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添加不同水平黑曲霉对奶牛瘤胃体外发酵参数、甲烷排放及微生物区系的影响
1
作者 李若楠 王昊天 +3 位作者 李和平 刘智勇 刘洋 钟凯 《中国畜牧兽医》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624-635,共12页
[目的]试验旨在研究黑曲霉(Aspergillus niger)对奶牛瘤胃体外发酵、甲烷(CH_(4))排放及微生物区系的影响,为黑曲霉作为饲料添加剂在奶牛生产中的合理应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体外瘤胃发酵装置,共分为4组:A(对照组)、B、C和D组,分... [目的]试验旨在研究黑曲霉(Aspergillus niger)对奶牛瘤胃体外发酵、甲烷(CH_(4))排放及微生物区系的影响,为黑曲霉作为饲料添加剂在奶牛生产中的合理应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体外瘤胃发酵装置,共分为4组:A(对照组)、B、C和D组,分别向每组发酵瓶(含人工饲料及培养液)中添加0、15、20、25 mg黑曲霉(孢子浓度≥1.0×10^(9)/g);每种处理设3次重复,另设3个空白组以校正气体和CH_(4)产量(空白组不含饲料,只有培养液);在培养开始后的第3、6、9、12、24 h,测量产气量和CH_(4)产量;培养24 h后,分析发酵液的pH、氨态氮(NH_(3)-N)、微生物蛋白(MCP)、挥发性脂肪酸(VFA)以及瘤胃微生物群落多样性。[结果]与A组相比,B、C和D组的体外瘤胃发酵液pH显著升高(P<0.05),NH_(3)-N含量显著降低(P<0.05),且C和D组的MCP含量显著高于A组(P<0.05),而B组则显著低于其他3组(P<0.05)。各组之间各种VFA含量、乙酸/丙酸比值以及总挥发性脂肪酸(TVFA)含量均无显著差异(P>0.05)。A组CH_(4)产量占总产气量比值显著高于B、C和D组(P<0.05)。16S rRNA测序表明,与A组相比,B组瘤胃微生物Alpha及Beta多样性指数无显著差异(P>0.05)。在瘤胃门水平前10种细菌中,其中变形菌门和拟杆菌门为奶牛瘤胃中的优势菌门,且A、B两组差异不显著(P>0.05);螺旋体菌门与丙酸和NH_(3)-N含量呈显著负相关(P<0.05);纤维杆菌门与pH呈显著正相关(P<0.05),与戊酸、丁酸、乙酸、CH_(4)和NH_(3)-N含量呈显著负相关(P<0.05)。在瘤胃属水平前10种细菌中,其中普氏菌属和理研菌科RC9为奶牛瘤胃中的优势菌属;与A组相比,B组琥珀酸弧菌属的相对丰度显著降低(P<0.05)。理研菌科RC9与NH_(3)-N含量呈显著正相关(P<0.05);拟杆菌目RF16细菌属与戊酸、丁酸、乙酸、CH_(4)和NH_(3)-N含量呈显著正相关(P<0.05)。与A组相比,B组细菌和产甲烷菌的绝对含量显著增加(P<0.05);B组原虫的绝对含量显著减少(P<0.05)。[结论]黑曲霉的添加在改善奶牛瘤胃发酵环境的同时,通过调节瘤胃内微生物群落结构,影响VFA、NH_(3)-N、MCP的产生和CH_(4)的排放,研究结果揭示了微生物干预措施对提升奶牛健康和生产效率潜在的复杂作用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曲霉 瘤胃体外发酵 甲烷排放 微生物区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裸藻多糖超声碱提工艺优化、结构表征及抗氧化活性研究
2
作者 胡锋阳 李市场 +3 位作者 宋根娣 丁慧 常英杰 龚明贵 《食品与发酵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2期28-36,共9页
该文探究了裸藻多糖(Euglena gracilis polysaccharide,EGP)的提取率、结构表征及体外抗氧化活性。采用超声碱提工艺结合Plackett-Burman和响应面设计对EGP提取率进行优化,采用凝胶渗透色谱、离子色谱、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扫描电镜和... 该文探究了裸藻多糖(Euglena gracilis polysaccharide,EGP)的提取率、结构表征及体外抗氧化活性。采用超声碱提工艺结合Plackett-Burman和响应面设计对EGP提取率进行优化,采用凝胶渗透色谱、离子色谱、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扫描电镜和自由基清除实验对EGP的分子质量、单糖组成、基团构成、微观结构和抗氧化活性进行分析。超声碱提法用于EGP提取的最佳工艺参数为料液比为1∶40(g∶mL),水浴温度为41℃,水浴时间为0.9 h,NaOH溶液浓度为1 mol/L,超声功率为120 W,超声时间为3 min,在此条件下,EGP的提取率为(62.84±0.49)%。结果表明,EGP由100%葡萄糖组成,通过β-糖苷键连接,分子质量为2.13×10^(4)Da。抗氧化实验结果表明,EGP对羟自由基、DPPH自由基、ABTS阳离子自由基、超氧阴离子自由基均表现出良好的抗氧化活性。EGP的结构研究为裸藻的继续开发利用提供了科学的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裸藻 裸藻多糖 响应面法 结构表征 抗氧化活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曲霉毒素B_(1)、玉米赤霉烯酮和呕吐毒素的累加细胞毒性研究 被引量:6
3
作者 王晓敏 常娟 +5 位作者 王平 尹清强 刘超齐 朱群 彭峰 杨小进 《中国饲料》 北大核心 2021年第9期98-101,共4页
由于饲料中多种霉菌毒素并存的几率比较高,本研究以仔猪肠上皮细胞(IPEC-J2)为模型,研究黄曲霉毒素B1(AFB_(1))、玉米赤霉烯酮(ZEA)和呕吐毒素(DON)的叠加细胞毒性。细胞毒性试验选用AFB1、ZEA和DON三种毒素作为响应面Box-Behnke设计的... 由于饲料中多种霉菌毒素并存的几率比较高,本研究以仔猪肠上皮细胞(IPEC-J2)为模型,研究黄曲霉毒素B1(AFB_(1))、玉米赤霉烯酮(ZEA)和呕吐毒素(DON)的叠加细胞毒性。细胞毒性试验选用AFB1、ZEA和DON三种毒素作为响应面Box-Behnke设计的三个因素,以AFB_(1):10、20、30μg/L,ZEA:150、300、450μg/L,DON:500、1000、1500μg/L作为Box-Behnke设计的三个编码水平。利用响应面设计构建得到17组复合霉菌毒素组合,以其对IPEC-J2细胞活力的影响作为参考指标,得到对细胞损伤程度最高和最低的霉菌毒素添加比例。结果表明:经方程预测后,得到细胞活力最低(霉菌毒素毒性最高)的AFB_(1)、ZEA和DON组合为30、150μg/L和1500μg/L,经测定细胞活力为32.32%;得到细胞活力最高(霉菌毒素毒性最低)的AFB_(1)、ZEA和DON组合为10、150μg/L和600μg/L,经测定细胞活力为53.01%。该结果为多种霉菌毒素叠加毒性的研究提供了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IPEC-J2细胞 黄曲霉毒素B_(1) 玉米赤霉烯酮 呕吐毒素 细胞毒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