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3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三峡工程运行前后洞庭湖洲滩植被淹没时间变化对其分布格局的影响
1
作者 陈前 邹业爱 +5 位作者 田恬 刘派 张雨河 李峰 田茂军 肖妮娜 《湖泊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846-1856,共11页
2003年三峡工程运行以来,洞庭湖湿地的水文情势发生了显著变化,进而影响了湿地植被的分布格局。然而,水文情势与植被分布格局之间的关系较为复杂,相关机制尚不清晰。本研究通过遥感解译和野外调查等方法分析了1995—2022年洞庭湖湿地植... 2003年三峡工程运行以来,洞庭湖湿地的水文情势发生了显著变化,进而影响了湿地植被的分布格局。然而,水文情势与植被分布格局之间的关系较为复杂,相关机制尚不清晰。本研究通过遥感解译和野外调查等方法分析了1995—2022年洞庭湖湿地植被格局时空演变,并结合水文数据,探讨了三峡工程运行前后洲滩植被淹没时间变化对其分布格局的影响及驱动机理。结果表明:1)东、西、南洞庭湖水位年际变化趋势总体一致。三峡工程运行导致洞庭湖年均水位持续下降,平均下降幅度超过0.3 m,年内最高水位下降超过0.6 m,西、南洞庭湖高水位持续时间缩短,并逐渐向低水位转移;2) 1995—2022年,洞庭湖湿地植被面积不断增加,湿地植被整体呈正向演替趋势,具体表现为芦苇群落侵占苔草群落,苔草群落侵占光滩;3)与三峡工程运行前相比,运行后光滩→苔草、苔草→芦苇两个正向演替区域的淹没时间极显著下降,而苔草→光滩与芦苇→苔草这两个逆向演替区域淹没时间增加,但变化不显著,这表明淹没时间下降可能是洞庭湖湿地植被正向演替的关键驱动因素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湿地植被演替 三峡工程 时空演变 水文变化 遥感监测 水文驱动机制 水文-植被关系 洞庭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湖南省灰水足迹变化特征及其驱动因子分析 被引量:14
2
作者 贺志文 向平安 《中国农村水利水电》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0期19-26,共8页
核算了湖南省2001-2015年的农业、工业和生活灰水足迹,并采用扩展STIRPAT模型分析了其变化原因,以期为利用水资源和治理水污染提供合理建议。分析结果表明,湖南省灰水足迹由2001年的690.747亿m3下降到2015年的671.946亿m3,其中,农业灰... 核算了湖南省2001-2015年的农业、工业和生活灰水足迹,并采用扩展STIRPAT模型分析了其变化原因,以期为利用水资源和治理水污染提供合理建议。分析结果表明,湖南省灰水足迹由2001年的690.747亿m3下降到2015年的671.946亿m3,其中,农业灰水足迹占比最大,从49%缓慢上升至51%;工业灰水足迹占比最小,从23%下降至9%;生活灰水足迹占比从28%上升至40%。城镇化水平、第三产业占比、第二产业占比、人均GDP、灰水足迹强度和外商直接投资是灰水足迹的重要驱动因素,它们各自的影响系数分别为0.799 6、0.654 3、0.650 5、-0.814 8、-0.589 2和-0.511 5,表明前3个因子对灰水足迹具有促进作用,而后3个因子具有抑制作用。经济增长与灰水足迹之间存在倒"U"型环境库兹涅兹曲线关系,但不存在"污染天堂"现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灰水足迹 农业 工业 生活 驱动因子 湖南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湖南省水稻生产水足迹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被引量:6
3
作者 崔克蓉 向平安 《生态科学》 CSCD 2020年第1期176-182,共7页
为分析湖南省水稻生产水资源的占用情况,采用水足迹方法研究了2002—2015年湖南省水稻生产水足迹;利用贡献率分析方法探究气象因子和生产要素对水稻水足迹的影响。结果表明:水稻水足迹在研究时段内整体呈现下降态势,年际变化呈现波动性... 为分析湖南省水稻生产水资源的占用情况,采用水足迹方法研究了2002—2015年湖南省水稻生产水足迹;利用贡献率分析方法探究气象因子和生产要素对水稻水足迹的影响。结果表明:水稻水足迹在研究时段内整体呈现下降态势,年际变化呈现波动性上升期(2002—2005年)、快速下降期(2005—2009年)、缓慢下降期(2009—2015年)三个阶段性波动特征;灰水足迹最大,比例从69.03%下降到68.98%,蓝水足迹比例从14.21%下降到12.75%;绿水足迹从16.75%提高到18.26%;农机动力、化肥投入、成灾率是是水足迹的主要影响因素,其中农机动力起抑制作用,化肥投入、成灾率起促进作用。建议湖南水稻生产水足迹调控的措施主要为提高水稻生产机械化水平及合理施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蓝水足迹 绿水足迹 灰水足迹 贡献率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重点生态功能区域特色优势产业选择——以张家界市为例 被引量:4
