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5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丹参联合川芎嗪对肺纤维化大鼠血清、支气管肺泡灌洗液中TNF-α和TGF-β1水平的影响 被引量:31
1
作者 黄成亮 李艳艳 +2 位作者 范贤明 王文军 湛晓勤 《细胞与分子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7期673-676,共4页
目的观察丹参联合川芎嗪腹腔注射对博来霉素(BLM)致肺纤维化大鼠血清、支气管肺泡灌洗液(BALF)中TNF-α、TGF-β1水平的影响。方法将90只健康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生理盐水(NS)组、BLM组、地塞米松(DXM)组、不同剂量中药联合干预组(即C1... 目的观察丹参联合川芎嗪腹腔注射对博来霉素(BLM)致肺纤维化大鼠血清、支气管肺泡灌洗液(BALF)中TNF-α、TGF-β1水平的影响。方法将90只健康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生理盐水(NS)组、BLM组、地塞米松(DXM)组、不同剂量中药联合干预组(即C1组:小剂量、C2组:中剂量、C3组:大剂量)6组。NS组大鼠气管内灌注NS,其余各组大鼠气管内灌注BLM造模,每天给予NS(NS组、BLM组)、DXM(DXM组)或不同剂量中药联合(C1、C2、C3组)腹腔注射,各组分别于气管内灌注药物后第7、14、28天处死大鼠各5只。肺组织HE染色和Masson染色观察肺泡炎和肺纤维化改变;ELISA检测血清和BALF中TNF-α、TGF-β1的水平。结果与NS组相比,BLM组第7天时肺泡炎较明显,第14天时有所减轻,出现肺纤维化,第28天时肺泡炎继续减轻,肺纤维化程度加重;DXM组不同时间点肺泡炎及肺纤维化程度均较BLM组减轻;C1组与BLM组相比,肺纤维化程度没有明显减轻;C2组和C3组大鼠第14天时肺泡炎及肺纤维化程度较BLM组明显减轻;C2组和C3组大鼠第28天时肺纤维化程度较BLM组明显减轻。与NS组比较,各组大鼠血清和BALF中TNF-α、TGF-β1水平均明显增加;与BLM组比较,DXM组和C2组、C3组不同时间点大鼠血清和BALF中TNF-α、TGF-β1水平均降低;与DXM组比较,不同剂量中药联合干预组不同时间点大鼠血清和BALF中TNF-α、TGF-β1表达均降低;以上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C2组和C3组不同时间点血清和BALF中TNF-α、TGF-β1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各组大鼠血清和BALF中TNF-α、TGF-β1的水平呈高度一致性。结论中、大剂量丹参联合川芎嗪腹腔注射可减轻BLM致肺纤维化大鼠肺泡炎和肺纤维化程度,其机制可能与降低血清和BALF中TNF-α、TGF-β1的表达水平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丹参 川芎嗪 肺纤维化 TNF-Α TGF-Β1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炎症因子与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相关性研究进展 被引量:16
2
作者 谢明捷 吕红彬 +1 位作者 何跃 赵春会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0期990-993,共4页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iabetic retinopathy,DR)是20~70岁人群首要的致盲性眼病,是目前眼科研究的重点和热点。越来越多的研究证明炎症因子参与了DR的发生发展,这为研究DR的发病机制提供了新的线索,同时为临床利用抗细胞因子药物防治DR的...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iabetic retinopathy,DR)是20~70岁人群首要的致盲性眼病,是目前眼科研究的重点和热点。越来越多的研究证明炎症因子参与了DR的发生发展,这为研究DR的发病机制提供了新的线索,同时为临床利用抗细胞因子药物防治DR的发生发展提供新的研究方向。本文就目前炎症因子与DR相关性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炎症因子 细胞间黏附分子-1 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 核因子-ΚB 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治疗进展 被引量:85
3
