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4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2型糖尿病患者血清胱抑素C水平与振动感觉阈值的关系 被引量:19
1
作者 晏丕军 张志红 +3 位作者 徐勇 万沁 马红艳 何建华 《中南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58-64,共7页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Type 2 diabetes mellitus,T2DM)患者血清胱抑素C(cystatin-C,Cys-c)与振动感觉阈值(vibrating perception threshold,VPT)之间的关系。方法:选择352例T2DM患者,根据症状、体征和实验室检查分为神经病变组(DPN组,n=1...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Type 2 diabetes mellitus,T2DM)患者血清胱抑素C(cystatin-C,Cys-c)与振动感觉阈值(vibrating perception threshold,VPT)之间的关系。方法:选择352例T2DM患者,根据症状、体征和实验室检查分为神经病变组(DPN组,n=107)和非神经病变组(NDPN组,n=245),采用放射免疫分析法测定血清Cys-c水平,分析Cys-c与VPT,预估肾小球滤过率(estimated glomerular filtration rate,e GFR)﹑尿微量白蛋白/肌酐(urinary albumin-tocreatinine ratio,ACR)和血糖血压等指标的关系。将T2DM患者以Cys-c上四分位为切点分为高Cys-c组(n=89)和低Cys-c组(n=263),比较两组间神经病变患病率及VPT水平。应用Binary logistic回归分析T2DM患者发生周围神经病变的危险因素。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曲线评估Cys-c预测T2DM患者发生周围神经病变的最佳界值。结果:DPN组血清Cys-c水平明显高于NDPN组(1.04±0.43 vs 0.80±0.25 mg/L,P<0.01)。T2DM患者血清Cys-c与年龄,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BMI),血肌酐(serum creatinine,SCr),血尿素氮(bloold urea nitrogen,BUN),ACR,VPT﹑脉压(pulse pressure,PP),白细胞计数(white blood count,WBC),红细胞分布宽度(red blood cell distribution width,RDW),糖化血红蛋白(hemoglobin A1c,Hb A1C)和空腹血糖(fasting blood glucose,FBG)呈正相关(分别r=0.410,0.115,0.613,0.433,0.291,0.300,0.156,0.129,0.282,0.314,0.236,分别P<0.05或P<0.01);与舒张压(diastolic pressure,DBP),e GFR和间接胆红素(indirect bilirubin,IBIL)呈负相关(r=-0.135,-0.647,-0.114,分别P<0.05或P<0.01)。校正性别,年龄,BMI,ACR和e GFR后,T2DM患者Cys-c与VPT仍呈明显正相关(r=0.235,P<0.01)。VPT,年龄,SCr﹑e GFR,PP,ACR和Hb A1C是影响T2DM患者血清Cys-c水平的独立相关因素。高Cys-c组周围神经病变患病率和VPT水平明显高于低Cys-c组(均P<0.01)。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Cys-c和Hb A1C是预测T2DM患者周围神经病变发病的独立危险因素(均P<0.01)。ROC曲线显示:Cys-c界值为0.996 mg/L时,预测T2DM发生DPN的敏感度为43.9%,特异度为83.7%,ROC曲线下面积为0.663。结论:糖尿病肾病患者血清Cys-c水平与VPT关系密切,Cys-c>0.996 mg/L者发生周围神经病变的风险增加,其机制可能与糖尿病肾病、高龄及高血糖或高血压所致的氧化应激和炎症反应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胱抑素C 振动感觉阈值 糖尿病肾病 氧化应激 炎症反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吡格列酮对胰岛素抵抗HepG2细胞模型的药理学评价 被引量:33
2
作者 陈秋 夏永鹏 邱宗荫 《中国药理学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248-251,共4页
