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题名农业企业的困境与对策
被引量:16
- 1
-
-
作者
刘玉来
-
机构
洛阳师范学院政法系
-
出处
《中国科技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03年第3期29-31,共3页
-
基金
河南省教育厅社科规划重点项目的阶段性成果
项目编号:074-GH-790
-
文摘
培育和造就高质量的农业企业成为当前的迫切任务,必须加强领导、搞好服务和管理,在资金、企业家成长、社会服务、技术创新、整顿市场秩序等方面下功夫。
-
关键词
农业企业
对策
中国
企业发展
技术创新
社会化服务
发达国家
经验借鉴
-
分类号
F324
[经济管理—产业经济]
F312.2
[经济管理—产业经济]
-
-
题名关于法律规范结构——对一种传统陈述方式的检视
被引量:8
- 2
-
-
作者
周占生
-
机构
洛阳师范学院政法系
-
出处
《浙江社会科学》
CSSCI
2004年第3期102-106,145,共6页
-
文摘
在当下我国法理学界 ,法律规范结构问题的探究已处于沉寂的状态 ,其因并非在于问题已被解决 ,而是肇始于长期偏颇的陈述方式 :在一种极具隐蔽性的言说之下 ,“越界追寻” ,失去了准确的追问方向 ,因而偏离了目标 ,终使本问题的研究陷于困惑。为此要打开这种思考的“闷局” ,就须检视这种陈述方式本身的逻辑脉络 ,确定论域的方位 ,以使进一步的探究真正朝向“对象自身”。
-
关键词
法律规范
三分说
法律效力
制裁要素
-
分类号
D90
[政治法律—法学理论]
-
-
题名技术:人的发展的空间
被引量:3
- 3
-
-
作者
尚东涛
-
机构
洛阳师范学院政法系
-
出处
《社会科学辑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4-10,共7页
-
文摘
在人的“活动方式”的意义上,技术是人的发展的空间。人的生命空间是人的发展空间的“大限”,不仅作为人的生命空间原初前提的人的初始生成推动于技术,而且技术使人的生命空间延续或扩展获得着现实的历史性。人的生命空间与发展空间统一于由“物性空间”、“赛博空间”、“思维空间”和“意义空间”等整合建构的实践空间。实践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技术“是一本打开了的关于人的本质力量的书”,人的发展的实践空间归结向技术。人的发展的实践空间展示着人的存在自由,人的发展的自由空间以自由时间为现实形式。自由时间的占有即人的发展的自由空间的占有,在直接性与最终意义上,赖于技术和技术的发展。
-
关键词
人
技术
发展
空间
-
分类号
N031
[自然科学总论—科学技术哲学]
-
-
题名“人的危机”的困境与超越
被引量:3
- 4
-
-
作者
鲁献慧
-
机构
洛阳师范学院政法系
-
出处
《社会科学辑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4年第6期8-11,共4页
-
文摘
人类目前所面临的诸如生态危机、环境危机等实质上就是人的危机。反思人的危机的现象和根源 ,必须以人的存在价值和意义作为切入点。以人为本 ,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是社会主义本质的集中体现 ,是顺应当代人类社会发展趋势的必然选择。中国共产党坚持以人为本 ,是继承马克思主义人本思想的精髓 。
-
关键词
人的危机
以人为本
人格
主体
-
分类号
B089.3
[哲学宗教—哲学理论]
-
-
题名技术与人的自由个性
被引量:4
- 5
-
-
作者
尚东涛
-
机构
洛阳师范学院政法系
-
出处
《探索》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165-168,共4页
-
文摘
自由个性是人在发展中实现着的一种人性。自由个性的发展,在时空的直接统一性上,归结向自由时间的运用。自由时间的增加或劳动时间的缩短,在特定劳动过程、人类劳动史和社会形式层面,直接或最终规定于技术。技术作为自由个性发展的空间,是技术内在着自由个性的显现。贯注着自由个性的技术的异化,不会对自由个性的发展构成反动,相反会使自由个性的充分发展获得着现实的可靠性。只有全力推动技术发展,才能真正开辟人的自由个性在当代中国的历史发展的现实道路,终结自由个性发展问题上的“幼稚态度”和“幼稚行为”。
-
关键词
技术
自由个性
发展
-
分类号
N031
[自然科学总论—科学技术哲学]
D081
[政治法律—政治学]
-
-
题名试析美国政党政治的特点及其对美国外交的作用与影响