作者 杨宇 田敏 吕红彬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497-500,共4页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iabetic retinopathy,DR)是糖尿病常见且严重的微血管并发症之一,是工作年龄人群视力丧失常见原因,严重影响患者的健康和生活质量。目前DR正成为我国面临的巨大的公共卫生问题。因此如何有效地防治DR成为眼科研究的...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iabetic retinopathy,DR)是糖尿病常见且严重的微血管并发症之一,是工作年龄人群视力丧失常见原因,严重影响患者的健康和生活质量。目前DR正成为我国面临的巨大的公共卫生问题。因此如何有效地防治DR成为眼科研究的热点和难点。本文就近几年来有关DR的治疗进展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糖尿病性黄斑水肿 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工鼻泪管植入术治疗慢性泪囊炎的有效性和安全性评价 被引量:13
4
作者 何跃 陈洁 +4 位作者 欧阳科 吕红彬 毛丽 徐梅 张熙伯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13年第7期679-681,共3页
目的评价人工鼻泪管植入术治疗慢性泪囊炎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选择2008年7月至2010年12月在我院行逆行性人工鼻泪管植入术治疗慢性泪囊炎的患者163例191眼,年龄26~73岁,平均57岁。所有患者术后随访2a,观察术后溢泪情况及泪道的通畅... 目的评价人工鼻泪管植入术治疗慢性泪囊炎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选择2008年7月至2010年12月在我院行逆行性人工鼻泪管植入术治疗慢性泪囊炎的患者163例191眼,年龄26~73岁,平均57岁。所有患者术后随访2a,观察术后溢泪情况及泪道的通畅性。结果人工鼻泪管植入术后155例(182眼)患者溢泪症状完全缓解。随访期间,138例(166眼)患者人工鼻泪管保持通畅,25例(15眼)发生阻塞;随访过程中人工鼻泪管植入有效率为86.91%。术中有17例(17眼)患者出现疼痛,5例(5眼)出现眼睑水肿,所有患者均有少量鼻出血,均经对症处理后缓解。结论人工鼻泪管植入术是治疗慢性泪囊炎简单有效安全的方法,不愿意接受或不能耐受常规鼻腔泪囊吻合术的患者也能进行人工鼻泪管植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溢泪 人工鼻泪管 慢性泪囊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沙版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在腔隙性脑梗死后认知功能障碍筛查中的应用 被引量:9
5
作者 袁正洲 马勋泰 +4 位作者 王雪梅 吴云红 黄蕾 李作孝 乔羽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9期2025-2027,共3页
目的探讨长沙版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ntreal cognitive assessment,MoCA)对腔隙性脑梗死(lacunarinfarction,LI)后认知功能障碍筛查的意义。方法选择83例诊断为LI并具有认知功能障碍的患者,应用长沙版MoCA及简易智力状态量表(mini me... 目的探讨长沙版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ntreal cognitive assessment,MoCA)对腔隙性脑梗死(lacunarinfarction,LI)后认知功能障碍筛查的意义。方法选择83例诊断为LI并具有认知功能障碍的患者,应用长沙版MoCA及简易智力状态量表(mini mental state examination,MMSE)检测其认知功能,并与51例健康体检人员进行对照比较。结果长沙版MoCA总评分与MMSE总评分呈正相关(r=0.75,P<0.01);LI认知损害组长沙版MoCA总评分及MMSE总评分均低于正常对照组[(18.62±2.35)vs(23.59±1.60),(19.95±1.88)vs(23.73±1.70),P<0.01];长沙版MoCA除命名、注意、延迟记忆外,其余各子项及总分在LI认知损害组和正常对照组间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MMSE仅计算力、回忆及总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长沙版MoCA最佳截断值分为20分,此时其敏感度及特异度分别为97%、83%。结论长沙版MoCA对LI认知功能损害的筛查具有较高的敏感度及特异度,可作为LI患者认知功能受损筛查的良好工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沙版蒙特利尔评估量表 腔隙性脑梗死 认知功能障碍 简易精神状态量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糖尿病早期视网膜神经元退行性病变最新研究进展 被引量:11
6
