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1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循证医学教学模式在研究生神经病理性疼痛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被引量:7
1
作者 张颜波 赵同 +3 位作者 张敬军 王海涛 李思颉 牛敬忠 《中国疼痛医学杂志》 CAS CSCD 2015年第6期427-429,433,共4页
目的:探讨循证医学教学模式在研究生神经病理性疼痛教学中的可行性和效果分析。方法:选取神经内科实习的研究生40名,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每组各20名)。分别采取传统医学教学模式和循证医学教学模式。通过调查问卷和临床技能考核方... 目的:探讨循证医学教学模式在研究生神经病理性疼痛教学中的可行性和效果分析。方法:选取神经内科实习的研究生40名,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每组各20名)。分别采取传统医学教学模式和循证医学教学模式。通过调查问卷和临床技能考核方法探讨循证医学教学模式的可行性和教学效果。结果:(1)对照组和实验组入科时对神经病理性疼痛感兴趣百分比分别为35%和40%;出科时实验组与对照组相比兴趣增加(P<0.05);实验组出科时比入科时兴趣也明显提高(P<0.05)。(2)对照组入科时认为循证医学教学模式有利于临床实践和就业的占30%,实验组占35%;出科时实验组与对照组相比重要性认识上提高(P<0.05);实验组出科时比入科时相比重要性认识上同样提高(P<0.05)。(3)实验组与对照组相比,在病史采集、体格检查、病历书写、基本操作和病例分析方面均有提高(P<0.05),尤其在病历书写和病例分析方面明显提高(P<0.01)。结论:开展研究生神经病理性疼痛循证医学教学模式具有可行性和必要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循证医学 神经病理性疼痛 研究生 教学模式 EVIDENCE-BASED MEDICINE (EBM)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偏头痛模型大鼠三叉神经脊束核神经元兴奋性增高及蛋白激酶Cε膜转位增加 被引量:12
2
作者 李思颉 谢娜 +5 位作者 邵国 张伟 胡冬梅 杨明峰 袁慧 张颜波 《中国疼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0期604-608,共5页
目的:探讨蛋白激酶Cε(protein kinase Cε,PKCε)对偏头痛中枢敏感化大鼠三叉神经脊束核神经元兴奋性的影响。方法:实验选取200~250 g雄性SD大鼠共60只;随机均分为正常组(N组)、假手术组(C组)、偏头痛模型组(M组)、氯仿组(L组)和PKC... 目的:探讨蛋白激酶Cε(protein kinase Cε,PKCε)对偏头痛中枢敏感化大鼠三叉神经脊束核神经元兴奋性的影响。方法:实验选取200~250 g雄性SD大鼠共60只;随机均分为正常组(N组)、假手术组(C组)、偏头痛模型组(M组)、氯仿组(L组)和PKCε抑制剂H-7组(H-7组),每组大鼠12只。进行三叉神经脊束核神经元放电记录和PKCε膜转位水平检测。结果:(1)放电频率变化百分比:造模后,三叉神经脊束核细胞外放电频率增加,造模后2 h为造模前的(325.88±47.32)%;M放电频率变化百分比高于N组和C组。L组放电频率变化百分比与M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H-7组放电频率变化百分比低于M和L组。(2)膜转位水平:M组、L组PKCε膜转位水平高于N组和C组;L组与M组相比,PKCε膜转位水平无明显变化;H-7组膜转位水平低于其余四组。结论:偏头痛中枢敏感化过程中,三叉神经脊束核神经元兴奋性和PKCε膜转位增加,PKCε抑制剂H-7能减少神经元兴奋性和PKCε膜转位,说明PKCε可能参与大鼠偏头痛中枢敏感化的形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蛋白激酶CΕ 偏头痛 中枢敏感化 神经元兴奋性 膜转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氧化氮与脑血管痉挛性神经元损伤和L-精氨酸的作用 被引量:5
3
作者 孙保亮 张苏明 +3 位作者 夏作理 杨明峰 邱平明 袁慧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期76-79,共4页
