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不同途径免疫的AFP基因修饰DC瘤苗体内抗肿瘤效应的研究 被引量:3
1
作者 宋文刚 曲迅 +3 位作者 李雅林 李松 吴聪 陈宪锐 《中国肿瘤生物治疗杂志》 CAS CSCD 2004年第1期22-26,共5页
目的:探讨腺病毒介导AFP基因修饰的:DC(AFP—DC)瘤苗经不同途径免疫后机体抗肿瘤免疫应答反应。方法:采用皮下注射、静脉注射和瘤体注射三种途径回输AFP-DC瘤苗,比较观察AFP—DC瘤苗对荷瘤小鼠免疫治疗作用,应用4 h51Cr释放杀伤实验、T... 目的:探讨腺病毒介导AFP基因修饰的:DC(AFP—DC)瘤苗经不同途径免疫后机体抗肿瘤免疫应答反应。方法:采用皮下注射、静脉注射和瘤体注射三种途径回输AFP-DC瘤苗,比较观察AFP—DC瘤苗对荷瘤小鼠免疫治疗作用,应用4 h51Cr释放杀伤实验、T细胞与NK体内剔除实验等方法,观察AFP—DC瘤苗对荷瘤小鼠免疫治疗作用及保护性免疫反应。结果:皮下注射AFP-DC瘤苗治疗效果在抑制肿瘤生长、延长小鼠存活期方面都明显优于瘤体内注射或尾静脉注射(P<0.05),AFP-DC瘤苗体内能更有效地诱导特异CTL细胞毒活性,能使免疫动物产生一定的免疫保护作用,抵抗肿瘤细胞的再攻击。在AFP-DC瘤苗诱导抗肿瘤免疫排斥反应过程中,必需有CD4+T和CD8+T细胞的参与;而在其效应阶段,则依赖于CD8+T细胞的参与,CD4+T细胞为非必需;在免疫诱导及效应阶段剔除NK细胞对抗肿瘤免疫应答无明显影响。结论:皮下注射AFP-DC瘤苗能有效诱导机体产生抗肿瘤免疫反应,为DC介导的肝癌免疫治疗开辟了新的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树突状细胞 甲胎蛋白 Hepal-6肝癌细胞 瘤苗 基因疗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检测NDV诱导特异性细胞免疫的ELISPOT试验方法建立 被引量:2
2
作者 李梅 李宝全 +4 位作者 宋文刚 郭慧君 王海荣 柴家前 常维山(指导) 《中国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0期935-938,共4页
目的:建立检测新城疫病毒(NDV)诱导特异性细胞免疫的ELISPOT试验方法,实时分析NDV免疫鼠的IFN-γ水平。方法:用NDV单克隆抗体包被96孔混纤板,在反应孔中加入小鼠脾淋巴细胞和NDV刺激抗原,37℃,5%CO2培养7小时。裂解细胞,依次加入酶标二... 目的:建立检测新城疫病毒(NDV)诱导特异性细胞免疫的ELISPOT试验方法,实时分析NDV免疫鼠的IFN-γ水平。方法:用NDV单克隆抗体包被96孔混纤板,在反应孔中加入小鼠脾淋巴细胞和NDV刺激抗原,37℃,5%CO2培养7小时。裂解细胞,依次加入酶标二抗、底物、显色液,倒置显微镜下计数ELISPOT斑点。结果:ELISPOT试验的特异性与培养时间和刺激抗原浓度密切相关。在106/孔的脾淋巴细胞浓度下,培养时间越长、刺激抗原越多,试验的特异性越低;当培养时间为7小时,抗原量为5μg/孔时,试验的特异性最强。ELISPOT斑点数,随细胞浓度的增加而增加,当小鼠的脾淋巴细胞浓度为106/孔时,最有利于斑点的计数,试验误差最小。结论:试验成功建立了检测NDV细胞免疫的ELISPOT方法,可用于NDV细胞免疫的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城疫病毒(Newcastle disease virus) ELISPOT IFN-Γ检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枯否细胞的负向免疫调节作用 被引量:3
3
作者 王茜 何浩 宋文刚 《细胞与分子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611-612,共2页
目前认为肝脏是淋巴器官,它倾向于产生免疫耐受而非免疫应答。枯否细胞(KC)是肝内固有的巨噬细胞,其在发挥免疫防御的过程中可释放多种化学介质介导肝损伤并参与肝纤维化的病理改变。近来研究发现活化的KC与肝脏免疫耐受的形成和维持有... 目前认为肝脏是淋巴器官,它倾向于产生免疫耐受而非免疫应答。枯否细胞(KC)是肝内固有的巨噬细胞,其在发挥免疫防御的过程中可释放多种化学介质介导肝损伤并参与肝纤维化的病理改变。近来研究发现活化的KC与肝脏免疫耐受的形成和维持有关,KC能够分泌免疫抑制性细胞因子,抑制T细胞增殖并诱导T细胞凋亡,从而发挥负向免疫调节功能。对KC负向免疫调控的研究将大大拓展对致耐受性APC尤其是巨噬细胞的认识与理解,为深入研究肝脏内环境稳定和免疫耐受形成的机制开拓新的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枯否细胞 T细胞 免疫调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胶质细胞的活化在实验性自身免疫性脑脊髓炎中的作用 被引量:4