作者 李晶艳 周琦 吕红彬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493-496,共4页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iabetic retinopathy,DR)在早期被认为是一种微血管性疾病,多年来关于DR发病机制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血管特征的改变上,包括血管渗透性的增加、新生血管的形成和黄斑水肿等。近年大量的视网膜电生理检查发现在糖尿病早...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iabetic retinopathy,DR)在早期被认为是一种微血管性疾病,多年来关于DR发病机制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血管特征的改变上,包括血管渗透性的增加、新生血管的形成和黄斑水肿等。近年大量的视网膜电生理检查发现在糖尿病早期视网膜微血管发生损害前,视网膜神经元即发生一系列病理改变,提示DR是一种神经血管性疾病,这也可以解释DR患者很快发生的视功能减退。现将国内外关于糖尿病早期视网膜神经元退行性病变的最新研究进展作一综述,以期发现有效的视网膜神经元保护策略,从而减缓DR的进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神经元退行性病变 兴奋性毒性代谢产物 氧化应激 神经元保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期VDT对视网膜视神经影响的观察 被引量:9
7
作者 何跃 张熙伯 +1 位作者 徐梅 余玲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152-154,共3页
目的视屏显示终端(video display terminal,VDT)是一类与计算机使用有关的视觉综合征。眼部的症状包括视疲劳、调节与集合反应异常、眼干等。本研究通过评价VDT在视功能方面的影响从而提供可能的防治方法。方法选择45名(45眼)志愿者,年... 目的视屏显示终端(video display terminal,VDT)是一类与计算机使用有关的视觉综合征。眼部的症状包括视疲劳、调节与集合反应异常、眼干等。本研究通过评价VDT在视功能方面的影响从而提供可能的防治方法。方法选择45名(45眼)志愿者,年龄(27.27±2.23)岁。根据每日视频操作时间分为三组,Ⅰ组VDT每天作业时间≤2h;Ⅱ组VDT每天作业时间2~4h;Ⅲ组VDT每天作业时间>4h。并分析在三组从事VDT工作后0.5a、1.0a、2.0a、2.5a每位志愿者眼部情况、视疲劳、视觉诱发电位、视野、黄斑中央厚度的差异。结果在同一组内和不同组间,操作VDT时间越长,视疲劳等眼部不适症状的受试者相应增多,但是视觉诱发电位振幅、潜伏期和OCT检查黄斑中央厚度在不同时间点差异均未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所有受试者不同时间点均未发现暗点等视野异常。结论 VDT作业对视功能有一定负作用,因此,我们应该预防VDT对眼部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视屏显示终端 视网膜 视神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过氧化物酶体增生物激活受体-γ激动剂对糖尿病大鼠视网膜核因子-κB表达和视网膜神经节细胞凋亡的影响 被引量:3
8
作者 苟文军 欧阳科 +3 位作者 吕红彬 李青兰 周琦 张俊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8期709-714,共6页
背景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作为糖尿病最常见的眼部微血管并发症,已成为人类最重要的致盲性眼病之一。核因子-κB(NF-κB)可通过激活一系列的炎性因子,参与DR的发生与发展。目的观察过氧化物酶体增生物激活受体-γ(PPAR-γ)激动... 背景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作为糖尿病最常见的眼部微血管并发症,已成为人类最重要的致盲性眼病之一。核因子-κB(NF-κB)可通过激活一系列的炎性因子,参与DR的发生与发展。目的观察过氧化物酶体增生物激活受体-γ(PPAR-γ)激动剂罗格列酮对链脲佐菌素(STZ)诱导的早期糖尿病大鼠视网膜中NF-κB的表达及其对视网膜神经节细胞(RGCs)凋亡的影响。方法选择90只健康雄性SPF级Wistar大鼠,应用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将大鼠分为3个组:正常对照组、糖尿病对照组和罗格列酮治疗组,其中糖尿病对照组和罗格列酮治疗组均采用一次性腹腔注射50mg/kgSTZ的方法建立糖尿病大鼠模型。自糖尿病模型成模后第3天起,罗格列酮治疗组大鼠每日给予罗格列酮3mg/kg灌胃,正常对照组和糖尿病对照组每日给予等体积的生理盐水灌胃。3个组分别于给药后4、8、12周各取10只大鼠处死,处死前检测各组大鼠的血糖,然后摘除眼球制作眼杯标本,并进行常规组织病理学检查,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视网膜中NF-κBp65蛋白的表达,采用TUNEL法测定RGCs的凋亡指数(AI)。结果给药后4、8、12周,糖尿病对照组和罗格列酮治疗组大鼠血糖水平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O.01),罗格列酮治疗组与糖尿病对照组大鼠血糖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q=0.81、0.82、1.23,P〉O.05)。