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辨识畏寒与恶寒病机的关键是卫气 被引量:11
1
作者 沈宏春 罗永兵 +1 位作者 王浩中 严石林 《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109-110,共2页
通过分析历代医书中畏寒与恶寒的含义,阐述畏寒与恶寒的用法,恶寒最初代指一切怕冷症状,宋代用畏寒部分代指外感怕冷,明清则畏寒与恶寒混用。在高等教育的中医诊断学教材中将畏寒与恶寒严格区分,怕冷这一症状,用恶寒描述的表示外感,用... 通过分析历代医书中畏寒与恶寒的含义,阐述畏寒与恶寒的用法,恶寒最初代指一切怕冷症状,宋代用畏寒部分代指外感怕冷,明清则畏寒与恶寒混用。在高等教育的中医诊断学教材中将畏寒与恶寒严格区分,怕冷这一症状,用恶寒描述的表示外感,用畏寒描述的表示内伤,对临床诊断无疑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是认为这容易导致初学者忽略怕冷形成的机理,对一些疑难病证的诊断容易产生错误,所以提出临床上区别畏寒与恶寒,关键在于判断卫气是虚弱还是阻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畏寒 恶寒 病机 卫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分时针刺胆经穴位对卵巢缺失大鼠TNF-β、IL-4以及T淋巴细胞亚群的影响 被引量:5
2
作者 陈枫 袁婉丽 +4 位作者 张岱权 王鸿度 陈庄 唐小平 江花 《中国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518-520,共3页
目的:以中医"凡十一藏皆取于胆"理论为指导,观察分时针刺阳陵泉、环跳、悬钟、京门经穴对卵巢缺失大鼠TNF-β、IL-4以及T淋巴细胞亚群的影响。方法:70只SD雌性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假手术组、模型组、治疗组(分时针刺胆... 目的:以中医"凡十一藏皆取于胆"理论为指导,观察分时针刺阳陵泉、环跳、悬钟、京门经穴对卵巢缺失大鼠TNF-β、IL-4以及T淋巴细胞亚群的影响。方法:70只SD雌性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假手术组、模型组、治疗组(分时针刺胆经干预4个组)。模型组、治疗组切除双侧卵巢,假手术组切除脂肪,治疗组分为平旦组、日中组、日西组、夜半组,分别于此四时进行针刺胆经干预治疗,针刺治疗三个月后处死大鼠,心脏取血,ELISA法测定血清中的TNF-β、IL-4;流式细胞技术测定T细胞亚群CD3、CD4、CD8。结果:经针刺胆经相关穴位治疗后,TNF-β、IL-4均显著升高(P<0.05);日中组、日西组、夜半组CD3+、CD4+也有升高(P<0.05)。结论:分时针刺胆经相关穴位能使卵巢缺失大鼠TNF-β、IL-4以及T淋巴细胞亚群得以复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卵巢切除 TNF-Β IL-4 T淋巴细胞亚群 胆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化瘀通络胶囊对脑缺血大鼠血管内皮细胞的影响 被引量:6
3
作者 尹思源 廖慧玲 +1 位作者 杨思进 谭群英 《辽宁中医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456-458,共3页
目的:观察化瘀通络胶囊对缺血性中风大鼠模型血管内皮细胞分泌功能的影响。方法:随机将大鼠60只随机分为6组:正常对照组、模型组、假手术组、化瘀通络胶囊大剂量组、化瘀通络胶囊中剂量组、化瘀通络胶囊小剂量组,中西医结合造模后,用药... 目的:观察化瘀通络胶囊对缺血性中风大鼠模型血管内皮细胞分泌功能的影响。方法:随机将大鼠60只随机分为6组:正常对照组、模型组、假手术组、化瘀通络胶囊大剂量组、化瘀通络胶囊中剂量组、化瘀通络胶囊小剂量组,中西医结合造模后,用药组给与化瘀通络胶囊,再进行血管内皮细胞分泌功能检测。结果:①化瘀通络胶囊组对缺血性中风血管内皮细胞分泌功能确有显著调节作用;②化瘀通络胶囊大、中、小剂量组对各指标影响无显著性差异,提示临床以小剂量为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缺血性中风 血管内皮细胞 化瘀通络胶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尺肤诊法 被引量:6
4
作者 沈宏春 唐瑛 +2 位作者 王浩中 于宏波 严石林 《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404-406,共3页