4
作者 胡景霞 宋文刚 白波 《细胞与分子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2期1367-1369,1374,共4页
多发性硬化(muhiple sclerosis,MS)是一种常见的以中枢神经系统(central nervous system,CNS)炎性脱髓鞘病变为特征的自身免疫性疾病。
关键词 小胶质细胞 实验性自身免疫性脑脊髓炎 多发性硬化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脑内树突状细胞在中枢神经系统免疫赦免中的作用 被引量:1
5
作者 何浩 宋文刚 白波 《中国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847-849,共3页
中枢神经系统( Central nervous systems , CNS )被认为是免疫赦免器官,主要是由于移植物在脑内较脑外能够存活更长时间、更不易被排斥。多种机制参与形成和维持CNS免疫赦免,如体内存在血脑屏障(Blood-brain barrier, BBB)、CN... 中枢神经系统( Central nervous systems , CNS )被认为是免疫赦免器官,主要是由于移植物在脑内较脑外能够存活更长时间、更不易被排斥。多种机制参与形成和维持CNS免疫赦免,如体内存在血脑屏障(Blood-brain barrier, BBB)、CNS缺乏二级淋巴器官、CNS相对缺乏淋巴引流、脑内存在免疫抑制微环境等[1]。它们使CNS与外周免疫系统相对隔绝,限制脑内物质与脑外免疫细胞相互交流,从而保护脑组织相对不易受外界干扰。为了防止自身免疫的发生,机体通过中枢免疫耐受和外周免疫耐受进行应对,前者已被证明在清除脑组织反应性T细胞中发挥作用,而后者在CNS免疫赦免中的地位以及诱导和效应机制并不是很清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枢神经系统 免疫赦免 树突状细胞 脑内 外周免疫耐受 反应性T细胞 淋巴器官 CN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调节性DC在实验性自身免疫性脑脊髓炎发病中的作用 被引量:1
6
作者 何浩 宋文刚 白波 《中国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34-36,共3页
关键词 实验性自身免疫性脑脊髓炎 发病机制 调节性 自身免疫性疾病 炎性脱髓鞘病变 DC 中枢神经系统 多发性硬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肿瘤细胞培养上清对小鼠骨髓来源的树突状细胞分化发育的影响 被引量:14
7
作者 宋文刚 于益芝 +6 位作者 曲迅 刘书逊 王闻雅 张明徽 唐玲 厉永建 曹雪涛 《中国肿瘤生物治疗杂志》 CAS CSCD 2001年第2期134-134,共1页
目的 :探讨肿瘤细胞对树突状细胞 (dendriticcells ,DC)分化发育的影响。方法 :在诱导小鼠骨髓DC发育的过程中 ,加入肿瘤细胞培养上清 ,观察DC生成情况 ,并与正常培养条件下的DC比较共刺激分子、Ⅱ类分子、黏附分子的表达 ,刺激同种T细... 目的 :探讨肿瘤细胞对树突状细胞 (dendriticcells ,DC)分化发育的影响。方法 :在诱导小鼠骨髓DC发育的过程中 ,加入肿瘤细胞培养上清 ,观察DC生成情况 ,并与正常培养条件下的DC比较共刺激分子、Ⅱ类分子、黏附分子的表达 ,刺激同种T细胞增殖 ,以及抗原提呈功能水平。通过ELISA法检测肿瘤细胞分泌的细胞因子。结果 :经小鼠黑色素细胞瘤B16和肺癌细胞 3LL的分泌上清培养后 ,DC表达共刺激分子CD4 0 ,CD86,CD80 ,和黏附分子CD5 4的水平下降 ;分泌Th1细胞因子IL 12的水平也降低 ;并且DC的抗原提呈功能和刺激同种混合淋巴细胞反应的功能下降。上述肿瘤细胞均可分泌抑制性细胞因子IL 10。结论 :在肿瘤组织的微环境中存在免疫抑制性因子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树突状细胞 肿瘤细胞 抗原提呈 免疫耐受 小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影响牛胚胎干细胞分离克隆因素的研究 被引量:23
