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对临床标本进行微生物检验的阳性率分析
1
作者 赵大鹏 李和楼 +2 位作者 吴乐乐 朱小明 赵英会 《当代医药论丛》 2014年第12期54-55,共2页
目的 :探讨分析对临床标本进行微生物检验的阳性率。方法 :对2011年10月~2012年10月和2012年11月~2013年10月期间我院制作的25812例标本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对临床标本进行微生物检验的数据及结果进行记录,并根据检验的类型为其... 目的 :探讨分析对临床标本进行微生物检验的阳性率。方法 :对2011年10月~2012年10月和2012年11月~2013年10月期间我院制作的25812例标本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对临床标本进行微生物检验的数据及结果进行记录,并根据检验的类型为其进行分组。使用全自动细菌鉴定及药敏分析仪作为本次研究的操作工具,按照临床检验的标准化流程验证检验结果的阳性率,并对其进行分析。结果 :在2011年10月~2012年10月和2012年11月~2013年10月期间我院制作的这25812例临床标本中,呼吸道标本、血培养和胸腹水及脑脊液标本、伤口分泌物和尿液及穿刺液标本的阳性率相比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粪便标本的阳性率相比差异不具有显著性(P>0.05)。结论 :对临床标本进行微生物检验的阳性率予以分析,能为临床医生提供传染性疾病的病原学诊断依据,对传染性疾病的临床治疗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临床标本 标本微生物 检验 阳性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试剂酚红比色法测定血清碳酸氢根 被引量:2
2
作者 李和楼 刘瑞锁 +2 位作者 曹洪林 武朝军 孙丰伟 《临床检验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5期285-286,共2页
目的 建立一种能适合各级实验室常规和急诊检测血清HCO3 -的方法。方法 应用自配双试剂建立了两步终点测定法 ,可同时满足全自动和半自动手工测定 ,用日立 70 6 0生化仪对本方法进行方法学评价。结果 比色液吸收峰为 5 5 8nm ,线性... 目的 建立一种能适合各级实验室常规和急诊检测血清HCO3 -的方法。方法 应用自配双试剂建立了两步终点测定法 ,可同时满足全自动和半自动手工测定 ,用日立 70 6 0生化仪对本方法进行方法学评价。结果 比色液吸收峰为 5 5 8nm ,线性范围可达 5 0mmol/L ,批内CV3.4 5 % ,批间CV4 .88% ,平均回收率 10 2 .3% ,与血气分析仪 (X)相关良好 ,Y =1.0 0 5 9X -0 .10 38,r =0 .9813(n =6 0 ) ,黄疸、脂血、溶血标本对结果无影响 ,健康人静脉血HCO3 -浓度 2 1.2~ 31.2mmol/L。结论 本法操作简便、灵敏准确、试剂稳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酚红比色法 碳酸氢根 双试剂 测定 血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急慢性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的表达 被引量:14
3
作者 张红 刘庆华 田芳 《中国实用医药》 2014年第27期25-26,共2页
目的检测急慢性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并探讨其在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选择74例ITP患者及30例健康查体人员的外周血,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淋巴细胞亚群(CD3+,CD3+CD4+,CD3+CD8+,CD4+/CD8+,CD19+)。结果 1 ... 目的检测急慢性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并探讨其在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选择74例ITP患者及30例健康查体人员的外周血,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淋巴细胞亚群(CD3+,CD3+CD4+,CD3+CD8+,CD4+/CD8+,CD19+)。结果 1 ITP患者淋巴细胞亚群CD3+CD4+为(34.15±8.55)%,正常对照组为(36.74±3.65)%,t=2.166,P=0.033;ITP患者CD4+/CD8+为(1.24±0.44)%,正常对照组为(1.48±0.25)%,t=3.582,P=0.001;ITP患者CD3+CD8+为(30.63±7.72)%,CD19+为(18.23±7.67)%,均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00)。2急性ITP患者外周血CD19+细胞比例为(22.6±7.25)%,慢性ITP患者为(14.14±5.57)%,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677,P=0.000);而慢性ITP患者的CD3+细胞的比例为(76.02±11.00)%,急性ITP患者为(66.82±10.95)%,t=3.583,P=0.001。结论 ITP的发生不仅存在B淋巴细胞异常,也存在T淋巴细胞的异常。急性ITP患者以体液免疫功能亢进为主,慢性患者则表现为细胞免疫功能亢进为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淋巴细胞亚群 细胞免疫 体液免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20例乙型肝炎病毒慢性携带者肝功能指标的分析
4
作者 曹洪林 吴洪芳 +1 位作者 武朝军 孙丰伟 《临床荟萃》 CAS 2000年第11期510-510,共1页
关键词 乙型肝炎 HBgAg 肝功能 HBV
在线阅读 下载PDF
E-learning教学模式下教学视频制作的研究 被引量:1
5
作者 傅晓 朱仲丽 《教育界(高等教育)》 2019年第1期136-137,共2页
E-learning教学模式广泛应用于教学中,教学视频作为E-learning的核心应当受到关注和重视。文章从教学视频制作的前期准备、现场拍摄和后期制作三个方面详细分析了教学视频制作的方法和要求。通过研究和教学实践发现,只有科学制作的教学... E-learning教学模式广泛应用于教学中,教学视频作为E-learning的核心应当受到关注和重视。文章从教学视频制作的前期准备、现场拍摄和后期制作三个方面详细分析了教学视频制作的方法和要求。通过研究和教学实践发现,只有科学制作的教学视频才能提高E-learning教学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LEARNING 教学视频 视频制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烧伤病患者多重耐药菌检测及耐药性研究 被引量:2
6
