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6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五年制临床医学本科病理生理学实验教学改革与实践
1
作者 张春梅 陈蓉 +3 位作者 唐华 王顺蓉 邹平 黄珀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0期1916-1916,共1页
目的:为培养高质量、高素质的创新型医学人才以适应社会需求,我校从2010年开始对五年制临床医学本科生的病理生理学实验教学进行了适当的调整与改革。方法:在传统的20学时理论验证性实验教学基础之上,新增加11学时设计性实验内容。... 目的:为培养高质量、高素质的创新型医学人才以适应社会需求,我校从2010年开始对五年制临床医学本科生的病理生理学实验教学进行了适当的调整与改革。方法:在传统的20学时理论验证性实验教学基础之上,新增加11学时设计性实验内容。实施过程及学时分布如下:(1)以合班为单位课堂讲授设计性实验的概念、特点、目的意义,病生设计性实验的基本程序与做法,并提供6个限选题目(2学时);(2)每个学生任选一个题目,写出设计方案;(3)每班按学号分为5组,小组内汇报并讨论每个成员的设计方案,总结或推荐写出小组的设计方案;(4)以小班为单位展开课堂讨论形成最佳方案上报教研室(2学时);(5)确定实验方案:教研室组织全体指导教师从上报方案中优选出2—3个设计方案,每小班各选择1个方案进行实验;(6)完成实验(5学时):学生根据设计性实验方案独立完成实验全过程,做好实验记录并上交论文或实验报告;(7)带教教师对论文或实验报告展开讨论总结(2学时)。结果:调查结果显示96.7%的学生接受设计性实验这种教学模式,认为培养了学生在学习医学问题时独立思考,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科研意识和能力,提高了教学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病理生理学 临床医学 基础医学 疾病发生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以团队为基础的学习在病理生理学本科教学中的应用 被引量:2
2
作者 邹平 万英 +3 位作者 唐华 陈蓉 张春梅 李著华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0期1889-1889,共1页
目的:探讨在本科生病理生理学教学中开展以小组团队为基础的学习(team-based learning,TBL)的可行性及其意义。方法:在大学第4学期本科生中抽取1个小班作为TBL教学试点班,采用全程TBL模式教学,将该班33人分为6个学习小组,教师确定教学... 目的:探讨在本科生病理生理学教学中开展以小组团队为基础的学习(team-based learning,TBL)的可行性及其意义。方法:在大学第4学期本科生中抽取1个小班作为TBL教学试点班,采用全程TBL模式教学,将该班33人分为6个学习小组,教师确定教学内容和要点后,同学以小组团队为载体,进行课前预习和准备,在课堂上通过个人测试、小组测试、应用性练习等方式;采取问卷调查结合期末考试成绩,进行TBL教学与传统教学方式的差别比较。结果:问卷调查试点班学生完全认同TBL教学能充分调动学习积极性的比例占45.0%,基本认同的占52.5%;完全认同TBL教学能提高自主学习能力占70.0%,基本认同的占27.5%;完全认同TBL教学能提高运用知识能力占55.0%,基本认同的占42.5%;完全认同能提高表达与沟通能力占67.5%,基本认同的占30.0%;在增强团队协作精神方面,完全认同占72.5%,基本认同的占25.0%;认为不清楚或不认同的占2.5%。采用TBL教学试点班的期末考试成绩高于随机抽取的传统教学班(P<0.01)。结论:在本科病理生理学教学中实施TBL教学模式是可行的,学生对病理生理学内容的掌握相对于传统的教学方式具有显著的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病理生理学 临床医学 基础医学 疾病发生机制 团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病案教学方法在病理生理学提高课教学中的应用
3
作者 邹平 张春燕 +2 位作者 黄珀 万英 陈蓉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1期2267-2267,共1页
关键词 传统教学方法 病理生理学 病案 主讲教师 学习要点 教材内容 小组讨论 教学大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整合性生理和病理生理学课程考试改革
4
作者 冯志强 邹平 +2 位作者 赵春玲 李著华 黄珀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0期1886-1886,共1页
