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颈椎管狭窄伴无骨折脱位型脊髓损伤的MRI表现及手术治疗 被引量:20
1
作者 王清 钟德君 +3 位作者 王高举 王松 兰永树 韩福刚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9期659-665,共7页
目的:探讨颈椎管狭窄伴无骨折脱位型脊髓损伤的MRI表现及手术治疗效果。方法:1998年8月~2008年5月我院收治颈椎管狭窄伴无骨折脱位型脊髓损伤患者41例,前脊髓损伤综合征12例,脊髓中央综合征23例,Brown-Sequard综合征6例。JOA评分3~11... 目的:探讨颈椎管狭窄伴无骨折脱位型脊髓损伤的MRI表现及手术治疗效果。方法:1998年8月~2008年5月我院收治颈椎管狭窄伴无骨折脱位型脊髓损伤患者41例,前脊髓损伤综合征12例,脊髓中央综合征23例,Brown-Sequard综合征6例。JOA评分3~11分,平均6.6分。均行颈椎正侧位X线、CT扫描和MRI检查,根据脊髓损伤特点和影像学表现采用颈椎管扩大成形术同期前路椎间融合固定术。记录术中颈椎周围软组织及骨韧带损伤情况。将MRI检查发现与术中所见进行比较分析,随访该组患者临床疗效。结果:MRI显示颈脊髓信号异常37例41个部位;前后纵韧带和椎间盘(APLLD)损伤信号28例35处;颈椎后方软组织(EBCT)损伤信号11例;椎前间隙软组织(EBC)损伤信号14例,硬膜囊前间隙(EH)损伤信号12例。术中见EBCT损伤18例20处,EBC损伤20例23处,APLLD损伤34例44处,椎间有不稳定而无APLLD损伤7例10处。MRI显示脊髓信号异常的37例中单节段者33例(89.2%),双节段者4例(10.8%);APLLD信号异常的28例中单节段21例(75.0%),双节段7例(25.0%)。术中发现APLLD损伤的34患者中25例(73.5%)为单一节段平面脊髓损伤和椎间盘及韧带损伤,8患者(23.5%)为双节段,1例(3.0%)为三节段;C3~C4节段平面APLLD损伤为该类患者常见损伤部位(20例,占58.8%)。所有患者顺利完成手术,早期发生并发症14例23例次。33例随访5个月~6年,平均2.2年,脊髓功能均有不同程度恢复,其中完全恢复正常者23例,末次随访时JOA评分6~17分,平均13.8分。结论:MRI显示单或多节段椎间盘突出、前后纵韧带损伤以及颈椎不稳定是颈椎管狭窄伴无骨折脱位型颈脊髓损伤的主要致病因素。采用颈后路椎管扩大成形同期前路椎间植骨融合固定术可取得较满意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椎管狭窄 脊髓损伤 椎间盘 前纵韧带 后纵韧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64层螺旋CT减影血管成像诊断脑动静脉畸形的价值 被引量:5
2
作者 陈洪亮 曹跃勇 +4 位作者 刁显明 唐光才 黄新文 兰永树 漆军 《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47-50,共4页
目的:探讨64层螺旋CT减影血管成像诊断脑动静脉畸形(AVM)的价值。材料和方法:26例脑AVM患者,均经64层螺旋CT平扫、增强动脉期和静脉期扫描。将动脉期数据减去平扫数据获得减影动脉期数据,静脉期数据减去动脉期数据获得减影静脉期数据,... 目的:探讨64层螺旋CT减影血管成像诊断脑动静脉畸形(AVM)的价值。材料和方法:26例脑AVM患者,均经64层螺旋CT平扫、增强动脉期和静脉期扫描。将动脉期数据减去平扫数据获得减影动脉期数据,静脉期数据减去动脉期数据获得减影静脉期数据,静脉期数据减去平扫数据获得减影混合动静脉期数据。采用容积再现(VR)、最大密度投影(MIP)重建脑血管图像。结果:本组病例减影脑血管图像均去除了颅骨的干扰,清楚显示大小不等的畸形血管巢及供血动脉和引流静脉。畸形血管巢位于颞叶7例,顶叶5例,额叶5例、枕叶6例和小脑半球3例。发现供血动脉39支,其中单支供血动脉15例,多支供血动脉9例;引流静脉33支,单支引流10例,多支引流16例。结论:64层螺旋CT减影血管成像可以去除颅骨干扰,显示AVM的供血动脉、畸形血管巢和引流静脉,为临床治疗方案的制定及术后随访提供可靠的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体层摄影术 螺旋计算机 动静脉畸形 血管造影术 数字减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管内栓塞与伽玛刀结合治疗86例脑动静脉畸形的临床分析 被引量:4
3
作者 黄昌仁 耿明英 +5 位作者 江涌 陈礼刚 李玉伟 唐光才 韩福刚 沈光建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561-563,共3页