目的 :探讨一氧化氮 (NO)与蛛网膜下腔出血 (SAH)后脑血管痉挛 (CVS)所致神经元损伤的关系及L-精氨酸 (L -Arg)的保护作用。方法 :应用血管内穿刺法建立大鼠SAH模型 ,将动物随机分为假手术组 (SO组 )、SAH组和SAH +L -Arg组。动态检测 2... 目的 :探讨一氧化氮 (NO)与蛛网膜下腔出血 (SAH)后脑血管痉挛 (CVS)所致神经元损伤的关系及L-精氨酸 (L -Arg)的保护作用。方法 :应用血管内穿刺法建立大鼠SAH模型 ,将动物随机分为假手术组 (SO组 )、SAH组和SAH +L -Arg组。动态检测 2 4h内大脑顶叶皮层局部脑血流量 (rCBF) ,测量基底动脉 (BA)管径变化 ,测定不同时点血清NO(NO-2 /NO-3 )水平和血浆ET -1含量 ,并行海马神经元形态学观察。结果 :假手术对各项指标无显著影响。SAH组术后rCBF迅速降低 ,1h达最低值 ,并持续 2 4h ;SAH后BA管径明显缩小 ;血清NO-2 /NO-3 含量明显减少 ,血浆ET -1含量逐渐增加 ,海马神经元显著损伤。与SAH组比较 ,SAH +L -Arg组rCBF下降的速度减慢、程度减轻 ;BA管径缩小的程度减轻 ;血清NO-2 /NO-3 水平降低和血浆ET -1含量增高的变化减轻 ;海马神经元损伤的程度减轻。结论 :血清NO浓度的降低参与了CVS性神经元损伤 ,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蛛网膜下腔出血 一氧化氮 内皮缩血管肽类 脑血管痉挛性神经元损伤 L-精氨酸 脑血管疾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亚硒酸钠对沙土鼠海马CA1区神经元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影响 被引量:6
4
作者 胡冬梅 李义召 +5 位作者 王海涛 张秋玲 史中沂 张敬军 黄庆玉 聂斌 《中国药理学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268-271,共4页
目的探讨亚硒酸钠对沙土鼠海马CA1区神经元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影响。方法采用夹闭双侧颈动脉法制备沙土鼠前脑缺血/再灌注模型,双重染色,电镜下观察各组海马CA1区神经元的超微结构变化。TUNEL染色光镜下观察和计数凋亡神经元,计算凋亡密... 目的探讨亚硒酸钠对沙土鼠海马CA1区神经元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影响。方法采用夹闭双侧颈动脉法制备沙土鼠前脑缺血/再灌注模型,双重染色,电镜下观察各组海马CA1区神经元的超微结构变化。TUNEL染色光镜下观察和计数凋亡神经元,计算凋亡密度。结果硒处理组沙土鼠脑缺血/再灌注后,神经元超微结构的病理形态损伤减轻,凋亡细胞减少,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结论亚硒酸钠对沙土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海马CA1区神经元超微结构及凋亡细胞具有保护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缺血/再灌注损伤 亚硒酸钠 超微结构 凋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吡哆醇对脑淋巴引流阻滞所致SAH后神经细胞凋亡加重的影响
5
作者 王轩 陈锋 +4 位作者 高兵 高向东 贾丽丽 杨明峰 孙保亮 《中国药理学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7期926-930,共5页
目的探讨脑淋巴引流阻滞(CLB)对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后神经细胞凋亡的影响和吡哆醇的缓解作用及相关机制。方法健康成年Wistar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SAH组、SAH+CLB组、SAH+CLB+吡哆醇组、SAH+CLB+生理盐水组。采用枕大池2次注血法... 目的探讨脑淋巴引流阻滞(CLB)对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后神经细胞凋亡的影响和吡哆醇的缓解作用及相关机制。方法健康成年Wistar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SAH组、SAH+CLB组、SAH+CLB+吡哆醇组、SAH+CLB+生理盐水组。采用枕大池2次注血法建立SAH模型。于第2次注血3 d后检测相关指标。SAH+CLB+吡哆醇组于CLB术前30 min按50 mg.kg-1腹腔注射吡哆醇生理盐水溶液,每天以上述半量重复注射2次。采用TUNEL荧光标记法检测原位凋亡情况;免疫组织化学激光共聚焦检测大鼠皮层神经细胞Caspase-3和Bcl-2的蛋白表达。结果①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其余各组大鼠TUNEL阳性细胞表达均明显升高,而SAH+CLB组和SAH+CLB+生理盐水组又明显高于SAH组(P<0.01),SAH+CLB+吡哆醇组与SAH+CLB组比较表达有所减弱(P<0.01)。