正常对照组大鼠视网膜结构完整、排列规则,糖尿病对照组大鼠视网膜细胞水肿,排列紊乱,但罗格列酮治疗组大鼠视网膜结构接近正常。正常对照组大鼠视网膜中NF—KBp65呈弱表达,糖尿病对照组和罗格列酮治疗组大鼠视网膜NF-κBp65蛋白的表达(A值)均较正常对照组明显增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O.01);给药后8周和12周时,罗格列酮治疗组大鼠视网膜NF-κBp65的表达均较糖尿病对照组明显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q=17.77、15.30,P〈0.01)。正常对照组大鼠RGCs层仅见少量凋亡细胞,罗格列酮治疗组大鼠RGCs的AI较糖尿病对照组明显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q=19.28、27.39、49.92,P〈0.01),糖尿病对照组和罗格列酮治疗组大鼠RGCs的AI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O.01)。结论外源性PPAR-γ激动剂罗格列酮可能通过下调NF-κB的表达抑制糖尿病大鼠RGCs的凋亡,对早期糖尿病大鼠的视网膜具有保护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过氧化物酶体增生物激活受体-γ激动剂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视网膜神经节细胞 核因子-κB 凋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甲状腺相关眼病与Th1/Th2免疫平衡 被引量:7
9
作者 杨于力 罗清礼 吕红彬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1期971-977,共7页
背景 甲状腺相关眼病(GO)是自身免疫性疾病,目前其发病机制尚不清楚,近年来的研究发现Th1/Th2型免疫平衡反应的失调是导致GO的主要原因. 目的 采用脂质体包裹的人促甲状腺激素受体(hTSHR)胞外段基因重组质粒免疫同系雌性BALB/c小鼠... 背景 甲状腺相关眼病(GO)是自身免疫性疾病,目前其发病机制尚不清楚,近年来的研究发现Th1/Th2型免疫平衡反应的失调是导致GO的主要原因. 目的 采用脂质体包裹的人促甲状腺激素受体(hTSHR)胞外段基因重组质粒免疫同系雌性BALB/c小鼠以建立GO动物模型,研究关于在GO小鼠模型血清Th1/Th2型免疫反应平衡状态,探讨GO的病理机制.方法 采用计算机数字随机分配法将同系6-8周龄雌性BALB/c小鼠32只分为重组质粒注射组、空白对照组、空质粒注射组和脂质体注射组.重组质粒注射组分别于实验的0、3、6周采用脂质体包裹的重组质粒pcDNA3.1 +/hTSHR289各30 μg行双胫前肌内注射,再于腹腔内注射40 μg以免疫小鼠,空质粒注射组和脂质体注射组分别采用pcDNA3.1+和脂质体以同样的方法进行免疫,空白对照组不做任何处理.分别于注射前及各次注射后第4天及第17周末处死小鼠行心脏采血,采用ELISA法检查各组小鼠血清中白细胞介素(IL)-2及IL-4质量浓度,计算IL-2/IL-4值.于初次免疫后17周末处死重组质粒注射组小鼠,取甲状腺及眼眶组织制作病理切片,采用苏木精-伊红染色法检测标本组织中炎性细胞浸润情况,对有炎性细胞浸润的标本进行免疫组织化学检测,计算B细胞特异标志物CD20阳性细胞(B)与T细胞特异标志物CD3ε阳性细胞(T)的比值,B∶T>1.0者为Th2反应,相反者为Th1反应.结果 在第2次和第3次注射后,重组质粒注射组小鼠血清中IL-2质量浓度明显低于空白对照组、脂质体注射组、空质粒注射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但组间小鼠血清IL-4质量浓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重组质粒注射组小鼠在第2次、第3次免疫后血清IL-2质量浓度明显低于免疫前及第1次免疫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注射前:P=0.009、0.019;第1次注射后:P=0.002、0.004),而处死时小鼠血清IL-2质量浓度有所回升,明显高于第3次免疫后IL-2质量浓度[(44.31±1.77) pg/ml与(42.43±2.29) pg/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1).空白对照组、空质粒注射组、脂质体注射组、重组质粒注射组第2次、第3次注射后血清IL-4质量浓度及IL4/IL2值均明显高于注射前和第1次注射后,其处死时重组质粒注射组小鼠血清IL-4质量浓度明显高于第3次注射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处死时重组质粒注射组苏木精-伊红染色有炎性细胞浸润的7只小鼠12个眼眶标本中4个眼眶B∶T值>1.0. 结论 采用脂质体包裹的TSH受体胞外段基因重组质粒免疫同系雌性BALB/c小鼠可成功建立GO动物模型,重组质粒注射组小鼠在初次免疫后17周内以Th1型反应为主,小鼠第2次免疫后免疫平衡开始向Th2型转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状腺相关眼病 Th1/Th2免疫平衡 白细胞介素-2 白细胞介素-4 动物模型 近交系 BALB/C小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剂量异丙嗪急性中毒成功救治一例并文献复习 被引量:4
