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核医学显像在心室重构中的应用 被引量:1
1
作者 赵晓斌 史蓉芳 《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0期798-800,共3页
心室重构(ventricular remodeling,VR)指各种损伤使心脏原来存在的物质和心脏形态学发生变化,是机体的一种适应性反应。VR组织学表现为心室腔扩大、进行性心功能减低、心肌细胞外胶原沉积、炎症细胞浸润、细胞凋亡等,同时伴有神经... 心室重构(ventricular remodeling,VR)指各种损伤使心脏原来存在的物质和心脏形态学发生变化,是机体的一种适应性反应。VR组织学表现为心室腔扩大、进行性心功能减低、心肌细胞外胶原沉积、炎症细胞浸润、细胞凋亡等,同时伴有神经和体液变化、容量超负荷等病理生理过程,常见原因有心肌梗死、高血压、心肌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室重构 体层摄影术 发射型计算机 单光子 综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T血管造影在诊断功能相关性冠状动脉狭窄中的应用 被引量:5
2
作者 李剑明 史蓉芳 +4 位作者 张立仁 李婷 董智 赵晓斌 徐冬生 《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9期703-706,710,共5页
目的以SPECT心肌灌注显像(MPI)为参考,评价CT血管造影检测功能相关性冠状动脉狭窄(FRCS)的诊断效能。资料与方法 2005-11~2011-03在天津医科大学心血管病临床学院同期(30d内)行冠状动脉CT血管造影(CCTA)和MPI的504例可疑或确诊冠状动... 目的以SPECT心肌灌注显像(MPI)为参考,评价CT血管造影检测功能相关性冠状动脉狭窄(FRCS)的诊断效能。资料与方法 2005-11~2011-03在天津医科大学心血管病临床学院同期(30d内)行冠状动脉CT血管造影(CCTA)和MPI的504例可疑或确诊冠状动脉疾病患者,以CCTA冠状动脉狭窄≥50%并伴有相应血管支配区域MPI灌注缺损作为诊断FRCS的参考标准。以病例或血管为观察对象,分别计算CCTA冠状动脉狭窄≥50%或≥75%时检测FRCS的诊断效能。结果以病例为观察对象,CCTA冠状动脉狭窄≥50%或≥75%检测FRCS的灵敏度、特异性、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分别为67.2%和35.8%、84.7%和97.3%、40.2%和66.7%、94.4%和90.8%,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以血管为观察对象,CCTA冠状动脉狭窄≥50%或≥75%检测FRCS的灵敏度、特异性、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分别为70.2%和33.7%、95.4%和99.0%、42.9%和60.0%、98.5%和97.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CTA具有较佳的排除FRCS的能力。当冠脉狭窄≥50%时,CCTA虽然对FRCS检测灵敏度较高,但其阳性预测值相对较差。当冠脉狭窄≥75%时,CCTA检测FRCS的阳性预测值有一定的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冠状动脉疾病 心肌灌注显像 体层摄影术 发射型计算机 单光子 功能相关性冠状动脉狭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平衡法心血池显像评价2例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心脏再同步治疗疗效 被引量:1
3
作者 李婷 史蓉芳 +1 位作者 李剑明 赵晓斌 《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7期534-535,共2页
心脏再同步治疗(cardiac resynchronization therapy,CRT)足慢性心力衰竭(CHF)的有效治疗手段,应用核素平衡法心血池显像(equilibrium radionuclide angiography.ERNA)能够评价心室收缩同步性及左右心室功能,并依此评估CRT的... 心脏再同步治疗(cardiac resynchronization therapy,CRT)足慢性心力衰竭(CHF)的有效治疗手段,应用核素平衡法心血池显像(equilibrium radionuclide angiography.ERNA)能够评价心室收缩同步性及左右心室功能,并依此评估CRT的疗效,目前国内相关报道较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力衰竭 门控血池显像 心室功能 心脏再同步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放射性核素显像在心脏性猝死中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
4
作者 孙茉茉 李剑明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953-956,共4页