8
作者 李松 窦忠英 +3 位作者 华进联 李相运 宋文刚 曲迅 《生物技术通报》 CAS CSCD 2002年第3期34-39,共6页
采用与同源胎儿成纤维细胞共同培养及传统饲养层培养方式 ,以高糖DMEM ,添加 0 .1mM2 -巯基乙醇、犊牛血清、细胞因子为培养基 ,以 4~ 13周龄屠宰牛胎儿为实验材料 ,探讨影响牛原始生殖细胞分离克隆胚胎干细胞的相关因素。结果发现 :... 采用与同源胎儿成纤维细胞共同培养及传统饲养层培养方式 ,以高糖DMEM ,添加 0 .1mM2 -巯基乙醇、犊牛血清、细胞因子为培养基 ,以 4~ 13周龄屠宰牛胎儿为实验材料 ,探讨影响牛原始生殖细胞分离克隆胚胎干细胞的相关因素。结果发现 :当犊牛血清为 15 %时效果最好 ;细胞因子添加与否对胚胎干细胞的分离及同源牛胎儿成纤维细胞的贴壁与生长影响并不显著 ,而在传代过程中有一定影响 ;以 0 .2 %胰酶 +0 .0 4 %EDTA为细胞消化液效果最佳 ;以同源胎儿成纤维细胞共培养的方式分离克隆牛胚胎干细胞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牛胚胎干细胞 分离 克隆 原始生殖细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腺病毒介导的AFP基因修饰树突状细胞的体外生物学特性 被引量:6
9
作者 宋文刚 曲迅 +3 位作者 陈宪锐 李雅林 吴聪 秦庆亮 《中国肿瘤生物治疗杂志》 CAS CSCD 2003年第4期269-273,共5页
目的:探讨腺病毒介导AFP基因修饰树突状细胞瘤苗体外生物学活性。方法:将携带小鼠AFP全长cDNA的重组腺病毒表达载体Ad-AFP转染BMDC,构建AFP-DC肝癌瘤苗,采用电化学发光免疫测定法确证AFP-DC转染的有效性,FACS检测表面分子和内吞功能,~3H... 目的:探讨腺病毒介导AFP基因修饰树突状细胞瘤苗体外生物学活性。方法:将携带小鼠AFP全长cDNA的重组腺病毒表达载体Ad-AFP转染BMDC,构建AFP-DC肝癌瘤苗,采用电化学发光免疫测定法确证AFP-DC转染的有效性,FACS检测表面分子和内吞功能,~3H-TdR掺入法检测T细胞增殖反应的能力,^(51)Cr释放法检测CTL活性。结果:AFP基因转染12h后DC及其培养上清中可检到AFP的表达,表明腺病毒介导的AFP基因转染的有效性。AFP-DC与BMDC比较B7分子明显上调,MHC分子也有轻度升高,内吞功能降低(P<0.05)。AFP-DC激发同基因型小鼠T细胞增殖功能均明显高于DC对照组和LacZ-DC组(P<0.05)。AFP-DC体外诱导CTL对Hepal-6肿瘤细胞的杀伤作用具有特异性。结论:肝癌相关基因AFP可作为抗肝癌基因治疗的切入点,该研究为肝癌树突状细胞体内免疫治疗提供了实验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树突状细胞 甲胎蛋白 Hepal-6 肝癌细胞 瘤苗 基因转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DC肿瘤融合瘤苗抗肿瘤效应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4
10
作者 宋文刚 陈宪锐 +3 位作者 李雅林 徐英萍 吴聪 秦庆亮 《中国肿瘤临床》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5期285-288,共4页
目的:观察DC与肿瘤细胞融合后的瘤苗体内诱导的抗肿瘤免疫应答以及对荷瘤小鼠的治疗作用。方法:应用免疫磁珠分选和贴壁培养方法收集融合细胞,应用3H-TdR掺入法、4h51Cr释放法观察T细胞增殖反应的能力和CTL活性,并观察瘤苗对荷瘤小鼠保... 目的:观察DC与肿瘤细胞融合后的瘤苗体内诱导的抗肿瘤免疫应答以及对荷瘤小鼠的治疗作用。方法:应用免疫磁珠分选和贴壁培养方法收集融合细胞,应用3H-TdR掺入法、4h51Cr释放法观察T细胞增殖反应的能力和CTL活性,并观察瘤苗对荷瘤小鼠保护性免疫反应和免疫治疗作用。结果:DC肿瘤融合瘤苗具有强烈的激活T细胞增殖和抗原提呈的能力,在体外、体内诱导出更强的特异CTL细胞毒活性,使免疫小鼠产生一定的免疫保护作用,抵抗Hepa1-6肝癌细胞的再次攻击,使治疗的小鼠肿瘤的生长明显缓慢,具有更明显的治疗作用。结论:DC与肿瘤细胞融合后进行体内免疫和治疗,能诱导出显著的抗肿瘤免疫反应,为DC介导的肿瘤免疫治疗开辟了新的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树突状细胞 Hepal-6 肝癌细胞融合瘤苗 免疫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分离培养方法的建立及其表型分析 被引量:13
