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盐酸坦索罗辛缓释胶囊联合尿石通丸对输尿管结石碎石术后辅助排石及炎症因子的临床疗效 被引量:29
1
作者 申绯翡 石红林 《中华中医药学刊》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251-254,共4页
目的盐酸坦索罗辛缓释胶囊与尿石通丸对输尿管结石碎石术后辅助排石及炎症因子的临床疗效分析。方法选取自2018年6月-2019年12月医院泌尿外科就诊的80例输尿管结石患者为研究对象,用随机数字表法将80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盐酸坦索罗辛... 目的盐酸坦索罗辛缓释胶囊与尿石通丸对输尿管结石碎石术后辅助排石及炎症因子的临床疗效分析。方法选取自2018年6月-2019年12月医院泌尿外科就诊的80例输尿管结石患者为研究对象,用随机数字表法将80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盐酸坦索罗辛缓释胶囊)和治疗组(盐酸坦索罗辛缓释胶囊联合尿石通丸),每组40例。两组患者均从术后开始服药,连续服用14 d,观察两组患者术后第7天和第14天结石排净率、术后肾绞痛复发率、止痛剂使用率以及二次碎石率,术前及术后VAS疼痛评分,术后当天即术后3 d血清炎症因子以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治疗组患者术后总有效率为97.5%(39/40),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患者在结石排净率、肾绞痛复发率、止痛剂使用率和二次碎石率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患者术后的VAS疼痛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术后当天,对照组和治疗组hs-CRP、IL-6、TNF-α3个指标较术前均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在术后3 d,治疗组炎症因子较对照组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和对照组在不良反应发生率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盐酸坦索罗辛缓释胶囊联合尿石通丸对于输尿管结石碎石术后的患者可以加速结石排出,减少肾绞痛复发率以及止痛剂使用率,降低体内微炎症反应,而且不良反应轻微,具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盐酸坦索罗辛缓释胶囊 尿石通丸 输尿管结石 体外碎石 炎症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甘草查耳酮A对貂源铜绿假单胞菌的抗菌活性 被引量:3
2
作者 郭晋祥 吕会茹 +3 位作者 李姣锋 廖成水 张琳琳 牛俊辉 《中国畜牧兽医》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1181-1188,共8页
【目的】研究甘草查耳酮A对貂源铜绿假单胞菌的抗菌活性,为临床合理使用甘草查耳酮A抗感染治疗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微量肉汤稀释法和平板计数法测定甘草查耳酮A对貂源铜绿假单胞菌的最小抑菌浓度(minimal inhibitory concentration,M... 【目的】研究甘草查耳酮A对貂源铜绿假单胞菌的抗菌活性,为临床合理使用甘草查耳酮A抗感染治疗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微量肉汤稀释法和平板计数法测定甘草查耳酮A对貂源铜绿假单胞菌的最小抑菌浓度(minimal inhibitory concentration,MIC)和最小杀菌浓度(minimum bactericidal concentration,MBC);平板计数法测定1MIC、2MIC、4MIC和8MIC甘草查耳酮A对铜绿假单胞菌的杀菌效果;吸光光度法测定1/16MIC、1/8MIC、1/4MIC和1/2MIC甘草查耳酮A对铜绿假单胞菌生长的影响;结晶紫染色法测定1/8MIC、1/4MIC、1/2MIC和1MIC的甘草查耳酮A对铜绿假单胞菌生物被膜的抑制效果以及1/4MIC、1/2MIC、1MIC和1MBC甘草查耳酮A对生物被膜的清除效果;建立小鼠皮肤刀伤模型和皮肤脓肿模型评价甘草查耳酮A对铜绿假单胞菌感染小鼠的治疗效果。【结果】甘草查耳酮A对貂源铜绿假单胞菌临床分离菌株具有良好的抗菌活性,MIC和MBC分别为3.125和12.5μg/mL。时间-杀菌曲线结果显示,2MIC和1MIC组在6 h内铜绿假单胞菌数量逐渐减少,之后基本维持在1×10^(5) CFU/mL左右;8MIC和4MIC组铜绿假单胞菌的数量一直处于下降趋势,并且分别在14和16 h后均无菌落形成。1/16MIC甘草查耳酮A对铜绿假单胞菌生长影响不明显,而1/8MIC、1/4MIC和1/2MIC甘草查耳酮A可抑制细菌生长。1MIC甘草查耳酮A对铜绿假单胞菌生物被膜形成的抑制率约为70%,1MBC甘草查耳酮A可清除约50%预形成的生物被膜。体内试验结果表明,甘草查耳酮A有助于铜绿假单胞菌感染小鼠刀伤的创口愈合,并减少皮肤脓肿。与对照组相比,甘草查耳酮A和氨苄西林组脓肿中的细菌数量均极显著减少(P<0.01)。【结论】甘草查耳酮A对貂源铜绿假单胞菌具有良好的体外和体内抗菌活性,可进一步用于临床治疗铜绿假单胞菌感染制剂的研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草查耳酮A 铜绿假单胞菌 水貂 抗菌活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文昌鱼Gsc基因在早期胚胎发育中的功能
3
作者 商留珂 刘惠敏 +2 位作者 石成刚 李光 王义权 《厦门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858-864,共7页
同源异型盒基因Goosecoid(Gsc)在脊椎动物胚胎“组织者”和脊索前板形成中具有重要功能.为探究该基因在脊索动物胚胎发育中的功能演化,通过基因过表达、原位杂交等手段对其在文昌鱼胚胎发育中的功能展开分析.结果显示:向文昌鱼胚胎中注... 同源异型盒基因Goosecoid(Gsc)在脊椎动物胚胎“组织者”和脊索前板形成中具有重要功能.为探究该基因在脊索动物胚胎发育中的功能演化,通过基因过表达、原位杂交等手段对其在文昌鱼胚胎发育中的功能展开分析.结果显示:向文昌鱼胚胎中注射Gsc mRNA及其转录抑制形式EN-Gsc(HD)mRNA,均导致胚胎发育出现相似的体轴发育畸形,说明Gsc在文昌鱼胚胎发育中具有重要功能,且主要以抑制型转录因子形式发挥作用.基因表达分析显示,Gsc过表达导致原肠胚期中胚层发育相关基因Brachyury、Wnt8和背部标记基因Chordin、Lefty的表达量下降,腹部标记基因Vent表达范围向背部扩张;神经胚中期Brachyury在后端尾芽的中胚层祖细胞中表达量下降,体节标记基因m-actin标记的体节数减少,神经管和尾芽标记基因Wnt3在尾芽处的表达量下降而在神经管处表达范围变宽.以上结果表明,文昌鱼Gsc基因在胚胎早期发育过程中的体轴建立、中胚层形成及后期尾芽功能维持中均有重要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昌鱼 Gsc基因 中胚层形成 胚胎发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