运用无创性手段对心源性猝死(SCD)高危人群进行早期识别,从而规避危险因子、及早实施有效干预,进而减低猝死发生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放射性核素显像可通过SPECT或PET技术进行心肌血流灌注、心肌糖代谢或脂肪酸代谢、心脏交感神经活... 运用无创性手段对心源性猝死(SCD)高危人群进行早期识别,从而规避危险因子、及早实施有效干预,进而减低猝死发生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放射性核素显像可通过SPECT或PET技术进行心肌血流灌注、心肌糖代谢或脂肪酸代谢、心脏交感神经活性分布显像,为预测包括心脏猝死在内的心脏事件发生、识别高危人群、筛选植入式心脏复律除颤器适应证提供了无创性影像学诊断和评价方法,其中以123I-MIBG心脏交感神经活性分布单光子显像的研究和应用最为深入广泛,本研究对此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猝死 心脏 放射性核素显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工智能在放射性核素心肌灌注显像中的研究进展
5
作者 赵福锴 李剑明 《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2期1316-1322,1341,共8页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进步,人工智能在医学成像中的应用逐渐广泛,推动了核心脏病学中放射性核素心肌灌注显像的智能化和精准化发展。人工智能,尤其是机器学习和深度学习,在处理心肌灌注显像中的大量复杂数据、减少图像采集时间和辐射剂量...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进步,人工智能在医学成像中的应用逐渐广泛,推动了核心脏病学中放射性核素心肌灌注显像的智能化和精准化发展。人工智能,尤其是机器学习和深度学习,在处理心肌灌注显像中的大量复杂数据、减少图像采集时间和辐射剂量、提高图像质量、优化诊断准确性、自动化处理和预后评估等方面展现出巨大潜力。本文将从人工智能在心肌灌注显像的数据采集处理、衰减校正、图像后处理、诊断报告及患者预后评估等方面进行总结,为科研工作提供新的思路与方法,促进核心脏病学的工作朝着智能化、精准化方向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核心脏病学 放射性核素 心肌灌注显像 人工智能 综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骨显像肋骨单发浓聚灶分析 被引量:10
6
作者 李剑明 于树鹏 +1 位作者 裴著果 史蓉芳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745-747,共3页
目的探讨肋骨单发浓聚灶骨显像特点及临床意义。方法选择84例全身骨显像发现肋骨单发浓聚灶病例,将浓聚灶按位置划分为肋骨与肋软骨交界处、前肋、侧肋和后肋四个部位,按浓聚灶形状分为点状、团块状和条形三种,分别进行分析。结果骨显... 目的探讨肋骨单发浓聚灶骨显像特点及临床意义。方法选择84例全身骨显像发现肋骨单发浓聚灶病例,将浓聚灶按位置划分为肋骨与肋软骨交界处、前肋、侧肋和后肋四个部位,按浓聚灶形状分为点状、团块状和条形三种,分别进行分析。结果骨显像肋骨单发浓聚灶以点状、条形为主。点状浓聚灶分布以肋骨与肋软骨交界处及前肋居多,多为肋骨骨折(42/61,68.85%);绝大部分条形浓聚灶(18/19,94.74%)为肋骨转移瘤。后肋浓聚灶中,大部分(24/29,82.76%)为肋骨转移瘤。结论良恶性肋骨单发浓聚灶图像具有一定的特征性,有利于鉴别诊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肿瘤 肿瘤转移 体层摄影术 发射型计算机 单光子 肋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静脉糖负荷联合胰岛素法调控血糖在猪^(18)F-FDG PET/CT心肌显像中的应用 被引量:4
7
作者 李婷 李剑明 卢如明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9期1323-1327,共5页
目的观察静脉糖负荷联合胰岛素法在猪^(18)F-FDG PET/CT心肌显像中调控血糖的应用价值。方法以30头实验用小型猪建立急性心肌梗死模型,并于建模后第1、4周行^(18)F-FDG PET/CT心肌显像,图像质量分为优、良和差。采用静脉糖负荷联合胰岛... 目的观察静脉糖负荷联合胰岛素法在猪^(18)F-FDG PET/CT心肌显像中调控血糖的应用价值。方法以30头实验用小型猪建立急性心肌梗死模型,并于建模后第1、4周行^(18)F-FDG PET/CT心肌显像,图像质量分为优、良和差。采用静脉糖负荷联合胰岛素法调节血糖浓度,测量并计算基础血糖值、血糖升高百分比、二次血糖值、血糖下降百分比、末次血糖值、存活心肌百分比及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获得影响图像质量的因素。结果最终26头实验猪入组,完成PET/CT显像52头次,其中质量优组24头次,良组19头次,差组9头次。