②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其余各组大鼠皮层神经细胞Caspase-3蛋白表达均明显升高,而SAH+CLB组和SAH+CLB+生理盐水组最高,与SAH组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P<0.01),SAH+CLB+吡哆醇组与SAH+CLB组比较表达有所减弱(P<0.01)。③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其余各组大鼠皮层神经细胞Bcl-2蛋白表达均明显升高,而SAH+CLB组和SAH+CLB+生理盐水组明显低于SAH组(P<0.01),SAH+CLB+吡哆醇组较SAH+CLB组表达增强。结论脑淋巴引流阻滞可以通过Caspase-3高表达和Bcl-2低表达加重SAH后大鼠皮层神经细胞的凋亡,而吡哆醇具有一定的缓解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淋巴引流 蛛网膜下腔出血 大鼠 凋亡 吡哆醇 CASPASE-3 Bcl-2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代谢型谷氨酸受体负向变构剂JNJ16259685对蛛网膜下腔出血大鼠神经元的保护作用 被引量:2
6
作者 张程 谢荣霞 +1 位作者 孙保亮 张宗勇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1期578-583,共6页
目的探讨代谢型谷氨酸受体1(m GluR1)的负向变构剂JNJ16259685对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后神经功能的保护作用及其机制。方法选取SPF级SD雄性大鼠90只,完全随机分为假手术组(18只)、SAH+安慰剂组(36只)、SAH+JNJ16259685组(36只),采用血管... 目的探讨代谢型谷氨酸受体1(m GluR1)的负向变构剂JNJ16259685对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后神经功能的保护作用及其机制。方法选取SPF级SD雄性大鼠90只,完全随机分为假手术组(18只)、SAH+安慰剂组(36只)、SAH+JNJ16259685组(36只),采用血管内穿刺法制作SAH模型。术后2、24、48 h,SAH+安慰剂组腹腔注射含5%二甲基亚砜(DMSO)的无菌水,SAH+JNJ组腹腔注射1 mg/kg JNJ16259685(溶解于5%DMSO的无菌水)。SAH后72 h,采用Garcia评分标准评估神经功能缺损,干湿重法检测脑水肿,伊文思蓝法评估血-脑屏障通透性,利用钙测定试剂盒检测线粒体钙离子浓度,免疫荧光观察神经元凋亡。采用Graph Pad 7. 0软件对3组间各指标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与假手术组比较,SAH+安慰剂组的Garcia评分[(11. 0±0. 4)分]降低,左右脑半球脑组织水含量[分别为(80. 5±0. 1)%、(80. 3±0. 2)%]、伊文思蓝溢出量(2. 8±0. 2)、基底皮质线粒体钙离子浓度(2. 5±0. 3)、基底皮质和海马CA1区神经元凋亡[活性caspase-3/Neu N阳性细胞数分别为(300±30)个/mm^2、(20±2)个/mm]均增加(均P <0. 05);而SAH+JNJ组Garcia评分[(13. 0±0. 5)分]显著高于SAH+安慰剂组,左右脑半球脑组织水含量[分别为(79. 8±0. 2)%、(79. 3±0. 1)%]、伊文思蓝溢出量(1. 8±0. 2)、基底皮质线粒体钙离子浓度(1. 7±0. 1)、基底皮质和海马CA1区神经元凋亡数目[活性caspase-3/Neu N阳性细胞数分别为(180±10)个/mm^2、(12±2)个/mm]均较SAH+安慰剂组减少(均P <0. 05)。结论 SAH后,JNJ16259685减轻脑水肿及降低血-脑屏障通透性,抑制皮质线粒体钙离子浓度增加,减少神经元凋亡,从而发挥神经保护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蛛网膜下腔出血 神经元 代谢型谷氨酸受体1 JNJ16259685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鼠福尔马林内脏炎症痛过程中脊髓PKC、PKCε膜转位的变化 被引量:16
7
作者 张颜波 高翠英 +1 位作者 李菁锦 吕国蔚 《中国疼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91-95,共5页
