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洛阳偃师古沉船木材识别及材性分析 被引量:5
1
作者 赵西平 王磊 +3 位作者 艾培炎 林晓民 吕劲松 郭平平 《西北林学院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276-279,共4页
采用切片法对洛阳偃师古沉船木进行木材解剖特征识别,证实船木主要树种为栓皮栎(Quercus variabilis)、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和国槐(Sophora japonica)。对船木材性的分析结果表明,船木的物理力学性能降低,纤维素和木素有不同程度... 采用切片法对洛阳偃师古沉船木进行木材解剖特征识别,证实船木主要树种为栓皮栎(Quercus variabilis)、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和国槐(Sophora japonica)。对船木材性的分析结果表明,船木的物理力学性能降低,纤维素和木素有不同程度的降解。船木选用的树种为地方树种,体现了造船就地取材的原则。出土船木未见真菌或细菌的存在,推测其降解是由土壤的酸碱水解作用引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船 木材识别 栓皮栎 马尾松 国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河南洛阳王圪垱遗址浮选结果及分析 被引量:12
2
作者 钟华 吴业恒 +1 位作者 张鸿亮 赵志军 《农业考古》 2019年第1期7-17,共11页
王圪垱遗址是一处位于河南伊洛盆地中西部的大型环壕聚落遗址,该遗址主体为龙山中晚期到二里头早期。本次对王圪垱遗址开展的浮选工作,获得了丰富的龙山晚期炭化植物遗存,包括粟、黍、大豆、稻米、小麦五种农作物,以及其他非农作物植物... 王圪垱遗址是一处位于河南伊洛盆地中西部的大型环壕聚落遗址,该遗址主体为龙山中晚期到二里头早期。本次对王圪垱遗址开展的浮选工作,获得了丰富的龙山晚期炭化植物遗存,包括粟、黍、大豆、稻米、小麦五种农作物,以及其他非农作物植物遗存,包括20余种杂草类植物遗存及少量果核类植物遗存。浮选结果显示,粟的绝对数量和出土概率最高,黍和稻米也是重要的农作物资源,该遗址龙山时代晚期存在着稻旱混合的农业经济模式,又以旱作农业为主。王圪垱遗址龙山晚期出土植物遗存研究也为二里头遗址的稻旱混作农业提供了可能的来源,为进一步了解这一都邑性聚落的农业生产特点提供帮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王圪垱遗址 龙山晚期 浮选 稻旱混合农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海民和县出土马家窑文化彩陶的科学分析研究 被引量:5
3
作者 杨真真 夏寅 +2 位作者 王丽琴 高志伟 兰德省 《文物保护与考古科学》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81-92,共12页
为了解青海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以下简称民和县)阳山墓地(半山类型)和马牌墓地(马厂类型)出土的马家窑文化彩陶颜料成分及制作工艺,采用偏光显微技术、显微拉曼光谱、X射线衍射及扫描电镜-能谱对其进行综合分析。结果表明:民和县马家窑... 为了解青海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以下简称民和县)阳山墓地(半山类型)和马牌墓地(马厂类型)出土的马家窑文化彩陶颜料成分及制作工艺,采用偏光显微技术、显微拉曼光谱、X射线衍射及扫描电镜-能谱对其进行综合分析。结果表明:民和县马家窑文化彩陶黑彩的呈色物相为磁铁矿和黑锰矿;红彩的呈色物相为赤铁矿;白彩的呈色物相为石英;黑彩的Fe/Mn比值,从半山时期的0.31增长到马厂时期的2.45左右,Fe/Mn比值呈现上升趋势。民和县铁矿颜料的应用是继化隆县纳卡遗址发现的又一实例,为研究矿物颜料在甘青地区史前时期彩陶中的使用历史提供重要的线索。结合地质文献资料,推测青海民和县所使用的矿物颜料为就近取材。陶胎岩相主要由石英、长石、角闪石及碳酸钙组成;以强烈铁染为特征;孔隙较多,大多拉长定向分布;在900℃左右焙烧成器。在此基础上将对甘肃和青海地区史前彩陶岩相组成进行对比研究,深入探析彩陶贸易及陶器产地信息,进而为陶器的研究与保护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家窑文化 彩陶 矿物颜料 黑锰矿 赤铁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苏羊遗址白灰面的制作工艺研究 被引量:4