3组间基础血糖值、血糖升高百分比、二次血糖值、血糖下降百分比及末次血糖值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存活心肌百分比及LVEF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二元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基础血糖值、血糖升高百分比、血糖下降百分比和末次血糖值是影响图像质量的因素(P均<0.05)。结论以静脉糖负荷联合胰岛素法在实验猪^(18)F-FDG PET/CT心肌显像中调控血糖,是有效、可行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葡萄糖负荷 胰岛素 正电子发射型体层摄影术 心肌代谢显像 氟脱氧葡萄糖18F 动物实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肋骨骨折的^(18)F-FDGPET/CT图像特点分析 被引量:6
8
作者 李剑明 王晓明 +1 位作者 辛军 史蓉芳 《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144-147,共4页
目的分析肋骨骨折的18F-氟脱氧葡萄糖(18F-FDG)PET/CT图像特点。资料与方法收集24例肋骨骨折患者的18F-FDGPET/CT图像资料,以目测4分法评估肋骨病变处FDG浓聚程度,并且局部加做薄层CT,分析肋骨骨折在PET/CT中的FDG浓聚程度和CT特点。结... 目的分析肋骨骨折的18F-氟脱氧葡萄糖(18F-FDG)PET/CT图像特点。资料与方法收集24例肋骨骨折患者的18F-FDGPET/CT图像资料,以目测4分法评估肋骨病变处FDG浓聚程度,并且局部加做薄层CT,分析肋骨骨折在PET/CT中的FDG浓聚程度和CT特点。结果肋骨骨折处FDG浓聚目测评分结果显示,0分31个骨折病灶,1分20个骨折病灶,2分11个骨折病灶,3分2个骨折病灶。24例肋骨骨折的64个病变部位中,96.9%(62/64)的FDG浓聚程度不高于肝影。PET/CT对肋骨骨折的骨质形态显示效果不如局部薄层CT,尤其前者对不完全性骨折显示不清晰,而全部肋骨骨折在薄层CT上均可见不完全或完全性的骨折线、骨折断端错位和骨痂等。结论肋骨骨折的FDG浓聚程度及其CT影像改变有一定特点,有助于良恶性的鉴别诊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肋骨骨折 正电子发射断层显像术 氟脱氧葡萄糖F18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心肌SPECT显像观察卡托普利对犬心肌梗死后左心室重构的作用 被引量:3
9
作者 赵晓斌 张承刚 +3 位作者 晋建华 施龙宝 田蓉蓉 李思进 《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229-231,233,共4页
目的应用心肌SPECT显像观察卡托普利对实验犬急性心肌梗死后早期左心室重构的预防作用。材料与方法 34只杂种犬采用完全随机分组方法分为对照组(n=23)和治疗组(n=11)。开胸结扎所有犬的左前降支制作心肌梗死模型。治疗组术前3d口服卡托... 目的应用心肌SPECT显像观察卡托普利对实验犬急性心肌梗死后早期左心室重构的预防作用。材料与方法 34只杂种犬采用完全随机分组方法分为对照组(n=23)和治疗组(n=11)。开胸结扎所有犬的左前降支制作心肌梗死模型。治疗组术前3d口服卡托普利20mg,每天2次。术后6h行SPECT心肌显像,观察两组术前与术后左心室舒张末期容积(EDV)、收缩末期容积(ESV)、射血分数(EF)的变化。结果①对照组与治疗组分别有16只犬和6只犬成功建立模型并纳入实验。②对照组术前左心室EDV、ESV与术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81、2.83,P<0.05);术前EF与术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06,P>0.05)。治疗组术前EDV、ESV、EF与术后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0.76、0.56、1.20,P<0.05);两组术前EDV、ESV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08、0.94,P>0.05),术后EDV﹑ESV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12、9.91,P<0.05),EF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79,P>0.05)。结论急性心肌梗死前预防性使用卡托普利可阻止早期左心室重构;心肌SPECT显像对评价预防性使用卡托普利控制急性心肌梗死后早期左心室重构有重要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肌梗死 体层摄影术 发射型计算机 单光子 卡托普利 心室重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心肌致密化不全的诊断及影像学特征 被引量:10
10
作者 李剑明 史蓉芳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7期1411-1414,共4页
