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局灶性脑梗死后半暗带区皮层血流量与神经细胞凋亡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8
1
作者 王贤军 夏青 +1 位作者 蔡洪信 夏作理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968-971,共4页
目的:研究大鼠局灶性脑梗死后半暗带区皮层血流量及神经细胞凋亡。方法:光化学法诱导大鼠局灶性脑梗死模型,应用激光多普勒微循环测量仪检测局灶性脑梗死后各时间点坏死区和半暗带皮层血流量;TdT-介导dUTP-生物缺口末端标记(TUNEL)法检... 目的:研究大鼠局灶性脑梗死后半暗带区皮层血流量及神经细胞凋亡。方法:光化学法诱导大鼠局灶性脑梗死模型,应用激光多普勒微循环测量仪检测局灶性脑梗死后各时间点坏死区和半暗带皮层血流量;TdT-介导dUTP-生物缺口末端标记(TUNEL)法检测凋亡细胞。结果:脑梗死后坏死区皮层血流量呈波浪样改变,3 h降至最低,为正常血流量的9.36%±1.72%,6h后回升,12 h达高峰,为正常31.18%±1.44%,24-48 h血流量再度下降,与3 h相比无显著差异(P>0.05)。半暗带皮层血流量6 h降至最低,为正常皮层血流量的30.88%±7.11%,9-48 h上升,至48 h血流恢复至正常91.90%±4.56%,与其它组差异显著(P<0.05)。TUNEL结果显示,局灶性脑梗死组6 h开始出现凋亡细胞,主要集中于半暗带区,呈半球状向四周放射样扩展,随梗死时间的延长凋亡细胞逐渐增多,梗死48 h后凋亡细胞达峰值。结论:局灶性脑梗死后半暗带区皮层血流量与神经细胞凋亡具有明显的关系,其血流量的恢复引起的再灌注损伤最终导致了迟发性神经细胞凋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元 细胞凋亡 大脑梗死 局灶性脑梗死 半暗带区皮层血流量 神经细胞凋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鼠脑内大分子物质的引流通路及方法学研究 被引量:2
2
作者 李育娴 陈连璧 +3 位作者 夏作理 杨明峰 王新成 李修彬 《神经解剖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6期618-624,共7页
为探讨脑内大分子物质的引流通路,本研究微量注射示踪剂墨汁到大鼠右侧尾壳核,Ⅰ组动物使用传统的脑内注射方法,Ⅱ组动物采取改良方法防止示踪剂从进针处进入蛛网膜下腔,术后1、3、7、14、21 d处死动物,分别用肉眼、光镜及电镜观察墨汁... 为探讨脑内大分子物质的引流通路,本研究微量注射示踪剂墨汁到大鼠右侧尾壳核,Ⅰ组动物使用传统的脑内注射方法,Ⅱ组动物采取改良方法防止示踪剂从进针处进入蛛网膜下腔,术后1、3、7、14、21 d处死动物,分别用肉眼、光镜及电镜观察墨汁在脑内、蛛网膜下腔、颈总动脉及颈部淋巴结的分布。结果显示:墨汁在两组动物脑实质内的分布趋势相同,即在白质内沿神经纤维弥漫性分布,7 d后在灰质内选择性地沿血管周围间隙分布,部分碳颗粒被管周细胞和巨噬细胞吞噬;Ⅱ组动物中观察到墨汁从大脑顶部进入蛛网膜下腔后沿其中的血管周围间隙分布并引流到脑的底部和嗅球及筛板区域,在耳蜗、前庭蜗神经和视神经等的脑神经鞘以及颈总动脉壁和颈部淋巴结有碳颗粒沉积;Ⅰ组动物没有这种分布。以上结果表明,大鼠脑实质内的大分子物质在白质和灰质中的引流方式不同;进入脑脊液的大分子物质可由颈部淋巴系统引流;墨汁不是很好的研究脑实质内大分子物质引流的示踪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鼠 大分子物质 血管周围间隙 淋巴系统 蛛网膜下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癫癎患儿血清sIL-2R的研究
3
作者 李天富 秦茂臻 胡鸿文 《临床儿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5期306-307,共2页
自Walker 1969年提出癫痫(epilepsy,Ep)的免疫学发病机制以来,国内外学者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但癫痫患者与细胞因子的关系却知之甚少。本研究全部选择特发性全身性强直和/或阵挛性发作患儿作为研究对象。
