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MoS_(2)镀层类型对湿式铜基摩擦材料高速重载下的摩擦学行为影响
1
作者 周海滨 姚萍屏 +5 位作者 谭武中 张治中 王兴 邓敏文 徐宇轩 刘晓勇 《摩擦学学报(中英文)》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608-621,共14页
功能组元表面镀层处理是1种在保持摩擦材料功能性同时提高摩擦材料强韧性的有效表面改性方法,有利于摩擦材料在高速重载工况下的可靠性提升.面向不同表面镀层方法对铜基摩擦材料中重要的润滑组元MoS_(2)的性能影响,采用SEM(扫描电镜)、E... 功能组元表面镀层处理是1种在保持摩擦材料功能性同时提高摩擦材料强韧性的有效表面改性方法,有利于摩擦材料在高速重载工况下的可靠性提升.面向不同表面镀层方法对铜基摩擦材料中重要的润滑组元MoS_(2)的性能影响,采用SEM(扫描电镜)、EDS(能谱仪)、XRD(X射线衍射仪)和微米滑擦测试等现代分析检测手段,分析了含不同镀层MoS_(2)润滑组元的本征特征、与基体形成的界面特性以及界面处的微摩擦性能;采用MM-3000摩擦试验机进行宏观湿摩擦学性能检测,系统对比了含不同镀层MoS_(2)铜基摩擦材料在高速重载下的摩擦学行为.结果表明:Ni镀层有效防止MoS_(2)在烧结中分解,促使镀镍MoS_(2)(MoS_(2)@Ni)与基体形成高强度的扩散结合界面,有助于平顺含MoS_(2)@Ni铜基摩擦材料的摩擦曲线,并有效降低摩擦材料的磨损率.而镀铜MoS_(2)(MoS_(2)@Cu)在烧结过程中发生分解,与基体形成扩散-反应结合界面.界面缺陷的存在导致含MoS_(2)@Cu摩擦材料在高速高压下的磨损机制转化为犁削-剥层磨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铜基粉末冶金材料 界面 摩擦学性能 磨损机制 润滑组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ZIF-7纳米容器的主动腐蚀预警与控制涂层的制备及性能
2
作者 赵晓硕 姜丹 +2 位作者 黄国胜 马力 曾鲜 《腐蚀与防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10-19,共10页
将负载罗丹明B酰肼(RBH)的ZIF-7纳米容器(ZID-7@RBH)添加到环氧涂层中,制备了主动腐蚀预警和控制双功能一体化的智能防腐蚀涂层。采用扫描电镜(SEM)、X射线衍射仪(XRD)和傅里叶红外光谱仪(FT-IR)分析了ZIF-7@RBH的微观形貌、结构和化学... 将负载罗丹明B酰肼(RBH)的ZIF-7纳米容器(ZID-7@RBH)添加到环氧涂层中,制备了主动腐蚀预警和控制双功能一体化的智能防腐蚀涂层。采用扫描电镜(SEM)、X射线衍射仪(XRD)和傅里叶红外光谱仪(FT-IR)分析了ZIF-7@RBH的微观形貌、结构和化学组成。通过盐雾试验和电化学测试考察了ZIF-7@RBH添加量对涂层耐蚀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制备的纳米容器形貌规整、尺寸均一,并且成功负载了RBH;在涂层中添加0.5%的ZIF-7@RBH能够有效抑制界面腐蚀扩展,该涂层在海水中浸泡20 d后,其低频阻抗模量|Z|_(0.01 Hz)比纯环氧涂层高近一个数量级,显著提升了涂层的防腐蚀性能;破损涂层在海水浸泡20 min后,其缺陷处即可显现荧光,展现出优异的腐蚀自预警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ZIF-7纳米容器 罗丹明B酰肼(RBH) 主动腐蚀控制 腐蚀自预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元素耦合作用下深海铝合金阳极表面活化机理
3
作者 李祯 丁枫林 +5 位作者 张一晗 张海兵 刘聘 范林 孙明先 马力 《表面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0期86-99,123,共15页