心肌致密化不全(NVM)是一种少见的先天性心肌病,其发病机制与基因突变有关,具有家族遗传性。心力衰竭、心律失常及体循环栓塞是NVM的三大主要临床特点。超声心动图是影像学诊断NVM的主要方法,同时该病在MRI、CT、心室造影和核素显像上... 心肌致密化不全(NVM)是一种少见的先天性心肌病,其发病机制与基因突变有关,具有家族遗传性。心力衰竭、心律失常及体循环栓塞是NVM的三大主要临床特点。超声心动图是影像学诊断NVM的主要方法,同时该病在MRI、CT、心室造影和核素显像上也有一些异常征象。影像学对于诊断和评价NVM具有重要临床应用和研究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肌病 诊断显像 心脏影像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声心动图评价偏心性主动脉瓣反流所致室壁冲击伤 被引量:2
11
作者 孙佳英 黄云洲 +7 位作者 王翠华 李冬蓓 任书堂 龙进 王勇 周建华 李婷 徐冬生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494-498,共5页
目的观察经胸彩色多普勒超声心动图评价偏心性主动脉瓣反流(AR)所致室壁冲击伤的效果。方法26例经胸彩色多普勒超声显示中量及以上偏心性AR患者反流束已明确冲击至室间隔或左心室游离壁某处并发生变形,分析其影像学资料,观察偏心性AR对... 目的观察经胸彩色多普勒超声心动图评价偏心性主动脉瓣反流(AR)所致室壁冲击伤的效果。方法26例经胸彩色多普勒超声显示中量及以上偏心性AR患者反流束已明确冲击至室间隔或左心室游离壁某处并发生变形,分析其影像学资料,观察偏心性AR对室壁造成冲击伤的形态学特点。结果偏心性AR高速射流冲击部位均位于室间隔或左心室游离壁基底段或中上段(26/26,100%)。其中4例(4/26,15.38%)下间隔和下壁均被冲击,5例(5/26,19.23%)仅下壁被冲击,13例(13/26,50.00%)下壁和下侧壁均被冲击,2例(2/26,7.69%)仅下侧壁被冲击,下间隔、下壁和下侧壁均被冲击者2例(2/26,7.69%)。被冲击室壁处均可见局部扩张(26/26,100%);6例(6/26,23.08%)运动幅度明显减低或消失,10例(10/26,38.46%)轻度减低,10例(10/26,38.46%)正常。CMR图像上除可见局部室壁扩张和运动减低外,严重者延迟增强时可见相应受损部位心肌纤维化改变。核素心肌灌注检查中,冲击伤重者可见局部心肌血流灌注和代谢减低均减低,而轻者无局部心肌血流灌注和代谢减低。结论彩色多普勒超声心动图可用于观察中量及以上偏心性AR直接冲击室壁所致损伤部位和程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动脉瓣关闭不全 超声心动描记术 室壁冲击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ET/CT正电子心肌灌注显像剂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6
12
作者 汪娇 李剑明 《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1期877-880,共4页
正电子发射型计算机体层摄影术/计算机辅助断层(positron emission computed tomography/computed tomography, PET/CT)作为一种代谢/解剖于一身的高级显像手段,可以从分子水平无创地定量显示人体内的生理、生化过程。核心脏病学已... 正电子发射型计算机体层摄影术/计算机辅助断层(positron emission computed tomography/computed tomography, PET/CT)作为一种代谢/解剖于一身的高级显像手段,可以从分子水平无创地定量显示人体内的生理、生化过程。核心脏病学已成为放射性核素显像中一门独立的医学分支学科。早在20世纪70年代,PET 显像已先后用于心肌血流灌注、心肌葡萄糖代谢、脂肪酸代谢及心脏受体功能等研究[1]。在国外,核素心肌显像,包括PET 或PET/CT 显像,被广泛应用于心血管疾病的诊断、疗效评价及预后判断等[2]。82Rb、13N-NH3、15O-H2O 等传统PET 心肌灌注显像剂由于半衰期较短等因素,临床应用受到一定的限制,而18F 由于物理半衰期适中,可以采用配送的方式送达使用科室,所以18F 标记的新型正电子心肌灌注显像剂成为目前国内外研究的热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正电子发射断层显像术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心肌灌注成像 造影剂 综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59例脊柱单发椎体病变的骨显像分析 被引量:3
13
作者 李剑明 李亚明 裴著果 《中国临床医学影像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219-221,共3页