考试虽是师生参与的教学活动,但学生通常处于"被考"位。根据冯志强教授在其"互交教育理论"中倡导"教学各个环节都应让学生主动参与"理念,笔者对硕士研究生"整合性生理和病理生理学"和本科生&qu... 考试虽是师生参与的教学活动,但学生通常处于"被考"位。根据冯志强教授在其"互交教育理论"中倡导"教学各个环节都应让学生主动参与"理念,笔者对硕士研究生"整合性生理和病理生理学"和本科生"神经生理和病理生理学"等课程考试进行改革,受到学生欢迎和收到好的效果。各部分试题及功能如下:(1)对本课程总体认识、应用的思想、方法、学习状态和效果进行简述和自我评价(10分)。检测学生的连贯性思维能力和诚信度。(2)整合性闭卷试题2个(40分)。如"阐述右心衰患者水肿发生机制和对体内其它功能的影响,水肿和其它功能变化间的相互作用"检测学生对整合性知识的掌握和应用能力。(3)整合性开卷(通过讨论和查阅资料完成)试题2个(30分)。如"急性胃肠炎患者出现症状和体征的机制以及体液的运动变化"和"个体脚掌被尖锐物戳伤后会出现哪些功能活动的变化?阐述其机制"检测学生思考和分析复杂问题以及查阅和整合应用文献的能力。(4)自命题(开卷或闭卷)1个(10分)。发现学生普遍感兴趣的问题或掌握得比较好的知识,培养学生的自信力。(5)本课程学习中发现的问题和思考(10分)。学生在回答问题时提出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训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病理生理学 临床医学 基础医学 疾病发生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形成性评价体系在病理生理学PBL教学中的应用
5
作者 唐华 张春燕 +4 位作者 邹平 张春梅 陈蓉 黄珀 李著华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0期1897-1898,共2页
目的:探讨形成性评价体系在病理生理学PBL教学中的应用效果。方法:我们从2011年起对部分本科学生开展了PBL教学,并采用形成性评价对教学效果进行评估。评价体系包括:(1)个人自学和小组讨论记录:占总成绩的10%;(2)随堂测试:占10%;(3)阶... 目的:探讨形成性评价体系在病理生理学PBL教学中的应用效果。方法:我们从2011年起对部分本科学生开展了PBL教学,并采用形成性评价对教学效果进行评估。评价体系包括:(1)个人自学和小组讨论记录:占总成绩的10%;(2)随堂测试:占10%;(3)阶段考核:占20%,(2)和(3)的结果均及时反馈给学生;(4)学生自评和互评:包括提出、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查阅资料的能力,合作能力及讨论参与程度等指标,占10%;(5)教师评价:根据学生的表达能力、回答问题情况、PPT制作水平、团队协作情况等进行评价,占20%;(6)终末考试:增设病例分析题,占30%。结果:超过92.5%的学生支持形成性评价,认为能真实、客观地反映学习效果,充分调动学习积极性,并能激发自信和潜能,有助于综合素质的提高;同时通过学生自评、互评以及测试结果的及时反馈,使学生能认识到已经取得的进步和需要进一步提高的地方,从而有效调整学习活动。结论:我们建立的形成性评价体系对学习效果进行全面、客观的评估,注重对整个学习过程的评价,使学生真正成为考核评价体系的主体,为进一步提高PBL教学质量和学生综合素质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病理生理学 临床医学 基础医学 疾病发生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创新性整合生理和病理生理实验教学 被引量:1
6
作者 冯志强 邹平 +2 位作者 盘强文 黄珀 李著华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0期1909-1910,共2页
创新性整合生理和病理生理实验教学,在硕士研究生教学中应用10余年。教学内容均系任课教师自行设计的技术,如家兔闭胸心内和心外膜及体表心电图同步记录与分析;缺氧对大鼠中枢和神经-肌肉接头及骨骼肌疲劳的影响;心-肾反射活动和肾缺血... 创新性整合生理和病理生理实验教学,在硕士研究生教学中应用10余年。教学内容均系任课教师自行设计的技术,如家兔闭胸心内和心外膜及体表心电图同步记录与分析;缺氧对大鼠中枢和神经-肌肉接头及骨骼肌疲劳的影响;心-肾反射活动和肾缺血所致改变等。在完成预设项目基础上,学生设计1到2项不同处理并表述其思想。实验结束,准确标注结果,按论文格式写报告。不能用所掌握知识阐释的结果需提出见解和进一步研究的设想。如在"家兔不同状态闭胸心内和心外膜及体表心电图同步记录与分析"实验,观察到心室内外膜因缺血和血中儿茶酚胺浓度升高的状态下,部分动物发生心室内外膜电活动分裂。在电活动分裂期间,心室内外膜活动的节律和频率各异,体表心电图与心外膜的一致。学生查阅文献尚未见这类心律失常报道。通过和老师讨论,在理解其机制基础上,认识到这类心律失常可致心室内外膜机械活动分裂,心室泵血减少而对整体功能产生影响。继而得出符合逻辑的推理:在临床心导管术时,同步监测患者心内膜电活动和体表心电图,二者的节律和频率不一致,表明心室内外膜发生电活动分裂。学生反映整合性实验课程,使其视野扩展,创新思维以及提出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培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病理生理学 临床医学 基础医学 疾病发生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对立统一规律在生理和病理生理教学中的应用 被引量:1
