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8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石墨烯/氮化碳修饰电极电化学测定尼索地平 被引量:1
1
作者 王安亭 卫应亮 +1 位作者 杨梓鸿 王芳 《中国测试》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83-89,共7页
该研究旨在制备石墨烯/氮化碳新型电化学传感器,并建立尼索地平高灵敏电化学测试方法。首先以尿素为原料制备氮化碳(g-C_(3)N_(4)),继而制备石墨烯/氮化碳复合材料以及相应的电化学传感器(GR/g-C_(3)N_(4)/GCE)。采用透射电子显微镜(TEM... 该研究旨在制备石墨烯/氮化碳新型电化学传感器,并建立尼索地平高灵敏电化学测试方法。首先以尿素为原料制备氮化碳(g-C_(3)N_(4)),继而制备石墨烯/氮化碳复合材料以及相应的电化学传感器(GR/g-C_(3)N_(4)/GCE)。采用透射电子显微镜(TEM)、紫外-可见吸收光谱(UV-VIS)和循环伏安法对复合物(GR/g-C_(3)N_(4))进行表征。通过循环伏安法和线性扫描伏安法研究尼索地平的电化学行为,并优化测量条件例如支持电解质、pH值、扫描速度,考查尼索地平分析应用的线性范围和检出限等。同时,进一步研究GR/g-C_(3)N_(4)/GCE的选择性、重现性和稳定性。结果发现,在6.0×10^(-7)~2.8×10^(-4)mol/L浓度范围内,尼索地平峰电流与浓度呈良好的线性关系,检出限为2.0×10^(-7)mol/L。同一支传感器平行6次测定,结果的相对标准偏差(RSD)为3.20%,传感器存放一周后峰电流信号仅降低2.67%。所建立的电化学方法成功用于市售药品中尼索地平含量的测试,与高效液相色谱法测试结果一致。综上所述,该传感器具有良好的稳定性、重现性、抗干扰能力等优势,为尼索地平灵敏检测提供了一种可行的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墨烯 氮化碳 尼索地平 修饰电极 伏安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纳米TiO_(2)/石墨烯修饰电极的贝尼地平电化学检测
2
作者 王安亭 卫应亮 +1 位作者 熊武迪 王芳 《化学研究与应用》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2039-2044,共6页
建立了一种高灵敏电化学测定新型降压药贝尼地平的方法。以聚二烯二甲基氯化铵(PDDA)作为还原剂和分散剂,采用化学方法将氧化石墨烯(GO)还原,并与钛酸丁酯水热备TiO_(2)/还原氧化石墨烯(rGO)/PDDA复合材料。采用透射电子显微镜(TEM)、X... 建立了一种高灵敏电化学测定新型降压药贝尼地平的方法。以聚二烯二甲基氯化铵(PDDA)作为还原剂和分散剂,采用化学方法将氧化石墨烯(GO)还原,并与钛酸丁酯水热备TiO_(2)/还原氧化石墨烯(rGO)/PDDA复合材料。采用透射电子显微镜(TEM)、X射线衍射(XRD)、红外光谱(FT-IR)等对TiO_(2)/rGO/PDDA进行了表征,在此基础上制备TiO_(2)/rGO/PDDA修饰玻碳电极(TiO_(2)/rGO/PDDA/GCE)。采用循环伏安法(CV)研究了贝尼地平的电化学行为,线性扫描伏安法(LSV)优化了测定条件。优化条件下,贝尼地平在4.03×10^(-7)~1.17×10^(-5) mol/L浓度范围内与峰电流呈线性关系,检测限为6.70×10^(-8) mol/L。该传感器已成功应用于市售国内外药品中贝尼地平含量的测定,回收率为98.54%~106.32%,说明该方法具有较高的准确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墨烯 二氧化钛 贝尼地平 修饰电极 伏安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电化学氧化法响应面优化预处理氟硅酸钠废水 被引量:2
3
作者 叶新合 刘军伟 +1 位作者 策红军 王锐 《水处理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67-73,共7页
