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回盲部囊肿型肠重复畸形的影像诊治分析 被引量:7
1
作者 秦健 朱建忠 +1 位作者 辛越 李长勤 《放射学实践》 2012年第11期1228-1230,共3页
目的:探讨回盲部囊肿型肠重复畸形的影像学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证实的6例回盲部囊肿型肠重复畸形的影像学表现及临床特点。结果:6例患儿中4例因急腹症入院检查,术前3例影像学诊断为肠套叠,1例诊断为肠梗阻。主要CT表现为回盲部... 目的:探讨回盲部囊肿型肠重复畸形的影像学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证实的6例回盲部囊肿型肠重复畸形的影像学表现及临床特点。结果:6例患儿中4例因急腹症入院检查,术前3例影像学诊断为肠套叠,1例诊断为肠梗阻。主要CT表现为回盲部低密度囊性肿块,可见软组织密度环即双环征。4例合并肠套叠或肠梗阻,3例行气钡灌肠示回盲部软组织块影,仅有部分气体进入小肠,均未能彻底整复。结论:回盲部肠重复畸尤其是肠内囊肿型常常合并急腹症而发病,容易漏诊,CT能够做出正确的诊断,合并有肠套叠时气钡灌肠效果不佳,应及早行手术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肠重复畸形 放射摄影术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诊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磁共振DWI联合DCE序列诊断早期强直性脊柱炎骶髂关节改变 被引量:24
2
作者 李筱倩 朱建忠 +2 位作者 赵鲁平 秦健 李长勤 《放射学实践》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679-682,共4页
目的:探讨磁共振DWI联合DCE-MRI诊断早期强直性脊柱炎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搜集48例临床早期活动性强直性脊柱炎患者影像资料,分析其DWI及DCE序列图像,分别测量骶侧髂侧关节面下骨髓的ADC值,并与21例健康志愿者的资料进行对比分... 目的:探讨磁共振DWI联合DCE-MRI诊断早期强直性脊柱炎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搜集48例临床早期活动性强直性脊柱炎患者影像资料,分析其DWI及DCE序列图像,分别测量骶侧髂侧关节面下骨髓的ADC值,并与21例健康志愿者的资料进行对比分析,计算增强因子Fenh、增强斜率Senh和达峰时间Tmax,并与正常组对照,绘制病例组时间-信号曲线(TIC),对ADC值与Fenh、Senh值之间关系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病例组髂骨侧关节面下骨髓区ADC平均值为(5.05±1.10)×10-4 mm2/s,骶骨侧为(4.63±0.79)×10-4 mm2/s,均较对照组增高;病例组骨髓区Fenh、Senh高于对照组,Tmax低于正常值;病例组TIC表现为Ⅱ型,Ⅲ型;病变区ADC值与Fenh值之间呈高度直线相关关系(P<0.05),相关系数r=0.705。结论:磁共振DWI及DCE-MRI对早期AS患者骶髂关节骨髓异常改变显示敏感;病变区ADC值与Fenh值相结合,增强了早期诊断本病的信心,提供了影像诊断的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磁共振成像 骶髂关节 脊柱炎 强直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MSCT对肺真菌病的诊断价值 被引量:12
3
作者 闫呈新 岳云 +1 位作者 付建斌 贾明胜 《放射学实践》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1期1228-1230,共3页