目的:初步探讨PKC、PKCε在内脏炎症痛过程中的作用。方法:本实验用福尔马林(F)直肠粘膜下注射的内脏炎症痛模型,经脊髓蛛网膜下腔插管分别给予PKC、PKCε激动剂PMA(phorbol12 myristate13 acetate)和抑制剂H 7(1 (5 isoquinolinesulfon... 目的:初步探讨PKC、PKCε在内脏炎症痛过程中的作用。方法:本实验用福尔马林(F)直肠粘膜下注射的内脏炎症痛模型,经脊髓蛛网膜下腔插管分别给予PKC、PKCε激动剂PMA(phorbol12 myristate13 acetate)和抑制剂H 7(1 (5 isoquinolinesulfonyl)2 methylpiperazinedihydrochloride),结合SDS 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SDS PAGE)、蛋白印迹 (Western blot)等生化技术。选用成年健康Wistar大鼠,随机分 4组: 正常对照组N,内脏痛组(F+NaCl),PMA组(F+PMA)和H 7组(F+H 7)。共分福尔马林直肠内致炎后 30min、60min和 120min三个时间段。结果:在福尔马林直肠致炎后 60min内,F+NaCl组与N组PKC、PKCε膜转位相比分别明显增高 (P<0. 01);F+PMA组与F+NaCl组PKC、PKCε相比分别明显增高(P<0. 05);F+IT+H 7组与F+IT+NaCl组PKC、PKCε相比分别明显降低 (P<0. 05 )。结论: 福尔马林致内脏炎症痛过程中PKC、PKCε被激活,提示PKC、PKCε可能参与了内脏炎症痛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KCΕ 福尔马林 炎症痛 SDS-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 脊髓 转位 Wistar大鼠 直肠粘膜下注射 蛛网膜下腔插管 正常对照组 初步探讨 蛋白印迹 痛模型 激动剂 抑制剂 内脏痛 PMA 直肠内 时间段 比分 致炎 增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加巴喷丁对偏头痛患者负性情绪和生活质量影响的研究 被引量:21
8
作者 赵晓霞 李美艺 +2 位作者 牛敬忠 胡冬梅 张颜波 《中国疼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218-221,共4页
目的:探讨加巴喷丁(GBP)对偏头痛患者负性情绪及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81例偏头痛患者随机分为GBP组(n=41)和氟桂利嗪组(n=40),采用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抑郁自评量表(self-rating depressive scale,SDS)、焦虑自... 目的:探讨加巴喷丁(GBP)对偏头痛患者负性情绪及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81例偏头痛患者随机分为GBP组(n=41)和氟桂利嗪组(n=40),采用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抑郁自评量表(self-rating depressive scale,SDS)、焦虑自评量表(self-rating anxious scale,SAS)和中国版SF-36量表分别评价疼痛程度、负性情绪及生活质量。两组于治疗前及治疗后第1、2、4周各评分1次。结果:治疗后1、2和4周与治疗前相比,患者VAS评分均明显降低(P<0.05),GBP组显著低于氟桂利嗪组(P<0.05);GBP组总有效率(91.2%)明显高于氟桂利嗪组(41.2%)(P<0.05)。4周后两组SDS、SAS评分均明显降低,生活质量不同程度改善(P<0.05);GBP组SDS、SAS评分均明显低于氟桂利嗪组(P<0.05);除躯体功能和肌体疼痛指标外,GBP组SF-36评分显著高于氟桂利嗪组(P<0.05)。结论:GBP在有效缓解偏头痛的同时可明显减轻患者负性情绪,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偏头痛 GBP 抑郁自评量表 焦虑自评量表 生活质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加巴喷丁对大鼠内脏炎症痛的镇痛作用及机制初步研究 被引量:9
9
作者 张继国 张颜波 +1 位作者 杨明峰 高允生 《中国药理学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1期1610-1614,共5页
目的探讨加巴喷丁对大鼠内脏炎症痛的镇痛作用及初步机制。方法成年健康Wistar大鼠,随机分为4组:对照组、模型组、生理盐水组和加巴喷丁组。观察①造模后以15 min为一个时间段,共2 h,计算内脏疼痛分数;②造模后以15 min为一个时间段,共2... 目的探讨加巴喷丁对大鼠内脏炎症痛的镇痛作用及初步机制。方法成年健康Wistar大鼠,随机分为4组:对照组、模型组、生理盐水组和加巴喷丁组。观察①造模后以15 min为一个时间段,共2 h,计算内脏疼痛分数;②造模后以15 min为一个时间段,共2 h,记录脊髓背角神经元放电频率的变化;③造模后30、60和120 min时间点,检测PKC膜转位水平。