保障生态产品供给能力又实现产业经济发展,是重点生态功能区面临的难题。虽然中国西部大开发实践表明,发展特色优势产业是落后地区永续发展的根本出路,但是缺乏针对重点生态功能区域特色优势产业的研究。本文提出了环境友好、有比较优势、以市场导向和产业关联度高是特色优势产业的选择基准,并重点以张家界市为例实证分析了重点生态功能区域的优势产业与特色优势产业选择基准的吻合度。结果表明,张家界市的旅游业既是当前的支柱产业,也是其今后重点发展的产业;第一产业中,林业可作为重点产业来发展,绿色和有机农业也是有发展前景的特色优势产业;第二产业应当着重发展以酒、饮料和精制茶制造业和农副产品加工为主的旅游食品、以林业资源加工为主的旅游纪念品、以五倍子和杜仲等中药材活性物提取为主的生物医药、以水电资源综合开发利用为主的清洁能源等特色优势工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点生态功能区域 特色优势产业 综合评价 张家界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凋落物和根系对沂蒙山区三种森林恢复方式土壤酸性磷酸酶动力学特征的影响 被引量:2
2
作者 包金美 陈法霖 +7 位作者 杨龙超 刘波 王欣丽 张弛 张静 刘艺萱 张全艳 王芸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5294-5306,共13页
酸性磷酸酶动力学特征可反映不同底物供应下土壤磷转化状况。以人工恢复的引进种黑松人工林和本地种栓皮栎人工林以及自然恢复的天然次生林为研究对象,开展凋落物添加去除和根系去除对土壤酸性磷酸酶动力学特征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1... 酸性磷酸酶动力学特征可反映不同底物供应下土壤磷转化状况。以人工恢复的引进种黑松人工林和本地种栓皮栎人工林以及自然恢复的天然次生林为研究对象,开展凋落物添加去除和根系去除对土壤酸性磷酸酶动力学特征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1)三种森林恢复方式下土壤酸性磷酸酶活性和最大反应速度(V_(max))均为双倍凋落物>对照>去除凋落物>去除根系>无输入;(2)改变凋落物和根系输入对酸性磷酸酶的半饱和常数(K_(m))和催化效率(V_(max)/K_(m))影响不大;(3)酸性磷酸酶活性受速效磷含量的反馈调节;土壤氮可利用性和含水量显著影响酸性磷酸酶活性。改变凋落物和根系输入对引进种黑松人工林土壤有机磷转化能力影响最大,天然次生林次之,本地种栓皮栎人工林最稳定。根系对土壤酸性磷酸酶动力学特征的影响大于凋落物。其结果可为暖温带森林恢复,应对气候变化和森林防火、收集凋落物等管理措施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然恢复 人工恢复 凋落物 根系 土壤酸性磷酸酶动力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减磷施肥配施生物炭对南方酸性稻作土壤磷素形态的影响 被引量:6
3
作者 苏贵锐 荣飞龙 +3 位作者 张薇 张满云 吴爱平 陈法霖 《中国土壤与肥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9-27,共9页
针对南方酸性稻作土壤专性吸附和固定磷素能力强的问题,采用微区试验,以正常施磷(75 kg/hm^(2))不施生物炭为对照,探讨不同磷肥水平(P2O575、60、45、30 kg/hm^(2))和生物炭配施(40、60、80 t/hm^(2))对土壤不同形态磷素含量的影响。结... 针对南方酸性稻作土壤专性吸附和固定磷素能力强的问题,采用微区试验,以正常施磷(75 kg/hm^(2))不施生物炭为对照,探讨不同磷肥水平(P2O575、60、45、30 kg/hm^(2))和生物炭配施(40、60、80 t/hm^(2))对土壤不同形态磷素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1)减磷施肥配施生物炭后全磷、有效磷、树脂磷、碳酸氢钠无机磷及稀盐酸磷的含量显著增加,残留态磷的含量显著降低。