目的:探讨肺真菌病的多层螺旋CT表现,以提高对本病的诊断水平.方法:回顾分析23例肺真菌病患者的病例资料,其中经手术病理证实9例、痰和脑脊液培养证实7例、经皮穿刺活检证实2例、纤支镜刷检5例.全部痛例均行全肺MSCT扫描,14例行病灶处... 目的:探讨肺真菌病的多层螺旋CT表现,以提高对本病的诊断水平.方法:回顾分析23例肺真菌病患者的病例资料,其中经手术病理证实9例、痰和脑脊液培养证实7例、经皮穿刺活检证实2例、纤支镜刷检5例.全部痛例均行全肺MSCT扫描,14例行病灶处HRCT检查.结果:23例中表现为肺内散在结节影4例,直径1~3 cm,密度均匀,周围见"晕轮征";肿块及空洞影6例,肿块直径〉3 cm,密度较高,周围可见"晕轮征",其中4例有空洞形成,内壁光滑;肺部炎症样改变8例,多位于两肺中下部,病变可融合呈地图状或蜂窝样实变影,侵犯一个肺段或肺叶,似肺段性或大叶性肺炎的表现,其中胸膜下楔形实变影3例,不规则片状实变影5例;曲菌球5例,表现为空洞内边缘光滑的球形致密影,随体位而变化,并见"空气半月征".结论:肺部真菌感染的MSCT表现复杂,病变分布广泛,呈多种性质、多灶性及多形性改变,MSCT能准确显示病灶的细节,是观察肺真菌感染的重要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疾病 真菌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诊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层螺旋CT轴位薄层重建与斜矢状位多平面重建图像对腰椎峡部裂的诊断价值 被引量:3
4
作者 闫呈新 岳云 朱建忠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2008年第7期557-558,共2页
腰椎峡部裂是指椎弓上下关节突之间的狭细部分断裂.是椎体滑脱的主要病因之一。传统X线平片是诊断腰椎峡部裂的常规检查方法,但其获得的信息有限。CT特别是多层螺旋CT及其图像后处理软件的开发和应用为诊断腰椎峡部裂提供了更多更全... 腰椎峡部裂是指椎弓上下关节突之间的狭细部分断裂.是椎体滑脱的主要病因之一。传统X线平片是诊断腰椎峡部裂的常规检查方法,但其获得的信息有限。CT特别是多层螺旋CT及其图像后处理软件的开发和应用为诊断腰椎峡部裂提供了更多更全面的影像信息。笔者对40例腰椎峡部裂患者的多层螺旋CT扫描轴位薄层重建图像及斜矢状位多平面重建(MPR)图像的特点进行分析,旨在探讨该技术在腰椎峡部裂中的临床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层螺旋CT扫描 多平面重建图像 腰椎峡部裂 诊断价值 矢状位 薄层 轴位 常规检查方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健康成年人大脑皮层MRI弥散加权像的信号差异研究 被引量:2
5
作者 朱建忠 赵雷 +2 位作者 秦健 程玉卉 刘军杰 《中国临床医学影像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164-167,共4页
目的:测定健康成年人大脑皮层是否有区域性MRI弥散信号差异。材料和方法:使用Signa HDe1.5T超导磁共振扫描仪评定47名神经系统健康的自愿者(男27名,女20名,年龄31~82岁)大脑皮层各区域的弥散加权像(DWI)信号强度(SI)、信噪比(CNR)和表... 目的:测定健康成年人大脑皮层是否有区域性MRI弥散信号差异。材料和方法:使用Signa HDe1.5T超导磁共振扫描仪评定47名神经系统健康的自愿者(男27名,女20名,年龄31~82岁)大脑皮层各区域的弥散加权像(DWI)信号强度(SI)、信噪比(CNR)和表观弥散系数(ADC)值。结果:大脑皮层扣带回和岛叶DWISI与年龄无关,经检验与年龄和左右大脑半球差别都无统计学意义(P>0.05),大脑皮层CNRs在不同皮层区域信号差别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P<0.001);扣带回和岛叶内信号明显比其他部位高(P<0.01),大脑皮层各部位皮层ADC值在男女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正常人大脑皮质弥散图像扣带回和岛叶常显示为高信号,有助于避免将正常脑组织的弥散高信号误诊为病理异常信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梗塞 磁共振成像 弥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MSCT对甲状腺癌的诊断价值分析 被引量:5
6
作者 马周鹏 朱建忠 +1 位作者 毛旭道 苗永兴 《放射学实践》 2008年第5期486-488,共3页