结果①加巴喷丁组在前90 min内疼痛分数低于模型组(P<0.05或P<0.01),模型组与生理盐水组相比差异无显著性(P>0.05);②加巴喷丁组在致炎后0~15min和15~30 min两时间段的脊髓背角神经元放电频率与模型组组致炎后0~15 min与15~30 min的放电频率相比降低(P<0.01);模型组和生理盐水组相比差异无显著性(P>0.05);③加巴喷丁组与模型组相比,PKC膜转位水平降低(P<0.01或P<0.05);模型组与生理盐水组相比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加巴喷丁可能通过减少PKC膜转位水平,抑制PKC的激活,对内脏炎症痛有镇痛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加巴喷丁 内脏 炎症痛 蛋白激酶C 膜转位 疼痛评分 放电频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加巴喷丁对偏头痛病人发作期血浆降钙素基因相关肽、蛋白激酶C水平的影响 被引量:12
10
作者 张家君 张灿文 +3 位作者 胡冬梅 袁慧 牛敬忠 张颜波 《中国疼痛医学杂志》 CAS CSCD 2017年第12期907-911,共5页
目的:通过观察偏头痛急性发作期病人加巴喷丁治疗后血浆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alcitonin gene-related peptide,CGRP)和蛋白激酶C(Protein kinase C,PKC)水平的变化,探讨加巴喷丁治疗偏头痛急性发作的作用机制。方法:偏头痛病人按照随机数... 目的:通过观察偏头痛急性发作期病人加巴喷丁治疗后血浆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alcitonin gene-related peptide,CGRP)和蛋白激酶C(Protein kinase C,PKC)水平的变化,探讨加巴喷丁治疗偏头痛急性发作的作用机制。方法:偏头痛病人按照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氟桂利嗪对照组和加巴喷丁治疗组,对照组33例,治疗组35例。加巴喷丁组用药剂量在900~2 400 mg/d之间,分3次口服,疗程为3天。氟桂利嗪组每晚10时口服1次,剂量10 mg,疗程为3天。分别在给予加巴喷丁药物治疗前、治疗后12 h、治疗后24 h、治疗后48 h和治疗后72 h进行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ore,VAS)测定和外周空腹静脉血CGRP、PKC水平检测。结果 :氟桂利嗪组和加巴喷丁组病人治疗后VAS评分逐渐降低;加巴喷丁组VAS疼痛评分显著低于氟桂利嗪组(P<0.05)。氟桂利嗪组和加巴喷丁组病人治疗后12 h、24 h、48 h和72 h分别与治疗前相比,CGRP和PKC水平明显降低(P<0.05或P<0.01);加巴喷丁组与氟桂利嗪组治疗后12 h、24 h、48 h和72 h相比,CGRP和PKC水平明显降低(P<0.05或P<0.01)。结论:加巴喷丁能明显减轻偏头痛急性发作期VAS评分,对偏头痛急性发作期治疗有效。加巴喷丁能明显减少偏头痛急性发作期血浆CGRP和PKC水平,可能是加巴喷丁治疗偏头痛急性发作期机制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偏头痛 加巴喷丁 降钙素基因相关肽 蛋白激酶C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银杏叶提取物促进大鼠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血红素氧合酶-1表达 被引量:7
11
作者 孙保亮 曹明志 +5 位作者 杨明峰 袁慧 谢方民 贾莉 王轩 贾丽丽 《中国药理学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1期1438-1441,共4页
目的探讨银杏叶提取物(EGb)对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后脑组织血红素氧合酶-1(HO-1)表达的影响。方法实验采用健康Wistar大鼠,将动物随机分入非SAH组、SAH组、溶媒组、EGb1组(低剂量)、EGb2组(高剂量),EGb腹腔注射给予。非SAH组于枕大池注... 目的探讨银杏叶提取物(EGb)对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后脑组织血红素氧合酶-1(HO-1)表达的影响。方法实验采用健康Wistar大鼠,将动物随机分入非SAH组、SAH组、溶媒组、EGb1组(低剂量)、EGb2组(高剂量),EGb腹腔注射给予。非SAH组于枕大池注入0.3ml生理盐水;其余各组于枕大池注入自体动脉血溶血物0.3ml诱导SAH。将动物处死后取脑,用RT-PCR方法检测术后24h、72h皮层HO-1 mRNA,用免疫组化法检测术后72h海马HO-1蛋白的表达。结果在非SAH组大脑皮层未见HO-1 mR-NA表达;SAH组大鼠在诱导SAH后24h,大脑皮层HO-1 mRNA表达增加,72h进一步增加;在EGb1组和EGb2组,大脑皮层HO-1 mRNA表达更加明显,其中EGb2组的表达强度又高于EGb1组。非SAH组未见海马HO-1蛋白表达;SAH组在诱导SAH后72h海马可见HO-1蛋白明显表达;EGb1组和EGb2组海马HO-1阳性细胞和表达强度增加,以EGb2组更加明显。结论EGb对SAH后脑组织HO-1表达具有促进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蛛网膜下腔出血 脑血管痉挛 继发性脑缺血 银杏叶提取物 血红素氧合酶 大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GMP对脑缺血再灌流后海马区星形胶质细胞活化的作用机制研究 被引量:6