11
作者 王超 徐蕴 +1 位作者 宋文刚 常维山 《细胞与分子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466-468,共3页
目的探讨体外分离培养大鼠间充质干细胞(MSC)的方法,并对其进行表型鉴定及黏附分子测定。方法采用全骨髓直接贴壁法获得原代大鼠骨髓MSC,差速贴壁结合消化控制法纯化细胞,Ⅰ型胶原作为细胞外基质扩增MSC;镜下观察细胞生物学形态及生... 目的探讨体外分离培养大鼠间充质干细胞(MSC)的方法,并对其进行表型鉴定及黏附分子测定。方法采用全骨髓直接贴壁法获得原代大鼠骨髓MSC,差速贴壁结合消化控制法纯化细胞,Ⅰ型胶原作为细胞外基质扩增MSC;镜下观察细胞生物学形态及生长状态,流式细胞仪检测第4代MSC的细胞周期,免疫细胞化学方法对其进行表型鉴定与细胞黏附分子检测。结果原代培养的MSC呈圆形、梭形、多角形等,24h内即可见少量细胞体壁伸展,7~8d左右可达90%融合,纯化扩增后的MSC呈均匀一致的长梭形,24h内细胞已基本贴壁,传代周期为5d左右。流式细胞术检测显示,第4代MSC约有80%处于G0/G1期。免疫细胞化学显示,MSCCD34、CD45表达阴性,CD29、CD105、CD166、VLA-4、P-selectin表达阳性。结论本实验方法能很容易地获得大量高纯度的MSC,并表达一定的黏附分子,为MSC进一步临床应用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分离培养 表型 黏附分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NKT细胞亚群及其功能研究进展 被引量:10
12
作者 朱仲丽 何浩 宋文刚 《细胞与分子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215-216,220,共3页
NKT细胞是一群兼具NK细胞和T细胞特征的免疫细胞。根据其表达的TCR类型及发育是否依赖于CD1d分子,可将其分为三类:I型NKT细胞、II型NKT细胞和NKT样细胞。NKT细胞活化后,能够迅速产生IFN-γ、IL-4等多种细胞因子,并正向或负向调节免疫应... NKT细胞是一群兼具NK细胞和T细胞特征的免疫细胞。根据其表达的TCR类型及发育是否依赖于CD1d分子,可将其分为三类:I型NKT细胞、II型NKT细胞和NKT样细胞。NKT细胞活化后,能够迅速产生IFN-γ、IL-4等多种细胞因子,并正向或负向调节免疫应答。由于NKT细胞数量较少且功能复杂,对NKT细胞亚群及其功能认识的不足成为制约其临床应用的瓶颈。本文对NKT细胞亚群及其功能进行综述,阐明了NKT细胞在免疫应答和免疫调节中发挥的重要作用,并指出某些NKT细胞亚群研究的不足。随着人们对NKT细胞亚群及其功能的深入研究,以NKT细胞为主体的免疫治疗具有巨大的临床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KT细胞 NKT细胞亚群 NKT细胞功能 免疫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动员外周血CD34阳性细胞流式细胞术测定中的策略探讨 被引量:3
13
作者 宋文刚 张明徽 +4 位作者 章卫平 曲迅 宋宪民 王健民 曹雪涛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2002年第4期347-350,共4页
