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4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烧成温度和保温时间对红柱石基材料烧结性能的影响 被引量:10
1
作者 廖桂华 徐国辉 +1 位作者 李柳生 蒋明学 《耐火材料》 EI CAS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255-258,共4页
以高纯度南非红柱石(有4~1mm、<1mm和<0.088mm三种粒级,且4~1mm的颗粒料为1500℃3h煅烧过的熟料)和活性氧化铝细粉(粒度<0.044mm)为原料,经配料、混练、成型、干燥后,将一部分试样分别在1300℃、1400℃、1500℃和1600℃下保... 以高纯度南非红柱石(有4~1mm、<1mm和<0.088mm三种粒级,且4~1mm的颗粒料为1500℃3h煅烧过的熟料)和活性氧化铝细粉(粒度<0.044mm)为原料,经配料、混练、成型、干燥后,将一部分试样分别在1300℃、1400℃、1500℃和1600℃下保温3h煅烧;另一部分试样在1600℃下分别保温1h、3h、6h和9h煅烧,待试样随炉冷却至常温后,检测其体积密度、显气孔率、耐压强度和烧成线变化率等,并采用XRD、SEM等手段分析各试样的物相组成和显微结构,以研究烧成温度及保温时间对高纯度红柱石的莫来石化程度及对红柱石基材料烧结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提高烧成温度对促进高纯红柱石的莫来石化十分有效,延长保温时间对于促进制品的烧结作用很大;高纯红柱石基材料需在1600℃下保温3h烧成,才能使红柱石完全莫来石化;欲使材料烧结良好且玻璃相含量低,物相较纯,则保温时间要达到6h左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烧成温度 保温时间 红柱石基材料 烧结性能 莫来石化 物相组成 显微结构 红柱石 材料 氧化铝细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原位聚合法合成PU弹性体/纳米Mg(OH)_2复合材料的研究 被引量:12
2
作者 付青存 谢富春 +1 位作者 宋文生 阎宏永 《塑料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0期26-28,共3页
将预分散的纳米氢氧化镁[Mg(OH)2]加入聚氨酯(PU)弹性体反应体系进行原位聚合。结果表明,所得PU弹性体/纳米Mg(OH)2复合材料有较好的力学性能,在聚醚脱水阶段加入纳米Mg(OH)2比扩链阶段加入得到的复合材料力学性能好,纳米Mg(OH)2在PU中... 将预分散的纳米氢氧化镁[Mg(OH)2]加入聚氨酯(PU)弹性体反应体系进行原位聚合。结果表明,所得PU弹性体/纳米Mg(OH)2复合材料有较好的力学性能,在聚醚脱水阶段加入纳米Mg(OH)2比扩链阶段加入得到的复合材料力学性能好,纳米Mg(OH)2在PU中基本达到纳米级分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位聚合 纳米氢氧化镁 聚氨酯弹性体 复合材料 力学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红柱石基材料中氧化铝原料的应用研究 被引量:5
3
作者 廖桂华 贺可音 +1 位作者 李柳生 蒋明学 《硅酸盐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37-41,共5页
实验研究了几种氧化铝原料的加入对高纯红柱石基耐火材料性能的影响,采用XRD,SEM等手段分析了氧化铝原料种类及加入量对试样相组成和显微结构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纯红柱石制品的烧结性能比添加氧化铝细粉的红柱石制品的好,而不同氧化... 实验研究了几种氧化铝原料的加入对高纯红柱石基耐火材料性能的影响,采用XRD,SEM等手段分析了氧化铝原料种类及加入量对试样相组成和显微结构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纯红柱石制品的烧结性能比添加氧化铝细粉的红柱石制品的好,而不同氧化铝细粉对红柱石制品烧结性能的影响与其纯度及活性有关;红柱石颗粒分解产生的SiO2玻璃相难以全部与氧化铝反应形成二次莫来石;在本试验条件下,当氧化铝细粉加入量达到15%左右时,在试样中引起的二次莫来石化效应和烧成膨胀最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柱石 氧化铝原料 莫来石化 显微结构 耐火材料 石化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稀土有机电致发光材料 被引量:10
4
作者 李建宇 李海涛 《精细化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7期417-420,共4页