目的应用高胰岛素诱导培养HepG2细胞,建立胰岛素抵抗的细胞模型。并探讨吡格列酮对该模型胰岛素敏感性和糖代谢的影响。方法将HepG2细胞置于5×10~mol·L^-1胰岛素培养液中16h,采用^3H-D-葡萄糖参入试验观察高胰岛素对HepG2... 目的应用高胰岛素诱导培养HepG2细胞,建立胰岛素抵抗的细胞模型。并探讨吡格列酮对该模型胰岛素敏感性和糖代谢的影响。方法将HepG2细胞置于5×10~mol·L^-1胰岛素培养液中16h,采用^3H-D-葡萄糖参入试验观察高胰岛素对HepG2细胞葡萄糖摄取率的影响。模型建立后,培养液中加入吡格列酮共同孵育,观察吡格列酮对胰岛素抵抗细胞模型葡萄糖摄取率和葡萄糖消耗量的影响。结果高胰岛素诱导培养的HepG2细胞葡萄糖参入率明显低于未用高胰岛素诱导的HepG2细胞(对照细胞)。将高胰岛素诱导培养的HepG2细胞置于不含胰岛素的培养液中60h,其细胞葡萄糖摄取率仍明显低于对照细胞。含有吡格列酮(浓度为1×10^-6~1×10^-4mol·L^-1)的胰岛素抵抗HepG2细胞的葡萄糖参入率与葡萄糖消耗量明显高于不含吡格列酮的胰岛素抵抗HepG2细胞(P〈0.01)。结论将HepG2置于5×10^-7mol·L^-1胰岛素环境中16h,该细胞对胰岛素的生物学效应产生抵抗,其胰岛素抵抗状态可维持60h。该方法较为简便、易行、重复性好、成功率高,可广泛用于胰岛素抵抗的研究。吡格列酮能增加胰岛素抵抗模型细胞的胰岛素敏感性,并能明显改善糖代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胰岛素抵抗 细胞模型 HEPG2细胞 吡格列酮 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型糖尿病肾病患者血清总胆红素水平与胱抑素C的相关性 被引量:13
3
作者 晏丕军 冯健 +4 位作者 张志红 徐勇 朱建华 欧阳芳 万沁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92-97,共6页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肾病(DN)患者血清总胆红素(TBIL)水平与胱抑素C(Cys-c)之间的关系。方法选择561例T2DM患者,根据尿微量白蛋白/肌酐比值(UACR)分为单纯糖尿病组(NAU组,232例)、微量白蛋白尿组(MAU组,211例)和大量蛋白尿组MAAU组,118例)...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肾病(DN)患者血清总胆红素(TBIL)水平与胱抑素C(Cys-c)之间的关系。方法选择561例T2DM患者,根据尿微量白蛋白/肌酐比值(UACR)分为单纯糖尿病组(NAU组,232例)、微量白蛋白尿组(MAU组,211例)和大量蛋白尿组MAAU组,118例),采用酶法测定血清TBIL水平并比较,分析TBIL与Cys-c、预估肾小球滤过率(eGFR)、UACR、血糖、血脂、血压等指标的关系。同时将所有研究对象以TBIL上四分位为切点分为A组与B组,比较两组间DN的患者比例及Cys-c等肾功能指标的变化趋势。Binary logistic回归法分析T2DM患者发生肾病的危险因素。结果 MAAU组和MAU组血清TBIL水平明显低于NAU组(9.26±3.28 vs.10.69±3.66 vs.11.97±3.78μmol/L,均P<0.01),MAAU组血清TBIL水平明显低于MAU组(9.26±3.28 vs.10.69±3.66μmol/L,P<0.01)。相关分析显示,T2DM患者血清TBIL与BMI、HDL-C、apoA、DBIL、IBIL和eGFR呈正相关,与Cys-c、Scr﹑UACR、WBC和RDW呈负相关(P<0.05或P<0.01)。校正性别、年龄和BMI后,T2DM患者TBIL与Cys-c仍呈明显负相关(P<0.01)。多元逐步回归分析显示,Cys-c、BMI和WBC是影响T2DM患者血清TBIL水平的独立相关因素。B组Scr、Cys-c、UACR、DN患者比例和MAAU患者比例均明显高于A组(P均<0.01)。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Cys-c、年龄和WBC是预测T2DM患者DN发病的独立危险因素,TBIL是预测T2DM患者DN发病的独立保护因素(P<0.05或P<0.01)。结论早期DN患者血清TBIL水平较单纯T2DM患者明显下降,随着UACR增加,血清TBIL水平逐渐下降,且与血清Cys-c水平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总胆红素 2型糖尿病肾病 胱抑素C 氧化应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六味地黄丸对2型糖尿病伴胰岛素抵抗并发周围神经病变大鼠的抗氧化作用 被引量:13
4
作者 胡明财 何建华 +2 位作者 刘剑 秦超超 李晓冰 《中成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840-842,共3页
目的观察六味地黄丸对2型糖尿病伴胰岛素抵抗并发周围神经病变大鼠血液氧化指标的影响。方法雄性SD大鼠高脂高糖饲料喂养8周后小剂量(20 mg/kg)腹腔注射链脲佐菌(Streptozotocin,STZ),诱导2型糖尿病(type 2 diabetes mellitus,2-DM)伴... 目的观察六味地黄丸对2型糖尿病伴胰岛素抵抗并发周围神经病变大鼠血液氧化指标的影响。方法雄性SD大鼠高脂高糖饲料喂养8周后小剂量(20 mg/kg)腹腔注射链脲佐菌(Streptozotocin,STZ),诱导2型糖尿病(type 2 diabetes mellitus,2-DM)伴胰岛素抵抗大鼠模型,将造模成功大鼠分成模型组、糖末宁对照组、六味地黄丸高、中、低剂量组。给药8周后生化法检测大鼠血清总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SOD)、血清丙二醛(malondialdehyde,MDA);对大鼠坐骨神经组织行病理检查。结果与空白对照组相比模型组大鼠体质量指数、空腹胰岛素明显升高(P<0.01)、胰岛素抵抗指数大于1.20;与模型对照组相比六味地黄丸高、中剂量组大鼠血总SOD水平明显增高(P<0.01);六味地黄丸高剂量组大鼠血MDA明显降低(P<0.05)。坐骨神经组织病理检查显示:六味地黄丸高、中剂量组与模型组比较,纤维分布较密,脱髓鞘现象较轻。结论六味地黄丸能提高2型糖尿病伴胰岛素抵抗大鼠血液SOD活性,减少MDA的生成,减轻机体氧化应激损伤以及改善胰岛素抵抗保护神经组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六味地黄丸 2型糖尿病 胰岛素抵抗 周围神经病变 大鼠 超氧化物歧化酶 丙二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型糖尿病患者血尿酸与血浆致动脉粥样硬化指数的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17