(2)磷肥水平≥45 kg/hm^(2)时,配施生物炭处理的全磷和有效磷含量较对照分别显著提高17.1%~46.7%和32.5%~76.3%。(3)磷肥水平≥45 kg/hm^(2)时,配施生物炭处理的树脂磷和碳酸氢钠无机磷的含量较对照分别显著增加50.8%~160.3%和36.1%~118.3%。(4)减磷施肥导致氢氧化钠有机磷含量较对照下降38.4%~39.8%;处理间氢氧化钠无机磷的含量无显著差异。(5)配施生物炭后稀盐酸磷含量较对照显著提高57.9%~352.1%;减磷施肥处理的浓盐酸有机磷含量显著低于正常施磷的处理组合;施磷量为30 kg/hm^(2)时,浓盐酸无机磷的含量显著低于其他处理组合;配施生物炭显著降低残留态磷的含量。(6)土壤全磷、有效磷的含量与树脂磷、碳酸氢钠无机磷、稀盐酸磷的含量呈显著正相关。综上所述,添加生物炭有利于提高南方酸性稻作土壤的磷素含量,促进有机磷向无机磷的转化,提高土壤磷素有效性,在此基础上磷肥施用可低至45 kg/hm^(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炭 减磷施肥 水稻土 磷分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酸性稻田添加生物炭对水稻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影响——基于5年大田试验 被引量:26
4
作者 荣飞龙 蔡正午 +7 位作者 覃莎莎 张凯 吴立群 阳树英 肖智华 任勃 林元山 陈法霖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3期4413-4424,共12页
开展生物炭对农田生态系统长期效应的大田试验对全面评价生物炭调控农田生产力的效果具有重要意义。以南方酸性稻田为对象,采用单因素随机区组设计开展了5年大田试验,探讨不同水平生物炭(0、20、40、60、80 t/hm^2和100 t/hm^2)一次性... 开展生物炭对农田生态系统长期效应的大田试验对全面评价生物炭调控农田生产力的效果具有重要意义。以南方酸性稻田为对象,采用单因素随机区组设计开展了5年大田试验,探讨不同水平生物炭(0、20、40、60、80 t/hm^2和100 t/hm^2)一次性添加对水稻生长和产量的多年效应。主要结果为:(1)水稻齐穗期的LAI、倒4叶叶绿素含量及地上部干物质积累量和产量均随生物炭添加量增加而增加;(2)生物炭对齐穗期剑叶叶绿素含量以及粒叶比的影响不显著;(3)生物炭显著促进稻田增产的添加量分别为:≥60 t/hm^2(增幅17.0%—23.7%,第1年)、≥40 t/hm^2(增幅15.5%—32.4%,第2年)、20—100 t/hm^2(增幅9.6%—21.8%,第3年)、均无显著差异(第4年)、100 t/hm^2(增幅15.7%、第5年);(4)生物炭对稻田累计产量的增幅分别为:5.9%—23.7%(第1年)、5.5%—27.8%(第2年)、6.8%—25.9%(第3年)、5.4%—22.0%(第4年)、4.6%—20.6%(第5年);(5)产量与齐穗期的LAI、倒4叶叶绿素含量、干物质积累量及每穗粒数显著正相关。综上表明:酸性稻田生物炭一次性添加有利于改善水稻群体质量,促进稻田增产,高炭量添加(80 t/hm^2和100 t/hm^2)相比于中低炭量添加持续增产效应更好,至少可稳定维持3年。研究结果可为指导生产实践中利用生物炭以实现稻田增产提供科技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炭 水稻 生长发育 产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城市绿地景观格局影响地表温度的通径分析——以长沙市为例 被引量:8
5