探索用流式细胞术测定动员外周血中CD34^+细胞的简便有效的方法,以便在干细胞动员中进行有效的动态监测,及时收取干细胞,把握最佳移植效果。将经药物动员的移植供者的外周血用CD34和CD45荧光抗体标记,用红细胞裂解液将红细胞裂解后经流... 探索用流式细胞术测定动员外周血中CD34^+细胞的简便有效的方法,以便在干细胞动员中进行有效的动态监测,及时收取干细胞,把握最佳移植效果。将经药物动员的移植供者的外周血用CD34和CD45荧光抗体标记,用红细胞裂解液将红细胞裂解后经流式细胞仪检测。运用恰当的分析窗口、有效的设门分析结合干细胞的生物学特性,确定CD34^+细胞在窗口中的确切位置,统计CD34^+细胞在有核细胞中的比例。结果表明,通过本方法可有效地测定0.05 %-0.1%的CD34^+细胞的相对含量,在药物动员的第5或6天,多数患者外周血中CD34^+细胞达到峰值,某些患者外周血中CD34^+细胞可超过1%。结论:通过标记中的有效阻断和多参数分析,本方法可对动员外周血中微量的CD34^+细胞进行有效的动态监测,对适时采集干细胞进行移植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D34^+细胞 外周血 流式细胞术 外周血干细胞移植 白血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IL-18基因修饰增强肿瘤细胞裂解物致敏的树突状细胞的抗肿瘤效应 被引量:2
14
作者 宋文刚 叶欣 +3 位作者 巩利鹏 马世彬 李雅林 康莉 《中国肿瘤临床》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23期1327-1329,1333,共4页
目的:观察经肿瘤细胞裂解物致敏的白细胞介素18(IL-18)基因修饰的树突状细胞(DC)体内诱导的抗肿瘤免疫应答反应。方法:体外培养的小鼠骨髓树突状细胞经IL-18重组腺病毒感染后(IL18-DC),再经Hepa1-6肝癌细胞裂解物冲击致敏后通过皮下注... 目的:观察经肿瘤细胞裂解物致敏的白细胞介素18(IL-18)基因修饰的树突状细胞(DC)体内诱导的抗肿瘤免疫应答反应。方法:体外培养的小鼠骨髓树突状细胞经IL-18重组腺病毒感染后(IL18-DC),再经Hepa1-6肝癌细胞裂解物冲击致敏后通过皮下注射用于荷瘤小鼠的治疗。用ELISA检测细胞因子,4h51Cr释放法检测NK细胞活性及CTL杀伤活性。结果:致敏IL18-DC组体内诱导NK细胞活性与未致敏IL18-DC组无明显差别(P>0.05),但明显高于致敏DC组和DC组(均P<0.01);致敏IL18-DC组体内诱导特异性CTL杀伤活性明显高于IL18-DC组、致敏DC组和DC组(均P<0.01);致敏IL18-DC组免疫治疗作用明显优于未致敏IL18-DC组、致敏DC组和DC组(均P<0.01)。结论:肿瘤细胞裂解物致敏的IL-18基因修饰的DC疫苗进行体内免疫治疗,能诱导出显著的抗肿瘤免疫反应,为DC介导的肿瘤基因治疗开辟了新的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细胞介素18 树突状细胞 Hepal-6肝癌细胞 肿瘤裂解物 基因疗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鼠胚胎干细胞密度梯度离心去核法 被引量:2
15
作者 李相运 窦忠英 +1 位作者 李松 华进联 《畜牧兽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期40-43,共4页
在细胞松弛素B的参与下,通过Ficoll密度梯度离心法可有效制备小鼠无核ES细胞,在适宜条件下,悬液培养中40%的小鼠ES细胞可发生去核作用,经Hoechst染色和形态观察确定:80%的去核ES细胞在30min内可恢复其原有形态,但其生活力不会超过48h,... 在细胞松弛素B的参与下,通过Ficoll密度梯度离心法可有效制备小鼠无核ES细胞,在适宜条件下,悬液培养中40%的小鼠ES细胞可发生去核作用,经Hoechst染色和形态观察确定:80%的去核ES细胞在30min内可恢复其原有形态,但其生活力不会超过48h,这为研究ES细胞的胞质功能及核质互作效应提供了一种可行的细胞去核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鼠胚胎干细胞 密度梯度离心 去核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TRAIL及其受体在人树突状细胞分化过程中的表达及其调控 被引量:1
16
作者 刘书逊 于益芝 +7 位作者 张明徽 王闻雅 宋文刚 安华章 徐红梅 郭振红 齐润姿 曹雪涛 《第二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0期1109-1113,共5页