4
作者 张祎蓉 向平安 《作物研究》 2018年第5期422-428,共7页
如何做到既保障生态产品供给能力又实现产业经济发展,是重点生态功能区面临的难题。虽然中国西部大开发实践表明,发展特色优势产业是落后地区永续发展的根本出路,但是缺乏针对重点生态功能区域特色优势产业的研究。本文提出了环境友好... 如何做到既保障生态产品供给能力又实现产业经济发展,是重点生态功能区面临的难题。虽然中国西部大开发实践表明,发展特色优势产业是落后地区永续发展的根本出路,但是缺乏针对重点生态功能区域特色优势产业的研究。本文提出了环境友好、有比较优势、以市场导向和产业关联度高是特色优势产业的选择基准,并重点以张家界市为例实证分析了重点生态功能区域的优势产业与特色优势产业选择基准的吻合度。结果表明,张家界市的旅游业既是当前的支柱产业,也是其今后重点发展的产业;第一产业中,林业可作为重点产业来发展,绿色和有机农业也是有发展前景的特色优势产业;第二产业应当着重发展以酒、饮料和精制茶制造业和农副产品加工为主的旅游食品、以林业资源加工为主的旅游纪念品、以五倍子和杜仲等中药材活性物提取为主的生物医药、以水电资源综合开发利用为主的清洁能源等特色优势工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点生态功能区域 特色优势产业 综合评价 张家界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洞庭湖湿地南荻碳密度及其影响因子分析 被引量:2
5
作者 姚欣 边华林 +1 位作者 李有志 周巧巧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547-552,570,共7页
以洞庭湖湿地南荻为研究对象,对24个样点进行采样,测定土壤理化性质以及南荻6个器官(穗、叶、茎、根状茎、根、芽)的生物量和碳含量,分析植物碳密度与土壤理化性质的关系。结果表明:在南荻各器官中,茎的生物量最高,穗的生物量最低;南荻... 以洞庭湖湿地南荻为研究对象,对24个样点进行采样,测定土壤理化性质以及南荻6个器官(穗、叶、茎、根状茎、根、芽)的生物量和碳含量,分析植物碳密度与土壤理化性质的关系。结果表明:在南荻各器官中,茎的生物量最高,穗的生物量最低;南荻地上部分的碳含量高于地下部分的;茎、根、根状茎、叶、芽、穗的碳密度依次降低;根状茎的碳密度与土壤pH及全钾含量、有机质含量呈正回归关系,与土壤相对湿度和电导率呈负回归关系,南荻的平均碳密度与土壤全磷含量呈正回归关系;冗余分析(RDA)结果表明,第一排序轴与土壤相对湿度呈显著负相关,与pH呈显著正相关;第二排序轴与土壤全钾含量呈显著正相关。茎是南荻的主要储碳器官,土壤相对湿度、pH、全磷含量与全钾含量等是影响植物碳密度的主要土壤因子,应加强土壤保育,维护湿地碳汇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荻 生物量 碳密度 环境因子 洞庭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添加蚯蚓粪对酸性稻作土壤肥力及酶活性的影响 被引量:1
6
作者 张薇 荣飞龙 +3 位作者 朱洪妤 曹放波 陈佳娜 陈法霖 《核农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615-623,共9页
为探索蚯蚓粪在改善酸性稻田生产力应用中的潜力,选择不同水稻品种(深两优5814和准两优608)开展蚯蚓粪添加(纯土壤对照,80%土壤+20%蚯蚓粪)的盆栽试验,分析蚯蚓粪添加对抽穗和收获期稻作土壤性质和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综合两品种两... 为探索蚯蚓粪在改善酸性稻田生产力应用中的潜力,选择不同水稻品种(深两优5814和准两优608)开展蚯蚓粪添加(纯土壤对照,80%土壤+20%蚯蚓粪)的盆栽试验,分析蚯蚓粪添加对抽穗和收获期稻作土壤性质和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综合两品种两时期的表现,与纯土壤对照相比,添加蚯蚓粪后土壤pH值平均由5.87提升至7.48;蚯蚓粪添加显著提高两品种抽穗期土壤总氮、硝态氮、总磷、总钾及收获期硝态氮含量,深两优5814抽穗期土壤有机质和速效钾含量,以及准两优608收获期土壤铵态氮和速效钾含量。与对照相比,添加蚯蚓粪后,两品种两时期土壤微生物量氮含量、酸性和中性磷酸酶活性均显著下降,蔗糖酶和碱性磷酸酶活性均显著上升;深两优5814两时期土壤过氧化物酶活性均显著下降;另外,添加蚯蚓粪显著增加深两优5814抽穗期土壤脲酶和收获期过氧化氢酶活性,以及准两优608收获期土壤酚氧化酶活性,显著降低准两优608抽穗期土壤脲酶活性。土壤酶活性与土壤pH值及有机质、硝态氮和速效磷含量呈显著正相关。综上所述,添加蚯蚓粪可降低酸性稻作土壤的酸度,调控碳、氮、磷转化相关酶活性,进而提高土壤肥力。本研究结果为蚯蚓粪在酸性稻作土壤改良中的应用提供了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蚯蚓粪 水稻土 土壤肥力 酶活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南野生狗牙根对镉胁迫的生理生态响应 被引量:4