有机电致发光 (OEL)是目前国际上一个热点研究课题 ,稀土配合物发光的色纯度高 ,作为OEL材料具有独特的意义。本文介绍了稀土OEL材料的发光机理 ;讨论了稀土OEL材料的结构(包括配体、第二配体和中心离子 )对其发光特性的影响 ,以及材料... 有机电致发光 (OEL)是目前国际上一个热点研究课题 ,稀土配合物发光的色纯度高 ,作为OEL材料具有独特的意义。本文介绍了稀土OEL材料的发光机理 ;讨论了稀土OEL材料的结构(包括配体、第二配体和中心离子 )对其发光特性的影响 ,以及材料的电致发光性能与光致发光性能的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稀土 有机电致发光材料 配合物 发光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红柱石基材料中添加SiC细粉的作用 被引量:3
5
作者 廖桂华 李柳生 蒋明学 《耐火材料》 EI CAS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361-363,共3页
在以高纯红柱石和活性Al2O3细粉为主要原料的试样中,分别加入0、3%、6%、9%和12%的SiC细粉(粒度<0.088 mm),试样经1600℃3 h烧成后,用XRD、SEM等方法分析试样的相组成和显微结构,并检测试样的体积密度、显气孔率、抗折强度、烧成线膨... 在以高纯红柱石和活性Al2O3细粉为主要原料的试样中,分别加入0、3%、6%、9%和12%的SiC细粉(粒度<0.088 mm),试样经1600℃3 h烧成后,用XRD、SEM等方法分析试样的相组成和显微结构,并检测试样的体积密度、显气孔率、抗折强度、烧成线膨胀率、抗热震性及蠕变率等,研究了添加SiC细粉对高纯度红柱石基材料的矿物组成、显微结构、烧结状况以及抗热震性与抗蠕变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适量SiC细粉的加入能提高材料中的莫来石含量,促进基质中莫来石晶体的生长,改善材料的组织结构并促进材料的烧结,改善其抗热震性和抗蠕变性;SiC细粉在高纯红柱石基材料中的加入量以6%~9%为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柱石基材料 碳化硅 显微结构 SIC 红柱石 细粉 材料 添加 莫来石晶体 分析试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微波加热技术在材料工程中的应用与进展 被引量:4
6
作者 史尚钊 刘万生 赵世玺 《耐火材料》 CAS 北大核心 1995年第4期231-237,共7页
综合介绍了微波加热的原理、特点与应用研究的进展,讨论了微波加热用于材料工程中的重要意义。
关键词 微波加热 材料工程 超高温材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孔陶瓷制备技术及其进展 被引量:28
7
作者 杨刚宾 蔡序珩 +1 位作者 乔冠军 金志浩 《河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04年第2期99-103,共5页
介绍了多孔陶瓷材料的基本特征、类型、应用前景及特性表征 ;阐述了当前多孔陶瓷的几种主要制备方法 ,并对相关制备工艺的特点进行了分析 ;讨论了多孔陶瓷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指出了多孔陶瓷的主要发展趋势。
关键词 多孔陶瓷 制备技术 工艺设计 气孔率 渗透能力 挤出成型工艺 颗粒堆积成孔工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土聚水泥的研究 被引量:25
8
作者 王玉江 李和平 任和平 《硅酸盐通报》 CAS CSCD 2003年第4期70-74,共5页
以粘土为原料 ,在碱性激发剂和外加剂的作用下 ,获得了土壤聚合物水泥。采用XRD和SEM等手段 ,分析了土聚水泥的反应机理。结果表明 :经适当措施处理得到的土聚水泥 ,硬化浆体为沸石型凝胶 ,具有早强、高强、耐酸。
关键词 土壤聚合物水泥 反应机理 粘土 原料 碱性激发剂 外加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影响聚醚型聚氨酯预聚体合成的因素 被引量:19
9
作者 谢富春 余东升 +1 位作者 张玉清 朱长春 《涂料工业》 CAS CSCD 2006年第7期34-37,共4页
以聚乙二醇(PEG)和二异氰酸酯为原料,通过测定—NCO的含量,确定了预聚反应的时间和温度,合成了聚醚型聚氨酯预聚体;对影响预聚体合成的因素:异氰酸酯的种类、n(—NCO)∶n(—OH)、二异氰酸酯的自聚、水分的含量以及预聚体的贮存稳定性等... 以聚乙二醇(PEG)和二异氰酸酯为原料,通过测定—NCO的含量,确定了预聚反应的时间和温度,合成了聚醚型聚氨酯预聚体;对影响预聚体合成的因素:异氰酸酯的种类、n(—NCO)∶n(—OH)、二异氰酸酯的自聚、水分的含量以及预聚体的贮存稳定性等进行了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醚 聚氨酯预聚体 合成 影响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aZrO_3粉体的水热法制备研究 被引量:6