关键词 儿童 癫痫 SIL-2R 血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脑缺血再灌流后海马区胶质纤维酸性蛋白的动态表达及意义 被引量:6
4
作者 张敬军 夏作理 陈青 《神经解剖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4期367-370,共4页
本研究目的在于 :观察脑缺血再灌流后海马区胶质纤维酸性蛋白的分布及动态表达 ,探讨其与缺血性神经元的联系。钳夹沙土鼠的双侧颈总动脉制造脑缺血模型 ,应用免疫荧光法染色。结果显示 :脑缺血再灌流后胶质纤维酸性蛋白的阳性反应主要... 本研究目的在于 :观察脑缺血再灌流后海马区胶质纤维酸性蛋白的分布及动态表达 ,探讨其与缺血性神经元的联系。钳夹沙土鼠的双侧颈总动脉制造脑缺血模型 ,应用免疫荧光法染色。结果显示 :脑缺血再灌流后胶质纤维酸性蛋白的阳性反应主要分布于海马本部的始层、放射层、分子层及齿状回门区。再灌流 3 d,胶质纤维酸性蛋白反应增强 ;7~ 15 d,胶质纤维酸性蛋白反应达高峰 ;脑缺血再灌流 40 d和对照组相比胶质纤维酸性蛋白阳性反应仍维持较高水平。再灌流 3 0~ 40 d,CA1区锥体层胶质纤维酸性蛋白阳性细胞明显增强。本研究结果表明 :脑缺血再灌流后海马区星形胶质细胞活化及胶质纤维酸性蛋白表达增强长期保持在较高水平 ,星形胶质细胞的活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胶质纤维酸性蛋白 脑缺血 海马 再灌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鼠淋巴滞留性脑病bcl-2、bax表达和细胞凋亡的动态变化 被引量:7
5
作者 李育娴 夏作理 +3 位作者 陈连璧 叶文静 杨明峰 孙巧玲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102-106,共5页
目的:研究大鼠淋巴滞留性脑病模型中大脑皮层bcl-2、bax基因表达和细胞凋亡的动态变化。方法:用阻断颈部淋巴引流的方法复制大鼠淋巴滞留性脑病模型,术后1、2、3、5、7和14d处死动物,HE染色观察脑组织结构变化,TUNEL荧光标记检测原位细... 目的:研究大鼠淋巴滞留性脑病模型中大脑皮层bcl-2、bax基因表达和细胞凋亡的动态变化。方法:用阻断颈部淋巴引流的方法复制大鼠淋巴滞留性脑病模型,术后1、2、3、5、7和14d处死动物,HE染色观察脑组织结构变化,TUNEL荧光标记检测原位细胞凋亡,RT-PCR检测大脑皮层凋亡相关基因bcl-2和bax的表达。结果:显微镜下见脑组织有水肿的结构变化,第5d最明显。大脑皮层TUNEL阳性细胞数和bax表达从术后2d开始增多,5d达最高峰,14d降至对照组水平。bcl-2表达于术后1d开始增高,5d达最高值,第7d下降至对照组水平。bax表达增高的程度大于bcl-2。结论:阻断颈部淋巴引流可导致淋巴滞留性脑病,大脑皮层神经细胞死亡以凋亡为主并与bcl-2和bax的表达增加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病 淋巴滞留性 大鼠 颈部淋巴结切除 细胞凋亡 基因表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短暂性前脑缺血再灌流后海马本部与齿状回cGMP反应细胞的差异 被引量:6
6
作者 张敬军 夏作理 杨明峰 《神经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3期239-241,共3页