12
作者 张敬军 李天富 夏作理 《神经解剖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2期181-183,T034,共4页
为了观察 c GMP对海马区胶质纤维酸性蛋白合成调节的作用 ,本研究用钳夹沙土鼠的双侧颈总动脉制造脑缺血模型 ,进行了免疫荧光法染色。结果表明 :脑缺血再灌流后海马区 c GMP合成增加 ,多数 c GMP阳性细胞为星形胶质细胞 ,此细胞的多数... 为了观察 c GMP对海马区胶质纤维酸性蛋白合成调节的作用 ,本研究用钳夹沙土鼠的双侧颈总动脉制造脑缺血模型 ,进行了免疫荧光法染色。结果表明 :脑缺血再灌流后海马区 c GMP合成增加 ,多数 c GMP阳性细胞为星形胶质细胞 ,此细胞的多数呈 c GMP强阳性染色 ,胶质纤维酸性蛋白反应也多呈强阳性 ;使用鸟苷酸环化酶 ( GC)抑制剂 ODQ,则 c GMP合成减少 ,c GMP阳性细胞多呈弱阳性 ,同一细胞的胶质纤维酸性蛋白反应也多呈弱阳性。本实验结果提示 :c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GMP 脑缺血再灌流 海马区星 作用机制 胶质纤维酸性蛋白 免疫组织化学 沙土鼠 星形胶质细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ODQ对脑缺血再灌注后海马区环磷酸鸟苷及胶质纤维酸性蛋白合成的影响 被引量:7
13
作者 张敬军 陈青 +1 位作者 胡冬梅 李天福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9期861-861,885,共2页
目的 :探讨不同浓度的ODQ对沙土鼠海马区环磷酸鸟苷 (cGMP)生成及胶质纤维酸性蛋白 (GFAP)合成的影响。方法 :钳夹沙土鼠的双侧颈总动脉复制脑缺血模型 ,应用免疫荧光法染色。结果 :脑缺血再灌流后 ,海马本部cGMP生成及GFAP合成增加 ,c... 目的 :探讨不同浓度的ODQ对沙土鼠海马区环磷酸鸟苷 (cGMP)生成及胶质纤维酸性蛋白 (GFAP)合成的影响。方法 :钳夹沙土鼠的双侧颈总动脉复制脑缺血模型 ,应用免疫荧光法染色。结果 :脑缺血再灌流后 ,海马本部cGMP生成及GFAP合成增加 ,cGMP及GFAP阳性细胞主要分布于CA1区放射层及腔隙分子层 ,多数cGMP阳性细胞是星形胶质细胞 ,cGMP强阳性细胞对应细胞的GFAP染色也多呈强阳性。ODQ能抑制海马本部cGMP生成及GFAP的合成。结论 :ODQ是GC强有力的抑制剂 ,能抑制海马本部cGMP的生成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缺血 鸟苷环-磷酸 胶质原纤维酸性蛋白质 ODQ 中枢神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蛛网膜下腔出血大鼠体感诱发电位和一氧化氮含量变化及银杏叶制剂的影响(英文) 被引量:5
14
作者 孙保亮 夏作理 +1 位作者 杨明峰 邱平明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3期264-267,共4页
目的 :探讨蛛网膜下腔出血 (SAH)后体感诱发电位 (SEP)、血清及脑组织一氧化氮 (NO)含量变化和银杏叶制剂 (GBE)的影响。方法 :对假手术对照组 ,模型组和GBE处理组大鼠检测 2 4h内局部脑血流量 (rCBF)、SEP和血清及脑组织NO含量动态变... 目的 :探讨蛛网膜下腔出血 (SAH)后体感诱发电位 (SEP)、血清及脑组织一氧化氮 (NO)含量变化和银杏叶制剂 (GBE)的影响。方法 :对假手术对照组 ,模型组和GBE处理组大鼠检测 2 4h内局部脑血流量 (rCBF)、SEP和血清及脑组织NO含量动态变化。结果 :SAH后rCBF立即降低 ,在 2 4h内无恢复趋势。SEP潜伏期于SAH后 1h开始明显延长。血清和脑组织NO含量于SAH后 1h开始分别显著减少和明显增加 ,并持续 2 4h。GBE有效阻止上述病理性改变。结论 :SEP对SAH后脑缺血损害的判断有重要意义。血清NO减少、脑组织NO增加分别在脑血管痉挛发生及加重脑缺血损害中起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蛛网膜下腔出血 暂时性脑缺血 电生理学 一氧化氮 中草药 银杏叶制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电针刺激足三里穴对甲醛溶液所致内脏炎症痛大鼠脊髓蛋白激酶C膜转位水平的影响 被引量:8