10
作者 徐伏秋 熊飞 +2 位作者 张秋芬 张新爱 杨刚宾 《无机材料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163-166,共4页
以氢氧化钙和氯氧锆为原料,氢氧化钾为矿化剂,在150-250℃和6-12h的水热条件下,制备出粉体前驱物,对该前驱物进行900-1000℃焙烧处理,得到CaZrO3微粉.讨论了水热合成条件如:原料种类、钙锆摩尔配比、反应温度、晶化时间等对水热合成的... 以氢氧化钙和氯氧锆为原料,氢氧化钾为矿化剂,在150-250℃和6-12h的水热条件下,制备出粉体前驱物,对该前驱物进行900-1000℃焙烧处理,得到CaZrO3微粉.讨论了水热合成条件如:原料种类、钙锆摩尔配比、反应温度、晶化时间等对水热合成的产物结构和形貌的影响,焙烧温度对CaZrO3显微结构的影响.XRD和SEM结果显示,在钙锆摩尔配比为2:1,水热合成温度为200℃,水热合成时间为8h,焙烧温度为900℃,即能得到CaZrO3晶体.随水热合成温度升高,晶化时间延长,CaZrO3晶粒长大,团聚较少,粒度分布为0.5-3.0μm,具有良好的烧结活性,可以作为CaZrO3耐火材料使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锆酸钙 水热合成 焙烧 显微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质组成对铝镁质浇注料性能的影响 被引量:6
11
作者 廖桂华 徐国辉 +2 位作者 沈立峰 李俊锋 王君霞 《耐火材料》 CAS 北大核心 2003年第4期217-220,共4页
研究了电熔刚玉、电熔镁砂、镁铝尖晶石等细粉的配比变化对铝镁质浇注料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 ,基质中同时引入一定量的刚玉、镁砂及合成镁铝尖晶石 ,有利于提高浇注料的综合性能 ;当基质中MgO与Al2 O3之比处于尖晶石理论组成附近时 ,... 研究了电熔刚玉、电熔镁砂、镁铝尖晶石等细粉的配比变化对铝镁质浇注料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 ,基质中同时引入一定量的刚玉、镁砂及合成镁铝尖晶石 ,有利于提高浇注料的综合性能 ;当基质中MgO与Al2 O3之比处于尖晶石理论组成附近时 ,材料的综合性能表现较好 ;由镁砂和刚玉粉反应生成的原位尖晶石 ,比加入的预合成尖晶石对提高浇注料性能更能产生积极的影响 ,但原位尖晶石的生成量过大时会导致材料的综合性能下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质组成 铝镁质浇注料 性能 尖晶石 原位反应 钢包内衬 耐火材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热浸镀铝钢渗铝层的微观组织及其形成机理研究现状 被引量:27
12
作者 张伟 范志康 郭献军 《机械工程材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9-11,55,共4页
综述了热浸镀铝钢镀铝层的组织、形成机理、生长动力学和扩散后组织的研究现状,指出了热浸镀铝钢今后的研究方向。
关键词 组织 形成机理 生长动力学 热浸镀铝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稀土对热浸镀铝钢Al_2O_3/渗铝层界面空洞生长的影响 被引量:5
13
作者 张伟 范志康 +2 位作者 郭献军 文九巴 张金民 《航空材料学报》 EI CAS CSCD 2006年第2期16-19,共4页
通过高温氧化试验以及测量空洞平均直径和形核数量随氧化时间的变化,研究稀土对Al2O3/渗铝层界面空洞生长和抗高温氧化性能的影响,并与渗纯铝试样进行比较。结果表明,渗铝稀土试样空洞平均直径的增长速率仅是渗纯铝试样的1/2,空洞平... 通过高温氧化试验以及测量空洞平均直径和形核数量随氧化时间的变化,研究稀土对Al2O3/渗铝层界面空洞生长和抗高温氧化性能的影响,并与渗纯铝试样进行比较。结果表明,渗铝稀土试样空洞平均直径的增长速率仅是渗纯铝试样的1/2,空洞平均深度随平均直径的增长速率仅是渗纯铝试样的3/5,单位面积上的空洞数量少于渗纯铝试样。稀土可抑制界面空洞的形核和生长,阻止空洞向渗铝层纵深扩展,提高渗铝钢的抗高温氧化性能。探讨了稀土抑制空洞形核和生长的机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稀土 空洞 界面 AL2O3 氧化 渗铝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稀土对渗铝层/基体界面空洞生长和抗高温剥落性能的影响 被引量:5