7
作者 冯志强 李著华 +2 位作者 盘强文 冉兵 邹平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0期1903-1903,共1页
在生理和病理生理学中有许多既对立又统一的概念、体内的活动过程和调节机制,如:出血和止血、红细胞的生成和破坏、氧化和还原、脱水和水肿、肺泡表面张力和表面活性物质、肌的收缩和舒张过程、体液酸碱平衡机制、利尿和抗利尿、交感神... 在生理和病理生理学中有许多既对立又统一的概念、体内的活动过程和调节机制,如:出血和止血、红细胞的生成和破坏、氧化和还原、脱水和水肿、肺泡表面张力和表面活性物质、肌的收缩和舒张过程、体液酸碱平衡机制、利尿和抗利尿、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的作用、环境中的损伤因素和机体的抗损伤机制等。我们从1976年开始把这些问题应用于教学,启发学生思考和发现新的成对问题,探究这2个方面涉及的理论知识、既对立又统一的机制,以及在生理和病理时的动态变化及其整体意义。1997年编著《生理科学中的对立统一规律》和2000年编著《辩证生理学》,作为硕士研究生教材和本科生学习生理病理生理学时的参考书。对立统一规律在生理和病理生理教学中应用38年,学生反映有以下收获:(1)主动地对问题的思考、分析和讨论,对机体各种功能和调节在不同生理和病理生理状态下的优势转化,以及众多既对立又统一的机制在维持内稳态或参与疾病发生和发展过程中的作用等,有更深刻的理解;(2)通过对成对问题涉及的各种知识的分析、归纳和整理,获得新的高效的学习方法,培养辩证思考问题的能力;(3)在探索、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求知欲望增强,知识结构得以改造重建,为将来的学习和创造性工作奠定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病理生理学 临床医学 基础医学 疾病发生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整合性生理和病理生理理论教学模式及其应用
8
作者 冯志强 邹平 +2 位作者 赵春玲 李著华 黄珀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0期1885-1885,共1页
21世纪医学教育发展的趋势是走整合的道路。本院在硕士研究生"整合性生理和病理生理学"和医学本科生毕业前"临床应用生理和病理生理学"课程中,应用整合性生理和病理生理学的教学内容和模式,收到很好的效果。教学内... 21世纪医学教育发展的趋势是走整合的道路。本院在硕士研究生"整合性生理和病理生理学"和医学本科生毕业前"临床应用生理和病理生理学"课程中,应用整合性生理和病理生理学的教学内容和模式,收到很好的效果。教学内容和指导思想是:在整合生理和病理生理及其它医学课程的知识、研究进展、本科室人员研究工作的基础上融入哲学和人文知识,形成整合性专题;让学生获得专业知识的同时,思维和创新以及用语言表达科学问题等方面的能力都得到训练。整合性专题如:环境中的损伤因素和机体的抗损伤机制;心肌的生理特性和缺血的影响;心脏和血管及肾脏在整体血压稳定中的作用和高血压病时的改变等。教学模式是:提出整合性问题以激活学生思维;独立思考和分组讨论;引导学生将本专题涉及的基础和临床知识进行思考,拓展思路的同时产生和提出问题;分析每个问题要素是提出新问题;讨论和综合后上讲台发表见解;教师整合性讲解,学生获得新的知识构架时思考和提出具有整合性的新问题。学生反映:整合性的教学使他们的理论知识结构得以改造重建,为将来临床实践奠定基础;同时对其独立思考和分析问题、团队协作、整合应用医学和人文知识、创新思维等方面的能力都得到培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病理生理学 临床医学 基础医学 疾病发生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参附注射液对家兔急性肾缺血再灌注损伤的预防作用及机理研究 被引量:51
9
作者 杨树龙 冯志强 +1 位作者 邬丽莎 李莉华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3期353-356,共4页