4
作者 孙天强 魏国锋 +1 位作者 程保增 任广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1949-1954,共6页
河南省洛阳市宜阳县苏羊遗址是中原地区史前时期的重要遗址之一,该遗址出土房址的地面和墙面涂抹有“白灰面”,其原料和制作方法对研究史前建筑材料具有重要意义。采用X射线衍射分析仪(XRD)、X射线荧光光谱仪(XRF)对采自苏羊遗址的白灰... 河南省洛阳市宜阳县苏羊遗址是中原地区史前时期的重要遗址之一,该遗址出土房址的地面和墙面涂抹有“白灰面”,其原料和制作方法对研究史前建筑材料具有重要意义。采用X射线衍射分析仪(XRD)、X射线荧光光谱仪(XRF)对采自苏羊遗址的白灰面、遗址周边地区的几种天然石灰质原料(料礓石、石灰石和牡蛎)进行分析检测,以探究苏羊遗址白灰面的制作原料。采用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仪(FTIR)和扫描电镜(SEM)对苏羊遗址的白灰面、天然料礓石和模拟制备的白灰面进行分析检测,利用红外图谱中方解石的ν2/ν4值反映其晶体的无序程度,并绘制ν2-ν4特征趋势线,最后结合微观形貌观察,以探究苏羊先民在制作白灰面时,是否将原料人工烧制成石灰后再使用。结果显示,苏羊遗址白灰面样品的主要物相为石英、方解石以及少量长石,化学成分中钙含量与硅含量较高,其化学成分、物相等与天然料礓石相似,而不同于石灰石和牡蛎;根据红外谱图显示的信息,苏羊遗址白灰面的ν2/ν4平均值在3.6左右,远低于人工烧制石灰的ν2/ν4值,其ν2-ν4特征趋势线也与天然料礓石的接近;结合扫描电镜观察结果,可初步认为苏羊先民在制作白灰面时,以天然料礓石为原料,未对料礓石进行人工烧制,是直接将其粉碎后与水按比例混合成浆状,涂抹于墙面、地面以及窖穴穴壁。相关研究结果为辨别天然料礓石和人工烧制料礓石的碳化产物提供了一种较为便易的研究方法,有助于进一步了解史前白灰面的制作原料和工艺,为考古工作人员研究史前居民制作建筑材料的工艺和改善居住环境的思维意识提供了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灰面 料礓石 红外光谱 新石器时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河南洛阳洛龙区潘寨村唐墓发掘简报 被引量:1
5
作者 吴业恒 齐瑞珂(绘图) +5 位作者 高向楠(绘图) 周淑萍(绘图) 张静怡(绘图) 马伊凡(绘图) 高虎(照相) 屈昆杰(照相) 《考古与文物》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39-48,F0002,F0003,共12页
2019年洛阳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在李楼镇潘寨村发掘了一座唐代墓葬,出土了一批较为精美的陶瓷器、三彩器等。初步判断,该墓葬时代为盛唐时期,为我们探讨研究盛唐时期的墓葬分布、葬俗等增添了新的实物资料。
关键词 洛阳市 唐代墓葬 三彩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河南洛阳唐城花园C3M433西周墓发掘简报
6
作者 叶万松 安亚伟 +1 位作者 胡瑞(绘图) 高虎(摄影) 《文博》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26-30,F0003,共6页
2002年7月,洛阳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在洛阳东车站以南的唐城花园建设项目中,清理了一批两周时期的墓葬。其中编号C3M433的西周墓,出土有铜器、陶器、海贝、玉饰等。根据随葬品特征判断该墓的年代当在西周中期。该墓的发现,为研究洛阳地区... 2002年7月,洛阳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在洛阳东车站以南的唐城花园建设项目中,清理了一批两周时期的墓葬。其中编号C3M433的西周墓,出土有铜器、陶器、海贝、玉饰等。根据随葬品特征判断该墓的年代当在西周中期。该墓的发现,为研究洛阳地区西周墓葬的丧葬制度及随葬习俗提供实物资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唐城花园 墓葬 西周中期 青铜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洛阳龙门西山北坡僧侣墓群发掘简报