5
作者 晏丕军 张志红 +6 位作者 徐勇 朱建华 欧阳芳 万沁 何建华 李佳 马红艳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CAS 2015年第6期564-569,共6页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患者血尿酸与血浆致动脉粥样硬化指数(AIP)的关系。方法选择1325例2型糖尿病患者,根据血尿酸水平分为尿酸正常组1020例和高尿酸组305例,采用酶法测定血尿酸水平。患者另按AIP四分位数分为A组330例、B组334例、C组327例...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患者血尿酸与血浆致动脉粥样硬化指数(AIP)的关系。方法选择1325例2型糖尿病患者,根据血尿酸水平分为尿酸正常组1020例和高尿酸组305例,采用酶法测定血尿酸水平。患者另按AIP四分位数分为A组330例、B组334例、C组327例、D组334例。结果A、B、C、D组高尿酸血症患病率分别为11.82%、23.35%、23.85%和32.93%(P=0.000)。高尿酸组AIP明显高于尿酸正常组(0.66±0.85 vs 0.37±0.82,P<0.01)。血尿酸水平与体脂(FAT)百分比、体质量指数(BMI)、TC、TG、载脂蛋白(apo)B、apoB/apoA、动脉硬化指数、血脂综合指数、AIP、非HDL-C、非HDL-C/HDL-C正相关,与HDL-C、估算的肾小球滤过率(eGFR)和基于胱抑素C的肾小球滤过率(Cys-C-eGFR)负相关(P<0.05,P<0.01)。校正性别、年龄、BMI和FAT百分比后,血尿酸水平与AIP正相关(P<0.01)。AIP、HDL-C、BMI、eGFR和Cys-C-eGFR是影响患者血尿酸水平的独立相关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AIP是预测2型糖尿病患者高尿酸血症发病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2型糖尿病患者血尿酸水平与AIP密切相关,可引起脂代谢紊乱和肾脏损害,参与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糖尿病 2型 尿酸 动脉粥样硬化 高尿酸血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eGFR的T2DM患者血清总胆红素变化及与胱抑素C的相关性 被引量:7
6
作者 晏丕军 张志红 +3 位作者 徐勇 万沁 马红艳 何建华 《安徽医科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263-267,共5页
目的探讨不同预估肾小球滤过率(e GFR)的2型糖尿病(T2DM)患者血清总胆红素(TBIL)与胱抑素C(Cys-c)的关系。方法 1 064例T2DM患者,根据e GFR值分为肾功能正常组(577例)、肾功能轻度减退组(238例)和肾功能中重度减退组(249例),酶法测定血... 目的探讨不同预估肾小球滤过率(e GFR)的2型糖尿病(T2DM)患者血清总胆红素(TBIL)与胱抑素C(Cys-c)的关系。方法 1 064例T2DM患者,根据e GFR值分为肾功能正常组(577例)、肾功能轻度减退组(238例)和肾功能中重度减退组(249例),酶法测定血清TBIL水平,分析血清TBIL水平与Cys-c、e GFR和血脂血压等指标的关系。结果肾功能中重度减退组和肾功能轻度减退组血清TBIL水平明显低于肾功能正常组(P<0.05)。肾功能中重度减退组血清TBIL水平低于肾功能轻度减退组(P<0.01)。T2DM伴肾功能减退组患者血清TBIL水平与直接胆红素(DBIL)、间接胆红素(IBIL)、e GFR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呈明显正相关性,与病程、收缩压(SBP)、脉压(PP)、血肌酐(Scr)、Cys-c和血尿素氮(BUN)呈明显负相关性(P<0.05)。校正病程、性别、年龄和体重指数(BMI)后,T2DM伴肾功能减退患者血清TBIL水平与Cys-c仍呈明显负相关性(P<0.01)。性别、BMI、病程、e GFR、PP和HDL-C是影响T2DM伴肾功能减退组患者血清TBIL水平的独立相关因素(P<0.05)。低TBIL组血清Cys-c水平、肾功能中重度减退人数和肾功能减退人数均明显高于高TBIL组,而e GFR明显低于高TBIL组(P<0.01)。结论 TBIL与血清Cys-c水平密切相关,可能在T2DM尤其是肾功能下降的发生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其机制可能与氧化应激、高血压、脂代谢紊乱和炎症反应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预估肾小球滤过率 总胆红素 2型糖尿病 糖尿病肾病 胱抑素C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饮酒与2型糖尿病及其常见并发症关系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7
7
作者 范芳 龙洋 +1 位作者 陈娇 徐勇 《中国全科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0期3644-3647,共4页