磷复肥和光伏产业发展排放大量氟硅酸钠生产废水,其中含有较高浓度硅酸盐、氟硅酸和F-,对环境存在潜在危害。为达标排放氟硅酸钠生产废水,进行电化学氧化法预处理研究。基于Box-Behnken设计(BBD)原理构建响应面模型,分析了电功率、极板... 磷复肥和光伏产业发展排放大量氟硅酸钠生产废水,其中含有较高浓度硅酸盐、氟硅酸和F-,对环境存在潜在危害。为达标排放氟硅酸钠生产废水,进行电化学氧化法预处理研究。基于Box-Behnken设计(BBD)原理构建响应面模型,分析了电功率、极板间距、电流和反应时间对污染物去除效率的影响。极板间距为40 mm,pH为6.5,电流密度为40 mA/cm^(2),反应时间为1.5 h条件下氟硅酸钠废水COD去除率可以达到82.53%,F离子离解浓度达到44.2 mg/L,与模型预测值接近且效果最优。采用FTIR和XPS手段分析了电化学氧化处理前后废水中有机物官能团变化特性,结果显示:原水中C-C、C-OH和C=O类有机物官能团分别占比为79.8%、11.63%和8.54%,电化学处理后占比分别变化为91.3%、7.27%和1.41%,氟硅酸钠废水中的羟基碳和羰基碳类有机物的矿化,且相较C-C类有机物而言去除率更高。SEM分析显示电化学氧化处理后固形物样品的粒径较原样品的粒径变小4μm,分布更为均匀,比表面积增大。本项目研究为氟硅酸钠生产废水电化学氧化处理工艺开发提供指导,为氟硅酸钠废水管理提供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化学氧化 氟硅酸钠废水 预处理 响应曲面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金属有机框架材料的锂硫电池隔膜研究进展
4
作者 蓝晓琪 李伟 +4 位作者 马骏杰 王浩 周烽海 彭瑞 刘峥 《电源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307-316,共10页
锂硫电池因出色的理论容量和能量密度被认为是下一代最具潜力的储能体系之一,但其商业化仍受限于可溶性多硫化物在电解液中的穿梭效应。在隔膜上涂覆金属有机框架材料(MOFs)是进一步提高锂硫电池性能的有效手段。综述了MOFs及其复合材... 锂硫电池因出色的理论容量和能量密度被认为是下一代最具潜力的储能体系之一,但其商业化仍受限于可溶性多硫化物在电解液中的穿梭效应。在隔膜上涂覆金属有机框架材料(MOFs)是进一步提高锂硫电池性能的有效手段。综述了MOFs及其复合材料对锂硫电池隔膜的改性作用;阐述了MOFs及其复合材料改性隔膜对穿梭效应的抑制策略,并提出了修饰锂硫电池隔膜需要解决的问题和发展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属有机框架材料 锂硫电池 改性隔膜 抑制穿梭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顺序注射阻抑动力学光度法测定环境水样中的对苯二酚 被引量:2
5
作者 吴春来 王涛 +1 位作者 张士苹 樊静 《生态毒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749-754,共6页
在酸性条件下,利用对苯二酚能够阻抑碱性藏花红和溴酸钾反应的原理,联用顺序注射分析技术建立了快速测定环境水样中对苯二酚的新方法。在最佳实验条件下,对苯二酚的线性范围为0.05~1.50μg·m L^(-1),检出限为0.02μg·m L^(-1)... 在酸性条件下,利用对苯二酚能够阻抑碱性藏花红和溴酸钾反应的原理,联用顺序注射分析技术建立了快速测定环境水样中对苯二酚的新方法。在最佳实验条件下,对苯二酚的线性范围为0.05~1.50μg·m L^(-1),检出限为0.02μg·m L^(-1),完成一次分析循环总的试剂消耗仅为0.125 m L。该方法用于自来水、地表水和河水中对苯二酚的测定,结果与HPLC法所得结果对照,无显著性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对苯二酚 环境水样 顺序注射 动力学光度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聚氰胺基生物锰氧化物的制备及其对四环素的去除研究 被引量:1
6
作者 宋根娣 王佳伟 +3 位作者 于天龙 王梦博 冯梦宇 崔宁宁 《水处理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73-78,共6页