7
作者 石艳艳 +1 位作者 林月红(绘图) 高向楠(绘图) 《文博》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20-25,F0003,共7页
2011年1月至11月,洛阳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和龙门石窟管理委员会在洛阳龙门西山北坡清理出一处院落。在院落内部发现有地面、台基、路及六座僧侣墓葬,出土少量建筑用砖残块、残碑及莲花形底座残块。其中僧侣墓葬的发现,不仅为唐代洛阳僧侣... 2011年1月至11月,洛阳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和龙门石窟管理委员会在洛阳龙门西山北坡清理出一处院落。在院落内部发现有地面、台基、路及六座僧侣墓葬,出土少量建筑用砖残块、残碑及莲花形底座残块。其中僧侣墓葬的发现,不仅为唐代洛阳僧侣墓的形制提供了完整的实物资料,也为唐代佛教考古研究提供了新的内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龙门西山 僧侣墓葬 佛教考古 唐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批河南出土东周至宋代玻璃器的无损分析 被引量:11
8
作者 董俊卿 李青会 +3 位作者 干福熹 胡永庆 程永建 蒋宏杰 《中国材料进展》 CAS CSCD 2012年第11期9-15,56,共8页
为探索古代中原地区早期玻璃器的技术起源、发展和成分体系,选取了河南新郑、南阳、荥阳和洛阳等地出土的一批东周至宋代的26件古代玻璃器及1件汉代釉陶器,利用外束PIXE和pXRF对其进行了无损分析。分析结果表明,不同时代玻璃器的化学成... 为探索古代中原地区早期玻璃器的技术起源、发展和成分体系,选取了河南新郑、南阳、荥阳和洛阳等地出土的一批东周至宋代的26件古代玻璃器及1件汉代釉陶器,利用外束PIXE和pXRF对其进行了无损分析。分析结果表明,不同时代玻璃器的化学成分体系存在一定差异。东周时期有Na2O-CaO-SiO2和PbO-BaO-SiO2两种体系;汉代有PbO-BaO-SiO2、PbO-SiO2和K2O-CaO-SiO23种体系;唐、宋时期则有Na2O-CaO-SiO2和PbO-K2O-SiO2两种体系。结合以往研究成果,讨论了器物来源、风化对定量分析的影响以及主要的着色离子等相关问题。其中,Na2O-CaO-SiO2体系玻璃为西方舶来品,其他系统的玻璃器为我国自制。由于表面风化,不同成分体系的古代玻璃都存在主要助熔剂的流失现象,流失程度与样品风化程度密切相关。这些玻璃的不同着色特征,与过渡金属元素密切相关。研究为探讨早期中外玻璃贸易和技术交流,以及中国古代玻璃的起源与发展提供了新的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代玻璃 化学成分体系 无损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河南登封程窑遗址浮选结果与分析 被引量:19
9
作者 钟华 张永清 +1 位作者 吴倩 赵志军 《农业考古》 2018年第6期7-16,共10页
登封程窑遗址位于河南省登封市程窑村东北地一带,为一处主体为龙山时期,包括东周和其他历史时期的遗址。本次对程窑遗址开展的浮选工作获得了大量龙山时期和东周时期的植物遗存,包括粟、黍、大豆、稻米、小麦和大麻六种农作物炭化籽粒,... 登封程窑遗址位于河南省登封市程窑村东北地一带,为一处主体为龙山时期,包括东周和其他历史时期的遗址。本次对程窑遗址开展的浮选工作获得了大量龙山时期和东周时期的植物遗存,包括粟、黍、大豆、稻米、小麦和大麻六种农作物炭化籽粒,以及近20种其他非农作物遗存。根据浮选结果显示,无论龙山时期还是东周时期,粟黍类小米都是当时居民最为重要的农作物资源,大豆也是必要的补充,稻米发现极少,为典型的旱作农业生产模式。东周时期小麦地位的显著提高以及大麻的发现,成为其区别于龙山时期的时代特点。程窑遗址龙山时期的植物考古发现,为我们探讨颍河中上游地区农业经济模式特点提供了新的素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程窑遗址 龙山时期 东周时期 浮选 旱作农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山仰止——王亚蓉先生访谈录