目的解决深海环境中铝合金牺牲阳极钝化问题,提高其表面活性。方法在商用Al-Zn-In阳极基础上,结合文献优选出Ga、Mg、Ca、Mn、Ti 5种合金化元素,采用正交试验法设计出梯度成分的八元铝合金。结果通过金相和扫描电镜(SEM)证实多种合金化... 目的解决深海环境中铝合金牺牲阳极钝化问题,提高其表面活性。方法在商用Al-Zn-In阳极基础上,结合文献优选出Ga、Mg、Ca、Mn、Ti 5种合金化元素,采用正交试验法设计出梯度成分的八元铝合金。结果通过金相和扫描电镜(SEM)证实多种合金化元素的添加细化了铝阳极显微组织,但过高的Mg添加会导致缺陷增加;电子衍射仪(EDS)表明Mg、Zn、Ga、Mn等元素固溶于铝合金基体中,Ca、Ti、In则以直径小于2μm的析出相在晶内均匀析出;扫描Kelvin探针(SKP)证明高含量的合金化元素导致表面电位分布不均,电位差增加,电偶腐蚀倾向增加;极化曲线结果证明低温、低氧环境导致阳极钝化电位区间增加,高压导致阳极自腐蚀电流密度增加,适当合金化元素的添加会减小阳极钝化电位区间,降低钝化电流和自腐蚀电流密度;电化学性能试验得出Mg、Ti、Ca、Mn最佳元素成分(质量分数)区间分别为0.9%~1%、0.018%~0.02%、0.05%~0.06%、0.09%~0.1%,八元铝阳极最大电流效率超过92%。X射线光电子能谱仪(XPS)证实八元铝阳极表面腐蚀层由Al_(2)O_(3)、Al(OH)_(3)、ZnO、Mg(OH)_(2)、Ga、In构成,表明腐蚀层中以Al_(2)O_(3)主导的钝化作用被破坏。结论适量添加Ga、Mg、Ca、Mn、Ti合金化元素可显著提高铝阳极在高压、低温以及低氧海水环境中的电化学活性,为未来深海环境铝阳极开发提供了数据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铝合金牺牲阳极 深海环境条件 合金化元素 表面活化 电化学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N-烷基化吲哚衍生物的合成及其对污损生物的抑制活性评价
4
作者 程亚杰 郑纪勇 +5 位作者 邵长伦 孟娇 孙雯婧 孙智勇 邱峥辉 蔺存国 《涂料工业》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0期2-8,16,共8页
【目的】设计并合成N-烷基化吲哚衍生物(NAID),考察其对污损生物的抑制活性。【方法】采用N-烷基化反应在吲哚的氨基位引入不同长度的碳链;通过红外光谱仪和核磁共振波谱仪表征目标化合物的结构;评价目标化合物对小舟形藻、贻贝足丝及... 【目的】设计并合成N-烷基化吲哚衍生物(NAID),考察其对污损生物的抑制活性。【方法】采用N-烷基化反应在吲哚的氨基位引入不同长度的碳链;通过红外光谱仪和核磁共振波谱仪表征目标化合物的结构;评价目标化合物对小舟形藻、贻贝足丝及藤壶幼虫的抑制活性;运用分子对接技术探讨吲哚氨基位烷基化与乙酰胆碱酯酶(AChE)的相互作用机制;【结果】生物活性测试结果表明,N-烷基化显著提高了吲哚衍生物的抑制活性。当碳链长度为6时化合物NAID.e的活性最好,其抑制小舟形藻附着活性EC50为0.8μg/mL,藤壶幼虫半致死质量浓度(LC50)为1.3μg/mL,质量浓度为10μg/mL时贻贝足丝附着抑制率为77%。分子对接研究表明,NAID.e可与AChE活性中心的PHE331和TYR334残基形成双重π-烷基相互作用。【结论】本研究成功合成了一类具有显著污损生物抑制活性的吲哚衍生物,为新型防污剂的研发提供了候选化合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烷基化 吲哚衍生物 防污性能 乙酰胆碱酯酶 污损生物 抑制活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加热方式测定铝及铝合金中氢的差异性初步探讨
5
作者 张庸 姚佳人 +3 位作者 鲍智超 刘攀 王化明 于英杰 《理化检验(化学分册)》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325-330,共6页