生物锰氧化物是由微生物成矿作用介导产生的一类不溶性高价锰氧化物,对水中有机污染物如抗生素等均有显著的去除效果。由于生物锰氧化物呈粉末状,难以回收,制约了其在实际中的应用。本研究通过共培养接种法将生物锰氧化物负载于三聚氰... 生物锰氧化物是由微生物成矿作用介导产生的一类不溶性高价锰氧化物,对水中有机污染物如抗生素等均有显著的去除效果。由于生物锰氧化物呈粉末状,难以回收,制约了其在实际中的应用。本研究通过共培养接种法将生物锰氧化物负载于三聚氰胺海绵,制备质量轻、形状固定的三聚氰胺基生物锰氧化物(BMO@M)。通过扫描电镜、X射线光电子能谱等对其进行表征,进一步检测BMO@M对水中四环素的去除效果及不同pH条件、循环次数对去除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生物锰氧化物均匀分布于三聚氰胺中,负载率达60%以上。制备的BMO@M前30 min内对四环素的去除率达68.7%,相比于单纯生物锰氧化物提高21.2%,4 h的四环素去除率为95.7%,酸性条件下的去除效果高于中性和碱性,且循环使用5次,去除效果仍保持50%以上。本研究制备了一种新型三聚氰胺基生物锰氧化物材料,对四环素类抗生素有优良的去除效率,操作简单、循环使用效率高,为水体中有机污染物特别是抗生素类的去除提供新的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聚氰胺海绵 生物锰氧化物 四环素 循环使用 去除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4,5-三氯苯酚在复合修饰电极的电化学行为的研究
7
作者 卫应亮 王安亭 +1 位作者 王永刚 赵丹 《化学研究与应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9期1191-1196,共6页
制备了多壁碳纳米管/纳米金复合修饰电极(MWCNT/Au NPs/GCE),研究了2,4,5-三氯苯酚(2,4,5-trichlorophenol,简称2,4,5-TCP)在此修饰电极上的电化学行为。结果表明2,4,5-三氯苯酚在MWCNT/Au NPs/GCE上于0.640V有一灵敏氧化峰,与裸电极相... 制备了多壁碳纳米管/纳米金复合修饰电极(MWCNT/Au NPs/GCE),研究了2,4,5-三氯苯酚(2,4,5-trichlorophenol,简称2,4,5-TCP)在此修饰电极上的电化学行为。结果表明2,4,5-三氯苯酚在MWCNT/Au NPs/GCE上于0.640V有一灵敏氧化峰,与裸电极相比峰电流显著提高。考查了支持电解液、修饰剂用量等测量条件的影响,发现在7.0×10^(-7)~6.0×10^(-6)mol·L^(-1),3.5×10^(-6)~3.5×10^(-4)mol·L^(-1)两个浓度区间内,2,4,5-TCP峰电流和浓度呈良好线性关系。在扫速0.05~0.2 V·s^(-1)时,氧化峰电流与扫速成线性关系,这说明2,4,5-TCP在修饰电极上的电化学氧化过程是受吸附控制的。采用计时电量法获得扩散系数(D)为3.08×10^(-6)cm^2·s^(-1);根据Frumkin等温式,计算出2,4,5-TCP的吸附系数β为1.3×10~3L·mol^(-1)。另外,我们推导出2,4,5-TCP在MWCNT/Au NPs/GCE修饰电极上的电极反应是一电子、一质子的完全不可逆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 4 5-三氯苯酚 多壁碳纳米管 纳米金 修饰电极 伏安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dNPs-Ala-GN传感材料的制备及在橙黄Ⅱ检测中的应用
8
作者 王璐 卫应亮 席晓晶 《化学研究与应用》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1969-1976,共8页
本文合成了负载钯纳米粒子(PdNPs)的丙氨酸(Ala)功能化石墨烯(GN)材料PdNPs-Ala-GN。作为绿色还原剂,丙氨酸可有效消除氧化石墨烯(GO)的含氧基团,把Na_(2)PdCl_(4)还原为PdNPs。同时,一部分丙氨酸以共价键修饰于石墨烯,提高了材料在水... 本文合成了负载钯纳米粒子(PdNPs)的丙氨酸(Ala)功能化石墨烯(GN)材料PdNPs-Ala-GN。作为绿色还原剂,丙氨酸可有效消除氧化石墨烯(GO)的含氧基团,把Na_(2)PdCl_(4)还原为PdNPs。同时,一部分丙氨酸以共价键修饰于石墨烯,提高了材料在水中的分散能力。