目的 :观察参附注射液 (SF)对急性肾缺血 -再灌注损伤 (I-R)的预防作用及探讨其机理。方法 :采用左肾切除右肾动静脉夹闭 1h再灌注 3h致肾损伤的模型 ,术前连续 4d给予SF 2mL/kg,0 9%NaCl 2mL/kg (iv)。检测SF对肾I-R后血清和肾组织中... 目的 :观察参附注射液 (SF)对急性肾缺血 -再灌注损伤 (I-R)的预防作用及探讨其机理。方法 :采用左肾切除右肾动静脉夹闭 1h再灌注 3h致肾损伤的模型 ,术前连续 4d给予SF 2mL/kg,0 9%NaCl 2mL/kg (iv)。检测SF对肾I-R后血清和肾组织中超氧化物歧化酶 (SOD)、脂质过氧化产物丙二醛 (MDA) ,肾组织中NO、Na+ 、水平、WBC滞留数 ,肾小管计分及肾组织的超微结构的影响。结果 :SF明显降低肾I -R血和肾组织中MDA含量及肾组织中WBC滞留数、肾小管计分和Na+ 浓度 ;明显升高血和肾组织中SOD活性及肾组织中NO含量 ;减轻肾组织学损伤。但SF对肾组织Ca2 + 作用不明显。结论 :SF可能通过激活和保护内源性氧自由基清除剂SOD活性 ,直接灭活氧自由基 ,增加NO含量 ,抑制WBC粘附 ,抑制Na+ 内流等机理 ,发挥其预防急性I-R肾损伤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参附注射液 家兔 急性肾缺血 再灌注损伤 预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兔肾缺血再灌注损伤时TNF-α、IL-6和bFGF的变化及当归的影响 被引量:20
10
作者 李莉华 邬丽莎 +5 位作者 赵春玲 徐晓玉 邬于川 林海英 李先华 李达兵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9期1119-1121,共3页
目的 :探讨当归对兔肾缺血再灌注损伤的防治作用及其机制。方法 :健康成年日本大耳白兔 2 5只 ,随机均分为假手术对照 (control)组、单纯缺血再灌注 (IR)组和缺血再灌注 +当归 (RAS +IR)组。在肾缺血 1h再灌注4 8h后取肾组织作电镜检查 ... 目的 :探讨当归对兔肾缺血再灌注损伤的防治作用及其机制。方法 :健康成年日本大耳白兔 2 5只 ,随机均分为假手术对照 (control)组、单纯缺血再灌注 (IR)组和缺血再灌注 +当归 (RAS +IR)组。在肾缺血 1h再灌注4 8h后取肾组织作电镜检查 ,并测血清肌酐 (Cr)、肾组织肿瘤坏死因子 (TNF -α)、白细胞介素 - 6 (IL - 6 )和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 (bFGF)含量。结果 :IR组肾组织变性改变显著 ,RAS +IR组病变轻微 ;IR组Cr、TNF -α和IL - 6含量显著高于control组 (P <0 .0 5 ,P <0 0 5和P <0 0 1) ;RAS +IR组上述指标显著低于IR组。IR组bFGF含量显著低于control组 (P <0 0 1) ,RAS +IR组bFGF含量显著高于IR组 (P <0 0 1)和control组 (P <0 0 5 )。结论 :当归具有防治肾IR损伤的作用 ,其机制可能与其对TNF -α、IL - 6和bFGF等细胞因子的调控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当归 肾缺血 再灌注损伤 肿瘤坏死因子 白细胞介素6 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葛根素对甘油致急性肾功能衰竭兔血液流变学和肾血流量的影响 被引量:4
11
作者 张春梅 陈蓉 +3 位作者 唐华 王顺蓉 黄珀 李著华 《四川动物》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803-807,共5页
目的肌注甘油复制急性肾功能衰竭(ARF)兔模型,观察葛根素(Pue)对ARF兔血液流变学和肾血流量的影响。方法健康雄性日本大耳白兔30只,随机分为正常组、ARF模型组、Pue1组(20mg/kg)、Pue2组(40mg/kg)、Pue3组(80mg/kg)。各组于不同时间点... 目的肌注甘油复制急性肾功能衰竭(ARF)兔模型,观察葛根素(Pue)对ARF兔血液流变学和肾血流量的影响。方法健康雄性日本大耳白兔30只,随机分为正常组、ARF模型组、Pue1组(20mg/kg)、Pue2组(40mg/kg)、Pue3组(80mg/kg)。各组于不同时间点测量其肾血流量、血液流变学指标和肾功能指标(Cr、BUN),并观察肾组织形态学改变。结果与模型组比较,Pue2组和Pue3组治疗后各时间点Cr、BUN降低(P<0.05),血液流变学指标降低明显(P<0.05),肾血流量增加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Pue2组和Pue3组肾小管上皮细胞肿胀减轻,管型少见。结论葛根素可明显改善急性肾功能衰竭兔血液流变性,增加肾血流量,进而达到改善、减轻肾小管损害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葛根素 急性肾功能衰竭 血液流变学 肾血流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微量元素锶对1型糖尿病大鼠血清学指标影响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3