全世界大约有3.47亿糖尿病患者。生活方式与2型糖尿病的发生、发展息息相关,而饮酒是人们日常生活中比较普遍的生活行为,国内外学者做了大量的研究来了解饮酒与2型糖尿病之间的关系。本文对饮酒的剂量、类型与2型糖尿病的关系及其潜在... 全世界大约有3.47亿糖尿病患者。生活方式与2型糖尿病的发生、发展息息相关,而饮酒是人们日常生活中比较普遍的生活行为,国内外学者做了大量的研究来了解饮酒与2型糖尿病之间的关系。本文对饮酒的剂量、类型与2型糖尿病的关系及其潜在的作用机制进行综述,进一步了解饮酒对2型糖尿病的发病率、大血管并发症、微血管并发症、认知功能、并发肝癌的影响及潜在机制,使患者对饮酒能有理性认识,为患者提供一个科学的饮酒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饮酒 糖尿病 2型 糖尿病并发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实时定量PCR检测GDNF基因转染大鼠BMSCs后的转录水平 被引量:6
8
作者 杨朝鲜 马芳 +3 位作者 袁琼兰 周玲 高小青 邓莉 《解放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9期961-964,共4页
目的了解外源性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GDNF)基因在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中的转录水平。方法体外分离培养大鼠BMSCs,将其随机分为GDNF基因转染组、空质粒转染组和未转染组3组;GDNF基因转染组和空质粒转染组分别用GDNF基因和... 目的了解外源性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GDNF)基因在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中的转录水平。方法体外分离培养大鼠BMSCs,将其随机分为GDNF基因转染组、空质粒转染组和未转染组3组;GDNF基因转染组和空质粒转染组分别用GDNF基因和空质粒重组腺病毒感染BMSCs,并按感染后培养时间的不同(3、6、9和12天)又分为4个亚组。采用实时定量PCR技术检测GDNF基因在BMSCs中的转录水平。结果空质粒转染组和未转染组无GDNFmRNA的表达,GDNF基因转染组在转染后3~12天的GDNFmRNA相对表达量为0.00751±0.00067。结论腺病毒介导的基因转染技术将GDNF基因转染至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中,有外源性基因GDNFmRNA的表达,这为进一步研究以GDNF基因转染的BMSCs治疗中枢神经系统疾病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 大鼠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基因转染 实时定量PCR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糖尿病前期人群血脂特点及其对糖尿病前期转归的影响研究 被引量:78
9
作者 赵娅 万沁 《中国全科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54-58,共5页
目的了解糖尿病前期人群的血脂特点,并探讨血脂对糖尿病前期人群血糖转归的影响。方法采用整群随机抽样法,选取2011年4—11月泸州市区内茜草、大山坪、龙马潭3个社区居民4 000名,从中筛选出糖尿病前期人群1 090名,根据不同血糖状态分为... 目的了解糖尿病前期人群的血脂特点,并探讨血脂对糖尿病前期人群血糖转归的影响。方法采用整群随机抽样法,选取2011年4—11月泸州市区内茜草、大山坪、龙马潭3个社区居民4 000名,从中筛选出糖尿病前期人群1 090名,根据不同血糖状态分为单纯空腹血糖受损(IFG)(n=79)、单纯糖耐量异常(IGT)(n=856)和空腹血糖受损+糖耐量异常(IFG+IGT)(n=155)3组。对糖尿病前期人群进行基线调查和为期3年的随访,比较3组基线血脂水平及血脂异常患病率、随访3年后的血糖转归情况、不同转归患者的基线资料,并分析血脂对糖尿病前期血糖转归的影响。结果 IFG+IGT组总胆固醇(TC)水平高于IGT组,三酰甘油(TG)水平高于IFG、IGT组,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水平低于IFG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且IFG+IGT组高TG血症患病率高于IFG、IGT组,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0.016 7)。随访3年后,1 090名糖尿病前期人群转归为正常糖耐量395人、IFG 32人、IGT 419人、IFG+IGT 56人、糖尿病188人,3组血糖转归分布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1.579,P〈0.001);其中IFG、IGT、IFG+IGT转变为糖尿病的年转变率分别为4.2%、5.0%、10.5%。转归为糖尿病的患者基线年龄、BMI、腰围、臀围、收缩压、糖化血红蛋白、空腹血糖、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2 h血糖、TG水平及糖尿病家族史、饮酒史比例均高于转归为正常糖耐量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TG为糖尿病前期转归为糖尿病的危险因素,在调整性别、年龄、BMI、腰围、臀围、糖尿病家族史、吸烟史、饮酒史、收缩压、糖化血红蛋白、空腹血糖、OGTT2 h血糖后,与TG1水平(0.35~0.98 mmol/L)相比,TG4水平(2.08~11.70 mmol/L)的OR(95%CI)为1.285(1.067,2.151),P=0.045。