14
作者 张伟 张战营 +2 位作者 徐国辉 文九巴 范志康 《中国有色金属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0期1583-1588,共6页
通过高温氧化实验以及测量空洞平均直径和形核数量随氧化时间的变化,研究稀土对渗铝层抗高温剥落性能和渗铝层/基体界面空洞生长的影响,并与渗纯铝试样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渗铝层/基体界面空洞的生长可划分为快速生长和稳定生长两个阶... 通过高温氧化实验以及测量空洞平均直径和形核数量随氧化时间的变化,研究稀土对渗铝层抗高温剥落性能和渗铝层/基体界面空洞生长的影响,并与渗纯铝试样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渗铝层/基体界面空洞的生长可划分为快速生长和稳定生长两个阶段;但当渗稀土铝后,空洞生长速度比渗纯铝试样降低约1/3;稀土可抑制界面空洞的形核和生长,阻止空洞聚集成波浪线状空洞带和线状裂纹,提高渗铝钢的抗高温剥落性能;热浸镀稀土铝后,试样表面自由铝层减薄,从而降低了高温下渗铝层/基体界面铝的浓度梯度,这是稀土抑制空洞形核和生长的主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稀土 渗铝钢 空洞 抗氧化性能 剥落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关于《凹凸棒粘土中坡缕石的内标法X衍射定量分析研究》一文的修正 被引量:5
15
作者 李真 尹琳 +2 位作者 熊飞 何坤 郑意春 《高校地质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410-412,共3页
熊飞(2005)探讨了用内标曲线定量分析凹凸棒粘土中坡缕石含量的方法。但是原文中获得内标曲线的方法还有改进的余地。为确立内标曲线的数据点,原来的积分强度(峰面积)是按照半峰宽乘以峰高获得。这种方法求得的峰面积误差相对较大,导致... 熊飞(2005)探讨了用内标曲线定量分析凹凸棒粘土中坡缕石含量的方法。但是原文中获得内标曲线的方法还有改进的余地。为确立内标曲线的数据点,原来的积分强度(峰面积)是按照半峰宽乘以峰高获得。这种方法求得的峰面积误差相对较大,导致了原文所提出的内标曲线在用于计算粘土纯度时有时会出现较大的误差,尤其是高纯样品往往出现坡缕石含量大于100%的情况。采用积分方法计算衍射峰的面积,对熊飞(2005)提出的曲线做出了必要的修正。本文所涉及的峰面积都是扣除背景后进行讨论。改进后的方法效果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凹凸棒粘土 坡缕石 内标法 积分强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扩散工艺对渗铝钢循环氧化和剥落性能的影响机理研究 被引量:5
16
作者 张伟 范志康 +1 位作者 徐国辉 文九巴 《材料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6期45-49,共5页
通过不同扩散工艺实验,研究了热浸渗铝钢的抗氧化和剥落性能及其机理。结果表明,随扩散温度升高和时间延长,扩散层的空洞不断增加,次外层和过渡层之间空洞逐步聚集连接成波浪线状空洞带。在高温氧化期间,空洞带又连接成平行于表面的线... 通过不同扩散工艺实验,研究了热浸渗铝钢的抗氧化和剥落性能及其机理。结果表明,随扩散温度升高和时间延长,扩散层的空洞不断增加,次外层和过渡层之间空洞逐步聚集连接成波浪线状空洞带。在高温氧化期间,空洞带又连接成平行于表面的线状裂纹,其内部产生了内氧化。因此,渗铝钢的抗循环氧化和剥落性能不仅与扩散层组织和表面的氧化速度有关,而且与扩散层的空洞和内氧化有关。最佳的扩散工艺参数是900℃×2h。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氧化 氧化和剥落性能 扩散工艺 渗铝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四磺基铜酞菁共振光散射法测定人血清白蛋白 被引量:4
17
作者 李华岑 高建华 +1 位作者 刘东胜 林芷荫 《郑州大学学报(理学版)》 CAS 2003年第1期71-73,82,共4页