7
作者 杨雨婷 谭淑端 +1 位作者 董方旭 陈镔 《西南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0期2086-2091,共6页
【目的】通过测定狗牙根的形态指标、叶绿素、丙二醛含量、保护酶活性及镉含量,探讨其对镉的耐受潜力。【方法】本文以未遭受镉污染的海南野生狗牙根为试验材料,采取盆栽法,对其施加不同浓度的外源镉(10、20、30 mg/kg)。【结果】实验发... 【目的】通过测定狗牙根的形态指标、叶绿素、丙二醛含量、保护酶活性及镉含量,探讨其对镉的耐受潜力。【方法】本文以未遭受镉污染的海南野生狗牙根为试验材料,采取盆栽法,对其施加不同浓度的外源镉(10、20、30 mg/kg)。【结果】实验发现,镉胁迫下,株高,地上、地下部分生物量,植株中镉含量,POD活性,前后期SPAD值均高于对照。镉浓度≥20 mg/kg时,促进作用最强;但对茎节长、SOD有抑制作用。镉浓度0~20 mg/kg时,镉富集系数大于转移系数,地下部分镉含量大于地上部分;而叶长、叶宽、茎基直径、MDA、CAT及中期SPAD值对镉胁迫无显著变化。【结论】镉胁迫对狗牙根生长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其镉积累量较高,狗牙根是用于重金属污染土壤修复的较好物种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南狗牙根 镉胁迫 抗氧化酶 镉富集与转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城市生态空间评价及量化标准分析——以长株潭城市群为例 被引量:2
8
作者 赵文力 谢宜章 向平安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72-79,共8页
【目的】科学评价与测度城市生态空间是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必不可少的手段,国内城市群生态空间量化评价标准的研究对保障城市生态安全、提升居民生活质量等具有重要意义。【方法】立足长株潭城市群发展实际,结合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设... 【目的】科学评价与测度城市生态空间是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必不可少的手段,国内城市群生态空间量化评价标准的研究对保障城市生态安全、提升居民生活质量等具有重要意义。【方法】立足长株潭城市群发展实际,结合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设计“人均生态空间面积”(PCES)与“步行可达范围覆盖率”(CWWD)两个基准指标,以长沙、株洲、湘潭城区的12个单元为研究对象,采用数据挖掘法和无量纲对比法对长株潭城市生态空间价值标准和绿地建设规划数量进行测度分析,以回归方程测算出长株潭城市生态空间的配置数量和要求。【结果】长株潭PCES和CWWD与城区自然地理条件、城区改造状况、产业发展布局等因素有着十分密切的关联:1)生态空间建设与分布状况都显示出比较明显的区位导向性;2)由于生态空间用地也是城市用地的重要方面,故人均城市建设用地面积的高低必然同步影响到人均生态空间面积;3)生态空间的建设呈现出明显的日常生活导向性和人口分布导向性;4)人口密度也是引导现状生态空间分布(覆盖比率)的主导因素,呈明显正相关。【结论】按照本研究配置要求,2025年长株潭城市完全能达到国家生态园林城市标准,即人均生态空间面积≥12 m^2,建成区绿化覆盖率≥45%,绿地面积占建成区面积≥38%。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生态空间 步行可达范围覆盖率 评价与测度分析 长株潭城市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荧光光谱结合分子对接探究Cu^(2+)、Pb^(2+)与Cry1Ac毒素的相互作用
9
作者 曾洪 刘芮 +3 位作者 杨思培 朱式业 吴志斌 梁运姗 《环境化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690-699,共10页