目的:探讨59例脊柱单发椎体病变的骨显像特点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59例单发椎体病变骨显像资料,将脊柱单发椎体放射性异常分布情况分成5种:椎体局部点状浓聚、椎体半侧放射性异常浓聚、椎体整体放射性异常浓聚、椎体扁平状放... 目的:探讨59例脊柱单发椎体病变的骨显像特点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59例单发椎体病变骨显像资料,将脊柱单发椎体放射性异常分布情况分成5种:椎体局部点状浓聚、椎体半侧放射性异常浓聚、椎体整体放射性异常浓聚、椎体扁平状放射性异常浓聚、椎体放射性稀疏缺损。结果:59例单发椎体病变中,椎体转移瘤29例,其余30例为椎体良性病变。10例(100%,10/10)椎体局部点状浓聚者均为良性病变(椎体局部增生退变);12例(100%,12/12)椎体半侧浓聚者全部为椎体转移瘤;21例椎体整体浓聚者中,椎体转移瘤13例(61.9%,13/21);15例椎体扁平状浓聚者中,12例(80%,12/15)为良性压缩骨折,3例为转移瘤所致的病理性骨折;1例椎体放射性稀疏、缺损为转移瘤。结论:脊柱单个椎体病变的骨显像具有一定影像特点,掌握其特点有助于其良恶性鉴别诊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柱疾病 肿瘤转移 放射性核素显像 99M锝美罗酸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门控心肌灌注显像对孤立性心肌桥-壁冠状动脉患者的临床价值 被引量:2
14
作者 李剑明 李婷 +3 位作者 史蓉芳 赵晓斌 卢如明 梁钰 《中国临床医学影像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0期733-735,共3页
目的:探讨门控心肌灌注显像(G-MPI)对孤立性心肌桥-壁冠状动脉(MB-MCA)患者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同期行G-MPI和CT冠状动脉造影(CTCA)患者,选择孤立性MB-MCA者进行分析。全部病例分成无症状组和症状组(包括胸痛组和非胸痛组),以G-... 目的:探讨门控心肌灌注显像(G-MPI)对孤立性心肌桥-壁冠状动脉(MB-MCA)患者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同期行G-MPI和CT冠状动脉造影(CTCA)患者,选择孤立性MB-MCA者进行分析。全部病例分成无症状组和症状组(包括胸痛组和非胸痛组),以G-MPI诊断结果为心肌缺血或心肌梗死作为心肌灌注异常阳性标准,计算并比较G-MPI检测各组孤立性MB-MCA导致心肌灌注异常的阳性率。结果:符合入选标准的孤立性MB-MCA者共89例,其中G-MPI阳性者4例(均为心肌缺血),阳性率为4.5%(4/89);无症状组、非胸痛组和胸痛组G-MPI阳性率分别为0(0/31)、0(0/37)和19.1%(4/21),与其他组相比,胸痛组G-MPI阳性率较高(P<0.05)。结论:孤立性MB-MCA者导致心肌灌注异常的比例不高,心肌灌注显像能明确该病是否引起心肌缺血,为临床提供客观依据,以避免不必要的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脏病 放射性核素显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型多晶体PET/CT低剂量与自动毫安秒技术降低辐射剂量 被引量:2
15
作者 汪娇 李剑明 《中国介入影像与治疗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1期696-699,共4页
目的探讨新型多晶体PET/CT全身显像采用低剂量示踪剂注射与自动毫安秒技术相结合的方式,在降低辐射剂量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0例接受18 F-FDG PET/CT全身显像的患者,随机分为改良组和常规组,每组100例,改良组为示踪剂低剂量+自动毫... 目的探讨新型多晶体PET/CT全身显像采用低剂量示踪剂注射与自动毫安秒技术相结合的方式,在降低辐射剂量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0例接受18 F-FDG PET/CT全身显像的患者,随机分为改良组和常规组,每组100例,改良组为示踪剂低剂量+自动毫安秒技术,常规组为示踪剂标准剂量+固定毫安秒技术。对比观察两组图像质量,分别计算全身PET有效辐射剂量(EPET)、全身CT有效辐射剂量(ECT)及全身PET/CT有效辐射剂量总量(EPET/CT),并对两组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两组图像质量主观判断均满足诊断要求,改良组平均EPET、ECT、EPET/CT分别为(5.2±1.1)mSv、(3.6±2.2)mSv、(8.8±3.2)mSv,常规组分别为(6.0±0.8)mSv、(6.8±1.1)mSv、(12.8±1.9)mSv,改良组EPET、ECT、EPET/CT较常规组分别降低13.3%、47.0%、31.2%。结论新型多晶体PET/CT全身显像采用低剂量和自动毫安秒技术,在满足图像诊断质量要求的同时可有效降低受检者的辐射剂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辐射剂量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体层摄影术 发射型计算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8)F-flurpiridaz PET/CT测量心肌血流量:实验研究
16
作者 汪娇 李帅 +3 位作者 陈越 刘天文 张杰民 李剑明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27-31,共5页
