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杏鲍菇发酵苦荞提取物对小鼠酒精性肝、胃损伤的保护作用 被引量:1
1
作者 马玉麒 王嵋 +5 位作者 曹晓念 李强 吴定涛 董玲 张凤菊 胡一晨 《食品工业科技》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296-306,共11页
目的:研究杏鲍菇发酵苦荞提取物的体外抗氧化活性及体内对酒精性肝脏、胃黏膜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本实验检测杏鲍菇发酵苦荞提取物中功能成分的含量,并分析提取物的抗氧化能力;以Lieber-DeCarli酒精液体饲料建立小鼠慢性酒精性肝脏、... 目的:研究杏鲍菇发酵苦荞提取物的体外抗氧化活性及体内对酒精性肝脏、胃黏膜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本实验检测杏鲍菇发酵苦荞提取物中功能成分的含量,并分析提取物的抗氧化能力;以Lieber-DeCarli酒精液体饲料建立小鼠慢性酒精性肝脏、胃黏膜损伤模型,考察发酵后的苦荞提取物在低、高剂量(1.5 g/kg B.W.、3.0 g/kg B.W.)对肝脏和胃粘膜损伤的保护作用。结果:杏鲍菇发酵苦荞提取液中含有较多的抗氧化成分,其中多酚、黄酮、三萜含量分别为11.40±0.32 mg GAE/g DW、17.19±0.30 mg RE/g DW、7.59±0.24 mg/g,黄酮类物质:芦丁和槲皮素含量分别为13.55±0.05、0.665±0.01 mg/g;杏鲍菇发酵苦荞提取液的铁离子还原抗氧化能力及其对DPPH和ABTS+自由基清除率分别为:16.66±0.65、33.49±1.26、15.68±1.17μmol Trolox/g DW;与模型组相比,高、低剂量组均能显著降低丙二醛(P<0.05)、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P<0.01)、丙氨酸氨基转移酶(P<0.01)、乳酸脱氢酶(P<0.05)、白细胞介素1β(P<0.05)水平,并显著提高超氧化物歧化酶(P<0.01)、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P<0.01)水平,下调了活性氧(P<0.01)、鼠肉瘤蛋白(P<0.01)、丝氨酸/苏氨酸激酶(P<0.01)、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P<0.05)、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激酶(P<0.05)的蛋白表达量。结论:杏鲍菇发酵苦荞提取物具有较好的抗氧化活性,并对小鼠慢性酒精性肝脏、胃黏膜损伤具有明显的保护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苦荞 杏鲍菇 发酵 抗氧化活性 慢性酒精性肝损伤 慢性酒精性胃黏膜损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处理方式的大曲真菌群落差异分析 被引量:36
2
作者 夏玙 罗惠波 +4 位作者 周平 黄丹 邓波 沈才萍 邬捷峰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2期166-172,共7页
为探究热风干燥工艺对贮存期大曲中真菌群落的影响,采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和Illumina MiSeq高通量测序技术分析和比较不同处理方式的大曲真菌群落的差异。结果表明不同处理方式大曲中的真菌18S rRNA基因拷贝数在1×10^(11)... 为探究热风干燥工艺对贮存期大曲中真菌群落的影响,采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和Illumina MiSeq高通量测序技术分析和比较不同处理方式的大曲真菌群落的差异。结果表明不同处理方式大曲中的真菌18S rRNA基因拷贝数在1×10^(11)~4.5×10^(11) copies/g之间,ZR3拷贝数最大为4.5×10^(11) copies/g。不同处理大曲的优势真菌类群均为嗜热子囊菌属(Thermoascus)、根毛霉属(Rhizomucor)、曲霉菌属(Aspergillus)、假丝酵母属(Candida)。其中嗜热子囊菌属在大曲真菌群落中具有明显的优势,若要保持其优势,需提供曲库的贮存条件;实验室贮存环境相比于曲库更有利于曲霉菌属类的生长;干燥工艺后的环境更利于假丝酵母属类生长。大曲RG3(热风干燥处理的大曲在实验室条件下贮存2个月)的多样性指数较高,真菌群落有较大的变化,差异性明显;其中耐盐真菌(Wallemia)、丝衣霉菌属(Byssochlamys)、青霉菌属(Penicillium)、曲霉菌属(Aspergillus)是RG3区别于其他大曲的主要真菌群类;同时主成分分析看出大曲RG3落点相对较远,此类大曲有进一步研究的价值,为大曲热风干燥工业化应用提供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曲 热风干燥 贮存方式 真菌群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杏鲍菇固态发酵豆渣过程中的营养成分与抗氧化活性变化
3
作者 李茜 闵瑞雪 +7 位作者 吴家源 冉晨怡 郑旋雅 雷黎薇 张忠 王松涛 南国辉 袁华伟 《食品与发酵工业》 2025年第17期232-238,共7页
豆渣作为大豆加工副产物,富含膳食纤维与蛋白质,但直接利用率低。为改善豆渣的口感、提升豆渣的品质,采用杏鲍菇固态发酵豆渣,测定氨基酸态氮、粗脂肪、可溶性蛋白、还原糖等营养成分含量及其抗氧化活性的变化。结果表明,与未发酵豆渣相... 豆渣作为大豆加工副产物,富含膳食纤维与蛋白质,但直接利用率低。为改善豆渣的口感、提升豆渣的品质,采用杏鲍菇固态发酵豆渣,测定氨基酸态氮、粗脂肪、可溶性蛋白、还原糖等营养成分含量及其抗氧化活性的变化。结果表明,与未发酵豆渣相比,发酵豆渣中氨基酸态氮含量提升了4.71倍,可溶性蛋白含量提升了3.91倍;发酵前期,还原糖提升了7.90倍,后期下降为未发酵时的6.05倍;粗脂肪含量下降了35.50%;总黄酮含量在发酵前期提升了2.13倍,后期下降至未发酵时的1.84倍;总氨基酸含量上升1.38倍;豆渣醇提取物中ABTS阳离子自由基清除能力由(101.964±0.156)mg Trolox/100 g提升至(339.119±0.203)mg Trolox/100 g;DPPH自由基半抑制浓度在6 d达到最小值(4.280±0.072)mg/g,之后无显著变化。杏鲍菇固态发酵豆渣可显著提高豆渣的营养成分与抗氧化活性,为豆渣的高值化利用提供了数据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豆渣 杏鲍菇 固态发酵 营养成分 抗氧化活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比色传感器阵列的农残检测系统设计 被引量:7