10
作者 陈洁 何跃 +3 位作者 赵蕾 吴鹏强 李发菊 何成松 《中国全科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0期3534-3535,3537,共3页
目的提高对异丙嗪急性中毒的认识,了解其临床特点及抢救治疗措施。方法分析1例大剂量异丙嗪急性中毒患者的临床资料和成功救治方法,并结合相关文献进行分析。结果患者大剂量异丙嗪中毒后出现意识障碍、椎体外系症状、肝功能损害、血糖... 目的提高对异丙嗪急性中毒的认识,了解其临床特点及抢救治疗措施。方法分析1例大剂量异丙嗪急性中毒患者的临床资料和成功救治方法,并结合相关文献进行分析。结果患者大剂量异丙嗪中毒后出现意识障碍、椎体外系症状、肝功能损害、血糖升高、心动过速、心肌酶升高等表现,予以洗胃、利尿、导泻、保护重要脏器功能和早期多次血液净化治疗(血浆置换和血液灌流)后患者痊愈。结论异丙嗪中毒临床表现特殊,治疗上目前无特效解毒剂,常规救治措施联合早期多次血液净化治疗可极大提高抢救成功率,值得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异丙嗪 中毒 急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iCare回弹式眼压计与Goldmann压平眼压计测量结果的比较 被引量:5
11
作者 何跃 陈洁 +3 位作者 吕红彬 张曙光 李艳梅 袁援生 《眼科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2期1162-1165,共4页
目的对比iCare回弹式眼压计(RBT)与Goldmann压平眼压计(GAT)测量眼压的一致性,评价RBT测量眼压的准确性及安全性。方法研究为诊断性试验评价。分别用2种眼压计测量角膜正常的患者52例104眼,其中男28例,女24例;年龄19~76岁,以GAT眼压值... 目的对比iCare回弹式眼压计(RBT)与Goldmann压平眼压计(GAT)测量眼压的一致性,评价RBT测量眼压的准确性及安全性。方法研究为诊断性试验评价。分别用2种眼压计测量角膜正常的患者52例104眼,其中男28例,女24例;年龄19~76岁,以GAT眼压值作为基准分为5组:≤10mmHg、11~20mmHg、21~30mmHg、31~40mmHg、≥41mmHg组。评估2种测量方法的眼压值差值及其与眼压的关系。对RBT眼压值随GAT眼压值变化的关系进行评价。结果 RBT测得的眼压读数为(17.20±9.13)mmHg,GAT测得的眼压读数为(17.13±8.94)mmHg,二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260,P=0.795)。60.58%的患者2种方法测得的眼压差值在1mmHg以内。5个组中,GAT眼压与RBT眼压的绝对差值随着眼压读数的增高而加大,最大值在≥41mmHg组,二者的最大绝对差值<4mmHg。RBT眼压读数随着GAT眼压读数的改变而变化,二者的变化呈现良好的相关性(r=0.917,P<0.01),但与GAT测量法比较,RBT测得的眼压值均稍高。当GAT眼压值>21mmHg时,RBT测量的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95.5%和98.8%。RBT测量后25%的患者主诉有异物感和眼干。结论 iCareRBT测量眼压具有良好的耐受性和安全性,与GAT测量眼压具有较好的相关性,适用于临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ICARE回弹式眼压计 GOLDMANN压平眼压计 眼压/测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细胞因子与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24
12
作者 蒋玲 吕红彬 《眼科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2期1165-1168,共4页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是一种发生进行性视力损害的糖尿病(DM)并发症,其特征是毛细血管闭锁、微循环障碍和局部缺血性视网膜新生血管形成,其确切的发病机制尚不清楚。最近有研究认为DR可能与视网膜毛细血管炎症反应有关。由于细胞因子能...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是一种发生进行性视力损害的糖尿病(DM)并发症,其特征是毛细血管闭锁、微循环障碍和局部缺血性视网膜新生血管形成,其确切的发病机制尚不清楚。最近有研究认为DR可能与视网膜毛细血管炎症反应有关。由于细胞因子能引起炎症反应和黏附分子表达,因此细胞因子增加单核细胞和内皮细胞黏附的过程被认为是DR发生发展过程中的关键事件。就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等多种细胞因子在DR中的作用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糖尿病 细胞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氧化应激与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8