使用透射电子显微镜(TEM)、X-射线衍射仪(XRD)及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仪(FT-IR)分析PdNPs-Ala-GN的形貌、结构及组成。为了检验材料的电化学传感性能,以玻碳电极(GCE)为基底构筑化学修饰电极。通过电化学阻抗技术比较GCE,Ala-GN/GCE和PdNPs-Ala-GN/GCE的电荷转移电阻,使用循环伏安法分析三种电极在橙黄Ⅱ溶液中的响应信号。进一步研究橙黄Ⅱ在PdNPs-Ala-GN/GCE表面的电化学反应,并建立橙黄Ⅱ的测定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墨烯 钯纳米粒子 丙氨酸 橙黄Ⅱ 电化学传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u^(2+)、Zn^(2+)固载硅胶整体柱对8-羟基-2′-脱氧鸟苷固相微萃取性能研究
9
作者 彭传云 袁慕坤 +5 位作者 李舒琪 刘红燕 张少文 吴春来 赵丹 苗亚磊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99-106,共8页
8-羟基-2′-脱氧鸟苷(8-OHdG)常用于评价个体DNA氧化损伤,是一个典型的生物标记物.利用溶胶凝胶法通过自组装技术分别将Cu^(2+)和Zn^(2+)固载到硅胶中,应用于复杂样品中痕量8-OHdG的固相微萃取(SPME).在优化后的萃取条件下,结合高效液... 8-羟基-2′-脱氧鸟苷(8-OHdG)常用于评价个体DNA氧化损伤,是一个典型的生物标记物.利用溶胶凝胶法通过自组装技术分别将Cu^(2+)和Zn^(2+)固载到硅胶中,应用于复杂样品中痕量8-OHdG的固相微萃取(SPME).在优化后的萃取条件下,结合高效液相色谱-紫外检测(HPLC-UV),构建了尿样中8-OHdG的定量分析方法.结果表明,Cu^(2+)和Zn^(2+)固载硅胶整体柱对8-OHdG的富集倍数分别达到61.64和51.20,具有良好的萃取性能;新建立SPME-HPLC-UV分析检测方法的线性范围分别为0.91~100和1.22~100 nmol·L^(-1),R^(2)>0.99,方法的检测限LODs(S/N=3)为0.31和0.42 nmol·L^(-1).3个浓度加标实验显示,基于Cu^(2+)固载硅胶整体柱建立的分析方法加标回收率在91.5%和102.0%之间,日内和日间RSDs在2.7%至9.7%之间(n=3).说明构建的SPME-HPLC-UV分析方法可以灵敏、可靠、准确地检测实际尿样中的8-OHdG.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u^(2+)固载硅胶整体柱 Zn^(2+)固载硅胶整体柱 溶胶-凝胶 固相微萃取 8-OHdG
在线阅读 下载PDF
BiOBr/Bi_(5)O_(7)I复合物的制备及光催化降解双酚A性能研究
10
作者 李娟 吴春来 +1 位作者 高亚辉 薛梦雨 《化学研究与应用》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1448-1455,共8页
通过原位溶剂热法制备BiOBr/Bi_(5)O_(7)I复合物,BiOBr纳米片均匀组装在Bi_(5)O_(7)I微棒表面。相比Bi_(5)O_(7)I和BiOBr,BiOBr/Bi_(5)O_(7)I复合物可见光下催化降解双酚A(BPA)的性能增强,其中BiOBr/Bi_(5)O_(7)I-3降解BPA的性能最优,光... 通过原位溶剂热法制备BiOBr/Bi_(5)O_(7)I复合物,BiOBr纳米片均匀组装在Bi_(5)O_(7)I微棒表面。相比Bi_(5)O_(7)I和BiOBr,BiOBr/Bi_(5)O_(7)I复合物可见光下催化降解双酚A(BPA)的性能增强,其中BiOBr/Bi_(5)O_(7)I-3降解BPA的性能最优,光照30 min时BPA的降解率达到88.7%,一级动力学拟合的反应速率常数为Bi_(5)O_(7)I和BiOBr的3.6和21.8倍。基于BiOBr和Bi_(5)O_(7)I之间匹配的能带结构和良好接界面,BiOBr/Bi_(5)O_(7)I复合物具有高效的光生电荷分离,同时结合扩大的可见光响应范围,从而展现出优异的光催化降解BPA活性,@O_(2)^(-)和光生h^(+)是BPA降解过程的主要氧化活性物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iOBr/Bi_(5)O_(7)I复合物 光催化 降解 双酚A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产菌体蛋白丝状真菌的筛选及其发酵条件优化