研究了四磺基铜酞菁与人血清白蛋白作用的共振光散射光谱 .p H=1.0~ 3.0的范围内 ,人血清白蛋白的加入导致四磺基铜酞菁共振散射的增强 .在 4 0 7nm处存在一共振光散射强峰 ,其强度增加值与人血清白蛋白的浓度呈线性关系 ,据此建立了... 研究了四磺基铜酞菁与人血清白蛋白作用的共振光散射光谱 .p H=1.0~ 3.0的范围内 ,人血清白蛋白的加入导致四磺基铜酞菁共振散射的增强 .在 4 0 7nm处存在一共振光散射强峰 ,其强度增加值与人血清白蛋白的浓度呈线性关系 ,据此建立了一种用共振光散射光谱测定人血清白蛋白的方法 .该方法的线性范围为 0~ 17mg/ L,检出限为 0 .0 5 0 mg/ L(n=6 ,RSD为 1.8% )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共振光散射法 四磺基铜酞菁 共振光散射光谱 人血清白蛋白 含量测量 散射光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SiC/BN纳米复合陶瓷的高温氧化行为 被引量:7
18
作者 吴武伟 杨刚宾 张战营 《河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05年第4期5-7,22,共4页
采用循环氧化法对SiC/BN纳米复合陶瓷在1100℃和1300℃静态空气中的高温氧化行为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在1100℃时,初期氧化时部分BN氧化成B2O3而挥发,产生较多的气孔,使其抗氧化性能降低。随着氧化反应的继续,氧化层(SiO2)的厚度增加... 采用循环氧化法对SiC/BN纳米复合陶瓷在1100℃和1300℃静态空气中的高温氧化行为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在1100℃时,初期氧化时部分BN氧化成B2O3而挥发,产生较多的气孔,使其抗氧化性能降低。随着氧化反应的继续,氧化层(SiO2)的厚度增加,内部的BN不再继续氧化,只有SiC还可缓慢氧化。1300℃氧化时,由于SiC迅速氧化形成较为致密的氧化层,表面氧化膜均匀致密,并有晶相物在氧化膜中生成,可阻止内部的BN发生氧化,表现出较好的抗氧化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纳米复合陶瓷 氧化 抗氧化能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聚丙烯增韧改性研究 被引量:19
19
作者 范吉昌 李莹莹 《现代塑料加工应用》 CAS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8-10,共3页
主要研究了聚烯烃热塑性弹性体(POE)在聚丙烯改性中的应用,并与三元乙丙橡胶、二元乙丙橡胶弹性体进行对比,探讨了POE含量对聚丙烯的力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POE改性聚丙烯时,质量分数15%的加入量就能起到明显的增韧效果;POE对聚丙... 主要研究了聚烯烃热塑性弹性体(POE)在聚丙烯改性中的应用,并与三元乙丙橡胶、二元乙丙橡胶弹性体进行对比,探讨了POE含量对聚丙烯的力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POE改性聚丙烯时,质量分数15%的加入量就能起到明显的增韧效果;POE对聚丙烯缺口冲击强度提高较大,而弯曲模量及拉伸强度降低较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丙烯 聚烯烃弹性体 二元乙丙橡胶 三元乙丙橡胶 增韧 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自蔓延高温合成层状Ti_3SiC_2陶瓷的显微组织演变 被引量:6
20
作者 李建伟 肖国庆 王晓峰 《中国陶瓷》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9期30-32,16,共4页
本文采用燃烧波前沿淬熄法研究了层状Ti3SiC2陶瓷在自蔓延高温合成(SHS)过程中的显微组织转变过程。用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了SHS反应中其显微组织的转变过程,用能谱仪分析了各微区的成分变化,测量了燃烧温度TC,并通过XRD分析了燃烧产物... 本文采用燃烧波前沿淬熄法研究了层状Ti3SiC2陶瓷在自蔓延高温合成(SHS)过程中的显微组织转变过程。用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了SHS反应中其显微组织的转变过程,用能谱仪分析了各微区的成分变化,测量了燃烧温度TC,并通过XRD分析了燃烧产物的相组成。研究结果表明,层状Ti3SiC2陶瓷自蔓延高温合成(SHS)的反应机理为溶解—析出机制,Ti粉与Si粉的固态扩散导致低熔点Ti-Si溶液形成,Ti、Si、C粉粒逐渐向Ti-Si溶液中溶解,当溶液中的Ti、Si、C浓度饱和时,从中析出TiC、SiC颗粒。最后TiC和SiC与剩余的熔融Ti通过固—液反应转化生成最终产物Ti3SiC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蔓延高温合成 Ti3SiC2陶瓷 燃烧波前沿淬熄法 显微组织演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