目的与^(13)N-NH_(3)·H_(2)O显像对比,观察^(18)F-2-(1,1-二甲基乙基)-4-氯-5[[4-[[2-氟(^(18)F)乙氧基]甲基]苯基]甲氧基]-3-哌啶酮(^(18)F-flurpiridaz)PET/CT测量巴马小型猪绝对定量心肌血流量(MBF)的准确性和可行性。方法将10... 目的与^(13)N-NH_(3)·H_(2)O显像对比,观察^(18)F-2-(1,1-二甲基乙基)-4-氯-5[[4-[[2-氟(^(18)F)乙氧基]甲基]苯基]甲氧基]-3-哌啶酮(^(18)F-flurpiridaz)PET/CT测量巴马小型猪绝对定量心肌血流量(MBF)的准确性和可行性。方法将10只巴马小型猪随机分为实验组(n=5)与正常组(n=5);于实验组建立心肌梗死模型。对2组依次行^(18)F-flurpiridaz和^(13)N-NH_(3)·H_(2)O PET/CT静息显像;于次日对正常组行三磷酸腺苷(ATP)负荷显像。比较正常组^(18)F-flurpiridaz与^(13)N-NH_(3)·H_(2)O显像所示冠状动脉左前降支(LAD)、左旋支(LCX)、右冠状动脉(RCA)及左心室(LV)整体及其17个节段的静息MBF(rMBF)、负荷MBF(sMBF)及冠脉血流储备(CFR)差异,以及实验组心肌梗死区与正常区的rMBF差异。结果^(18)F-flurpiridaz显像与^(13)N-NH_(3)·H_(2)O显像所测正常组LAD、LCX、RCA、LV整体及其17个节段的rMBF、sMBF和CF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18)F-flurpiridaz显像与^(13)N-NH_(3)·H_(2)O显像所测实验组梗死区及正常区的rMBF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不同显像方法所测实验组梗死区rMBF均明显低于正常区(P均<0.05)。结论^(18)F-flurpiridaz PET/CT可用于测量巴马小型猪绝对定量MBF,结果与^(13)N-NH_(3)·H_(2)O显像测值无显著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心病 心肌灌注显像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氟放射性同位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缓释支架联合骨髓间质干细胞治疗猪心肌梗死的心肌SPECT显像
17
作者 赵晓斌 史蓉芳 +3 位作者 唐坤 赵健 王颖 刘晓程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410-413,共4页
目的评价心肌SPECT显像对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缓释支架联合骨髓间质干细胞(BM-MSCs)移植治疗中国实验用小型猪急性心肌梗死的价值。方法中国实验用小型猪18头,按完全随机法分为3组:机械打孔+空白支架(对照组)、机械打孔+b-FG... 目的评价心肌SPECT显像对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缓释支架联合骨髓间质干细胞(BM-MSCs)移植治疗中国实验用小型猪急性心肌梗死的价值。方法中国实验用小型猪18头,按完全随机法分为3组:机械打孔+空白支架(对照组)、机械打孔+b-FGF支架(单纯治疗组)、机械打孔+b-FGF支架+BM-MSCs(联合治疗组)。所有猪左前降支均被结扎制作心肌梗死模型。3组均在梗死区及周边区机械打孔并分别埋入空白支架、b-FGF支架、b-FGF支架+BM-MSCs;术后行心肌SPECT显像检测心肌血流的改变,同时还进行超声心动图、免疫组化检查。结果术后6周,治疗组梗死心肌质量差值、短轴缩短率、新生血管密度均高于对照组(P<0.05),且联合治疗组高于单纯治疗组(P<0.05)。结论b-FGF缓释支架联合BM-MSCs能够改善心肌梗死区域血流、促进血管生长、提高心功能;心肌SPECT显像是评估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缓释支架联合骨髓间质干细胞治疗急性心肌梗死效果有价值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髓间质干细胞移植 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 体层摄影术 发射型计算机 单光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前^(13)N-NH_3/^(18)F-FDG PET显像检测冬眠心肌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7
18
作者 孙茉茉 李剑明 刘志刚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7期1003-1008,共6页