12
作者 万英 陈蓉 +3 位作者 李著华 冯志强 赵成涛 左伟 《重庆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9期1032-1035,共4页
目的:观察不同浓度锶矿泉水对1型糖尿病(type 1 diabetes mellitus,T1DM)大鼠的血糖、糖化血红蛋白(glycosylated hemoglobin,GHb)、血清甘油三酯(serum triglycerides,TG)、游离脂肪酸(free fatty acid,FFA)、胆固醇(total cholesterol... 目的:观察不同浓度锶矿泉水对1型糖尿病(type 1 diabetes mellitus,T1DM)大鼠的血糖、糖化血红蛋白(glycosylated hemoglobin,GHb)、血清甘油三酯(serum triglycerides,TG)、游离脂肪酸(free fatty acid,FFA)、胆固醇(total cholesterol,TC)含量的影响。方法:取健康成年Wistar大鼠150只,先复制T1DM模型(DM鼠)。将DM鼠随机分成A、B、C、D及DM组,分别予以实验方案饲喂处理。各组分别于1、2、3、4月随机处死6只大鼠,采血检测血糖、GHb、TG、FFA、TC含量。结果:第1、2、3、4月,A、B、C、D组及DM组血糖的整体比较无统计学差异(均P>0.05)。第1月,B、C组GHb较DM组显著降低(P<0.05),第2、3、4月,A、B、C、D组与DM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第1、2月,A、B、C、D组血清FFA均较DM组明显下降(P<0.05);第3、4月,D组较DM组明显下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第1月,B、C、D组血清TG均较DM组明显下降(P<0.05),D组下降最明显(P<0.01);第2月,D组较DM组明显下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第3、4月,A、B、C、D组与DM组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第1月,A、B、C、D组血浆TC与DM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第2月,D组较DM组明显下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第3、4月,A、B、C、D组与DM组比较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微量元素锶对T1DM大鼠未显示出明显的降低血糖和GHb的作用;但显示出较好的降低血清FFA、TG和TC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量元素 糖尿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GI_2对肾缺血再灌损伤兔肠系膜微循环和血液流变性的影响 被引量:3
13
作者 符庆瑛 李著华 +1 位作者 张艳青 张英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361-366,共6页
目的 :探讨前列腺素I2 (PGI2 )对兔肾缺血再灌注 (IR)损伤时肠系膜微循环和血液流变性的影响。方法 :采用钳夹肾动脉的方法建立急性肾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日本大耳白兔 36只 ,随机分为 :假手术对照 (sham)组、单纯缺血再灌注 (IR)组和P... 目的 :探讨前列腺素I2 (PGI2 )对兔肾缺血再灌注 (IR)损伤时肠系膜微循环和血液流变性的影响。方法 :采用钳夹肾动脉的方法建立急性肾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日本大耳白兔 36只 ,随机分为 :假手术对照 (sham)组、单纯缺血再灌注 (IR)组和PGI2 +IR(PGI2 )组。运用微循环显微镜自动摄像分析系统 ,于肾缺血 6 0min和再灌注12 0min时动态观察肠系膜微循环和测定血液流变学指标。结果 :①缺血期和再灌注期IR组的肠系膜微动、静脉管径减小 ,血流速度明显减慢 ,白细胞粘附聚集、白微栓及管周出血增多 ,全血粘度、血浆粘度、全血还原粘度、红细胞压积、红细胞聚集指数、血沉、血沉方程K值、纤维蛋白原含量增高 ,红细胞变形指数降低 ,与假手术对照组比较有显著差异 (P <0 .0 1或P <0 . 0 5 )。② 5 - 4 0ng·kg-1·min-1PGI2 可不同程度地影响肠系膜微循环和血液流变性 ,其中在10ng·kg-1·min-1PGI2 组 ,微血管管径和流速、白细胞粘附、白微栓、管周出血及上述各血液流变学指标与IR组比较显著差异 (P <0 . 0 1或P <0 . 0 5 ) ,与假手术对照组比较微血管管径明显增大 (P <0 .0 1) ,而其余指标无显著差异 (P >0 .0 5 )。结论 :肾IR损伤时肠系膜微循环和血液流变性异常 ,PGI2 对其具有明显的预防作用 ,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依前列醇 缺血 再灌注 血液流变学 肠系膜 微循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载脂蛋白M在急性肾衰大鼠肾组织中的表达及NF-κB抑制剂的干预作用 被引量:2
