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碳青霉烯类耐药鲍曼不动杆菌耐药基因的研究 被引量:12
1
作者 李光荣 宋敏 +1 位作者 杨建波 刘靳波 《中国全科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6期3083-3087,共5页
目的探讨鲍曼不动杆菌耐药性及碳青霉烯酶相关耐药基因OXA-23、OXA-24、OXA-58、IMP、VIM的分布情况,为临床抗菌药物的合理选择提供依据。方法 2012年1月—2013年5月收集泸州医学院附属医院临床标本(包括痰、分泌物、脑脊液、尿、血液... 目的探讨鲍曼不动杆菌耐药性及碳青霉烯酶相关耐药基因OXA-23、OXA-24、OXA-58、IMP、VIM的分布情况,为临床抗菌药物的合理选择提供依据。方法 2012年1月—2013年5月收集泸州医学院附属医院临床标本(包括痰、分泌物、脑脊液、尿、血液、咽拭子等标本)中88株多重耐药鲍曼不动杆菌(MDR-Ab),使用MicroScan WalkAway 96全自动微生物鉴定/药敏测试系统筛选出88株鲍曼不动杆菌;采用PCR检测鲍曼不动杆菌携带的碳青霉烯酶相关耐药基因OXA-23、OXA-24、OXA-58、IMP、VIM,并对耐药基因扩增的阳性产物进行DNA序列分析。结果 88株MDR-Ab对15种抗菌药物的耐药率为:对亚胺培南耐药率为54.5%,对头孢他啶、头孢噻肟、哌拉西林耐药率均为86.4%,对其他抗菌药物的耐药率为71.6%~86.4%。对5种耐药基因的检测结果为:47株(53.4%)携带OXA-23基因,9株(10.2%)携带OXA-58基因,16株(18.2%)携带VIM基因,2株(2.3%)携带OXA-23、OXA-58和VIM基因,5株(5.7%)携带OXA-23和OXA-58基因,14株(15.9%)携带OXA-23和VIM基因,未检测到携带IMP和OXA-24基因的MDR-Ab。48株碳青霉烯类药物耐药鲍曼不动杆菌中,34株(70.8%)携带OXA-23,9株(18.8%)携带OXA-58,15株(31.3%)携带VIM,13株(27.1%)携带OXA-23+VIM基因,5株(10.4%)携带OXA-23+OXA-58基因,2株(4.2%)携带OXA-23+OXA-58+VIM基因。DNA序列分析结果显示:OXA-23、OXA-58、VIM 3种基因分别与NCBI的序列同源性为99%、99%和97%~99%。结论鲍曼不动杆菌耐药性强,OXA-23型基因可能是鲍曼不动杆菌对碳青霉烯酶类抗菌药物耐药的主要原因,携带多种耐药基因是导致鲍曼不动杆菌对多种常用抗菌药物耐药的重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鲍氏不动杆菌 耐药性 耐药基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TNF-α含量的改变与肾小管细胞缺氧-复氧性损伤关系的研究 被引量:8
2
作者 董文斌 杜逸亭 +3 位作者 陈跃 航永伦 陈枫 邓存良 《细胞与分子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6期690-692,共3页
目的:探讨TNF-α含量的改变与肾小管上皮细胞株(HK-2)缺氧-复氧性损伤的关系。方法:以HK-2细胞株作为研究材料,采用液体石蜡覆盖法建立缺氧损伤模型,分别在缺氧4、12、24h和复氧4、12、24h,采用放射免疫分析法(RIA)、生化法和台盼蓝拒染... 目的:探讨TNF-α含量的改变与肾小管上皮细胞株(HK-2)缺氧-复氧性损伤的关系。方法:以HK-2细胞株作为研究材料,采用液体石蜡覆盖法建立缺氧损伤模型,分别在缺氧4、12、24h和复氧4、12、24h,采用放射免疫分析法(RIA)、生化法和台盼蓝拒染法,检测培养液中TNF-α的含量、乳酸脱氢酶(LDH)的活性、细胞计数及活细胞率的改变。结果:缺氧后4h,TNF-α的含量、LDH的活性开始升高,细胞总数及活细胞计数开始下降,并于缺氧后24h达高峰。TNF-α含量的改变与LDH活性的升高呈显著的正相关(r=0.89,P<0.05),与活细胞计数的下降呈显著的负相关(r=-0.91,P<0.05)。结论:肾小管缺氧-复氧后,TNF-α的产生增多,并参与了肾小管细胞损伤的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缺氧/复氧 TNF-Α 肾小管上皮细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NF-κB介导促红细胞生成素神经细胞保护作用的研究 被引量:5
3
作者 董文斌 侯红梅 +2 位作者 王琼 陈枫 航永伦 《细胞与分子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584-585,589,共3页