观察脑缺血再灌流后海马本部与齿状回 c GMP反应细胞的差异。钳夹沙土鼠的双侧颈总动脉制造脑缺血模型 ,应用免疫荧光组织化学方法。结果表明 :海马本部 c GMP合成增加 ,c GMP主要分布于 CA1 区的放射层及腔隙分子层 ,双重免疫荧光反应... 观察脑缺血再灌流后海马本部与齿状回 c GMP反应细胞的差异。钳夹沙土鼠的双侧颈总动脉制造脑缺血模型 ,应用免疫荧光组织化学方法。结果表明 :海马本部 c GMP合成增加 ,c GMP主要分布于 CA1 区的放射层及腔隙分子层 ,双重免疫荧光反应证实多数 c GMP阳性细胞是星形胶质细胞。齿状回与海马本部不同 ,较对照组增加了一些中小圆形的 c GMP阳性细胞 ,分布在齿状回各层。本实验结果揭示 ,短暂性前脑缺血再灌流可增加海马本部 c GMP的合成 ,多数 c GMP阳性细胞是星形胶质细胞。意味着星形胶质细胞在脑缺血再灌流早期扮演着重要角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GMP 脑缺血 星形胶质细胞 海马本部 齿状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颈淋巴引流阻滞对清醒自由活动大鼠的血压的影响 被引量:4
7
作者 郑延红 夏作理 +3 位作者 赵晓民 宋希俊 杨明峰 郝芳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67-70,共4页
目的:观察颈淋巴引流阻滞(CLB)对清醒自由活动大鼠的血压的影响,并初步探讨其机制。方法:采用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Sham组)和CLB组。应用监测清醒自由活动大鼠血流动力学变化的手段,分别连续记录两组大鼠在假手术和CLB手术术前及术... 目的:观察颈淋巴引流阻滞(CLB)对清醒自由活动大鼠的血压的影响,并初步探讨其机制。方法:采用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Sham组)和CLB组。应用监测清醒自由活动大鼠血流动力学变化的手段,分别连续记录两组大鼠在假手术和CLB手术术前及术后第1、3、7、11、15d收缩压(SBP)、舒张压(DBP)、心率(HR)的变化。测定两组大鼠术前、术后第1、7及15d压力感受性反射敏感性(BRS)。脱机分析其相应的血压波动性(BPV)、心率变异性(HRV)。结果:CLB术后第1天SBP、DBP、MAP、HR及BRS下降,第7天降至最低,BRS在7d后无明显恢复,而血压及心率随着CLB时间的延长呈先下降后上升。相反,HRV、BPV先上升后下降。结论:CLB可导致清醒自由活动大鼠血压降低,心血管系统神经调节功能下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淋巴引流 血压 大鼠 压力感受器反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鼠颈部淋巴引流阻断后海马Bcl-2、Bax表达和超微结构的变化 被引量:2
8
作者 李育娴 陈连璧 +2 位作者 夏作理 张介平 汪海宏 《神经解剖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267-271,共5页
为了研究大鼠颈部淋巴引流阻断后海马内Bcl-2、Bax的表达和超微结构的变化,本研究采用结扎颈部淋巴管并摘除浅、深淋巴结的方法制作大鼠淋巴滞留性脑病模型,并分别于术后1、2、3、5、7和14d处死动物。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海马脑组织的超... 为了研究大鼠颈部淋巴引流阻断后海马内Bcl-2、Bax的表达和超微结构的变化,本研究采用结扎颈部淋巴管并摘除浅、深淋巴结的方法制作大鼠淋巴滞留性脑病模型,并分别于术后1、2、3、5、7和14d处死动物。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海马脑组织的超微结构变化,Western blotting方法检测海马内Bcl-2和Bax蛋白的表达。结果显示:(1)电镜下可见海马组织有水肿的结构变化,血管周围出现半月形间隙,毛细血管受压变形;还可观察到有些神经细胞出现凋亡,细胞皱缩变小,轮廓不清晰,核皱缩变形,核染色质边集,细胞质电子密度增高。以上变化于术后第2d出现,第5d最明显,14d时恢复至正常水平。(2)Western blotting技术在海马内检测到Bax蛋白的表达明显高于对照组,于术后2d开始增高,3d达最高值,7d恢复至正常水平,2、3和5d时均高于对照组(P<0.01);但未在海马内检测到Bcl-2蛋白的表达。本文结果提示:阻断颈部淋巴引流可导致海马出现脑水肿的超微结构变化,并出现神经细胞的凋亡,故推测海马神经细胞的凋亡与Bax的表达增加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部淋巴引流阻断 超微结构 基因表达 海马 大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一氧化氮和内皮素含量变化在大鼠急性脑血管痉挛中的作用 被引量:2