结论糖尿病前期人群合并有不同程度的脂代谢异常,其中以高TG血症为主;IFG+IGT人群糖尿病的转变率最高;TG对糖尿病前期人群的转归有影响,或可成为糖尿病前期人群糖尿病转归的预测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糖尿病前期 血脂 糖尿病 转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降钙素原对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感染的预测价值及其水平变化研究 被引量:27
10
作者 李佳 姜鲜 马红艳 《中国全科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6期3165-3169,共5页
目的探讨血浆降钙素原(PCT)对糖尿病酮症酸中毒(DKA)患者感染的预测价值,及其在DKA患者中水平的变化和影响因素。方法选取2014-01-01至2015-06-30在泸州医学院附属医院内分泌科住院的DKA患者100例,根据有无感染将其分为DKA感染组和DKA... 目的探讨血浆降钙素原(PCT)对糖尿病酮症酸中毒(DKA)患者感染的预测价值,及其在DKA患者中水平的变化和影响因素。方法选取2014-01-01至2015-06-30在泸州医学院附属医院内分泌科住院的DKA患者100例,根据有无感染将其分为DKA感染组和DKA无感染组,各50例。另选取本院同期住院糖尿病患者30例作为对照组。分别测定3组血糖、糖化血红蛋白(Hb A1c)、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高密度脂蛋白(HDL)、低密度脂蛋白(LDL)、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血淀粉酶、尿淀粉酶、血酮、血肌酐(Scr)、血钾、血钠、血乳酸、B型脑钠肽(BNP)、超敏肌钙蛋白T(hs-Tn T)、p H、白细胞计数(WBC)、中性粒细胞分数、PCT水平。结果 3组血糖、Hb A1c、TG、HDL、LDL、ALT、AST、血淀粉酶、尿淀粉酶、血酮、Scr、血钾、血乳酸、BNP、hs-Tn T、p H、WBC、中性粒细胞分数、PCT水平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DKA无感染组WBC、中性粒细胞分数、PCT水平均高于对照组(P<0.05);DKA感染组WBC、中性粒细胞分数、PCT水平高于对照组和DKA无感染组(P<0.05)。WBC、中性粒细胞分数、PCT预测DKA发生感染的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720〔95%CI(0.617,0.823)〕、0.748〔95%CI(0.652,0.843)〕、0.693〔95%CI(0.588,0.798)〕。DKA无感染组患者PCT水平与ALT、AST、血淀粉酶、尿淀粉酶、Scr、血乳酸、WBC呈正相关(rs=0.348、0.326、0.559、0.460、0.477、0.605、0.424,P<0.05),与p H呈负相关(rs=-0.472,P<0.05)。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ALT、血淀粉酶、血乳酸是影响DKA无感染患者PCT水平的因素(P<0.05)。结论血浆PCT对DKA感染的诊断价值有限。即使DKA在无感染的情况下,血浆PCT水平也明显升高,与ALT、血淀粉酶、血乳酸水平的升高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糖尿病酮症酸中毒 降钙素原 感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泛素蛋白酶体途径对高糖刺激的肾系膜细胞Smad7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5
11
作者 马红艳 徐勇 +2 位作者 徐玲 杨军 徐芬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572-576,共5页
目的:观察不同浓度高糖刺激后大鼠肾系膜细胞胞内Smad泛素化调节因子-Smurf2和Smad7的表达,并以蛋白酶体特异性抑制剂MG132作为阻断剂,探讨泛素化降解在Smad信号中的作用。方法:将体外培养的大鼠肾小球系膜细胞分别设正常对照组(葡萄糖... 目的:观察不同浓度高糖刺激后大鼠肾系膜细胞胞内Smad泛素化调节因子-Smurf2和Smad7的表达,并以蛋白酶体特异性抑制剂MG132作为阻断剂,探讨泛素化降解在Smad信号中的作用。方法:将体外培养的大鼠肾小球系膜细胞分别设正常对照组(葡萄糖浓度5.6mmol/L)、20mmol/L高糖组、30mmol/L高糖组、30mmol/L高糖加蛋白酶体抑制剂MG132组等。用细胞免疫荧光染色法及激光共聚焦显微镜检测各组细胞泛素连接酶Smurf2及Smad7的表达。结果:(1)正常组细胞Smurf2蛋白表达较弱(25.93±3.35),Smad7蛋白表达较强(64.09±7.43)。(2)高糖组Smurf2表达较正常组增强(P<0.05),呈浓度依赖性,荧光灰度值分别为20mmol/L高糖组(56.99±7.00)、30mmol/L高糖组(96.36±9.19);Smad7表达减弱(P<0.05),呈浓度依赖性,分别为20mmol/L高糖组(45.33±6.67)、30mmol/L高糖组(30.20±4.41)。(3)30mmol/L高糖组加入MG132后,Smurf2表达减弱、Smad7表达增强。结论:(1)高糖可诱导肾系膜细胞Smurf2表达增强,Smad7表达减弱。(2)MG132可阻止高糖所导致的上述变化。提示泛素-蛋白酶体途径参与了糖尿病肾病Smad通路的信号调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糖 肾小球系膜细胞 SMAD7 泛素-蛋白酶体途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老年糖尿病合并肺结核34例误诊分析 被引量:7