目的:探讨MSCT对甲状腺癌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2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甲状腺癌的MSCT资料,主要对原发病灶和颈部转移淋巴结情况进行分析,并与手术及病理结果对照。结果:所有病例MSCT均见肿块,平扫为等或混杂密度,边界不清,呈浸润... 目的:探讨MSCT对甲状腺癌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2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甲状腺癌的MSCT资料,主要对原发病灶和颈部转移淋巴结情况进行分析,并与手术及病理结果对照。结果:所有病例MSCT均见肿块,平扫为等或混杂密度,边界不清,呈浸润性生长,增强扫描不均匀强化,并向邻近组织侵犯,颈部常可见肿大淋巴结。结论:甲状腺癌的MSCT表现具有一定特征性,MSCT能准确判断甲状腺癌是否侵犯周围组织器官,为临床制定治疗方案提供重要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状腺肿瘤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诊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MRI对腰椎Modic改变终板硬化诊断价值的初步探讨 被引量:3
7
作者 朱建忠 秦健 徐龙春 《放射学实践》 北大核心 2010年第7期793-795,共3页
目的:评价腰椎不同分型Modic改变中是否存在终板硬化和MRI诊断终板硬化的能力。方法:回顾性分析68例患者脊椎腰段(L3~S1)的影像学资料,阅片分析MRI图像上Modic改变和CT片上终板硬化情况;记录ModicⅠ和Ⅱ型中T1、T2信号强度及CT值。结果... 目的:评价腰椎不同分型Modic改变中是否存在终板硬化和MRI诊断终板硬化的能力。方法:回顾性分析68例患者脊椎腰段(L3~S1)的影像学资料,阅片分析MRI图像上Modic改变和CT片上终板硬化情况;记录ModicⅠ和Ⅱ型中T1、T2信号强度及CT值。结果:共发现35例患者MRI显示有78个终板发生Modic改变,Ⅰ型13%,Ⅰ/Ⅱ混合型12%,Ⅱ型66%,Ⅱ/Ⅲ混合型8%,Ⅲ型1%;36%的终板Modic改变CT显示存在硬化,尤其是Ⅰ/Ⅱ和Ⅱ/Ⅲ混合型。结论:终板硬化不仅存在于ModicⅢ型改变,可存在于所有分型,尤其是混合型,MRI不能显示终板硬化,可能取决于骨髓无活动性矿物质子含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椎间盘疾病 腰椎 磁共振成像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螺旋CT在先天性漏斗胸中的应用价值 被引量:5
8
作者 徐龙春 赵雷 《放射学实践》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1期1173-1175,共3页
目的:利用螺旋CT研究Haller指数、胸骨凹陷深度和心脏旋转角在漏斗胸诊治中的价值。方法:70例漏斗胸患儿手术前后均行螺旋CT检查。Haller指数测定法:胸部最大内横径与同层面最小前后内径的比值。心脏旋转角:椎体前缘矢状线及其与心尖连... 目的:利用螺旋CT研究Haller指数、胸骨凹陷深度和心脏旋转角在漏斗胸诊治中的价值。方法:70例漏斗胸患儿手术前后均行螺旋CT检查。Haller指数测定法:胸部最大内横径与同层面最小前后内径的比值。心脏旋转角:椎体前缘矢状线及其与心尖连线的夹角。在横轴面CT图像上测量胸骨凹陷深度(d)。测量患者组和正常对照组手术前后Haller指数、心脏旋转角及胸骨凹陷深度,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70例患者均显示有不同程度的胸骨凹陷。手术前测量的Haller指数为5.37±1.91,手术后为3.41±1.62,两者间差异有极显著性意义(t=6.32,P<0.01)。手术前心脏旋转角为65.7°±9.81°,手术后为61.4°±8.67°,两者间差异有显著性意义(t=2.57,P<0.05)。随着Haller指数增大,心脏旋转角也逐渐增大,两者间呈正相关(r=0.87,P<0.01)。手术前测量的胸骨凹陷深度为(19.2±7.2)mm,手术后为(9.1±4.1)mm,两者间差异有极显著性意义(P<0.01)。结论:Haller指数、胸骨凹陷深度和心脏旋转角是评价漏斗胸病情的重要CT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胸部 漏斗胸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