目的 :检测人单核细胞 (monocyte)和 CD34+ 干细胞来源的树突状细胞 (DC)—— Mo DC和 CD34DC,在分化发育不同阶段表达 TRAIL及 TRAIL受体 (TRAIL - Rs)的情况和外源性因子 L PS或 IFN-β刺激未成熟 DC后 TRAIL - Rs的表达变化。 方法 ... 目的 :检测人单核细胞 (monocyte)和 CD34+ 干细胞来源的树突状细胞 (DC)—— Mo DC和 CD34DC,在分化发育不同阶段表达 TRAIL及 TRAIL受体 (TRAIL - Rs)的情况和外源性因子 L PS或 IFN-β刺激未成熟 DC后 TRAIL - Rs的表达变化。 方法 :采用 RT- PCR和 FACS两种方法检测人 DC表达 TRAIL和 TRAIL - Rs的水平。 结果 :人 CD34+ 干细胞在向CD34DC分化过程中 ,表达 TRAIL和 TRAIL - Rs的先后顺序为 DCR1和 DCR2 (+0 d) ,DR4和 DR5 (+5 d) ,TRAIL (+8d)。成熟 DC表达中度水平的 TRAIL、DR4、DR5、DCR2 ,不表达 DCR1。除了 DCR1外 ,Mo DC和未经诱导的单核细胞表达TRAIL及其 4个膜受体的水平基本一致 ,DCR1在诱导过程中逐渐降低。未成熟的 Mo DC在 L PS的刺激下 ,表达 DR5和 DR4的水平增高 ,在 IFN -β刺激下表达 DR5的水平增高。结论 :TRAIL和 TRAIL - Rs可能参与 DC分化或其功能的发挥。L PS或IFN-β能够增加 DC对 TRAIL诱导凋亡的敏感性 ,表明它们参与机体的免疫调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树突状细胞 TNF-α相关凋亡诱导配体 TNF-α相关凋亡诱导配体受体 细胞分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幽门螺杆菌基因工程疫苗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2
17
作者 张红欣 宋文刚 郑成超 《细胞与分子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2期1099-1101,共3页
关键词 幽门螺杆菌 基因工程疫苗 抗原基因 表达系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二苯乙烯苷对LPC损伤血管内皮细胞的保护作用及其机制 被引量:2
18
作者 张燕堂 张颖 +3 位作者 郑文 杨华 王家富 商战平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7期1192-1196,共5页
目的:观察在溶血性磷脂酰胆碱(LPC)诱导下,二苯乙烯苷(TSG)对血管内皮细胞的保护作用及非对称性二甲基精氨酸(ADMA)、NO和细胞凋亡的影响。方法:体外培养人脐静脉血管内皮细胞(HUVECs),细胞经培养、传代,将第3、4代用于实验。随机将细... 目的:观察在溶血性磷脂酰胆碱(LPC)诱导下,二苯乙烯苷(TSG)对血管内皮细胞的保护作用及非对称性二甲基精氨酸(ADMA)、NO和细胞凋亡的影响。方法:体外培养人脐静脉血管内皮细胞(HUVECs),细胞经培养、传代,将第3、4代用于实验。随机将细胞分为对照组、LPC组和TSG+LPC组。10 mg/L LPC作用于HUVECs,孵育24 h诱导内皮细胞损伤,建立细胞损伤的模型;10.0、1.0、0.1μmol/L TSG预先作用于HUVECs 1 h后,再给予10mg/L LPC作用于HUVECs共同孵育24 h,建立TSG+LPC组。然后,分别检测细胞的存活率、ADMA、NO和凋亡率的变化。结果:LPC组与对照组比较,细胞培养上清液中ADMA含量显著增加,而NO含量明显降低,细胞的凋亡有所增加,细胞的存活率降低。与LPC损伤组比较,10.0、1.0、0.1μmol/L TSG作用HUVECs 1 h后,再予10 mg/L LPC作用HUVECs 24 h后,细胞培养上清液中ADMA显著降低,NO含量显著升高,细胞凋亡率降低和细胞存活率显著升高。结论:二苯乙烯苷能够通过抑制ADMA的表达,增加NO的生成,并抑制细胞的凋亡,增加细胞的存活,从而对LPC损伤的血管内皮细胞发挥保护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 3 5 4’-四羟基二苯乙烯-2—O-β—D-葡萄糖苷 内皮细胞 溶血磷脂酰胆碱 非对称性二甲 基精氨酸 一氧化氮 细胞凋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