12
作者 李多 邓述恺 徐玲 《中国全科医学》 CAS CSCD 2003年第1期73-74,共2页
关键词 糖尿病 肺结核 误诊 老年人 并发症 诊断 病例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清降钙素原的动态变化对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感染的诊断价值 被引量:12
13
作者 李佳 姜鲜 马红艳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0期1650-1653,共4页
目的:探讨糖尿病酮症酸中毒(DKA)患者血清降钙素原(PCT)水平的动态变化及其影响因素。方法:将DKA患者分为DKA并感染组、DKA无感染组,另设糖尿病无DKA组。分别测定3组患者入院时血PCT及各项临床指标。积极治疗DKA的同时,测定DKA两组入院... 目的:探讨糖尿病酮症酸中毒(DKA)患者血清降钙素原(PCT)水平的动态变化及其影响因素。方法:将DKA患者分为DKA并感染组、DKA无感染组,另设糖尿病无DKA组。分别测定3组患者入院时血PCT及各项临床指标。积极治疗DKA的同时,测定DKA两组入院第2、3天血PCT、乳酸、血淀粉酶等指标,比较PCT水平的变化,并分析其与各临床指标之间的关系。结果:DKA无感染组PCT明显高于无DKA组。对两组DKA患者进行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分析,PCT值ROC曲线下面积(AUC)仅0.649,甚至小于中性粒细胞率AUC 0.661。DKA无感染组PCT在入院第2、3天进行性下降,下降率明显大于DKA感染组。PCT第3天下降率AUC达到0.889,临界值为0.45,灵敏度80%,特异度为98%。多元逐步回归分析表明,PCT的第3天下降率与血乳酸第3天下降率、血淀粉酶第3天下降率相关。结论:DKA发生时即使无感染外周血PCT水平明显升高,血PCT对感染诊断价值有限。随着DKA纠正,无感染患者血PCT下降水平远远大于感染患者。PCT第3天下降率对感染的诊断更有价值。PCT水平变化与血乳酸水平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降钙素原 糖尿病酮症酸中毒 感染 诊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GDNF基因修饰的BMSCs在脑出血大鼠脑内存活与分化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5
14
作者 周玲 邓莉 +2 位作者 涂江义 高小青 杨朝鲜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48-51,共4页
目的:探讨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GDNF)基因修饰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在脑出血大鼠脑内的存活与分化。方法:分别将BMSCs/GDNF、BMSCs和生理盐水移植入脑出血大鼠脑内建立不同的实验组,采用Western blot检测各组大鼠GDNF蛋白的表... 目的:探讨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GDNF)基因修饰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在脑出血大鼠脑内的存活与分化。方法:分别将BMSCs/GDNF、BMSCs和生理盐水移植入脑出血大鼠脑内建立不同的实验组,采用Western blot检测各组大鼠GDNF蛋白的表达,DAPI和免疫荧光组织化学染色观察移植细胞在脑内的存活和分化情况。结果:与生理盐水组和BMSCs组相比,BMSCs/GDNF组的GDNF蛋白表达显著上调;与BMSCs组相比,BMSCs/GDNF组的BMSCs存活率增高,神经微丝阳性细胞率上升,但胶质纤维酸性蛋白阳性细胞率无明显变化。结论:GDNF基因修饰有助于BMSCs在脑出血大鼠脑内的存活和向神经元样细胞方向分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出血 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分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类胰蛋白酶与2型糖尿病心肌病发病机制 被引量:5
15
作者 赵娅 刘飞 +3 位作者 古远云 李程 徐勇 万沁 《重庆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7期997-1000,共4页