作者 吴乐乐 杨洪云 +1 位作者 李秀秀 李真 《中国实用医药》 2017年第10期145-147,共3页
目的研究烧伤患者病原菌的分布情况,并分析其耐药性。方法 145株烧伤患者的创面中经过培养共检测出的阳性菌株进行分离培养鉴定及药敏试验,对菌株分布特点及耐药性进行分析。结果 145株烧伤患者的创面中经过培养共检测出的阳性菌株,共2... 目的研究烧伤患者病原菌的分布情况,并分析其耐药性。方法 145株烧伤患者的创面中经过培养共检测出的阳性菌株进行分离培养鉴定及药敏试验,对菌株分布特点及耐药性进行分析。结果 145株烧伤患者的创面中经过培养共检测出的阳性菌株,共24个菌种。检测出的菌株中铜绿假单胞菌占总菌株的35.2%,其次为金黄色葡萄球菌总菌株的11.7%。在药敏试验中发现,对铜绿假单胞菌耐药性最高的药物是左旋氧氟沙星,敏感性最高的药物为阿米卡星。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的奇异变形杆菌和大肠埃细菌分别占70.0%和75.0%。结论本院烧伤感染细菌以铜绿假单胞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为主,根据药敏试验结果选取合适的抗生素,对患者进行抗感染治疗,有利于患者创面的恢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烧伤患者 多重耐药菌 药敏试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泌尿生殖道支原体检测及药敏监测效果评价
7
作者 李秀秀 吴乐乐 《中国实用医药》 2016年第16期167-168,共2页
目的了解泌尿生殖道支原体感染情况,分析其药敏监测效果,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有效依据。方法对612例受检对象通过支原体培养鉴定药敏试剂盒进行检查,分析支原体感染发生率,根据药敏结果了解解脲支原体(Uu)与人型支原体(Mh)的耐药性。结果... 目的了解泌尿生殖道支原体感染情况,分析其药敏监测效果,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有效依据。方法对612例受检对象通过支原体培养鉴定药敏试剂盒进行检查,分析支原体感染发生率,根据药敏结果了解解脲支原体(Uu)与人型支原体(Mh)的耐药性。结果 612例受检对象共检出支原体感染272例,阳性率为44.44%。其中Uu阳性患者213例,阳性率为34.80%;Mh阳性患者39例,阳性率6.37%;Uu+Mh混合感染患者20例,阳性率为3.27%。药敏结果显示:单纯对解脲支原体感染药敏试验,其敏感性最高的抗生素分别为强力霉素、美满霉素及交沙霉素,敏感度最低的抗生素为甲砜霉素、克林霉素与左氧氟沙星。结论定时检测泌尿生殖道支原体的感染并了解其耐药性,对于指导临床用药及控制耐药性菌株的产生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泌尿生殖道感染 支原体检测 解脲支原体 人型支原体 药敏监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浆内皮损伤标志物的检测与临床意义探究 被引量:2
8
作者 苏晓 《中国实用医药》 2018年第16期50-51,共2页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浆内皮损伤标志物的检测与临床意义。方法 6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作为观察组,同期60例健康体检人员作为参照组,两组研究对象均进行血浆内皮损伤标志物检测。比较两组血浆内皮损伤标志物检测水平。结果观察组血管...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浆内皮损伤标志物的检测与临床意义。方法 6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作为观察组,同期60例健康体检人员作为参照组,两组研究对象均进行血浆内皮损伤标志物检测。比较两组血浆内皮损伤标志物检测水平。结果观察组血管性假血友病因子、可溶性细胞间粘附分子、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水平分别为(132.6±52.9)%、(414.6±0.8)μg/L、(14.0±3.0)U/L;参照组血管性假血友病因子、可溶性细胞间粘附分子、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水分别为(118.0±2.0)%、(268.8±0.6)μg/L、(7.5±1.2)U/L;两组血管性假血友病因子、可溶性细胞间粘附分子、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水平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2.14、1129.36、15.58,P<0.05)。结论血浆内皮损伤标志物在急性脑梗死患者疾病的临床诊断当中占据重要作用,有利于早期检出脑梗死,值得临床推广与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脑梗死 血浆内皮损伤标志物 临床价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妊娠期高血压患者D-二聚体及凝血指标的变化及意义
9
作者 王环宇 吕海光 李真 《中国实用医药》 2018年第28期53-54,共2页
目的探讨妊娠期高血压患者D-二聚体及凝血指标的变化及意义。方法 60例妊娠期高血压患者作为实验组,另选同期60例健康的妊娠体检者作为对照组。两组均进行D-二聚体及凝血指标检查,比较实验组不同病情患者与对照组凝血酶原时间(PT)、部... 目的探讨妊娠期高血压患者D-二聚体及凝血指标的变化及意义。方法 60例妊娠期高血压患者作为实验组,另选同期60例健康的妊娠体检者作为对照组。两组均进行D-二聚体及凝血指标检查,比较实验组不同病情患者与对照组凝血酶原时间(PT)、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凝血酶时间(TT)、D-二聚体水平的差异,观察实验组不同病情患者的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发生率。结果实验组不同病情患者与对照组TT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重度、中度和轻度患者的APTT、PT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重度、中度和轻度患者FIB、D-二聚体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17例轻度患者发生DIC3例,发生率为17.6%;26例中度患者发生DIC 8例,发生率为30.8%;17例重度患者发生DIC 11例,发生率为64.7%。实验组重度患者DIC发生率显著高于轻度患者、中度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妊娠期高血压患者存在明显的高凝状态和纤溶亢进状态, D-二聚体及凝血指标能够作为患者的临床治疗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妊娠期高血压 D-二聚体 凝血指标 凝血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