目的探讨PET/CT检测冬眠心肌数量预测伴有心功能不全的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以下简称冠心病)患者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后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改善的价值并寻找与心脏主要不良事件(MACE)相关的影响因素。方法收集46例LVEF严重... 目的探讨PET/CT检测冬眠心肌数量预测伴有心功能不全的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以下简称冠心病)患者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后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改善的价值并寻找与心脏主要不良事件(MACE)相关的影响因素。方法收集46例LVEF严重减低(≤40%)且接受CABG的冠心病患者,术前均接受超声心动图检查,且行^(13)N-NH_3/^(18)F-FDG PET/CT心肌灌注-代谢显像评估冬眠心肌数量,于术后3~32个月复查超声心动图,评价LVEF情况,并追踪MACE发生情况。根据术后LVEF将患者分为LVEF改善组和LVEF未改善组,筛选两组有统计学差异的因素,并以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术后LVEF改善的影响因素;采用ROC曲线确定预测CABG术后LVEF能否改善的冬眠心肌数量的界值;根据随访中发生MACE与否将患者分为两组,分析与MACE发生的相关因素。结果与LVEF未改善组比较,术后LVEF改善组冬眠心肌数量较多,瘢痕心肌数量较少,患者术前左心室收缩末期容积(LVESV)较小,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冬眠心肌数量及术前LVESV是CABG术后影响LVEF改善的独立因子;冬眠心肌预测LVEF改善的界值为21%;与MACE事件发生有关的因素为二尖瓣重度反流。结论 PET/CT检测冬眠心肌数量对预测伴心功能不全冠心病患者CABG后LVEF改善情况具有重要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正电子发射型体层摄影术 心肌灌注显像 代谢显像 冬眠 心肌 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8)F标记新型正电子心肌灌注显像剂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4
19
作者 李帅 李剑明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926-929,共4页
心肌灌注显像是诊断冠心病、评估冠状动脉病变程度和范围、评估疗效和判断预后的重要影像学方法。18 F标记的新型正电子心肌灌注显像剂包括亲脂性阳离子类显像剂和线粒体复合物Ⅰ(MC-Ⅰ)抑制剂类显像剂,其中MC-Ⅰ抑制剂Flurpiridaz已进... 心肌灌注显像是诊断冠心病、评估冠状动脉病变程度和范围、评估疗效和判断预后的重要影像学方法。18 F标记的新型正电子心肌灌注显像剂包括亲脂性阳离子类显像剂和线粒体复合物Ⅰ(MC-Ⅰ)抑制剂类显像剂,其中MC-Ⅰ抑制剂Flurpiridaz已进入Ⅲ期临床试验。本文围绕18F标记的新型正电子心肌灌注显像剂摄取机制及特点及其应用前景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氟脱氧葡萄糖F18 正电子发射断层显像术 心肌灌注显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衰减校正对碲锌镉SPECT定量分析心肌血流量与心肌血流储备的影响
20
作者 庞泽堃 李剑明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1期1741-1744,共4页
目的观察衰减校正(AC)对碲锌镉(CZT)SPECT定量分析心肌血流量(MBF)与心肌血流储备(MFR)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79例接受CZT-SPECT心肌灌注显像的疑诊或确诊冠心病患者,分别将AC处理前、后图像纳入非AC组(n=79)与AC组(n=79),测算左心室(... 目的观察衰减校正(AC)对碲锌镉(CZT)SPECT定量分析心肌血流量(MBF)与心肌血流储备(MFR)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79例接受CZT-SPECT心肌灌注显像的疑诊或确诊冠心病患者,分别将AC处理前、后图像纳入非AC组(n=79)与AC组(n=79),测算左心室(LV)、左前降支(LAD)、左回旋支(LCX)及右冠状动脉(RCA)的静息MBF(rMBF)、负荷MBF(sMBF)及MFR,并进行定量分析。结果AC组LV、LAD、LCX及RCA的rMBF与sMBF均低于非AC组(P均<0.001),而组间MFR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非AC组LV、LAD、LCX及RCA的rMBF、sMBF及MFR均与AC组上述参数测值呈中度正相关(P均<0.001)。结论AC可致CZT-SPECT定量分析冠状动脉各主要分支MBF结果减低,但对MFR无明显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心病 心肌灌注显像 体层摄影术 发射型计算机 单光子 衰减校正 碲锌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