作者 蒋恬田 杨纯 +4 位作者 廖炜 胡力 刘欢瑶 任勃 李小马 《生态环境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18-25,共8页
优化绿地景观格局是城市绿化土地有限背景下改善城市热环境的有效途径,阐明绿地景观格局影响城市热环境的路径与机制是合理并有效地规划与管理城市绿地的基础。以长沙市为例,利用高分2号高分辨率遥感影像在乡镇(街道)尺度量化绿地面积... 优化绿地景观格局是城市绿化土地有限背景下改善城市热环境的有效途径,阐明绿地景观格局影响城市热环境的路径与机制是合理并有效地规划与管理城市绿地的基础。以长沙市为例,利用高分2号高分辨率遥感影像在乡镇(街道)尺度量化绿地面积比例和景观配置格局,基于Landsat地表温度采用通径分析方法揭示绿地景观格局影响地表温度的路径,分析其直接效应和间接效应。结果显示:(1)绿地面积比例、水体面积比例、裸地面积比例和绿地斑块密度对地表温度呈显著的直接负效应,共解释85%的地表温度变异,直接路径系数分别为-0.61、-0.54、-0.29和-0.21;(2)绿地面积比例对绿地斑块密度呈显著的直接负效应(直接路径系数-0.46),而绿地斑块密度对地表温度呈显著的直接负效应(直接路径系数-0.21),因此绿地面积比例增加间接导致地表温度升高(间接路径系数0.10),从而削弱提高绿化覆盖率以改善城市热环境的效果;(3)绿地边界密度受绿地面积比例、绿地平均斑块形状指数和绿地斑块密度显著影响,但其对地表温度的影响不显著。因此,以小面积斑块为主的见缝插绿式绿地建设是长沙城市绿地规划管理以改善城市热环境的有效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热环境 地表温度 景观配置 城市绿地 通径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土壤碳氮磷转化关键水解酶动力学特征测定方法优化
6
作者 包金美 陈法霖 +5 位作者 张静 杨龙超 王立志 刘波 张全艳 王芸 《生态科学》 2025年第5期97-108,共12页
土壤碳氮磷转化关键酶参与多糖、纤维素、几丁质、蛋白质和磷酸脂类等物质的转化,是表征土壤质量的重要指标。相较于酶活性,酶动力学特征能更加充分地体现不同底物浓度下酶促反应过程。但目前针对不同土壤理化性质,优化土壤碳氮磷转化... 土壤碳氮磷转化关键酶参与多糖、纤维素、几丁质、蛋白质和磷酸脂类等物质的转化,是表征土壤质量的重要指标。相较于酶活性,酶动力学特征能更加充分地体现不同底物浓度下酶促反应过程。但目前针对不同土壤理化性质,优化土壤碳氮磷转化关键酶动力学特征测定方法的研究较少,并存在多种数据分析方法。针对不同理化性质的棕壤,采用微孔板荧光法,优化测定条件(底物浓度范围、培养时间、缓冲液、缓冲液pH值和是否加入NaOH溶液)和微孔板板布局以及整合不同研究目的数据分析方法。结果显示:(1)在0.96—7.67 mg·g^(-1)的土壤全碳含量范围内,优化后的测定条件为土壤α-D-葡糖苷酶、β-D-葡糖苷酶和酸性磷酸酶底物浓度范围为0—200μmol·L^(-1),培养时间分别为4、3和2.5 h;纤维二糖酶和L-亮氨酸氨基肽酶底物浓度范围为0—400μmol·L^(-1),培养时间分别为4和2 h;N-乙酰-β-D-氨基葡糖苷酶底物浓度范围为0—800μmol·L^(-1),培养时间为4 h。(2)α-D-葡糖苷酶、纤维二糖酶、N-乙酰-β-D-氨基葡糖苷酶动力学特征测定需加入NaOH终止液,而酸性磷酸酶和L-亮氨酸氨基肽酶可不添加NaOH终止液。(3)土壤酶动力学特征的常见统计分析主要为酶活性统计分析、酶的生态化学计量特征、单个土壤酶动力学参数及影响因子分析、土壤酶动力学复合特征与影响因子之间的关系分析。综上,土壤碳氮磷转化关键酶动力学特征测定条件应据理化性质优化,统计方法据研究目的而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酶动力学 微孔板荧光法 培养时间 终止液 缓冲液 统计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