11
作者 宋根娣 王佳伟 +4 位作者 于天龙 李鹤 冯梦宇 王梦博 李少斌 《中国饲料》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63-71,78,共10页
为筛选高产菌体蛋白的菌株并确定其发酵生产单细胞蛋白的最佳条件,本试验从发酵食品残渣中进行筛选,经形态学及ITS序列分析进行菌株鉴定。以不同碳源、氮源、发酵pH、发酵温度及中和补剂进行单因素试验,在此基础上,选择碳、氮源添加量... 为筛选高产菌体蛋白的菌株并确定其发酵生产单细胞蛋白的最佳条件,本试验从发酵食品残渣中进行筛选,经形态学及ITS序列分析进行菌株鉴定。以不同碳源、氮源、发酵pH、发酵温度及中和补剂进行单因素试验,在此基础上,选择碳、氮源添加量、种子液培养时间、接种量、发酵时间、搅拌速度,进行发酵条件优化,并对最佳条件下生产的单细胞蛋白进行检测。结果表明:筛选到一株能利用廉价非蛋白氮的高产单细胞蛋白菌株Z2,确定为尖孢镰刀菌(Fusarium oxysporum)。在以6.6%的蔗糖为碳源,2%的硫酸铵为氮源,流加20%氨水,接种量11%,搅拌速度为200 r/min,30℃发酵75 h时菌体干重最高,为10.86 g/L,蛋白产量为57.6%,生产的单细胞蛋白无毒素且营养丰富。本研究为单细胞蛋白生产提供一种新的选择,确定最优发酵条件,为提高镰刀菌属发酵生物量及蛋白产量提供技术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单细胞蛋白 发酵条件 响应面优化 菌体干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电化学法制备石墨烯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5
12
作者 高亚辉 尹国杰 +3 位作者 张少文 王璐 孟巧静 李欣栋 《材料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8期84-100,共17页
石墨烯优异的导电、导热、光学和力学性能,使其成为制造新一代电子、光电装置材料的理想选择。因此,高质量、规模化、低成本的石墨烯制备技术研究开发尤为重要。电化学剥离石墨制备石墨烯是一种很有前途的湿化学方法,具有可扩展性、溶... 石墨烯优异的导电、导热、光学和力学性能,使其成为制造新一代电子、光电装置材料的理想选择。因此,高质量、规模化、低成本的石墨烯制备技术研究开发尤为重要。电化学剥离石墨制备石墨烯是一种很有前途的湿化学方法,具有可扩展性、溶液加工性和环境友好性等优点。本文综述了电化学法制备石墨烯技术的研究进展,阐述了电化学法制备石墨烯的机制,重点分析了石墨阳极氧化和阴极剥离过程涉及因素变化对石墨烯的剥离效率及产率、形貌、质量和缺陷程度的影响,简要介绍了电化学法制备功能化石墨烯材料及其应用,并指出电化学法制备石墨烯技术的未来发展方向是电解质体系设计、电解条件优化、剥离机理认识及电解池合理设计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墨烯 电化学 电解质 阳极氧化 阴极插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洛阳地区牡丹3种主要叶部病害病原菌的分离与鉴定 被引量:4
13
作者 宣俊好 张元博 +2 位作者 蒙城功 彭彪彪 杨瑞先 《植物保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91-96,共6页
为明确引起洛阳牡丹Paeonia suffruticosa叶部主要病害的病原菌种类及其症状特点,于2016年从洛阳市的4个牡丹种植区采集叶部病害样本,采用组织分离法进行病原菌的分离和纯化,柯赫氏法则回接验证病原菌的致病性,利用形态学与基因序列分... 为明确引起洛阳牡丹Paeonia suffruticosa叶部主要病害的病原菌种类及其症状特点,于2016年从洛阳市的4个牡丹种植区采集叶部病害样本,采用组织分离法进行病原菌的分离和纯化,柯赫氏法则回接验证病原菌的致病性,利用形态学与基因序列分析相结合的方法鉴定病原菌的种类。结果表明,洛阳地区牡丹叶部主要病害种类为牡丹红斑病、炭疽病和黑斑病,引起这三种病害的病原菌分别鉴定为枝孢霉菌Cladosporiumsp.、胶孢炭疽菌Colletotrichum gloeosporioides和链格孢菌Alternaria alternata。本研究为牡丹叶部病害的快速诊断与防治提供了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牡丹 叶部病害 病原菌 鉴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铂纳米颗粒-甘氨酸功能化石墨烯电化学传感器的制备及在大豆苷元分析中的应用 被引量:3