被引量:2
- 6
-
-
作者
禄德安
-
机构
洛阳师范学院政法系
-
出处
《国际论坛》
CSSCI
2004年第5期23-28,共6页
-
文摘
美国政党政治的主要特点表现为两党制、形散而神不散的组织与功能、超党派政治、政党政治与宪政制度相互作用以及复杂的政党政治与选举政治关系等。这些特征对美国外交产生了重要的作用和影响。政党政治的特点决定了其对外交的作用和影响的决定性与非决定性、可预测性与不可预测性、直接性与间接性并存的特点。美国政党政治作用美国外交的影响因素主要是多元文化、价值和利益的美国社会结构、美国的国际化。
-
关键词
美国
政党政治
特点
外交
作用与影响
-
分类号
D51
[政治法律—国际政治]
-
-
题名论“三大文明”的技术依赖
被引量:1
- 7
-
-
作者
尚东涛
-
机构
洛阳师范学院政法系
-
出处
《探索》
北大核心
2004年第4期135-138,共4页
-
文摘
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的全面建设 ,在“必须把‘人类的历史’同工业和交换的历史联系起来研究和探讨”的维度 ,依赖于技术的发展。技术对“三大文明”建设的本质的普遍性 ,植根于生产力向技术归结的唯物史观的内在逻辑 ,表征着技术是文明演进历史动力的本质 ,规定于技术是“人类生活得以实现的永恒的自然必然性”。
-
关键词
物质文明
政治文明
精神文明
技术
-
分类号
D6
[政治法律—中外政治制度]
N031
[自然科学总论—科学技术哲学]
-
-
题名从典型案例看我国证券民事赔偿机制的发育
被引量:1
- 8
-
-
作者
王天敏
-
机构
洛阳师范学院政法系
-
出处
《河南金融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北大核心
2003年第3期57-59,共3页
-
文摘
我国证券民事赔偿机制的发育过程,以《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受理证券市场因虚假陈述引发的民事侵权纠纷案件有关问题的通知》和《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证券市场因虚假陈述引发的民事赔偿案件的若干规定》为分界线,大致可分为缺失、孕育、启动三个时期。后者是我国证券市场法治化的又一个里程碑式司法文件。它弥补了我国证券民事赔偿方面立法的部分不足,与前者相比,拓展了“虚假陈述”的外延,但在诉讼时效的起算日、虚假陈述揭露日等方面的有关规定还有待于完善。
-
关键词
证券民事赔偿机制
证券市场
虚假陈述
中国
证券法
-
Keywords
securities market
civil compensation mechanism
misrepresentation
-
分类号
D922.287
[政治法律—经济法学]
-
-
题名马克思的自由概念新探
- 9
-
-
作者
曹玉涛
-
机构
洛阳师范学院政法系
-
出处
《中州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6期142-144,共3页
-
文摘
马克思的自由概念的形成是一个逐步深化对“劳动”的分析和批判的过程。在其早期思想中,马克思认为只要扬弃了异化劳动,人类就能够达到自由的境地;在其晚期思想中,马克思进一步认为物质生产领域始终是一个必然王国,真正的自由存在于自由时间内的科学和艺术活动之中。因此,马克思所谓的自由是指以扬弃异化劳动的物质生产劳动为基础、以人的能力发展为目的、在自由时间内的自主活动,主要是科学和艺术活动。
-
关键词
自由
劳动
物质生产劳动
科学和艺术活动
自由时间
-
分类号
A81
[哲学宗教—马克思主义哲学]
-
-
题名自然“是”:可知抑或不可知
- 10
-
-
作者
尚东涛
-
机构
洛阳师范学院政法系
-
出处
《社会科学辑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3年第5期26-31,共6页
-
文摘
将真正把握自然之“是”,作为彻底消解“环境危机”之积极取向的认知预期或基础 ,是当下应对“环境危机”的许多话语和行为的重要指向。但是 ,其一 ,规定于自演化与自然演化的自然物 ,最终归结向作为终极存在的自然 ,而“与物无际”的“物物者非物”,自然不等同于自然物及自然物“总和”,是超越人的感性经验能力的存在 ,不可能成为人在经验中建构认识的对象性关系中的对象 ,自然之“是”不可知。其二 ,假定自然等同于自然物“总和”,获得着认识对象的规定性 ,但由于人的认识能力的有限性和无限性与自然物“总和”的无限性具有非匹配性 ,因而自然之“是”不可知。其三 ,假定人观念地把握了自然之“是”,但由于“实验和工业”无法“制造”出作为终极存在的自然 ,无法确证对自然之“是”观念把握的正确性 ,因而自然之“是”不可知。在自然“是”不可知的立场上 ,人对“称臣”于自然需有永恒的心理准备 ,人对当下“环境危机”的消解必然以新形态“环境危机”为代价 ,人只能在与自然的“无限磨合”中存在 ,不可能彻底摆脱“环境危机”。“环境危机”是人的一种存在方式或存在方式的构成。