目的:观察促红细胞生成素(EPO)对谷氨酸(Glu)诱导的大脑皮质神经元损伤的保护作用和核因子-κB(NF-κB)介导的细胞内信号转导机制。方法:采用1日龄Wistar大鼠皮层神经细胞体外原代培养技术,建立Glu兴奋性毒性神经细胞损伤模型。实验分... 目的:观察促红细胞生成素(EPO)对谷氨酸(Glu)诱导的大脑皮质神经元损伤的保护作用和核因子-κB(NF-κB)介导的细胞内信号转导机制。方法:采用1日龄Wistar大鼠皮层神经细胞体外原代培养技术,建立Glu兴奋性毒性神经细胞损伤模型。实验分为正常对照组、Glu组、EPO组和吡咯烷二硫氨基甲酸(PDTC,NF-κB活化阻断剂)组。倒置显微镜下观察细胞的形态学改变;MTT法测定细胞存活率;流式细胞术测定细胞凋亡率评价细胞损伤程度。结果:Glu处理后神经细胞形态明显受损,EPO组神经细胞形态趋于正常,PDTC组细胞形态与Glu组相似;与正常对照组相比,Glu组神经细胞存活率明显下降、凋亡率明显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与Glu组相比,EPO组神经细胞存活率明显增高下降、凋亡率明显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EPO组相比,PDTC组细胞存活率明显下降、凋亡率明显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这些变化与Glu组相似。结论:EPO对Glu诱导的大脑皮质神经元损伤的具有保护作用,其胞内信号转导机制涉及到NF-κB的活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促红细胞生成素 谷氨酸 神经元 核因子-ΚB 信号传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缺氧-复氧诱导HK-2细胞黏附窒息新生儿中性粒细胞的作用机制 被引量:5
4
作者 杜逸亭 董文斌 +4 位作者 余鸿 邓存良 王明勇 杭永伦 许开桂 《细胞与分子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752-753,757,共3页
目的:探讨在缺氧/复氧(hypoxia/reoxygenation,H/R)情况下,人近曲肾小管上皮细胞(HK-2)对窒息新生儿中性粒细胞黏附作用的影响及其胞内信号传导机制。方法:以人近曲肾小管上皮细胞(HK-2)为研究对象,实验共分为6个组:缺氧4、12、24h组和... 目的:探讨在缺氧/复氧(hypoxia/reoxygenation,H/R)情况下,人近曲肾小管上皮细胞(HK-2)对窒息新生儿中性粒细胞黏附作用的影响及其胞内信号传导机制。方法:以人近曲肾小管上皮细胞(HK-2)为研究对象,实验共分为6个组:缺氧4、12、24h组和缺氧24h后复氧4、12、24h组,每个实验组均设立空白对照组和吡咯烷二硫氨基甲酸(PDTC)干预组。采用液体石蜡覆盖法造成缺氧环境,分别对上述各组用生化法检测培养上清中乳酸脱氢酶(LDH)含量、测细胞悬液中髓过氧化物酶(MPO)活性,判断肾小管上皮细胞介导窒息新生儿中性粒细胞的黏附能力;免疫组化法检测HK-2细胞ICAM-1的表达。结果:与对照组相比,HK-2细胞经过缺氧/复氧处理后,LDH含量升高,MPO活性增加,细胞膜表面的ICAM-1表达明显增高,在缺氧24h达高峰,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PDTC干预组上述指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缺氧/复氧可刺激人近曲肾小管上皮细胞诱导窒息新生儿中性粒细胞黏附作用,其胞内信号机制可能涉及到NF-κB活化,进而诱导小管上皮细胞表面ICAM-1表达和合成增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缺氧 肾小管 细胞间黏附分子-1 核因子-ΚB 新生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精神分裂症患者血清差异microRNA谱的检测 被引量:3
5
作者 彭瑛 黄远帅 +3 位作者 邓正华 程松 温先勇 王开正 《医学研究生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2期1290-1293,共4页