14
作者 王璐 卫应亮 王安亭 《化学研究与应用》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1082-1088,共7页
本文以甘氨酸为还原剂和功能化试剂,合成了铂纳米颗粒-甘氨酸功能化还原氧化石墨烯材料(Pt-G-rGO)。通过场发射透射电镜观察了材料的形貌,使用红外光谱和XRD图谱对其结构和化学组成进行分析。在不加H 2PtCl 6的情况下,采用同一方法制备... 本文以甘氨酸为还原剂和功能化试剂,合成了铂纳米颗粒-甘氨酸功能化还原氧化石墨烯材料(Pt-G-rGO)。通过场发射透射电镜观察了材料的形貌,使用红外光谱和XRD图谱对其结构和化学组成进行分析。在不加H 2PtCl 6的情况下,采用同一方法制备了甘氨酸功能化石墨烯材料(G-rGO/GCE)。将这两种材料分别修饰于玻碳电极(GCE)表面,制备了电化学传感器(Pt-G-rGO/GCE和G-rGO/GCE)。与GCE和G-rGO/GCE相比,Pt-G-rGO显示了更快的电子传递速率,并对大豆苷元具有更灵敏的响应。考察了溶液pH及扫速对响应信号的影响,依据动力学参数,分析了大豆苷元的电化学反应。建立大豆苷元的测定方法,应用于市售药品含量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铂纳米颗粒 甘氨酸 石墨烯 电化学传感器 大豆苷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光谱法测定农产品中铅镉铬汞砷的一次性消解方法 被引量:2
15
作者 马明 王书言 +3 位作者 寇太记 黄向东 王晓波 王永波 《河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87-95,M0007,M0008,共11页
为了缩减检测用时与降低综合成本,对农产品中铅、镉、铬、汞、砷的检测方法进行改进,对检测条件进行优化和协调试验,探索一次性消解定容同时检测5种重金属元素的可行性。通过理论分析和试验研究,参考国标方法和成熟文献上的方法,消解用... 为了缩减检测用时与降低综合成本,对农产品中铅、镉、铬、汞、砷的检测方法进行改进,对检测条件进行优化和协调试验,探索一次性消解定容同时检测5种重金属元素的可行性。通过理论分析和试验研究,参考国标方法和成熟文献上的方法,消解用酸中加入盐酸和高氯酸,消解前120℃预消解30 min,消解赶酸后加入20 g/L硫脲+50 g/L抗坏血酸溶液转移定容,铅、镉检测加入磷酸二氢铵基体改进剂,砷、汞同时检测。通过条件取舍与优化,达到使用原子吸收(AAS)和原子荧光(AFS)同时检测的目的。检测标准物质和标准溶液,测定值均在其1倍不确定度范围内,准确度良好,相对标准偏差均小于20%,精密度良好。改进方法检测结果较准确,操作简便,适用于利用AAS和AFS对农产品中铅、镉、铬、汞、砷的测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产品 重金属 同时检测 铅镉铬汞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易回收碳纤维/g-C_(3)N_(4)纳米片阵列制备及光催化和光电催化研究 被引量:1
16
作者 张宏伟 席晓晶 +4 位作者 田文杰 张慧盈 马晓梦 魏敏洁 陈华军 《工业水处理》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99-106,共8页