-
关键词
自然
自然物
不可知
环境危机
-
分类号
N02
[自然科学总论—科学技术哲学]
B023
[哲学宗教—哲学理论]
-
-
题名当代心智哲学的演变及其意向性理论
- 11
-
-
作者
刘高岑
-
机构
洛阳师范学院政法系
-
出处
《齐鲁学刊》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116-120,共5页
-
基金
国家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2003年规划课题"科学与人文融合的心智基础"(03JD720005)河南省高校青年骨干教师2002年资助项目"当代科学哲学的意向性理论及其对创新教育的意义"(HJ2002228)。
-
文摘
心理意向性论题是当代哲学的重要论题之一。围绕此论题,20世纪的心智哲学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 逻辑实证主义阶段、语用分析阶段和科学取向阶段。当代心智哲学在探讨人类心智的过程中形成了两种心理意向 性理论:以福德为代表的意向实在论和以丹尼特为代表的意向立场工具论。这两种心理意向性理论各有优势也各 有欠缺,以一种科学的宽容态度对之进行综合性的研究、把握和推进,对揭示人类心智的奥秘具有重要意义。
-
关键词
心理意向性
心智哲学
意向实在论
意向立场论
意义
-
Keywords
psychological intentionality
philosophy of mind
intention realism
intention stance
significance
-
分类号
N031
[自然科学总论—科学技术哲学]
-
-
题名从哲学文化层面推进可持续发展战略
- 12
-
-
作者
刘高岑
-
机构
洛阳师范学院政法系
-
出处
《云南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3年第5期51-55,共5页
-
文摘
可持续发展战略在当前面临着理论和实践的双重难题。其理论难题是,未能形成一个对各种定义和理论做出整体把握的哲学域面;其实践难题是,未能在哲学文化观念的层面进入到社会公众自觉的生活实践中。这些难题的深层根源乃在于近现代所形成的以人本主义、主体主义、科学主义、个人主义和享乐主义为核心的哲学文化范式。所以,超越所述的哲学文化范式,确立以可持续发展为核心理念的新的哲学文化范式,乃是目前推进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关键问题。
-
关键词
可持续发展战略
哲学文化
环境保护
理论
实践
-
Keywords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Problems
Propel
Philosophical and cultural levels [责任
-
分类号
X22
[环境科学与工程—环境科学]
B152
[哲学宗教—世界哲学]
-
-
题名“技术是”:技术哲学“本体”的一种可能理解
- 13
-
-
作者
尚东涛
-
机构
洛阳师范学院政法系
-
出处
《齐鲁学刊》
北大核心
2004年第4期59-63,共5页
-
文摘
歧见纷呈的发展中的技术哲学,形成了不同的学派,但在"本体"维度无不指向"技术"。对"技术是什么"之设问作应答的"技术是……",作为经验命题仅仅限定于"现象界",谓词"什么"无法企及作为"本体"的主词之"技术"本身。只有排除谓词后的"技术是",才彰显着"技术"本身。旨在充分展示其全面内涵的"技术是"命题,经"技术是技术"达于"技术如何是技术",实现对经验命题主词作前提追问的"自行展开"的命题转换。作为主体的"现实的人",以人的"生命活动"为现实性基础,经"思"与"反思"及其交融,在"技术""是起来"的途中,推进着作为技术哲学"本体"的"技术"的思维建构,为技术哲学奠定着历史展开之基。
-
关键词
“技术是”
技术哲学
本体
-
Keywords
technology being
philosophy of technology
noumenon
-
分类号
N031
[自然科学总论—科学技术哲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