15
作者 邹明新 李思颉 +2 位作者 邵国 牛敬忠 张颜波 《中国疼痛医学杂志》 CAS CSCD 2016年第3期174-177,共4页
目的:探讨电针刺激足三里穴对甲醛溶液内脏炎症痛的镇痛作用及对大鼠脊髓蛋白激酶C(Protein kinase C,PKC)膜转位水平的影响。方法:实验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N);电针组(EA);内脏炎症痛组(VP);电针加内脏炎症痛组(EA+VP),... 目的:探讨电针刺激足三里穴对甲醛溶液内脏炎症痛的镇痛作用及对大鼠脊髓蛋白激酶C(Protein kinase C,PKC)膜转位水平的影响。方法:实验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N);电针组(EA);内脏炎症痛组(VP);电针加内脏炎症痛组(EA+VP),每组大鼠18只。应用甲醛溶液大鼠直肠黏膜下注射复制的内脏炎症痛模型,注射后120 min内观察疼痛反应,15 min为一个观察时间段,计算疼痛评分;注射后30 min、60 min和120 min内取大鼠L_6~S_2阶段脊髓进行PKC膜转位水平检测。结果:VP组大鼠在甲醛溶液注射后,30 min内达疼痛反应的高峰,随后逐渐减轻;EA+VP组大鼠疼痛反应减轻,在前90 min内疼痛分数明显低于VP组,P〈0.05或P〈0.01。VP组大鼠在甲醛溶液注射后,30 min时PKC膜转位水平明显增加,随后膜转位水平明显降低;EA+VP组大鼠在前60 min内,PKC膜转位水平明显下降,与VP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电针刺激足三里穴明显减轻内脏炎症痛大鼠疼痛反应,可能通过抑制大鼠脊髓PKC膜转位水平起镇痛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针 足三里穴 内脏痛 蛋白激酶C 膜转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复方雪莲联合帕罗西汀治疗慢性紧张型头痛的临床疗效 被引量:3
16
作者 胡冬梅 聂琛 +4 位作者 张颜波 王俊英 赵同 管鸿旭 聂斌 《中国疼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31-34,共4页
目的:探讨复方雪莲联合帕罗西汀治疗慢性紧张型头痛的临床疗效。方法:80例慢性紧张型头痛随机分为A组(复方雪莲联合帕罗西汀,n=40)和B组(双氯芬酸钠联合帕罗西汀组,n=40);进行临床对照观察,疗程均为4周;评价指标为头痛评分、头痛改善程... 目的:探讨复方雪莲联合帕罗西汀治疗慢性紧张型头痛的临床疗效。方法:80例慢性紧张型头痛随机分为A组(复方雪莲联合帕罗西汀,n=40)和B组(双氯芬酸钠联合帕罗西汀组,n=40);进行临床对照观察,疗程均为4周;评价指标为头痛评分、头痛改善程度、药物不良反应等。结果:对比两组第4周末的观察疗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82)。各组治疗前与治疗后不同时间头痛程度平均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1);治疗前后不同时间点头痛程度两两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可以看出2组都随着治疗时间的延长头痛程度逐渐减轻。2组在治疗后不同时间点的头痛程度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1)。2组的各项不良反应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复方雪莲联合帕罗西汀治疗慢性紧张型头痛的临床疗效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紧张型头痛 复方雪莲胶囊 双氯芬酸钠缓释片 帕罗西汀 疗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蛋白激酶C在大鼠甲醛内脏炎症痛过程中作用的行为学观察 被引量:4
17
作者 张颜波 周卫华 +2 位作者 高翠英 巩克瑞 吕国蔚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802-803,811,共3页