尺肤诊在中医四诊中有其不可替代的临床价值,今日之临床却鲜有用者。通过对尺肤诊部位、尺脉六变的临床意义、尺寸合参判断预后等方面进行辨析,认为尺肤诊的内容包括尺皮肤之寒热、润燥、坚脆,尺肤下脉动之缓急、小大、滑涩,临床上应全... 尺肤诊在中医四诊中有其不可替代的临床价值,今日之临床却鲜有用者。通过对尺肤诊部位、尺脉六变的临床意义、尺寸合参判断预后等方面进行辨析,认为尺肤诊的内容包括尺皮肤之寒热、润燥、坚脆,尺肤下脉动之缓急、小大、滑涩,临床上应全面理解,结合运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医诊法 尺肤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开通玄府认识熏洗疗法的作用机理 被引量:19
5
作者 江玉 和中浚 《中华中医药学刊》 CAS 2010年第9期1861-1863,共3页
熏洗疗法在中医临床取得了显著疗效,但对于熏洗疗法作用机理的探讨还有待深入,仍需用中医理论来解释临床作用的发挥。根据历代文献对熏洗疗法的讨论,以玄府理论为指导,较为深入分析开通玄府在熏洗疗法中的重要性。目前,开通玄府的方法... 熏洗疗法在中医临床取得了显著疗效,但对于熏洗疗法作用机理的探讨还有待深入,仍需用中医理论来解释临床作用的发挥。根据历代文献对熏洗疗法的讨论,以玄府理论为指导,较为深入分析开通玄府在熏洗疗法中的重要性。目前,开通玄府的方法用于阐释诸多疾病治疗的作用机理,诸如,内科疾病,耳鼻喉科、眼科以及心脑血管疾病的治疗等,至今尚未见明确解释熏洗法治疗疾病的作用机理。从这一角度切入讨论希望对丰富熏洗疗法的理论研究有一定补充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熏洗疗法 作用机理 玄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骨转换生化标志物昼夜节律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2
6
作者 王鸿度 陈庄 +3 位作者 扶世杰 张丰正 江花 江洋 《中国骨质疏松杂志》 CAS CSCD 2009年第12期944-948,943,共6页
骨转换生化标志物可对骨吸收和骨形成的过程提供快速、灵敏、且无创的监测。然而,它们的分泌水平呈现出夜晚或清晨高峰而午后或傍晚低谷的昼夜节律,引起学者们的关注。笔者综述了近20年骨转换生化标志物昼夜节律的研究进展。这一节律性... 骨转换生化标志物可对骨吸收和骨形成的过程提供快速、灵敏、且无创的监测。然而,它们的分泌水平呈现出夜晚或清晨高峰而午后或傍晚低谷的昼夜节律,引起学者们的关注。笔者综述了近20年骨转换生化标志物昼夜节律的研究进展。这一节律性波动,不仅对采样时间和治疗评估有临床意义,而且体现了骨代谢的一个重要的特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转换生化标志物 血清 尿 骨吸收 骨形成 昼夜节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医养生思想与中国传统文化的融合研究 被引量:8
7
作者 江玉 谭群英 王明杰 《医学与哲学(A)》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90-92,共3页
中医养生集儒、释、道各家思想的精髓,兼收并蓄,相得益彰,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其突出特点表现在吸收传统文化基础上有所发展,形成了天人相应崇尚自然,协调平衡以和为贵,形神兼养重在养神等理论核心,并以此指导后世养生实践。以《黄帝... 中医养生集儒、释、道各家思想的精髓,兼收并蓄,相得益彰,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其突出特点表现在吸收传统文化基础上有所发展,形成了天人相应崇尚自然,协调平衡以和为贵,形神兼养重在养神等理论核心,并以此指导后世养生实践。以《黄帝内经》为代表的中医养生理论著作,较全面而深刻地反映了这些养生思想,后世医家在此基础上不断加以补充,逐步完善。以古代文献为基础,分析中医养生与儒、释、道各家的融合,进一步认识、理解养生思想及原则,突出中医养生自身特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医养生 传统文化 中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古代麻醉术发明史 被引量:7
8
作者 江玉 和中浚 《医学与哲学(A)》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74-76,共3页