13
作者 田敏 吕红彬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15年第7期697-700,共4页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iabetic retinopathy,DR)是糖尿病常见且严重的微血管并发症之一。DR的发生与多种因素相关,其发病机制至今尚未完全阐明。近年来,人们越来越重视氧化应激和抗氧化治疗对DR的作用。了解氧化应激与DR的关系将有助于DR...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iabetic retinopathy,DR)是糖尿病常见且严重的微血管并发症之一。DR的发生与多种因素相关,其发病机制至今尚未完全阐明。近年来,人们越来越重视氧化应激和抗氧化治疗对DR的作用。了解氧化应激与DR的关系将有助于DR治疗手段的更新。本文就有关氧化应激与DR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氧化应激 抗氧化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罗格列酮对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大鼠视网膜NF-κB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4
14
作者 苟文军 欧阳科 +1 位作者 吕红彬 李青兰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11年第9期824-828,共5页
目的观察过氧化物酶体增生物激活受体-γ(peroxisome proliferator-activated receptor-γ,PPAR-γ)激动剂罗格列酮对链脲佐菌素(streptozotocin,STZ)诱导的早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iabetic retinopathy,DR)大鼠视网膜上核因子-κB(nucle... 目的观察过氧化物酶体增生物激活受体-γ(peroxisome proliferator-activated receptor-γ,PPAR-γ)激动剂罗格列酮对链脲佐菌素(streptozotocin,STZ)诱导的早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iabetic retinopathy,DR)大鼠视网膜上核因子-κB(nuclear factor-κB,NF-κB)表达的影响,进而从分子学水平上阐明PPAR-γ激动剂对DR的保护作用,为预防及早期治疗DR提供一种新思路。方法选择90只健康雄性Wistar大鼠(180~200g)随机分为3组:正常对照组(C组)、DR+罗格列酮组和DR组,每组大鼠各30只。进一步将每组大鼠分为给药后4周、8周和12周3个时间点进行观察,每个时间点各10只大鼠。采用一次性腹腔注射50mg·kg-1STZ的方法建立糖尿病(diabetes mellitus,DM)模型。自DM模型成模后第3天起,DR+罗格列酮组大鼠每天给予罗格列酮3mg·kg-1灌胃,C组和DR组每天给予等体积的生理盐水灌胃。于给药后4周、8周和12周处死各组大鼠,处死前测各组大鼠的血糖和体质量,然后摘除眼球,剔除角膜和晶状体制成眼杯,制作石蜡切片,采用免疫组织化学的方法检测视网膜上NF-κBp65蛋白的表达。结果 DR组和DR+罗格列酮组大鼠血糖水平均明显高于C组(均为P<0.01);DR组和DR+罗格列酮组大鼠的体质量均较C组降低(P<0.01或P<0.05)。C组大鼠视网膜上NF-κBp65无表达或弱表达;DR组大鼠视网膜上NF-κBp65表达的积分光密度(integral optical density,IOD)值分别是35.62±2.99、67.59±2.23和85.62±3.55,明显高于C组(均为P<0.01);DR+罗格列酮组大鼠视网膜上NF-κBp65表达的IOD值分别是33.94±2.40、59.58±1.06和73·74±2·32,亦明显高于C组(均为P<0.01);在给药后8周和12周时,DR+罗格列酮组大鼠视网膜上NF-κBp65的表达均较DR组明显降低(均为P<0.01)。结论外源性PPAR-γ激动剂罗格列酮能够降低视网膜上NF-κB的表达从而延缓DR的发生发展,对早期DR大鼠视网膜具有保护作用,因此有望成为DR新的治疗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罗格列酮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核因子-ΚB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糖基化终末产物及其受体与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6
15