10
作者 王亚蓉 丁培利 《艺术设计研究》 CSSCI 2016年第3期5-13,共9页
本文是对中国著名的纺织考古学家、中国古代服饰文化研究专家、中国文物学会纺织专业委员会会长王亚蓉先生进行的访谈。在文中,王先生回顾了自己在纺织考古事业上的重要历程:从早年追随沈从文先生学习开始,到与王先生并肩作战;再到后来... 本文是对中国著名的纺织考古学家、中国古代服饰文化研究专家、中国文物学会纺织专业委员会会长王亚蓉先生进行的访谈。在文中,王先生回顾了自己在纺织考古事业上的重要历程:从早年追随沈从文先生学习开始,到与王先生并肩作战;再到后来两位长者和尊者离去后,只能自己孤独前行,为中国纺织考古事业培养接班人。最后,在文末,王先生对年轻学子寄予了殷切期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王亚蓉 纺织考古 服饰研究 丝织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河南栾川龙泉洞旧石器遗址2014年发掘简报 被引量:7
11
作者 黄吉博 李璇 +7 位作者 顾雪军 王遵义 孙群伟 都应许 张留在 韩海利 高虎 庞海娇 《考古与文物》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3-12,共10页
龙泉洞遗址2014年揭露面积约4平方米,出土的石制品、动物化石等标本2349件,淘洗标本尚未统计。石制品包括石核、石片、工具、断块、碎片和搬入石材等。石制品的主要原料为脉石英,剥片以锤击法为主,砸击法很少使用,修理则全为锤击法,工... 龙泉洞遗址2014年揭露面积约4平方米,出土的石制品、动物化石等标本2349件,淘洗标本尚未统计。石制品包括石核、石片、工具、断块、碎片和搬入石材等。石制品的主要原料为脉石英,剥片以锤击法为主,砸击法很少使用,修理则全为锤击法,工具以刮削器为主,刃角较钝,也有少量的尖状器、锯齿刃器、凹缺器等。该遗址的文化性质属于简单石核石片技术传统,年代约为42-30cal.ka B.P.。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河南栾川 龙泉洞 简单石核石片工业 旧石器时代晚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河南孟津朱仓村东汉墓M8、M9发掘简报 被引量:3
12
作者 李继鹏 赵淑水(图) +3 位作者 贾晓龙(图) 刘斌(图) 马占山(图) 高虎(摄) 《考古与文物》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33-45,共13页
朱仓村M8、M9位于洛阳市孟津县平乐镇朱仓村西北部,西距东汉帝陵约1公里,该区域属于东汉帝陵的陪葬墓区。M8为单室墓,M9为多室墓,时代均为东汉晚期。M9中出土了代表身份等级的铜缕玉衣,墓主人身份极有可能属于大贵人、长公主级别的高等... 朱仓村M8、M9位于洛阳市孟津县平乐镇朱仓村西北部,西距东汉帝陵约1公里,该区域属于东汉帝陵的陪葬墓区。M8为单室墓,M9为多室墓,时代均为东汉晚期。M9中出土了代表身份等级的铜缕玉衣,墓主人身份极有可能属于大贵人、长公主级别的高等级贵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朱仓 东汉帝陵 陪葬墓 铜缕玉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邙山东汉五陵考 被引量:9
13
作者 王咸秋 《考古与文物》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106-112,共7页
本文通过分析邙山东汉五座帝陵分布的群组关系以及陵园规模和陵寝建筑布局提出朱仓M722应为光武帝原陵。在此基础上对五陵的归属进行考证。原陵设置垣墙、帝后异穴合葬的做法,体现了两汉陵寝制度的过渡性特点。
关键词 东汉 邙山陵区 帝陵归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徐阳墓地出土青铜器焊料的检测分析
14
作者 陈亮亮 张宝霞 +3 位作者 李强 吴业恒 马占山 魏国锋 《有色金属(冶炼部分)》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117-122,共6页