随着全球土壤重金属污染问题日益严峻,转Bt基因作物生长过程中所分泌的Bt抗虫毒素与土壤重金属离子的协同作用逐渐被重视.本文采用荧光光谱法与分子对接法,研究了Cu^(2+)、Pb^(2+)与Cry1Ac毒素的相互作用机制.结果表明,根据Stern-volme... 随着全球土壤重金属污染问题日益严峻,转Bt基因作物生长过程中所分泌的Bt抗虫毒素与土壤重金属离子的协同作用逐渐被重视.本文采用荧光光谱法与分子对接法,研究了Cu^(2+)、Pb^(2+)与Cry1Ac毒素的相互作用机制.结果表明,根据Stern-volmer方程分析可知重金属离子能通过静态猝灭过程有效地猝灭Cry1Ac毒素的内源荧光.静态猝灭双对数公式计算得知结合位点数n均大于1表明Cu^(2+)、Pb^(2+)与Cry1Ac毒素有较强的结合能力且存在一个强力的结合位点.并根据Van’t Hoff热力学方程计算结果判断出这是一个以静电作用力为主导的自发吸热过程.此外,重金属离子与Cry1Ac毒素的相互作用会使Try残基暴露在亲水环境中,从而使毒素结构变得更加松散.此外,分子对接结果进一步验证了Cu^(2+)、Pb^(2+)分别通过氢键与Cry1Ac毒素在IIe413、Ser427、His428位置和Phe276、Gly278位置结合良好,且Cu^(2+)结合能力更强.因此,本研究不仅揭示了Cu^(2+)、Pb^(2+)与Cry1Ac毒素的相互作用机制,而且为重金属离子-Bt毒素复合物的风险评估以及土壤生态安全维护提供了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u^(2+) Pb^(2+) BT 毒素 荧光光谱 分子对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农业景观格局变化及其生态效应研究进展 被引量:1
10
作者 黄霞 林勇 葛大兵 《湖南农业科学》 2017年第7期120-122,共3页
农业景观是人类为了生存和生活对土地进行长期性、周期性耕种的结果,既具有一般景观的基本特征,又突出表现为人类和自然共同作用的结果。在发展现代农业的背景下,农业景观格局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从农业景观格局的研究热点、农业现代化... 农业景观是人类为了生存和生活对土地进行长期性、周期性耕种的结果,既具有一般景观的基本特征,又突出表现为人类和自然共同作用的结果。在发展现代农业的背景下,农业景观格局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从农业景观格局的研究热点、农业现代化对景观格局的影响、农业景观格局演变的生态效应3个方面进行了综述,并对现有研究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剖析,对农业景观格局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业 景观格局 生态效应 研究进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桉树凋落物对土壤微生物群落的影响:基于控制实验研究 被引量:12
11
作者 陈法霖 张凯 +4 位作者 向丹 吴爱平 李有志 邹冬生 郑华 《土壤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432-442,共11页
全面认识桉树种植对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和功能的影响及机制,对于阐明单一物种对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影响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室内小盆模拟控制试验,采用随机区组设计,以土壤碳、氮含量有显著差异的3种天然次生林土壤为对象,以不添加凋落... 全面认识桉树种植对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和功能的影响及机制,对于阐明单一物种对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影响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室内小盆模拟控制试验,采用随机区组设计,以土壤碳、氮含量有显著差异的3种天然次生林土壤为对象,以不添加凋落物的处理和添加天然次生林混合凋落物的处理为对照,研究桉树凋落物对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及功能的影响。结果表明:(1)与天然次生林的混合凋落物相比,桉树凋落物具有较高的碳含量和较低的氮含量,其碳氮比也较高;(2)添加桉树凋落物的土壤中细菌、真菌、放线菌以及磷脂脂肪酸的总丰度显著高于不添加凋落物的土壤,但是显著低于添加天然次生林混合凋落物的土壤,并且不同凋落物处理下土壤微生物群落的磷脂脂肪酸组成存在显著差异;(3)不同凋落物处理下土壤微生物群落的碳代谢方式差异显著,添加桉树凋落物的土壤微生物群落的碳代谢功能优于未添加凋落物的处理,但是显著低于天然次生林混合凋落物处理的土壤,包括:碳代谢的活性和多样性。综上所述,与天然次生林本身的凋落物相比,桉树凋落物影响下的土壤微生物群落的生物量、多样性和代谢活性均较低,表明桉树凋落物为土壤微生物群落提供生境和食物的能力较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桉树 天然次生林 凋落物 土壤微生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文献计量分析的生态网络研究现状和趋势 被引量:4