目的目前精神分裂症的临床诊断缺乏统一的标准。文中研究精神分裂症患者血清中差异miRNA表达谱,为该病的临床诊断提供依据。方法采用Flash TagTMBiotin RNA芯片技术和SAM软件筛选精神分裂症患者与健康受试者血清中差异表达的miRNA,用实... 目的目前精神分裂症的临床诊断缺乏统一的标准。文中研究精神分裂症患者血清中差异miRNA表达谱,为该病的临床诊断提供依据。方法采用Flash TagTMBiotin RNA芯片技术和SAM软件筛选精神分裂症患者与健康受试者血清中差异表达的miRNA,用实时荧光定量逆转录PCR(RT-PCR)进行验证。结果筛选出3个差异表达的miRNA,其中hsa-miR-1281上调,表达倍数变化为1.508 81;hsa-miR-2861、hsa-miR-638下调,表达倍数变化分别为0.641 93和0.516 24。实时定量PCR结果证实,精神分裂症患者较健康受试者hsa-miR-2861与hsa-miR-638表达下调,分别为[(0.037±0.037)vs(3.159±2.761),χ2=4.089,P<0.05]及[(0.006±0.006)vs(0.689±0.314),χ2=4.083,P<0.05],hsa-miR-1281在精神分裂症患者组呈高表达[(1.221±0.041)vs(0.145±0.036),χ2=5.333,P<0.05)。结论精神分裂症患者血清中存在差异表达的miRNA谱,miR-1281、miR-2861和miR-638可作为诊断精神分裂症的一个新的血清标志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精神分裂症 MICRORNA 血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人工神经网络的前列腺癌诊断模型对前列腺癌的诊断价值研究 被引量:1
6
作者 宋敏 王开正 +3 位作者 杭永伦 李光荣 田刚 刘靳波 《中国全科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5期4061-4063,共3页
目的结合前列腺肿瘤标志物检验组套和患者临床信息进行数据挖掘,建立基于人工神经网络(ANN)的前列腺癌诊断模型,为前列腺癌的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客观的参考信息。方法通过实验信息系统与医院信息管理系统的数据信息平台检索并统计2010年... 目的结合前列腺肿瘤标志物检验组套和患者临床信息进行数据挖掘,建立基于人工神经网络(ANN)的前列腺癌诊断模型,为前列腺癌的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客观的参考信息。方法通过实验信息系统与医院信息管理系统的数据信息平台检索并统计2010年1月—2011年7月我院前列腺肿瘤标志物检验组套病例365例,其中前列腺癌组60例,非前列腺癌组305例。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下面积法筛选出有价值的指标,用244例样本(前列腺癌组40例,非前列腺癌组204例)建立ANN模型,并用121例样本(前列腺癌组20例,非前列腺癌组101例)盲法测试和评估此模型。结果纳入分析的指标有年龄、甲胎蛋白(AFP)、癌胚抗原(CEA)、总前列腺特异抗原(tPSA)和结合前列腺特异抗原(cPSA),各指标的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623、0.517、0.499、0.907和0.913,其中年龄、tPSA和cPSA与前列腺癌的发病有相关性(P<0.05);经方差分析前列腺癌组的年龄、tPSA和cPSA与非前列腺癌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建立的模型对训练样本预测的特异度为93.63%,敏感度为82.50%;此模型对121例测试样本预测的特异度为93.07%,敏感度为80.00%。结论数据挖掘技术能够提炼出高效的诊治信息,基于ANN的前列腺癌诊断模型对前列腺癌的早期诊断具有一定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前列腺肿瘤 肿瘤标记 生物学 神经网络(计算机) ROC曲线 诊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男性雄激素性秃发患者血清脱氢表雄酮及雌二醇水平测定 被引量:1
7
作者 史丙俊 林江 +2 位作者 钟桂书 杨保华 陈德宇 《临床皮肤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9期505-505,共1页
笔者采用酶联免疫吸咐试验(ELISA)和化学发光法检测了38例男性雄激素性秃发(AA)患者血清脱氢表雄酮(DHEA)和雌二醇(E2)的水平,以探讨性激素在雄激素性秃发发病中的意义,并为临床治疗提供科学依据.