目的评价血管内栓塞结合伽玛刀治疗对脑动静脉畸形的治疗作用。方法选择泸州医学院附属医院神经外科从2001年9月至2010年12月86例经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DSA)确诊为脑动静脉畸形的患者,并选择了血管内介... 目的评价血管内栓塞结合伽玛刀治疗对脑动静脉畸形的治疗作用。方法选择泸州医学院附属医院神经外科从2001年9月至2010年12月86例经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DSA)确诊为脑动静脉畸形的患者,并选择了血管内介入栓塞治疗,其中72例随后又进行了伽玛刀治疗。术后疗效利用DSA/CTA/MRI进行影像学评价。结果 68例获得随访(79.1%),随访时间1~6年,平均2.5年。临床症状康复52例,轻残5例,重残1例,癫痫发作8例,再出血2例,无死亡病例。获得DSA/CTA/MRI影像随访65例(75.6%),其中畸形血管完全消失37例(56.9%),大部分消失20例(30.8%),部分消失8例(12.3%)。结论血管内栓塞结合伽玛刀对脑动静脉畸形的治疗具有疗效较好、并发症少、创伤小、安全性高和可重复性等优点。伽玛刀还可以作为手术切除的前期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动静脉畸形 栓塞 伽玛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醒脑静注射液对弥漫性轴索损伤患者脑内N-乙酰天冬氨酸及胆碱代谢的影响 被引量:3
4
作者 杨光伟 邓楠 +3 位作者 周杰 陆笑非 江涌 陈礼刚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146-149,共4页
目的观察醒脑静注射液对弥漫性轴索损伤(diffuse axonal injury,DAI)患者N-乙酰天冬氨酸(N-acetyl aspartate,NAA)及胆碱(choline,Cho)代谢的影响。方法将收治的40例中重度DAI患者按随机数字表分为对照组(20例)、醒脑静治疗组(20例)。... 目的观察醒脑静注射液对弥漫性轴索损伤(diffuse axonal injury,DAI)患者N-乙酰天冬氨酸(N-acetyl aspartate,NAA)及胆碱(choline,Cho)代谢的影响。方法将收治的40例中重度DAI患者按随机数字表分为对照组(20例)、醒脑静治疗组(2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用20 m L/d醒脑静注射液治疗,疗程30 d。分别于伤后24 h,治疗后15、30 d进行GCS评分及用氢质子MR波谱成像(1H-MRS)对脑内NAA/Cr、Cho/Cr进行定量分析。结果醒脑静治疗组在15、30 d时GCS评分高于对照组,与对照组相比,治疗组脑内NAA/Cr含量升高而Cho/Cr含量降低(P<0.05,P<0.01)。结论醒脑静注射液可能通过影响脑内化合物NAA、Cho的代谢,改善DAI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症状,具有脑保护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醒脑静注射液 弥漫性轴索损伤 MRS NAA CHO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弥散张量联合荧光素钠指导功能区胶质瘤手术治疗价值 被引量:3
5
作者 张海旺 张苓 +6 位作者 陈礼刚 彭里磊 周杰 陆笑非 酉建 刘洛同 明扬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406-409,共4页
目的探讨术前弥散张量成像(diffusion tensor imaging,DTI)联合术中荧光素钠显像指导功能区胶质瘤手术治疗价值。方法对2010年2月至2011年6月在我院采用DTI联合荧光素钠手术和传统手术治疗且获得随访月份≤24个月的功能区胶质瘤患者的... 目的探讨术前弥散张量成像(diffusion tensor imaging,DTI)联合术中荧光素钠显像指导功能区胶质瘤手术治疗价值。方法对2010年2月至2011年6月在我院采用DTI联合荧光素钠手术和传统手术治疗且获得随访月份≤24个月的功能区胶质瘤患者的病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DTI联合荧光素钠组21例术前均行增强MRI、DTI联合术中应用荧光素钠显像,传统组22例术前均行增强MRI。术后第1天均行增强MRI检查患者肿瘤切除程度、术后2周用Karnofsky评分评价患者生存质量、术后均行同步放化疗3个月以上,观察患者术后2年的生存率。结果术后增强MRI示观察组在肿瘤的全切率上显著高于对照组,术后2周Karnofsky评分观察组显著高于对照组,观察组术后2年的生存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弥散张量成像联合荧光素钠显像技术能确保术中最低程度破坏功能纤维束而最大程度切除肿瘤,提高患者生存质量和生存时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胶质瘤 荧光素钠 弥散张量成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