目的:通过研究类胰蛋白酶对2型糖尿病心肌病建模成功的Wistar大鼠的影响及可能机制,为进一步治疗糖尿病心肌病提供理论依据。方法:45只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3组:正常对照组(NC组,15只)、2型糖尿病心肌病组(DCM组,15只)、类胰蛋白酶抑... 目的:通过研究类胰蛋白酶对2型糖尿病心肌病建模成功的Wistar大鼠的影响及可能机制,为进一步治疗糖尿病心肌病提供理论依据。方法:45只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3组:正常对照组(NC组,15只)、2型糖尿病心肌病组(DCM组,15只)、类胰蛋白酶抑制剂组(干预组,15只)。后2组通过高脂高糖饮食加一次性腹腔注射链脲佐菌素诱导建立糖尿病心肌病大鼠模型,建模成功后,干预组每只大鼠给予0.025%的酮替芬溶液1 mg/kg腹膜腔内注射,2次/d,连续注射8周,NC和DCM两组给予等体积的生理盐水。实验结束后处死全部大鼠,称取体质量、全心重、左心室重量,测定全心指数和左心室重量指数,在光镜下对各组心肌组织进行观察分析,用ELISA检测各组大鼠血清肿瘤坏死因子(tumor necrosis factor,TNF-α),采用Western blot方法测定各组大鼠左心室心肌组织类胰蛋白酶蛋白表达量。结果:全心指数和左心室重量指数:DCM组全心指数及左心室重量指数明显高于NC组(P<0.05),干预组全心指数及左心室重量指数低于DCM组(P<0.05)。常规HE染色结果显示:与NC组比较,DCM组心肌组织病理变化可见明显的心肌纤维排列紊乱、断裂,心肌细胞肥大,细胞核边缘不清;干预组心肌细胞体积较DCM组有不同程度的缩小,心肌细胞排列规则,断裂现象少见,细胞核大小尚均一。大鼠血清TNF-α水平:DCM组显著高于NC组(P<0.05),干预组低于DCM组(P<0.05)。类胰蛋白酶相对灰度值比较:DCM组高于NC组(P<0.05),干预组低于DCM组(P<0.05)。结论:2型糖尿病大鼠心肌组织存在类胰蛋白酶的表达增强,经类胰蛋白酶抑制剂干预后糖尿病心肌病大鼠模型心肌病理改变减轻,类胰蛋白酶的表达降低。类胰蛋白酶表达的增强可能参与糖尿病心肌病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糖尿病心肌病 类胰蛋白酶 酮替芬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清瘦素浓度的测定及意义 被引量:7
16
作者 张政祥 李红辉 +1 位作者 李晟 刘延柏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2期96-98,共3页
目的 :探讨血清瘦素与原发性高血压患者性别及体重指数间的关系。方法 :用放射免疫法检测了 2 0例健康正常人 (正常对照组 )和 48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 (高血压组 )血清瘦素浓度 ,同时测血压和体重指数 (BMI) ;根据体重指数将 2组研究对... 目的 :探讨血清瘦素与原发性高血压患者性别及体重指数间的关系。方法 :用放射免疫法检测了 2 0例健康正常人 (正常对照组 )和 48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 (高血压组 )血清瘦素浓度 ,同时测血压和体重指数 (BMI) ;根据体重指数将 2组研究对象又分为肥胖者和非肥胖者。检测血清甘油三酯 (TG)、总胆固醇 (TC)、高密度脂蛋白 (HDL C)、低密度脂蛋白 (LDL C)等指标。并将血清瘦素水平与血压、体重指数、性别、TG、TC、HDL C和LDL C进行相关分析。结果 :高血压组血清瘦素水平高于正常对照组 ,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5 ) ;高血压组和正常对照组肥胖者血清瘦素浓度均高于非肥胖者 ,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5~ 0 0 1) ;女性血清瘦素明显高于男性 ,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1) ;血清瘦素与收缩压、舒张压、TG呈正相关 ,而与TC、HDL C、LDL C无明显相关性。结论 :血清瘦素与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压及肥胖程度呈正相关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发性高血压 血清 瘦素 浓度 测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蛋白酶体抑制剂MG132对早期糖尿病肾病大鼠肾脏纤维连接蛋白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3
17
作者 王玉容 徐勇 +1 位作者 方向明 刘芸 《中国药理学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2期1773-1774,共2页
糖尿病肾病(DN)是糖尿病常见微血管并发症之一[1],其发病机制仍不清楚,亦无特异性治疗措施[2]。DN早、中期肾脏表现为肾小球、肾小管上皮细胞肥大,肾小球高滤过,胶原Ⅲ、Ⅳ、Ⅴ、层粘连蛋白和纤维连接蛋白(FN)增加[3];晚期表现为肾... 糖尿病肾病(DN)是糖尿病常见微血管并发症之一[1],其发病机制仍不清楚,亦无特异性治疗措施[2]。DN早、中期肾脏表现为肾小球、肾小管上皮细胞肥大,肾小球高滤过,胶原Ⅲ、Ⅳ、Ⅴ、层粘连蛋白和纤维连接蛋白(FN)增加[3];晚期表现为肾小球、肾小管基底膜增厚,肾小球系膜区细胞外基质增加,肾小管间质纤维化,肾小球纤维结节形成,最终发生肾小球硬化[4]。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糖尿病肾病 蛋白酶体抑制剂 纤维连接蛋白 肾脏纤维化 尿微量白蛋白 尿蛋白/尿肌酐比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综合康复疗法对糖尿病足的临床疗效观察 被引量:5
18
作者 毕研贞 陈秋 +1 位作者 胡可慧 姜伟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CSCD 2007年第8期753-754,共2页