14
作者 唐华 李著华 +2 位作者 邹平 罗娜 张春梅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1期2141-2144,共4页
目的:观察肾组织载脂蛋白M(apoM)在缺血再灌注性急性肾衰(ARF)时的表达变化以及核因子-κB(NF-κB)特异性抑制剂-吡咯烷二硫代氨基甲酸盐(PDTC)对apoM表达的影响,探讨apoM是否参与ARF的发病机制。方法:建立大鼠缺血再灌注性急性肾衰模型... 目的:观察肾组织载脂蛋白M(apoM)在缺血再灌注性急性肾衰(ARF)时的表达变化以及核因子-κB(NF-κB)特异性抑制剂-吡咯烷二硫代氨基甲酸盐(PDTC)对apoM表达的影响,探讨apoM是否参与ARF的发病机制。方法:建立大鼠缺血再灌注性急性肾衰模型,分为假手术组、ARF组和PDTC组。采用Western blotting,检测不同时点肾皮质apoM和核内NF-κBp65亚基的表达。结果:ARF组各时点apoM水平较假手术组明显增高(P<0.01),且呈双峰型变化,于再灌注6h达第1次高峰,之后表达逐渐下降,从24h到48h表达再次上调;PDTC组apoM的变化趋势与ARF组相同,但各时点apoM水平较ARF组显著降低(P<0.01)。ApoM与核内NF-κBp65亚基的表达呈明显正相关。结论:apoM可能通过NF-κB的介导参与缺血再灌注性ARF的发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肾功能衰竭 急性 再灌注 载脂蛋白M类 NF-ΚB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慢性间断性低氧对大鼠海马神经元及生长相关蛋白的进行性影响 被引量:2
15
作者 陈燕 赵春玲 +1 位作者 罗礼容 余广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8期739-742,共4页
目的观察慢性间断性低氧(CIH)过程中大鼠海马神经元的组织结构及生长相关蛋白(GAP)-43表达的进行性变化。方法成年雄性Sprague-Dawley大鼠40只,随机分为对照组、CIH 1周组、CIH 3周组和CIH 5周组,每组各10只。后三组大鼠在自制缺氧舱内... 目的观察慢性间断性低氧(CIH)过程中大鼠海马神经元的组织结构及生长相关蛋白(GAP)-43表达的进行性变化。方法成年雄性Sprague-Dawley大鼠40只,随机分为对照组、CIH 1周组、CIH 3周组和CIH 5周组,每组各10只。后三组大鼠在自制缺氧舱内每天缺氧8 h,连续缺氧1周、3周和5周。HE染色后在光学显微镜下观察海马神经元组织结构;免疫组化方法检测海马神经元GAP-43的表达。结果 CIH大鼠海马出现变性坏死神经元,并且随着缺氧时间延长,上述改变呈逐渐加重趋势。与对照组比较,CIH组大鼠海马神经元GAP-43阳性表达增多,CIH后1周出现表达高峰(P=0.038),CIH后3周表达逐渐减少(P=0.382),CIH后5周表达接近正常水平(P=0.860)。结论随着缺氧时间延长,变性坏死神经元数量呈进行性增多,而GAP-43的表达却与此不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间断性低氧 生长相关蛋白 海马 大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壳寡糖对ARF兔肾的保护作用及其血液流变学的影响 被引量:2
16
作者 王顺蓉 唐华 +3 位作者 陈蓉 张春梅 刘琦 李著华 《四川动物》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601-604,F0002,共5页