作者 田敏 李友谊 吕红彬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2期1194-1197,共4页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iabetic retinopathy,DR)是糖尿病常见且严重的微血管并发症之一,严重影响患者的健康和生活质量。DR的发生与多种因素相关,其发病机制至今尚未完全阐明,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糖基化终末产物及其受体在DR的发生和发展...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iabetic retinopathy,DR)是糖尿病常见且严重的微血管并发症之一,严重影响患者的健康和生活质量。DR的发生与多种因素相关,其发病机制至今尚未完全阐明,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糖基化终末产物及其受体在DR的发生和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本文就有关糖基化终末产物及其受体在DR中的作用机制作一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糖基化终末产物 受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过氧化物酶增生体激活受体-γ激动剂对糖尿病大鼠血-视网膜屏障通透性的影响 被引量:4
16
作者 蒋玲 廖洪霞 +1 位作者 吴燕 吕红彬 《眼科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1期1054-1058,共5页
目的观察过氧化物酶增生体激活受体-γ(PPAR-γ)激动剂罗格列酮对链脲佐菌素(STZ)诱导的早期糖尿病(DM)大鼠血-视网膜屏障通透性的影响。方法 90只Wistar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DM组和DM+罗格列酮组,每组30只。采用STZ腹腔内注射法制... 目的观察过氧化物酶增生体激活受体-γ(PPAR-γ)激动剂罗格列酮对链脲佐菌素(STZ)诱导的早期糖尿病(DM)大鼠血-视网膜屏障通透性的影响。方法 90只Wistar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DM组和DM+罗格列酮组,每组30只。采用STZ腹腔内注射法制作DM模型。DM+罗格列酮组造模后3d给予罗格列酮3mg/kg灌胃,每日1次,正常对照组和DM组大鼠以同样的方法给予同等剂量的DMSO灌胃。于给药后4、8、12周时处死各组大鼠各5只,进行伊凡思蓝(EB)左心室灌注后制备视网膜消化铺片并进行血-视网膜屏障通透性测定,对视网膜消化切片上视网膜血管壁的周细胞和内皮细胞进行计数,评估大鼠高血糖对视网膜毛细血管的影响。结果造模后4、8、12周,DM组和DM+罗格列酮组大鼠的血糖水平较正常对照组明显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造模后DM组大鼠随着时间的延长,视网膜毛细血管壁周细胞减少,内皮细胞增多,毛细血管迂曲、扩张,血-视网膜屏障通透性增加(P<0.01),且视网膜血管的渗透值与正常对照组比较也明显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DM+罗格列酮组视网膜微血管病理损害明显减轻,血-视网膜屏障通透性较DM组和正常对照组明显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且该变化呈时间依赖性。结论作为一种外源性PPAR-γ激动剂,罗格列酮能减少视网膜毛细血管的渗透性,对血-视网膜屏障具有保护作用,可能成为治疗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新药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过氧化物酶增生体激活受体-γ 血-视网膜屏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改良组织块法培养小鼠成骨细胞的研究 被引量:3
17
作者 陈洁 何跃 +1 位作者 兰由玉 何成松 《四川动物》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283-288,共6页
目的探讨简便、经济、高效的成骨细胞培养方法。方法取新生乳小鼠的颅骨,用改良的组织块法分离培养成骨细胞;从细胞的形态学、增殖、碱性磷酸酶染色、矿化结节茜素红染色及骨钙素基因表达水平等方法鉴定、比较培养的成骨细胞。结果分离... 目的探讨简便、经济、高效的成骨细胞培养方法。方法取新生乳小鼠的颅骨,用改良的组织块法分离培养成骨细胞;从细胞的形态学、增殖、碱性磷酸酶染色、矿化结节茜素红染色及骨钙素基因表达水平等方法鉴定、比较培养的成骨细胞。结果分离培养的成骨细胞生长状态良好,纯度较高,具有典型的成骨细胞形态特征,碱性磷酸酶染色及矿化结节茜素红染色阳性,骨钙素基因表达水平明显高于阴性对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比较1~4次分离培养的成骨细胞在形态、增殖及分化功能上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改良的组织块法分离培养乳小鼠的颅骨可获得大量纯度较高的成骨细胞,节约经费、时间,操作简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成骨细胞 小鼠 培养 鉴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晚期糖基化终末产物与糖尿病性白内障的基础与临床研究 被引量:9