12
作者 蔡国俊 袁桂香 符辉 《生态环境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8期1690-1699,共10页
基于图论(graph)发展而来的生态网络(ecological network)理论,为揭示生态系统组分之间的相互关系、生态系统复杂性和稳定性以及生态系统演变规律和驱动机制等的研究提供了全新视角。为了解生态网络研究的现状和趋势,基于Web of Scienc... 基于图论(graph)发展而来的生态网络(ecological network)理论,为揭示生态系统组分之间的相互关系、生态系统复杂性和稳定性以及生态系统演变规律和驱动机制等的研究提供了全新视角。为了解生态网络研究的现状和趋势,基于Web of Science核心数据库(WoSCC),利用R语言文献计量分析程序包bibliometrix和知识图谱分析软件VOSviewer,对WoSCC中检索到的2782篇与生态网络相关的文献,从产出时间趋势、国家/地区和研究机构分布、文献刊载源、研究热点主题和高被引论文分布情况等方面进行文献计量和知识图谱分析。结果表明,2007年以来,生态网络相关的研究文献产出量呈线性增长趋势;发表文献最多的国家(地区)主要是中国以及美国、英国、法国等欧美国家,其中中国的累积发文量最多;北京师范大学、中国科学院、巴西圣保罗大学、新西兰坎特伯雷大学等科研机构发表论文最多。检索到的2782篇文献主要来源于Ecological Modelling、Ecology Letters、Ecological Indicators、OIKOS等生态学领域的知名期刊;生态网络的研究主要集中于景观网络及生物多样性保护、气候变化和网络稳定性、微生物群落网络、动物-植物互惠及生物共现网络、生态网络分析的模型及应用等5个主题类群,其中,生态网络在研究全球变化对生态系统影响中的应用很有可能成为未来生态网络研究的主要方向。未来的研究应关注多层生态网络的构建、多层网络结构特征分析、多层网络稳定性机制等方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系统 生态网络 生物多样性 复杂网络 全球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沙市城区土地利用变化过程与生态格局研究 被引量:2
13
作者 肖景峰 刘白杨 +1 位作者 于德 江雪 《湖南农业科学》 2016年第1期47-52,共6页
以2007年和2013年两期ETM+影像,并结合相关辅助信息,进行长沙市市区的土地利用空间格局变化研究。采用动态度、土地利用转移矩阵等方法,揭示了长沙市城镇区域生态环境格局特点与土地利用变化的过程,并对所研究的驱动力进行分析和探讨。... 以2007年和2013年两期ETM+影像,并结合相关辅助信息,进行长沙市市区的土地利用空间格局变化研究。采用动态度、土地利用转移矩阵等方法,揭示了长沙市城镇区域生态环境格局特点与土地利用变化的过程,并对所研究的驱动力进行分析和探讨。结果表明:耕地的减少和建设用地的增加是长沙市区土地利用变化的总体特征;矿产资源的分布影响长沙城市用地格局,城市建设用地扩展空间异性逐步增强;长沙市区土地利用格局和环境生态变迁的演化是由其自身的自然条件、生态环境变化、矿产资源分布、城市道路规划、经济因素限制等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变化 过程 格局 长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分区建设水利枢纽对洞庭湖水环境影响预估
14
作者 田恬 李峰 +3 位作者 吴爱平 耿明明 钱湛 姜恒 《水生态学杂志》 2025年第6期125-136,共12页
模拟闸坝在不同运行情景下对洞庭湖水文水环境的影响,为洞庭湖综合水利工程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提供技术指导。基于2018年洞庭湖实测水环境数据和MIKE 21模型,构建了洞庭湖二维水动力水质模型,模拟分析了不同水利枢纽建设情景下洞庭湖水... 模拟闸坝在不同运行情景下对洞庭湖水文水环境的影响,为洞庭湖综合水利工程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提供技术指导。基于2018年洞庭湖实测水环境数据和MIKE 21模型,构建了洞庭湖二维水动力水质模型,模拟分析了不同水利枢纽建设情景下洞庭湖水动力时空变化特征及其对湖泊水质的影响。结果显示,城陵矶(T1)、磊石山(T2)和赤山(T3)水利枢纽在枯水期均可有效提升洞庭湖水位,其闸前水位变化分别在23.09~29.82、27.72~30.35和29.18~31.77 m。各闸坝运行情景较自然情景湖泊保水效果显著,特别是三闸联合(T4)运行情景下全湖平均水位提升了1.58 m。