目的探讨壳寡糖(Chitosanoligosaccharide,COS)对急性肾功能衰竭(ARF)兔肾的保护作用及其血液流变学的变化。方法选用健康雄性日本大耳白兔24只,随机均分为4组:ARF+NS组、ARF+COS组、NS+NS组和NS+COS组。观察兔灌胃48h后,血清尿素(BUN)... 目的探讨壳寡糖(Chitosanoligosaccharide,COS)对急性肾功能衰竭(ARF)兔肾的保护作用及其血液流变学的变化。方法选用健康雄性日本大耳白兔24只,随机均分为4组:ARF+NS组、ARF+COS组、NS+NS组和NS+COS组。观察兔灌胃48h后,血清尿素(BUN)和肌酐(Cre)水平的变化,肾皮质匀浆丙二醛(MDA)水平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的变化,以及血液流变学指标的变化。结果与ARF+NS组比较,ARF+COS组血清BUN和Cre明显降低(P<0.01);肾皮质匀浆MDA水平降低,SOD活性升高(P<0.05);Hct无明显变化,其他血液流变学指标均明显降低(P<0.01)。结论壳寡糖可通过抗氧化作用、改善血液流变学的变化,有效改善肾功能,起到保护肾脏的作用,为COS的临床利用提供又一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壳寡糖 氯化汞 急性.肾功能衰竭 血液流变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吗啡成瘾及戒断大鼠的前额叶皮质蛋白质组变化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1
17
作者 刘寒 张春燕 +1 位作者 杨烨 林海英 《中国药理学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8期1183-1184,共2页
利用蛋白质组学技术研究不同个体不同时间的中枢神经系统蛋白质表达变化,已逐步成为神经功能研究的发展趋势。研究显示,前额叶皮层(prefrontal cortex,PFC)参与了药物成瘾有关的学习和记忆过程以及认知、行为和情绪的变化的调节和... 利用蛋白质组学技术研究不同个体不同时间的中枢神经系统蛋白质表达变化,已逐步成为神经功能研究的发展趋势。研究显示,前额叶皮层(prefrontal cortex,PFC)参与了药物成瘾有关的学习和记忆过程以及认知、行为和情绪的变化的调节和控制。功能的改变,必然涉及蛋白的改变,既往研究多关注于单个蛋白在药物成瘾模型中的表达,但较少涉及蛋白整体水平表达的改变,故本研究拟用“蛋白质组学”方法寻找与吗啡成瘾及戒断相关的PFC蛋白质成分,从而进一步探讨阿片类药物成瘾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吗啡 成瘾 戒断综合征 双向凝胶电泳 蛋白质组 大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转录因子的氧化还原调节 被引量:3
18
作者 李著华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9期1863-1867,共5页
[A REVIEW] Transcription factors/activators are a group of proteins that bind to specific consensus sequences in the promoter regions of downstream target/effector genes.The up-or downregulation of effector genes will... [A REVIEW] Transcription factors/activators are a group of proteins that bind to specific consensus sequences in the promoter regions of downstream target/effector genes.The up-or downregulation of effector genes will ultimately lead to many biological changes such as proliferation,growth suppression,differentiation,or senescence.Transcription factors are subject to transcriptional and posttranslational regulation.This review will focus on the redox regulation of transcription factors/activators with emphasis on NF-kappa B,AP-1,SP-1,GR and P53.The redox regulation of transcriptional activators occurs through highly conserved cysteine residues in the DNA binding domains of these proteins.In vitro studies have shown that reducing environments increases,while oxidizing conditions inhibits sequence specific DNA binding of these transcriptional activators.Furthermore,redox-induced biochemical alterations