古代麻醉术的发明起源于中国,在现代麻醉传入前,中国在麻醉术的应用方面已有一定的经验积累和实际应用。东汉时期,华佗最早将麻醉技术用于外科,晋唐时期医家将全身麻醉法更多地用于临床,创造性地将针刺术用于麻醉,宋金元以后的认识和运... 古代麻醉术的发明起源于中国,在现代麻醉传入前,中国在麻醉术的应用方面已有一定的经验积累和实际应用。东汉时期,华佗最早将麻醉技术用于外科,晋唐时期医家将全身麻醉法更多地用于临床,创造性地将针刺术用于麻醉,宋金元以后的认识和运用更趋细密。历经几千年,麻醉术经过从经验到科学,从粗糙趋精细的漫长艰难探索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麻醉技术 发明 外科 发展史 文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内经》五味理论在《金匮要略》历节病中的运用 被引量:1
9
作者 唐瑛 王科闯 +3 位作者 沈宏春 万鹏 赖宇 张琦 《辽宁中医杂志》 CAS 2012年第4期641-642,共2页
《内经》在阴阳及五行学说的指导下,建构起比较系统的五味理论。《金匮要略》继承了《内经》的五味理论。本文择《金匮要略·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第五》的历节病中五味理论的运用,主要涉及到历节病病因病机及组方原则两个方面,强调... 《内经》在阴阳及五行学说的指导下,建构起比较系统的五味理论。《金匮要略》继承了《内经》的五味理论。本文择《金匮要略·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第五》的历节病中五味理论的运用,主要涉及到历节病病因病机及组方原则两个方面,强调《内经》丰富的五味理论,对临床实践具有重要地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五味 内经 金匮要略 历节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缺血性中风证型与血管内皮细胞分泌功能关系的研究 被引量:1
10
作者 廖慧玲 陈光伟 尹思源 《辽宁中医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2期2281-2283,共3页
目的:通过探讨缺血性中风病中医辨证分型与血管内皮细胞分泌功能的关系,力图进一步揭示缺血性中风病各证型的本质及演变规律,也将筛选出能反映临床疗效的客观、敏感指标。方法:以泸州地区200名急性缺血性中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辨证分型... 目的:通过探讨缺血性中风病中医辨证分型与血管内皮细胞分泌功能的关系,力图进一步揭示缺血性中风病各证型的本质及演变规律,也将筛选出能反映临床疗效的客观、敏感指标。方法:以泸州地区200名急性缺血性中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辨证分型,分组进行对比研究。结果:缺血性中风患者TXB2和6-keto-PGF1α存在明显直线相关和回归关系。结论:内皮细胞分泌功能可以作为缺血性中风中医证型的客观化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缺血性中风 血管内皮细胞分泌功能 中医证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中医养生内涵与中国传统文化 被引量:15
11
作者 江玉 《医学与哲学(A)》 北大核心 2010年第8期53-55,共3页
以古代文献为依据,研究中医养生内涵与中国传统文化形态间的密切关联。认为道家文化是中医养生理论的思想渊源,儒家的养德、致中和、卫生思想促进和丰富了中医养生,佛家的思想对中医养生文化起到补充作用。相互间不断发生碰撞,彼此交融... 以古代文献为依据,研究中医养生内涵与中国传统文化形态间的密切关联。认为道家文化是中医养生理论的思想渊源,儒家的养德、致中和、卫生思想促进和丰富了中医养生,佛家的思想对中医养生文化起到补充作用。相互间不断发生碰撞,彼此交融渗透,最终发展成独具特色的中医养生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医养生 传统文化 渊源 影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构建中医现代化的“医”“教”“研”新体系 被引量:3
12
作者 赵耀德 肖复燊 +1 位作者 梁伟华 欧光乾 《医学与哲学(A)》 北大核心 2007年第9期71-72,共2页
通过分析近100年来中医学的重要地位和当代中医学的发展现状以及在技术、投资和人才领域所面临的挑战,探讨传承和发展中医学的辨证关系以及发展中医学的重要性,提出建立国际化和现代化的中医学医疗、教育与科研新体系的具体措施。
关键词 中医 教育 系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