水利枢纽运行导致枯水期湖泊流速呈下降趋势,三闸联合(T4)运行情景流速下降了0.02 m/s。自然情景下,NH3-N、TN和TP浓度在年内呈现先降后升的变化趋势,COD_(Mn)浓度变化趋势则相反。在各枢纽运行阶段,湖泊水质分布具有明显的空间异质性,且不同污染物空间分布格局相似,其浓度由低到高依次为西洞庭湖、南洞庭湖和东洞庭湖。枯水期各水利枢纽运行时洞庭湖TN、NH3-N和COD_(Mn)均低于自然情景,分别下降了0.04~0.12、0.02~0.10和0.01~0.03 mg/L,但TP浓度高于自然情景。建设水利枢纽工程可有效调控洞庭湖枯水期水位,但会对湖泊流速和水质产生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枢纽工程 水动力 水质 模型模拟 洞庭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凋落物和根系对沂蒙山区三种森林恢复方式土壤酸性磷酸酶动力学特征的影响 被引量:2
15
作者 包金美 陈法霖 +7 位作者 杨龙超 刘波 王欣丽 张弛 张静 刘艺萱 张全艳 王芸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5294-5306,共13页
酸性磷酸酶动力学特征可反映不同底物供应下土壤磷转化状况。以人工恢复的引进种黑松人工林和本地种栓皮栎人工林以及自然恢复的天然次生林为研究对象,开展凋落物添加去除和根系去除对土壤酸性磷酸酶动力学特征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1... 酸性磷酸酶动力学特征可反映不同底物供应下土壤磷转化状况。以人工恢复的引进种黑松人工林和本地种栓皮栎人工林以及自然恢复的天然次生林为研究对象,开展凋落物添加去除和根系去除对土壤酸性磷酸酶动力学特征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1)三种森林恢复方式下土壤酸性磷酸酶活性和最大反应速度(V_(max))均为双倍凋落物>对照>去除凋落物>去除根系>无输入;(2)改变凋落物和根系输入对酸性磷酸酶的半饱和常数(K_(m))和催化效率(V_(max)/K_(m))影响不大;(3)酸性磷酸酶活性受速效磷含量的反馈调节;土壤氮可利用性和含水量显著影响酸性磷酸酶活性。改变凋落物和根系输入对引进种黑松人工林土壤有机磷转化能力影响最大,天然次生林次之,本地种栓皮栎人工林最稳定。根系对土壤酸性磷酸酶动力学特征的影响大于凋落物。其结果可为暖温带森林恢复,应对气候变化和森林防火、收集凋落物等管理措施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然恢复 人工恢复 凋落物 根系 土壤酸性磷酸酶动力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减磷施肥配施生物炭对南方酸性稻作土壤磷素形态的影响 被引量:6
16
作者 苏贵锐 荣飞龙 +3 位作者 张薇 张满云 吴爱平 陈法霖 《中国土壤与肥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9-27,共9页
针对南方酸性稻作土壤专性吸附和固定磷素能力强的问题,采用微区试验,以正常施磷(75 kg/hm^(2))不施生物炭为对照,探讨不同磷肥水平(P2O575、60、45、30 kg/hm^(2))和生物炭配施(40、60、80 t/hm^(2))对土壤不同形态磷素含量的影响。结... 针对南方酸性稻作土壤专性吸附和固定磷素能力强的问题,采用微区试验,以正常施磷(75 kg/hm^(2))不施生物炭为对照,探讨不同磷肥水平(P2O575、60、45、30 kg/hm^(2))和生物炭配施(40、60、80 t/hm^(2))对土壤不同形态磷素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1)减磷施肥配施生物炭后全磷、有效磷、树脂磷、碳酸氢钠无机磷及稀盐酸磷的含量显著增加,残留态磷的含量显著降低。(2)磷肥水平≥45 kg/hm^(2)时,配施生物炭处理的全磷和有效磷含量较对照分别显著提高17.1%~46.7%和32.5%~76.3%。(3)磷肥水平≥45 kg/hm^(2)时,配施生物炭处理的树脂磷和碳酸氢钠无机磷的含量较对照分别显著增加50.8%~160.3%和36.1%~118.3%。(4)减磷施肥导致氢氧化钠有机磷含量较对照下降38.4%~39.8%;处理间氢氧化钠无机磷的含量无显著差异。(5)配施生物炭后稀盐酸磷含量较对照显著提高57.9%~352.1%;减磷施肥处理的浓盐酸有机磷含量显著低于正常施磷的处理组合;施磷量为30 kg/hm^(2)时,浓盐酸无机磷的含量显著低于其他处理组合;配施生物炭显著降低残留态磷的含量。(6)土壤全磷、有效磷的含量与树脂磷、碳酸氢钠无机磷、稀盐酸磷的含量呈显著正相关。综上所述,添加生物炭有利于提高南方酸性稻作土壤的磷素含量,促进有机磷向无机磷的转化,提高土壤磷素有效性,在此基础上磷肥施用可低至45 kg/hm^(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炭 减磷施肥 水稻土 磷分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沉水植物性状对不同氨氮脉冲的响应差异 被引量:1
