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非胸腔镜辅助Nuss手术治疗小儿漏斗胸60例 被引量:3
1
作者 廖凯男 熊耕 彭强 《临床小儿外科杂志》 CAS 2009年第1期73-74,共2页
本院2006年2月至2008年4月,实施Nuss手术治疗漏斗胸60例,其中22例在非胸腔镜辅助下完成手术,现报道如下。
关键词 漏斗胸/外科学 胸腔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腹腔镜肾盂输尿管成型术中CO2气腹对儿童机体酸碱平衡的影响 被引量:7
2
作者 卞则栋 何大维 +4 位作者 刘星 华燚 刘丰 李旭良 林涛 《重庆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80-83,共4页
目的:探讨腹腔镜肾盂输尿管成型术中CO2气腹对儿童机体酸碱平衡的影响及其防治措施。方法:选择2010年1月至2011年6月在我科完成的经腹腔镜及开放式肾盂输尿管成型术各64例,分为腹腔镜组和开放组,并按年龄分为婴幼儿组、学龄前组和学龄... 目的:探讨腹腔镜肾盂输尿管成型术中CO2气腹对儿童机体酸碱平衡的影响及其防治措施。方法:选择2010年1月至2011年6月在我科完成的经腹腔镜及开放式肾盂输尿管成型术各64例,分为腹腔镜组和开放组,并按年龄分为婴幼儿组、学龄前组和学龄组。选择2011年7月至2012年2月完成的腹腔镜肾盂输尿管成型术26例,术毕采取用空气充分置换腹腔残余CO2措施,作为腹腔镜空气置换组。所有病例均于术后4 h行动脉血气分析检测。结果:腹腔镜组术后高碳酸血症发生率为35.9%,高于开放组(18.7%)(χ2=4.578,P=0.029)。婴幼儿组、学龄前组酸碱失衡发生率分别为91.3%、84.2%(腹腔镜组)及84.4%、76.5%(开放组),均高于学龄组(50.0%、33.3%)(P<0.05)。腹腔镜空气置换组术后高碳酸血症发生率为11.5%,低于腹腔镜组(35.9%)(P<0.05)。结论:腹腔镜肾盂输尿管成型术中腹腔残余CO2是导致儿童术后高碳酸血症的重要因素。年龄越小,CO2气腹对机体酸碱平衡影响越大。术毕充分置换腹腔残余CO2是降低术后高碳酸血症发生率的重要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腹腔镜 肾盂输尿管成型术 酸碱平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管瘤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KDR基因异常甲基化的研究 被引量:3
3
作者 杨恩 刘铭 彭强 《临床小儿外科杂志》 CAS 2012年第4期268-271,共4页
目的通过建立甲基化敏感性高分辨率溶解曲线法(MS-HRM),检测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受体KDR基因启动子区域在不同时期血管瘤、血管畸形及正常皮肤组织中的甲基化状态,初步探讨基因甲基化在血管瘤形成、增生、退化过程中的作用。方法... 目的通过建立甲基化敏感性高分辨率溶解曲线法(MS-HRM),检测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受体KDR基因启动子区域在不同时期血管瘤、血管畸形及正常皮肤组织中的甲基化状态,初步探讨基因甲基化在血管瘤形成、增生、退化过程中的作用。方法选取不同时期血管瘤石蜡标本48例、血管畸形石蜡标本15例、正常包皮皮肤组织标本8例,分别提取DNA,经亚硫酸氢盐甲基化修饰、纯化、回收DNA,然后用甲基化敏感性高分辨率溶解曲线法(MS-HRM),定量检测不同标本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KDR甲基化水平。结果48例血管瘤标本共检出32例不同程度KDR基因启动子区域甲基化(66.67%),其中24例增殖期血管瘤标本中检出21例(87.50%)不同程度甲基化,24例消退期血管瘤标本中检出11例(45.83%)不同程度甲基化,增殖期血管瘤与消退期血管瘤标本中KDR的甲基化程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9.375,P〈0.05);15例血管畸形标本中仅检出甲基化程度为0-25%者2例(13.33%),8例正常包皮皮肤组织中检测到1例甲基化0-5%(12.50%)。与血管瘤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Fisher’确切概率法)。结论血管瘤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KDR基因启动子序列CpG岛存在异常甲基化,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KDR基因异常甲基化可能与血管瘤增生、退化等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瘤 受体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基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Rb和P21基因在婴幼儿皮肤血管瘤中的表达及意义 被引量:3
4
作者 邹华新 刘铭 《临床小儿外科杂志》 CAS 2008年第4期33-36,共4页
目的探讨Rb和P21蛋白在婴幼儿血管瘤发生、发展及退化过程中的表达及与血管瘤退化有关的可能机制。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SP法)检测Rb、P21WAF1/CIP1及增殖细胞核抗原在婴幼儿皮肤血管瘤标本增生期、退化期以及血管畸形标本中的表... 目的探讨Rb和P21蛋白在婴幼儿血管瘤发生、发展及退化过程中的表达及与血管瘤退化有关的可能机制。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SP法)检测Rb、P21WAF1/CIP1及增殖细胞核抗原在婴幼儿皮肤血管瘤标本增生期、退化期以及血管畸形标本中的表达情况,并用末端脱氧核苷酸基转移酶介导的脱氧尿苷三磷酸-生物素颈端标记法检测血管内皮细胞凋亡情况,结合CD34相关抗原的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证实Rb和P21表达的细胞是血管内皮细胞。结果增生期血管瘤内皮细胞Rb和P21表达水平低于退化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退化期血管瘤Rb和P21表达水平与血管畸形组织相比,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Rb和P21可能通过抑制血管瘤内皮细胞增殖和促进血管内皮细胞凋亡,而在血管瘤的退化过程中起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皮肤肿瘤/病理学 血管瘤/病理学 基因 抑制 肿瘤 癌基因蛋白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