目的:本实验用甲醛复制的内脏炎症痛模型,经腹腔注射给予蛋白激酶C抑制剂氯丙嗪(CP),通过行为学方法观察其在内脏炎症痛中的作用。方法:实验选用成年健康Wistar大鼠,随机分3组:单纯甲醛直肠致炎组(F);腹腔内注射生理盐水组(F+NaCl);腹... 目的:本实验用甲醛复制的内脏炎症痛模型,经腹腔注射给予蛋白激酶C抑制剂氯丙嗪(CP),通过行为学方法观察其在内脏炎症痛中的作用。方法:实验选用成年健康Wistar大鼠,随机分3组:单纯甲醛直肠致炎组(F);腹腔内注射生理盐水组(F+NaCl);腹腔内注射CP组(F+CP)。记录3组大鼠的疼痛行为反应,致痛后以15min为1个时间段,共记录8个时段,计2h,分别计算疼痛分数。结果:F+NaCl组与F组相比无显著差异(P>0.05);F+CP组与F组相比在前90min内有显著差异(P<0.05或P<0.01)。结论:蛋白激酶C可能在甲醛致内脏炎症痛感受中起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鼠 蛋白激酶C 甲醛 内脏 疼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丝裂原活化的蛋白激酶激活通路在病理性痛痛觉调制中的作用研究进展 被引量:3
18
作者 张颜波 袁慧 +1 位作者 牛敬忠 孙保亮 《中国疼痛医学杂志》 CAS CSCD 2009年第6期368-371,共4页
病理性痛(pathological pain)是临床上常见的疼痛,通常分为炎性痛(inflammatory pain)和神经病理性痛(neuropathic pain),具有痛觉过敏和痛觉异常等特点,给l晦床治疗带来极大难度。严重的吗啡耐受导致痛敏、痛觉异常现象,因... 病理性痛(pathological pain)是临床上常见的疼痛,通常分为炎性痛(inflammatory pain)和神经病理性痛(neuropathic pain),具有痛觉过敏和痛觉异常等特点,给l晦床治疗带来极大难度。严重的吗啡耐受导致痛敏、痛觉异常现象,因此病理性痛机制研究对于其临床治疗具有重要意义,信号转导机制是目前国内外研究的热点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病理性痛 丝裂原活化的蛋白激酶 痛觉调制 激活通路 临床治疗 信号转导机制 痛觉异常 国内外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加巴喷丁对大鼠偏头痛中枢敏感化及脑脊液氨基酸含量的影响 被引量:7
19
作者 李思颉 谢娜 +5 位作者 邵国 张伟 胡冬梅 杨明峰 袁慧 张颜波 《中国疼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265-269,共5页
目的:探讨加巴喷丁对大鼠偏头痛中枢敏感化及脑脊液氨基酸含量的影响。方法:选取200~250 g雄性SD大鼠共60只;随机均分为正常组(N组)、假手术组(C组)、偏头痛模型组(M组)、生理盐水组(NS组)和加巴喷丁组(G组);每组12只。进行三叉神经脊... 目的:探讨加巴喷丁对大鼠偏头痛中枢敏感化及脑脊液氨基酸含量的影响。方法:选取200~250 g雄性SD大鼠共60只;随机均分为正常组(N组)、假手术组(C组)、偏头痛模型组(M组)、生理盐水组(NS组)和加巴喷丁组(G组);每组12只。进行三叉神经脊束核神经元放电记录和脑脊液氨基酸含量检测。结果:造模后,三叉神经脊束核细胞外放电频率增加,造模后2 h为造模前的321.81±47.43%;C组和N组放电频率相比,差异无显著性(P>0.05);M组与NS组放电频率相比,差异无显著性(P>0.05);G组与M组相比,放电频率显著性下降(P<0.01)。与N组相比,M、G组兴奋性氨基酸显著性增加(P<0.01);G组与M组相比,兴奋性氨基酸显著性减少(P<0.01);M组、G组与N组相比,抑制性氨基酸显著性减少(P<0.01);G组和M组相比,氨基酸水平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加巴喷丁可能通过兴奋性氨基酸信号通路抑制偏头痛中枢敏感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加巴喷丁 偏头痛 痛觉敏感化 兴奋性氨基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浓度的IBMX对海马区cGMP及GFAP合成的影响 被引量:3
20
作者 张敬军 胡冬梅 李天福 《中国药理学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期56-57,共2页
目的 观察伊菠丁基甲基黄嘌呤 (IBMX)对海马区环磷酸鸟苷 (cGMP)及胶质纤维酸性蛋白 (GFAP)合成的影响。方法 钳夹沙土鼠的双侧颈总动脉制造脑缺血模型 ,应用免疫荧光法染色观察海马组织切片。结果 脑缺血再灌流后 ,海马区cGMP合成增... 目的 观察伊菠丁基甲基黄嘌呤 (IBMX)对海马区环磷酸鸟苷 (cGMP)及胶质纤维酸性蛋白 (GFAP)合成的影响。方法 钳夹沙土鼠的双侧颈总动脉制造脑缺血模型 ,应用免疫荧光法染色观察海马组织切片。结果 脑缺血再灌流后 ,海马区cGMP合成增加 ,多数cGMP阳性细胞是星形胶质细胞 ,cGMP强阳性细胞对应细胞的GFAP染色多数也呈强阳性 ,使用磷酸二酯酶 (PDE)抑制剂IBMX ,cGMP合成增加 ,多数对应细胞的GFAP染色增强。结论 cGMP可能与海马区胶质纤维酸性蛋白的合成调节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磷酸鸟苷 脑缺血 海马 星形细胞 胶质纤维酸性蛋白 伊菠丁基甲基黄嘌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