在光催化降解领域,粉末g-C_(3)N_(4)光催化材料使用后在流体中分离和回收困难,同时也会产生二次污染。在氩气保护下,采用化学气相沉积法在三维碳纤维织物表面沉积g-C_(3)N_(4)纳米片,从而制备了易回收碳纤维/g-C_(3)N_(4)纳米片阵列光... 在光催化降解领域,粉末g-C_(3)N_(4)光催化材料使用后在流体中分离和回收困难,同时也会产生二次污染。在氩气保护下,采用化学气相沉积法在三维碳纤维织物表面沉积g-C_(3)N_(4)纳米片,从而制备了易回收碳纤维/g-C_(3)N_(4)纳米片阵列光催化材料,研究了碳纤维/g-C_(3)N_(4)纳米片阵列的光学、电化学和光电催化性能。结果表明,g-C_(3)N_(4)纳米片可以吸收可见光产生光生电子和空穴,而碳纤维良好的导电性提高了易回收碳纤维/g-C_(3)N_(4)纳米片阵列光催化材料中光生电子/空穴的分离效率。降解240 min,易回收碳纤维/g-C_(3)N_(4)纳米片阵列光催化材料的电催化、光催化和光电催化对2,4-二硝基酚的降解率分别为20.7%、33.5%和99.5%。在光电催化过程中,外加偏电压加速了光生电子向阴极迁移,进一步提高了光生电子/空穴分离效率,使电催化和光催化存在协同效应。将粉末光催化材料与柔性碳纤维织物组合,提供了一种新的光催化材料组装方式,极大降低了粉末光催化材料的分离和回收成本。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纤维 g-C_(3)N_(4)纳米片 光催化 光电催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裸藻多糖超声碱提工艺优化、结构表征及抗氧化活性研究
17
作者 胡锋阳 李市场 +3 位作者 宋根娣 丁慧 常英杰 龚明贵 《食品与发酵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2期28-36,共9页
该文探究了裸藻多糖(Euglena gracilis polysaccharide,EGP)的提取率、结构表征及体外抗氧化活性。采用超声碱提工艺结合Plackett-Burman和响应面设计对EGP提取率进行优化,采用凝胶渗透色谱、离子色谱、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扫描电镜和... 该文探究了裸藻多糖(Euglena gracilis polysaccharide,EGP)的提取率、结构表征及体外抗氧化活性。采用超声碱提工艺结合Plackett-Burman和响应面设计对EGP提取率进行优化,采用凝胶渗透色谱、离子色谱、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扫描电镜和自由基清除实验对EGP的分子质量、单糖组成、基团构成、微观结构和抗氧化活性进行分析。超声碱提法用于EGP提取的最佳工艺参数为料液比为1∶40(g∶mL),水浴温度为41℃,水浴时间为0.9 h,NaOH溶液浓度为1 mol/L,超声功率为120 W,超声时间为3 min,在此条件下,EGP的提取率为(62.84±0.49)%。结果表明,EGP由100%葡萄糖组成,通过β-糖苷键连接,分子质量为2.13×10^(4)Da。抗氧化实验结果表明,EGP对羟自由基、DPPH自由基、ABTS阳离子自由基、超氧阴离子自由基均表现出良好的抗氧化活性。EGP的结构研究为裸藻的继续开发利用提供了科学的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裸藻 裸藻多糖 响应面法 结构表征 抗氧化活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富锌农产品及检测方法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
18
作者 马明 王书言 +3 位作者 黄向东 王晓波 邢一进 王艳丽 《耕作与栽培》 2024年第2期53-56,60,共5页
锌对人体生长发育、代谢、免疫、生殖等都具有重要作用。人体对富锌农产品中锌的吸收利用率高,对药品和添加强化食品中锌的吸收利用率低且不安全。富锌农产品的检测方法有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原子吸收法、电感耦合等,但多为全量检测,... 锌对人体生长发育、代谢、免疫、生殖等都具有重要作用。人体对富锌农产品中锌的吸收利用率高,对药品和添加强化食品中锌的吸收利用率低且不安全。富锌农产品的检测方法有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原子吸收法、电感耦合等,但多为全量检测,锌形态检测方法不多。本文就锌的作用、形态和标准进行了介绍,并对锌现有的检测方法进行了概括分析,对未来的检测方法进行了展望,提出了多元螯合提取,液相色谱-火焰原子吸收光谱(LC-FAAS)联用检测的设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富锌农产品 形态分析 多元螯合提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芍药根腐病拮抗内生细菌筛选及拮抗机制分析