9
作者 孙保亮 夏作理 葛宝林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11期1024-1026,共3页
目的:探讨一氧化氮(NO) 、内皮素(ET) 在蛛网膜下腔出血(SAH) 后急性脑血管痉挛(CVS) 中的作用。方法:应用非开颅大鼠SAH 模型,检测SAH 前后基底动脉(BA) 管径改变,24 h 内大脑顶叶皮层局部脑血流... 目的:探讨一氧化氮(NO) 、内皮素(ET) 在蛛网膜下腔出血(SAH) 后急性脑血管痉挛(CVS) 中的作用。方法:应用非开颅大鼠SAH 模型,检测SAH 前后基底动脉(BA) 管径改变,24 h 内大脑顶叶皮层局部脑血流量(rCBF) 、血中NO、ET 含量动态变化。结果:SAH 后BA 管径明显缩小,在SAH 后24 h 内rCBF 明显持续降低,血NO 含量自SAH 后1 h 开始持续低于术前值,而血ET 浓度则于SAH 后立即高于术前值,并持续24 h 。结论:SAH 后血NO 含量减低和ET浓度增加参与了急性CV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蛛网膜下腔出血 一氧化氮 内皮素 脑血管痉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银杏叶制剂对Wistar鼠蛛网膜出血保护作用 被引量:1
10
作者 孙保亮 夏作理 曹明志 《中成药》 CAS CSCD 1999年第10期521-524,共4页
目的:研 究银杏叶 制剂( E G B) 对 Wistar 鼠 蛛网 膜 出血 保护 作 用。方 法: 采用 蛛网 膜 下 腔出血模型 观察脑 血管流量(r C B F) 体感诱 发电位( S E P) 和 血浆及 脑组织内 皮素1( E F1... 目的:研 究银杏叶 制剂( E G B) 对 Wistar 鼠 蛛网 膜 出血 保护 作 用。方 法: 采用 蛛网 膜 下 腔出血模型 观察脑 血管流量(r C B F) 体感诱 发电位( S E P) 和 血浆及 脑组织内 皮素1( E F1) 含 量变 化。结果: E G B 有效 地降低r C B F 下降速 度, 减轻 脑痉 挛 和减 少 E F1 的 增 加。 结论 : E G B 能由 蛛 网 膜下腔出血 引起的 脑出血损 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银杏叶制剂 蛛网膜下腔出血 WISTAR鼠 脑保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颈淋巴阻滞对大鼠血脑屏障通透性的影响
11
作者 王国卿 封丽芳 +1 位作者 刘龙龙 夏作理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2期2468-2470,共3页
目的:探讨大鼠颈淋巴阻滞后血脑屏障(BBB)通透性的变化。方法:手术组大鼠采用Casley-Smith法阻滞颈淋巴,对照组大鼠不摘除颈淋巴结和不结扎淋巴管,只将它们分离暴露。每组于术后1、3、5、7、14、21d,通过观察血清中S-100B的浓度、电镜... 目的:探讨大鼠颈淋巴阻滞后血脑屏障(BBB)通透性的变化。方法:手术组大鼠采用Casley-Smith法阻滞颈淋巴,对照组大鼠不摘除颈淋巴结和不结扎淋巴管,只将它们分离暴露。每组于术后1、3、5、7、14、21d,通过观察血清中S-100B的浓度、电镜观察镧离子示踪剂和BBB超微结构变化来确定BBB通透性的改变。结果:各组血清中S100B浓度变化无显著差异,提示BBB没有破坏;电镜观察:对照组与手术组的超微结构变化相同,各组术后各时点血管腔外没有发现镧离子。结论:颈淋巴阻滞对BBB通透性没有显著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淋巴引流 脑水肿 血脑屏障通透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