17
作者 郭佩琴 肖佳佳 +4 位作者 郭婉欣 冷喜文 孙丽君 符辉 袁桂香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985-1995,共11页
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未来降水强度和频率发生改变,极端降水事件可使水体中的氨氮含量在短时间内显著增加,对沉水植物的生长造成影响。然而,沉水植物对氨氮脉冲式变化(浓度与频率)的形态和生理响应机制仍不明确。选取两种常见的沉水植物... 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未来降水强度和频率发生改变,极端降水事件可使水体中的氨氮含量在短时间内显著增加,对沉水植物的生长造成影响。然而,沉水植物对氨氮脉冲式变化(浓度与频率)的形态和生理响应机制仍不明确。选取两种常见的沉水植物苦草(Vallisneria natans)和黑藻(Hydrilla verticillata),设置不同底质(黏土和砂土)、不同氨氮脉冲模式(CK:对照组,即不加氨氮;P1:低浓度×高频率;P2:高浓度×低频率)和处理阶段(氨氮脉冲阶段和解除脉冲阶段),测定植株形态和生理性状,研究不同脉冲模式的影响差异和脉冲解除后的潜在影响。研究结果表明,(1)氨氮脉冲改变沉水植物的形态和生理性状,其中高浓度低频率氨氮脉冲对沉水植物的生长抑制作用最大。(2)氨氮脉冲解除一个月后,两种沉水植物的生物量较对照组无显著差异,而生理性状(如游离氨基酸和可溶性碳水化合物含量)较对照组差异较为明显,表明形态性状基本得到恢复,而氨氮脉冲对沉水植物生理性状的影响更为强烈而持久。(3)在解除脉冲阶段,苦草游离氨基酸含量仍显著高于对照组,而黑藻游离氨基酸含量较对照组差异较小,表明黑藻对氮的利用周转效率更高。(4)底质类型影响了苦草生理性状对氨氮脉冲的响应,即砂土中游离氨基酸和可溶性碳水化合物含量的变化幅度较黏土中更大。因此,氨氮脉冲效应与脉冲浓度和频率、底质类型、植物种类及其形态和生理性状密切相关。研究结果说明了沉水植物生理性状作为评估植物环境适应性的重要性,可为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湖泊生态系统沉水植被的管理提供科学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氨氮脉冲 沉水植物 生长形态 生理性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相同DLI下不同光照周期与强度对半结球生菜及上海青生长形态和营养品质的影响
18
作者 何朋蔚 阳树英 +5 位作者 卢安琪 周嘉毅 江怀军 王汝旭 陈勇良 廖绪胤 《江苏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8期160-168,共9页
以半结球生菜(Lactuca sativa L.)和上海青(Brassica chinensis L.)为试验材料,使用LED作为光源,在相同日累积光量(daily light integral,DLI)下,探究不同光照周期(8、12、16、20 h/d)与光照度[378、252、189、151μmol/(m^(2)·s)... 以半结球生菜(Lactuca sativa L.)和上海青(Brassica chinensis L.)为试验材料,使用LED作为光源,在相同日累积光量(daily light integral,DLI)下,探究不同光照周期(8、12、16、20 h/d)与光照度[378、252、189、151μmol/(m^(2)·s)]组合对作物生长形态及营养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相同DLI下,合理延长光照周期、降低光照度可提升半结球生菜及上海青光合能力及电能利用效率,促进根系生长,缩短种植周期,增加生物量积累,并提升营养品质,但易增加作物硝酸盐、亚硝酸盐含量的积累。不同作物对光照组合变化的响应具有一定的差异性。本试验条件下,16 h/d、189μmol/(m^(2)·s)的光照组合利于增加半结球生菜及上海青产量,同时提升半结球生菜营养品质,而12 h/d、252μmol/(m^(2)·s)的光照组合更利于提高上海青营养品质。光照时长由8 h/d延长至16 h/d,半结球生菜的叶片数、株高、根长、单株干重、可溶性蛋白、游离氨基酸、可溶性糖、纤维素及维生素C含量分别增加20.3%、9.7%、148.1%、127.3%、41.5%、55.2%、83.2%、34.3%和3.4%,上海青分别增加26.0%、18.2%、117.3%、139.0%、21.3%、77.8%、74.2%、23.7%和3.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半结球生菜 上海青 日累积光量 光照周期 光照度 生长形态 营养品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栽培方式对淹涝花生生理生化的影响 被引量:1