脉冲惰气熔融法(以下简称脉冲法)测定铝及铝合金存在“二次氢”现象,即再次加热测试过的样品,仍旧有明显的氢释放,国内学者倾向于认为石墨坩埚释放氢引起的干扰,俄罗斯学者则倾向于认为加热时间过短时,氢不足以完全释放而引起的“二次... 脉冲惰气熔融法(以下简称脉冲法)测定铝及铝合金存在“二次氢”现象,即再次加热测试过的样品,仍旧有明显的氢释放,国内学者倾向于认为石墨坩埚释放氢引起的干扰,俄罗斯学者则倾向于认为加热时间过短时,氢不足以完全释放而引起的“二次氢”。针对上述不同观点,采用脉冲法及热脱附法进行铝及铝合金中氢测试的初步对比,结果如下:热脱附法测试脉冲法分析后的样品,仍旧有明显的氢释放,即“二次氢”现象,测试脉冲法参与定值的铝中氢标准物质GBW(E)020030[认定值为(0.19±0.04)μg·g^(−1)]、GBW(E)020030a[认定值(0.24±0.06)μg·g^(−1)]、GBW(E)020031a[认定值(0.25±0.05)μg·g^(−1)],结果分别为0.38,0.58,0.71μg·g^(−1),前二者的释放峰值分别位于约450,380℃处;采用脉冲法、热脱附法同时测定不同批次的AlSi样品中氢的含量,脉冲法所得结果分别为0.13,0.16,0.16μg·g^(−1),热脱附法所得结果分别为0.70,0.53,0.48μg·g^(−1),前二者的释放峰值主要位于350,580℃处。上述结果表明,热脱附法测试结果普遍比脉冲法偏高。考虑到前者采用石英管加热,未涉及石墨坩埚,且慢速升温,分析时间以小时计,初步认为加热时间过短时,氢不足以完全释放而引起的“二次氢”的观点更有说服力。但鉴于国内普遍采用脉冲法测定铝合金中氢含量,仍需更详细比对验证,以期得到更有说服力的结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脉冲惰气熔融法 热脱附法 铝及铝合金 二次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激光熔覆技术材料体系的研究现状
6
作者 丁睿 王杏华 +1 位作者 胡成辉 郑金超 《热加工工艺》 2025年第20期1-9,共9页
激光熔覆技术是一种利用高能密度热源对材料表面进行强化改性的先进技术,与其他表面强化技术相比,激光熔覆技术因能量密度高、稀释率低和冷却速度快等特点在涂层制备方面具有特有优势。针对现阶段激光熔覆技术制备高性能涂层的相关研究... 激光熔覆技术是一种利用高能密度热源对材料表面进行强化改性的先进技术,与其他表面强化技术相比,激光熔覆技术因能量密度高、稀释率低和冷却速度快等特点在涂层制备方面具有特有优势。针对现阶段激光熔覆技术制备高性能涂层的相关研究,从金属基合金粉末、陶瓷粉末、复合粉末、高熵合金粉末、非晶合金粉末以及功能梯度材料6个方面,综述激光熔覆技术材料体系,并分析各种熔覆材料的性能特点,最后对激光熔覆技术目前存在的问题以及未来的发展趋势进行总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激光熔覆 设计原则 熔覆材料 熔覆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Al-Ga-In-Sn-Si合金阳极及海水溶解氧电池的电化学性能
7
作者 吴厚燃 侯春明 +3 位作者 段体岗 马力 张海兵 王金涛 《应用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703-711,共9页
通过Ga、In和Sn低熔点合金元素改性,成功制备了高负电位高活化Al-Ga-In-Sn-Si合金阳极,通过材料表征和电化学测试研究了Al-Ga-In-Sn-Si合金的腐蚀行为和电化学性能,并与碳纤维刷-石墨烯-铂(Pt-G@CFB)催化阴极搭建了海水溶解氧电池,考察... 通过Ga、In和Sn低熔点合金元素改性,成功制备了高负电位高活化Al-Ga-In-Sn-Si合金阳极,通过材料表征和电化学测试研究了Al-Ga-In-Sn-Si合金的腐蚀行为和电化学性能,并与碳纤维刷-石墨烯-铂(Pt-G@CFB)催化阴极搭建了海水溶解氧电池,考察了室内静态海水环境和实际海洋环境下电池不同恒电阻的长周期放电性能。结果表明,Al-Ga-In-Sn-Si合金的自腐蚀电位为-1.613 V(vs.Ag/AgCl),自腐蚀电流密度为1.431 mA/cm^(2)。随着负载电阻的增加,电池电压上升,在室内静态和实海动态海水中2000Ω的负载下海水溶解氧电池平均放电电压最高,分别为1.73和1.78 V,在1000Ω的负载下平均能量密度最大,分别为549.85和653.44 Wh/kg。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l-Ga-In-Sn-Si合金 阳极 海水溶解氧电池 电化学性能 放电行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