关键词 秃发 雄激素性 脱氢表雄酮 雌二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血小板差异蛋白质组诊断模型的实验研究
8
作者 周攀 丁银环 +3 位作者 何鹏 吴鹏强 刘文军 王开正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130-134,共5页
本研究旨在建立一种简便快速、灵敏度高、特异性好的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的实验诊断方法。应用表面增强激光解析电离飞行时间质谱技术(SELDI-TOF-MS)检测60例ITP、60例白血病、60例再生障碍贫血及60例健康成人血小板裂解液,各... 本研究旨在建立一种简便快速、灵敏度高、特异性好的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的实验诊断方法。应用表面增强激光解析电离飞行时间质谱技术(SELDI-TOF-MS)检测60例ITP、60例白血病、60例再生障碍贫血及60例健康成人血小板裂解液,各疾病组及正常组均随机分为训练集(120例)和验证集(120例),筛选出有明显表达差异的标志蛋白,利用人工神经网络建立ITP诊断模型,并用SPSS 17.0进行盲法验证。结果表明,m/z为2234.30、3476.36、7526.29的蛋白在ITP患者高表达,m/z为4990.02、5152.39的蛋白低表达。诊断模型的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80.6%和77.3%,盲法验证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为0.837。结论:基于血小板蛋白质谱图建立的人工神经网络诊断模型对ITP的临床诊断和分子病理研究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SELDI-TOF-MS 血小板 蛋白质组学 人工神经网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重耐药大肠埃希菌氨基糖苷类修饰酶与Ⅰ类整合酶基因的研究
9
作者 吴志鹃 游春芳 +4 位作者 黄永茂 陈枫 钟利 向成玉 陈庄 《中国抗生素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9期702-705,720,共5页
目的探讨本地区临床分离多重耐药大肠埃希菌(Escherichia coli,E.coli)的氨基糖苷类修饰酶和I类整合子基因存在情况。方法纸片扩散法(K-B法)测定71株大肠埃希菌对常用抗菌药物的耐药性,应用PCR技术对E.coli进行氨基糖苷类修饰酶和I类整... 目的探讨本地区临床分离多重耐药大肠埃希菌(Escherichia coli,E.coli)的氨基糖苷类修饰酶和I类整合子基因存在情况。方法纸片扩散法(K-B法)测定71株大肠埃希菌对常用抗菌药物的耐药性,应用PCR技术对E.coli进行氨基糖苷类修饰酶和I类整合酶基因的检测。结果 71株大肠埃希菌对庆大霉素、左氧氟沙星、头孢噻肟、头孢他啶的耐药率分别分为66.20%、63.38%、59.15%、18.31%,其中23株为多重耐药株(32.39%)。氨基糖苷类修饰酶基因aac(3)-II阳性40株(56.34%),aac(6')-I阳性22株(30.99%),ant(3")-I阳性14株(19.72%),未检出aac(6')-II阳性株,氨基糖苷类修饰酶基因总检出率为74.65%;I类整合酶基因(intI1)阳性53株(74.65%)。多重耐药与非多重耐药大肠埃希菌中aac(3)-II、aac(6')-I、总氨基糖苷类修饰酶基因、intI1的阳性率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本地区多重耐药E.coli的氨基糖苷类修饰酶基因、I类整合酶基因携带率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肠埃希菌 多重耐药 氨基糖苷类修饰酶基因 I类整合酶基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流行性乙型脑炎患儿血清及脑脊液中IL-2变化的研究 被引量:1
10
作者 刘薇 余光开 邓正华 《中国人兽共患病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4期360-361,共2页
关键词 流行性乙型脑炎 患儿 血清 脑脊液 IL-2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