19
作者 何翔 曾红远 +6 位作者 刘登望 王建国 张昊 李林 万书波 郭峰 张佳蕾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475-479,共5页
以花生中花4号和湘花2008为材料,采用不同起垄高度0(平作)、10(中垄)、20 cm(高垄)与露地、覆膜栽培相结合的方法,于花生开花期进行机械抽水淹水处理,比较不同栽培方式下花生的根系活力及生理生化指标。结果表明:开花期,中花4号和湘花2... 以花生中花4号和湘花2008为材料,采用不同起垄高度0(平作)、10(中垄)、20 cm(高垄)与露地、覆膜栽培相结合的方法,于花生开花期进行机械抽水淹水处理,比较不同栽培方式下花生的根系活力及生理生化指标。结果表明:开花期,中花4号和湘花2008均以中垄覆膜处理的根系活力较高,分别达351.74、479.81μg/L,且与其他各处理均存在显著差异,结荚期和饱果期,2个品种的根系活力大幅下降,且各处理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开花期,中花4号的乙醇脱氢酶活性以高垄覆膜处理的最高(840.33 mg/(g·h)),湘花2008的乙醇脱氢酶活性以高垄露地栽培的最高(526.67 mg/(g·h)),结荚期和饱果期,2个品种各处理的乙醇脱氢酶活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个生育期,无论覆膜与否,中花4号的SOD活性均随垄高的增加而上升,湘花2008的SOD活性均以中垄最高;开花和结荚期,中花4号的CAT活性均以中垄较高,3个生育期,湘花2008的CAT活性均以中垄覆膜的最高,分别为81.92、64.67、35.33 U/(g·min);各时期,湘花2008的POD活性均以中垄较高,中花4号在相同露地栽培和盖膜条件下的POD活性均以中垄较高;3个生育期,中花4号的MDA含量均以平作露地栽培的最高,分别为0.943、0.821、0.759μmol/g,且显著高于其他各处理,湘花2008在露地栽培和覆膜条件下的MDA含量均以中垄最低;3个生育期,中花4号在露地栽培和盖膜条件下的可溶性蛋白含量均随垄高升高而增加,湘花2008的可溶性蛋白含量均以中垄较高,且在相同垄高下,覆膜栽培均高于露地栽培。综合以上结果,中花4号较适宜的耕种方式为中、高垄覆膜,湘花2008较适宜的耕种方式为中垄覆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花生 淹涝 起垄 地膜覆盖 生理生化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引进种桉树人工林取代天然次生林对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和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19
20
作者 陈法霖 张凯 +4 位作者 王芸 吴爱平 李有志 邹冬生 郑华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2期8070-8079,共10页
由于桉树对原生生态系统具有潜在的破坏性影响,随着桉树人工林面积的不断扩大,桉树种植对森林生态系统的影响越来越受到社会的关注。围绕引进种桉树造林对土壤微生物群落的影响,应用成对试验设计,采用磷脂脂肪酸(PLFA)和BIOLOG微平板培... 由于桉树对原生生态系统具有潜在的破坏性影响,随着桉树人工林面积的不断扩大,桉树种植对森林生态系统的影响越来越受到社会的关注。围绕引进种桉树造林对土壤微生物群落的影响,应用成对试验设计,采用磷脂脂肪酸(PLFA)和BIOLOG微平板培养等技术手段探讨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和功能如何响应桉树人工林取代天然次生林这一变化,主要结果为:桉树人工林取代天然次生林导致:(1)土壤微生物生物量减少,包括:生物量碳、氮和磷脂脂肪酸丰度显著下降;(2)反映土壤微生物群落生理胁迫状况的指标:饱和直链脂肪酸/单不饱和脂肪酸、革兰氏阳性菌/革兰氏阴性菌、支链异构/反异构脂肪酸以及cy19:0/18:1ω7c的比值显著增加;(3)土壤微生物群落碳代谢强度和多样性显著降低;(4)桉树人工林取代天然次生林导致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变化和功能退化的主要环境因素包括:植物物种丰富度和覆盖度的降低以及土壤资源(碳、氮和水分)可获得性的降低。综上所述,引进种桉树人工林取代天然次生林降低了植物物种丰富度和覆盖度以及土壤资源的可获得性,进而显著增强了土壤微生物群落生理胁迫、显著降低了土壤微生物群落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桉树人工林 天然次生林 土壤微生物群落 PLFA BIOLOG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