4
作者 宋振国 侯长军 +3 位作者 罗小刚 李显 邓波 霍丹群 《传感器与微系统》 CSCD 2015年第9期97-99,103,共4页
针对传统农残检测方法需使用大型分析仪器、操作复杂等不足之处,根据比色传感器阵列与待测样品交叉响应产生颜色变化的基本原理,设计了一种新型的农残检测系统。系统的下位机为PIC16F877A微控制器,辅助上位机完成对检测温度和检测流程... 针对传统农残检测方法需使用大型分析仪器、操作复杂等不足之处,根据比色传感器阵列与待测样品交叉响应产生颜色变化的基本原理,设计了一种新型的农残检测系统。系统的下位机为PIC16F877A微控制器,辅助上位机完成对检测温度和检测流程的控制;上位机完成对比色传感器阵列的图像采集和图像处理,获得检测结果。最后应用该系统对浓度为0.1mg/L的3种农药溶液进行检测,结果表明:该系统能准确检测识别这3种农药溶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比色传感器阵列 农残检测 微控制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β-烟酰胺单核苷酸促秀丽隐杆线虫生长及其作用机制 被引量:3
5
作者 李姝 童钰琴 +7 位作者 杨舒淋 杨阳 牛曼思 温福丽 曾珊 沈才洪 赵建 王松涛 《食品工业科技》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9期417-426,共10页
目的:研究β-烟酰胺单核苷酸(β-nicotinamide mononucleotide,NMN)对秀丽隐杆线虫生长的影响与作用机制。方法:将线虫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和不同质量浓度NMN实验组(0.1、0.5、1、5、10 mg/mL),通过测定线虫在成年后13 d内的体长变化以评... 目的:研究β-烟酰胺单核苷酸(β-nicotinamide mononucleotide,NMN)对秀丽隐杆线虫生长的影响与作用机制。方法:将线虫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和不同质量浓度NMN实验组(0.1、0.5、1、5、10 mg/mL),通过测定线虫在成年后13 d内的体长变化以评估NMN对线虫生长的影响;基于转录组学探索NMN(1 mg/mL)促线虫生长的作用机制;并采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quantitative real-time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qRT-PCR)验证测序结果。结果:经0.1、0.5、1、5、10 mg/mL NMN喂食线虫后,相较空白对照组,线虫的平均体长在4~13 d均得到显著增加(P<0.05)。转录组测序分析筛选出263个差异表达基因(differentially expressed genes,DEGs),基因本体论(gene ontology,GO)分析发现这些DEGs主要涉及胶原蛋白参与的角质层发育和基于角质素的角质层蜕皮周期、基于胶原蛋白和角质素的角质层发育、胶原蛋白三聚体等与生长发育有关的生物学功能。对富集的关键GO中的DEGs构建蛋白互作网络图,并对筛选出的前10个关键核心基因进行qRT-PCR验证,结果基本与转录组一致。结论:NMN可能通过调节胶原蛋白和角质层相关基因的表达促进线虫生长。本研究为功能性食品、保健品等的开发提供了新的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烟酰胺单核苷酸 秀丽隐杆线虫 促生长 转录组测序 分子作用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浓香型白酒酒醅发酵过程中微生物群落阶段性演替规律及形成机理
6
作者 文悦 张宿义 +7 位作者 宋攀 杨阳 敖宗华 贾俊杰 陈峙霖 李文进 张正杰 熊燕飞 《食品科学》 2025年第19期144-157,共14页
运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对浓香型白酒酒醅发酵过程中微生物多样性进行测定。研究结果显示,依据微生物群落在酒醅发酵过程中的演替规律,可将酒醅发酵过程划分为3个阶段,即发酵前期(0~12 d)、发酵中期(15~40 d)和发酵后期(50~90 d)。酒醅发酵... 运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对浓香型白酒酒醅发酵过程中微生物多样性进行测定。研究结果显示,依据微生物群落在酒醅发酵过程中的演替规律,可将酒醅发酵过程划分为3个阶段,即发酵前期(0~12 d)、发酵中期(15~40 d)和发酵后期(50~90 d)。酒醅发酵前期的主要生物标志物为Bacillus、Kroppenstedtia、Weissella、Saccharopolyspora、Thermomyces、Thermoascus、Rhizopus,酒醅发酵中期的生物标志物为Saccharomyces、Wickerhamiella,酒醅发酵后期的主要生物标志物为Lactobacillus、Kazachstania、Saccharomycopsis、Aspergillus、Wickerhamomyces。相较于发酵中期和后期,酒醅发酵前期的微生物群落生态网络联系更为紧密,相互作用更强。淀粉、还原糖和水分是解释微生物群落阶段性演替最重要的理化因素。本研究通过深入解析浓香型白酒酒醅微生物群落的阶段性演替规律及其与理化因子的内在关联,能够为浓香型白酒的生产提供坚实的理论支撑与切实可行的实践指南,以期推动白酒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酒醅 微生物群落 阶段性演替 共现网络 功能预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