sometimes lead to change in the biological functions of these proteins.Therefore,differential regulation of these transcriptional activators regulates many target/effector genes.The efficacy of different antioxidants to favorably influence the molecular mechanisms implicated in human disease should be a critical determinant of its selection for clinical studies and have an important impact on drug discovery for prevention and chemo therapy of human disease such as cancer,inflammation,atherosclerosis,aging and immunodeficiency diseas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转录因子 氧化还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吗啡成瘾和正常大鼠的前额叶皮质表达蛋白质组变化的初步研究
19
作者 杨烨 张春燕 +2 位作者 王斌 林海英 邬丽莎 《中国药理学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776-779,共4页
目的建立和比较吗啡成瘾与正常大鼠前额叶皮质(PFC)蛋白质双向电泳图谱,寻找和鉴定吗啡成瘾大鼠PFC中的差异蛋白表达谱。方法以固相pH梯度等电聚焦为第一向和垂直SDS-PAGE为第二向,分别对正常对照大鼠和吗啡成瘾大鼠的PFC蛋白质样品进... 目的建立和比较吗啡成瘾与正常大鼠前额叶皮质(PFC)蛋白质双向电泳图谱,寻找和鉴定吗啡成瘾大鼠PFC中的差异蛋白表达谱。方法以固相pH梯度等电聚焦为第一向和垂直SDS-PAGE为第二向,分别对正常对照大鼠和吗啡成瘾大鼠的PFC蛋白质样品进行二维分离,2-DE图谱经ImageMaster 2D Platinumv5.0软件分析,选取4个差异蛋白点用基质辅助激光解吸附离子化飞行时间质谱(MALDI-TOF-MS)进行鉴定。结果通过对2-DE图谱蛋白斑点的匹配及对比分析,与吗啡成瘾相关的差异表达蛋白斑点为87个;经质谱鉴定出2个有意义的差异表达的蛋白斑点:Snap25亚型β-Snap25突触相关蛋白25、β-肌动蛋白。结论吗啡成瘾组与正常对照组大鼠PFC蛋白表达存在差异;初步鉴定了大鼠前额叶皮质中与吗啡成瘾相关的差异蛋白,其表达的变化可能通过多种途经影响PFC神经元功能,为我们研究阿片类物质依赖作用机制提出了新的思路和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吗啡 成瘾 双向凝胶电泳 表达蛋白质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教师队伍建设中的团队合作机制
20
作者 冯志强 邹平 +2 位作者 冉兵 李著华 黄珀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0期1906-1906,共1页
我们参与教师队伍建设工作20余年,体会到团队合作机制在其中发挥重要作用。具体做法是:(1)组建团队:在教研室和学院内相邻科室选定7~10名思想作风正的教学名师和学科带头人组成团队,每个成员通过引领作用,参与教师队伍的建设工... 我们参与教师队伍建设工作20余年,体会到团队合作机制在其中发挥重要作用。具体做法是:(1)组建团队:在教研室和学院内相邻科室选定7~10名思想作风正的教学名师和学科带头人组成团队,每个成员通过引领作用,参与教师队伍的建设工作。(2)营造愉快和团结的工作氛围:良好的工作氛围有利于每个教师高效率地学习和工作。团队负责人在营造这种氛围中起关键作用。负责人在不断提高自身素质的前提下,以学科和每个教师的发展为工作目标;调动团队和队伍中每个成员的积极性,同时为其在攻读学位和晋职及住房等方面提供真情帮助。通过全体成员的主动参与和自觉维护,在团队和教研室内形成相互尊重、团结协作、优势互补和共同进步的和谐氛围。(3)学科发展促进队伍建设:学科发展与教师队伍建设互为因果。团队成员来自不同学科,为整合性的教学内容和模式的构建以及跨学科的研究提供条件。年轻教师在团队成员的课题组内接受教学和科研的思维方法以及实践能力的训练。通过团队成员的引领作用和课题组间的合作机制,不断产生教学和研究的新成果和新课题,吸引高学历人才加入教师队伍,促进学科和教师队伍的发展,每个教师的综合素质得到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病理生理学 临床医学 基础医学 疾病发生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