18
作者 王军令 康刚劲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11年第9期893-896,共4页
晚期糖基化终末产物(advanced glycation end-products,AGE)是一类结构复杂的化学分子,它的形成与糖尿病性白内障的发生有着密切的联系。研究表明,AGE可以直接或者通过相应受体的作用导致糖尿病性白内障的形成。通过药物抑制AGE的生成... 晚期糖基化终末产物(advanced glycation end-products,AGE)是一类结构复杂的化学分子,它的形成与糖尿病性白内障的发生有着密切的联系。研究表明,AGE可以直接或者通过相应受体的作用导致糖尿病性白内障的形成。通过药物抑制AGE的生成等则可以明显延缓糖尿病性白内障的发生。本文就AGE的生化特征、导致糖尿病性白内障发生的机制、检测手段、药物研究及药物治疗方法作一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晚期糖基化终末产物 糖尿病性白内障 机制 药物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强直性脊柱炎伴发葡萄膜炎16例临床分析 被引量:3
19
作者 陈洁 何跃 +1 位作者 陈梅 杨祖成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0年第7期1187-1189,共3页
目的:探讨强直性脊柱炎(AS)伴发葡萄膜炎的临床特征、诊断、治疗及预后,提高对该病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从2006年1月至2008年10月在本院就诊的AS伴发葡萄膜炎患者的临床特点、诊断、治疗和预后。结果:AS伴发葡萄膜炎患者16例(17只眼)... 目的:探讨强直性脊柱炎(AS)伴发葡萄膜炎的临床特征、诊断、治疗及预后,提高对该病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从2006年1月至2008年10月在本院就诊的AS伴发葡萄膜炎患者的临床特点、诊断、治疗和预后。结果:AS伴发葡萄膜炎患者16例(17只眼),男14例,女2例;AS发病年龄14~47岁,平均(32±12)岁;葡萄膜炎发病年龄15~52岁,平均(33±14)岁,病史7d~4年,持续时间为10~42d,平均(28±8)d,有反复发作;15例为单眼受累,双眼受累者1例(6.25%),为单眼交替发病;所有患眼均表现为急性非肉芽肿性前葡萄膜炎;16例(100%)患者均有腰痛史,X线影像学检查显示均为骶髂关节炎,15例(93.75%)HLA-B27检查为阳性;经糖皮质激素和睫状肌麻痹剂眼液治疗后,15例好转,1例效果不佳,使用肿瘤坏死因子-α抑制剂治疗后好转。结论:AS伴发葡萄膜炎多发生于男性,多呈急性、非肉芽肿性前葡萄膜炎表现;与HLA-B27和病情活动有关;根据典型的临床特征和影像学改变可确诊;主要治疗方法为滴用睫状肌麻痹剂和糖皮质激素眼液,并要积极控制AS,对治疗效果不佳者可使用肿瘤坏死因子-α抑制剂;绝大多数患者预后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柱炎 强直性 葡萄膜炎 诊断 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抗VEGF药物在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治疗中的应用 被引量:23
20
作者 陈娟 吕红彬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397-400,共4页
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diabetic retinopathy,DR)是糖尿病最常见的微血管并发症之一,是发达国家工作人群主要致盲眼病之一。近年来,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药物广泛用于DR的治疗,并取得不错的效果。... 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diabetic retinopathy,DR)是糖尿病最常见的微血管并发症之一,是发达国家工作人群主要致盲眼病之一。近年来,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药物广泛用于DR的治疗,并取得不错的效果。Pegaptanib氉是第一个被FDA批准用于玻璃体内注射的药物,其主要作用在于抑制新生血管生成、减轻视网膜水肿以维持DR患者视力,但不能提高DR患者视力;Bevacizumab在成本-效益方面具有优势;Ranibizumab相对分子质量较小,在药物通透性上具有优势;Aflibercept主要作用于VEGF受体系统;Bevasiranib是一种小分子干扰RNA,主要干扰mRNA产生VEGF基因的表达。现就几种抗VEGF药物在DR中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抗VEGF药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