利用金相显微镜、扫描电镜能谱对洛阳徐阳村墓地西区出土的一件铜盘连接处的焊料进行检测分析,并且与目前已经公布的西周晚期到战国晚期的焊料成分的研究成果进行比较。西周晚期至春秋晚期出土的焊料有铅焊料、锡焊料以及铅锡合金焊料,... 利用金相显微镜、扫描电镜能谱对洛阳徐阳村墓地西区出土的一件铜盘连接处的焊料进行检测分析,并且与目前已经公布的西周晚期到战国晚期的焊料成分的研究成果进行比较。西周晚期至春秋晚期出土的焊料有铅焊料、锡焊料以及铅锡合金焊料,而铅锡合金焊料以高铅低锡型合金较为常见。与春秋时期的铅锡合金焊料相比较,战国时期的铅锡焊料中同样以高铅低锡型合金较为常见。研究表明,徐阳墓地出土的铜盘连接处焊料为纯铅焊料,与春秋时期铅焊料、锡焊料及铅锡合金焊料的特征相吻合,因此认为徐阳墓地出土焊料为春秋时期的焊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徐阳墓地 春秋时期 焊料 成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乌兹别克斯坦撒马尔罕市撒扎干遗址M11-2发掘简报 被引量:2
15
作者 梁云 +1 位作者 邢咚琳 韩烁 《考古与文物》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27-36,共10页
2019年5月,中乌联合考古队对乌兹别克斯坦撒马尔罕市撒扎干遗址M11-2进行了补充发掘。该墓为“L”形的砖室墓,在长斜坡墓道的东壁开有甬道,再在甬道东端的北壁掏挖出洞室。在洞室前(北)部置棺,中后部垒砌填塞泥砖。出土有金管、金钉、... 2019年5月,中乌联合考古队对乌兹别克斯坦撒马尔罕市撒扎干遗址M11-2进行了补充发掘。该墓为“L”形的砖室墓,在长斜坡墓道的东壁开有甬道,再在甬道东端的北壁掏挖出洞室。在洞室前(北)部置棺,中后部垒砌填塞泥砖。出土有金管、金钉、金泡、铁镞、铜环、陶豆、骨管等物。该墓年代为公元前1世纪至公元1世纪,属康居贵族墓葬。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乌兹别克斯坦 撒扎干 “L”形墓 泥砖 康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陕西西安侧坡南村唐墓(M1)发掘简报 被引量:1
16
作者 史杭 张翔宇 +1 位作者 高琪(绘图) 赵浩(绘图) 《文博》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8-14,46,共8页
为配合城市建设,西安市文物保护考古研究院在西安市长安区侧坡南村发掘了一座唐代墓葬,形制为斜坡墓道四天井砖砌前后室墓,地面残留有封土,葬具为庑殿顶石椁,出土有兽面纹塔式罐等高等级器物。墓葬规模大、等级高,推测墓主为唐皇室家族... 为配合城市建设,西安市文物保护考古研究院在西安市长安区侧坡南村发掘了一座唐代墓葬,形制为斜坡墓道四天井砖砌前后室墓,地面残留有封土,葬具为庑殿顶石椁,出土有兽面纹塔式罐等高等级器物。墓葬规模大、等级高,推测墓主为唐皇室家族成员。值得一提的是,该墓墓室遭到了严重的人为破坏,可能与当时的政治派系斗争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唐墓 石椁 庑殿顶 兽面纹塔式罐 毁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塔吉克斯坦卡什卡尔墓地2018年调查发掘简报
17
作者 梁云 +1 位作者 韩烁 邢咚琳 《考古与文物》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13-26,共14页
2018年9~10月,中塔联合考古队调查了位于塔吉克斯坦哈特隆州西南部的贝希肯特谷地,新发现并发掘了卡什卡尔墓地。该墓地可分为4个地点(Ⅰ~Ⅳ),共有50座墓葬,地表多有椭圆形石封堆。发掘的4座墓葬有2座为竖穴土坑,坑内人骨为二次扰乱葬... 2018年9~10月,中塔联合考古队调查了位于塔吉克斯坦哈特隆州西南部的贝希肯特谷地,新发现并发掘了卡什卡尔墓地。该墓地可分为4个地点(Ⅰ~Ⅳ),共有50座墓葬,地表多有椭圆形石封堆。发掘的4座墓葬有2座为竖穴土坑,坑内人骨为二次扰乱葬或迁葬,还有1座纳骨葬,1座瓮棺葬。墓葬年代为公元前2~前1世纪,属希腊化—月氏时期,墓主人可能是当地的土著居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塔吉克斯坦 卡什卡尔 石封堆 希腊化—月氏时期 土著居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