19
作者 刘萍 王祖华 +4 位作者 周炳艺 乔翠翠 肖静尧 谷明豪 杨瑞先 《经济林研究》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226-235,共10页
【目的】为芍药根腐病的生物防治提供微生物资源和理论参考。【方法】以在洛阳芍药种植区采集的健康芍药根部组织为材料,采用表面消毒法和组织研磨法从健康芍药根部组织分离内生细菌,采用平板对峙法筛选拮抗芍药根腐病病原菌的内生细菌... 【目的】为芍药根腐病的生物防治提供微生物资源和理论参考。【方法】以在洛阳芍药种植区采集的健康芍药根部组织为材料,采用表面消毒法和组织研磨法从健康芍药根部组织分离内生细菌,采用平板对峙法筛选拮抗芍药根腐病病原菌的内生细菌,结合形态学特征、生理生化特征和分子生物学手段鉴定拮抗细菌,采用PCR技术扩增拮抗菌株的3个脂肽类物质合成基因fenA、srfAA和ituD,采用酸沉淀和甲醇抽提法提取拮抗菌株脂肽类物质,在显微镜下观察其对病原菌菌丝形态的影响,采用荧光定量PCR技术分析拮抗菌株与芍药根腐病菌对峙培养时fenA、srfAA和ituD基因表达量的变化。【结果】内生细菌H35对芍药根腐病菌有良好的拮抗效果,其发酵液的抑菌率为62.5%;结合形态特征、生理生化特征和16s DNA序列分析,将菌株H35鉴定为贝莱斯芽孢杆菌Bacillus velezensis;PCR扩增结果表明菌株H35能够扩增出相应的脂肽类物质合成基因,所提取的脂肽类物质对芍药根腐病菌有较强的抑制作用,抑菌率达73.8%,并使菌丝发生畸形;荧光定量PCR结果表明,H35与病原菌共培养时,菌株H35的fenA、srfAA和ituD基因相对表达量均上调,其中ituD基因表达量显著高于对照。【结论】从健康芍药根部组织中筛选出1株对芍药根腐病菌有良好拮抗作用的菌株H35,经鉴定为贝莱斯芽孢杆菌;菌株H35能够合成脂肽类物质,并使根腐病菌菌丝发生畸变;与根腐病菌对峙过程中,菌株H35的ituD基因表达量显著上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芍药 根腐病 内生细菌 贝莱斯芽孢杆菌 拮抗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离子液体改性水滑石的制备及对孔雀石绿的吸附
20
作者 吴春来 彭传云 +2 位作者 苗亚磊 曹嘉翔 高欣雨 《印染》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69-75,共7页
通过水热反应,一步合成了离子液体改性钴铁层状双金属氢氧化物(IL@Co/Fe-LDH)。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X射线衍射仪(XRD)、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仪(FT-IR)、热重分析仪(TGA)和全自动比表面及孔隙率分析仪(BET)对其微观结构和官能团特... 通过水热反应,一步合成了离子液体改性钴铁层状双金属氢氧化物(IL@Co/Fe-LDH)。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X射线衍射仪(XRD)、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仪(FT-IR)、热重分析仪(TGA)和全自动比表面及孔隙率分析仪(BET)对其微观结构和官能团特性进行表征。离子液体的改性增加了LDH表面活性位点,同时,由于离子液体的作用,部分LDH层板被破坏,呈孔状结构,增大了比表面积。孔雀石绿吸附试验显示,IL@Co/Fe-LDH的吸附量随温度升高而降低。吸附过程符合准二级动力学模型和Langmuir吸附等温模型,最大吸附量为282.48mg/g,高于常见吸附剂。热力学分析结果表明,IL@Co/Fe-LDH对孔雀石绿的吸附为自发进行的放热过程。5次吸附-解吸附循环后,材料对孔雀石绿的去除率仍高达87%,具有潜在的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钴铁层状双金属氢氧化物 离子液体 改性 孔雀石绿 吸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