目的观察综合康复疗法对糖尿病足的临床疗效。方法将98例糖尿病足患者分为常规治疗组50例,只给予内科常规治疗;综合康复组48例,在内科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综合康复疗法。结果治疗1个月后,下肢动脉血管多普勒检测显示,综合康复组糖尿病足... 目的观察综合康复疗法对糖尿病足的临床疗效。方法将98例糖尿病足患者分为常规治疗组50例,只给予内科常规治疗;综合康复组48例,在内科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综合康复疗法。结果治疗1个月后,下肢动脉血管多普勒检测显示,综合康复组糖尿病足0级患者的血流参数改善更明显(P<0.05);治疗2个月后,综合康复组患者疗效明显优于常规治疗组(P<0.01)。结论综合康复疗法治疗糖尿病足疗效明显,有利于糖尿病足尽早康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康复 糖尿病足 多普勒超声 电针 体外反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SGLT2抑制剂与糖尿病肾病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4
19
作者 陈娇 范芳 徐勇 《重庆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7期1021-1024,共4页
钠-葡萄糖协同转运蛋白2(Sodium-glucose co-transport 2,SGLT2)抑制剂以其独特的作用机制成为近年来糖尿病研究的新热点。其不仅具有降低血糖及糖化血红蛋白的作用,还有其他附加效应,如减轻体质量,降低血压、血脂,改善胰岛素抵抗等,提... 钠-葡萄糖协同转运蛋白2(Sodium-glucose co-transport 2,SGLT2)抑制剂以其独特的作用机制成为近年来糖尿病研究的新热点。其不仅具有降低血糖及糖化血红蛋白的作用,还有其他附加效应,如减轻体质量,降低血压、血脂,改善胰岛素抵抗等,提示其可能对糖尿病肾病有直接或间接保护效应。相比目前糖尿病肾病经典治疗方法——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阻断,不少动物实验表明SGLT2抑制剂可改善肾结局指标,维持稳定的肾功能并减少尿蛋白。由此,SGLT2抑制剂有望改善糖尿病肾病的远期结局,成为糖尿病肾病的治疗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GLT2抑制剂 糖尿病肾病 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 肾小球滤过率 尿微量白蛋白肌酐比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女性月经初潮年龄与糖尿病前期及2型糖尿病的关系研究 被引量:5
20
作者 谢倩 万沁 白雪 《中国全科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1期3826-3830,共5页
目的探讨女性月经初潮年龄与糖尿病前期及2型糖尿病的关系。方法以2011年4—11月中华医学会内分泌分会发起的"中国二十个社区糖尿病患者肿瘤发生风险的流行病学调查(泸州地区)"为基础,选取其中年龄>40岁的女性受试者为研... 目的探讨女性月经初潮年龄与糖尿病前期及2型糖尿病的关系。方法以2011年4—11月中华医学会内分泌分会发起的"中国二十个社区糖尿病患者肿瘤发生风险的流行病学调查(泸州地区)"为基础,选取其中年龄>40岁的女性受试者为研究对象。比较不同月经初潮年龄受试者的糖尿病前期和2型糖尿病患病率,并探讨女性月经初潮年龄对糖尿病患病的影响。结果最终纳入受试者3 966例,平均月经初潮年龄为(14.8±1.8)岁。不同月经初潮年龄受试者的腰围和收缩压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平均年龄、BMI、舒张压、空腹血糖(FPG)、餐后2 h血糖(2hPG)、糖化血红蛋白(HbA_(1c))、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月经初潮年龄受试者的糖尿病前期、2型糖尿病患病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调整BMI后,不同月经初潮年龄正常、超重、肥胖受试者的糖尿病前期患病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月经初潮年龄正常受试者的2型糖尿病患病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月经初潮年龄超重、肥胖受试者的2型糖尿病患病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TC、TG、LDL-C、HDL-C是女性患2型糖尿病的影响因素(P<0.05);月经初潮年龄对女性患2型糖尿病的影响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月经初潮年龄每增加1岁,2型糖尿病患病风险减少3.8%〔OR(95%CI)=0.963(0.902,1.008)〕。结论月经初潮年龄不是女性患糖尿病前期及2型糖尿病的影响因素,但月经初潮年龄过早可能会增加2型糖尿病的患病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月经初潮 糖尿病前期 糖尿病 2型 影响因素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